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04700000010

第10章 大部制改革的减法效应

《美丽心灵》的经济启示:在一个远离了鲁宾逊时代的互联世界里,个体理性往往会导致集体非理性,局部控制往往会导致整体失控,减少政策决策者则往往能提升政策效应。

“Fact is stranger than fiction.”(现实比虚构还离奇)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一个曾经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却拿到了199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而根据这段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又摘得了2002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桂冠。这位传奇人物就是约翰·纳什,这部经典电影叫《美丽心灵》。作为一位正儿八经的数学家,纳什在与病魔战斗多年并远离学术圈的背景下,还能获得经济学界的最高荣誉,只能说他做出的经济学理论贡献实在太大。纳什证明了纳什均衡的存在,纳什均衡则构成了博弈论的基石之一,而博弈论则让分裂的经济世界连接为一个整体。每一个经济主体,无论是个人还是政府,都不是鲁宾逊,其经济行为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个体理性的集合往往对应着集体非理性。纳什均衡及其代表的博弈论就像打开了一扇窗户,透过它,纠葛复杂的经济世界变得更加清晰起来,诸多经济现象也能由此得到更深一层的解释。

对于国务院机构改革这个足以引发无尽思索的经济现象,如果我们从纳什提供的互动分析视角去解读,则别有一番深意。

从1982年到2013年,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务院机构多次瘦身,从100到61,到59,到40,到29,到28,到27,再到25,机构个数不断有序减少。十八大报告中则进一步强调,要继续“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纵向回顾来看,机构数量与政府效率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潜在的负向相关关系。横向比较也对这种微妙关系提供了另一种支撑,与大部分内阁机构动辄超过20、甚至30的转型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比,效率相对较高的主要发达国家一般只有20个以下的内阁机构,比如美国是15个,日本则是12个。

如何解释这种“减法改进”的有趣效应呢?为了回答这个看似简单肤浅、实则复杂深奥的数字问题,我们先将问题放得再大一点,那就是政府存在的作用。这里我们简单地从经济学视角把政府看作宏观政策的“供给者”,如果其供给是有效的,即宏观政策能够实现其既定政策目标,那么政府这个“供给者”的作用就是显著的。

必须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宏观政策并非单一政策,而是政府制定的全部政策组合,即政策搭配。对于单一政策有效性我们已经很熟悉了,毕竟这是一个历史悠久、引人入胜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其中曾经产生过名声斐然的“咸水与淡水”之争。但对于政策搭配的有效性,似乎没有吸引过太多的主流研究的兴趣,实际上两者概念大相径庭,相比“单对单”的单一政策有效性,“多对多”的政策搭配有效性是一个更加“全局性”的强势概念,强调的是政策供给者对政策目标的整体控制力。

虽然市场总有失灵的时候,也就是说政府调控理论上有可能成为“市场调节资源配置的有效补充”,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调控就一定能够实现效率的帕累托改进。抛去政策调控水平等一系列外生因素,就算政策供给者是完全理性的,它也不一定能够生产出有效的政策搭配。为什么呢?答案很可能是:也许压根就没有这样一个能够实现效率改进的“有效政策搭配”存在!既然没有,再英明睿智的供给者也只能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那么现在,我们的思考进入了真正的核心环节,即有效政策搭配的“存在性”。

如果存在有效政策搭配,那么政府开发、运用各种政策工具对经济变量施加直接或间接影响就有理论依据,如果不存在有效政策搭配,那么政府进行政策搭配将由于无法达到政策目标而变得师出无名,在后一种情况下,政策搭配很可能由于其“经济外生扰动”的性质而失去“凯恩斯革命”以来的存在必要。事实上,存在性问题(existence problem)是如此重要,以至于经济学研究传统从来都将其作为科学性基础而投入大量研究工作。如果稍微沉浮于经济学史海,就能轻易发现“存在性”的核心意义。自瓦尔拉斯1874年第一次于《纯粹政治经济学纲要》中系统描述斯密《国富论》里“看不见的手”理论以来,阿罗和德布鲁等人于20世纪中叶之后运用拓扑学中不动点定理对“一般均衡存在性”的证明,才让整个微观经济学得以建立在一个较为完整和牢固的基础之上。而纳什运用拓扑学对“纳什均衡存在性”的证明也让博弈论在科学、系统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纳什及其他经济学大师们都很清楚,如果缺乏支持其主要概念“存在”的论证,他们的理论都将是空洞无力的。

“存在”才是合理的,而决定“存在”与否的,是制度。有效政策搭配存在性需要种种条件才能满足,而制度安排是决定这些条件变化的核心要素。如果制度改进能够使得这些存在条件更为满足,那么这种制度改进很可能就起到了增强政府调控效率的潜在基础性作用。现在,在大费周章的逻辑接力之后,我们似乎可以将大部制改革与有效政策搭配存在性联系在一起,来解密有趣的“减法改进”了。

