登陆注册
2263000000015

第15章 朱子论“曾点气象”考(2)

朱子最早编辑的书籍就是谢的语录,而他也说过“熹自少年妄意为学,既赖先生之言以发其趣”《文集》,卷八十,《德安府应城县上蔡谢先生祠记》。的话。朱子还多次提到他早年间苦读谢的《论语解》的情况:

某自二十时,看道理便要看那里面。尝看上蔡论语,其初将红笔抹出,后又用青笔抹出,又用黄笔抹出,三四番后又用墨笔抹出,是要寻那精底。(黄义刚录)《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朱子十七·训门人八》。

某少时为学,十六岁便好理学,十七岁便有如今学者见识,后得谢显道《论语》,甚喜,乃熟读。先将朱笔抹出语意好处,又熟读得趣,觉见朱抹处太烦,再用墨抹出,又熟读得趣,别用青笔抹出,又熟读得其要领,乃用黄笔抹出,至此,自见所得处甚约。只是一两句上,却日夜就此一两句上用意玩味,胸中自是洒落。(林恪录)同上,卷一百一十五,《朱子十二·训门人三》。

某二十年前得《上蔡语录》观之,初用银朱画出合处;及再观,则不同矣。乃用粉笔;三观,则又用墨笔。数过之后,则全与元(原)看时不同矣。(余大雅录)《朱子语类》,卷一百零四,《朱子一·自论为学工夫》。据束景南考证,朱子阅读《上蔡语录》的时间,当在其二十六岁左右。

事实上,虽然朱子在二十岁前后曾遍读二程弟子们的著作,但其用功最勤,受益最大的,还是谢良佐的《论语解》和《上蔡语录》,而在二程诸弟子中对朱子影响最大的,也还属谢良佐。此诚如束景南先生所言,“盖朱熹早年以上蔡谢良佐之论语学为入二程理学之门”。这是因为,二程除了《易传》外,并没有其他系统的著述,其《论语》思想也很零散。事实上,无论是朱子的早年引路人还是他自己,都把二程及其弟子们看成一个整体,也都把阅读二程后学的著述,看成是把握的广义程氏学,即道学的有效途径。他们都希望由二程弟子上窥二程之学,再由二程上窥孔孟之学。而朱子之所以对谢良佐之学情有独钟,应该是受到了胡宪以及李延平的影响胡宪属湖湘学派,与谢良佐有直接关系。朱松师从龟山杨氏门人。朱子对谢良佐发生兴趣,最大的可能是来自胡宪和胡寅的影响。李延平认为谢专就日用间做工夫,劝朱子读上蔡著作,见《延平答问》,《四库全书》本,下同。这也说明,后人过分渲染朱子的道南学统,是不恰当的。就本文而言,朱子此时对谢氏之学的留恋,也是他日后对谢的思想如“曾点说”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

二、从学延平阶段

朱子寻求为学之方的第二个阶段,指其从学于李延平的时期。由于朱子对延平有一个从“父执”到“师事”的发展过程赵师夏《延平答问跋》提到:始,我文公朱先生之先人吏部公,与延平先生俱事罗先生,为道义之交。故文公先生于延平为通家子。文公幼孤,从屏山刘公学问。及壮,以“父执”事延平而已。至于论学,盖未之契,而文公毎诵其所闻,延平亦莫之许也。文公领簿同安,反复延平之言,若有所得者,于是尽弃所学而师事焉。转引自清人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五,《四库全书》本,下同。因此这一阶段与第一个阶段在时间上必然会有些重叠。在这一阶段,朱子在寻求为学工夫上实现了巨大的飞跃:一是从泛滥佛老向一意归本二程之学的转变;二是从“泥书册”,“为道理所缚”向开始即吾身而求之的转变;其三是确立了理一分殊、强调虚实之辩的为学宗旨。这都与李延平对他的影响有关。当然,李侗也曾向朱子介绍过他的主静涵养、求洒落的为学工夫,但朱子对此没有契合。

绍兴二十三年,朱子时年二十四岁,在赴任同安途中,顺路拜访李延平。学界对于这次访问都非常重视,朱子日后回忆到:

