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15200000013

第13章 第四辑 文体:是一种写作的超越(1)

在写作中,你发出的声音必须是你自己对世界的看法,是要用自己的声音唱自己的歌。所谓自己的声音,就是你的个性,而不是他人都具备的共性;所谓唱自己的歌,就是要写出你对世界的看法、你对人生的看法、你对情感的看法、你对万事万物的感受和看法。

一、文体觉醒的最初萌动

蔡莹(蔡莹,郑州师范学院副教授, 文学博士,该访谈为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当代豫籍作家对中原特色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的子课题。) 阎连科

蔡莹(以下称蔡):在当代写作中,文体的问题,现在被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关注了,而您是其中最为鲜明和突出的一个。研究您的文章非常多,发表在各种期刊报纸上的,博士、硕士论文也很多,但多集中在主题、思想内容的分析上,从形式方面,也有单篇的谈语言、谈叙述,但综合地谈文体的较少。所以我想在这个方面有可言说的空间,就以您的小说文体研究定为博士论文题目。

阎连科(以下称阎):对于小说的文体,我没有特别明确的判断和认识。可在小说写作的实践中,会因为文体对故事和叙述的介入,而使你原来要写的故事发生奇妙的变化,使原来的故事丰富起来,变得五彩斑斓,仿佛几片碎玻璃投进了万花筒。很多时候,同样的一个故事,用不同的方式你去讲,给人的感受却是完全不同的,就像我们用评书、坠子、大鼓同时去讲、去唱《三国演义》,故事还是那个故事,但对听众来说,其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有时,它会使一个陈旧的故事变成一个全新的故事。这就是文体的奇妙,就是文体对故事的效用。但在整个我们当代文学的创作中,包括评论界,似乎对这个问题还没那么大张旗鼓的去重视,还没有那么悉心细心地研究和讨论。

蔡:我所就读的北师大文艺学中心倒是很早就开始着手这方面的研究,九十年代初就出了一套文体学丛书,但这么多年过去了,没有接着往下做,至少是没有继续以丛书方式来做吧。

阎:对于文体,我的认识比较模糊。到底什么是文体?我完全不能用一句话把它说清楚。当然,可以笼统地说是“讲故事的方式”。可是我又觉得这种说法又过于简单和模糊。因为,我确实觉得,或说隐隐觉得,有许多时候,文体本身就是内容,你写作的形式不光改变了你原有故事的内容,而且你的形式在写作中也化为了内容。而有些时候,内容也会在不自觉中成为形式的表现。

蔡:能举例说明吗?

阎:比如卡夫卡的《城堡》,土地测绘员无论如何都走不进那个神秘的城堡,这是故事的本身,也是内容的本身,但它给我们带来了多么强的形式的感觉。还有《变形记》,主人公格里高尔,在一夜之间变成了虫,这一点毫无疑问是故事的内容,是内容的核心或因子,可你不觉得它有很强的形式的感觉吗?反过来,苏联作家艾特玛托夫的名作《白轮船》里那个小孩对“另一个故事”——大海的猜测和向往,毫无疑问是“形式”的,是讲述的方法,可它又明明就是内容的,是内容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所以,关于文体,很难让人说清楚,因为好的文体就是内容,好的内容,也可以是文体。从这个角度去讲,我永远都无法把文体和内容分开来,永远都说不清什么是文体。

蔡:也许这和专业有关。谈起文体更多是从西方引进的一个概念,偏重文艺学,西方文体学在这方面有悠久的传统,很早就开始做了。中国长期以来有个传统是看你写的什么内容来评判作品,1949年后尤其如此。但中国古代文论很早就有研究文体的,刘勰《文心雕龙》有很多处专门谈“体”,有“体制”、“体式”、“八体”等等,就和文体有关。北师大王一川老师写过关于您的《日光流年》的一篇文章,他概括出这部小说的“索源体”的“索源”二字,就源于《文心雕龙·序志》。《文心雕龙》里还有一篇《体性》,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系统讲述、分析文体的专篇。

