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65500000054

第54章 结语(5)

东晋初年,中国佛教学者在魏晋玄学思潮的影响下,纷纷著文立论,阐述对般若学“空”义的理解,形成了六家七宗的不同学说。其中最重要的有三家:一是本无说,认为无(空)为万化之始,万物之本;二是即色说,主张物质现象本身就是空的;三是心无说,强调主体心不能执著外物,外物不一定是空无的。后来,一位青年佛教哲学家僧肇撰写了《不真空论》见《肇论》,《大正藏》,第45卷,152页上~153页上。,评论了上述三家理论的是非得失,并以新命题“不真空”来解说般若学缘起性空思想。文章从事物现象的角度,论定诸法“假号不真”同上书,152页下。

从事物本质的角度,论定诸法“有非真生”见《肇论》,《大正藏》,第45卷,152页下。

自性是空,统合“不真”与“空”为“不真空”。僧肇也受中国固有儒、道的语言和思想的影响,如《不真空论》结尾的点睛之笔:“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圣远乎哉?体之即神!”同上书,153页上。就是吸取中国固有文化所提倡的真理在具体事物与日常生活中的思维方式和实践原则,以塑造中国式的佛教理想人格的理论创新,不仅发展了印度佛教的中观学说,而且可以说在总体上确立了中国化佛教宗派修持实践的基本走向。

三论宗继承印度佛教中观学派的缘起性空思想,吸取《维摩诘经》和《大智度论》等的“无所得”(“无得”)见《大正藏》,第14卷,545页上;《大正藏》,第25卷,197页中。理念,作为本宗学理的基本旨趣,着重阐扬法性本空,实不可得,以求心无所动,不存有得之念。特别是,法藏通过把二谛发展为四重,为“无所得”说提供了方法论和真理论的根据。详见《大乘玄论》卷1,《大正藏》,第45卷,15页下。所谓四重二谛是:第一重有是俗谛,空是真谛;第二重有、空都是俗谛,非空非有是真谛;第三重有、空是二,非有非空是不二,二和不二都是俗谛,非二非不二是真谛;第四重是前三重的二、不二、非二非不二三种二谛都是俗谛,而言亡虑绝,心无所得,才是真谛。这其间包含了对有与空、常识与真理、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关系的辩证论述,触及了对有与空的认识逐渐深化的辩证过程,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也是对佛教空有中观学说的发展。

慧沼《〈成唯识论〉了义灯》称,法相唯识宗奠基人之一玄奘,根据当时佛学界对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的关系的不同看法,提出了认识对象就其不同性质而言,可分为三类,称为“三类境”详见《大正藏》,第43卷,677页上~678页上。。

一是“性境”,指不以认识主体为转移的实有其性的境(认识对象)。如色、声、香、味、触,乃至山河大地,都是直觉的对象,其自身并不受人们主观心理状态的支配。二是“独影境”,指由认识主体的颠倒之见而假现的影像,如第六意识所缘的龟毛兔角、空华石女等,是纯属虚幻的东西。三是“带质境”,指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即既由客体引发又带主观色彩的对象,如精神错乱时出现的错觉,就是不能如实描述本质的现象。玄奘的三类境说,在唯识所变的思想框架内有限度地承认了外界存在的客观性、真实性,是对佛教空有学说的重要发展。

