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47200000002

第2章 印度佛教的创立、演变和外传(1)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也是产生最早的世界宗教。它长期以来主要在亚洲地区流传,19世纪末,开始传入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据有关统计,它现在约拥有3.3亿信徒。

§§§第一节释迦牟尼的创教活动和早期佛教

一、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历史背景

相传约在公元前6世纪到前5世纪,古北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净饭王的儿子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释迦牟尼生活和创立佛教的年代,是一个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社会动荡不安、新旧思想交替和宗教生活盛行的时代。

公元前2000年到前1000年间,原居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向东进入印度恒河流域定居,对原来的土著居民实行压迫和剥削,土著居民绝大多数沦为种族奴隶。到公元前6世纪—前5世纪,印度奴隶制经济急剧发展,手工业已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也发展了商品经济,出现了比较大的城市,如王舍城、舍卫城、波罗奈城等。据佛典记载,当时从恒河流域的上游到下游(即中印度一带)还建立了以城市为中心的16个大国。其中最强大的是恒河南岸的摩揭陀国和西北边的萨罗国。迦毗罗卫国是居于东北方的一个小贵族政治共和国。由于国与国之间经常发生攻伐与兼并,在释迦牟尼晚年时,该国为萨罗国琉璃王所并吞。

当时印度各国通行种姓制度。“种姓”是梵文Varna(瓦尔纳)的意译,也译作“族姓”。“瓦尔纳”原是颜色、肤色的意思。“雅利安人”肤色白,土著居民肤色黑。雅利安人从种族上把自己和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区别为“雅利阿”和“达萨”两个瓦尔纳(种姓)。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雅利阿种姓占统治地位,而达萨种姓则居于被统治的地位。这两个瓦尔纳是职业世袭、内部通婚、不准外人参与的社会等级集团,是两个对立的阶级。后来随着阶级分化和社会分工的发展,雅利阿内部又派生出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三个种姓,加上达萨,即第四级种姓“首陀罗”,共为四个“种姓”,也就是社会的四个等级。第一级婆罗门,即僧侣。自认为是创造宇宙的主宰“梵天”(天神)的代表,地位最高贵、最显要。当时的印度,凡决定国家大事乃至家庭生活,都要举行一定的宗教仪式,这些仪式必须由婆罗门来主持,否则就不合法。婆罗门掌握神权,主持祭祀,是人民精神生活的统治者。第二级刹帝利,即武士。担任国王和文武官职,掌握政治和军事实权,是古印度国家的世俗统治者。僧侣是祭司贵族,武士是军事贵族。这两级都是不事生产的贵族奴隶主阶级。第三级吠舍,是农民、牧人、手工业者和商人,负有缴纳租税和服徭役的义务,多数是被剥削阶级。第四级首陀罗,是奴隶、杂工和仆役,他们要替主人耕牧、从事家务劳动,没有任何权利,备受压迫和剥削,社会地位极低。以上四个种姓的界限分明,壁垒森严,他们的社会地位、权利义务、职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都不相同,而且是世代相承的。

释迦牟尼的时代,随着国家机器的加强,刹帝利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地位越来越高,他们对婆罗门的特权,日益表示不满,要求扩大自己的权利,支持各种非婆罗门思潮。工商业主随着手工业的发达,商业的繁荣,财富积累的增加,希望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对政治权力也产生了强烈的要求。当时奴隶们也通过逃亡、破坏水利工程和谋杀奴隶主等种种方式,与奴隶主进行斗争。这些社会力量的形成、发展,削弱了婆罗门势力在政治、文化、宗教、思想各方面的控制。这种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反映到思想领域,推动了代表各个阶级利益的思潮的产生、流行。当时对于社会和人生问题,出现了数以百计的不同见解。据佛典记载,当时佛教以外的思想体系或宗教派别,即所谓“外道”,就有96种。归结起来,主要是两大对抗思潮,即婆罗门的守旧思潮和沙门(修道人)的革新思潮。