阎:是啊,《文心雕龙》那么早就开始研究重视文体,可惜这棵大树之根,没有在我们的创作中结出鲜明的果实来,这是有源之水,但在下游,不见了澎湃的河流。

蔡:要说早,比这早的还有,但都没有像刘勰这样理论化、系统化。很可惜,后来古代文论关于文体的文论并没有沿着这个路子发展下去,散见于历朝历代文论中只言片语的倒不少,但不成系统。西方把文体专门作为一门学问进行研究,而我们没有。虽然这些年开始了引进和研究,但做的还是很少。我国的文学评论自古主张“文以载道”,一直有个传统就是习惯以内容来评判作品、作家,忽视了从文体上研究作品、作家这一点。

阎:也许是这样。但把文体和内容分开来说,就像要把一个鸟雀的羽毛和鸟雀的肉体分开样。我们不能忘记,羽毛是鸟雀的组成部分。分开了羽毛,可能鸟就要死去了。回到小说上,内容和形式其实是根本不能分开的。好的小说,离开形式小说就不再存在,小说就不再有意义。反过来,不是好小说你有再美妙的文体也是空有其表,内容也是空泛的、浅薄的、陈旧的,没有意义的。

蔡:以您的小说为例谈谈不能分开这一点好吗?

阎:比如《坚硬如水》——首先说明一点,我这里不是说《坚硬如水》就是多么好的小说,而是说内容和形式的不可分割性。《坚硬如水》采用的是那样一种叙述方式:红色的、革命的,慷慨激昂、滔滔不绝。这样的语言形式,它本身就是小说的内容,就是小说的思想和精神。如果不用这样的语言方式去叙述,你说《坚硬如水》这个故事还有多大意思呢?

蔡:您的说法让我想起克莱夫·贝尔的一句话:“有意味的形式。”文体、形式是小说的必要组成部分,是跟内容、思想同样重要的,对它的忽视是不应该的。西方小说发展成熟得要早,所以相关理论也出现得早。二十世纪以来随着俄国形式主义对文本自身及语言、形式的关注,对文体的研究越来越细致,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新颖的角度、方法和思想。

阎:我经常大而化之地说,十八、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就是“写什么”,是“现实”。二十世纪不光说写什么,还要考虑“怎么写”,就是我们说的“主义”。

蔡:这个概括很有意思。

阎:二十世纪是文学“主义”的世纪。很多西方小说,是因为“主义”而成为经典的。亚洲如日本“新感觉派”的作家横光利一,有一篇小说叫《蝇》,就是通过一只停在马耳朵上的大眼蝇的听和看,来透视人物和世界的。现在看来,也许这篇小说本身不算太好,太形式,太外在,但它能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它告诉我们,讲故事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而不是只有一种或几种,是有无限种。我们的文学,在二十世纪跟随革命、忙于政治,根本顾不上谈这个文体,这就使得我们文学中的“文体革命”晚了几十年。晚得太多了。

蔡:您前几年说过,有写不完的故事,但不知道怎么写。说这话的时候,实际上您的文体意识已经非常强烈了。在当代作家中,我觉得您是对文体最为关注而且始终很注意这个问题的作家。在当初你的“东京九流”系列中,您的叙述已经和当时很多作家不一样了。

阎:我觉得,作家们真正自觉地意识到文体的问题,是在九十年代。就我而言,开始自觉地有这个意识是那部中篇《寻找土地》。九一年写的,九二年发表在《收获》上。在这之前,就是你说的“东京九流人物”系列和“瑶沟系列”的创作。当时年轻,想成名成家,只想着写些什么,让它在内容上和别人不一样,让人读了新鲜和感动。关于怎么写,完全没有去想过。如果有一些“文体”意识的话,那也一定是一种不自觉。到了创作《寻找土地》时,确实开始真正去想这个问题了,想“我应该怎么写小说”了。希望换个方法写作、讲述小说的故事了。比如《寻找土地》是用一个亡灵来讲述故事的,在小说中也许这种方法不算太新鲜,但在我,从一个亡灵的角度来写小说、讲故事,却给我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和感受,也给我的读者们带来了新鲜的感受和体验。

蔡:您的小说中的叙述角度很多样,除了亡灵叙事,还有动物叙事、傻子叙事、婴童叙事等等。这些构成您文体的一部分。为什么当时是从亡灵的角度去写呢?

