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75000000008

第8章 灵魂信息论(3)

由此可知,在不同行业的个体(如医生和建筑师)之问所表现出能力的不同根源于灵魂信息质的不同;在同一行业的个体(如数学教师)之间所表现出能力的差异根源于灵魂信息量的差异。在知识经济社会中,人所以身居不同的阶层、出现利益分配上的巨大差异,都是由灵魂信息的差异所决定的。而灵魂信息的组成成分是否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壮大,关键在于个体勤奋学习的程度,这完全是由自己决定的。换句话说,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才,你就应积极主动地去学习、钻研、摄取相应的信息,你就能成为这样的人!所以,学习程度的不同就会带来灵魂的无形的等级,结果导致社会上的人出现有形的等级,而且这种等级完全是由个体自己造成的。

五、灵魂与躯体的关系

灵魂与躯体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古今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也是思想家们长期激烈争辩的内容之一。西方思想史上第一个沦述灵魂和躯体关系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后来比较系统地阐述这一关系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柏拉图主张灵魂是不朽的,可以独立于肉体而存在。他认为,人的灵魂不仅在生前就已存在,而且死后仍然存在。所谓生,就是灵魂降生进入肉体的状态;所谓死,就是灵魂离开肉体。与肉体分离的状态。后来.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否定了灵魂独立存在说,他指出:灵魂和躯体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整体。他认为,躯体是灵魂的质料和载体,灵魂是躯体的形式,质料是潜能,形式是现实,因而,灵魂是躯体的统治者;躯体先于灵魂而产生,灵魂的非理性部分先于理性部分而产生。亚里士多德的这一思想超越时代地指出了灵魂与躯体的依存关系。17世纪的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由于受当时宗教神学的影响,也错误地提出了躯体与灵魂的二元实体论,认为灵魂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人死后灵魂不灭。这些理论所代表的观点在民间颇有市场,甚至还在操纵、控制着一部分人的思想,使一些人真正失去了身心自由。

《西游记》第十回也谈到了灵魂出窍的故事:由于泾河龙王触犯天条,玉帝治其死罪,只有唐王太宗可救其性命。龙王匆忙请求太宗,太宗许愿相救,结果却事与愿违。因此。龙王去阴曹阎王殿状告太宗,说其言不守信,请求阎王治其罪。阎王无奈,只得下旨传太宗速进阴司对证。于是乎太宗灵魂出窍。飘离躯体,直入阴司,在地府旅游了三昼夜,真乃见闻颇多……

作为文学作品,作者这样写法很有欣赏价值和艺术魅力。但是,民间却有一部分人由于受到文学、影视和世俗观点的负面影响,很确信人死后灵魂可以出窍成为鬼,可再享受阴间生活。有这种信仰的人几乎被鬼神充斥了生活:他们企图通过敬奉鬼神来升迁、发财,生大病要去看巫婆,连孩子考学校都要先企求祖宗的亡灵保佑等等。他们的一生在迷信上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样做是否值得?灵魂是否真的能够离体而独立生存,享受生活的苦与乐呢?且看下文分析便可知之。

第一,大脑是灵魂的物质载体。灵魂是由信息整合而成的,大脑是天然的信息寄存器。从第一章的分析可知,所有精神的东西都是信息的整合。是精神信息。说到底,精神信息是可以数据化或符号化的信息,它只能通过载体而存在。例如,纸张是文字信息的载体;磁带是音像信息的载体;磁盘和光盘是计算机软件信息的载体。信息储存的标志就是载体上所留下的数据或符号的痕迹。如果图书上没有文字符号就只能是白纸;磁带上没有音像信息就不会有相应的磁迹;光盘上没有信息就不会有相应的刻录痕迹。离开物质载体,精神信息这种数据或符号就无处附着而自行消亡。同理,大脑是灵魂信息的载体。灵魂是通过人的躯体不断学习、不断摄取和储存信息而逐步形成的。信息的储存过程就是记忆的形成过程,也是大脑细胞内“转录”出RNA和由RNA“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有什么样的记忆信息,就会合成什么样的蛋白质,也就会形成什么样的记忆痕迹。蛋白质是生命功能的直接体现者,所以,形成RNA、合成蛋白质的速度的快慢必然反映着信息储存速度的快慢,同时也就反映着个体的长时记忆速度的快慢。由于有什么样的DNA,就会转录出什么样的RNA,所以,人的记忆速度是受基因控制的,因而是遗传的。通过蛋白质的合成,大脑中留下了相应的信息储存的物质痕迹。所以,信息在大脑中储存的标志,就是大脑细胞中合成的蛋白质所体现的数据痕迹。一旦大脑受到损伤,大脑中的部分数据痕迹遭到破坏,就会出现相应的记忆信息的丢失。所以,在临床上,大脑受到损伤的人.常常会伴有失忆症状。大脑中保存着一个人完整的记忆信息,也就是储存着一个人的完整的灵魂信息。

