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72300000027

第27章 我国最早的外国语学校

——“回回国子学”考辨

我国有悠久的外语教学史,早在唐宋时期,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就随着伊斯兰教的传人而传人中国。侨居中国的大量“蕃客”在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东南沿海城市设立“番坊”,建立清真寺,在寺内教授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讲经说道,研习教义。“蕃客”们主要从事内外贸易,经常往来于中国与阿拉伯、波斯之间,对沟通和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同时也将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带到了中国。泉州、扬州等地留存至今的大量阿拉伯文、波斯文遗迹也证实了这一点。

到了元代,由于政治格局和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更有大批“西域”的“回回人”来华定居,并不断“华化”,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成员。这些“回回人”中有阿拉伯人、波斯人以及中亚各民族的人,他们虽然民族不同,但大都信仰伊斯兰教,通用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回回人”带来了包括天文、医药、数学、军事等领域的相对先进的科技文化,大量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典籍也被带到中国。阿拉伯语和波斯语成为这一时期研究先进科技文化的主要学术语言,同时也是当时国际交流的通用语言。

元朝政府为了应对频繁的国际来往,促进经贸,强化财政管理,非常重视语言翻译及财税管理等专门人才的培养,并为此专门设立了高级官学——“回回国子学”。本文就“回回国子学”的设立、性质、目的、学员、语种等有关问题略作考辨。

一、“回回国子学”的设立、性质及办学目的

“回回国子学”后来又称为“回回国子监”,是元朝中央政府设立的三所官学之一。另外两所分别是“国子监”和“蒙古国子监”。“国子监”始设于1269年,主要教授汉语和儒家经典;“蒙古国子监”始设于1271年,主要教授蒙古文和蒙汉翻译;“回回国子学”始设于1289年,主要教授“亦思替非文”。外语教育家付克先生在其《中国外语教育史》中,将“回回国子学”视为我国最早的外国语学校,他说:“作为专门培养外语人才的学校,据可靠的史料,以元朝的‘回回国子学’为最早”,并认为“回回国子学”“是一所教授波斯语言文字的学校”。

《辞海》有“回回国子学”释条:

回回国子学元代培养译员的学校。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始设。学生为公卿大夫及“富民”子弟,供给廪膳,学习“亦思替非”文字(回回文,实即波斯文)。学成后派充各官府译史,以便与西域诸国往来。

关于“回回国子学”、“回回国子监”的设置经过、性质等情况,在历史文献中有以下一些相关记载。

《通制条格》记载:

至元二十四年正月初八日,总制院使桑哥、帖木儿左丞等奏:前者麦(木)【术】丁说有来,“亦思替非文书学的人少有。这里一两个人好生的理会得有,我则些少理会得。咱每后底这文书莫不则那般断绝了去也么?教学呵,怎生?”道有来。么道。奏呵,麦(木)[术】丁根底说者,交教者。么道圣旨了也。此钦。

《元史》记载:

世祖至元二十六年夏五月,尚书省臣言:“亦思替非文字宜施于用,今翰林院益福的哈鲁丁能通其字学,乞授以学士之职。凡公卿大夫与夫富民之子,皆以汉人入学之制,日肆习之。”帝可其奏。是岁八月,始置回回国子学。至仁宗延佑元年四月,复置回回国子监,设监官。以其文字便于关防取会数目,令依旧制,笃意领教。泰定二年春闰正月,以近岁公卿大夫子弟与凡民之子入学者众,其学官及生员五十余人,以给饮膳者二十七人外,助教一人、生员二十四人廪膳,并令给之。学之建置在于国度,凡百司书府所设译史,皆从本学取以充焉。

翰林兼国史院……至元二十六年,置官吏五员,掌管教习亦思替非文字。……延佑元年别置回回国子监学,以掌亦思替非官属归之。

《新元史》也有类似记载:

回回国子学,至元二十六年始置。是年五月,尚书省臣言:“亦思替非文字宜施于用,今翰林院益福的哈鲁丁能通其字学,乞授以学士之职。凡公卿大夫与富民之弟子,皆以汉人入学之制,日肆习之。”从之。八月,遂置国子学。

