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62300000064

第64章 柳宗元、刘禹锡的天人关系学说(18)

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无欲说。他把欲和性绝对对立起来,认为欲是伤性害德的,必须涤除,他说:“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庄子·庚桑楚》)“将盈耆欲,长好恶,则性命之情病矣。”(《庄子·徐无鬼》)追求嗜欲的满足,增加爱憎之情,那么,心性就会被伤害。因此,只有无知无欲才能保持人的自性,“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庄子·马蹄》)。无知无欲的功夫就是不失常性,保持淳朴的功夫。《庄子》书中也讲到寡欲,如说:“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庄子·山木》)由此看来,庄子的无欲也含有寡欲的意义。

此外,墨家具有禁欲的倾向。墨家创始人墨子说:“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墨子·非乐》)这是说,仁人们是为天下人设想的,个人绝不追求美色、乐声、甘味和安逸,如果为了这些而亏夺了人民的衣食之财,那仁者是绝不会做的。又说:“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同上)墨子认为,为了求一切人民得食、得衣、得息,必须反对一部分人追求食、衣、息以外的欲望。也就是说,禁欲不是否认欲,不是禁止一切欲,而是禁制一部分人的非基本的欲,以满足一切人民的基本的欲。墨子为了实现这个宗旨,兴天下的大利,还提倡苦行,厉行俭约,在墨者集团内部推行“有力相助”、“有财相分”的“兼爱”主张。

史载极重苦行的宋钘(战国时宋国人)对于欲有独特的看法,《荀子·正论》:“子宋子曰:‘人之情,欲寡;而皆以己之情为欲多;是过也。’故率其群徒,辨其谈说,明其譬称,将使人知情之欲寡也。”宋钘认为,人的性情,本来是物欲很少的,可是现在人们都以为自己的性情是物欲很多的,这是误认了。《庄子·天下》也说宋钘“以禁攻寝兵为外,以情欲寡浅为内”,即以禁攻寝兵为对外活动,以情欲寡浅为内在修养。墨子主张求得一切人民的最基本的欲的满足,宋钘则认为人本来就是只求最基本的欲的满足,而并不求其他更多欲的满足。这是他们的不同点。

二、汉唐时代欲与性的观念

汉唐时代经历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三大阶段。流派众多,其中佛、道两教之盛,为空前绝后,是一重要特点。此时,先秦欲与道的问题,演变为欲与性,即人欲与人性的问题,形成了人性本善、人欲为恶的巨大思潮。其重要学说是,儒家的欲与性对立说、道家和道教的人欲伤害人性说、玄学家的无欲说、佛教的禁欲主义。同时,也出现纵欲主义思潮,佛教有的宗派就宣扬纵欲,《列子·杨朱篇》也鼓吹纵欲说。

(一)儒家的欲恶性善说

约为汉初人作的《礼记·乐记》,最先以天理和人欲对举,文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这是说,人生而静是自然本性,接触外物而动是性的欲。外物面前,知觉有所知,这样人们对于外物有喜好和厌恶。人们放纵自己的情欲不能自我节制,结果是“人化物”,即人被外物所化,而使原来的天然本性消灭了。这里,天理的理指性而言,天理即天性,天然之性。东汉经学家郑玄在《礼记·乐记》注中明确说:“理犹性也。”提出了理即是性的命题。人欲,指一人之欲,即私欲。天理和人欲的涵义后来有发展,并成为宋代的极为重要的哲学范畴。

东汉时由班固整理编纂的《白虎通义》以欲和仁相对举。该书《情性》篇说:“性者,阳之施;情者,阴之化也。人禀阴阳气而生,故人怀五性六情。情者,静也;性者,生也。此人所禀六气以生者也。”这是援用阴阳两气来说明性情的善恶区分。性有仁,情有欲,是说性、仁是善的,情、欲是恶的。

唐代的韩愈提出了情三品说,情中包括了欲,因此也包含了欲分三品的思想。韩愈认为欲和性并不存在善恶的对立。

(二)道家和道教的欲害性说

《淮南子》一书系杂合各家思想而成,而其中体现得较多的是道家思想。在欲与性的问题上,它继承先秦道家的思想,认为“人之性无邪”(《齐俗训》),又“人性欲平,嗜欲害之”(同上)。这是说,性是属于自然一部分,清净恬愉,淳朴无邪;欲是接触外物而后发,是害性的。这是道家分性欲为二元,主性欲绝对对立思想的继续。