天台、华严和禅诸宗学者都淡化“空”的理论意义和“空”与“有”的对立。天台宗人智提出三谛圆融说详见《摩诃止观》卷1下,卷5上,《大正藏》,第46卷,6页~11页上,48页下~59页中。,认为每一认识对象都具有空、假(假名有)、中三个面相或三重意义;空、假、中三谛是相即互具、圆融无碍的。这是说,观照诸法实相不只是或着重是观照空相,而是要平等地观照空、假有和中三相,观照三谛互相圆融,同时成立,不分先后。华严宗人宣扬理事圆融观。详见《华严法界玄镜》卷上,《大正藏》,第45卷,672页下。“理”,真理,指空理世界。“事”,事象,指差别世界,也即假有世界。理遍布于事,事在理中显现,相即相入,圆融无碍。禅宗人也宣扬理事不二说,如法眼宗人文益作《宗门十规论》,在评论禅宗内部各派的门风时就说:“大凡祖佛之宗,具理具事,事依理立,理假事明,理事相资,还同目足。若有事而无理,则滞泥不通;若有理而无事,则汗漫无归。欲其不二,贵在圆融。”《续藏经》,第1辑第2编第15套第5册,440页。“目”,指双眼,“足”,指两脚。他认为历代禅宗的根本宗旨在于理事相资,理事不二,犹如双眼同视,两脚都走,贵在两者圆融无碍。华严宗和禅宗讲理事圆融,在一定意义上说,也就是提倡空有圆融,淡化了两者的对立。

天台、华严和禅诸宗在空有理论上的一个重大变化是,不仅认为人心自性空寂是指自心清净性而言,而且还强调众生的心性是觉知的,这种觉知又是本来实有的。天台宗人智提出“一念无明法性心”的概念详见《四念处》,《大正藏》,第46卷,578页上~下。,认为心有两重性格:一念无明和法性,此法性是指相对于无明的“明”而言,也就是心中具有的真理、智慧。智说:“一念心即如来藏理。如故即空,藏故即假,理故即中。三智一心中具,不可思议。”详见《摩诃止观》卷1下,卷5上,《大正藏》,第46卷,10页中。在智看来,人心自性中含有如来藏理,即具有空、假、中的智慧。华严宗人法藏宣扬真心是“真如本觉”详见《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大正藏》,第45卷,637页中。

,澄观强调“无住心体,灵知不昧”《答顺宗心要法门》,《续藏经》,第1辑第2编第8套第4册,303页。,宗密更明确地说:“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无始以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

《原人论》,《大正藏》,第45卷,710页上。禅宗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性,认为自心、自性是成佛的根据。慧能《坛经》《坛经》全称为《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见《大正藏》,第48卷,337页上~345页中。以下引《坛经》文均见该书。说,世人“自有本觉性”,又说:“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自性是独立于“身心”的实体。还说:“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见自本性,即得出世。”由此足以说明,上述三宗佛教学者都把人心自性视为非空实有,以强化众生成佛的理论机制,这是在心性论层面否定空义的重要学说,在佛教史上有着巨大的理论意义。

八、佛教“空”义学说的评价综上所述,佛教“空”义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内部不同教派对“空”理念的看法也很不一致,然就大乘佛教,尤其是大乘空宗来说,一切缘起事物空无自性,即“诸法皆空”的观点是对世界万物、人的构成和人生现象的本质的根本看法,并奉为最高的普遍真理。佛教“空”义是对人生和宇宙的事实判断,但主要是价值判断;是理性思辨,但主要是悟性直觉;是解脱论的理论需要,但主要是众生解脱的修持实践要求。“空”义关涉到人生和宇宙的有无、真假、虚实的根本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在人类认识史上既留下理论误区,也留下辩证思维,在人类社会史上既带来了消极的作用,也发生了积极的作用。

(一)理论思辨的价值从哲学思维的角度来说,佛教尤其是大乘空宗的“空”义,论及了事物的形成、变化、现象、本质等诸方面的关系:

空与缘起。空宗认为宇宙间纷然杂陈、形形色色的事物,都是由因缘生起,由此也是空的。

这是承认世界上的事物存在着普遍联系,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同时又由此推论出事物无实体,无自性,即空的结论。

空与无常。佛教认为缘起事物是“刹那不住”的运动、“念念生灭”的变化,由此无恒常不变的自性,是空的。这里对一切事物不断变化的论断,是辩证思维的突出表现,但又由事物的无常变化片面地推导出事物是空的论断。

