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72400000031

第31章 “道中庸”的陶渊明(2)

清代学者钟秀极具见识地指出那些岩居穴处以遁世离俗只顾一身之乐者皆是“孤僻”的隐者之流,其所乐者是浅薄狭隘的,唯有陶渊明既能“全一身之乐”,还能“不忘一世之忧”:

秀谓知有身而不知有世者,僻隐之流也,其乐也隘;知有我而不知有物者,孤隐之流也,其乐也浅。惟陶公则全一身之乐,未尝忘一世之忧,如《饮酒》第二十是也。晋人放达,非庄即老,独元亮抗志大圣,寄慨硕儒,于天命民彝之大,世道人心之变,未尝漠然于怀,其所以快饮者,亦不得已之极思耳。沈德潜云“弥缝”二字,道尽孔子一生心事,“为事诚殷勤”五字,道尽汉儒训诂。晋人诗旷达者引征庄、老,繁缛者引征班、扬,而陶公专用《论语》,汉人以下,宋儒以前,可推圣门弟子者,渊明也。盖于异端猖狂之时,独以“六籍无一亲”为忧,而惓惓于道统之绝续,非真豪杰不能。有晋一代,知尊孔子者,元亮一人而已,此岂孤僻一流人所能望其项背者哉! 后儒不知此意,反以困于酒讥之,真所谓痴人说梦者矣。(钟秀:《陶靖节记事诗品》)

当然,这里钟秀认为“有晋一代,知尊孔子者,元亮一人而已”,将陶渊明的“全一身之乐,未尝忘一世之忧”的精神状态与生活追求认定为完全是儒家的做派则未为妥当也。清代潘德舆《说诗牙慧》也看到了陶渊明于人生之义能“并行不悖”的本领:

渊明诗云:“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又云:“古人惜分阴,念此使人惧。”进道观化,两义并行而不相悖,此真知六籍之蕴者。若徒解作“笑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只一石隐之流耳。(潘德舆:《说诗牙慧》)

不落“石隐之流”的原因应是:陶渊明最谙“委运任化”之奥义,并能于人生行“顺化”之实。但方东树指出:“以任化为正,终是没把鼻,仍自以立善为正,但不必求人誉耳。” “任化”虽可做人生追求,然其终归不太好“实际操作”,所以陶渊明“仍自以立善为正”。这才是“孤僻一流人”所难“能望其项背者”处。于此亦可知,陶渊明的“全一身之乐,未尝忘一世之忧”、“忧国乐天,并行不悖”的精神状态与人生追求背后的思想资源并非单纯的儒家,亦有道家“任化”思想作用其间。我们始终不能忘记的是陶渊明是一个具有“复调” 思想色彩的诗人,简单地判定其思想的归属是轻率的,甚至在他的思想中某些看来是“定属某家无疑” 之处也都应谨慎对待。比如人皆以为陶渊明的“固穷节”、“安贫乐道”定属儒家,而我们经过细绎其诗文内容所表现的人生意趣后发现问题绝非如此简单, 高妙的陶渊明所践履的“安贫乐道” 竟然大有道家的思想资源蕴含其中。若仅仅是儒式的“安贫乐道”,陶渊明便不可能做到稳稳地且“美丽而风雅地”以“诗意地栖居”的方式固守住“穷节”,必须是“儒道互补”才能做到这一点。因为陶渊明并非是在立足于“道德境界”而是超升到更具审美意味的“天地境界”中安贫乐道以“固穷节”的,这才是理解陶渊明为什么“高尚而又高妙”的关键。

在中国古代能如此“乐天与忧世并行不悖”而“达道”的诗人不多,陶渊明是其中最特出者,后来的苏东坡庶可近之,至于李白、杜甫等等皆未至此人生化境。柳宗元、白居易更难论已臻于“超世遗物”者,他们或溺于忧世,或自矜“乐天”而并未真乐天。因此宋代蔡启曾比较陶渊明与柳氏与白氏说:

子厚之贬,其忧悲憔悴之叹,发于诗者,特为酸楚。闵己伤志,固君子所不免,然亦何至是,卒以愤死,未为达理也。

乐天既退闲,放浪物外,若真能脱屣轩冕者;然荣辱得失之际,铢铢校量,而自矜其达,每诗未尝不着此意,是岂真能忘之者哉,亦力胜之耳。惟渊明则不然。观其《贫士》、《责子》与其他所作,当忧则忧,遇喜则喜,忽然忧乐两忘,则随所遇而皆适,未尝有择于其间,所谓超世遗物者,要当如是而后可也。观三人之诗,以意逆志,人岂难见,以是论贤不肖之实,亦何可欺乎! (蔡启:《蔡宽夫诗话》)

柳宗元、白居易与陶渊明的距离还是那“其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不可及处,在真在厚”。苏轼说:“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此“真”是达于“天地境界”的“天民”之真! “诗书敦宿好,园林无世情”、“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渊明念念不忘《诗》、《书》,不忘善,与庄、列之学不同。高迈超旷却又能“念念不忘”于“善”事,此“真”谁可及耶!