以上史料基本上将“回回国子学”的设立、性质及办学目的等讲清楚了。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桑哥等朝廷大员上奏,建议重视“亦思替非文”,否则会有失传的危险。到了至元二十六年夏五月(1289年),尚书省臣再度上奏,提出具体设学建议,内容涉及教员、学员、学制等,由于“亦思替非文”“宜施于用”,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获得元世祖钦准,遂于当年八月设立“回回国子学”,入学者要求是“公卿大夫与夫富民之子”,由翰林院益福的哈鲁丁具体负责。过了25年,到仁宗延佑元年四月(1314年),由于“亦思替非文”日显其重要,“便于关防取会数目”,更将“回回国子学”升格为“回回国子监”,设“监官”专门管理,校址设在京城,同时又进一步提高了师生待遇,对这些“公卿大夫与夫富民之子”提供“廪膳”,而且,“凡百司书府所设译史,皆从本学取以充焉”,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还包分配,一出校门,便可以就任国家各部门的“译史”,“译史”是政府各部门负责文书翻译、公文往来、财务管理等工作的职务,在当时是很有地位和令人羡慕的职位。

可见,“回回国子学”、“回回国子监”是在元朝中央政府上至皇帝下至朝廷大员的直接重视下设立的国家级学校,其目的是为当时各个部门培养“译史”,招收的学员是上层子弟,师生都享有较高待遇,因而是一所典型的贵族学校。学校所教授的专业是“亦思替非文”,因此,“回回国子学”也是一所语言专业学校。那么,“亦思替非文”到底是一种什么语言呢?

二、“回回国子学”中教授的“亦思替非文”是什么语种

关于“亦思替非文”究竟是什么语种的问题,国内外学术界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定论。一说是波斯文,一说是阿拉伯文,一说是波斯文和阿拉伯文的统称,甚至还有粟特文之说。而国外最近的研究则认为,“亦思替非文”实际上是一种以波斯文和阿拉伯文为基础的财务记账用语。

已故著名历史学家陈垣先生、元史专家杨志玖先生等认为,“亦思替非文”是波斯文。陈垣先生在其力作《元西域人华化考》中说:“亦思替非为波斯古代都城之名,亦思替非文字者,波斯文字也。回回国子学者,教习波斯文字者也。元时所谓回回文字,实波斯文字。”元史专家韩儒林等先生也认为是波斯文,但持谨慎态度。韩先生说:“亦思替非文字是与回回人分不开的。”“那末在回回国子学、国子监中所讲授所学习的亦思替非文字,可能就是波斯文。”《辞海》修订本(1999年版缩印本,音序)也采用了波斯文说,而原版《辞海》只说“亦思替非文”“即回回文”,修订本改为“回回文”“实即波斯文”,并增加“以便与西域诸国往来”一句。

虽然波斯文之说的观点在学术界较为普遍,但并非无懈可击。首先,波斯文(有时还有阿拉伯文或包括这两种语言)在史籍中多以“回回文”称之,而前面所引的史料却未称“回回文”而称“亦思替非文”,说明二者并不等同;其次,桑哥等上奏时援引麦术丁的话说:“亦思替非文书学的人少有,这里一两个人好生的理会得有,我则些少理会得。咱每后底这文书莫不则那般断绝了去也么?”麦术丁系元世祖至元年间重臣,颇善理财,官至中书平章政事、右丞。在当时,波斯语是很流行的国际通用语,懂得波斯语的“回回人”的大有人在,麦术丁自己就精通波斯语,还曾担任过“译史”,可是他怎么说只有一两个人精通“亦思替非文书”,自己只懂得一点(“这里一两个人好生的理会得有,我则些少理会得”)呢?而且他还担心如不重视“亦思替非文”的教学,还会有失传的可能(“咱每后底这文书莫不则那般断绝了去也么?”)。因此,说“亦思替非文”就是波斯文,似乎有点说不通,存有令人费解的疑点。