空与自性。空宗强调自性是自有、不变、恒常的,而世间不存在这样的自性。否定自性即是空,无自性即是空。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所谓诸法无自性,就是说事物的本质是空的。这种论说在哲学思维上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空与假名。空宗认为因缘所生法,既是空,又是假名。假名指现象假有,空指现象的本性,假有与空是统一的,事物的本质与现象在空性的基础上得到统一。假名说揭示了名言与对象、名与实的差别。

空与诸法。如前所引,“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自性空而缘起有。强调空对成就一切法的作用,即为一切法的形成提供可能。这也逻辑地包含了空与诸法互不分离、互不排斥的思想。联系大乘佛教反对“顽空”(偏空)、“断灭空”的观点,也是在于肯定空与有的对立统一。

佛教提出“空”的否定性概念,阐发“空”义的否定原理,体现了对宇宙与人生的深刻认识和体悟: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和运动变化的,都将走向自身的反面,由肯定走到否定。这种思维方式具有反常识、反常规、反世俗、反现实、反传统和反权威的意义。这是一种深邃的思想,也是一种生命的智慧。中国道家老子、庄子都重视“无”的作用,西方一些哲学家也强调“虚空”的意义,这都不是偶然的。至于由“空”发展为“非有非空”及空、假、中三谛圆融等论说,其间所包含的辩证思维合理因素,是更加值得注意的。

(二)一些疑点的理论思考从纯学术立场来看,佛教“空”的义理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其局限的一面,佛教“空”的思维,若果讲过了头,越过了度,就会引向极端,导致偏颇。这也就使得我们在反思“空”义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疑点,值得进一步地深入思考。

在佛教的缘起性空命题中,包含了这样一个重要的理论预设:自性是自有的恒常的不变的本性,而这种自性是不存在的。万物都是缘起而有,不是自有。不是自有,就会引生无常变化,而人的生活又希望保持恒常,这就产生了人的恒常要求与事物的变化不居的矛盾,然而这个矛盾又是不可克服的,“无常故苦”。烦恼、痛苦意味着人不能主宰自己的生活和生命,这种不自在,就等于失去了“我”的意义,这就是“无我”,就是“空”。人是“空”,事物也是这样,也是在不断变化,没有自性,也是“空”。但是,在我们看来这里至少有两个问题:一是“自性”的恒常不变与缘起事物的变化不居是否截然对立呢?能否说在事物的变化中包含不变的成分呢?变中有不变,不变的也在变,这是否合乎事实、合乎道理呢?二是“空”原是佛教的价值判断,但实际上又扩展为事实判断,在我们看来,划清这两种判断的界限也是有重要意义的。

缘起事物的条件性与真实性是否绝对对立呢?这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在我们看来,把事物的联系绝对化,进而否定事物的实体性,实质上易于割断因与果的联系,导致因与果的分离。

佛教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是,寻求人生和宇宙的真实(真如实相),要求体悟不受思维和语言影响的、如其本来面目的真实相状。这种实相被归结为无差别的共相和无自性的空相(空性)。这就导致自相有与共相空的对立,也可说是现象有与本质空的对立,这是淡化甚至抹杀了两者统一的一面。

佛教深刻地揭示了语言文字与客观事物的区别以及语言文字的局限性,同时又过度强调认识主体与客观物自体(实相)的对立,认为人类认识的本性不可能把握客观事物的真实性和本质。凡被认识的对象,都是人们施设名相的结果,是虚幻的现象,是假有,其本质是空。而我们认为,名言概念作为人们表述思想的工具,凡是符实的名言概念,就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性和本质的反映,其认识意义是不能低估的。

在我们反复审视以上一些理论疑点时,发现正确认识和把握相对与绝对的相互关系,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相对指有条件的、暂时的、有限的;绝对指无条件的、永恒的、无限的。相对与绝对的差别是相对的,彼此的关系是辩证的。绝对的东西只存在于相对的东西之中,同样绝对真理也只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如果这一理论得以确立,我们似乎可以说,相对与绝对是存在于同一事物之中,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也是存在于同一真理之中,而不是分别存在于有的世界与空的世界、世俗的世界与出世俗的世界之中。由此又可以进一步说,一切因缘和合的事物,既由因缘生起而有,也由无常生灭而空,是有与空的统一。这个有是实有,事物是实有与空的统一。

