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97300000027

第27章 曹魏時期文學創作的歷史變遷(4)

兩文頗有意味的部分在論文的結尾。在這裏,文章涉及了與經學觀念相關的話題。《與楊德祖書》的結尾說“今往僕少小所著词賦一通相與”,話頭開始轉到自己的文章上來,《典論·論文》的“蓋文章”也是總結之詞,巧合的是,兩者都在文章的末尾談及了“文”與“經學”觀念的關聯,而且所談內容又同為“成一家言”和“不朽”的話頭,這是個頗為有趣的現象。大概各方面分論已完成,最後需全面總結文章的地位和作用,這也是意緒與文勢邏輯發展的必然。既然是專意于論文,自然要突出作者對它的認同和重視,且需提升它的高度,可惜的是,傳統中既不大重視“文學”,自然也就没有有分量的肯定與權威認定,傳統“三不朽”中的“立言”一項倒一直是知識分子最高的精神支柱,正好拿來與“文章”掛上了鈎,從而達到對文章的提升目的。當然這兩者之間不是強行的生拉硬扯,“文”本就有體“道”的特性,不過文學之“文”在儒術“獨尊”的強化過程中被認定為偏離“道術”過遠,因而遭到輕視與排斥,但它與“道”之間“天然”的關聯並没有中斷,這在《漢書·藝文志》的分類體系中可以得到很好的說明。到了曹魏時期,文學的地位與實際創作面貌有了實質性的改觀,文論者也纔可能对“文”與“道”的原本關聯重新予以梳理,而且出於“尚文辭”的動機,甚至對兩者的內在關聯特别予以強調,以突出他們所崇尚的“文辭”,所以也就出現了曹魏時期如上所述的文論面貌(有論者把二文中的“辭賦”與“翰墨”、“篇籍”做了二分,認為曹氏兄弟的“不朽”和“成一家言”主要是對《中論》等子書,即“篇籍”而言的,“辭賦”並不包括在內,如曹植就說了“辭賦小道”(此節前文已有辨析)。這一說法自有他的思考角度。不過本书認為,曹氏兄弟的“不朽”內容是包含“辭賦”等“文學”在內的,他們論文,正在于作者及作者之文章文事,曹植既是送人辭賦,話題自然要圍繞着辭賦展開(參看文意可知),曹丕所舉文例雖涉及較廣,包括章表書記、銘誄詩賦等,但這些都是曹魏時代的“文學”,兩文中無論是創作、批評、文風還是文體,基本上是圍繞着上述內容展開的,文章是在對以上內容進行總結時談及“不朽”和“成一家言”的,如果“辭賦”和“篇籍”有别,那麽前論“辭賦”,結尾則轉入和“辭賦”無關之“篇籍”,在文意上是難以說通的,實際上曹氏兄弟所言“不朽”之“篇籍”是包含“辭賦”等“文學”內容在內的。不過是傳統中“立言”的內容完全為“經學”所壟斷,而無辭賦、章表、書記與“立言”掛鈎的可能和先例,曹氏兄弟直接把它們和“不朽”連接也有違表達“習慣”,顯得過於扎眼,所以于文中籠統言之。但不予細辨、籠統言之也是此時期學術表達的一個習慣,不能僅依據用詞的變化來判斷結果,而應根據上下文之意緒、文章前後之邏輯以明晰文意。二文中的這一“曲折”表述倒正可以反映出“辭賦”等原初地位很低而今得以崛起的事實。說“辭賦”等“文學”創作既是曹氏兄弟所認為的可以“不朽”的內容之一,在曹魏時期已經不是什麽不可能的事情,在建安作者的眼裏,“文學”創作很大程度上是可以上攀“雅頌”的,前文引述的大量包含着“經義”觀念的文論事例足以說明這一點。)。