婆罗门教是当时居于统治地位的宗教。它以《吠陀》为天书,奉之为神圣的经典。尊奉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为三大主神,是所谓分别代表宇宙的“创造”、“护持”和“毁灭”的。它提出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的三大纲领。宣扬整个宇宙是一个统一体,主观与客观、自我与世界、个人的灵魂与宇宙的灵魂,都综合在这个统一体中。人们所认识的世界并没有内在的实体,内在的实体属于“神我”——大梵,这是永恒不变的无始无终的真实存在,人的灵魂是这个存在的一部分。婆罗门教宣称社会上四大种姓都是“梵”生出来的:“梵”从口里生出婆罗门,从肩上生出刹帝利,从脐处生出吠舍,从脚下生出首陀罗。因此社会上的人也就理所当然地有高低贵贱的等级差别。它还宣扬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迷信观念,认为人的灵魂不灭,而转世的形态又取决于此生是否按婆罗门教教义行事。如果虔诚奉行婆罗门教,死后可投生天界;相反,就会变为畜生,甚至下地狱。并强调只有属于前三个种姓的人才有信仰宗教、祭祀鬼神和死后灵魂升天的资格,而首陀罗则根本没有举行宗教仪式的权利,自然死后也更谈不上灵魂升天了。这就是说,首陀罗不论是在社会生活上,还是在宗教生活上都是没有出路的。

当时反对婆罗门教的教派,著名的如耆那教,信奉业报轮回、灵魂解脱、苦行主义和清净与染污的伦理学说。此教认为,人的现世命运是由前世的“业”(思想、言论、行为)决定的,为此就要通过宗教的修持,使灵魂获得解脱。灵魂是无所不在的,是半物质性的实体,和其所依附的形体相当,并随体积的增长而增长。灵魂的解脱,也就是道德的清净。道德上的染污,是由不洁净的微细物质从皮肤毛孔中进入灵魂内部所引起的,而要获得道德上的清净,就必须堵塞进入不净物质的孔道,以使灵魂最后证得“涅槃”,获得解脱。为此,耆那教又反对祭祀,而主张严守戒律,并提出了五条戒律:不杀生、不欺诳、不偷盗、不奸淫、戒私财。此外还提倡诸如绝食、身卧钉床、日晒、火烤、投岩、拔发、熏鼻等苦行,以为这也是解脱的道路。再如顺世论,是古代印度著名的唯物论学派,它反对梵天的存在,认为构成世界万物的独立长存的元素是地、水、火、风(“四大”),人和世界都由四大合成。人死后复归于四大,否定灵魂的存在。它认为人生的幸福不在天堂,也不在下世,而在今生。强调人生的目的在于满足肉体的各种欲望,即以求得快乐为满足。它主张种姓平等,反对轮回、业报、祭祀、苦行。这种学说是对婆罗门教最激烈的批判和反对。还有一种直观主义学派,此派对一切问题都持相对主义立场,都不作决定说。例如,对于有无来世,有无果报,他们认为,说有就有,说无就无,也可说亦有亦无,还可说非有非无,由此人们称之为难以捉摸的如泥鳅的学说。此派主张踏实的修定,以获得真正的智慧。此外,还有学说相近似的三家,一是“七元素”说,认为人身由地、水、火、风、苦、乐和灵魂(命)七种元素所构成,七种元素一离散,人也就死亡。元素并不由其他东西所创生,也不创生别的东西。元素是永存的。二是“命定论”说,认为人生的一切都受命运的支配,个人的意志是无能为力的,伦理道德是毫无意义的,修行是无用的,业报是根本不存在的。三是“偶然论”说,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偶然的、无因无缘的,因此主张纵欲。这是一种伦理的怀疑论、宗教的否定论。以上这些学说的具体观点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反对婆罗门教的政治、思想统治则是一致的。

这就是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社会、政治、思想、宗教的背景和环境。

二、释迦牟尼的创教活动和早期佛教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姓乔答摩,名悉达多。因是古印度释迦族人,故又称为释迦牟尼。“牟尼”,是明珠,喻为圣人。释迦牟尼是一种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他成道后,称为佛陀,略称为佛。佛陀是梵文Buddha的音译,意译为觉悟者。按照佛教的说法,佛是一个“正觉、等觉、无上觉”三觉圆满的人。也就是说,佛不但自己大彻大悟,也帮助众生获得觉悟,而且这种自觉觉他的行持,已达到无可比拟的程度。