某年十五六时,亦尝留心于此(禅)。一日在病翁所会一僧,与之语,其僧只相应和了说,也不说是不是,却与刘说某也理会得个昭昭灵灵底禅。刘后说与某,某遂疑此僧更有要妙处在,遂去扣问他,见他说得也煞好。及去赴试时,便用他意思去胡说。是时文字不似而今细密,由人粗说,试官为某说动了,遂得举(时年十九)。后赴同安任,时年二十四五矣,始见李先生。与他说,李先生只说不是,某却倒疑李先生理会此未得。再三质问,李先生为人简重,却是不甚会说,只教看圣贤言语。某遂将那禅来权倚阁起,意中道:禅亦自在,且将圣人书来读。读来读去,一日复一日,觉得圣贤言语渐渐有味,却回头看释氏之说,渐渐破绽罅漏百出。(辅广录)《朱子语类》,卷一百零四,《朱子一·自论为学工夫》。

朱子初见延平,向他提到了自己宣扬“儒佛一理”的“禅说”,但是他的这些“侗宏阔之言”,并没有得到延平的首肯。延平所批评朱子的焦点,是认为他的这一说法“疑似乱真”,“不是”儒家的正理。因此,延平才会让他看“圣贤言语”来比较二者之间的异同(若延平认为朱子所说的禅法“不是”正宗禅法,却让他去看圣贤言语,这显然有些不合情理)。但是,朱子对此并不服气。他认为李侗没有理会“儒释彼此两不相妨、可以并进”,(而不是怀疑李侗不懂禅学)的道理,疑心延平主张辨析儒佛之异同,是“多事”之举。李延平才告诉他,儒学的真精神不在于其语佛老相通之处,而在于其和佛老相异的一面,在日常之殊理上,而不是在悬空的一理上陈来先生在《朱子思想研究》中两次提到朱子初见李延平的情况,一曰:朱子见延平,说学禅所得,延平只说不是,朱子反怀疑李侗不懂禅学;二曰:朱熹见延平之初,是用“天下之理一而已”调和儒释,这显然说受了刘子翚“以儒佛合”的思想影响,而李侗用以引导朱熹辨别儒释的方式,则是提起程门“理一分殊”的话头。并且,李延平还基于虚实之辨的立场,告诫朱子要真正在儒学本身上用力,在“在日用间着实做工夫处理会”《朱子语类》,卷一百零一,《程氏门人》。对于这一点,赵师夏(字致道,号远庵,为朱熹长孙女婿)也有清楚的说明:文公先生尝谓师夏曰:“余之始学,亦务为侗宏阔之言,好同而恶异,喜大而耻于小,于延平之言,则以为何为多事若是,天下之理一而已。心疑而不服……盖延平之言曰:吾儒之学,所以异于异端者,理一分殊也。理不患其不一,所难者分殊耳,此其要也。

刘承相先生已经指出:“延平所言,‘吾儒之学,所以异于异端者,理一分殊也。理不患其不一,所难者分殊耳’一语,朱子称为‘此其要也’,则可知该语乃朱子后来对延平所教之总体的概括性提法。”《朱子早年思想研究》,第151 页。刘的这一说法还是恰当的。上述这句话的确不是李延平当时所说的原话。而到了金履祥(初名祥,更名开祥,后以开祥非学者名,又改,字吉父,学者称仁山先生,1232—1303)那里,李延平训导朱子的话就变成了:

李侗云:天下理一而分殊,今君于何处腾空处理会得一个大道理,更不去分殊上体认?这段话显然是杂糅赵师夏的《延平答问跋》和朱子后来所作的《延平先生李公行状》而成,完全是老师训导学生的口气。这就更是以讹传讹了,不足置信。

不过,这次会面还是对朱子产生了很大的触动,使他不得不认真考虑“天下理一而已”这一说法的正确性。不过,朱子当时对佛老的迷恋并没有马上被扭转。他对李延平的说法由疑到信,大致经过了一两年的时间。而其产生转变的内因正是李延平劝导他的“读圣贤言语”——典型者就是朱子之彻悟《论语》中的“子夏之门人小子章”。对于这个问题,朱子后来有详细的说明,学者们也有细致的考察。可看钱穆、束景南、刘承相的相关论述,综合上述资料,朱子此前认为此章在强调“理无大小”,“本末无二道”。但他对此看法又始终心存疑问,认为这似乎与《论语》原文不符。在知同安时,他受李延平的教导,以及明道“君子教人有序”说法的引导,经反复思考,认识到“理无大小”指的是“(理)无乎不在,本末精粗,皆要从头坐起,不可拣择,此所以为教人有序也”《朱子语类》,卷四十九,《论语三十一·子张》,吴雉录。这也就是说,朱子认为“理无大小”强调的是本末大小都是理的体现,因此必须“从头做起,不可拣择”。应该说,朱子此刻的所悟还只是在为“理无大小”一句做注解,至于朱子在此后进一步推导出“事有大小,而理无大小”,那已经不是同安时的观点了。不过,“从头做起”实际就是李侗所说的“在日用间着实做工夫处理会”,这也透露出了他对儒学与佛老思想异同的最初觉醒。

