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44800000019

第19章 一个人的“生态”抗争(2)

为了再造山川秀美的兰州,南北两山绿化成绩斐然,成为绿化兰州的一个缩影。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南北两山的绿化,提出了“全省绿化看兰州,兰州绿化看南北两山”的号召,把南北两山绿化作为重点工程,制定了“358”奋斗目标,建立划片承包责任制,实行“谁承包,谁投资,谁管护,谁受益”的政策,把荒山使用权及产品权下放,长期不变,受法律保护。这一措施实施以来,极大地调动了各行各业、各部门各单位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效果显著。部分荒山的基本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已实现“三通一平”(通路、通电、通水、平整土地),不仅为绿化创造了条件,也为综合开发奠定了基础。“三黄”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市区中心的前山范围80%的荒山基本绿化,沙尘量减少50%,泥沙径流量减少50%~80%,整个环境面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过去无人问津的荒山,现已成为“香馍馍”,公园、游园、休憩疗养基地等相继“安营扎寨”,吸引大量的游客上山游览,早已绝迹的野生动植物也乔迁新居,在这里安家落户。南北两山绿化工程已于2002年圆满完成,通过了国家验收。两山新增绿化面积33万亩,使南北两山范围内的森林覆盖率从21.9%提高到74.7%,三年完成的工程量相当于过去50年累计总量的两倍多,在社会上引起了反响。2003~2004年又新增林地面积11万亩,使两山绿化面积累计达58万亩,基本将市区周边的人工森林连成一体。

南北两山的生态变化也吸引了中外领导人的目光,江泽民及一些国家的元首都亲临视察,对南北两山的绿化给予很高的评价。

为了再造山川秀美的兰州,城郊生态经济林建设功不可没,不仅扩大农田林网面积,还建设开发了兴隆山、吐鲁沟、石佛沟等公园,森林覆盖率大幅度提高,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经济物产致富路

古兰州的茶马交易

西北少数民族牧马放羊,以乳酪、肉类为主食,茶叶以其营养丰富,可以帮助消化等特点,便成了西北少数民族每餐必不可缺的必需品。但是茶叶产自远离西北千万里的南方,而西北多产骏马,久而久之,互利互惠的茶马交易就在民间形成了。于是,专司茶马交易的官署——茶马司便应运而生。茶马司始于唐代,完善于宋,沿续到晚清。

商业贸易对我国历史上的游牧民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游牧畜牧业经济的不稳定性和非自足性,要求游牧民族必须要通过其他方式来维持生存。狩猎业仍然具有不稳定性,因为,它同样会受到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种植业虽然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不能解决燃眉之急。因此,历史上的游牧民族大都十分重视商业贸易活动的开展。

汉代以来,中原与西域的商业贸易不断发展,大规模的商队来往于“丝绸之路”上,极大地影响着古代兰州及甘肃的经济生活,传统的商业活动茶马、绢马等贸易也随之发展。甘肃古代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作用,很早就存在商品经济成分,并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逐渐演变成官营的专门贸易。据《史记》记载,秦时乌氏倮经营畜牧业发了财,求奇缯物献戎王,戎王十倍其偿,与之畜。像乌氏倮这类从事畜牧业商品生产,以剩余畜产品进行以物换物的现象就已经普遍存在。汉代的畜产品及国家所需的军马,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商品交换取得的。魏晋到北朝,经过战争和社会动乱,生产遭到破坏,但畜牧业仍在当时的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隋唐以后,以历代政权与西北少数民族的茶马、绢马贸易为主要内容的互市开始形成制度和传统,标志着茶马贸易从民间走向官方。甘肃是最主要的茶马互市地区,其中兰州扮演着重要角色。北宋在兰州设市易司,与少数民族开展贸易活动。南宋时每年用来采购茶、盐、绢等物的总金额近250万缗,茶叶来自湖南,绢主要来自江南,由此带动的商业、运输规模非常可观,经济价值不可估量。

到了元明清,虽然中央政府把茶马贸易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政府严禁私茶与畜产品贸易,但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已经锐不可当。清代以前兰州的茶马交易属于庄浪司管辖。清初时,兰州成为陕甘总督驻节之地,到了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庄浪、西宁、甘州三大茶马司被并入兰州道治理,兰州便成了重要的茶马集散地。

