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上,我听到了一个坏消息,当天晚上就做噩梦了,或许这两件事之间存在着某些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
“这应该只是个偶然罢了……那,到底是什么坏消息呢?能告诉我一下吗?”
“昨天一大早,我就听朋友说,那个英国大男孩在五月中旬就走了,就是一两个星期的事……哎。”
“大男孩?走了?去哪里,会让你如此伤感?(惊讶)”
“那是我到英国后,第一次入院时认识的一个男孩子。那时,他只有十六岁,但看起来很成熟,高高大大的,除了偶尔有几分忧郁外,他那时常挂在脸上的很阳光的微笑,让人感觉不出他身体生病了。他的头发是棕黄色的,很自然地卷曲着。他走路的样子,很像夕阳最后一抹余辉下,依旧在漫长的海岸线上涌动的波浪。他的肾有问题,要进行换肾手术。他好不容易得到一个合适的肾,手术也做得相当成功,只是术后几个小时产生了剧烈的排斥反应,最终还是因抢救失败,去世了。他曾经告诉过我,他有过两个女朋友,他是那样的深爱过她们,不忍割舍。他对她们的爱都是全身心的,是不打折的爱情,根本不存在爱谁多一些。每每说到这些时,他那双如同海洋般深邃蔚蓝的眸子里,总是荡漾着纯真而迷醉的眼波,显得那样的真挚和神圣。我那时完全相信一个十六岁少年执著的爱。他曾经对我说过,他很想去夏威夷冲浪,只是身体不允许。我也告诉他,我也想去夏威夷,找一个静谧无人的小岛,安安静静地听蓝鲸歌唱。他应该最终没能到达夏威夷,如果他能梦到他自己在夏威夷冲浪就很好了。而我呢,看起来还很年轻,似乎还有一生足够的时间,去夏威夷群岛,听蓝鲸歌唱。可是我总有些担心,我也会和那个英国大男孩一样,最终无法去成。人的一生真的很短暂,而且存在了很多无法预测的变数。每每想到那个大男孩原本如夏花般灿烂的生命,在原本属于夏花盛开的五月,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凋零消逝了。我真的好感伤,好感伤……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我们活着的人,还有我们的方向,但我们的方向又在哪里?(难过)”
“方向?是啊,我们的方向在哪里……但我清楚地知道,我们一直朝着死亡走去,而且越来越近……(怕怕)”
“死亡……”
“呵呵,我们怎么忽然谈到这么感伤的人生话题。(开怀大笑)你今天都成了哲学家了。”
“你才哲学家呢。(微笑,开心)”
“不过,有时我真的很感叹,人生真的很短暂啊,如同曹操的千古绝唱《短歌行》中慨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朝露?我觉得曹操夸张了点。我觉得用蜉蝣比喻会更加贴切些。记得很小的时候,到北京去练琴,寄居在姥爷的一个战友家那里,一住就是好几年。有一次,妈妈带我去颐和园玩。那是我第一次去颐和园,也是我唯一一次去颐和园。那天,我和妈妈在颐和园玩了好长时间。那是我和妈妈单独在一起呆得最长的时间,也是我一生最幸福的日子。那天傍晚的时候,哦看到昆明湖的水面上,飞舞着成千上万的小昆虫。那种昆虫很小,尾巴上拖曳着三根细细的长须,很象那种穿着燕尾服的英国绅士。妈妈告诉我,那种昆虫就是大名鼎鼎的蜉蝣,它们的生命很短暂,只能活三、四个小时,是一种一生很短暂的小生命。”