“安贫乐道,绝无勉强,方能建此言。诗意安闲可爱。” 这是清人对陶渊明《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塗口》一诗的评价,事实上这种“安贫乐道,绝无勉强”、“诗意安闲可爱”是陶渊明大部分此类诗的主要特点。

清代人方体有一段华词丽藻极誉陶渊明,指出不能仅以“诗人”看待陶渊明,而应标举其不可及的“高风峻节”:“呜呼! 自古高隐之士,或愤世绝俗,或委蜕遗荣,其中心之皭然不滓者,皆有贯日星而流金石之气,是以精曜同乎天地,令名传于无穷,盖其志节有不可磨灭者矣。先生当晋、宋易代之际,名位未显,功业未光,而介石之操,如海月皎空,晴云映岳,有嵇叔夜之愤,而不及于祸,有阮嗣宗之达,而不至于放,其高风峻节有不可及者。后之人不深究其始终,而仅以诗人共相标举,不已失乎! ” 方体认为陶渊明“当晋、宋易代之际,名位未显,功业未光”,这还是一种世俗的“功业”“名位”观。实际上方体所说陶渊明的“介石之操,如海月皎空,晴云映岳,有嵇叔夜之愤,而不及于祸,有阮嗣宗之达,而不至于放,其高风峻节有不可及者”正是陶渊明一生的“功业”卓著处。当一个人温润有度却又不失原则地坚持了自己的雅操峻怀,为后世之人成功地率先活出了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人生境界,此非最大的功业?岂是“小事一桩”哉!在精神状态愈益粗糙、粗率的今天,我们更应大力肯定、标榜陶渊明这样的精神境界。

陶渊明人格最“风雅”难以企及处在于:既非一味平和而为“乡愿”混俗者流,亦非唯尚“清峻”绝俗而为狂驰之辈。其任而不放,达而不狂之“中和温润”的气节实为常人难步其后。且和且傲,且傲且和,陶渊明就是这样“中庸”着!

鲁迅认为陶渊明被那些“眼光如豆”的“选文家和摘句家所缩小,凌迟了”,因为“选本所显示的,往往并非作者的特色,倒是选者的眼光。眼光愈锐利,见识愈深广,选本固然愈准确,但可惜的是大抵眼光如豆,抹杀了作者真相的居多,这才是一个‘文人浩劫’。”并且特别举陶渊明诗文为例,说明“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不能在这两者间随意取舍、抑扬,否则将看不到一个“全人”和作品的“真实”:

又如被选家録取了《归去来辞》和《桃花源记》,被论客赞赏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潜先生,在后人的心目中,实在飘逸得太久了,但在全集里,他却有时很摩登,“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竟想摇身一变,化为“啊呀呀,我的爱人呀”的鞋子,虽然后来自说因为“止于礼义”,未能进攻到底,但那些胡思乱想的自白,究竟是大胆的。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地飘飘然。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鲁迅:《题未定草》六)

鲁迅的忠告是一定要自己“放出眼光”去看,才能不被别人的眼光所左右:

自己放出眼光看过较多的作品, 就知道历来的伟大的作者,是没有一个“浑身是‘静穆’”的。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现在之所以往往被尊为“静穆”,是因为他被选文家和摘句家所缩小,凌迟了。(鲁迅:《题未定草》七)

只看到陶渊明“浑身静穆”,是对陶渊明理解的一种偏执、偏狭,因而就是一种“缩小”、“凌迟”。在中庸的视角下观照陶渊明,他所展示给我们的生活与精神状态便显示出既单纯又复杂、既平凡又淳厚的“复调”色彩,这才是陶渊明真实的“全人”风貌。

二、品格高迈超旷与性情平易慈祥共举不二

陶渊明的中庸如前所述:并非专事肥遁之“悠然见南山”,亦有“猛志逸四海”之类康济之念;并非一味“情怀激荡忧愤”,而能令“吐属温雅蕴藉”。我们还应该看到的是陶渊明人格中“常与奇”的统一:

“品格高迈超旷”与“性情平易慈祥”共举不二也是他行中道人生的“不可企及”处。清代陶澍明确指出陶渊明“道合中庸”是因为他虽有超旷的志节,但是外在的表现是道家十分智慧的人生境界——“和光同尘”:“此先生志节皭然, 即寓于和光同尘之内, 所以为道合中庸也。” 此亦可见陶渊明的品性气象为虽沈毅刚勇,却不忤俗亦不随俗,非一味为高致。

陶渊明自己虽是品格高迈超旷,但与人相处则更多地表现为“岂弟慈祥”、平易近人。钟秀说:“靖节先生品格高迈,而性情则平易近人,盖无往不与人以可亲,人亦无不乐亲之者。” 陶渊明这“无往不与人以可亲,人亦无不乐亲之者”的性情真令人嗟叹不已。这是胸怀真正高旷者的“道中庸”,待人才能一往而具真情善意:

黄涪翁云:“观渊明之诗,想见其人,岂弟慈祥。”(《书陶渊明责子诗后》)澧案陶公《杂诗》云:“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此但邻里聚饮耳,而即加以勉励,其切于教人如此。信乎,岂弟慈祥也! (陈澧:《东塾杂俎》)

“道中庸”以深沉厚道、至性深情为底色,非绝俗绝情乃至孤僻狂介者可为之也。自由虽是个体的行为,但自由的前提是对他人自由的承认与尊重。从陶渊明的一些诗中, 我们看到他很好地把握了这个“度”。如《与殷晋安别并序》一诗中的殷景仁热衷于仕途,陶渊明与他本是殊途两路。但殷景仁敏有思致, 故与陶渊明成了互通款曲的朋友。我们在这首诗中看到陶渊明虽明白表示两人人生的取舍志趣相异,但却并不因此苛责殷景仁,而继续保持友情。这也是一种“中庸的通达”罢! 再如:“昔我云别,仓庚载鸣;今也遇之,霰雪飘零。”(《四言答庞参军》)这里陶渊明所抒情的对象乃其一为官朋友,此诗出语优雅蕴藉,除去其中平和而更显自信不说,那种真挚绵长的情谊亦令人思之不已。明代吕坤说“深沉厚道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这再次证明着陶渊明为人的一流品质。

陶渊明“超世不绝俗”,事实上是超于“事”外,非遁“世”离俗,于人生实际他依然保持了近情近理的状态,非岩居穴处只顾“独善”一身。因此标格宽和、慈颜温清的陶渊明才可以在遣一力工帮助儿子时,告知儿子“此亦人子,可善遇之”,才能如释迦、耶稣出语“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那么当他深情睠怀于自己的几个并不“出息”的儿子时,“拳拳训诲”之情就极显慈祥宽厚。清代张縯云:“先生高蹈独善,宅志超旷,视世事无一可芥其中者,独于诸子,拳拳训诲,有《命子》诗,有《责子》诗,有《告俨等疏》。” 张縯所言“先生高蹈独善,宅志超旷,视世事无一可芥其中者”虽并不准确,因为陶渊明于世事并未彻底忘怀,还有“忧世之志”、“康济之念”。但张縯所言陶渊明“独于诸子,拳拳训诲”正看到了陶渊明深于情的一面。陶渊明写过几篇极显慈祥宽厚甚至戏谑的诗文,表达了对儿子们的深情挂怀。

陶渊明《命子》诗说:“夙兴夜寐,愿尔斯才。尔之不才,亦已焉哉! ”特别是其《责子》一诗:“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命苟如此,且进杯中物。”《告俨等疏》则曰:“鮑叔、管仲,同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而况同父之人哉! ”于此可看出,陶渊明之子,虽然实在有孚为父之望, 但高迈旷达的陶渊明虽寄厚望, 但如果终于“尔之不才”,那也只好“亦已焉哉”,“且进杯中物”了。陶渊明对儿子尽自己为父的责任——“拳拳训诲”,但如果结果不理想时,陶渊明并非如许多常人那样对儿子“拳脚相加”。他也只好告诉自己“面对现实”:算了!

