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05200000006

第6章 碑帖与民间书法

1

清代以来,帖学与碑学争论不绝。

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帖,什么是碑?

其实是两者纠缠在一起,看似容易分类,实则难辨难解。

帖的原义据《辞源》中所说:“帖,以帛作书,书于帛者曰帖。”在隋唐时,帛书尚未绝迹,其时凡属写字的小件,皆称之为帖。现在帛早以为纸所替代,帛书已经退出历史。如是,我们就会比较清楚地了解,帖的本义是指写在帛或纸上的书法真迹。当代印刷技术高度发达,通过影印、彩印,我们看到历代墨宝原貌已经不难,这在二百年前就难以想象的。

碑最初是竖在地上的石头,碑分有字无字。武则天墓前矗有为无字碑。书法中的碑是指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其涵盖的范围包括秦代的刻石,汉代的摩崖、题刻,以及六朝、隋唐的墓志等,比较正式正规。从文字风格来说,碑上篆书、隶书、楷书较多,也有一些行楷,但真正的行书和草书极少。

现在问题就来了。古代纸帛上的书迹,即帖的留存、流传、临写,也需要刻石拓印。像宋代的《淳化阁帖》这一官方国家书法工程,先把名家真迹刻到木板上,再进行拓印,装裱成册,供人临习。如清代有《三希堂法帖》等。这些上石的帖除楷书外,还有简札,所以有大量的行草小楷,与碑相比,字形书风就要丰富得多。由于木板极易损坏,后人就把《淳化阁帖》也摩刻上石,所以很多“帖”,实际上也是从碑上拓印的,也可说是碑。

真的碑帖难分了吗?

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即使同是刻在石上的文,也可以分为两种:

碑是用朱砂写在石上(书丹)刻成,北朝一些碑刻甚至不用书丹直接奏刀,像《龙门二十品》中的一些作品,它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就是石上的文字。因刀法不同,与书丹原迹或有所出入,同时也可能融入了刻工的一些发挥和创造。

而帖必须忠于原作,通过摹勒上石,先用薄纸描摹下来,再覆在石上,刀工极细,力求刻成后效果与原作毕肖。因此好的刻本,仅下原作一等。但因一代一代,书生众多,都要临帖写字,名帖刻石风化损坏严重,或经多次翻刻,去真迹已远。但好的刻本,仍然弥足珍贵。前些年上海博物馆曾从国外高价购回《宋拓淳化阁帖》[上海博物馆藏《宋拓淳化阁帖》,原为美国安思远所藏,其中卷六、七、八三册经宋贾似道、元赵孟頫,明末孙承泽,清安歧、钱樾、李宗瀚,民国李瑞清、周湘云、蒋祖诒、吴普心等收藏。据考证三本为宋原刻真本。],即是一例。

但依然有一些不易区分。唐初就已有行书入碑。如果我们可以认定现存长沙岳麓山的李邕行书《麓山寺碑》还是碑的话,像唐僧人怀仁《集王字圣教序》,则是为了保存王羲之的真迹而立碑,刻工精细;此外,禇遂良《雁塔圣教序》、颜真卿《勤礼碑》、柳公权《神策军碑》也都保留了原作的神貌,可以说既是碑,也是帖。

一般地说,碑和帖都需要广泛地临写,特别是一些名碑名帖。但由于学书者爱好的不同,所受碑帖的影响有异,或者学书的路径有别,最后自己“创作”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受帖影响大的会有“书卷气”,从碑、摩崖、钟鼎文得力大的,会有“金石气”——这也构成了中国二千年来书风绵绵不绝的基本格调。

2

近百年来,由于考古的发现,出土了大量简帛,还有藏经洞发现的敦煌遗书,保存了大量汉唐时期古人的书迹,给我们研究汉字书写的流变,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资料。历代事实上都有简帛等出土,但如此大规模的集中的发现,应该说是20世纪书法史上的大事。

