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69500000106

第106章 伟大的创造——杜润生访谈录(4)

杜润生:问题就出在城乡的利益分配关系上。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而没有相应提高对于城市居民的粮食销售价格。这样,粮食增产越多,财政补贴越多。到达峰顶的粮食产量及相应的交售量,尤其是大量的超购加价粮食,使得国家财政不堪重负。这时,国家按“惯性”维持原有的利益分配格局,为了保持城市非农集团的现有收益水平,就以降低农民的贸易优惠来减轻财政负担。具体措施是,取消了原先的超购加价50%的规定,将所有粮食按平均价收购。虽然从静态看,“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没有区别,但是从动态看,大大减弱了对潜在的粮食增产激励。本来,超购加价是能够有效抵消土地报酬递减趋势,能够激励原先征购基数低、机会成本低的新的粮食主产区农民的粮食生产积极性的。尤其是几年来农业种植结构有了很大的调整,粮食播种面积已有下降,当平均价没有能够随通货膨胀率及时调整的时候,种粮务农的比较利益低下,使得已经摆脱集体束缚的农民更加不愿务农种粮。河北的农民说:种一亩小麦还不如赶一趟好集;“两户”(专业户、重点户)惹不起“三户”(工商、税务、公安)。不少农民进城打工,跑买卖,农田粗放经营,加之当年气候不利,南涝北旱,东北早霜,农民利益受损迅即反映在对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供应的减少上,自此出现了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的连年徘徊。

经济观察报:在解释为什么出现粮食生产连年徘徊的原因上,人们的分歧很多。

杜润生:有的人认为,包产到户潜力枯竭,该有新动力了;有的说是这个制度造成粮食徘徊,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忘了共同富裕;也有的说对形势估计不足,自满了。1985年年底的农村工作部署强调“摆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会议形成的1986年中央“一号文件”,决定从“七五”计划开始,增加对农业投资、水利投资,加强对农业和乡镇企业的技术支持,建立一批商品粮基地和出口商品基地,等等。就在1986年,中央还责成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农牧渔业部、林业部、水利电力部、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等五家单位共同提出了今后十年增强农业后劲的政策内容,包括调整价格政策,缩小工农产品剪刀差,保证生产者有利可得等8项建议。

经济观察报:可是这些建议似乎并没有得到贯彻执行,其中原因何在?

杜润生:中国农业的进一步改革,受制于城市国有经济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用当时的一句话来讲,就是对于中国农村改革,一切“便宜”的项目已经出台,不触动深层结构,再不能前进一步了。像“一号文件”这种形式的文件应该结束了,因为政策语言、号召性的东西已经不起作用,今后需要的是专业的、操作性的甚至是专门的法律法令了。正是这个原因,农村改革一系列“一号文件”的历史使命告一段落。经过几年的改革,农村经济新的框架已经建立起来了。但中国农村改革并未终结,还须从国民经济全局改革中寻找前进道路。理论上揭示不等于实际上解决问题,尤其当问题涉及重大的利益调整时。至今这一问题仍然如此。不过,从历史学家的眼光来看,历史上这种粮政的改革都不是短时期可以实现的,统购统销制度的改革虽然有过一段曲折,但不到十年也都完成了。

经济观察报:我们再回过头来看,1982—1986连续五年,每年第一个文件都是关于农村改革的,这五个“一号文件”是如何出台的?

杜润生:五个“一号文件”,从始至终是一个集体创作的过程。每年年初布置调查题目,到秋季总结,其间多次酝酿、探讨,冬天起草文件,次年年初发出。当时农研室还为探讨农村工作办了一个内部刊物《农村问题论坛》,发表多种意见,为起草中央文件做铺垫。每年农村调查,由中央和有各省“农口”的党政部门和研究机构共同组织。随后是农村工作会议(由各省主管农业的书记和省农委主任参加)展开讨论。开会讨论时,既找刚从美国回来的像林毅夫这样的,也要找那些到现在为止还依然坚持“人民公社是正确的”老同志。讨论后由起草小组归纳执笔,然后再一起讨论,共同议定上报稿。如果一个文件组都是一个声音,那就要出大麻烦。有人在旁边唱反调,可以提醒你,让你考虑的更加周到、更加完善。