还是喝酒吧! 杜甫曾写诗专门嘲谑陶渊明的“责子”曰:“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杜甫于此貌似通达然实未近情理,反不如陶渊明高妙。

陶渊明写《责子》的目的就像他写《饮酒》诗是“寄酒为迹”,只是“寄迹”而已。陶渊明的许多诗都是在前面叙写自己困窘的生活之后,来一个“大力拨转”,表现自己的高迈超旷的胸怀。

再回头看,杜子美虽嘲谑陶渊明“责子”,但他自己也是于诸子亦未全然忘情者。如其《遣兴》诗云:“骥子好男儿,前年学语时,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又《忆幼子》诗云:“别离惊节换,聪慧与谁论? 忆渠愁只睡,炙背俯晴轩。”《得家书》云:“熊儿幸无恙,骥子最怜渠。”《元日示宗武》云:“汝啼吾乎战。”观此数诗,于诸子钟情尤甚于渊明矣。

至此,令人油然想起《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夭夭申申”之安详舒适与颜色和悦是中国君子的温雅闲美、从容平和精神状态的外在标志。

三、“情怀激荡忧愤”与“吐属温雅蕴藉”融然为一

陶渊明的这种“风雅”的温厚平和不仅仅是其人格特点,也同时是其诗文主要美学风貌。这种“风雅”影响所及,令其诗文即使所写为“不平”、为“忧愤”等情怀之激荡,亦能出语平和蕴藉,气象温雅。日本学者近藤元粹与清代学者方东树皆指出:

(《饮酒》其十一)满腹不平,叙来有温厚平和之致。(日本近藤元粹评订:《陶渊明集》卷三)

(《饮酒》其十三)此忽然慨世庸愚之人可怜而不悟,而吐属温雅蕴藉,气象渊懿。(方东树:《昭昧詹言》)

“既已不遇兹,且遂灌我园。”(《遇火》)“灌园”之语,就表现了陶渊明特点“吐属温雅蕴藉”,因而是语婉而志坚。即使是对儒家先师某些遗训的批评否定,也同样出语“婉”而志意“坚”:“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显然这种美学境界与意趣是“难以企及”的,后世之人即使有意学之仿之,终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陈模说:“渊明则皮毛落尽,唯有真实,虽是枯槁,而实至腴,非用工之深,鲜能真知其好。故常谓韦、苏得陶之运度,而未得其雅澹浑然之处,王右丞得陶之闲适,而未得其浑涵自然之工,柳子厚工处或伤于巧,又未免有意于求其好;此陶之所以难及也。” 各位诗人虽能各得其一,然于渊明诗之气象未能尽似也。形易似而神难肖也,故沈德潜对唐代仿习陶诗者(“唐人祖述者”)的评语是:“陶诗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

同类推荐
  • 东坡谈艺录

    东坡谈艺录

    《东坡谈艺录》由蔡国黄编著。苏轼(东坡)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文艺全才。他对各种文艺形式都有深透的理解和领悟,在他的诗文和尺牍中有许多关于文学艺术的精辟论述。《东坡谈艺录》择其要者摘录300余条,分为文论、诗词论、绘画论、书法论、音乐论、作家论、杂论等七类,并汇集诸多学者解读的心得,写成简要明白的注释,便于广大读者特别是文艺爱好者阅读鉴赏。苏东坡论艺见解之高,在于他敢于对前贤成就和流行观念的驳正。他从不人云亦云,而是依据事实与情理,检验其是否能够成立;倘有抵迕不合,必直言不讳说出自己的见解。这对于我们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提高审美鉴赏的能力都大有裨益。
  • 荏苒

    荏苒

    《荏苒》内容包括那爱让我躲闪不及(自序)、游戏、时间、未来、与鬼同行、满月、1.2.3木头人、死性不改、范特西森林、你在等一列火车、傀儡,时间控、爱止于深秋边缘(后记)等等。
  • 走投无路

    走投无路

    1984年1月24日晚,一个并没有飘雪的冬天的晚上,我以一声长啼来到了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六年半后,坐着爸爸的永久牌自行车开始了伟大祖国赋予我的神圣使命——上学。小学六年不学有术成绩卓著,奖状整了半墙壁。一不留神成了父母的骄傲和邻家孩子的楷模。上了中学自封天才目空万物,成绩自然是一落千丈一踏糊涂一去不返。在父母的长吁短叹中沦为邻家孩子的反面教材。走在路上总觉背脊发凉,人家指着我摇曳的背影:“当年名动村野的县级三好学生,某某镇中心小学有史以来第一个县级三好学生,据说他的名字已被载入该校校史。现在,唉……!”
  • 大风歌:风之碎