第二,躯体的活性决定着灵魂的灵性。灵魂虽然是人体的司令部,但是它所下达的各种命令必须通过大脑先传递给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才能到达效应器——动作的执行者——才能实施行动。由于灵魂只是一种信息,一旦躯体失去了活性(死亡)。灵魂既无法借助于躯体的感受器——感觉器官——进行感觉,也无法运用效应器完成动作,从而成为一组死的数据。失去生物活性的大脑呈静态,只要其中的数据痕迹未被破坏,其中的灵魂仍然是完整无缺的,只是无法借助于躯体来发挥灵性,成为没有灵性的死数据。倘若这时,它的载体大脑被破坏.这组数据痕迹也将随着大脑物质的分离分解而永远消失,无法再恢复。这就像书本的纸张被完全破坏,文字信息被分离分解而消失,或者光盘被破坏致使其中的数据消失,无法再恢复一样。

所以,灵魂这种信息,它只有有机融合在大脑中并和大脑相互作用时才具有灵性。即使是脑科学的发展,未来可能将大脑中的信息提取储存起来,这样脱离大脑的信息也只能和闲置的光盘信息一样,由于脱离了电脑,光盘不能独立发挥出其中信息的作用,因而没有任何灵性可言。显然,没有躯体的活性,即使灵魂信息是完整的,它也会成为一组死的数据而失去灵性。只有躯体具有活性,灵魂才能借助于躯体发挥灵性作用。可见,唐太宗的灵魂脱离躯体后,它作为一组没有载体的数据,连存在都不可能。怎么能“游地府”呢?又怎么能感知“苦与乐”呢?

第三,躯体的活性决定着灵魂的发展。躯体的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器官是灵魂信息的捕获器,躯体的大脑是灵魂的载体。一个人的灵魂不是由所谓精神实体转世而来、一次形成的,而是个体不断摄取信息、长期积累并整合信息而连续形成和发展的,在个体的躯体失去活性以前,即生命停止以前是一个没有终结的过程。

灵魂信息量的增加必须通过躯体的感觉器官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或信息载体(磁盘、光盘、磁带、书籍等)中捕捉信息,经过大脑的加工处理来进行,否则,灵魂就不可能得到发展。活着的人体是灵魂信息得以显灵的唯一标志,是人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所以,没有躯体的活性,个体就无法完成学习过程,也就不会有信息的摄取和储存过程,灵魂就无法发展壮大。因此,灵魂的发展过程也就是活着的躯体进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

第四,躯体与灵魂的关系表现为兽性与人性的关系。躯体是带有兽性本能的,灵魂是人性化的产物。虽然躯体对灵魂具有多方面的制约作用,但是,灵魂对躯体更具有调节、控制甚至是主宰作用。

所谓人性,是指人所区别于哺乳动物(兽类)的最显著的特性,最主要的是指人由于大脑信息的储存积淀而表现出来的文化特征。由于人性是从人类社会中获得的,所以,人性实质上也就是人的社会属性,而这里所说的人性化也就是人的社会化。又由于人的躯体最初是从兽类进化而来的,在未经过人性化过程(如第三章所列举的狼孩)的情况下,就会表现出躯体的兽性本能。所以,当人的低级需要(本能需要)的物质资源极度缺乏,例如躯体极度饥饿或极度疲劳时,由于躯体的需要性十分迫切,躯体就会迫使灵魂按照躯体目前的需要去做决定,这种决定有时甚至会超出纪律和道德的约束。例如,寻找食物不成,可能会偷吃食物。显示出兽性突破了人性的约束作用。但是,当躯体的低级需要得到一定满足后,人性就能对兽性起覆盖作用,使人表现出人性而抑制了兽性,且人性化的灵魂还能对躯体起到主宰作用。

因此,个体的躯体对灵魂的作用性越强,其兽性就越强,人性化的程度相对就较低;个体的灵魂对躯体的主宰性越强,其兽性就越弱,人性化程度就越高。社会现实表明,就一般个体而言,婴幼儿不懂事,表现出兽性本能最强;老年人心最善,人性化程度最高。人类个体从幼稚至成熟乃至老到的过程就是一个由兽性不断向人性转化的过程。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有的人一听说“人有兽性”就不高兴,试想婴儿一出生时,心灵如同白板,上面没有任何文字,说他有兽性不是事实吗?连成年的黑猩猩都是兽,难道婴儿比成年黑猩猩还懂事吗?恩格斯所说的“人永远不可能彻底摆脱兽性”就是因为人具有生物性的躯体。

总而言之,人的躯体和灵魂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它们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双方共同依存于人这个统一体之中。离开躯体,灵魂就失去载体,无处寄存而消灭;没有灵魂,躯体就没有人性,暴露出兽性。因此,人就是躯体和灵魂的高度统一的有机复合体,割裂任何一方都不会成为具有现实意义的人。

生命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新陈代谢。在新陈代谢中,生命体“需要”外界的营养物质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需要”表现为生命特征的缺失状态。人是躯体和灵魂的有机复合体,因而,人的需要不仅表现为自我保存的生理缺失状态,而且表现为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心理缺失状态。需要既是人生命活动的存在形式。也是人的个体和类可持续发展的存在形式。所以,需要既是人作为个体的属性,也是人作为类的属性。人是具有意识和自我意识的理性动物,所以,人的需要表现为自觉的自我需要。为了和下一章论述的“共生”相对应,本书把人的自我需要简称为“自需”。自需是人的根本属性,是人生一切活动的目的和归宿。