经济观察报:在十年农村改革时期,身处中央“农口”的领导地位,你做了大量工作。

杜润生:我主要是做两件事。一是说服、鼓吹,做了些推动改革的思想工作。二是联系上下内外、淡化矛盾,保证改革顺利、平滑地进行,因为农村改革的最大阻力来自意识形态,来自人们的思想。

经济观察报:现在人们很难理解,为什么在农村改革的许多文件中有那么多名词,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啊,“双层经营”啊,很费解。

杜润生:1982年有一位年轻同志也这样问我,我告诉他:“小青年啊,不知道厉害,不说双层经营这句话,是要掉脑袋的。”那时必须照顾到几十年培养的集体经济模式观念,初期改革要和这个挂钩,不能离历史太远。新制度是从旧制度逐步演化而来的,它带有旧制度的痕迹。我们不但要承认这一点,也要利用这一点,事情才能顺利进行。

经济观察报:因为你20世纪80年代在推动农村改革上的贡献,人们也把你称为“经济学家”。

杜润生:我不是什么经济学家。我一生都重视调查,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颠簸的路上度过。实践是一个大学校。我的思想从来是在农民的自发行为、地方的选择和历史经验的教育下逐步形成和变化的,绝非先知先觉的“一贯正确”。我在农村问题上有一条原则:尊重农民,让农民真正解放。

“农口”有一个好的传统,有一支好的团队,有老年、青年,一大批战斗力较强的人才,王岐山、陈锡文、王小强、周其仁等年轻人组建了农村发展研究所。我们和其他部委关系也很好,相互配合得很好。省一级同样协同一致。我们这个团队,自上而下,人员众多,容易取得共同语言:就是大家都愿意为农民服务,做农民的代言人。如果说,过去农村工作还搞得不错,首先是有中央的领导,依靠我们这个团队。我不过是这个团队的一个“符号”,人们说你对农业战线有贡献,实际是指大家的贡献,个人还能做多少事?人们表扬我,实际上是表扬这支团队,我自己心里明白,不过当这个“符号”我也很高兴。

有两个重大问题放心不下

经济观察报:1989年你退休了,大约就在这个时候,有人向中央领导反映,粮食产量徘徊不前是因为制度徘徊,提倡恢复20世纪50年代的合作制。

杜润生:公有土地家庭承包制,尽管在提高生产能力方面取得人们的认同,但党内总有人存在疑虑,认为它不符合社会主义公有制格式。80年代末农村粮食生产由于调整结构而导致粮食产量徘徊不前,就有人向中央领导反映问题,提倡恢复50年代合作制,这就引起中央领导层发生争论,万里、田纪云据理力争,中央新上任的主要领导人也对原来行之有效的农村政策予以肯定,一场争论从此平息。

经济观察报:在今天仍然有人试图挑起这种争论。

杜润生:从1956年到1978年,近二十年的时间,我国在农村进行了一场建设社会主义的试验。集体化二十四年,缘何要进行制度性改革?80年代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人民公社制,变革后连续几年的农业生产高速增长,暂时平息了政界和学术界对于包产到户的争论,但当时无论是这一变革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并没有在理论上相互说服,仍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分歧,如果不予澄清,这些模糊认识会一直影响我们的现在以至未来。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恩格斯不同意描画具体的蓝图,只给出概括性描述,对于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共产主义,只能是在实践中摸索,只能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中国成立后在农村推行的农业集体化、人民公社,实践的结果是引起人为饥荒,而公有土地家庭承包制在短短几年就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孰优孰劣,不是一目了然吗?为什么总让僵化的教条像梦魇一样纠缠自己的头脑呢?