随着朱子在阅读儒学经典中逐渐感到“渐渐有味”,他对李延平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由通书问讯逐渐发展到了师事延平。朱子的正式师事延平,也是他结束泛滥佛老阶段而一意归本儒学的标志。

朱子师事延平后的思想交流情况,在他亲手编辑的《延平答问》中有详细的记录。当代学者也有所总结。本文则从其对朱子探求为学之方的影响这一角度,略做归纳。

其一,由泥书册到既重书册,同时也做涵养身心、体验天理之工夫的转变。上文已经指出,苦读是朱子此前阶段为学的基本宗旨。在师事李延平之后,朱子一开始主要是在就儒学的章句训诂问题向他求教:《论语》是朱子问讯的主要话题,其他则广泛涉及到了以下书籍:

胡文定,(胡安国,字康候,谥文定,1074—1138)《春秋解》,伊川《春秋传》,《横渠语解》,《二程语解》,上蔡《论语说》,《二程语录》,《遗书》,《二苏语孟》,《濂溪遗文》(作者注:濂溪遗文不应该是书名),《颍滨语孟》,吕与叔,(吕大临,字与叔,1044—1091)《中庸解》,《龟山语解》,《和靖语解》,胡明仲,(胡宏,字仁仲,1106—1161,作者注:明仲实为胡寅的字朱子在《延平答问》中讨论的是胡宏还是胡寅的著作?检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和《宋史·艺文志》中都没有作过《论语解》。在《延平答问》中,朱子三次提到胡明仲非难苏轼的观点。据此,朱李二人所讨论的,应该是胡寅的《致堂论语详说》。)《论语解》,《太极图说》,《上蔡语录》,《通书》以及《二程文集》等。

朱子在苦读儒学经典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泥于章句训诂、悬空说理、颇为道理所缚、内外离绝不相赅贯等诸弊端。而李延平从一开始就希望扭转朱子的这一弊端,让他把用力的重点转移到反身而求,涵养本源上。《延平答问》首载李延平于绍兴二十七年给朱子的复信中,就指出:

于涵养用力处,正是学者之要,若不如此存养,终不为己物也。《延平答问·丁丑六月二十日书》。

这里,延平显然是在把涵养和为己之学联系了起来。朱子此前已与李侗有过书信往来,而他之所以选择此信作为《延平答问》一书的开篇,也是要有意突出这一、精神的意思。其实,类似的文字在李延平给朱子的复信中比比皆是,如:

尝爱黄鲁直(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1045-1105)作濂溪诗序云:“舂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此句形容有道者气象绝佳,胸中洒落即作为尽洒落矣。学者至此,虽甚远,亦不可不常存此体段在胸中,庶几遇事廓然,于道理方少进,愿更存养如此。

对于李延平的上述教诲,朱子很快就有所领悟:

讲学近见延平李先生,始略窥门户……大概此事以涵养本原为先,讲论经旨特以辅此而已。向来泛滥出入无所适从,名为学问,而实何有?亦可笑耳……(作于绍兴三十年十二月间,1160年)。《文集》,《别集》,卷三,《答程钦国(允夫)》。

我们从《延平答问》所收录的信件中发现,朱李二人答问的内容也在逐渐从章句训诂为主,向逐渐讨论涵养心性为主转变:二人六年间的通信共计二十四封信。就篇幅而论,其中后三年的十六封信在篇幅上反而不如前三年的八封信。就内容而论,朱子后三年书信中,李延平告诫朱子注意在日用间做工夫的话语,则明显在增多。在朱子后来所做的《延平行状》中,他再次把这一点概括为:

(李侗)盖尝曰:读书者,知其所言莫非吾事,而即吾身以求之,则凡圣贤所至,而吾所未至者,皆可勉而进矣。若直以文字求之,悦其词义以资诵说,其不为玩物丧志者几希。《文集》,卷九十七,《延平先生李公行状》。