“蜉蝣?我知道的。昆虫的一科。若虫生活在水中一年至五六年。成虫有翅两对,尾部有丝状物二或三条。成虫常在水面飞行,寿命很短,只有数小时至一星期左右。我认识两个与‘蜉蝣’有关的成语。一个叫‘蜉蝣测天’,比喻以小测大,难得真象。《尔雅》:‘蜉蝣出以阴,朝生暮死,岂可测天。另一个叫‘蜉蝣戴盆’,比喻重大责任。《易林》:‘蜉蝣戴盆,不能上山。’还有一个叫‘蚍蜉撼大树’比喻不量力。韩愈调张籍诗: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三十朋诗;蚍蜉撼树不自量。蜉蝣和蚍蜉同样有个‘蜉’,但这是两种不同的昆虫。蜉蝣,我刚才解释过了,就不再多说了。而蚍蜉呢,也是一种昆虫,但指的是大蚂蚁。两种昆虫同样都很渺小,但侧重点却不一样。蚍蜉一般用来形容力量小,而蜉蝣呢,则侧重时间的短暂。”
“呵呵,你知道的还真不少啊。(微笑)的确和你说的一样。那天,从颐和园回家后,我和爸爸一起查了一下大百科全书,知道蜉蝣的生命确实很是短暂。大百科全书中说,蜉蝣,从卵孵化至长成幼虫,又在水中蜕皮数十次,这个过程,要经历三年漫长的时间,才能最后长出薄薄的翅膀,在空中自由地遨翔。这个过程比毛毛虫化蝶要困难多了,时间也要漫长多了。展翅高飞之后,他们就真的获得自由了吗?当然不是的。它们还要肩负繁衍的重任。蜉蝣必须及时地交尾,还要及时地把卵产在水中。它们只有几个小时的时间,就得完成这项使命并结束这一次生命,然后,一切都复归沉寂,而新的一次轮回,又随着水中蜉蝣卵的发育开始了……蜉蝣从来也不懂得忧伤。或许,它们的生命太过于短暂,以至于根本没有时间去忧伤罢了。而我们多愁善感的人类,总是会去替它们忧伤……(难过)”
“呵呵,我们人类就是这么多愁善感,如辛弃疾的词所云,‘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呵呵,这就是我们人类。哦,对了,我记得我在中学的时候学过一篇叫《蝉》的科普文章,是一个很有名的法国科学家——法布尔写的。《蝉》中指出,蝉的一生也是很短暂的。”
“是啊,很小的时候,我也很喜欢听蝉歌唱。在北京寓居的那段日子,一到夏天,我经常能听到蝉在歌唱。我在北京住过的那个院子,很大很大,里面种满了很多参天的大树,一到夏天,整个院子就被绿荫遮蔽了。住在那里的人们,总是抱怨,大树遮住了他们的阳光,但他们是不是忘记了赞美大树在每个炎热的夏天都为他们送来的阴凉?那个院子里的人们,从来不去赞美给他们送来阴凉的大树。
“只有蝉,每次都会准时来到这里,用最美的歌声,为送给它们阴凉的大树,歌唱了一个又一个夏天。每天,尤其是夜晚练琴,累了的时候,我总会静静地坐在钢琴前,呆呆地听蝉歌唱,有时会在不知不觉中睡着了,因为我实在太累了。第二天,当蝉声再次把我唤醒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趴在钢琴上睡了一夜……我觉得蝉声是世上最美妙的大合唱,所以我会经常听蝉歌唱。
“我一直都以为,蝉每年的夏天都要飞到树上去歌唱的。后来,我去查看了大百科全书,才知道,蝉的一生,只有这一次可以歌唱。而且,只有雄蝉才会发声歌唱。雄蝉歌唱,是为了呼唤雌蝉,就象雄孔雀开屏一样,为的也是吸引异性。我有时很羡慕蝉,它们可以很大声地对自己未来的伴侣呼唤道:我在这里!我在这里!