经济观察报:你的认识是一以贯之的。

杜润生:我一贯的见解是,必须认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家庭经营是应该受到肯定和维护的农业经济形式。国家应该有一系列保护农民权益的政策,走出“负保护”。必须提高城市化水平,扩大就业机会,至少应外移1亿农村劳动力。政府应腾出资金,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和文化教育科技事业,适度扩大经营规模,逐步走向土地资本化、技术现代化。

经济观察报:你认为,在土地承包责任制中,主要有哪些问题?

杜润生:主要有两个问题:第一,承包土地的所有权究竟应该归谁,是生产队,是村委会,还是乡镇?不明确。第二,土地分割得非常零碎。土地改革时基本上是“中间不动两头平”,现在则是通通都动,平均的程度超过当年的土地改革。好处是提供了起点公平,实现了公平竞争,初始资源的公平配置,减少了改革中的矛盾。所提出的新问题、新任务,就是如何能保持土地的流动性。第三,法律保障不足,没有用法律形式把土地承包制作为一种产权制度安排固定下来。当然,只有法律,而没有强有力的、拥有独立审理权力的司法执法机构和民间法律咨询服务组织,也算不上是法治国家。文化程度发展不平衡的农村居民应该是法律保护的重点对象。政府惯于用行政系统发布原则性政策指导工作,特别涉及财产权利问题,尚待制订法律条文,规范人们的行为,这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宏观调控内容。忽视这点,就无从建立交往中的信用,否则依丛林法则,弱肉强食,不会造成良好的预期和有序的市场。现在农村土地中的许多问题,都与此有关。

经济观察报:你所说的问题就是现在的“三农”问题吧。农民多年收入增长递减,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杜润生:产生“三农问题”的原因很多。农民独立发展的机会还不充分,他们还缺乏充分的市场自由和迁移就业自由,经营的自主权是残缺的。我们正在一步一步地深化改革,希望能尽早走出过渡阶段。农民有了经营土地的自主权,加上市场交易自由,再进一步就是要在政治上充分享受应有的民主权利。这首先体现在进一步扩大村民自治,乡镇干部通过直接民主选举产生。其次农民还应该有自己的团体。如果地方政府乱收费,或者有其他侵犯农民利益的行为,农民应具有谈判和自我保护的组织,有自己的代表或代理人。现在中央高度关心减轻农民负担,新闻界也在替农民说话,但是农民没有自己的代表与政府直接对话。长期以来,我们的户籍制度限制农民流动,但不让农民流动是不可能的。现在农村有两亿多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到城市,一方面在城市就业,变成城市居民;另一方面,农村人口减少了,每户的土地经营规模就会扩大到几十、几百亩,劳动生产率就会提高,科技含量就会逐步增加。总之农民有了经济上的自主权,政治上也应有相应的民主权利,要摒弃一切歧视农民的做法,使农民变成有完整权利的公民。

经济观察报:你对农民充满了感情。

杜润生:农民是中国共产党的可靠同盟军,他们支付出五六十万人的生命,换来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这是第一条大功劳。第二条,中国农民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外国人都说这是个奇迹。中国农民的创造性是了不起的。我们爱护国家,首先要爱护老百姓,特别要爱护农民。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还有巨大的潜力,要进一步使农民走出封建社会和自然经济残余的阴影。长期的封建社会使农民依附于皇帝、地主和封建宗法社会的势力,缺乏独立发展的能力。我们提倡家庭经营,就是要使农民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能够自主地与社会交往,自负盈亏、自求发展,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形成一种自主权的联合。过去集体农庄式的联合,是只有联合,没有自主权,或自主权不充分。农民应该既有自主权,又能相互合作,共同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共同参与市场的竞争,避免孤军作战,弱肉强食。这个过程就是先让农民具有独立性,变成“自由人”,最后形成“自由人”的联合。

我现在脑子里面有两个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放心不下:第一个是怎样减少农村人口,组织好农村人口的转移,如何能够在21世纪的中期,转移出去2亿左右的农民,使农民取得完全的国民待遇。现在有近亿人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摆动,城市要把这些人安排好。第二个是农民缺乏自己的代言人。全世界的经验,最好建立农民协会。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曾向邓小平提出,可否恢复农民协会,作为农民代言人?小平说,你的这个意见很重要,我要考虑。先看三年,如果三年后,大家都同意,你再提出来,我一定批。但是到了三年的时候,“八九风波”来了,顾不上这件事了。2003我90岁生日时说,我希望在十五年内解决这个问题。现在五年过去了,还有十年时间。

经济观察报:作为一代改革家的代表,你对中国下一步改革有什么希望?