若徒记诵而已,则亦奚以为哉?必也体之于身,实见是理,若颜子之叹,卓然见其为一物而不违乎心目之间也。同上。

李延平这里所强调的,是要让人明确读书与其个人道德修养的关系,注意用尊德性这个本来统摄道问学,实现二者之间的贯通。在他看来,只有这样才能把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己物”,进而展开为主体自觉的道德贱履工夫,最终臻至洒落、融释之境。而从朱子后来在《文集》和《朱子语类》中对此反复强调,以及他在李延平末后随即对已发未发问题刻苦参究的这一事实来看,朱子确实已经认定《中庸》的已发未发问题是探求为学之方上的关键,并把李延平的这一教导视为自己的基本人生信条。那种认为朱子偏于“道问学”的指责,实不足以服朱子之心。

不过,前贤多已指出,李延平非常希望朱子能在做涵养本源的工夫中实现“洒落”。其所说的“涵养”,指的就是“静中体认大本未发时气象”的“龟山门下相传指诀”《文集》,卷四十,《答何叔京·熹孤陋如昨》。;而其所说的“洒落”,实指一种“有道者气象”。正如后文中所指出的,在李侗去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朱子都在把“洒落”当成为一个正面的词汇,其对“洒落”的理解也不仅仅限于“对义理的玩味至融会贯通、无所滞碍” 的层面,而是包涵了相当程度的境界论成分。

但是,朱子毕生对“洒落”的理解,始终带有浓厚的理性色彩,而与李延平对“洒落”颇具神秘色彩的理解不尽相同。同时,正是由于“洒落”具有多义性,这也使得朱子对于“洒落”的态度也非常复杂:既有对于世人所宣扬的那种流于放荡的“洒落”的严词批判,也有对他所理解那种正面的“洒落”的高度赞扬。朱子对于“洒落”的微妙态度也集中地反映在了他对于“曾点气象”的评论上。

我们知道,自宋代理学兴起之初,是否有“贱履工夫”,已经成为区别传统的儒生(文章、训诂)与理学人士的重要标准,而朱子从儒学角度对“贱履工夫”的自觉追求与实践,也标志着他此时已经完全归本于理学系统。

同类推荐
  • 胜在孙子 赢在老子

    胜在孙子 赢在老子

    孙子的《孙子兵法》讲究克敌制胜,比较强势,教导世人在各种境遇中,以主动出击的方式把握主动权;而老子的《道德经》则与之相反,讲究“以柔克刚、以曲求全”,引导世人以“守弱”的方式来达到“强大”。本书汲取《孙子兵法》与《道德经》的精华,将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做到“攻能胜,守能赢”,“能攻能守,能进能退”。本书包含着深奥、经典的大智慧,是帮你敲开智慧大门的金钥匙,其中既有老子“修身立世”的道家绝学,也有孙子“百战百胜”的兵家制胜法宝。 本书的案例由古至今,从中到外,内容形式多姿多彩、耐人品读,或者为你指点迷津,或者为你锦上添花。
  • 特别清凉

    特别清凉

    本书从作者雪漠的作品中精选一些具有励志作用的名言警句分类编排,并配以书法和绘画小品,内容包括认识生命、认识自心、了解生命人生的真相,保持心灵的纯洁,不执着于个人得失,超越个人的局限等方面。
  • 孔夫子的麻辣学堂

    孔夫子的麻辣学堂

    你必定也已经知道,孔丘老师早就不满足于旅游教学的形式,为了把自己的思想更加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们,他便决定不再到处闲晃,专门开办一所成功学校。这可是个干载难逢的机会,上了他老人家的课,成功还不是手到擒来之事!你若还是不信,不妨先去试听两节再下定论。瞧!学校已经打出广告:孔氏成功学校,历史悠久(两千余年),师资优良(圣人亲传),免试入学,欢迎试听! 没见过孔子拿西瓜刀砍人? 居然还鼓动学生去收保护费? 放狗咬客人?率众扁人? 有没有搞错,至圣孔子何时成了“极道鲜师? 本书彻底颠覆你对孔子的刻板印象,在嬉笑怒骂之中,让你深刻领会孔子的微言大义。
  • 创造的进化论