晋代道教代表人物之一葛洪,追求长生成神仙。他在所著《抱朴子》一书中提倡“无欲”为神仙修养的重要方法,说:“学仙之法,欲得恬愉淡泊,涤除嗜欲,内视反听,尸居无心。”(《论仙》)这是说,喜怒爱恶嗜欲都是有害的,招祸的,应当以无欲养心,以清净颐神,以求去祸来福。这是把无欲说作为宗教神学的内容了。

(三)玄学家的无欲说

魏晋玄学本无派奠基人王弼,继承老子的无为无欲的观念,在《老子注》中也强调欲与性的对立,认为应当保存自然本性,而无欲是性之所以能保存的唯一法子。他说:“任自然之气,致至柔之和,能若婴儿之无所欲乎?则物全而性得矣。”(《老子·十章注》)“皆使和而无欲,如婴儿也。”又说:“赤子无求无欲,不犯众物。”(《老子·五十五章注》)必须如婴儿、如赤子那样,乃可以无求无欲。

与王弼同时代的另一位玄学家嵇康,主张以老子和庄子为师,宗奉老、庄的思想,崇尚自然。他还受神仙派的影响,重视养生,提倡寡欲。他在《释私论》一文中说:“夫气静神虚者,心不存于矜尚;体亮心远者,情不系于所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物情通顺,故大道无违;越名任心,故是非无措也。”这里两次提到“情不系于所欲”,就是主张窒情绝欲。嵇康认为,无欲才能明审贵贱,通顺物情,从而不违背大道,于是非无所经心。嵇康在所著《养生论》中还大倡修性得寿的主张,把养生的方法最后归结于“少私寡欲”,这是把老子的无欲思想应用于养生之道,而和神仙家的理论融合在一起了。

(四)佛家的禁欲说和纵欲说

佛教具有极其浓烈的禁欲主义色彩,据《四分律》规定,和尚戒二百五十条,尼姑戒三百四十八条,从不得“淫、盗、杀、妄”,到衣、食、住、行、坐、卧等等,都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其中许多禁条都是严厉的禁欲措施。一些下层僧侣注重实践苦行主义的宗教生活。

东晋后期佛教涅槃学者竺道生,大力鼓倡佛性说。他以佛性为成佛的根据,欲望为万恶之源。性与欲如水火之不容,是绝对对立的。道生认为佛性是众生的本性、善性,也是“理”,即佛教真理,“从理故成佛果,理为佛因也”(《大正藏》,第37卷,547页。)。从理得理而体现为佛的法身。道生认为众生要返归本性,悟解真理,就必须排除种种思欲、情欲,他说:“既以思欲为原,便不出三界(“三界”,佛教所谓众生居住的世界,分三个层次,即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三界是病之境也。佛为悟理之体,超越其域,应有何病耶?言佛为世尊者,以明过于世间也。”(《大正藏》,第38卷,360页。)这是说,众生耽于思欲,就越不出所住的病境,相反,佛是悟理的,所以能超越三界,并能为众生所尊。他要人去掉痴爱,无视人身生命。道生还认为惑情是产生一切烦恼之源。他说:“夫有烦恼出于惑情耳,便应观察法理以遣之也。”道生的去欲灭惑,返回本性的说教,其客观社会意义是要劳动人民永远处于被压迫地位,放弃革命的要求,以满足统治者长治久安的幻想。

历史的现象是复杂的,佛教提倡禁欲主义,后来发展到密宗竟转而宣扬纵欲主义。密宗的主要经典之一《金刚顶经》说:“主宰诸能调”,“大染欲大乐!”(《大正藏》,第18卷,207页。)女性原来被佛教视为一种严重“祸害”,而密宗却主张:“随诸众生种种性欲,令得欢喜。”(《大正藏》,第18卷,36页。)密宗创造了一种奇特的理论:“男是智慧”,“女是三昧”(《大正藏》,第39卷,735页。)。“三昧”,禅定。男性表示智慧,女性表示禅定。佛教修行必须“定”、“慧”兼备,女性成为修持“密法”必不可缺的方面,诸如男女“双身”结合,由此而生。可见,佛教既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义的宗教,又是宣扬纵欲享乐的宗教。

(五)《列子·杨朱》的恣欲说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列御寇作。其中《杨朱篇》宣扬放恣纵欲的享受主义思想:“人之生也,奚为哉?奚乐哉?为美厚尔,为声色尔!”不仅如此,《杨朱篇》甚至提倡放恣纵欲,“恣耳之所欲听,恣目之所欲视,恣鼻之所欲向,恣口之所欲言,恣体之所欲安,恣意之所欲行。”只求满足五官等的欲求,其他的一切都在所不顾。《杨朱篇》认为,人们之所以不能充分纵欲享乐,主要是受生命、名声、地位和财产“四事”的牵制,其实这一切都不屑措意。为了及时享乐,不必虑及名利、影响和将来。

