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63400000043

第43章 《太玄真一本际经》的判教思想(11)

这些史实都充分说明:“公元五和六世纪是中国文化与宗教史上最具创造性的时期。佛教第一次真正发展成为中国化的教派,正一派(正一即天师)、上清派、灵宝派经过联合之后,形成了唐帝国道教的前身。”(法)索安著,吕鹏志、陈平等译《西方道教研究编年史》第26页,中华书局,2002年。

本 章 结 语

“十二法印”与道教经教系统“三洞”分类法及由“三洞”衍变而成的“三乘”教法观念的结合,构成了中古道教独特的判教思想体系。“十二法印”判教标准,实际上相当于道教的“二教论”,只不过这次充当“外教”的角色变成了佛教。“十二法印”对内分别教法、判释大乘与小乘,对外宣称道经与道教才是“正经”、“正法”。在特定的思想及时代背景下,这种思想基质的形成既有与佛教相颉颃,借鉴吸收佛教中国化思想成果并结合道教传统观念的创新之处,又源自建构统一的道教经教体系与重新整合道教资源的迫切需要。《本际经》的判教思想同时反映了它所传承的灵宝经教思想特征及其在“新”道教(“今教”、“大乘”道教)经教体系中所具有的地位和发挥的功能。

“重玄”穷理尽性绝有、绝无、绝非有非无与兼忘、中道的思辨方法,虽然在道教思想史上是另一个独立发展的理论体系,但是由于《本际经》旗帜鲜明地将“重玄”义理作为大乘道教的真理价值判断标准之一,所以本书把《本际经》的这部分思想置于判教论之列。毋庸置疑对于重玄之道的诠释作为隋唐道教《老》《庄》经学解释学的主流思潮,表达了道教的核心价值理念。然而,本书认为“重玄”在《本际经》中意味着方法论,代表了隋唐道教发展的一种思想取向,还不能说是一个学派。《本际经》的判教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独树一帜,既是佛道论衡,也是“新”道教运动——“今教”、大乘道教的思想成果。《本际经》判教论的基本价值理念与《本际经》的道体论、道性论是一脉相承的。

结语

结语

十卷本的《太玄真一本际经》中刘进喜、李仲卿各自独立完成了哪些品目,已经无法考索。后人只能根据各品反映的具体思想内容,按照合并“同类项”的方式,作出大致推测。

姜伯勤先生认为,十卷本《本际经》中提到“兼忘”、“重玄”之趣者凡五卷,分别为卷一《护国品》、卷二《付嘱品》、卷三《圣行品》、卷八《最胜品》、卷九《开演秘密藏品》,既然“兼忘重玄”之道是《本际经》的根本,“其余诸行,皆是枝条”,则此五卷有可能是早期五卷本时代的《本际经》姜伯勤:《〈本际经〉与敦煌道教》,《敦煌研究》1994年第3期。

本书认为,卷四《道性品》虽然主要阐述了“道性”命题,但是自始至终都贯穿了“兼忘重玄”的认识、思辨方法。本品借“十方界诸太上道君”之口赞叹“弃贤世界太上道君”,“必欲开演真一本际,示生死源,说究竟果,开真道性,显太玄宗”,这说明,本品亦应归于上述五品序列。

卷五《证实品》主要在评判、辨析、阐释所谓“小乘”的过程中,神话了《道德经》和老子,赋予老子、《道德经》、“道”以道教“神学”色彩,并提出了道教的“三宝”概念。本品虽然可以看作是独立的一章,但是经中呵斥“小乘”的思想内容,无疑也贯彻了大乘道教重玄体道的思辨方法。

卷六《净土品》中,太上道君自述昔于元始天尊西那玉国闻此经时,西方有国号曰“多恼”,遣使“往诣东方西那玉国天尊之所”启请妙法、归依,天尊将“太玄本际微妙经文”付与来使之事,无异于“老子化胡”说的翻版。此段经文与本品主要思想内容无任何关联,疑似晚出续补之作。卷七《譬喻品》中分别提到,授、赐《灵宝五文赤书飞天尊经》、《太玄真一本际妙经》、《神策虎文无上妙经》、《本际妙经》十二法印。由此考察,本品亦为晚出续补之作。