(三)社会作用的两重性佛教“空”义在社会历史上产生过两方面的作用,从其积极作用来看,主要有:一是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共处。“空”义由因缘和合推演出来,空就是缘起。佛教的互为因果的缘起论,要求人们“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广结善缘”。也就是要重视因缘、珍惜因缘、感恩因缘,依照相依相存的因缘理论,处理好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乃至人与民族、人与国家的关系。这无疑有助于社会的和睦、互助和发展。二是有利于树立忘我观。按照缘起性空的理论,人生是一个变化无常的过程。这就要求人们以长远的终极的眼光客观而冷静地反思人生的历程,重视人生过程,珍惜人生过程,把握人生过程,审视人性弱点和自身缺陷,破除我执、我贪、我慢,不计一时的利害得失、成败荣辱。得意淡然,失意泰然,达观豁然,以缓解人生的痛苦,充实人生的意义,完善人生的品格。

从消极作用来看,一些人可能由于对“空”义的误解,而形成虚无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所谓看破红尘,消极悲观,无所作为,得过且过,这是无肋于社会发展的。也有一些人以空破有,破而不立,同样也易于堕入消沉悲观的泥潭而无所建树。

同类推荐
  • 圣经故事:先知与君王

    圣经故事:先知与君王

    本书讲述从所罗门王起犹太民族700余年的历史,对应《圣经·旧约》的后27卷。该卷讲述了犹太国从辉煌到亡国,犹太人被驱逐出故里四处流亡到重返家园的历史。
  • 五百罗汉之谜

    五百罗汉之谜

    《全彩五百罗汉之谜》由云一编著,以罗汉为开端,从介绍罗汉起源一直到佛教的宗派传承,洋洋洒洒间。带出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八百罗汉的相应解释,最后具化为佛陀、菩萨、僧信、与佛结缘的人物和形形色色的佛教人物。作者通过一个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和一个个佛教典故来深入浅出地诠释深奥佛法的传布、佛教宗派的发展与传承。本书对大量的资料进行了筛选,精心构建了一座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跨越的通向佛法之桥。
  • 弘一法师全集之书信(02)

    弘一法师全集之书信(02)

    弘一法师出家前名李叔同。皈依佛门之前,他已在文学、律学等等各方面都颇有造诣。人生的一个转折让悟性极高的李叔同出家归隐。从此佛门多了一位修为甚高的法师。弘一法师的智慧与超然让世人敬仰,他的定力与慈悲让世人敬重。
  • 学步集:曾召南道教研究论稿

    学步集:曾召南道教研究论稿

    宗教学是门年轻的学科,从缪勒1873年在《宗教学概论》中正式提出“宗教学”算起,到今天也不过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故宗教文化很古老并依然活跃,宗教学却还年轻。宗教学研究与宗教信仰是不同的,它虽然要涉及宗教信仰,但研究宗教和信仰宗教不是一回事。
  • 与仓央嘉措一起修行

    与仓央嘉措一起修行

    世界上最好的道理,就是一个人走过的路和他活出的人生。如果他刚好是法相庄严俊美,又有诗意的智慧、传奇跌宕的身世的圣域之王仓央嘉措,那这个道理,就是他用出世者的眼光望着俗世时显露出的智慧。如果向我们传达这一智慧的作者,又刚好是一位在伊拉克的巴格达经受过战火、在耶路撒冷见证过巴以最激烈的冲突,去过北极,重走过“丝绸之路”,内心有过深度挣扎和痛苦、最后又归于宁静的人,那我们读这本书,得到的就是双重智慧,摆脱浮躁心境、回归心灵安宁的双重通道。读仓央嘉措,我们读的不仅仅是诗歌,而是他走过的路和他活出的人生,以及他用出世者的智慧解世情之种种。
热门推荐
  • 李大钊传