还有学者认为,“亦思替非文”是阿拉伯文。例如,南京大学元史及边疆史专家刘迎胜先生就认为,“亦思替非文”是阿拉伯文。刘先生在为《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撰写的“亦思替非文”词条中说:“亦思替非文”是“中国元代官方对阿拉伯语的称谓。为阿拉伯语Is ti fa’之音译,其意为‘选择’。因该词系穆罕默德别称‘穆斯塔法’(Mus ta fa,即被选择者)的词根,故被引申指穆罕默德之文字。”

这种说法也值得商榷。阿拉伯语固然有不同称谓,但拐弯抹角地加以引申,称之为“穆罕默德之文字”的说法实属罕见。笔者认为,“亦思替非”未必就是阿拉伯语Is t ifa’的音译,也有可能是阿拉伯语Istifad的音译,意为“获取益处”。阿拉伯语单词的尾音在停顿时轻读,故这里省掉了尾音“德”d,所以就成为Istifa了。从“穆罕默德”Muhammd这一名称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的译称也可以得到佐证,“穆罕默德”在唐、宋、元时的典籍中就被译称为“摩诃末”、“马哈麻”等,也是省去了尾音“德”。而且,说“亦思替非文”是元代官方对阿拉伯语的称呼,也缺乏足够的证据。

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则对以上诸说存疑。值得注意的是,国外最近的研究认为,“亦思替非文”是一种用于财务记账的特殊文字,最先由波斯人发明,曾流传于伊斯兰世界,又被“回回人”带到了中国。伊朗德黑兰大学教授穆扎法尔·巴赫蒂亚尔先生在向1992年11月举行的“伊朗学在中国”学术研讨会提交的论文《亦思替非考》中首先提出了这一说法,他说:

“亦思替非”本意乃是“获取应有之权利”或“向某人取得应得之物”。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其意为:“财产税务的核算与管理。”因此,在古代,在大多数伊斯兰政权统治的国家,类似现代财政部的部门称为“亦思替非部”。

除去政府的财务活动,财务的核算与管理对古代封建主及商人也是异常重要的,精通“亦思替非文”的人员称为“莫斯替法”,“莫斯替法”是一种重要而令人羡慕的职业。在古代教育中,“亦思替非”的教育占有重要地位,在学科分类书籍中“亦思替非”始终是一项必要而有益的专门科目,强调“亦思替非”不同于一般文秘工作,要掌握它必须受专门训练。

“亦思替非”乃是一种专门的文字符号,用于国家文书之中,它有特定的写法与规则,国王及政府有关财务税收的诏书、清算单据、税务文书等都用这种文字书写,而以一种称为“斯亚格”(si ā q)的方法计算。对于擅长此道的人运用及识别这种文字并不费力。这种文字类似缩写符号或象形文字,只表意而不标音。

结合中国史料来看,笔者以为伊朗学者的这种观点更为准确,因为这一观点解开了存在的几个疑点。首先,麦术丁说当时懂得“亦思替非文字”的人已不多,他自己稍懂一点,而这种情况并不是波斯语和阿拉伯语在当时的情况,懂得这两种语言的人在当时为数不少。因此,说“亦思替非文字”是一种特殊符号,懂得的人少且有可能失传的说法,就很好理解了。其次,“符号”说也与史料中对该“语种”的称谓相合,《通制条格》中称之为“亦思替非文书”,《元史》、《新元史》均称之为“亦思替非文字”,而并未称“亦思替非文”或“亦思替非语”。“文书”与“文字”显然有强调其为表意不表音的“符号”的意思。第三,说“亦思替非文字”是一种用于财务管理的特殊符号,还与史料中“亦思替非文字宜施于用”、“以其文字便于关防取会数目”的说法相合,说明“亦思替非文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而且便于保密。也正因为如此,元朝政府才予以高度重视,专门为之设立了官学“国子学”、“国子监”。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回回国子学”、“回回国子监”是元朝中央政府设立的一所专业语言学校,教授的专业是“亦思替非文”,学员是上层子弟,目的是为各部门培养公文翻译、财务管理的专门人才。“亦思替非文”是一种表意不表音的书面用语,用于外交公文、财务记账等具有保密性质的文书、档案中,类似于今天的缩写或速记符号,最先由波斯人始创,其基础是阿拉伯文和波斯文,之后流行于伊斯兰世界,并被“回回人”带到了中国。“回回国子学”、“回回国子监”以教授“亦思替非文”为主要专业课,学习“亦思替非文”者必当有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的基础,故“回回国子学”中还当开设阿拉伯文和波斯文为基础课。由于迄今为止尚未发现其他有关外语学校的具体记载,所以,“回回国子学”、“回回国子监”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所知道的我国最早的外语语言专业的正规学校。