“蝉的生命非常短暂,只有四、五个月,也就是说,大概只有一个夏天多一点。过了一个夏天,它们就会死去,再也不能歌唱了。它们必须在在短暂的时间内把自己最辉煌最美的一面展现给所有的雌蝉,也展现给世间的芸芸众生,包括人类。所以,它们选择了歌唱夏天。雄蝉必须在当年夏天的树阴里,找到适宜的雌蝉交配,并在当年秋天产出一大批卵,孵出幼虫。它们的幼虫会在泥土还松软的时候,抓紧时间,爬进地下,躲藏起来。就这样,蝉的幼虫要在地下的泥土中,舔吸树根的汁液。它们要在黑暗潮湿的泥土里,度过漫长而寂寞的十七个年头。
“之后,它们会破蛹而出,爬回地面。重见光明后,它们还要经历春天骤变的风雨和无数天敌捕食的严峻考验,才能最终爬到树枝上,褪尽身上粘满尘土的外衣,向世人展示自己纯洁无暇的身体。再之后,他们才名副其实地称作蝉,并以蝉这个好听的名字,参与到这芸芸众生有万象的尘世间来,再经历世间的尘埃却不带尘埃,洁然一身而去,但它们却给人间留下了一个夏天的美妙歌声和继续着下一个轮回的蝉卵……”
“呵呵,《史记》中说过,‘蝉蜕于俗秽,以浮游尘埃之外。’说的大概就是这个吧?”
“说起来很容易,但生命要经过怎样的努力,才能浮游于尘埃之外?我看真的很难啊。或许,这是所有鲜活生命的本能吧。所有的生命,原本,就像一股又一股隐隐的充满潜力的暗流,受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力量驱使和鞭策——这种力量或许可以称作天意或上帝的意志吧。在这种的驱使和鞭策下,所有的生命就如徐志摩的诗所说的‘你有你的方向,我有我的方向’,以各自不同但总有自己特色的方式去流淌着。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生命早已忘记了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挫败的失望,也从不思考痛苦与悲伤。我想,你刚才提及的《史记》中所说的尘埃,应该是一种看得见的尘埃吧。那看不见的尘埃又是什么呢?”
“我们似乎正在探讨一个极其深奥的哲学问题。关于看不见的尘埃是什么,我一时也很难准确地总结出来。以我个人的粗浅的看法,看不见的尘埃,应该是是一种可以污染人的纯洁灵魂和思想的俗世间不断膨胀的欲望。或许我们想得太多也太复杂了,不经意就沾上了看不见的尘埃。哲学里有这样一种观点,繁复到了极点之后,就变得最简单了。这种观点,我们能不能这样理解,或许就像中国的古语“九九归一”,最初的也就是最后的?铅华褪尽后,将会反扑归真?”
“是啊,也许就是这么简单。但我们那么多的人,为什么就不愿意选择那条最简单的道路,将所有一切与我们所追求的本质毫不相干的欲望统统摒弃掉,再轻装上阵呢,走最接近目的地的捷径呢?”
“是啊,的确这样,或许是我们的欲望太多,也就因此产生了太多复杂的思想吧?思想,原本就应该是一个很好的东西,应该是上帝给予人类的最大的恩赐。但当思想被人类用到了极至时,它会不会又同时变成了一副又一副重重的枷锁,让人类承载不堪承受的重负?”
“是啊,这样看来,我们芸芸众生,都在这无形的尘埃中挣扎着。那么,又有谁能浮游于世间无形的尘埃之外呢?难道真的只有那些‘出淤泥而不染’且‘天然去雕饰’的‘清水出芙蓉’……”
“盈盈,今天你怎么了?好象突然变得很感伤很忧郁了。是不是身体哪里不舒服了?”
“没……没有……真的没有……你不用太担心我的,我没生病,谢谢你。(微笑)呵呵,今天伦敦的夜色,漆黑如逃命的墨鱼喷出的浓墨,更像中国国画大师为泼墨写意画准备的浓稠无比的墨汁。今夜的夜色真的很好,还有如流水般凉爽流畅的夜风,是一个很好的欣赏星星的夜晚。今夜,我又饶有兴致地坐到了窗台前,如儿时一样,极目夜空,细数星辰。忽然间,我想到了许许多多的人生问题,感慨万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