阎:亡灵的角度在小说里很常见。中国古代小说也写鬼,可是人和鬼分得太清楚,你读蒲松龄的《聊斋》,它写得很明白,出来一个人物,你只要看上一眼:噢,这个是狐仙,这个是小鬼,这个是被“鬼附体”的人。总之,这些你心知肚明,都很清楚。从人界到鬼界,从阴间到阳间,界限很明显、很清楚。对我来说,帮我解决了这个问题的是拉丁美洲的胡安·鲁尔福。他的小说《佩德罗·巴拉莫》真正解决了人和鬼的界限问题。从他小说里,你看不出哪些是人哪些是鬼,人和鬼混汇一起,没什么区别。《寻找土地》大概是从这里受了启发,你意识到,从亡灵的角度叙述故事,非常自由,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的优势尽在其中。故事可以从城里一下子就写到农村;从遥远的天外,一下子跳往眼前;从久远的过去,转眼叙述到目下。从死者讲述到生者,想怎样写,就怎样写,你用不着去顾忌我们常说的生活逻辑和真实。可是,你换个角度叙述就完全不行了。

蔡:传统第三人称的全知叙事,叙述者无所不知,但有时读者就抵触:凭什么您什么都知道?但换成亡灵来叙述,大家都接受、都信服。亡灵嘛,自然能看到人不知道的。很讨巧的方法。我感到您用亡灵叙事很自然,没有生硬的痕迹,这和您的生活有关吗?

阎:这跟生活经历太有关系了。鬼啊神啊的问题,在乡村非常常见,太普通了,完全是“真实生活”的一个部分。小时候,家人会经常地给你传递那样的信息:说在屋里,在墙角,在房后,在荒坡和田野,在每个阴暗和无人走动的地方,都有鬼的存在。少年时期,有时候独自回家,推开屋门,你会觉得有个小鬼就在某个地方等着你。晚上,你远远地看到一棵大树,你会模模糊糊觉得,那棵树上也正有鬼在树上栖息着。

蔡:亦真亦幻。您小说里经常有这样的感觉,所谓的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区别好像不大了。

阎:是这样。有时候,我会钻牛角尖地去想,小说内容和生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文体,可能和生活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尽管你最初得到的文体的启发是来自书本。

二、文体自觉的长篇实践

蔡莹阎连科

蔡:您在早年中短篇写得比较多,但文体的创新方面,最突出的成就还是在长篇,像您的《日光流年》、《坚硬如水》、《受活》、《丁庄梦》,以及最近的《风雅颂》,每部小说都在文坛上引起强烈的轰动,这与您在文体上的自觉不无关系。现在,我们可以来谈谈您在这几部长篇中文体实践的具体想法。为什么会在长篇中表现的这么突出,而不是中短篇?

阎:我以为,尤其是对我来说,文体的全面展开在长篇中是最为合适的。结构、语言、叙述方式等,在一个长篇中能够展现得非常明显、淋漓尽致,不像短篇里只可能实践到其中的一点或两点。当然,中短、篇也比较适宜这些努力。比如博尔赫斯的那些精美的短篇,本身就很有文体的价值,还有鲁迅的《故事新编》,只是我个人觉得,对我这个笨人来说,能在写作中悟出独有的某种写作方式,是一件困难和有些偶然的事情,比如小说的结构,我经常会为找不到合适的小说结构而苦恼无比。所以,一旦有了个稍稍新鲜的结构,就觉得用在中、短篇上“浪费”了,何不在长篇上痛痛快快用一次呢。这就是我们说的“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为什么非要用在刀刃上?因为好钢太少了啊。

蔡:其实,您的中篇如《黄金洞》、《年月日》、《耙耧天歌》、《朝着东南走》等,都有很强的形式感,有很清晰的文体意识,但被读者和批评家普遍认同是从《日光流年》开始的。写《日光流年》时对文体你是如何认识的?是如何获得那种“索源体”的灵感的?