    创造的进化论

    本书是柏格森的代表作,书中论证了“生命冲动”的理论和直觉主义方法论,并对之前的进化论哲学体系作了批判。该书的出版标志着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成熟。
  • 尚书(中华国学经典)

    尚书(中华国学经典)

    《尚书》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宝库。《尚书》每篇并非成于一时,其中文句有着语法、词汇、方言的差异,又是现代语言学家们研究上古汉语演变的重要资料。如此等等,都说明《尚书》是具有着巨大历史文化价值的古代文献。
热门推荐
  • 千王之王大起底:盗亦有道

    千王之王大起底:盗亦有道

    华语图书界首部以千术为主题的侠盗悬念小说四部曲。网络超级人气传奇“老千”系列,大陆台湾两岸同步高调发行,惊艳江湖。千王之王的智囊组合,集万千骗术于一身的绝妙千局。让人喘不过气来的200多个骗局,为您还原千术世界的真实原貌。
  • 快斗我是你姐

    快斗我是你姐

    一个初二有是新快党的腐女——程临。那天,出了车祸,等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穿越到《名侦探柯南》里去了,还发现自己成了快斗的姐姐……
  • 圣羽十二贵族

    圣羽十二贵族

    圣羽学院的十二美男你听说过嘛?圣羽十二羽色的神秘贵族?掌握着世界经济十二命脉?他们是十二位美少年?同样是十二恶魔?圣羽贵族学院的三大秘密?一:神秘而从不露面的十二贵族少爷?没人知道他们的摸样?二:圣羽的死亡教室DCR?至今没有人从那活着出来,究竟是真是假?三:圣羽......十二贵族羽色依次:白羽、黑羽、红羽、橙羽、金羽、绿羽、青羽、蓝羽、紫羽、银羽、黄羽、灰羽。每一种羽色代表着一个贵族。此文帅哥美女为亮点...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中国军旅文学50年

    中国军旅文学50年

    《中国军旅文学50年》编写前后历时7年,数易其稿,以新中国1949——1999为期50年的军旅文学发展历程为考察对象,以62万字的篇幅,全面梳理了半个世纪以来军旅文学的历史,深刻总结了军旅文学发展进程中的若干重要理论问题,以系统的理论规范和宏阔的学术视野将诸如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理论批评、戏剧、电影、电视剧等不同文体的创作悉数纳入研究范围,以客观的批评品格和敏锐的审美视角将产生过重大社会影响的作家、作品和独具艺术特色却被长期忽略的作家作品一并纳入研究的范畴。
  • 星云大师给年轻人的十句箴言

    星云大师给年轻人的十句箴言

    随着社会节奏加快,生活模式十年一新。你是否因为和老一辈的代沟,而无法从他们身上汲取有用的经验?你是否在前进的路上,总难以把握自己的定位?你是否在生存压力之下,总难以面对挥之不去的忧虑?
  • 狐狸的微笑:原始森林里正在消逝的它们

    狐狸的微笑:原始森林里正在消逝的它们

    当我们钦羡大自然中的美丽生灵时,是否想到,它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在遭受无尽的侵扰。大森林中的野生动物正在加速消亡中,让我们伸出爱的手臂请它们停一停……吉林省专业作家胡冬林深入长白山原始森林二十年,为森林里的美丽生灵深情画像,青羊、熊、紫貂、狐狸、青鼬、星鸦……为我们揭开神秘大森林的一角,挽留即将消逝的它们。森林的大量消失,我们是直接或间接的刽子手,它们永远站在森林一边,活得伟大而尊严!
  • 好吃的哲学2:大仲马美食词典

    好吃的哲学2:大仲马美食词典

    吃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仅仅为满足口腹之欲的吃是肤浅的,我们应该更深入地了解美食背后的东西。哲学并非遥不可及,它探究的所有问题都深植于生活中。年轻时的我们也许没法理解它,但那种思维方式会存在于脑中。所以,我们想把种子播撒在思想的土壤里,让“好吃的”食物长出“懂得吃”的哲学。这种子也许会萌芽,也许会枯萎,但你总会得到些什么。而这,就是本书的全部价值所在了。
  • 天运纪

    天运纪

    道者,包罗万象,而承之于天;命者,顺逆无常,而取之于运。应运之人,知天命,体天心,悟大道,奉天承运,是谓天运。
  • 闲二首

    闲二首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Seven Discourses on Art

    Seven Discourses on Art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