由于这些书法者多无名,还处于社会的中下层,因此有研究把它们称作“民间书法”,作者是否真正是民间人士还可以讨论。

或许受浮躁的学术及社会风气影响,以新发现的民间书法,来贬低颠覆传统的书法理论,否定书法历史在书坛大行,这应该引起注意。

首先,是全盘彻底否定帖学。

华东师大博导沃兴华教授断定,至清代,以二王为代表的传统帖学,在笼罩书坛一千多年之后,“终于山穷水尽,一蹶不振”了。他“从表现形式上分析,帖学大坏的原因是一味求圆。帖学末流形而上学地将‘欲右先左,欲下先上’的逆锋起笔,和‘无往不收,无垂不缩’的回锋收笔误解成封闭式的藏头护尾,在线条两端重重按顿,如同两个圆形的句号,截止了点画的运动态势,同时把向外拓的结体也变成向心、内倾的一个圆,大圆、小圆,环环相扣,毫无张力可言,过圆的线条和过圆的结体使作品气息萎靡,神采黯然,生命的激情丧失殆尽。”“帖学大坏的原因是一味求法。”[沃兴华:《敦煌书法艺术三题》,见上海书画出版社编《历史文脉篇》,633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

真不知道沃教授是啥眼神,能从历代无数文人字中,看出无数个圆,而且还“大圆套小圆”来?

这种罔顾事实的高论,很可能只是教授一时兴起,图个嘴爽,而不是他的视觉有问题。想想,清嘉、乾两朝的帖学四大家,刘墉、梁同书、王文治、翁方纲的作品——刘墉点画丰腴浑厚,用笔平淡舒缓;梁同书90岁还能作蝇头小楷,他擅长行书,运笔流转纯熟,书风俊迈洒脱;王文治善用淡墨,萧疏秀逸;翁方纲长于草书、楷书,结体稳健,笔沉墨重。哪个人书法是“大圆套小圆”的?

比如,当时梁同书的名声就远播海内外。日本、朝鲜等国都出重金求购。当时的日本王子爱好书法,就将自己的书法托商船带来,请他评定。东南一带士大夫的碑版和道观寺庙的匾额,他总是有求必应,而地方长官请他写字,却往往几年不见回音。此外,钱沣、汪士鋐、张裕钊等名家,都有各自的面貌。更有江苏金坛书家蒋衡(1672—1743),喜好游历,15岁从《大瓢偶笔》的作者杨宾学书,后足迹达半个中国,到处访碑问帖,获得不少唐宋以来著名法帖,并临摹了300余种,集录为《拙存堂临帖》,也获得了很大成功,书法扬名大江南北。——由此看来,到清代“帖学大坏”,二王书风“山穷水尽,一蹶不振”这个结论是没有根据的。

平心而论,清代书风总体偏弱,是因为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力推赵孟頫和董其昌,上有所好,朝野人士群起而效之。另外,清代政治文化环境也比较严酷,屡兴文字狱,文人噤若寒蝉,专事书法小技,难有作为。直至晚清碑学的兴起,书坛万马齐喑的局面才被打破。无论是蒋衡还是邓石如,都是布衣终老,还有“扬州八怪”所取得的成就,表明体制外书学,思想的约束还是要少得多。

沃兴华手拿“一味求圆”“一味求法”两顶帽子,一再把“帖学大坏”的时间往前提,他说:“宋以后,一味求圆和一味求法的理论与实践将帖学推上了绝路。针对病入膏肓的帖学,晚清书家以碑学救之,然而碑与帖在书写工具及用笔、结体、章法、风格方面都大相径庭,相互间缺少沟通,因此很难奏效。”在他看来,中国书法的衰绝在元明时期就已开始,至清代即差不多“气绝”了。他提出:“要改良帖学,最对症的药还是敦煌遗书。”“立足于历史与当今民间书法的基础之上”,去另造一个书法高峰。[沃兴华:《敦煌书法艺术三题》,见上海书画出版社编《历史文脉篇》,637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

沃教授此番高论,显然是不客观的,也缺乏起码正确的历史观。两千年来,帖学与碑学共同组成了我国书法浩荡的主流,如按教授的作派,舍本求末,中国书法艺术的经典和优秀传统,将会被糟塌殆尽。

中国书法的衰落应该是在近现代,首先汉字书写工具的变化,进入当代更是因为打字和电脑的普及,毛笔书写退出了应用,日常用手和笔写字的人大大减少。如果是气绝,就不是改良,而是抢救的问题——因此书法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也正当时。作为文化遗产来说,最主要的前提是保护和传承,而非全盘否定和挞伐,我想这点应该没有异议。