茶叶是茶马互市中的另一重要角色。茶叶主要购自湖南益阳、新化,由悬挂“奉旨采茶”龙旗的车船运往陕西泾阳,加工成砖茶,再用马车、骆驼送至兰州入库。兰州的马场、马滩等地名就来自于此,当时为茶马司所易马匹的临时圈养地。

茶商从茶马司领取茶票购买茶叶,然后批发给皮毛商、屠户,再由这些人运到新疆、青海等地换回马匹、牛羊及皮毛。到了晚清,茶马司已名存实亡,早变成了单纯管理茶叶交易的机构了。

兰州成为大西北的商品集散中心,茶马互市功不可没。抗日战争时期,兰州成为大后方,国际援华物资和内地物资源源不断云集兰州,促进了兰州物资流通的大发展。新中国成立至今,兰州的城建交通日新月异,铁路、公路、航空立体交错,四通八达,大西北道路枢纽的地位更加牢固。以兰州为起点,向东通过西兰、宜兰公路、陇海铁路可通往中原、华北及长江下游;向东北通过兰包公(铁)路可到达宁夏、蒙古以至京津地区;向南通过甘川、兰郎公路可到达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向西南通过甘青公(铁)路可到达青藏高原;向西北通过古丝绸之路甘新公(铁)路可到达新疆腹地、西亚、中亚甚至俄罗斯。

新中国成立后,兰州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城市之一,大西北中心城市的地位更加凸现。改革开放以来,兰州将自己的发展定位为“西北的商贸中心”,特别是1994年国家五部位联合批准兰州进行商贸中心改革试点以来,大商贸、大流通、大市场的格局初步形成,中心城市对周围地区的经济辐射和吸引作用明显增加,辐射面到达西部8个省区,近400万平方千米的地域和3亿人口。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及未来西藏——尼泊尔——印度——南亚地区交通网络的拓展,兰州商贸流通的优势地位将更加凸现,市场潜力巨大。目前,兰州城乡商业网点密布,东部市场、光辉布料市场、张苏滩蔬菜批发市场等已跻身全国同类市场50强。兰州的优质瓜果、高原蔬菜等特色产品已替代过去的“茶马”,成为市场的新宠。

600余年吸不够的兰州水烟

兰州水烟兴盛于明清,是明清以来兰州的支柱产业,因香味柔美、吸后无痰及防瘴、防寒、顺气、提神、驱逐毒虫、防蚊蝇侵扰等诸多优点,畅销大江南北,尤其深受东南沿海人们的欢迎,被誉为“神药”。

兰州水烟历史悠久,据说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兰州民间把诸葛亮说成是兰州水烟的鼻祖。传说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渡泸时,因士兵受瘴气危害,普遍生病,士气低落。诸葛亮非常着急,亲自到兵营查看病情。后来,在一个深山里遇到一个隐士,告诉诸葛亮有一种叫九叶芸香草(即烟叶),含在嘴里能防瘴气。诸葛亮便把九叶香草带回军营让士兵含在口中,病痛果然消除,而士兵却衔之成瘾。

后六出祁山时传入甘肃,经当地群众精心栽培,逐渐发展为兰州水烟的原料。

据《本草纲目拾遗》载:“水烟真者出兰州五泉,如葵,叶光泽,形如红蓼,色黄。”是说兰州五泉山红泥沟泉水浇灌之烟叶为最佳。其特点是色亮、味香、叶厚、油分足,以色味俱佳,冠于全省,驰名世界。各史料记载均对五泉红泥沟烟草评价颇高:烟草“皋兰五泉山下产者特佳”(1)“全省烟草种植产量之丰以兰州河谷平原为最,兰州郊外水田纵横,多植烟草,称为‘兰烟’,品质最佳。”(2)“泉水下灌城南田,产烟叶颇盛,制为烟丝,销及川、陕、津、沪以东至牛庄、营口。凡丝烟以兰州为佳,兰州又以红泥沟为佳,故兰烟则标红泥,而陇烟无不蒙兰州之称。”(3)兰州水烟之所以风靡全国,是因为兰州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兰州背山临水,土质为淡栗色粉砂质土壤,肥土层深厚、石灰质和土壤中含钾较丰富,这些都是种植烟草的有利条件。