人的需要具有明显的层次性,这种层次性表现为需要的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由生理性向心理性的升华。人的低层次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就会向往高一层次的需要。所以,人的需要和由需要而引发的欲望是不断发展、永不满足的。但是,人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积极进取,自己每一层次的需要就会逐步得到满足。

人活着要想使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就应该在合理合法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追求需要和欲望的满足。因为人对某一层次需要和欲望的满足过程就是获得这一层次的生理快感和精神快乐的过程。人不断追求高一层次需要的过程也就是不断享受快感和快乐的过程。因此,人生的发展过程就是对需要的追求过程,需要是人生可持续发展的不竭的心理动力。人生要想有更好的发展就必须有远大的理想,而具有现实意义的理想的形成应该是建立在个体的自我需要和欲求的基础之上的,换而言之,真正能具有明显的个人信仰功效的理想必须是个性化的理想。人类社会是由个体有机组合而成的,个体都能忠诚地追求自己个性化的理想将会激发出社会发展的巨大潜能。所以,个体的自需作为人生发展的内在驱动倾向,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观能动力量。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西魔东乱

    西魔东乱

    天堂与地狱的斗争贯穿了整个人类历史!鬼使、神使规则的守护者!灵魂乃所以力量的源泉!众生皆为上帝与撒旦的棋子!
  • 生活高手(现代生活实用丛书)

    生活高手(现代生活实用丛书)

    生活中人们经常碰到各种各样非常小的“难题”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既影响了心态也影响了我们应该享受的快乐。其实这些问题只要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略微思考一下,生活中许多难题都会迎刃而解。《生活高手》从理财,购物,生活中的诀窍,生活中的禁忌,休闲娱乐,家庭烹饪等诸多方面编写了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一些实际性的办事窍门,望能给读者帮助和启发。
  • 小学终点站

    小学终点站

    十二岁小学六年级毕业生依米在小学生活的最后一个月里与青梅竹马的同班好友优可,死对头学神宫天等同学的青春不舍经历
  • 复仇之毒妇

    复仇之毒妇

    杜芙和姨母不亲。然而正是为着她,姨母一家落得满门抄斩的下场……杜芙和二王爷不熟。可也正是为着她,那个始终对她深情相待却从未得到回应的傻男人,只身去劫法场却最终丢了珍之宝之的性命……
  • 这样的女人,嫁谁都幸福

    这样的女人,嫁谁都幸福

    智慧的女人可以做职场达人,也可以做幸福主妇,只要用心把事情做好就是最美的。无论是在职场还是家庭,幸福的女人就是美丽的女人,这是女人的权利,也是女人的追求。作者主妇潇潇由职场达人转身成为家庭主妇,通过自己的亲身经验回答你,做什么样的女人,嫁谁都会幸福。她总结了做完美主妇必备的5大技能:家庭理财、夫妻关系、子女培养、身心健康和生活艺术,教女人如何成就幸福的人生。对每一位追求幸福生活的女性而言,读完本书,就是获得了开启幸福的钥匙,希望你也能用自己的力量打开幸福之门。
  • 暗恋旧时光

    暗恋旧时光

    多年后我再回忆起那些曾经暗恋过你的旧时光,那滋味像是8月里空气中弥漫的桂花香,不经意就混着微风扑进我怀里,拒绝不了也拥抱不到,但最幸运的是整个脑海里都是你,全都是你!
  • 医手遮天:蛮妃太嚣张

    医手遮天:蛮妃太嚣张

    异能少女平生两大爱好,玩和美男,穿在个软弱的将军小姐身上。斗姨娘,惩渣姐,废伪兄,花花草草做武器,某女玩的是风生火起,一道圣旨指婚给一只披着羊皮的狼,好吧,看你还算有点财势又那么秀色可餐的份上,姐就勉为其难跟你混了。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明朝能臣王崇古和张四维

    明朝能臣王崇古和张四维

    在明朝的历史上,值得一提的是晋商,鼎盛时期的山西商人,足迹遍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极大推动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 脸要穷养,身要娇养

    脸要穷养,身要娇养

    全书分为五章,分别从女人的心绪、颜面、身形、疾病、特殊时期(经期、孕期)五大方面出发,展示了女性身体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女性在美容保养方面思想上的错误认识和容易走入的误区,从专业角度指出众多流传甚广的美容方法的本质,辨别那些所谓新技术、新产品的圈套。并深入剖析问题背后最深层次的原因,给出相应的调理建议和具体的保健方案,不但包括大量的内外兼修保养方法,还有许多简单有效的养颜祛病食疗方,实用、简便、易操作。
  • 新编失眠抑郁病配餐宜忌

    新编失眠抑郁病配餐宜忌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关注自身的营养、健康问题。药补不如食补,一日三餐不仅仅只是为了充饥果腹,“怎样才能吃得可口?怎样才能吃出健康?”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