以曹氏兄弟文論為代表的曹魏文論中的這一“文學”與“經學觀念”的聯姻現象似乎是一個矛盾,傳統中“文學”的發展與“經學”存在曾是“兩相妨”的事情,建安文學的崛起基本上是以經學的衰微為前提的,那麽又如何出現了上述現象呢?這就是前文已言的“相反相成”。正是這一矛盾的存在,激起了上層文人文化結構的震動和改變,一方面“文學”的發展壯大需衝破“經學”的禁錮;另一方面它的崛起及提升又需藉助某些“經學”的因素及影響。一種異質的文化因素欲擠進主流文化當中,必定以挑戰的姿態出現,但绝不會自始至終以毫不改變的鬥爭方式來完成,它必須以改變了的面目——這種改變主要來自對主流文化特質的吸取和藉鑒,與主流文化實行交融,從而得以站穩腳跟,“文學”與“經學”的衝突發展就是這樣一個過程。曹氏對“文學”的提升,既然包含着衝擊傳統經學話語的意圖,那麽兩者自然存在着對抗的因素,但正如曹氏超拔“文士”而同樣重用“儒士”並非存此去彼一樣,“文學”與“經學”在他們的文化思想當中也是共存的。對“文學”而言,這本身已是突破,而且當“文學”不再被強烈地排斥时,其也纔有機會和可能與“經學”發生交融從而擠進主流文化。上述文學理論中的現象就是兩者“互為改變”的結果。“文學”創作可以比附《雅》、《頌》,“翰藻”可上攀孔氏之業;“文學”中所言之“《雅》”、“《頌》”,已被拉下“經學”神壇,某種程度上恢復了它的“文學”性質,成為“高級”之“文事”。所以曹魏文學理論中的這種“經”、“文”雙重性,並不衹是應景或點綴門面,它反映了文化變化過程中的某些事實變遷。這一變化也並不突兀,曹氏“尚文辭”既是一種政治文化傾向,那麽曹氏陣營之人群對“文學”采取認同的態度就是非常自然的,而儒家文化本就是廣大文人文化結構的“支撑”,在這種情況下,兩者自然就發生了融通。“文學”的發展有衝擊“經學”思想影響的實際效應,但實際的文論發展當中並没有反儒的文字和傾向,文學變遷的過程反而是在表現為向儒業的靠近與歸附中完成的,儒家的著述觀念與典籍成為文學發展藉用的原則和效仿的最高規範。“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文學”的發展已使其可以承擔這樣的事實與使命,但這套理論是從儒學中化用過來的,“文學”對其的認同及歸附是自覺的。原先的“文學”以其“諷”、“頌”功能被主流文化有限地容納着,而到了曹魏時期,其面貌已今非昔比,其作用和功能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其既可以用於“經國”,又可以昭示“不朽”。在“文學”獲得這些功能的同時,也並不意味着“儒學”“經國”與“不朽”功能的消失,無論是思想系統還是實際的政務,“儒學”的這一功能依然強大地存在着,而且具有不可動搖的先天性、權威性,所以“文學”欲完成提升而藉用某些经学原則和影響是順理成章的。文學理論中出現的“宗經”現象並不是文學發展壯大之後對經學的調侃,這一現象體現的是事物發展過程中矛盾着的一面,從初級意義上講,“文學”與“經學”“分道揚鑣”了,從終極意義上看,二者又是在走向新的融合,當然這種融合是在各自保持着自己主體性的情形下進行的。

曹魏文學的這一現象,實際上還表現為對《藝文志》中“詩賦”和“載道”體系內在關係的一種延續,這種體現“宗經”意識的現象倒成為後世文學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內在規定,以後各時期的文學,總是或明或淡地體現一定的經學精神與內涵,符合這一原則的,纔可能為社會上下所認可,否則就容易遭到指責。

二、文學創作實踐:“建安風骨”精神內涵的形成

(一)何謂“建安風骨”

談“建安風骨”首先要明確何謂“風骨”。文論中的“風骨”說,是由劉勰在《文心雕龍·風骨》(以下直接言《風骨》)篇中首先提出來的。但古人提出概念,不似今天要求準確明瞭,其往往援比設喻,含混言之,衹是“大體似之”而已。“風骨”說亦是如此。從其產生,到在後世文論中的應用,再到近人的研究,始終難以給“風骨”做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限定,不過經過歷代的研究,對於“風骨”的認識漸漸集中了。主要可以概括為兩派意見:關於“風”,一派認為“風”即“文意”(如范文瀾《文心雕龍注》卷六注一引黃侃《文心雕龍劄記》曰“風即文意”(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第515頁),又注四曰:“風即文意,骨即文辭,黃先生論之甚詳矣。”(第516頁)),或曰情志(如劉永濟《文心雕龍校釋》說“風”是“以喻文之情思者”(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07頁)。);一派認為“風”是思想感情所表現出的感染力(如周振甫《文心雕龍注釋》(第325頁)、羅宗強《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第八章第四節《風骨論》(中華書局1996年版,第337頁)。)或形成的風格(如王運熙《文心雕龍探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93頁。)。關於“骨”(關於“骨”,還有一派認為是指“事義”,如劉永濟《文心雕龍校釋》說“骨”是“以喻文之事義也”(第107頁),意見也比較有代表性,但一般的認識還是以後兩派意見為主,故本书没有引述“事義”說。),一派認為“骨”即“文辭”(前揭范文瀾《文心雕龍注》卷六注四,第516頁。);一派認為“骨”是對文辭的要求(如周振甫《文心雕龍注釋》(第326頁)、王運熙《文心雕龍探索》(第94頁)。)。