参考文献

1.白寿彝主编:《中国回回民族史》,中华书局,2003年。

2.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3.付克:《中国外语教育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

4.韩儒林:《穹庐集—元史及西北民族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5.黄时缢点校:《元代史料丛刊·通制条格》,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

6.金吉堂:《中国回教史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

7.柯劭志:《新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

8.[明]宋濂撰:《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

9.邱树森主编:《中国回族史》,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

10.宛耀宾总主编:《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四川辞书出版社,1996年。

11.杨怀中、余振贵主编:《伊斯兰与中国文化》,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

12.杨志玖:《元史三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

13.叶奕良主编:《伊朗学在中国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原载于《外语与文化研究》第5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

同类推荐
  • 星云大师谈当代问题1:心宽天地宽

    星云大师谈当代问题1:心宽天地宽

    本书为社会议题探讨,此类别收录了大师八篇言论,包括有大师对环保、经济以及自杀的防治与女性问题等提出的应对之道。大师的开示,均针对人们的现实困境与心灵需求提出建设性的见解,并给与疗愈,继而启发人之善言、善心、善行。
  • 如何自在(禅·心灵·灵性)

    如何自在(禅·心灵·灵性)

    本书通过佛教史上一些僧人学佛求法的故事,和作者对佛教经典的感悟,结合当代人的精神问题,如信仰,道德观,注重物质忽略精神生活和心灵修养的种种问题,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其中充满了东方哲学的智慧,很多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要遵循的原则。比如尊重生命,保护环境,什么才是真的幸福等。
  • 禅悟人生

    禅悟人生

    释果宁法师,西藏工作八年,赵朴初学生,由原中国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圣辉大和尚剃度出家,在莆田广化寺由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学诚大和尚授比丘大戒。
  • 大愿说净土法门(上册)

    大愿说净土法门(上册)

    本书分为阿弥陀佛睡光明法的观修方法;迎请阿弥陀佛和圣眷属(六偈);念佛就是当下成就般若入不二门;以三生石公案来彰显净土法门的殊胜等内容。
  •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是为佛教、特别是禅宗极为重要的经典《坛经》进行注释解说的著作,也是《坛经》“笺注”著作中的集大成者,全书搜集资料丰富,注释严谨,以“字字考其来历,句句求其证据”的标准,详细解释阐述《坛经》本义,使《坛经》奥义清晰可读。
热门推荐
  • 薰衣草恋之遥望远方的星星

    薰衣草恋之遥望远方的星星

    小时候,她遇见了他,认不出他,却不知他也再找她,同有恒,到底是谁?从何选择。如果说,你是星星,我便是遥望你的人。----------------------------------------------------------------------------------------------------------------------------------------------------------普通小说,no,你错了,看看才知道这是什么。。。。。。。。。。苏栀希新作
  • 效率在于行动

    效率在于行动

    十个完美的想法也比不上一个实际的行动,因为想象中的成功只能是海市蜃楼、空中楼阁。一位哲人说过:“所谓活着的人,就是不断挑战的人,不断攀登命运险峰的人。”成功的要素有很多,天赋、运气、机遇、才智、好习惯……但最重要的却是这一切要靠行动来实现。好的想法需要行动来支撑,工作效率的提高需要行动来实现,身体力行、极高的效率是通往成功之路的必备条件。
  • 捕龙记