阎:“索源体”是王一川老师对《日光流年》结构的命名,后来大家都普遍赞同、认可了这种命名和说法。就我的创作而言,毫无疑问,是先有故事而后再有讲故事的方式的。这和唱歌谱曲一样,一般是先有歌词而后依据歌词才有曲子的。可在有时候,好像有些作曲家,也会先有了某种旋律在他的头脑中萦绕之后,才依据那个旋律去填写歌词的。不过,这种先二后一的事情在我的创作中没有发生过。我总是先有了故事或故事的轮廓和大概,而后才会有叙述故事的方式、方法的,和盖房子必须先有地基而后才能有各种各样的建筑样。《日光流年》亦是如此。这种“大倒叙”或说“索源体”,是在有了“三姓村的人们活到四十岁必然死去”的故事后,被我寻找产生的。你试想,你有了那个故事,而你又不满足那个故事的意蕴和张力,同时,也不会满足于普普通通的讲述,你就希望用“不一样的讲述”来丰富故事的某种缺欠,这就要你去思考,去寻找,去在文体上有所突破。那时候,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我没有动笔去写《日光流年》,而是在默默地等待新的结构的到来,等待新的讲述方式的到来,直到有一天,你看录像带时,因为某段情节没有看清楚,需要把带子倒回去重新放一遍,这一“倒”,你发现了《日光流年》的讲述方式了,发现小说的结构了,发现你所要的文体的全部了,觉得《日光流年》可以写作了。这就是《日光流年》文体最初的来源和等待,是它今天呈现的样貌和实践。当然,文体不仅是小说的结构,还有它的语言、腔调、节奏、繁简、时间观和作家的态度,以及故事呈现的这样或那样的样貌等。你考虑文体不能简单地只是去考虑小说的结构。

蔡:确实说,《日光流年》“索源体”的通篇倒叙,创造了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观;《坚硬如水》狂欢化的语言令人过目难忘;《受活》正文和絮言相互补充和映照;《丁庄梦》现实与梦境的交织;《风雅颂》的“诗经叙述”等,你反复、充分地实验了文体的多种可能。变化非常大,以至于你的新作要出,大家就猜测您又在文体上会有何样的变化了,又要拿出什么新东西了。但每次都难以预料,出乎意料之外。《坚硬如水》在形式上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语言。语言已经不再是叙述故事的那种语言,而是它本身就是形式,就是内容。对读者有一种“强制暴力”性,只要你接触,你就必须看下去;看下去,你就不能忘记。我们再谈谈《坚硬如水》的语言——这种有极强形式感的语言形式是如何形成的?

同类推荐
  • 叙述的乐趣(张石山散文随笔选辑)

    叙述的乐趣(张石山散文随笔选辑)

    始有一部分人富起来,既而沿海特区兴盛发达。屡有号召要提高知识分子地位,只证明着他们的地位不曾提高。于是他们就有机会保持清高,穿起精神的长衫,傲视群小。他们的贫穷贫寒便也与众不同,格外雅致,叫做“清贫”。清贫,以我理解应是一种境界。好比难得糊涂: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砍柴挑水,无非求道。开悟之前做什么?砍柴挑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进步到哪儿去了?
  • 红唇与领带

    红唇与领带

    本书系台湾当代知名作家、东海大学教授周芬伶的散文自选集。作者的作品以女性书写闻名,文字间既有感性的流动,亦有精细的修饰,诗一般的语言令人读起来有忧伤,有畅快,有愉悦,有悲戚,有坚韧……
  • 席卷长江

    席卷长江

    改朝换代参与者的最后报告,国共交锋亲历者的往事回忆,时代剧变见证者的战地写真……共和国军史丰碑上镌刻的经典战事!《1946-1950国共生死决战全纪录:席卷长江》献给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1946-1950国共生死决战全纪录:席卷长江》由桂恒彬所著,讲述渡江战役是继三大战役后,我军又一次大规模的战役行动。此役共歼国民党军43万多人,解放了南京、杭州、上海、武汉等大城市和苏、浙、赣、皖、闽、鄂广大地区。这一胜利粉碎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集团企图“划江而治”的妄想,为进军华南、西南创造了有利条件,加速了全国的解放。
  • 为爱延续的生命