荀子在论述先秦时代纵欲说时说:“纵情性,安恣睢,禽兽行,不足以合文通治;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众愚。是它嚣、魏牟也。”《杨朱篇》宣扬动物般的生活态度,是极端唯我主义的恶性膨胀,是腐朽没落的人生观,是对人生的尊严、理想和价值的肆意践踏和毁灭。

三、宋元时代的欲理之辨

在中国哲学史上,对于欲应当采取什么态度的探讨,延续到宋代,形成了理欲之辨,即天理人欲之辨。天理和人欲的含义有一个发展过程,不同的哲学家有不同的解说。就宋明理学来说,所谓天理,一般是指自然的普遍的准则,或必然的准则。所谓人欲,是指个人的私欲。那种普遍可能而又必须满足的欲,如饮食男女是属于天理。那种没有普遍可能因而也不是必须满足的欲,如食求美味,不守夫妇之道而另有所好,则为人欲。宋元时代多数哲学家持理欲对立的主张,仅有少数哲学家主理欲统一论。

(一)理欲对立说

1.周敦颐的无欲说

北宋理学创始者周敦颐,深受道家、佛家的影响,以无欲为学圣的根本功夫。他说:“圣可学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请闻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通书》)无欲是修养成为圣人的要领,最重要的准则,只要无欲就可以成圣人。周敦颐还批评孟子的寡欲说,主张由寡欲而进一步要求无欲,这是宋儒对修养功夫的重要发展,是从儒家孟子的观点转到道家的主张。周氏把人的欲望看为万恶之源,而与封建道德、封建圣贤根本对立,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2.张载的“上达反天理,下达徇人欲”的命题

北宋唯物主义哲学家张载认为,天理人欲是互相对立的。他对天理作了这样的解释:“所谓天理也者,能悦诸心,能通天下之志之理也。”(《正蒙·诚明篇》)“天理者,时义而已”(同上)。这里天是以气而言,气有规律,即是理。“天理”是普遍的大公的准则。所谓“时义”是因时合宜的意思。天理既是普遍的准则。所谓“时义”是因时合宜的意思。天理既是普遍的准则,又是随时适应的。张载认为,天理与人欲犹如光明与黑暗,上达与下达的对立,“烛天理,如向明,万象无所隐;穷人欲,如专顾影间,区区于一物之中尔!”(《正蒙·大心篇》)“上达反天理,下达徇人欲者与!”(《正蒙·诚明篇》)天理是光明、大公,人欲是黑暗、小私。人们应当返天理,而不应徇人欲。在张载看来,天理人欲的对立,实是公私的对立。张氏的这一观点对后世哲学家影响极大,朱熹就继承这一思想并发挥之。张载还据此明确地以天理谓“义”,以人欲谓“利”,认为理欲之辨就是义利之辨。

3.程颢、程颐的理本欲末和存理灭欲的思想

北宋哲学家二程兄弟十分注重天理。程颢说:“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都是自家拈出来。”(谢良佐:《上蔡语录》卷上)然程颢对于理欲之辨的论述不多,程颐则阐发较详。

程颐认为理欲是本末关系,他说:“天下之害,无不由末之胜也。峻宇雕墙,本于宫室;酒池肉林,本于饮食;淫酷残忍,本于刑罚;穷兵黩武,本于征讨。凡人欲之过者,皆本于奉养;其流之远,则为害矣。先王制其本者,天理也;后人流于末者,人欲也。损之义,损人欲以复天理而已。”(《周易程氏传·损》)天理是本,人欲是末。末从本出,人欲是天理流远的结果。人欲胜于天理是天下的大祸害。人们应当损人欲以复天理。

二程还认为理欲是道心、人心的区别。程颢说:“‘人心惟危’,人欲也;‘道心惟微’,天理也。”(《二程集·入关语录》十一)又说:“人心莫不有知,惟蔽于人欲,则忘天德(理)也。”(同上)程颐也说:“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二程集·入关语录》二十四)天理就是道心,非常隐微;人欲就是人心,甚为危险。人心为人欲所蒙蔽,就忘了天理;去掉人欲的蒙蔽,就能复于天理。

二程极言人欲是万恶之源,程颐说:“甚矣欲之害人也!人之为不善,欲诱之也。诱之而弗知,则至于天理灭而不知反。”(《二程集·入关语录》二十五)二程的理欲观是直接为儒家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作论证的。