未必是大道之后的归真。沃华兴“对历史上的文人书法不再抱有一丝好感”。至于他开出的“敦煌遗书”这一书法的“西北偏方”,有没有功效?还不好说。至少在旁人看来,对于服用此方后沃教授的“野蛮书风”,评价并不高。

书法研究者姜寿田说:“沃兴华对民间书法的取向则不无偏狭,他几乎心无旁鹜地全身投入到敦煌书法,而较少对其他类别的非自觉书法发生兴趣,至于文人书法,沃兴华更是唯恐避之不及。”“在创作中几乎原生态地照搬敦煌书法并肆意渲染敦煌书法中的丑拙、怪诞和非理性。”“他将敦煌书法中的变态推向极致,扭曲变形,复合牵连,冲破一切法度和秩序,用笔中锋原则和书写性被彻底弃置,破锋、拖锋、散毫无所不用其极。沃兴华似乎要彻底解构汉字的常规审美形态,打散汉字,以极度变形来重建书法审美秩序。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写关系’。因而,自我情感成为想象成为书法创作的最高原则。”[姜寿田. 《现代书法家批评》,238页,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9。]

可见“创新”虽无把握,立异却有决心,不管它是否还是书法。

如是,我们便明白了,沃兴华所谓的“意临”,都是在以自我为中心虚幻的“想象”中进行的。以民间书法的名义进行“打散汉字”的破坏性努力,于书法是极其有害的,况且他还是以此为业。

3

需要研究一下“民间书法”的含义。

如果搞明白了“民间书法”,也就懂得了“敦煌遗书”的属性。

民间从本义上来说,是相对于官方而言,而不是“文人”。汉字的属性通常表现为音、形和义。那么,官方书法,应首先体现在与官方有关的社会普遍应用的文字书写上。如公文、告示、典籍(包括佛经)抄写、科举、教育和应试、立于庙堂的碑刻等等。由是我们知道,像出土于甲渠侯遗址的“居延汉简”,其实不是民间书法,而主要还是不太正式的“官方书法”。

“民间书法”应是私人的、小众的、家庭和友人之间的,包括那些手札和草稿。而文人是社会的一个阶层或群体,如商人、官人、农人、军人等。在古代,能够写字的都是有文化的,“文人书法”有约定俗成,大约是指字里行间透出的书卷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即便是二王的一些法帖,无论是叙事记景,书信往返,也多是民间性质。

其实,民间书法,应该指的是无名书家,或生活于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或匠人的书作。在汉、两晋和唐代,相较于达官显贵出身的书家,应是社会中下层的“平民书”。虽然其书迹参差不齐——这也与他们生存年代和生活状态相仿佛,但其中不乏佳作,有以往未见的大胆笔墨技法。

古人把书法按神、妙、能区别,虽然列入这三档的书家和作品未必全面、精到、准确。应该说,能入品的,都有相当的水平,已经很不容易了,但还有大量不入流的。“不入流”者主要为民间或官方的日常书写。试想一下,在人人“拿笔作刀枪”的“文革”时期,不说内容,满街的大字报,有几张在文字书写上稍有可观?

为了写这本书,在书法的世界封关锁山,寻微发幽。已逝的岁月薄雾如纱,可夜暗中总有星光闪耀。

晚上写了一会儿,读二王杂帖,再观《王居士砖塔铭》。

砖塔铭作者是敬客,姓敬名客。初唐人,生平不详,书上说他是无名书家。我想在当时地方上,敬客应该还是小有名气的,否则王居士身后不会请他写。在唐代,请人写墓志铭需要不少花费,特别是请名家高手。据说有人生前就吩咐家人,将所有田产都赠于白居易,请他留下墨宝,以留名千古——从现在出土的两晋、隋唐墓志看,古人也确有远见,后世字能留名亦能留。从书法成就看,《崔敬邑墓志》、《张黑女墓志》等都相当高妙。崔敬邑、张玄等人生前显赫,死后也不寂寞。不管魂归何处,至少其名借无名书家的墓志而存。王居士家境贫寒,自然请不起大家名人,但敬客这个无名书家,出手同样不俗。其笔势近乎虞世南、褚遂良,但又较虞、褚简顺,结构平稳,变化较少,不如虞、褚两家书法变化多而微妙,因而也显得更古朴一些。敬客所书字体清朗流美、婉约秀丽,只是骨力稍弱。因为生平不详,就很难断定虞、褚字体是否是当时流行的书风,还是敬客学过虞、褚的笔法?据说,有人从《王居士砖塔铭》入手,追踪虞、褚二家书风源流。