    为爱延续的生命

    记录了主人公遭遇噩运以来与家人相濡以沫、患难与共的感人故事。作者试图通过那些一痛楚绝望的日子里悟来的道理,告诉天下所有和她一样承受苦难的朋友:在任何艰难田苦申都要珍爱自己宝贵的生命,勇敢、坚强地去战胜一切困难。为求生存,一定要战胜心理的障碍和软弱,拉长生命的极限。
  • 青春在这里延伸

    青春在这里延伸

    本书共分15章,内容有:一个不愿接受采访的人;当兵的历史;点燃余热;白手起家;学者有其校;走出老年等。
热门推荐
  • Old Fritz and the New Era

    Old Fritz and the New Era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雄师渡天堑

    雄师渡天堑

    三大战役之后,国民党政府企图凭借长江天险“划江而治”,阻止人民解放军南下。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和平谈判宣告破裂。4月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多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60余万守军的长江防线。23日解放国民党首都南京,宣告了国民党22年反动统治的灭亡。5月27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6月2日解放崇明岛,至此渡江战役胜利结束。此役,历时42天,共歼敌43万余人,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全华东和向中南、西南地区进军创造了有利条件。
  • 农夫家的小娇娘

    农夫家的小娇娘

    上一世卢娇月侍候夫君孝顺婆婆,支撑着家中的生计还要供夫君读书,临到头儿却落了一个弃妇的下场。重活一世,一切回到了起点。这个时候,她还没有和杜廉定亲。这个时候,他们一家人还平安喜乐,没有因为她的拖累变得家破人亡。这一世,她一定要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从此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霸气决

    霸气决

    新开的竞技类的书,掌控球权,书号:1510013,请大家多多支持!
  • 在末日活着

    在末日活着

    且看猥琐男如何在末世潇洒滋润的活着,如何在末日建立自己的乌托邦
  • 击败专家:战胜华尔街顶尖高手的指数投资

    击败专家:战胜华尔街顶尖高手的指数投资

    本书探讨如何运用股票指数投资获利。不管你是想购买一只指数基金然后坐享其成还是自选一组股票进行投资组合战胜市场、超越指数,你都必须了解指数。指数是投资者的路标、方向标和地图。在汽车行程中——不管是短程旅行还是长途跋涉,了解路标和地图是大有裨益的。是啊,有些人仅凭幸运的猜测、直觉或运气就到达了目的地,但其他人却迷了路。投资中的迷路既耽误时间也浪费钱财。
  • 无仙

    无仙

    一个小道士的征天历程!一个与众不同的仙侠之梦!追风万里行,寂寞看苍穹!杯酒千秋去,天外无仙踪!他行千里路,收众同伴,一同闯荡大千世界!
  • 土拨鼠之歌

    土拨鼠之歌

    17年时光,悠然而至……一只土拨鼠在后悲剧时代寻找信念和勇气的故事。写给孩子的成人礼物。
  • 重生豪门,腹黑BOSS求放过

    重生豪门,腹黑BOSS求放过

    林雅刚睁开眼就被面前这个帅气的男人俯下身吻住了。喂,这位先生,就算你长得帅,看上去很有钱,也不能随随便便就亲陌生女人吧?什么?他跟自己已经订婚了?怎么回事?林雅拿起手中的镜子被惊的差点扔掉镜子。镜子里这个长得美艳的女人是谁?还有医院门口那一群对自己唯唯诺诺的学生又是怎么回事?直到一群保镖围着两个身着华丽衣服的中年人进来。她才回过神,她竟然魂穿了!
  • 执爱灭魔

    执爱灭魔

    他,是世间不死的存在,可是他却遇上了她,注定一生要为她挡风遮雨。她,一生凄凉,可是她却遇上了他,注定一生要陪在他的身边。他为了他,可以忍受撕心裂肺般痛苦的重生。她为了他,宁愿魂飞魄散,坠入魔道,也要永生陪在他的身边。他和她的相遇注定会轰轰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