释迦牟尼的生卒年月已不可考,在不同的佛教典籍中有着不同的记载。一般认为是公元前565—前486年,与我国春秋时代的孔子是同时代的人。前面提到,他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相传,他出生7日后,生母摩耶夫人就去世了,姨母摩诃波阇提为净饭王继后。幼年时的释迦牟尼就是由姨母抚育的。释迦牟尼相貌端庄,天资颖悟,父亲净饭王对他寄予极大的期望。特别是当时迦毗罗卫国处于萨罗和摩揭陀两大强国之间,受到萨罗国的严重威胁,处境险恶艰难。净饭王希望儿子能继续统治,摆脱强邻的侵犯。于是从各个方面对他进行严格的教育和精心的培养,期待他施展才华,建功立业,成为一个赫赫有名的“转轮王”,即统治天下的大皇帝。在净饭王的悉心关怀下,释迦牟尼不仅向婆罗门学者学习文学与算学,还跟武士学习兵法与武艺,成为学识广博、思想渊默、能文能武、智勇兼备的人,被立为“太子”。但是,释迦牟尼本人后来并不想成为父亲所期望的转轮王,不愿做政治上的统治者,而是争取在学术思想上有所建树,于是他出家跟人学习,最后构成了独特的学说体系,创立了佛教。

佛教典籍还对释迦牟尼出家的原因作了具体的说明。据说,在他14岁时,一次外出郊游,看见农夫在炎炎烈日下,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低头耕田,十分可怜。牛的颈上勒着粗绳,不断受鞭打,以至皮破血流;田里翻出的小虫,被飞来的小鸟争着啄食,而耕田的人全然没有顾及生命之可贵。他猛然感悟到,原来世间是何等残酷,生命又是何等悲惨啊!后来他又不断见到步履维艰、老态龙钟的老人,辗转呻吟、痛苦万状的病人,以及失去生命、尸体僵硬的死人,更是感到不快、厌恶和可怕,感到人身的痛苦和悲惨,人生的短暂和无常。这就促使他苦苦地思索这样的问题:造成人生痛苦的原因何在?解脱人生痛苦的方法和出路又是什么?但是从前学过的各种道理都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于是他深深地陷入了无限的惶惑、感伤、烦恼、痛苦之中。后来他又遇见一个出家修道的沙门,从沙门那里听到了出家修道可以解脱生老病死的道理,便由此萌生了出家修道的念头。净饭王坚决反对释迦牟尼出家,为了断绝他的出家念头,在他16岁时就替他娶了邻国公主、表妹耶输陀罗,后来生了一子即罗。净饭王还为释迦牟尼建造了豪华壮丽的“寒、暑、温”三时宫殿,为他提供尽情享乐的物质条件。父王还经常苦心劝阻,要儿子放弃出家修道的打算。但是,所有这些努力都没能动摇他出家修道的决心。就在29岁时,释迦牟尼毅然抛弃王子的高贵地位,离别妻儿,剃除须发,到深山旷野参访明师,修持学道,以求解脱人生的痛苦。