杜润生:我不是改革家,只是个改革者吧。我认为,中国改革要过两大关,一是市场关,一是民主关。市场关很明确,过民主这一关比过市场关还麻烦,弄不好就带来政治波动,可能会动乱。但反过来说,不搞民主,就不会乱?

可能出现权贵资本主义,可能有更大的动乱。民主在有利于稳定的前提下,在法制的约束下进行,才是最好的选择。改革是时代潮流,要让全国人民在改革的浪潮下生活,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下生活,在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下生活。

——摘自2008年12月《经济观察报》马国川《伟大的创造——杜润生访谈录》,对原文有删节

同类推荐
  • 龙脉之天命

    龙脉之天命

    这本书停更绝对不是乱尾,龙脉无论如何都不会成为TJ作品的,只是自己回头发现了诸多不足,重写重发,精品总是需要锤炼的!感谢一直支持我的朋友,脑震荡派车接你们去新书坐坐,绝对不忽悠你们,《龙脉之逆天争命》绝对不是先前的感觉,故事主线有些修改,内容更是耳目一新,谢谢龙群仰望心空(262248299)脑震荡(qq172236513)
  • 三国小术士

    三国小术士

    土豪术士王宝玉穿越到三国,只想着如何回到现代的他,并不想因为自己这只小蝴蝶扇了几下翅膀就改变历史,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不学无术只看过《三国演义》的王宝玉下定决心要遵循历史的发展,于是,三国乱了,史学家哭了……
  • 汉末双雄

    汉末双雄

    当一个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人来到汉末剿灭了黄巾,成为大汉丞相,权倾天下之际;主角王栩带着一本无字天书也闯入了这个群雄纷争的东汉末年。汉末双雄,并立于世;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为何会穿越?无字天书是谁之物?太平要术真的一无是处吗?一切皆在《汉末枭雄》,欢迎友友们阅读,不要忘了点收藏哦!
  • 梦里说三国

    梦里说三国

    本书描绘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间发生的一些事情,时间很长,希望我能写完。我写的不是史书。我写的不是史书。我写的不是史书。重要事情说三遍。姑且算作一个20多岁的老男人心中那永恒的三国情节吧。历史其实很有趣,希望我能写的有意思。
  • 华夏武魂之名将绝代

    华夏武魂之名将绝代

    想要领略那些古之名将,金戈铁马,纵横天下吗?想要领略绝世名将的谋略才干,过人风采吗?想要领略兵法谋略,快意恩仇吗?那请读此书,有我带领你去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去探讨,去领略那些绝世之才的英雄事迹!千载之下,仍有后人缅怀崇敬!
热门推荐
  • 容美土司王田舜年

    容美土司王田舜年

    长篇历史传记文学《容美土司王·田舜年》以史为据,以文学之笔,全面描述了田舜年执政期间乃至整个土司时期的社会、人文、自然景观,展示了土家族丰厚的文化底蕴。
  • 特派穿越员

    特派穿越员

    一个新时代宅男,莫名其妙的受雇于仙界,开始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穿越生活,而且还是带着任务去穿越。有穿到小说里,有穿到古代里,有穿到电影里......担负的任务也是千奇百怪五花八门,有当保姆,有去造反......每一次穿越任务完成后都会有小小的奖励,不过是随机的,可能会奖励金钱,也可能会奖励个夜壶......本书主打轻松搞笑流,故事范围很广,穿越嘛,哪哪都有可能去穿一把,我曾考虑要不要穿到《七龙珠》去转转,去研究下龟派气功,这个....有操作性么?哈哈,求收藏~求推荐!【本书签约,放心阅读】【感谢中国作者素材库免费封面支持】【放个群号,空的】【103479767】
  • 萌神驾到:首席大人要抱抱