4.朱熹的“革尽人欲,复尽天理”的思想

宋代最大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张载、二程的思想,最充分地阐发了理欲对立观。

什么是天理和人欲呢?两者如何区分呢?朱熹对此作了详尽的说明。他说:“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子语类》卷十三)所谓天理,就是伦理道德。仁、义、礼、智,而其中又以仁最为重要。仁与天理是异名同实。把天理归结为伦理道德准则,这是朱熹继承二程对天理含义所作的唯心主义的重要发展。

所谓人欲,是指饮食衣着等基本的普遍的需要以外的欲望。“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同上)饥则食,渴则饮,是顺其自然,合乎天理。而要求美味,并非自然的要求,而是个人私意的要求,是为人欲。

朱熹认为,天理和人欲是公和私的对立,他说:“然人莫不有是形,故虽上智不能无人心;亦莫不有是性,故虽下愚不能无道心。二者杂于方寸之间,而不知所以治之,则危者愈危,微者愈微,而天理之公,卒无以胜夫人欲之私矣。”(《中庸章句序》)人人都有人心和道心,即有人欲和天理,公私两者杂存于心中。把人心解为人欲,道心解为天理,朱熹也认为明确区分天理人欲不是容易的事,两者没有确定的界限。由此又提出“天理人欲,同行异情”的命题。“情”,动机。“行”,行事。同样行事,动机不同。有的可视为符合天理,有的却只能算是人欲(见《孟子集注·梁惠王章句下》)。这又含有割裂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并为剥削阶级纵欲生活辩护的意义。

朱熹继承二程的人心道心的说法,并发展了这一思想,他认为人心有为善为恶的两个方面,人欲只是其为恶的一方面。“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孟子集注·滕文公章句上》),“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朱子语类》卷十三)。朱熹由此十分强调灭尽人欲,“孟子说寡欲,如今且要得寡,渐至于无”(《朱子语类》卷六十一)。寡欲还不够,必须无欲。“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朱子语类》卷十二)“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朱子语类》卷十三)他认为无欲是人生修养的最高目的。

朱熹的理欲观,就其社会意义来说,主要是,一反对广大劳动人民为改善、提高自身生活的合理要求;二强化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三维护地主阶级国家的整体利益。因此,联系宋代以来的历史条件,其主要社会作用是消极的。

同类推荐
  • 国学与巴蜀哲学研究

    国学与巴蜀哲学研究

    国学与巴蜀哲学探索》是作者与唐赤蓉教授二十多年研究巴蜀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一个成果结集,所收论文曾发表在海内外的多家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刊物有加拿大的《文化中国》,国内的《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研究》、《孔子研究》、《南京大学学报》、《四川大学学报》、《浙江学刊》、《社会科学研究》、《甘肃社会科学》、《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等,绝大多数发表在上一个世纪。
  • 华夏文化传世经典(第二辑):易经

    华夏文化传世经典(第二辑):易经

    《易经》以阴阳变化来说明宇宙万物的一切现象。它通过占筮来启示天道、人道、地道的变化规律,为的是把握人生立身处世之本,以趋吉避凶。所以,《易经》的哲理为后世崇仰深究,后人再以义理阐释,使《易经》成为占筮、义理兼而有之的典籍。
  • 弗罗姆行为研究讲稿(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弗罗姆行为研究讲稿(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本书介绍了人性的弱点、爱与思维、生存与竞争、热情与勇气、自信与安全感、独断与自信、信念与政治、天才的本质、动物行为、拥挤与侵犯、人的天性、貌似侵犯等等。
  • 周易与人生

    周易与人生

    《周易》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哲学典籍,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其中的《易经》约成书于殷周之际,《易传》约成书于战国时期。汉代立经学博士,《周易》被奉为经书。此后的两千余年间,它一直稳居封建时代主流学术的核心地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
  • 尼采内心的八度定律

    尼采内心的八度定律

    尼采的内心非常强大,他是一个心灵哲学家,永远为自己的内心而活,尼采曾经说,只要杀我不死的,只能使我更强大,对尼采而言,他在世界上几乎没有什么不可承受的。尼采的内心强大到疯狂,人们都说他疯了,其实他是具备超常规的思维模式,尼采依靠自己内心的八度定律,这是从哲学角度战胜一切的心灵鸡汤,本书是对尼采内心八度定律的最权威解读。
热门推荐
  • 心动的初衷,仍在不在