写到这里时,我忽然想起少年时,在家乡县城的邮局门口,有一个老先生,一桌一凳,一方砚两支毛笔,立一块纸牌“代写书信”,脸上常有愁苦神情。母亲尊敬地叫他金先生。他原是师范学校教员,解放后可能成分出身等原因,丢了工作。那时很多农民不识字,口述信的内容,金先生记,然后再念给他们听,问是不是这个意思,折好,放进信封,贴上8分钱的邮票,教农民投进邮筒。一个读书人沦落到街头代写书信谋生,收入微薄不说,尊严也无从谈起。我在旁边偷偷看过金先生写的,字不错。如果这些人有书迹留下,也应算作“民间书法”罢。

几年前,有山西朋友见我爱书法,特地带来一册手抄戏文的残卷,大约是民国时期的。平心而论,字差强人意,但对研究民间戏曲,可能还有点用处。我想,无论是碑、帖,还是对待来自民间,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读书人、艺人和工匠的书迹,都不能轻慢,它们都有价值,也各有特色。是他们共同的书写——不管是为了谋生,还是习惯和喜爱,组成了书法延绵千年的壮阔长河。

同类推荐
  • 遗憾的聆听

    遗憾的聆听

    杨燕迪音乐文丛《遗憾的聆听》一辑,主要收入杨燕迪教授近年来针对当下音乐生活现况的评论,大都可谓“应景”或“应时”之作——如重要作曲家的诞辰或逝世纪念,观看现场演出之后的有感而发以及相关演出的节目单说明。杨燕迪教授在写作时希望这些文字不仅“就事论事”,而且牵涉更宽、更远的议题和关怀。关于音乐评论,他一直遵循着一个原则——评论家面对音乐作品、音乐表演和音乐现象,不但要以内行眼光和表述涉入音乐本身,同时也应该让音乐与更广泛的人文性议题发生尽可能丰富的关联。
  • 玩意儿之画外烟云:收藏背后那些事儿

    玩意儿之画外烟云:收藏背后那些事儿

    本书通过以物讲史的模式,围绕一些传世绘画作品而展开,用大众化的视角追忆它们流传的历史,体味它们蕴含的文化,评述与它们相关的传说与典故,同读者聊一聊文玩字画的收藏及背后的那些事儿。
  • “满映”电影研究

    “满映”电影研究

    《"满映"电影研究》是根据我在北京大学撰写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今天能够出版这《"满映"电影研究》,心里颇为高兴。有幸结识从前的李香兰——山口淑子女士是我长期从事伪满研究的最大的推动力。关于《万世流芳》等一些宝贵资料是她亲自提供给我的。
  • 保安腰刀

    保安腰刀

    《保安腰刀》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保安腰刀的基本知识。保安腰刀是保安族人民独具民族特色、体现民族气派的随身佩刀,是保安族历史上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传统手工技艺,也是保安族人民历经数百年岁月,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锻造出来的民族文化瑰宝。它?铸着保安族人民的智慧和才华,见证着保安族形成发展的历史,反映着保安族的历史传统、民族精神和文化风恪,蕴含着保安族人民特有的精神追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想象力和创造力,堪称保安族的文化象征、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乃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代表作。
  • 艺术类专业高考应试必备·文艺常识

    艺术类专业高考应试必备·文艺常识

    真正的文化艺术和哲学总是一方面保持着它与自身历史和社会的联系,另一方面也保持着它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的本质。只要在这一脉络中继续努力,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期待一个“文化艺术哲学”王国的出现。为了帮助广大青年朋友提高艺术修养,特别是为了帮助广大文艺爱好者报考各类艺术院校,或者参与各类电视选秀活动(包括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主持人大奖赛等),我们组织全国部分艺术院校、媒体及文艺团体的相关专家、学者和教授共同编写了这本《艺术类专业高考应试必备·文艺常识》。
热门推荐
  • 四时花开