對於“風”,本文認為《風骨》篇中之“風”有兩解,一為“志意”,二是由此“志意”所產生的感染力或形成的風格。這倒不是存心立異,以表現與諸家不同(黃侃《文心雕龍劄記》說“風”即“文意”,又說“情顯則文風生也”(《文心雕龍劄記》,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99頁),不是矛盾,而已是兩指。),也不是無原則地撮合兩派意見,以求折衷。筆者識淺,認為劉勰《風骨》篇中確實存在着這樣的事實表述。《風骨》開篇就說:“《詩》總六義,風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氣之符契也。是以怊悵述情,必始乎風;……情之含風,猶形之包氣。”這裏的“風”顯然與《毛詩序》裏的“風”有關。《毛詩序》曰:“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故曰風。”又曰:“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之“風”顯然釋為合乎儒旨之“志意”比較合適,如釋為此“志意”產生的“感染力”,回到原文中则難以理解。“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的第二個“風”當訓為“諷”,整句的意思為“風”是用來“諷”、用來“教”的,所以“風”依然需訓為“志意”,這纔是用來進行“諷喻”、“教化”的本源,“感染力”本身並不能發出這一影響。同樣,《風骨》篇中也存在着類似的情形,如果釋“風”為“感染力”,則“斯乃化感之本源”句不好理解,既說“風”為“化感之本源”,則“風”與“化感”當為兩指,“風”應為產生“化感”的“本源”,而非“化感”本身,“感染力”不是產生化感的本源,產生化感的本源應該是“風”所包含的“志意”。同樣,“怊悵述情,必始乎風”之“風”也不能解釋為“感染力”,說創作的“怊悵述情”須從考慮“感染力”因素(增強“感染力”)開始着手,也不大合乎邏輯。下文的“深乎風者,述情必顯”也是如此,說善於創造作品感染力的人“述情必顯”,前後的因果、條件也不大順暢。其實這幾句中的“風”釋為“志意”就很通暢了,合乎儒旨之“志意”既為“化感”之本源,又是“怊悵述情”所要首先考慮的因素,而按照傳統文論的要求,有純正深厚的“思想”(志意)支撑,其“情”也纔能鮮明真摯,即“述情必顯”,以“志”節“情”始終是儒家文論最基本的要求,這樣也正合乎劉勰論文而“宗經”的一貫要求。

關於“情之含風,猶形之包氣”,《管子·心術下》曰:“氣者,身之充也。”《孟子·公孫丑下》:“氣,體之充也。”這裏的“氣”並不是純粹自然、物理上的“氣”,在古人看來,“氣”是構成主體氣質、思想等精神世界的那麽一類東西,是人體的主腦,包於“形”而御“形”。劉勰以此“形”、“氣”關係來比“情之含風”,如果“風”訓為“感染力”的話,其怎麽講也難以成為“情”中之楨幹,御情之主腦,所以這裏的“風”依然應釋為“志意”,“志”為“情”之關鍵、主腦正符合傳統文論對“情”、“志”關係的要求。“思不環周,牽課乏氣(有文作“索莫乏氣”,此從周振甫說,見《文心雕龍注釋》,第323頁注[7]。),則無風之驗也”,此處之“風”釋為“感染力”也可通,“思不周”、“乏氣”自然就没有感染力了,但理解句子不能脫離原句的邏輯表述關係。按照“風”意的不同,“思不環周,牽課乏氣,則無風之驗”句可表述為兩種邏輯關係,即“思不環周,牽課乏氣”為“無‘感染力’之驗”和“思不環周,牽課乏氣”為“無‘志意’之驗”,哪一種更符合表述事實呢?關鍵在“思不環周,牽課乏氣”到底是無“感染力”的“驗證”,還是無“志意”的“驗證”?來做一下分析,“思”、“氣”都是與主觀情志有關的內容,“思不周”及“乏氣”謂主觀情志的不周全和缺乏,與“感染力”並無直接的關聯,至於說情志的不周全、缺乏會導致没有“感染力”,那是另外的事情了,並不是本句的邏輯關係所含納的。所以,将“思不環周,牽課乏氣,則無風之驗”之“風”理解為“志意”比較符合邏輯。