卷十《道本通微品》,可看作是独立的一品。

从行文思想逻辑的相似性、连贯性分析,卷一《护国品》、卷二《付嘱品》、卷三《圣行品》、卷四《道性品》、卷八《最胜品》、卷九《开演秘密藏品》,分别阐述了重要的“道体”、“道性”、“兼忘重玄”命题,在诠释“道体”、“道性”的思想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穿了“兼忘重玄”的认识、思辨方法,这几品可以看作是一个序列。卷五《证实品》、卷六《净土品》、卷七《譬喻品》、卷十《道本通微品》,有晚出续补的痕迹,并且各品之间缺乏思想、逻辑的连贯性。

即使这样,恐怕也很难做到客观地把哪一部分内容归于哪一作者名下。

十卷本《太玄真一本际经》,并不是一部大型的道经,如果再剔除其“神话”部分,可资思想研究的篇幅就更少了。但是,如果把经中出现的概念、范畴、命题,放置中国哲学史乃至中国思想史的背景下考察、分析、诠释,其可资研究的内涵又十分丰富。

以《本际经》为代表的、南北朝至隋唐初期涌现的一批道教“新”经典,通常满篇“佛言祖语”,刘进喜、李仲卿等义学高道们绝不是“戴着假面具的佛教徒”,他们到底要表现什么?在这些道经、道书中出现的佛教“名词教相”的背后,到底蕴含了何种深刻含义?通过这些谜底的逐一揭示,本书发现,反映这一时期道教哲学的理论建构,实际上与佛教中国化的思想历程是齐头并进、水乳交融的。六朝至隋唐早期的中国佛教、道教思想界对对方的稔熟,拿今天的学术眼光看,简直到了惊人的程度。

《太玄真一本际经》的思想核心,是“无本道体”的“道体论”和“道性自然”的“道性论”,它们的渊源实际皆可上溯到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道”和“自然”所兼有的“本源”与“本体”双重含义及本源即是本体的哲学意蕴。

在佛道论衡中,面临佛教思想界咄咄逼人的理论攻势,道教思想界的主要任务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建构经教体系,二是阐发道教义理。前者以北朝末年周武之世编纂的《无上秘要》为标志,宣告基本完成;后者则通过反观老、庄经典汲取哲学营养,并会通中国佛学相关理论成果、借鉴其哲学逻辑思辨方法,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际经》的道体论、道性论、判教论,可视其为在此两方面业已取得成果基础之上的继续发展。

此时,道教、中国佛教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并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奠定了基础。同时,这种发展原动力的外因,来源于两个方面的推动:一是“三教关系”,二是“佛道论衡”。

“三教关系”在此时表现为以儒为“主”,佛、道为“客”的,活跃的“二教”关系。葛兆光先生研究说:“从《弘明集》、《广弘明集》收录的资料来看,六朝时期佛教和道教的论争其实相当奇特,双方在教义道理上的争论并不算多,互相攻击的时候,发言的依据常常并不是自家的,却是以儒家伦理道德和政治为中心,得到皇权认可的道理,撰文批评的时候,预设的读者听众也并不是佛教徒或道教徒,而是皇帝和上层知识阶层。”葛兆光:《屈服史及其它: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第13页,三联书店,2003年。即使魏晋玄学中,王弼注《老》、郭象注《庄》,但是在他们心目中“圣人”的位序,孔子显然要高于老子、庄子。虽然彼时儒学理论创造式微,然其在封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是佛、道无法也不敢撼动的。唐太宗李世民的“三教”国策,是最好的历史注脚。他在开国之初,就确立儒家思想为政治主流意识形态:“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贞观政要》卷六。太宗于贞观四年(630)诏颜师古在秘书省考定五经,编纂一个标准版本;旋又诏孔颖达等人撰《五经义疏》,贞观十四年书成后定名为《五经正义》。这些,都足以表明他对儒学的重视程度。太宗又于贞观十一年(637),诏令道教为“本家”,宗老子为“元祖”,并说:“自今以后,斋供行立,至于称谓,其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广弘明集》卷二五《令道士在僧前诏》,《大正藏》第52册,第284页。