    李大钊传

    生活是现实的。芸芸众生之中,很少有人不为自己的衣食饱暖奔波。现实是实在的。即使是关心国事民瘼的知识分子,也无不同国家各级部门的领导干部,以及普通的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者一样,立足于现实,为解决国家的、社会的和自己的现实问题,去从事各自的工作。然而,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一个温饱需求得到满足的,愿意使自己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人应当了解历史。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了解现实。
  • 异陆龙魂

    异陆龙魂

    网罗众多历史名将,游走在异陆空间,看几兄弟重新展现华夏龙魂,打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坚贞不屈,因为我们是华夏子孙;勇往直前,因为我们是龙的传人!猪脚兄弟几人,带着古代的几位名将神医,在异陆揭起一阵全新的篇章。
  • 杀手狂后:腹黑皇帝欺上瘾

    杀手狂后:腹黑皇帝欺上瘾

    一觉醒来杀手穿越成怨妇。情同手足的好姐妹竟无时无刻想置她于死地?一改往前的懦弱无能,从此教渣渣如何做人!身处冷宫又如何,照样玩转风云!渣男人,徒手斗!虚伪女,伸手即扳!遇弱,即强。遇强,她更强!看身为二十一世纪顶端杀手的她,如何玩转古代!
  • 佛说银色女经

    佛说银色女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五界之修神

    五界之修神

    钱粮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每天靠着投机倒把混日子,过着得过且过的生活,直到有一天遇到了狐仙,从此一切的一切都变了,他被〝祸害"了……
  • 重生之娱乐影后

    重生之娱乐影后

    叶宁潇好不容易重生到年轻时代,刚在娱乐圈崭露头角,就招惹上了一个绝对不该招惹的人!方安望!传说中娱乐圈的半壁江山,万千少女的心仪人选,她不仅犯了众怒,还被要求随叫随到。为了成名,她忍,可是为什么又踩到了那个人的妹妹!招惹上了这一对兄妹,真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活路……殊不知安娱的大BOSS,就此折在一个小明星手上。
  • 叙事玺悲

    叙事玺悲

    小时候我们曾有一面之缘,长大以后我与你再次见面。是缘?是孽?纷纷扰扰之间,你我早已不是当初的我们。长大一个复杂的词,明白一个悲伤的词,爱情是一把枷锁,困住了我们所有人。在此我一祝你一生快乐,二祝你一帆风顺,三祝你永远...忘记我。
  • 薄情总裁:专宠100天

    薄情总裁:专宠100天

    她刚刚考上大学,就多了一个禁欲系的男神老公。说一不二,颜值逆天,脾气暴躁,无比难缠。她还有一个直男癌的婆婆和一个事多的小姑子,生活悲催,她却过得风生水起。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她却动上瘾。一天不摸皮痒痒,结果就是被禁欲系的老公按在墙壁上,各种姿势来一遍,到了外面再练习一遍。她摸着酸痛的腰,发誓离家出走。
  • 本宫非纯良

    本宫非纯良

    皇帝虎视眈眈窥我娘家,二哥蠢蠢欲动忙着谋反,我里忧外患又手忙脚乱,还要忌惮后宫诸妃造反,纵使死过一次再世重生,皇后我每天数着掉落床头的白发,简直心力交瘁,压力很大的好吗!--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乱世馋神

    乱世馋神

    盘古开天辟地,将大陆一分为四。东之青龙域,南之朱雀域,西之白虎域,北之玄武域。一位来自二十一世纪的世家少年,抱着满腔对化学的热情,来到这个以实力为尊的玄幻世界。无意中获得绝世之宝,却被自己最信任的人夺走异宝,废了修为。若时光可以倒流,他绝不瞎了这眼。若时光可以倒流,他一定低调做人,扮猪吃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