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47200000066

第66章 佛教的人生哲学——兼论佛儒人生哲学之异同(2)

戒是指佛教为出家和在家的信徒制定的戒规,借以防非止恶,从是为善。这既是个人修持的基础,也是维护僧团集体生活的纪律。戒有多种,多至比丘戒250条,比丘尼戒348条。戒律中最基本的是五戒:不杀生,不得杀害任何生命;不偷盗,不得偷窃抢夺他人的财物;不邪淫,在家信徒不得乱搞男女关系,出家信徒更是应当不淫;不妄语,不得说假话;不饮酒,以免刺激神经,保持头脑清醒。

定即禅定,指心专注一境而不散乱的精神状态,也是为获得佛教智慧、功德、神通而修习的功夫。禅定的种类很多,如“四禅”,是用以对治妄惑、生诸功德的四种基本禅定,其内容为:初禅,由寻求伺察而厌离充满食欲和淫欲的众生所居的境界,以产生喜乐的心情;二禅,进一步断灭以名言为思虑对象的寻求伺察作用,在内心对佛教形成坚定的信仰并产生新的喜乐;三禅,舍去二禅所得的喜乐,住于非苦非乐的境地,并运用正念正知,继续努力修习,从而产生“离喜妙乐”;四禅,舍弃三禅的妙乐,唯念修养功德,由此而得“不苦不乐”的感受。四禅就是经过四个层次的禅定,引导众生脱离欲界感受,专心于佛教的修养功德,而形成一种“不苦不乐”的特殊的心理感受。

慧,指能使修持者断除烦恼、达到解脱的佛教智慧。佛教通常把智慧分为三种:闻所成慧,指听闻佛法所得的智慧;思所成慧,依前闻所得慧而进行深思熟虑,融会贯通,是得于自己思索的智慧;修所成慧,依由闻和思所得的智慧,修习禅定,从而证悟人生和宇宙的实理,即得于证悟的智慧。

佛教强调戒、定、慧三学是统一的,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由此智慧而断绝一切无明烦恼,进入涅槃境界,成就为佛。

以上阐述的佛教关于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人的本质和本性、人生的现实价值和理想价值以及实现理想境界的道路的学说,构成了佛教人生哲学体系的基本内容。

二、佛儒人生哲学的异同

佛教和儒学几乎是同时在公元前6—前5世纪出现的思想学说,是人类文化在古代东方的早期结晶,两者遥相辉映,分别蔚成世界性的巨大学派和文化圈。儒学和佛教探讨的对象都是人,都是对人生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作出独特的说明,各自构成了一套人生哲学体系。由于地理、历史和传统等因素,佛教和儒学在人生哲学问题上,虽有相通之处,但总的说来相距甚远。

(一)相异之点

(1)关于人类在宇宙中地位的异说。如上所述,佛教比较贬低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儒家不同,它重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称人和天、地为“三才”,又强调人优于禽兽,为万物之灵,带有人本的色彩。同时儒家倾向于人在人伦关系网中存在的意义,而比较忽视个体存在的价值。总的说来,在这个问题上,儒家的观点是比较合理和正确的。此外,佛教又认为,在六凡中天过于享乐,不会修行,畜生、饿鬼、地狱则太愚蠢,难得有机会修行,只有人身难得,可以修行,即重视人的地位的转化,教导人由凡转圣,这又和儒家重视对人的教化有相似之处。

(2)关于人生价值的异说。佛教认为,人的肉体是“臭皮囊”,污秽之物。它还从变化、流动,即无常的视角去观察人生,强调人及其所处的环境都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人的生、老、病、死,作为生理规律是不可改变的。人类对自由、快乐的主观追求,与不断变化的客观现实形成冲突,这都造成矛盾的人生、痛苦的人生。儒家和佛教的看法不同,认为人生是乐,主张“自乐其乐”,“乐知天命”。孔子说:“知者乐”,“仁者不忧”,“君子不忧”。他还赞扬弟子颜渊(回)贫居陋巷,箪食瓢饮,安贫守俭,而不改其乐。后世儒家更有“寻孔颜乐处”之说。孟子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他主张“与民同乐”,说“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佛教与儒家对人生价值的截然相反的看法,实际上反映了人生现实价值的不同方面。