《風骨》中有另一組例子,其中之“風”當釋為“感染力”或“風貌”、“風格”等。“意氣駿爽,則文風清焉”是個轉關句,談“風”開始由主體之“志意”轉向由此“志意”產生之“文風”。“意氣”即“志意”,“意氣”“駿爽”就產生清朗的文風,下文“風清骨俊”之“風”也是在這個意義上進行理解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風骨》中談及作為“風格”之“風”時,有兩處加上了“力”字,如“捶字堅而難移,結響凝而不滯,此風骨之力也”,“相如賦仙,氣號淩雲,蔚為辭宗,乃其風力遒也”,在描繪作為“感染力”之“風”時,加上了“力”字,這時的“風力”纔是“感染力”之謂,這一做法從行文上似也能看出作為“志意”理解的“風”和作為“風格”理解的“風”之間的不同。

所以,既然《文心雕龍》使用概念具有變動不拘的特點,某一說法,有時作為特定概念使用,有時又需作尋常詞語理解,那麽也就不必強求把所有的“同一詞”都做完全整齊劃一的訓釋,而應各依其語境,還原其詞義,這樣或更有益於文意的通順。訓“風”為“感染力”的論者,往往需特别強調“感染力”又是由主體之“志意”決定的,是主體思想感情所表現出來的風貌,周轉層次既多,反倒容易導致混亂,倒不如直接别為兩解來得明瞭。當然,作為“志意”理解之“風”和作為“感染力”理解之“風”兩者是密切關聯的,“意氣駿爽”就會產生“感染力”,這也應該是劉勰認為的“宗經”的效果。

關於“骨”,本书認同其是“對文辭的要求”一派的意見,詳細情況請參閱相關論著,這裏不再赘述。需要指出的是,“骨”雖非指“事義”或“思想內容”,但論“骨”不能認為其為與思想內容無關、純粹衹是“辭”的有關特徵(參看王運熙《文心雕龍探索》(第84頁)、牟世金《文心雕龍研究》(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版, 第248頁)的相關論述。),“風骨”之“骨”存在着一個對“思想內容”的指向前提,如《文心雕龍·體性》曰:“辭為膚根,志實骨髓。”

分論了“風”、“骨”,那麽是否就可以直接得出何謂“風骨”呢?問題没那麽簡單,“風骨”表現為何種特徵仍需略為分析。首先明確的是,“風骨”連用表現了一種風格。《風骨》中幾處“風”、“骨”合用的例子如“風骨不飛”、“風骨之力”、“風清骨俊”等,明顯指文章所體現出的“風格”而言,這是無甚異議的。問題是,“風骨”表現出的整體特徵是什麽?由於文章提及“風骨”的時候,多為比喻性說明,所以“風骨”到底表現為怎樣的面貌,依然不十分明瞭,但結合上述《風骨》中的說明,“風骨”的大致特徵是可以確定的。

同类推荐
  • 中国织绣

    中国织绣

    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该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西安半坡博物馆

    西安半坡博物馆

    古老而奔腾不息的黄河水像母亲的乳汁一样,浸润着宽广而深厚的黄土高原,三秦大地留下了中华民族先祖光辉灿烂的足变迹。沧海桑田,遥远的历史早已被漫漫黄土所尘封,昔日的熙熙攘攘也被无尽的岁月所淹没。
  • 文明之旅:图话世界十二大古文明

    文明之旅:图话世界十二大古文明

    古往今来;多少故事都已尘封,多少城邦都已漂灭,从源远流传说故事到充满争议的古老文明兴起与崩解,那些失落在时间与历史之间的人类文明渐渐演化成了一个个神秘的不解之谜。结合最新研究成果,真实档案文献,配合大量精彩图片,重读消失的文明。
  • 移风易俗(中华美德)