相传,释迦牟尼出家后,在摩揭陀一带寻师访道。他曾拜当时的宗教导师阿罗逻·迦罗摩和优陀伽·罗摩子为师,他接受了导师们关于信仰和行为的一般观念,如修习禅定和按宗教纪律(“毗奈耶”)生活,但是认为他们的教义内容并不适当,后来就辞别而去,到处漫游。他决定专心实行最严格的苦行,也就是通过采取自我克制的方法,谋求获得觉悟和解脱。他开始实行一系列可怕的修持方法,如逐渐减少食物,直至每日食一谷一麦,或七天吃一顿饭。他吃种子和草,有时甚至是食用粪便度日。他穿粗毛织成的布衣,或用鹿皮、树皮等做成的刺激皮肤的衣服。他拔除须发,连续站立,卧于荆棘、鹿粪、牛粪上面。他不洗除污秽,形同枯木一般。他还常到墓地,和腐烂尸体睡在一起。如此自找苦吃,折磨自己,前后六年,坚持不懈,结果身形消瘦、濒临死亡,仍然徒劳无获,不仅没有产生觉悟,也没有解开世界之谜。释迦牟尼领悟到苦行无益:自己已达到了自我克制的极限,仍无所得。于是他重新思索另一条获得知识、求得解脱的道路。他回忆起青年时代,有一次坐在树下,进入了所谓禅定境界,获得身心的愉悦,觉得这是一种觉悟之道。静坐沉思,要有强壮的体力;要有体力,就必须进食。他的想法和观念改变了以后,就到尼连禅河去沐浴,洗净了六年的积垢,并接受了牧女奉献鹿奶的供养。日后经过调养身体,恢复了元气和精力,就到附近的荜钵罗树(后称菩提树)下向东结跏趺坐(即双足交盘而坐),端身正念,发大誓愿,宁愿血液干涸,身体腐烂,如不成佛,决不起座。据说经过七天七夜(有说49天)的冥思苦想,终于在内心出现了一个越升越高的精神境界:超越自身的视力和听力的限制,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障碍,心如平镜,一切烦恼全部消除,各种疑惑全都澄清,豁然觉悟到宇宙、人生的真实本质——一个业报和转生的体系,把握了真理,成就了正觉,获得了解脱。这是他35岁那年的事。从此以后,人们就称释迦牟尼为佛陀,或称为佛,以表彰他是一个真正大彻大悟的觉者、智者。后来皈依他的信徒,又尊称他为“世尊”,意思是具足众多功德,能利益世间,于世独尊。

释迦牟尼悟道成佛以后,就开始宣扬自己的学说,他发誓要在黑暗的世间捶响不朽之鼓,济度众生。此后45年中席不暇暖地到处奔走,足迹踏遍了恒河两岸,以摩揭陀、萨罗、拔沙三国为中心,有25年在萨罗首都舍卫城的祇园精舍,也经常住在摩揭陀首都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他东到瞻波,西到摩偷罗,宣道的范围相当广泛。所到之处,他很少参加政治和世间生活。一心讲道,教导弟子。他善于从农牧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选取譬喻,来阐明教义。他也十分重视组织僧团,建立寺院。到了80岁高龄,在末罗国的拘尸那加城外的娑罗双树林逝世,亦即涅槃。相传,释迦牟尼尸体火化后的遗骨(“舍利”),为8个国家的国王所抢分,被视为圣物而受到崇拜。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活动,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构建、宣传自己的教法,二是建立僧伽生活制度。

释迦牟尼教法的主旨,在于阐发人生的痛苦、痛苦的原因、痛苦的寂灭,以及寂灭痛苦的方法,其要点是:

(一)痛苦说

同类推荐
  • 在浮世

    在浮世

    济群法师:一代高僧用佛法智慧解读世人困惑,指导世人找到心灵的家,回归觉性的故乡《在浮世》(丰润心灵的人生小语)人处浮世不浮躁,身临乱象不乱心,是一种精神境界。人之根本问题,是迷失本性,无所依托。本书是济群法师随笔集,作者立足于俗世,透过种种现象,来阐释佛法的本质——既是出世解脱,也是活在当下;其作品文字隽永,深入心灵,意蕴深长。
  • 淡定·从容·心安之从容

    淡定·从容·心安之从容

    民国四大高僧中,弘一法师和虚云法师两位高僧的思想代表着近现代佛学界的权威思想,《淡定·从容·心安》系列将两位大师的思想精华集结,把深奥的道理化成通俗易懂的话,使人以读书的方式亲近高僧大德善知识,启迪大众思维,唤醒世人迷梦,是值得细细品味的经典之作。
  • 唐代佛教

    唐代佛教

    密教使佛教堕落成为以妖法惑世欺众的巫术,使佛教走八绝境,是在文化交流中流采了一股比其他各宗派更秽浊的脏水。华严宗无非是脑里空想,口上空谈,毫无买际意叉,根本是为统治阶级忠实服务的一套骗人把戏。
  • 应变:生存之道