其次,延续数百年之久的“佛道论衡”,为佛、道二教的发展积淀了丰厚的思想素材和丰富的哲学营养。随着中唐以后“佛道论衡”的逐渐消歇,中国佛教结束了它的理论创造高潮,道教的理论创新也趋于平淡。究其原因,此时的“佛道论衡”,无论从选题还是涉及思想内容等方面,都已经逐渐退化,演变为宣扬“王化”的政治舆论工具。

唐开元十年(722)六月,玄宗皇帝自注《孝经》,颁于天下;开元二十年(732)十二月,御注《道德真经》;开元二十三年(735),玄宗亲注《金刚经》,翌年,颁行天下;天宝二年(743)五月,玄宗重注《孝经》,颁行天下;天宝十四年(755)十月,颁御注《老子》并《义疏》于天下。唐玄宗在《道德真经御疏》第二十五章中,为延续数百年的佛、道“自然与因果”及其衍生的“道”与“自然”之诤,画上了一个历史性的句号详见本书第四章相关内容,此不赘述。玄宗以万乘之躯御制《道德经》注、疏的真实用意在于贯彻一种理国、御民之术,这就是他所谓的“重玄”至极之理,乃是提倡上至侯王、下至普通百姓,皆能“守道清净,无为无事”,遵从君主的善教、淳朴自化,永远心甘情愿作顺民;而享有此统御权术的君主,亦能“无为清净”、高枕无忧,君临天下永世作太平皇帝。具体方法为:“以无名之朴而镇静之,令其清净不欲动作也。”最终,帝王在上垂裳而治,百姓于下无欲无为,大家彼此“泊然清净”,天下就太平了。这也许就是四海清平、内圣外王、“神器独化于玄冥之境”、“形”“神”合一的“游内冥外之道”。唐玄宗所宣扬的“重玄”之道,实质上是以政治儒学的理想重新诠释、改造道家及道教思想,强调君主、侯王将相、百姓均各安其分、乐天知命,借此推行“王化”政治。道教哲学自南北朝至隋唐以来的“重玄”思潮,自此变成了意识形态领域“御用哲学”的一部分。唐玄宗提倡的所谓“重玄”之学,虽然是一种儒学化的政治理想,但是如果海内四野都能做到“清净”、四民恪尽职守,在“无欲”的基本道德规范约束下,达到社会各阶层的彼此平衡、形成自我约束的良心机制,那么“无为而无不为”的天下太平、长治久安,绝对不是一种政治奢望。然而,李隆基本人就率先打破了这种平衡机制。也就在唐玄宗颁御注《老子》并《义疏》于天下的这一年,爆发了持续三十一年的“安史之乱”。中国历史经过了三百多年的分裂黑暗之后,再次由盛转衰。

“安史之乱”后的李唐王朝,于思想、文化等方面再也恢复不到盛唐时的气象,道教、佛教也在唐末五代以后逐进式微。高彦休《唐阙史》卷下“李可及戏三教”载:“咸通中(按:公元860—874年),优人李可及者,滑稽诸戏,独出辈流。虽不能托讽匡正,然智巧敏捷,亦不可多得。当延庆节缁黄讲论毕,次及倡优为戏。可及乃儒服险巾,褒衣博带,摄齐以升讲座。自称三教论衡。其隅坐者问曰:‘既称博通三教,释迦如来是何人?’对曰:‘是妇人。’问者惊曰:‘何谓也?’对曰:‘《金刚经》云敷坐而坐。若非妇人,何烦夫坐,然后儿坐也。’上为之启齿。又问曰:‘太上老君何人也?’对曰:‘亦妇人也。’问者益所不喻。乃曰:‘《道德经》云,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复何患。倘非妇人,何患乎有娠乎?’上大悦。又问:‘文宣王何人也?’对曰:‘妇人也。’问者曰:‘何以知之?’对曰:‘《论语》云,沽之哉!沽之哉!吾待善贾者也。倘非妇人,待嫁奚为?’上意极欢,宠赐甚厚。”由此可见,时至唐末,三教论衡“庭辩”已经成为徒有虚名的“走过场”,甚至沦落到任由优人戏弄的地步,以至于被当作“启沃帝心”的笑料。