    心动的初衷,仍在不在

    当那段回忆折成纸鹤,匆匆地流逝,再到后来的遥不可及,直至最后,只剩下凝固的虚无。消失于一世的繁华,亦是从残破不堪的回忆抽离的一刻。消失得干净利落,不曾想,待痂脱落成触目惊心的疤,那道烙印的痕迹将会终其一生,直至最后。她想,她已经记不起那份心动的初衷,自始至终唯一记得的,便是那一成不变的永恒规律、那道……唯一让她心动的眼神。可永恒是什么?对于她来说,是一成不变的永远伤痛、是一成不变的残破虚无。当冬日降临,雾如梦萦,似君似眸。是何时,她的心毫无意识的已经扎寨了那道一直默默陪伴他的男人、那个……一直说永远会爱着她的男人,一个回眸,一个眼神,叫她动心。
  • 网游之裂土

    网游之裂土

    一个英(diao)雄(si),到底要如何拯救地球,站在人生的颠峰?必须经历小怪的狂殴,高富帅的打脸,最后被团灭,跟反派大BOSS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经历爱与痛的边缘,面对强大的敌人,只有相信挖掘机的力量,单挑,城战,世界BOSS。萝莉,御姐,欧巴大叔。要啥有啥!其实是个励志的故事,以上乱入。
  • 域外拾遗

    域外拾遗

    本书以游记的形式,记叙了作者游览和考察英国、挪威、芬兰、美国、巴西以及韩国和日本在各个方面的建设,尤其是文化方面的成就和值得借鉴的经验,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 算命不求人

    算命不求人

    一般人对于命运总是好奇的,每年总是问过好多先生,同时也花了不少钱。一有困难,就要找先生,同时还要打破沙锅问到底。鉴于此,我们通过借鉴古书的精华,融各家之长,采用各种奇书以及近代科学方法汇编了《古代文化集粹》丛书,本丛书应用方便,通俗易懂,意在为你的命运指点迷津,让你轻松驾驭自己的人生。
  • 萌娃出没请注意

    萌娃出没请注意

    胆小害羞的夏天在二十岁那年做了她这辈子最大胆的一件事,她偷溜进偶像的酒店房间想与偶像春风一度,借个儿子玩玩。如她所愿,果然怀了,还是龙凤双胞胎。这可把夏天给乐坏了,她想,她着也算是儿女双全了,正好正好。她原本想带着儿女就这样一家三口幸幸福福的过小日子,可是,三年后突然出现在她眼前的那个男人是怎么回事,怎么和她家宝贝长一个样……随着一系列的事情发生,已为人母的夏天发现了一个大秘密————丫的!老娘当年进错了房间该肿么破啊!!!
  • 官人官事2

    官人官事2

    中国第一部“新官场小说”大全集,收录王跃文、肖仁福、于卓、祁智、牟丕志等国内一线作家的最新作品。《官人官事2》作者阵容强大,所选作品均为近年来官场小说的上乘之作。每篇作品或深入官场内核,暗解玄机,或直面仕途人性,鞭辟入里,多角度、多层次展示官场众生相,真实反映了中国官场现状与官场文化,实为官场小说爱好者不可错过的饕餮盛宴。
  • 云烟王妃

    云烟王妃

    “王爷,你有多少女人,臣妾真的不在乎的。只有我一个的话,我怕伺候不来!”她,将府名门之女,却因命运捉弄,弃身江湖。他,皇室贵胄,睿智深谋,却又最是放荡不羁,万花从中游。机缘使和,甘于淡薄的她卷入了他的帝位之争。冷若冰雪的她与他,必将碰出巨大的火花!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穿越之超强农家女

    穿越之超强农家女

    满脸麻子,胖的如猪的叶晓菡,几经贩卖最后因为偷吃一个包子差点被打死。再次醒来,身体灵魂被21世纪绝顶医术高手附身。面对一贫如洗的家庭,她带着一家人脱贫致富。岂料这一向对她宠爱无度,不怨她穷丑的山里汉子一点都不简单。
  • 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

    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

    《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是一部以“慕课”和“翻转课堂”为主题的探讨与互联网时代相适应的新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著作。所谓“慕课(MOOCs)”,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英文首字母缩写的中文音译”,意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所谓“翻转课程”,英文为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一种反常规的教学模式。
  • 鬼门剑仙传奇

    鬼门剑仙传奇

    上古鬼门剑派宗主陨落后,其独创鬼门剑术也随之没落,当年横行上古界的传奇修真门派如今已无人知晓,而主角徐枫却在命运的安排下继承了鬼门剑宗宗主的衣钵,在当今修真界再次上演鬼门剑派的不朽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