兰州水烟配料讲究。原料主要来自榆中、临洮、靖远、皋兰及兰州市区。由于收获时采取的方法不同,故有“青烟”、“黄烟”两种。霜降前拔苗置于垄上阴干者,其色深绿,故叫“绿烟”,炮制成的烟丝叫“绿条”,也叫“白条”。在小雪后经霜杀而使烟叶全部变黄后收获的叫“黄烟”,制成的烟丝叫“绵烟”。另用绿、黄混合制成的烟丝叫“杂拌”或“麻黄”。兰州水烟炮制也独特精细。制作时除搓以清油、食盐、姜黄外,还加入槐花、紫花、油菜、冰碱、当归、石红、薄荷、苍术、丁香花、三柰、大黄、冰片、麝香、檀香木、香药等20多种佐料,所以,气味芬芳,独具特色。经化验测定,兰州水烟基本不含或极少含致癌化合物,是烟中的极品,所以深受烟民的喜爱。兰州水烟还有一个特点是东出潼关后,由于当地空气湿度较大,烟丝开始由绿变白,味道也变得更加醇厚芳香了,因此也被誉为“银丝”。据说,明代镇守金城的藩王,每年向朝廷进贡的“八宝珍品”之一就是兰州水烟。

兰州水烟的吸用也颇有讲究,据清《金壶七墨记》记载:“乾隆中,兰州特产烟种,铸铜为管,贮水而吸,谓之‘水烟’。”兰州本地人俗称之为“水烟瓶”。吸时,管内之水嘟嘟作响,富有节奏感,而且烟味经水后味润而不呛。清乾隆时,兰山书院山长、著名诗人吴镇嗜好吸水烟,喜欢用好友刘时轩所赠斑竹烟管,曾以《刘时轩司马送斑竹烟管》,填《行香子》,以记其事:“斑竹一枝秋老,呼吸湘烟袅袅。泪痕宜湿淡巴菰,渠是相思草。莫问吞多咽少,钓诗竿何妨饥咬。天台云气接苍梧,珍重刘郎惠好。”从诗句可以看出,在诗人眼里,兰州水烟有助于思维,有助于锤炼诗句,也说明当时兰州吸水烟已成时尚。如今江浙一带的老年人仍然喜欢吸用兰州水烟。

兰州水烟为天下所知,清代诗人舒位功不可没。他的《兰州水烟》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颇有新意。诗人对兰州水烟做了淋漓尽致的描述:“兰州水烟天下无,五泉所产尤绝殊。居民业此利三倍,耕烟绝胜耕田夫。有时官禁不能止,贾舶捆载行江湖。盐官酒胡各有税,此独无吏来催租。南人食烟别其品,风味乃出淡巴菰。迩来兼得供宾客,千钱争买青铜壶。贮以清水及扶寸,有声隐隐相吸呼。不知嗜者作何味,酸咸之外云模糊。吁嗟世人溺所好,宁食无肉此不疏。

青霞一口吐深夜,且知屋底炊烟孤。且勿呼龙耕瑶草,转缘南亩勤春锄。”

兰州解放后,私营烟庄组合为兰州水烟厂和榆中水烟厂,集中原有的能工巧匠,统一配方,统一牌号,以机械操作代替过去繁重落后的手工工艺,产量、质量大幅度提高,所生产的“兰”字、“甘”字、“肃”字等品种品牌,生产8种口味不同的水烟丝,成品畅销全国及东南亚地区。后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城郊种植烟草的农田逐渐消失,城内水烟作坊逐渐停业,再加上兰州卷烟的兴起,风行600多年的兰州水烟终于淡出市场。

现今,只有榆中苑川河流域、青城仍种植烟草,生产水烟,成为兰州水烟最后的守望者。

牡丹园里闹花会

牡丹是兰州人最喜欢的花卉,自古以来都喜欢栽培,无论官署和民宅都有她美丽的身影。兰州地区土质肥厚,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照充足,气候宜人,是牡丹生长的乐土。牡丹花容月貌,姿态婀娜,色彩绚丽,芬芳馥郁,是富贵吉祥、繁荣幸福的象征。

据《甘肃新通志》记载:牡丹“惟兰州较盛,五色俱备”。兰州牡丹最常见的有紫色的葛巾紫,粉红的观音面、醉杨妃,大红的硃砂红。紫牡丹是驯化秦岭野生紫斑牡丹而成的,以花大色艳,香味浓烈,耐寒抗旱,耐盐碱而独树一帜,成为牡丹家族的佼佼者。还有一种较有名气的牡丹是把紫牡丹中的变异品种定向培育,最后形成了一种极为珍贵的深紫似滚的墨牡丹。甘肃省原省长邓宝珊的故居邓家花园就有一株,是20世纪30年代自沈阳引到兰州的,花形硕大,径过尺余,花色嫩黄,被誉为花王。