(3)关于人生理想价值的异说。佛教认为人生是痛苦,人间世界是苦海、火宅,要求出家脱离日常生活,进而超脱现实世界,成就为佛,也就是以涅槃、解脱为人生最高理想境界。儒家重视人的地位并赞美人生,所以也重视社会组织和人与人的关系,即社会内部整体的事情。由此,人生的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要立德、立功、立言,即提倡所谓“三不朽”。虽然佛教和儒家都重视精神境界,在价值取向上有近似之处,但是,儒家是积极涉世、入世的,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政治性,佛教是超世、出世的,具有鲜明的虚幻性和超俗性,两者形成了尖锐的对立。

(4)关于人的生死的异说。佛教与儒家对人生价值和理想看法的不同,有其深刻的认识论根源,即对人的生死有不同的了解和态度,由生死问题的不同看法又必然引出鬼神问题。生死、鬼神问题,是牵动人们情志不安的大问题。佛教大讲“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宣传因果报应,轮回转世,强调人死后将按照生前的善恶行为而转化为另一种生命形态。儒家不同,一般地说,儒学认为人是由气构成,人的生死是气的聚散,有生就有死是自然现象。孔子关注人生,不重视人死,“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敬鬼神而远之”,独重现世而不讲来世。佛教重视人死的问题,由此又生出一套鬼神系统,儒家重视人生的问题,由此又从原则上排斥灵魂鬼神之说,这也是佛教与儒家根本性的差异。

由上可知,佛儒两家在人生的根本问题上的观点是对立的,人生价值观念的不同,导致佛儒的对立,以致长期以来多数儒家学者对佛教持排斥的态度;也导致佛教不断地自我调节和改造,竭力和儒家的价值观念相协调,如禅宗等以返本归原为人生理想境界,又和儒家在人生哲学理论方面形成了互补的格局,对古代不同类型的人们发挥了支配其人生道路的作用。

(二)相似、相通、相同之点

佛教和儒家的人生哲学也有相似、相通或相同之处,主要有以下三点:

(1)重视建设理想主体的共识。佛儒两家都以人为探讨对象,重视人生问题,追求人生的理想境界,致力于建设理想的主体。也就是说,从哲学的层面来看,儒学和佛教都是主体性的哲学,是阐述个体的自我塑造、改良和完善,以实现最高主体性的哲学。在价值取向上,儒佛两家有惊人的一致性。由此,虽然佛教淡漠人世,弃绝人伦,儒家重视现世,笃于人伦,但是两者都十分重视个体的自我道德修养,都十分重视教化,而且两者的道德规范也是相通的,如佛教的五戒和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五常”,虽然具体含义和实践目的不同,但又确是相应的,反映了佛儒两家代表人物对人们的基本道德规范的近似看法。

(2)性善论的共似理论基础。佛教的根本宗旨是教人信佛,通过长期的修持,成就为佛。人之所以能成为佛,其内在根据是有佛性。有的宗派还把佛性看为宇宙万物的本原。佛性论是整个佛教的理论基础之一。从道德价值来看,所谓佛性论也就是性善论。这和儒家在人性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儒家重视个人修养和道德教化,所以一直重视探讨人性的善恶问题。从多数儒家学者的说法来看,强调人的特性,即人之所以为人者是善。孟子是这种主张的代表,他强调人性中有仁义礼智四端,仁义礼智是四种根本的善,在人性中已先天地具有其端,并不是后天修养而成的。荀子宣扬人性恶,好利多欲,但荀子所谓的人性是指“生之所以然者”,即生而完成的性质,与孟子所讲的人性意义不同。荀子也承认人有善的可能,强调人性是可化的,一切善都是人性的改造。宋代理学家又以“天地之性”或“本然之性”为人生的究竟根据,从而为封建道德原则提供宇宙论的依据。儒家的这些人性理论都强调封建道德是善的,有的还把人性归结为人生乃至宇宙的根本,这和佛教把佛性看为成佛乃至宇宙的究竟根据,在理论思维路线上是一致的。