“道性众生性皆与自然同”是《本际经》道性论中最具特色的命题,是《本际经》对于中古道教哲学的理论贡献。它以揭示人的主体精神、主体意识为特征的存在认知、本体认知为基本方法,于道教哲学视域关注人的存在和价值的问题;从哲学范畴与命题的角度,阐释了道性、心性与人性的关系,其中涉及以诠释人的生命和本质的“性”、“情”为核心范畴的人性论。以道家哲学本源-本体论为理论基础的道家(道教)人性论,未涉及“性”与“情”的是非、善恶问题,应该是无善无恶的自然人性论。关注“性”、“情”与善恶关系是儒家人性论的特色,如《申鉴·杂言下第五》中说:“孟子称性善;荀卿称性恶;公孙子曰性无善恶;扬雄曰人之性善恶浑;刘向曰性情相应,性不独善,情不独恶。”[汉]荀悦著、吴道传校 《申鉴》第15页,《诸子集成》第9册,岳麓书社,1996年。这说明儒家人性论于汉代已经相当成熟了。《本际经》的道性论对于人性性善、情恶的阐释,一方面是继承了宋文明儒、道会通的道性论的观点,另一方面则吸收了中国佛学之佛性论的思想成果。

佛教哲学对于人性论的认识,基于佛教独创的“缘起论”,“缘起”的同时也意味着“缘灭”,因为人和事物的产生、存在,依赖与其有关的主、客观条件,如果离开了这些条件,人与事物的主体(本身)也就不复存在。所谓“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佛教哲学通过“因缘”之理,揭示万事万物都不是独立自存、实有的,意在突出强调“诸法无自性”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佛教哲学的立场来说明人的存在状态,就是“十二因缘说”,人的生命过程是受互为因果关系的十二个环节支配的,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见《长阿含经》卷十,《大缘方便经》,《大正藏》第1卷,第60页。十二个环节周而复始循环运动,没有一个环节能够独立存在,本质上都是无常、无我。十二因缘的流转说明了执迷的生存现实是基于苦、集、灭、道(四谛)的普遍性成立的。因缘的生起为苦集谛,根源在于第一个环节“无明”。 因缘的还灭是灭道谛,只有消灭无明,其余的十一个环节就会连锁消失,消灭无明的最终目的就是“涅槃寂静”。所谓“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大般涅槃经》卷下,《大正藏》第1卷,第204页。可见,佛教哲学的人性论以绝对超越论为特征,佛教、道家哲学特别是《庄子》之学和以“新道家”著称的魏晋玄学。都强调个体的超越意识,这也是后来的道性论与佛性论能够会通的思想理论基础。

中国佛性论本质上要解决的是人能否成佛及如何成佛的问题,对这两个核心命题的诠释都以心性论为理论基础,或者归结为针对众生心性的探究。中国佛性论以突出众生主体之“心”的能动作用,强调自我实现、自我超越为思想特征的理论成果,被道性论所吸收、利用,完成了以实现主体之人与本源-本体之自然“合一”为目的的理论建构。儒释道“三教”人性论(心性论)的共同理论基础在于,重视以实践理性为方法、手段的,对于道德理性最高理想的精神追求。

同类推荐
  • 空间·边缘·对话

    空间·边缘·对话

    本书为西北民族大学全国社会科学基金配套经费赞助项目。全书分为三部分:世界文学研究、民族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研究,汇集了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研究专业学术论文20多篇,从文本的角度深入解读有影响的世界文学作品,并结合中国文学研究的成果从比较文学的视野展开,有较高的学术研究水平。
  • 古镇遗梦

    古镇遗梦

    本文对古镇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包括散落的明珠、河上的街市、拱桥的魅力、越人便于舟等内容,一本在碧水边掀开的古朴的书,它的文字并不深奥,阐述的却是耐人寻味的哲理,难怪每一个前往古镇的人们,都会因为拣拾到失落的梦而流连忘返。
  • 柔石作品集(2)(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柔石作品集(2)(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为深沉严肃所管辖着的深夜的西子湖边,一切眠在星光的微笑底下;从冷风的战栗里熟睡去了。
  • 抒情散文精品文集