兰州历史上著名的私家花园往往是牡丹的“乐园”,亦园、节园、颐园、魏园、仰园、煦园及金天观牡丹池等处均有牡丹栽培。

每到花开季节,红粉紫绿,争奇斗艳,吸引大批游人观赏,其中一些文人墨客,借兴挥毫,写下了优美的诗作,为牡丹增添色彩。著名诗人王烜在《亦园牡丹》里写道:“灿漫春光到牡丹,群贤香径共盘桓。问君何处名花国?园是亦园市是兰。几株魏紫与姚黄,蜂蝶随人日日忙,忙里偷闲犹买酒,花王故国已沧桑”;憩园栽种的牡丹“凡百数本,本著花以百计,高或过屋”(1)。牡丹丛中筑天香亭,上镌谭嗣同所撰楹联:“鸠妇雨添三月翠;鼠姑风裹一亭香”;金天观“有牡丹百十本,高逾寻丈,俱紫色层瓣。花时锦球万朵,天香四布,几疑沉香亭畔无以逾此”(2)。据说这里的牡丹是唐朝的遗物;宁卧庄宾馆有1株紫斑牡丹,已有60多年的树龄,高1.85米,地基处分生4条大主枝,平均枝围0.94米,冠幅17.04平方米,年开花200余朵。

兰州牡丹不仅赏心悦目,而且是诗人画家笔下的精灵。清代诗人吴镇最爱牡丹,不仅赋诗吟颂牡丹,还处处栽种牡丹,可以说是牡丹的知己。他晚年主讲兰山书院时,曾写过这样的诗句:“老来幽事颇相关,花下揍芜手自删。最是年年惆怅处,牡丹开日在兰山。”他还在古稀之年,广种牡丹,绿化家园,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七十年余二,吾犹种牡丹,花开那可待,留与子孙看”;光绪年间陕甘总督杨昌曾在若已有园即席赋诗:“园林胜事说春来,最好名花殿后开。万绿丛中艳金粉,众香国里拥楼台。清平莫漫賡高调,富贵何曾掩异才?白首筹边无限意,良辰邀友且衔杯”;1955年,邓宝珊邀请原甘肃省文史馆馆员在广武门外慈爱园赏牡丹,副馆长王竹民赋长诗记其盛:“百花齐放向春风,管领群芳现大同。绿叶扶持花更好,粉团魏紫朝阳中。昔闻邓慰梅千树,今见爱国牡丹丛。牡丹开在众香国,众香天香都相得。园中主人趁花时,开轩相笑欣延客。客来花下尽欢颜,与人同乐乐无极。入室芝兰意自芳,藤架婆娑香径碧。嘉会须知不寻常,世人咸集文史席。宾主从知结深契,个中犹羡弈秋弈。相期秋高观稼来,今朝花事成典则。”牡丹也是画家的载体,清代兰州的唐琏、马虎臣擅长绘制水墨牡丹,尤其牡丹展蕊怒放时的神态活灵活现,非常逼真传神;当代画家孔寿彭则兼工带写的敷彩牡丹,表现出牡丹芬芳娇妍的一面,别具一格。

同类推荐
  • 大明三公

    大明三公

    一个现代的三流大学的小白兼宅男级人,只因为看了一本小说,就穿越了,成为嘉靖同学的发小,看他如何在嘉靖年间一步步走上大明唯一的活着的时候被授予太师,太尉,太傅于一身的超级三公。
  • 骠骑大将军

    骠骑大将军

    谁说古代就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时代?谁说古人就是淳朴厚道的代表?谁说古人的智慧和眼光没有我们远大?苏任来到大汉,被大汉朝坑了!刘彻坑他他忍了,卫子夫坑他他也忍了,卫青、霍去病一起坑他他还忍了!匈奴凭什么坑我?高句丽凭什么坑我?长条岛上的野人都想坑我?那就忍无可忍了!
  • 海盗之谜

    海盗之谜

    本书共分九章,内容包括:海盗世家的先祖;盛世海盗的维京时代;加勒比海大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海盗与殖民史;海盗世家的旁系子孙;海盗家族的历代根据地;海盗世家的名人等。
  • 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刺客