    应变:生存之道

    佛陀说法,随机应变,看你是什么根机,他就对你“说空说有”、“说因说果”、“说人世说出世”,所以佛法都是应众生根机而变化。
  • 藏传佛教认识论

    藏传佛教认识论

    量学因明视为打开佛教教理宝库的金钥匙,是证明佛与佛法正确可信的有力理论武器,将量学因明作为佛学的基础课,正式列为显学五部之首。宗喀巴大师就用因明学这只明察秋毫的“世间”慧眼和“打开教理宝库的金钥匙”,重新全面审视了印藏学者的一切经论学说,拨开了重重迷雾,打开了一个个症结,对那些被缺乏精细理性思辨素质的历代的解经者们搞得乱无头绪、错误百出、违经背理的学说观点,一一做了纠正,一个更合乎理性的、新的显密佛教理论体系,被创建了起来。
热门推荐
  • 倾城皇后太“无邪”

    倾城皇后太“无邪”

    清新搞笑萌文。拿了一本古书,她竟穿越到了另一个世界,穿越后一个月,竟然还让她去金夏和亲?要嫁给金夏皇帝?有没有搞错!她可是现代00后啊,穿越后也就十五岁。皇上,大概就是大叔+猥琐。(金夏皇帝:朕明明是高大,潇洒,帅气的!!!。)哼!她才不要嫁给大叔。后宫是一个阴暗阴森恐怖的地方,她才不要去!她要出宫!翻墙、变装、再不行就造个飞机飞出去!(当然她没那么大本事…)挖地道她都试过了,可是,出宫怎么就这么难?入宫五天后,她成了后宫最受宠的皇妃。…哎??皇帝你怎么可以这么帅!!
  • 恶魔王子碰上冰山公主们

    恶魔王子碰上冰山公主们

    同为八大家族的继承人,她们各自的命运不同,却又有相同的人生,在这个世界里她们是主宰者,但是却有很多的事情,她们也没有办法做主,比如她们的感情,在她们与他们之间相遇时,会碰撞出爱的火花,还是恨的复仇!
  • 请废八股折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

    请废八股折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The Devil's Paw

    The Devil's Paw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倾听胜于言谈

    倾听胜于言谈

    现如今,有多少人就是凭着优秀的口才在竞争中站稳脚跟,什么场合应该说什么话、对什么人应该说什么话等,都是值得深究的。仅仅拥有好的学识是远远不够的,懂得说话技巧、用心倾听往往能助你成就事业。《倾听胜于言谈》由石磊编著,《倾听胜于言谈》就是以精通倾听、懂得表达为主线,介绍了沟通中的各种方法、技巧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为对沟通迷茫的人解除疑惑,助其成为一位沟通的高手。
  • 第一神王

    第一神王

    这里是妖魔鬼怪纵横的世界。绝世大妖能裂天!阴森之鬼能吞雷!进化到极限的妖魔鬼怪再也没有绝对的弱点,它们强大无匹,主宰整个世界。人类不过是沧海一粟,偏安一隅的存在。就在这危险的世界中,一位少年脑藏混沌至宝先天八卦,从武者开始,登上天路,步步进化最终成为了妖魔鬼怪中的一员。号称第一,称为神王。
  • 明朝好女婿

    明朝好女婿

    这里是大明弘治末年,宽厚的弘治皇帝,飞扬跳脱的正德,精彩纷呈的官场现形记,看一个普通现代人如何玩转情场官场。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妖道至尊

    妖道至尊

    涅槃重生,妖皇再现!一个傻子驸马,摇身成为妖皇,妖诀,元诀双修,妖凛天下!踩小人,招小弟,成就最强妖道之路!
  • 情伤:红颜泪冰魂

    情伤:红颜泪冰魂

    莫名穿越,竟然是先皇收养的义女,随着先皇的驾崩她被勒令殉葬不成住进了冷宫,阴差阳错之下又被当今天子封为皇后。本想安稳度日,天不遂人愿,阴谋陷害,诡计暗斗都让她疲于应付,伤了心,碎了情,他给的恩宠就如同一把双刃剑!
  • 传说——天之利刃

    传说——天之利刃

    手中十七剑,剑出血光现!极武界天才辈出,古修行方式重现,十七名修行上古剑道的传奇天才崛起,称霸一方。无人知晓的是,在这十七名天才背后,还有一位神秘存在。他为人低调,却锋芒毕露!他名气不显,却无人敢惹!他嫉恶如仇,却杀戮无数!应天,极武传说的塑造者,上古剑道的继承者!然而在他年少之时,却是一名罕见的先天绝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