    捕龙记

    短篇小说集《捕龙记》共包括23篇短篇小说。它们从孩童的视角写少年的成长体验及对成人世界的观察和感受。小说以轻微的笔触描画细节,文本轻盈灵动,充满了戏剧性、趣味性、夸饰、调侃、反讽等喜剧性元素,散发着浓郁的狂欢气息。而文字的背后隐藏的是惴惴不安、忧虑和伤感,甚至是一种恐慌。隐藏的是人性的善良,生命对于自身的珍重和爱惜。集子里的作品均已经在国内文学杂志上公开发表过,部分作品被选刊转载并入选年度选本。
  • 凤倾天下:绝世王妃

    凤倾天下:绝世王妃

    《凤倾天下:绝世王妃》简介她本是商场精英,力压群雄,不料却死于婚礼车祸,一夕魂穿,竟成了大千国第一弱智小姐?没关系…且看她如何力挽狂澜名扬天下……他救她危难中,以身相许权当报恩,她与他爱的轰轰烈烈,一纸圣旨她远走他国愿当人质,却因一场场误会,她的心寒,他的无所谓,最终“莫容墨,本小姐献身解毒,从此两不相欠!”她与他再无瓜葛,她亦消失不见,她的恨,他的悔,最终他们能否修成正果白头偕老?
  • 甜婚蜜爱:高冷女神太迷人

    甜婚蜜爱:高冷女神太迷人

    相亲的时候遇见初恋女神,没想到分别这么多年还能再碰到,他想这一定是上天恩赐的缘分,说什么也不能放手,于是乎,死缠烂打的霸上女神。他拿着包蹲守在她家门口,可怜兮兮的求收留:“我妈说我不肯结婚,就把我赶出家门,求你收留我吧!”他死皮赖脸,紧追不放:“既然你没结婚也没男朋友,怎么就不能让我当你男朋友呢!”危机时,他挺身而出:“第一次什么的,当然是跟我,我能证明!”结婚时,他甜言蜜语:“从今以后,你就是我的命!”【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我身后有天庭

    我身后有天庭

    哪吒叫我叔,大圣是我兄弟,他们说要把混天绫、金箍棒全都送给我。咳咳,还有百花仙子暗恋我,甚至还为了我偷跑到凡间来。从此之后生活浪的不得了。
  • 送王建秘书往渭南庄

    送王建秘书往渭南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韶华素年

    韶华素年

    清朝时期,戏子皆卑,多少优伶爱情坎坷,又有多少优伶不服与命.当夜幕降临时,有多少伶人独坐床边,无尽流着心酸的泪.台上长袖唱罢人生,究竟哪个才是真正的自己.白梅烟八岁时便入了锦园子,她的童年全然生悲,至几春秋,终于遇到心仪之人.虽为穷书生,但梅烟足以,只要与心爱之人相守一生,什么荣华富贵皆抵不过那清贫日子.可往往这样想着,老天却偏不从你,苍天的不公,这世道的难从,为何戏子一生皆要如此……
  • 精灵勇者2:迷宫之战

    精灵勇者2:迷宫之战

    从异世界之门回来后,烟菲的手臂上出现了洗不掉的黑点,昼夜时间失去平衡,黑夜开始笼罩大地,这时新的火龙宝宝出现并开始大肆破坏校园……新的挑战即将来临!面对拥有复制精灵使者能力的恶魔对手,勇者们毅然接受迷宫挑战,去赢取精灵王的祝福与勇者荣耀。傲娇任性的火龙宝宝、优雅温柔的冰河鱼姬、萝莉身大叔心的百药大王、“一个萝卜一个坑”的铁头萝卜精灵、胃洞直通异世界的草菇精灵、审美奇异的南方灵将凤……众多性格各异的精灵使者们出现,与勇者们并肩作战。只要微笑就有希望!伙伴是我们*的勇气和能量来源,“恶之花”终敌不过希望之光!卖得了萌打得了怪,快来跟史上第一“萌帅”精灵勇者少年团一起战斗、踏上梦想与力量的征途吧!
  • 刀芒

    刀芒

    一个名叫龙羽的少年,因家族秘传武学至尊宝典,家族惨招横祸,满门在一夜之间被杀。惟有他躲过一劫……据说此秘籍,习的后能弑仙灭神……为此此踏上茫茫复仇路……究竟他能否报仇血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