(3)向内用功的近似修养方法。佛教和儒家都重视主体的道德修养,在修养方法上也都重视向内用功,强调心性的修炼,内心的体验。为了向内用功,佛教运用禅定、直观,儒家提倡主静、省悟;佛教奉行禁欲主义,儒家倡导节欲主义,这都反映了佛教和儒家在主体修养方法上的近似之处。

由上可见,佛教和儒家在人生哲学问题上的相似、相通或相同之点,主要集中在心性学说和道德修养方法方面,这也是两家得以长期共存乃至互补融通的思想理论基础。

三、中国佛教对待与儒家人生哲学差异的态度

佛儒两家的人生哲学体系是根本对立的,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在思想理论上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儒家的人生哲学、价值观念,这也是佛教难以排除和逾越的最大思想理论障碍。那么,佛教又是怎样处理与儒家人生哲学的差异的呢?综观佛教与儒学的交涉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生死、形神和因果报应等问题上坚持固有立场:佛教和儒家在人生哲学问题上的最大理论分歧,主要是生死、形神和因果报应问题。自东晋以来,尤其是在南北朝时期,双方更是在这些问题上形成了全面冲突。在争论中,中国佛教学者强烈地坚持佛教观点,如东晋后期南方佛教领袖慧远,著文阐明“形尽神不灭”和因果报应、业报轮回的理论,梁武帝萧衍也撰文宣扬形尽神不灭的观念,他曾动员60多人,撰写约70篇文章,集中反对儒家学者范缜的《神灭论》,表现了中国佛教学者坚持有神论的坚定立场。

(2)高唱佛儒一致、互补论:中国佛教学者都主张从总体上与儒学认同,强调总体上的一致。如《牟子理惑论》,针对佛教传入中国后在社会上引起的种种反响、疑难,广泛引用孔子、老子的论点,为佛教辩护,宣扬佛教与儒、道精神一致。文中高唱佛儒之间如同金与玉、精与魄的关系一样,是不相冲突的。又如东晋慧远一面宣扬佛法,一面讲授儒家的《丧服经》,他着力宣扬“内(指佛教)外(指儒学)之道,可合而明”,强调佛儒两者的社会功能的互补作用。通常佛教学者都宣扬佛教可以“治心”,儒学可以“治世”;佛教可以“治出世”,儒学可以“治现世”,彼此互补,以共同稳定社会秩序。

(3)高扬儒家的忠孝思想:佛教和儒学的伦理道德观念虽有相通之处,但从根本上说是对立的。无君无父、不忠不孝正是儒家攻击佛教的主要论点。这也是佛教和儒学在政治伦理思想上的最大矛盾。佛教为了求得在中国的生存和发展,早期来华的佛经翻译家,就以其特有的宗教敏感,通过删、改等方法,与儒家伦理观念相妥协,以消除矛盾。如早期译出的《六方礼经》、《善生子经》和《华严经》等,凡其中有关男女关系、家庭关系、主仆关系等人际关系的内容,译者都作了调整,以求与儒家道德观念相一致。后来,一些佛教学者进一步宣扬佛教的五戒和儒家的五常的一致性。唐代以来佛教学者更是公开提倡忠孝,沙门上疏改称为“臣”,寺庙上香首先祝颂“皇帝万岁万万岁”。佛教学者专门编造了讲孝的佛经,如《父母恩重经》,宣扬父母的养育之恩。印度佛教《盂兰盆经》叙述释迦牟尼弟子目连入地狱救拔饿鬼身的母亲的故事,被中国和尚视为孝经。寺院每逢农历七月十五日要举行盂兰盆会,追荐祖先,影响深远。宋代名僧契嵩专门作《孝论》12章,系统阐发了戒孝合一论,强调持戒就是孝,就是为前世、现世、后世即三世父母修福,由此契嵩还论定佛教比儒家还要重视孝,佛教的孝超过了儒家的孝。