    四时花开

    2004年,在受众日益深度的文化需求下,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开设了一档高端文化名人访谈类栏目——《可凡倾听》。2005年,《可凡倾听》系列丛书第一本《表情攻略》问世。2014年,《可凡倾听》迎来了播出十周年纪念,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的《四时花开》这本书也成为《可凡倾听》系列丛书的第十本书。
  • 简写水浒传

    简写水浒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林晓琅的奇幻冒险

    林晓琅的奇幻冒险

    林晓琅,貌不惊人,才不耀世。原本只想老老实实低调的做自己的宅男,混吃等死一辈子。当然,那只是失业之前一点不成熟的想法。自从失业之后,一件件稀奇古怪的事接踵而来,逼迫着林晓琅上窜下跳,往日那些不成熟的想法,也离自己越来越远。“唉,这就是命。”“尼玛,这就走了?天灵珠?还残次的。仙丹?居然都是劣质的。我这是小妈生的徒弟吧,这么不受待见?而且,这神仙说话还自带回音的?”而让林晓琅意想不到的事,今天的离开,正是他开始奇幻冒险的开始。当然,在多年以后,他也会知道,这次被炒鱿鱼的原因,也并非从前他以为的意外。
  • 今天工作不努力 明天努力找工作

    今天工作不努力 明天努力找工作

    本书分“不做工作的奴隶”、“你是老鹰还是鸭子”、“态度决定一切 ”、“在工作中提升人生价值” 四篇。
  • 好吃懒做:芊芊的米虫生活

    好吃懒做:芊芊的米虫生活

    她穿越回古代,只想过吃喝不愁泡泡美男的米虫生活啊。但府里心思各异的众人,复杂关系错综皇室子弟,一不小心就卷进了宫庭之争,盘桓在各色美男中间,且看她怎么化解一串串麻烦,迎来自己的幸福人生。最搞笑最轻松最快意人生的古代大小姐奋斗记。
  • 不朽魔尊

    不朽魔尊

    他本天生灵根,却被家族贬去采药,受尽家族歧视的他,偶得一颗五彩神珠,获逆天传承,历经万难修炼,终踏九霄,破天地,坐拥佳丽,傲视苍穹!
  • 叱咤雷界

    叱咤雷界

    王轩在地球受到感情挫折,无意中被雷电击中成功穿越到了雷界。后来由雷帝指引,让他踏上了修炼之路。
  • 星海盗贼王

    星海盗贼王

    凭借海贼王系统,艾伦一步步组建最强的星海盗贼团,走向宇宙的巅峰。超时代科技、机甲、星能武者、异能、魔法……各个星球以及各个时代的文明,让人类衍生出各种特殊的能力……宇宙联邦政府、星海盗贼、星海佣兵……星海宝藏、外星文明……风险与利益并存,激情与热血永生!
  • 主宰蛮荒1

    主宰蛮荒1

    闯大千世界,看天地再开,群魔乱舞:踏血而行,战四界血歌。..新作《主宰蛮荒》谱写狂野玄幻之旅。2015年1月1日作者:‘天湖大棒子’强势回归。
  • 爱情过了保险期

    爱情过了保险期

    婚姻这围城终究是困不住他那颗不爱我的心。“叶岑,做我的女人。”傅南笙危险的脸庞慢慢地朝我逼近。我媚笑地看着他,“大哥,您这叫乱伦。”“那不正好顺了你这小妖精的心。”我无辜地翻了个白眼,这男人……一路上我与傅南笙开始斗智斗勇,无意中却缠出了自已最真实的感情。直到惊天秘密的突然出现,我被他无情地推入无间地狱至此粉身碎骨不得超生。“傅南笙,你爱过我么?”我红着眼眶痛苦的问。“没有。”现实狠狠地给了我一巴掌,原来相信真爱的始终只有我一人……我以为那不过是故事的结束,岂料正真的纠缠才刚刚开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