    萌神驾到:首席大人要抱抱

    遭遇男友和闺蜜的背叛,安然阴差阳错和一个冰山男闪婚。他宠她上天入地,她遭到所有女人的羡慕嫉妒恨。
  • 兽王三国

    兽王三国

    汉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西凉‘猛虎’董卓!幽州‘老牛’公孙瓒!冀州‘老鼠’袁绍!兖州‘毒蛇’曹操!江东‘烈马’孙坚!流浪‘鸡仔’刘备!荆州‘兔子’刘表……主角?‘蠢猪’……袁术是也。万兽齐鸣,鹿之天下,究竟花落谁家?一切尽在书中!完本有保障,请各位书友放心阅读。(有人和我说简介写的不好,这个我真不太会,随意改了一下,就这样吧!)
  • 锦绣年华之不能说的秘密

    锦绣年华之不能说的秘密

    苏锦年始终记得自己第一次遇见陈扬的场景,她入了陈扬的相机,陈扬住进了她的心里。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她与陈扬只是兄妹之情,就连苏锦年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所以许多年来她始终不愿承认她喜欢陈扬的事实。终有一天,她终于发现了自己的心意时,她已经有了不能辜负的人,有了深深愧对的人,有了不愿伤害的人,她只能将这份深爱埋藏在心中,让它成为不能说的秘密。视若珍宝的友情,望而不得的爱情,背叛与守护相互交织,回忆与现实交替浮现,一场突入其来的车祸,可能永远不会醒来的人······
  • 都市农家乐

    都市农家乐

    雪晴,一个出身贫寒,埋头苦读十年书,出来紧咬牙关拼几年,眼看平步青云,终于可以领着家人奔小康。可身为爱情绝缘体的她一朝遇上了自以为的“真命天子”,掏心挖肺后竟一命呜呼这下连老天爷都看不过去,又让她重走一世,这一世她决定痛改前非,致力发家致富,开厂房,成养殖大户。至于爱情什么的都丢一边去,可为啥背后总站着一棵苍天大树?(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冷情老公宠妻

    冷情老公宠妻

    漂浮中,是温存还是冷漠?停泊后,是良人还是恋怨?本想一夜过后,彼此各归原点,却不知竟出现意外……在家人的阴谋设计下,为了三十万,她将自己的第一次卖给一个不相识的他。疼痛的泪水中,失去的不止是珍贵的第一次,还连同那仅存的一点骄傲也被剥离……幸福,甜蜜,却不知这一切甜美外衣的背后,只是为了即将而来的支离破碎……
  •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

    为加强法制宣传,迅速普及法律知识,服务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多年来,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每年定期审议通过、修订的法律,全品种、大规模的出版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版的系列法律单行本。该套法律单行本经过最高立法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权威审定,法条内容准确无误,文本格式规范合理,多年来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好评。
  • 闲情十二怃

    闲情十二怃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汉语诗歌的节奏

    汉语诗歌的节奏

    本书系统研究了汉语诗歌的节奏问题,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在分析、评价几种汉语诗歌节奏论的基础上,指出汉语诗歌节奏是 “音节—顿歇”节奏,而且这种节奏有其特殊的语音学根据和构成机制。中编论述《诗经》、《楚辞》、五七言诗和词曲的节奏形式(包括节奏单位、句式或行式、节式、体式和节奏调子)的构成规律和特点,着重从音顿节奏的观点探索某些节奏形式的起源等疑难问题。下编在分析和评价具有代表性的现代新诗节奏形式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论述格律体新诗节奏形式和自由体新诗节奏形式的构成规律和特点,着重论述两种新诗体的建行原则及其根据。中编和下编还论述汉语诗歌韵的独特的节奏作用,以及这种韵与音顿节奏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