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八,北京解困。
次日,崇祯皇帝领朝廷文武百官到天坛祭完天,然后又回到内城拜社稷坛,转过去马上又上太庙祭祖,来来回回忙活了一整天还丝毫不觉得劳累,满脸喜庆。
不知道他有没有注意到一点,整个北京城,整个朝廷,真没多少人如他这般喜不自胜。京城百姓,受到京城达官显贵压榨盘剥欺凌打压。朝廷大臣,为了混一口饭吃整天口是心非无所作为混日子。
说难听点,百姓可能巴不得闯王进城,听说李闯王体恤农民不交税、不纳粮,所过之处秋毫无犯。而一些王公大臣也受够了整天阿谀奉承,是是而非般过日子,还不如换个主子,重新来过。
说专业点是缺少凝聚力,说直观点是朝廷失去了人心,人们对大明的态度是麻木,大明亡与不亡跟自己产生不了多大影响,整天柴米油盐日子照过。
忙了一天,崇祯并不感到疲乏,又急匆匆跑回养心殿批阅成堆的奏折。
现在内阁基本不管事,什么事都要他自己拿主意。这不是因为内阁不想管,而是不愿意管。在陈演魏藻德这些阁臣看来,明朝将亡,江山易主是迟早的事,如果做了功课,动了顺军毫毛,到迟早会清算到自己头上。这些人在朝廷里混迹几十年,心里的算盘打得很清楚。所以在明朝后期特别是最近这段时间,他们从来不拿能解决问题的办法出来,每每有事决策,无论大小,一改往日作风,统统给皇帝堆了过去。
这已经是晚上,崇祯挑灯夜战,这也是他多年以来的习惯,太监方正化他是当年信王府的老部下,现在已经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崇祯多年来还是用自己人才放心。自从魏忠贤倒台,太监们在朝廷里多不受待见,可这方正化却混的顺风顺水。
案桌上的奏折堆得老高,方正化把周围灯烛灯挑的明亮,崇祯正细细批阅一本兵部侍郎王家彦呈上来的一篇折子。大致内容便是说现在京师守备力量薄弱,三大营都是些老弱残兵甚至还有太监。现在贼军虽退,闯王已死,可这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手下一大批军官将士流民百姓不一定真会打散。若是三五集结,再图谋逆,京师依旧岌岌可危。就算不犯京师,我大明国土岂不是由了这群土匪整天大江南北的闹腾?虽然有天师相助,那也只是一朝一夕,现在还要马上筹集兵备,以期大明长治久安。
“好,好,好!”崇祯大喜,不断拍手叫好,现在朝廷就是缺这种有见地的人。那些整天占着茅厕不拉屎的人早该拖出去砍了。
“方公公去请天师来见朕。”
“还是我自己去吧。”皇帝又觉得不妥,自己站了起来。
他刚要出去,门口的侍卫跑来传话:“启禀皇上,卫天师求见!”
“嘿!说曹操曹操到!”崇祯一笑,“快请!”
好久没这样开心过了,方正化也为皇帝龙颜大悦由衷的高兴,规规矩矩侍奉在一旁。崇祯整了整皇冠,今天这件交领大通袖襕的龙袍是皇后洗过多次,穿在身上还感觉无恙,可内衣袖口却有一块补丁时不时漏出来,很不雅观。他背过身子用左手在右手袖口往里塞,手往下一垂,便又会显露出来,反复几次,依旧如此。一旁的方正化见皇帝还在鼓捣衣服,卫宇却到门口了,方正化赶紧咳嗽一声,皇帝才消停下来。
“皇上好!”卫宇并不跪拜,只是学着别人对他拱了拱手。
皇帝并没计较,方正化却一脸鄙夷,暗像为何如此不识礼数,就算是天师,咱皇上也是人间的统治者啊。
“天师请坐,朕正准备去找你呢。”皇帝坐回龙椅。在案上拿起刚才那份奏折让方正化递过去。
兵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这时的明朝主要是文官朝政,很多官职基本都是文官担任,这个王家彦也是。一手漂亮的正楷小毛笔字,让卫宇看了半天。这繁体字还能靠认半边来勉强理解,但整篇文章都是文言文,上下文理解上去颇为费劲。
卫宇一边看一边消化,崇祯还以为他在思考什么问题,便没打断。等大致明白了奏章内容,卫宇心里叫苦不迭,原来自己文字功底那么薄弱。
“天师有什么想法?”皇帝见他放下奏折,连忙问道。
皇帝打算叫自己过来,很可能就是为了这折子上面的东西,这也正是他来的目的之一。
“我看王侍郎说得虽然有道理,却没说到位。”卫宇摇了摇头,打算提出自己的看法。
“噢?如何不到位了?”崇祯一副饶有兴趣的样子,笑道。
“皇帝陛下也明白,筹军备兵岂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问题?首先,备军首要问题是军饷,我有所耳闻,军饷已是欠了好长时间。这个我们商量过,应该最近能搞定,到时还希望皇上不要心慈手软。
其次,是训练。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若是没有一个领头羊,千军万马也不过是李自成那些败军一样成了一盘散沙。所以在备军之前,还要挑选好能够担当胜任的大将。
其三,便是人心,如今人心涣散,多少人前几天还想着朝秦慕楚你自己也看到了。那些大臣也不过百来人,不行咱可以换;可是下面的平民百姓呢?若是丢了民心,就等于丢了江山啊……”
“大胆!口出狂言,纸上谈兵。”听到丢江山这些敏感词汇,一边的方正化终于忍不住气的跳起来。“身为天师,一口一个咱们,一口一个你,一点礼数都不知讲究。口若悬河,侃侃而谈。”
卫宇也不怎么习惯太监那声腔调,特别是骂起人来听上去比骂人的话还难听。不过他现在终于意识到这里不是二十一世纪,为人处事真要处处注意才行。随后他站起身来郑重其事朝着皇帝鞠躬一拜:“恳请皇上原谅,卫宇不识人间礼数,冒犯皇帝,还请皇上降罪。”他本来想跪,可观念问题,就是曲不下膝盖。
崇祯其实在那晚跟他聊天就发现这个问题,他们一群人都不怎么讲究,做事大度随意,不过自己却不反感。贵为天子,整天在这皇宫里正正经经,不苟言笑,甚至在后宫都要板着一张脸去教育妻子儿女,真的好累。眼前这个人,并非凡人,只有他见了我才不会像其他人那样摆出一副温顺恭敬的姿态,拍马溜须。退一万步说,就在昨天,他帮我保住了江山,我怎么可能怪罪他呢?