    刺客

    刺客与刺杀,永远是中外历史上最为触目惊心的一页。刺客这一神秘、古老而现代的另类群体,完全可当作人类几千年历史的一个断面,更可视为一部部“英雄时代”的挽歌。本书正是阐述了“刺客”这一历史断面上的终极职业与英雄文化。
热门推荐
  • 夕阳下的战歌

    夕阳下的战歌

    住在偏僻农村,少见少闻的少年,一步步踏入了万年之后人与兽人、精灵、虫族、蚁群、吸血鬼共存的,绚丽纷呈而又诡异多变的现实世界,拉开了命运之神手掌中翩翩起舞的末世终结之旅……
  • 城市里的鬼差

    城市里的鬼差

    鬼差,冥界和阳间平衡的守护者,冥界的军事力量。出身于鬼差世家的猪脚在爷爷的忽悠下成为了一名鬼差。却不知这正是他要背负的责任和使命。十殿阎罗的管理已有千年。和天庭的停战协议也快到期。叛乱的五方鬼帝卷土重来。这一切却都要我们的猪脚来承担。且看猪脚打出一片天地。
  • 近代中国的故事之一:鸦片战争的故事

    近代中国的故事之一:鸦片战争的故事

    中国近代的历史是一部民族屈辱史。封建统治阶级的昏庸腐朽导致丧权辱国,帝国主义侵略者的铁蹄踏遍中国大地,中国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国近代的历史又是一部救亡图存史。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与道路,一大批爱国志士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和英勇无畏的斗争。
  • 甜心小娇妻,总裁挡不住

    甜心小娇妻,总裁挡不住

    她本是天才设计师,一场阴谋之下无奈选择放弃梦想,为了给弟弟治病,她苦苦奔波,遭人冷眼。他是霸道总裁,行事果决,因她的才华步步逼近,哪知凉薄的心开始狂乱。“做我的女人!”“不,唔……”话未出口,就被一双大手按在墙上。
  • 七律韵花

    七律韵花

    可怜女主因为发小的花痴一脚踏入与平淡生活不沾边的未知世界,是偶然还是注定。看她如何成长为她期许中的样子。
  • 极品神农在都市

    极品神农在都市

    “姑娘啊,我是个医生,把手拿开,我来给你治病。”“妹子呐,我是个农民,种地是我的强项,所以把衣服脱了,我来给你治病。”“女王大人,我来给你治病了?不不不,你有病,我说了你有病你就得有病!”时逢傍晚,李闯抓起那身护士装,纵身越过墙头,悄悄的溜进了刘琴的家中。
  • 大邪商

    大邪商

    一本《蝴蝶穿花二十四式》并没有改变刘飞情场失意的命运,这时他才知道,什么叫作打铁还靠自身硬。而这本所谓的转运秘籍,其实是厚黑学的真谛,令刘飞开创了一代王朝,真正成为了妞见妞爱,车见车载的天之骄子。能够取得成功,刘飞秉承的就是十五个字:狠得下心肠,放得开手脚,豁得上脸皮。别人在搞实体经济的时候,老子在搞虚拟经济;别人在搞虚拟经济的时候,老子在干实体经济。亚洲金融风暴,别的企业都倒了,唯有老子的企业屹立不倒。橘子斗苹果,和索罗斯对赌恒指,怎是一个邪字了得。
  • 末日行

    末日行

    原名《带着妻妹闯末世》,众所周知,现在网上正在“整风”,后改名为《末日行》,书名虽改,精彩不变......末世降临,丧尸横行,整个社会秩序坍塌。没有了法律的禁锢,缺少了道德的束缚,人性底层的丑恶,灵魂深处的邪念,狂蛇乱舞般的迸发而出。一个遭到陷害而被开除的小公务员,领着十八岁如花似玉的妻妹,在这混乱的末世之中,该如何面对那来自心底的邪性狂乱诱惑?那什么,有小姨子情节的都来看看吧,乱世无节操,妻妹终得抱啊!
  • 玉箓生神资度开收仪

    玉箓生神资度开收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慧质男心

    慧质男心

    铁铮铮的汉子一夜变成了女子,虽说是别人羡慕的皇太子,可是,徒有太子的虚名,没有太子的实权,爹不疼没了娘,身在皇家,亲情、爱情、友情一概没有,有的就是阴谋、利用,看清了宫廷的丑恶,不愿再成为别人的棋子,卷起包袱顺便带走一些盘缠,跟着师傅闯荡江湖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