从中国佛教对待与儒家人生哲学差异的态度来看,反映出佛教的自组织、自调节的功能,这种功能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机制,也是佛教得以长期保持活力的内在因由,由此又体现出中国佛教的特色来。

同类推荐
  • 爱是勇者的游戏

    爱是勇者的游戏

    在这本书中,年轻的仁波切首先展示了自己对众生的爱和探索真理的勇气。他用朴素的语言,谈论真相、美、信念、痛苦、祈祷、当下等终极问题。这些讲述坦率、幽默、智慧。作为与众不同的生命引领者,他说“宗教的目的从来不是跟从宗教本身,而是透过教法去改变自己”。他祈愿所有的读者,“读到这本书后,不是增添了某种知识,而是成为一个放松、自在、清净的人,成为智慧的勇士。生活不再是一个障碍,而成为一个欢乐的游戏”。
  •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仓央嘉措传与诗全集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仓央嘉措传与诗全集

    他像西西弗斯一样,被无法抗拒的命运困锁着,被高高在上的诸神无休无止地惩罚着,他是黄金囚笼里最高贵的犯人。虽然有芸芸众生对他顶礼膜拜,却没有一个人怜悯地抛给他囚笼的钥匙,诸神把世界托付给了他,他却只想要回他自己,要回那个最真的自己。
  • 诗意罗浮

    诗意罗浮

    《诗意罗浮》是散文集《仙境罗浮》的姊妹篇。 《诗意罗浮》由22篇散文组成,以记叙、游记等手法,记录了罗浮山的宗教文化、历史文化、养生文化、饮食文化、旅游文化和生态文化。本书以罗浮山人文景观为线索,串起一系列传说、历史事件,以小见大,由景及人,叙事说理,每一篇都充满了对罗浮山的深情,对罗浮山的厚爱,对罗浮山的感悟。
  • 每天懂一点净化身心的禅心佛语

    每天懂一点净化身心的禅心佛语

    倒一杯清茶,掬一捧阳光,听圣严法师讲禅,做一个境随心转的圣人。本书以台湾第一高僧圣严法师的禅证体悟为中心,结合现代人的心理诉求,从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等日常行为入手,阐释净化身心、缓解压力的禅修法门。将心理减压和禅修秘法完美结合的佛法书,祝你走向身心康宁的禅修之道。
  • 在路上

    在路上

    济群法师:一代高僧用佛法智慧解读世人困惑,指导世人找到心灵的家,回归觉性的故乡《在路上》(圆满人生的智慧甘言)人在路上,佛也在路上,彼此相随。境由心生,境随心转。修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本书是济群法师随笔集。作者用优美的文字,富有哲理的佛法思想,来分享自己的修行和感悟。
热门推荐
  • 著名思想家成才故事(中国名人成才故事)

    著名思想家成才故事(中国名人成才故事)

    本套书精选荟萃了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最具有影响力的名人,编辑成了这套《中国名人成才故事》(共10册),即《著名政治家成才故事》、《著名军事家成才故事》、《著名谋略家成才故事》、《著名思想家成才故事》、《著名文学家成才故事》、《著名艺术家成才故事》、《著名科学家成才故事》、《著名发明家成才故事》、《著名财富家成才故事》、《著名教育家成才故事》等,这些故事既有趣味性,又蕴含深刻的道理,能够带给我们深刻的启迪,是青少年课外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 我们这一代不懂爱情