“天师不必拘礼,自今日起,尔等见朕皆无需朝拜。呵呵。”人逢喜事精神爽,崇祯金口玉言,直接降了这道口谕。
“谢主隆恩!”这话卫宇还是听的挺多,马上用上了,最后他又转过身子,朝皇帝一旁的方正化拜谢,“多谢公公提点,卫宇今后注意分寸,还望公公海涵。”卫宇深知皇帝身边的人是多么重要,一个都得罪不得,况且这个太监还是掌印太监,听说平时挺和蔼的,今天吃了火药么?
“恕咱家动怒,天师初来乍到,不知者无过。”皇帝都说这样的话了,他还有什么可言。
刚才卫宇分析了三点需要解决问题,也就是说这个侍郎不过只是提出一堆问题,却没说怎么解决。皇帝示意卫宇接着说下去,他挺喜欢听卫宇分析问题,讲话通俗易懂,比喻恰当,能一语中的。
卫宇下意识看了看左右,皇帝理解,让左右侍卫退了出去。卫宇依旧不语,崇祯无奈,等到方正化也被叫了出去,才开口说道:“关于饷银之事,皇上最好速做打算,这是重中之重。”
上次在王勋身上收缴的那份“开门迎贼公约”的名单就是二人商议的饷银突破口。国库空虚,崇祯皇帝多次要求大臣捐饷,一个个都来哭穷。卫宇记得历史上就出现过这滑稽一幕皇帝劝捐饷御敌,大臣不肯,到城破之时,顺军到大臣家里抄家助饷,都几万十几万两的家底,全部缴了顺军。
现在有了这份名单便有了目标,收缴了目标之后便可起到威慑作用。
“陈演、王之心、张缙彦三人到底如何处置,皇上还没想好吗?”卫宇实在看不惯崇祯那副优柔寡断的神态。
“迎贼公约”的头三号任务就是这三人,而这三人来头都不小,一个内阁首辅,一个司礼监太监,一个兵部尚书,没一个是吃素的。当时打完王勋,崇祯便把三人收进诏狱,现在还在里面关着听候处理。
“天师意下如何?”崇祯实在犯难,这些人都是朝廷重臣。
“按律法处置。”卫宇朗声答道。见皇帝还在犹豫,他接着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若是有三人家产,招募到士兵,我愿亲自训练以戍京师。”卫宇虽然没有练过古代的兵,却容不得皇帝再犹豫了。
“朕准奏!”崇祯终于下定决心。
“皇上英明!关于领兵之将,我初来乍到,不敢妄置可否,还要皇帝亲自任选。”毕竟人员任选还要您老人家说了算,这些基本规则可谓是古今通用。“最后是人心,皇上,现在朝廷上下人心涣散,必须把大家交缠在一起,拧成一根绳,您只要握住了,便得心应手。另外就是百姓,我知道您下达了《罪己诏》,可是有多少人在意呢?大家已经麻木了,天下都在看着您和李自成之间的博弈,百姓成了看客。现在您要像磁石一样有吸引力才行,把那些涣散的收拢在一起,由此可矣,天下何不大治?”
“看来天师早有对策。”皇帝正襟危坐,更加专注。
“这正是我今晚来找您想跟您商讨的。这不是一两天就能做出来的,我建议可以先从城外的饥民,流民开始。收拢李闯溃散的流民、士兵,把那些收缴的田地发放给他们耕种,两年不收租佣,以镇民心。
派遣京师壮丁前去管理流民,放给饷银。这样,就一环扣一环,流民扣百姓,百姓扣朝廷,朝廷再扣上您。君民上下,同进共退,中兴不远矣。”
“朕得天师乃大明之幸也!”崇祯每次听到中兴一词都欢欣若狂。
“还要陛下全力配合,扫除朝廷碌碌庸人,圣旨所到,当处有所作为,方能见成效啊。”卫宇知道无论什么计划若是没人去执行,就成了一纸空言,崇祯没少吃这样的哑巴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