    大风歌:风之碎

    该诗丛诗歌作品以中国初民时期到西周后期的历史文化为观照对象,宏阔的人文架构是诗歌的精神脉络,散步在民间的信仰、宗教,以及政治、哲学与人学范畴的诸种题材,是本诗丛所涉及的广阔范围。
  • 野狼的嚎叫

    野狼的嚎叫

    玛兰沁夫说得没错,我这“点点”的确是只狼。1990年,我从同学那儿换来一条苏格兰牧羊犬,这“小姑娘”才半岁就有小牛犊子那么大。它尖尖的头和宽宽的肩,披着一身褐色长毛,肚皮和腿却有一袭雪白短毛。我打算给它物色个如意郎君,就找养父给出个主意。他说起早年村里有条雌藏獒,发情的时候,一到夜里就往草原深处跑。
热门推荐
  • 李氏家谱字派

    李氏家谱字派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逆天求魔

    逆天求魔

    【顺天修仙,逆天求魔!】结婴失败的林风,重生回到刚入门派之时。带着百年苦修的记忆,带着生死战斗的经验,带着各种各样的功法秘籍,带着无数宝藏的地图,林风再一次屹立在这片大陆上。丹药、阵法、制符、炼器、驭兽、驱鬼……一个众人眼中的废柴,化身无所不能的天才!一个毫不起眼的小人物,必将逆转天地苍生的命运!而这一切的一切,都仅仅只是为了梦中的她!……哦,是她们!本书热血、幽默、暧昧、YY!有点萌,有点小猥琐!————余香rose————【逆天求魔】起点读者1群:216133912,欢迎读者,作者绕行。
  • 傲娇小姐:管家不好欺

    傲娇小姐:管家不好欺

    《傲娇小姐:管家不好欺》是尹祎的新作品哦,希望大家可以喜欢!落魄男孩遇见富家小姐,温柔帅气的他能否招架得住魅力四射的她的百般刁难。富家小姐遭遇破产,一向厌恶贫穷百姓的她,为了治愈父亲的疾病,天性善良的他会如何帮助她?经历了风风雨雨,有情人终正眷属,却发现他们竟是……
  • 说多了都是泪

    说多了都是泪

    思华年对天发誓,她一直是个正直善良的21世纪好青年。可是为什么,老天爷连声招呼都不打,就一下子把她扔到了公元12014年?还硬塞给她一个看起来大了她8岁、实际上小了她9992岁的“孙子”?
  • 初始之书

    初始之书

    我的双眼注视过去,我的双手引导未来。考古学家迪奥因为一本神秘的书而重生到高中时代,从此一切都不再相同。
  • 龙墓

    龙墓

    武警方南燕执行最后一次枪决任务时,遇到了死人复活。这个诡异事件意外的将他领入一个奇妙的巫术世界。八大禁术、观阴术士、龙墓、四大尸王……一切的线索都指向了传说中埋藏于龙墓的上古神兵“龙凤双玦“。而方南燕也学会八大禁术之一的召唤术。承担上找到龙墓、击败守卫、取得神兵……
  • 口才造就一生

    口才造就一生

    《口才造就一生》旨在让你会做人、巧说话、能办事、广交际、赢得好人脉、从容叱咤职场,自在漫游商海,打造成功人生路。阅读此书,你将获取走向成功的智谋,使你趋于完美,助你走向成功!如何成功?如何让自己一生打造完美,让我们一起携手走向成功的道路吧!
  • 神般存在的梦想

    神般存在的梦想

    梦想,一直都住在心中,从没曾离去。直到,那条登天之路上,那个问神之抉择时。牠说:你终于来了。
  • 不争宠的王妃

    不争宠的王妃

    如果在路上遇见你老公领着别的女人你会怎么做?打老公打小三?还是一哭二闹三上吊?本文女主不哭不闹而是笑,你若背叛我,我就笑着祝福你,这远远比你哭闹还要狠。重活一世:不是不爱,是不会爱,因为心门早已不知如何打开,“你不知如何打开那我就撬开”某爷自信说道,“那就麻烦等你撬开那天在说吧”某女淡定回道.
  • 重生之认清

    重生之认清

    慕容止,前世因为爱着当朝的皇上但是得不到应有的回应,在她爱着的皇上因病去世之后,凭借着自己的势力和强势登上了皇位,但是不敌朝廷明面暗里的算计,最终死于牢狱。重来一世,明白了许多事情,也尽力帮助爱人的儿子夺得实权,展现了自己完美的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