    我们这一代不懂爱情

    很多时候我都会想,我是为了什么才活着。看着别人的时候,总是觉得他们都乐颠颠的,好像过的特舒服特来劲,可到了自己,却这么累。我很累,很烦,很忧愁。可还要背着别人的累,别人的烦,别人的忧愁。很多时候,坐在公交车里上下班。我的思绪就开始神游,过去的点点滴滴,有时候觉得曾经的年少轻狂没有意义。也怀疑是真情还是假意,但是当时的付出,欢乐和泪水是真实存在过的。那是过往,那是属于自己的历史。只有坦然面对了,才能成长。那些让我们以为永远不会忘记的人和事,都开始慢慢变模糊。我开始觉得世界太多变数,太强大。时间让我们不停的走着,不停的送旧迎新,新的又变成旧的。我们伤痕累累,我们无能为力。伤过然后成熟,学会不动声色,慢慢凉薄的心。我不想玩这种游戏。有人说年轻的时候不懂爱情,可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很多人都不懂爱情,自负又清高,包括我……
  • 破戒群狼

    破戒群狼

    由于一次失误,特种兵班长夜阳健与下属被强制退伍。不谙世事,饱尝生活的辛酸和不公……最后凭着自己的拳头与智慧立足,金钱美女源源不断。而当祖国召唤之时,又毅然拿起枪,去完成一个个神秘艰险的任务……
  • 千金童养媳

    千金童养媳

    口水版:被逼成了童养媳,反抗无能,为了失散的弟妹,她也要好好活下去可是阿姐,你为什么成了杀父仇人的妾?文艺版:瓜田捉蛙,画堂折梅,多少田园风光好,童养媳也要有春天青梅竹马,情窦初开,各种相思稀饭你,小将军淡定无鸭梨————————————————————————求推荐,求收藏,亲们走过路过留个爪印呗^_^
  • 侯圆圈

    侯圆圈

    这是一个听来的故事:从前有个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我和老和尚我让老和尚讲故事老和尚讲:从前有个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一个封印石封印石里有一个能穿越时空的冤魂一天冤魂挣脱了封印冤魂到了未来取走了一名女孩的灵魂将她赋予更加强大黑暗的能力不料天神下凡封印住了冤魂女孩灵魂得以解救天神告诉她灵魂只能存在24小时接受了天神的传送清除一部分记忆附到了一个人身上……我:你也太能鬍焎了吧……
  • 《江南雨》

    《江南雨》

    蒙蒙烟雨梦杭州,水乡情愁难分别。清末乱世何为爱?只叫故人道伤感。-------------《江南雨》
  • 我的男人两千岁

    我的男人两千岁

    林艾第一次见到时涵,她的车撞到了他,他却突然消失了;第二次见到他,他竟然是她新来的上司;这第三次见面么,她拉起他就走!多年后,林艾感叹道:实践告诉我,遇到好男人要趁早下手哦!尽管他不是人!
  • 都市主神高手

    都市主神高手

    古易只是一个堕落的普通男高中生,受尽老师同学的冷眼,还要被美女同桌鄙视。然而因为一次意外,他获得了冥王主神的传承,从此改变人生脚踏世界。“请叫我冥王大人!”“冥王阁下,能把人家收了嘛?”“伺候好了再说!”暂停更新
  • 潇湘遗梦:红楼黛影

    潇湘遗梦:红楼黛影

    她是下凡历劫归来的绛珠,虽然是已经还了一世的眼泪,可是却是欠着别人更大的情谊,所以只能再次的下界历劫,还当初的以命相救的恩情。
  • 天株

    天株

    繁衍到极致的脉武,神奇小贼嗜酒小龙,探寻上古圣地的奥秘,开拓波澜壮阔的世界。“虽千死我此身不退,虽万难我矢志不移!”逆千年情长,战百世轮回。无意中得到混元天株的洪宇,走上了成就无数传说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