关于有效政策搭配的存在性,丁伯根通过对矩阵性质的考察开创了一代研究先河。他将有效政策搭配存在性研究有条不紊地分成变量划分、总量关系方程构建、政策目标均衡值确定和最优化过程分析四个步骤,并得出了著名的“丁伯根法则”,即只有当政策工具数量大于政策目标数量的时候,有效政策搭配的存在性才得以满足。对“发展和应用动态模式于经济过程分析”的如此开创性贡献,让丁伯根毫无悬念地摘取了1969年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花冠。

如果仅仅从这个经典理论出发,那么大部制改革与政府政策供给效率提升之间的关系难以解释。但理论是发展的,博弈论工具的应用性开发让这一领域在2005年和2006年重新结出累累硕果,Acocella和Bartolomeo完成了至关重要的理论创新,他们将传统方法与博弈方法有机融合成一体,初步建立了静态和动态多决策者丁伯根博弈模型,“将丁伯根法则”和“纳什均衡”有机结合成一体。在对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和跟踪综合之后,我将新的政策搭配有效性条件称之为“有约束的多工具原则”,这一原则充分考虑了多个决策者之间目标重叠可能带来的抵消性影响。如果两个或多个政策决策者对同一个(些)政策目标具有控制力,那么控制力冲突之下将不存在有效政策搭配保障静态经济目标的全部实现和动态经济演化的路径最优。

根据“有约束的多工具原则”,为了满足宏观调控整体控制力增强的需要,政策供给者全部的政策工具数量需要不断增加,并时刻保持其总量超过政策目标总量;但与此同时,为了满足内部政策和谐的需要,单一政策供给者的政策目标数量要尽可能大于其政策工具数量,并避免目标交叉。为了达到这个双向约束的存在性条件,基础性的制度改进一方面需要致力于丰富整体的政策工具数量,另一方面需要在减少可能冲突的前提下,扩大其个体的政策目标范围,这样才能满足整体调控能力和博弈纳什均衡的同时存在。

大部制改革正是符合“有约束的多工具原则”的政策改进。在政府部门数量较多的背景下,整个博弈结构非常复杂,许多单一政策供给者对特定政策目标可能具有局部控制力,而当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一部门对同一政策目标具有控制力的时候,冲突就无法避免,结果可能是整体有效政策搭配存在性的模糊。让博弈回归均衡的制度改进有几种方式:一是明晰单一部门政策目标边界,扩大其政策目标范围,弱化局部控制力;二是避免政策目标重叠,减小控制力冲突的可能;三是减少政策供给者数量,化外部博弈为内部博弈,将控制力冲突内部化。三种促进有效政策搭配存在性满足程度的制度改进方式,我们在不同国家都能看到一些端倪,在中国最易察觉的是后两种方式。通过减少部门数量,政策供给的局部控制力冲突不断被内部消化,政策搭配的全局效率增强;通过对金融监管部门各自政策目标的清晰划分,未成立大金融部也能实现有效政策搭配存在性的改善。而这些,正是大部制改革在中国方兴未艾的深层原因。

相关电影:《美丽心灵》(A Beautiful Mind)

程实微评:玩模型的纳什远比玩篮球的纳什更有魔术师般的魅力。《美丽心灵》讲述了数学家、经济学家纳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在纳什身上,我们看到了天才的光芒,也看到了人生的磨难,更看到了天才走出磨难所付出的艰辛。《美丽心灵》实际上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因为心灵的美丽之处,恰在于它是爱的源泉。在我看来,支撑纳什走出阴暗和混沌的,不仅是妻子的爱。还有他内心深处对数字的爱,这种爱,太让人羡慕。

同类推荐
  • 童心脉脉(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童心脉脉(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这些作品有的字字珠玑,给人以语言之美;有的博大深沉,给人以思想之美;有的感人肺腑,给人以情感之美;有的立意隽永,给人以意境之美。通过阅读本书,引导读者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引导读者从不同角度去品味原文的主旨、情境、意蕴,在给读者以视觉上的愉悦享受的同时,也为读者带来广阔的想像空间。我们诚挚地期望通过本书,能够引领读者领略散文的真貌,同时启迪心智,陶冶性情,进而提高个人的审美意识、文学素养、写作水平、鉴赏能力和人生品位。
  • 心之书

    心之书

    一个人只能书写自己的人生,却无法书写你个人以外的人生。应该说,书写好自己的人生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关键在于每个人的一生都扮演着探路者的角色,归根结底又是一个潮流中的独行者。
  • 活在珍贵的人间:励志卷

    活在珍贵的人间:励志卷

    本书作者鲍尔吉·原野是中国作协会会员,一级作家,十几年中作品被收入大学、高中、初中和小学课本以及试卷,受到广大读者喜爱。本套书分为六卷,均为作者多年写作精华,其中《活在珍贵的人间》为励志卷,由爱与会爱、财富品质、眼睛里探望他的祖国、活在珍贵的人间等等,篇篇角度不同,视觉独到,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有关励志的散文选。
  • 江南烟雨塞北雪