    移风易俗(中华美德)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的风俗和节日,大家知道中国的三大传统节日是指什么吗?在这些节日中需要准备什么?有什么样的禁忌吗?大家想了解少数民族的婚礼是怎么的一种场面吗?他们的服饰丰富多彩,有着怎么的来历吗?一年分为四季,有二十四个节气,这些节气是怎么形成的呢,他们与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关系?妈祖祭典、成吉思汗祭典、黄帝陵祭典是人们对先祖们表示尊敬的仪式,想了解他们有着怎样的传奇的经历吗?打开本书吧,它将为你揭开这些谜团!
  • 重庆土家族民俗文化概论

    重庆土家族民俗文化概论

    本书从民俗学的角度,论述了重庆土家族的物质生态、交通运输、社会群落、人生礼仪、信仰崇拜、物质消费、节日、游艺、民间艺术等各个方面的民俗状况。
热门推荐
  • 东溪试茶录

    东溪试茶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绝世斗魂

    绝世斗魂

    这里,是一个斗气的世界。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少年在得到神秘老者的帮助后,在浩瀚无边的世界中成长变强的故事。
  • 快穿:我是花痴你来爱

    快穿:我是花痴你来爱

    她是一个从骨子里就是很懒的人,做什么都是只做一半就放弃,原因嘛就是嫌累啦,可是她却是一个非常爱看小说的人,只会对小说里的男的花痴,对现实中的却免疫,真是个怪胎,她每次看一本小说,她就会为里面的女配们伤心不值。因此她被选中了
  • 逆天皇族

    逆天皇族

    一个玄幻的世界,究竟谁对谁错,一句错误的誓言,就让女子以身相许,经过轮回的洗礼,到底能否知晓命运的蹉跎,一切的一切,到底是轮回的折磨,还是无尽的循环,高深莫测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的主角故事,一切尽在逆天皇族,修仙成佛一念间,我又为何不愿牵。战小狂,本是冷府家丁,但是阴差阳错的便成为了冷梦的未婚夫,随后的种种奇遇,都显现出他根本就不是天之骄子,轮回的捉弄,让他身心备受疲惫,本应该花季的年龄,却显得那般的让人无奈,这一切的故事,都从这里,开始。
  • 雪之都市

    雪之都市

    “我的目的是,夺取世上所有的异能!”“然后将给予我一生痛苦的人杀死!”
  • 奇怪世界发生的奇怪的事

    奇怪世界发生的奇怪的事

    古怪世界发生的不古怪的事无固定主角,故事一般都很简短,搞不好什么时候就太监了。别追,坑死你!好吧,这其实是个讲述一群穿越者怎么把世界玩坏的故事。
  • 现代三国战

    现代三国战

    东汉末年,外戚专权,宦官秉政,政治腐败,天灾不断,黄巾起义,诸侯纷乱,天下大乱。天道大公,使其三国武将军魂化成无限之灵,转世投胎进轮回之道,受其人间之争,红尘之果,三国武将的各个传承藏于转世之体的大脑内使其在19岁觉醒,在进行豪雄争霸,征战天下。都市为国,三国再续,兄弟红颜,再续前缘。(不定时更新)
  • 爱美皇妃:拐个帅哥做老公

    爱美皇妃:拐个帅哥做老公

    她,堂堂伊家大小姐想找个帅哥做男朋友而已,可是为什么全是青蛙?穿越古代的她遇见他,不可一世的太子。遇见他,邻家大哥的三皇子。遇见他,花心自恋的二皇子。遇见他,冷酷默然的大皇子。她在纵多帅哥之间游走……她将如何抉择?伊浅云懊恼的嘀咕:“古代为什么不可以一妻多夫呢?害她要这么浪费脑细胞。”【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城中小村的“前世今生”:一个平话人村落的变迁考察

    城中小村的“前世今生”:一个平话人村落的变迁考察

    书稿的写作终于完成了,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但却丝毫没有放松的感觉。也许,是我还无法在短时间里从写作的兴奋抑或思维的快乐中解脱出来;也许,这薄薄的纸页根本承受不起太多的希望和期待,因为过程远比结果更复杂,更精彩,也更值得缅怀。每当想起在平西生活的平淡而不平凡的日日夜夜,想起在宿舍里在那台破旧的“笔记本”上写作的每时每刻,我的内心依然久久不能平静。
  • 爱我请别放手

    爱我请别放手

    一段情需要多长时间的等待才能明了,一份爱要忍受多少煎熬才能成熟,无依无靠的留守儿童,冒然走出大山,来到这钢筋的丛林,难道就是为了那份难以舍弃的执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