    抒情散文精品文集

    读一篇优美的散丈,优如品一杯好茶,那沁人心脾的芳香令人久久难忘。经典的散文总是闪烁着智慧和哲理的光辉,这光辉如同夜空中的星星,照耀着我们人生的旅程。每个人在走向成熟的路上,都应该沐浴这种思想的光辉,接受这种精神的洗礼。
  • 情似菩提爱如佛

    情似菩提爱如佛

    《成长密码:情似菩提爱如佛》由幸福开花;月亮的味道;用我的安分等着你;幸福不是单选题;幸福的结局;幸福就是将错就错六辑构成。主要包括:幸福开花;甜蜜的拖累;我听到了幸福的声音;抱你走过红地毯;找回我们的幸福;那个一直被嫌弃的人去了;幸福的爱没有终点;结婚十一年等构成。
热门推荐
  • 沉浮

    沉浮

    你在这个世上的孤独,被人称作什么?只有生活在黑暗中的人,才会明白,什么叫做死亡,什么叫做意义。可惜,我也不是生活在黑暗中的人,不过,我是为了去找另一个生活在黑暗中的人而变成了黑暗的孩子,无论白天还是黑夜,总有一些人和事无法忘怀。我们一定要善待自己。因为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自己最疼爱自己外别无他人。夏天的风,是应该把我们吹醒了,我们终究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梦中,因为有一种残忍,叫做现实。亦梦亦幻,亦真亦假。无所谓了,总之还活着。能写多久就写多久吧,放弃,还早着呢。
  • 落雨黎尘

    落雨黎尘

    十五岁的他惊恐的藏在角落亲眼看着自己的亲人被“异能者”屠杀十五岁的她救了那个在角落瑟瑟发抖的他并将懦弱胆小的他带回了Lavilledele的孤儿院渐渐的他发现了这个孤儿院的惊天秘密,并成功丢失了自己的心经历了那么多的他,知道了真相的他最后的决择是。。。杀戮?还是。。。爱情?
  • 命运扳机

    命运扳机

    是否希望改变命运,但当真正改变命运的时候你会如何?末日般的命运降临,命运齿轮开始转动,问这个世界是怎么了?那好,坏掉的世界,将由我一人射穿……
  • 修仙史诗

    修仙史诗

    我是名义上的作者,我和传记中的主角“杨立”通过纯粹意识来交流,内容是由他口述我执笔记录。所以这是一部真真实实的修仙记事,当我去撰写它的时候,我必须回到显现于意识的事情本身。而一切事情的转折点要从一个秋天开始……
  • 男人海

    男人海

    这本书共20章,已全部写好,,maybe每天会放两章出来吧,不知道自己写的怎么样,,
  • 岔路口的遇见

    岔路口的遇见

    计算机的渊源,他、她还有他们在人生的岔路口相遇。最后的最后,谁是谁生命中的过客,又有谁成为了谁的终极眷属。那场漂亮的爱情,到底要如何开花结果?--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三国烽烟起

    三国烽烟起

    吕布?那是我手下败将!赵云?那是我师兄!孙策?他得管我叫老师!孙权?哪次看见我他不得打哆嗦?一本现代人穿越到三国的小说,一个抢兵抢粮抢地盘,顺带抢枪MM的书。(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异世刀锋

    异世刀锋

    一次灵魂附体,一把血色弯刀,奇异的穿越改变了一个大陆的秩序,灵魂的附体让柔弱的书生拥有了超人的能力,侠骨柔情,铁血传奇,帝王争霸,奇幻魔法,竟在本书......
  • 心理学与影响力

    心理学与影响力

    “心理”是看不见也摸不到的东西,可我们的生活却与之息息相关,常常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心情、社交、工作和情感生活。本书将带你分别从日常人际、气场修炼、销售、谈判、职场、情感生活、教育理念以及消费这八个角度认识和了解心理学,提升我们的声望和影响力,让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无往而不利。
  • 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录2:战场篇

    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录2:战场篇

    本书介绍了二战时欧洲战场、大西洋战场、亚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等。内容包括东南欧沦陷、列宁格勒战役、保卫莫斯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