    江南烟雨塞北雪

    “江南烟雨塞北雪”,作者把现实生活与艺术想象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与读者促膝交谈,娓娓道来。至情至理,亲切感人。给人以轻波摇梦、低吟浅唱的情韵,很有几分耐人品嚼的味道。特别值得一读的是“谁主沉浮”这篇。作者构思奇巧,立意新颖,哲理性强。读后既让人感到无奈,苦涩、沉重、惋惜,又耐人思索与回嚼,并久久不能忘怀。黄河系列文笔流畅,语言优美,感到句句有诙谐,字字是真理。黄河是个大题材,从涓涓细流,到融汇百川,千回百折,奔流不息。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走访过她,讴歌过她。作者的黄河系列中的“一任西行”、“心诉”及“雪落黄河静无声”等都值得一读。故乡与怀旧系列,作者构思巧妙,入情入理。
  • 衣食亦有禅

    衣食亦有禅

    为随笔和国画的集合。王祥夫不仅仅是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中国著名作家。他出生于书香世家,从小耳濡墨染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之道。他有专门的绘画老师,老师亦是一个具有古典文化情结的人。在这样的氛围中,加之他的天性,他热爱市井,热爱饮食,热爱生活中注视到的点点滴滴美的享受。他说:人类的生活其实就是一个始终追寻美的过程。许多事物,只是当它们过去或消失的时候才会显示出它们的美来。他最经典的话是:古人除了击鼓鸣金地打仗,一般都很闲散。
热门推荐
  • 此生绝配

    此生绝配

    一个科学不能解释的问题,穿越。云柒活了十九年,随着飞机失事,穿越了,穿越成了个世子爷。虽然应该入乡随俗,不过,一个女孩子如何适应男孩子的身份呢?而且还有一个可能一起穿越来的目前是女孩子的男孩子。玩转古代生活,顺应穿越潮流。一对穿越而来的男女,一场关于绝配的爱情。
  • 防灾避难与危机处理

    防灾避难与危机处理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虽然相比以往安全意识有了提高,个人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是有所增强,但仍不够,本书本着提高青少年自我保护能力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为目的,搜集了大量有关防灾避难与危机处理的短文,包括《违规骑车危险多》、《提防马路骗子》等。
  • 倾尽天下:倾城

    倾尽天下:倾城

    早就晚了,也输了。那人为了她,竟轻易地放他们过关,用所有,换她一命。为了她,他倾尽天下。而自己,倾了国,登上了帝位,受万人膜拜。本是为了她才打的天下,到最后,竟是赢了天下,输了她。
  • 弦断大清之步步倾心

    弦断大清之步步倾心

    我和你来自现代,邂逅于康熙年间,我虽身为八阿哥胤禩,但我更喜欢平民的生活,你是我的佳偶,也是我的生命,本想改变历史,但是,历史永远都无法逃脱不被改变的命运,胤礽被废,胤祥被囚,一切的一切让我只能迎着历史的脚步进行着我的穿越。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临床营养师指南

    临床营养师指南

    《临床营养师指南》由著名营养学专家李清亚主编。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总论,共8章,介绍了饮食营养与健康、能量与营养素、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患者常用饮食、中医学理论的基本特点、中医常用辨证方法、中医基本治则、中医营养学与药膳等营养与中医基础知识。下篇为各论,共40章,分别讲解了40种常见病的饮食治疗原则、食谱举例、中医辨证施治、食疗药膳方举例。对危重疾病以及对饮食要求严格的疾病,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饮食方法。《临床营养师指南》内容丰富、针对性强,注重临床实用性,是营养学专业工作者理想的案头常备书,也是营养学爱好者难得的良师益友。
  • 少儿喜爱的寓言故事

    少儿喜爱的寓言故事

    《少儿喜爱的寓言故事》针对少儿读者,量体裁衣精心汇编了123则寓言故事,其中既有古代寓言,也有近代寓言;既有东方寓言,也有西方寓言。每一则寓言均有明确的出处,内容适当,教育意义大,是一本非常适合少儿阅读并受少儿欢迎的珍贵读物。
  • 雨后早发永宁

    雨后早发永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雷陨修仙

    雷陨修仙

    身为万灵之主的继承人,没错,他很弱小!但他有能力有伙伴有妹纸,一步一步踏上巅峰!腰系乾坤袋,袋装千万宝!--------------《绝世唐门》三少新书,《莽荒纪》番茄新书,必追!也追追我吧!
  • 世上只有三道高考作文题

    世上只有三道高考作文题

    一本送给高中生的绝佳礼物!史上最牛的高考作文猜题法。讲高考作文的书浩如烟海,但没有谁想到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我们能将所有高考作文题归纳为三道题。
  • 鬼医毒妾

    鬼医毒妾

    她是双目失明的慕家嫡女,庶妹抢婚,她惨遭下毒,当她再次醒来,她成了她……满城哗然,自此,慕家大小姐便被道为不知廉耻,无视礼规的恶女!恶女?呵!她可是国家兵王组织里最强大毒医强兵,医术超群,睚眦必报,腹黑无常,人称罗刹鬼医!渣男前未婚夫被野兽咬断了腿,寻遍天下名医无果?她举手:“我来!”在整个皇城的质疑中,她妙手回春,然而,在他双腿完好之际,她扛着大刀到他府上:“你说,我是只砍你那条刚完好的腿,还是将你两条腿都砍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