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0年12月30日星期四多云
我叫齐辰,龙国国家博物馆考古学院研究员,留学美国回国后致力于龙国的考古事业,今天是发掘秦始皇地宫的第七天,地宫外围都已经被挖掘并清理,明天秦皇地宫的大门将被打开,保存千年的秦皇地宫江湖展示在世人面前,那将会是一个历史性的一刻,自己根据留学所学和自己结合国内情况所创造的遥感考古和地球物理探测勘查技术也可以得到证明。
……
“齐辰,走啦,去发掘现场的专车已经到啦!”
听见同事的叫喊,齐辰合上了他的日记本,关上了那又在广播的“世界末日”的电视广播,离开了营地。
当齐辰左上车后一边看着窗外的景色,一边又看着车内无线电视传播的“世界末日论”,和以往一样,每隔几年这个世界便会散步不同的世界末日的言论和预测,各式各样的预言者们一个接一个的粉墨登场,甚至还会出现一些科学家进行这演说,甚至会拿出一些他们的科学数据来证明,随着轴心的运转,地球有所谓的磁场存在,但这磁场却在过去10年间不断地减弱,这种现象叫做“舒门共振”,以此为依据我们可以知道地球磁场的强度。在过去许多世纪以来“舒门共振”的指数都维持在每秒7。8转,但是在过去七、八年却已经上升至每秒11转,并且还在持续增强中。若以数学上计算起来,到了2060年“舒门共振”的指数会到每秒30转,当指数到每秒13转的时候,地球的轴心便会停止旋转。地球和太阳的磁极将会同时发生逆转,造成地球危机。太阳风暴、地壳变动、小行星可能也会更容易接近地球,就像是数千万年前恐龙灭亡的年代。
所说的内容无非还是那些“地球将会两极倒转,地球外壳和表面将会突然分离,地心内部的岩浆将会喷涌而出。分离的大陆会将整个人类填入大海,地震、海啸、火山以及其他灾难一起出现。”
齐辰是不相信这些所谓的末日言论的,从2012年以来,总是会闹得沸沸扬扬,结果又是寂寞的被人们遗忘,齐辰十分反感那些散步末日言论的,因为这些言论大都是一些商人性质的言论,无非就是为了达到他们所需要的一些“利益”。
渐渐的,齐辰睡了一小觉,他梦见了秦始皇地宫,当他吃力的推开地宫的大门后,突然一只金雁从墓中飞出,这只神奇的飞雁一直朝南飞去……
当齐辰从短暂的睡梦中醒来时,汽车缓缓地进入考古发掘地点,四周早就已被各种各样的人们所挤满,巨大的横幅横跨在临时搭建的演说平台上面,上面写着“龙国秦始皇陵考古成果见证会”平台的四周早已经被龙国各个卫视的电视台和各个同国家的电视台所占满,还有跟多的志愿者和围观的群众们,看他们神色兴奋,翘首以盼。
在讲台上上,中煤航测遥感局遥感应用研究院环境所所长、龙国秦始皇陵考古队队长周晓波神采激昂的想人们宣布:“国家“863计划”之一,也是我国有史以来对西安秦始皇陵所进行的资金投入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地下考古勘察工作已经取得巨大的成果,通过最新遥感考古和物探勘查表明,中国第一个帝王陵园的布局之谜已经解开。”周晓波挥手示意大家停止鼓掌并继续说道:“这随后的发掘活动,将会是历史性的时刻,我们将采取国家考古团队和知名电视台现场直播的方式带领大家一起见证秦皇地宫。”
……
随着短暂的宣布会结束后,齐辰和其他考古团队的同事们以及少数的几个知名电视台记者们一同缓缓地朝着秦始皇地宫的大门走去。
来到秦始皇地宫的巨大古朴的石门前,走在最前的考古队队长周晓波定下了脚步,并微笑的转身面向了后面的人们。大家也纷纷停止了脚步,紧接着就有某知名电视台的记者上前问道:“周主任您好,秦始皇陵地宫的位置一直众说纷纭,请问您是如何找到了皇陵地宫的正确位置呢?”
周晓波神色淡然的介绍说:“我们用遥感和物探的方法分别进行了探测,其实地宫就在封土堆下。”
紧接着有个外国的记者上前问道:“据悉,历代考古学家说曾作过很多考察,但却一直找不到这个传说中的地宫。请问您发现的依据是什么?”
周晓波一时语塞,安排中并没有这个提问环节,这个记者是怎么上来的,他一时也回答不出来,但是又面对这么记着现场直播也有不好拒绝。他只能眉头一皱看了一眼旁边负责安排事务的同事,那位同事也被眼前这一幕弄得不知所措,就在事情僵持着的时候,站在考古队员边上的齐辰走了过来,微笑的朝那位外国记者点了点头示意,并给记者讲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今年元月初,秦始皇陵区气温降至零下12℃,封土堆上的石榴树正常开花结果,而在封土堆南墙外的石榴树却冻害严重,不能正常开花结果,差别特别明显。“墙外的土壤未经扰动,而封土堆土壤的结构和含水量则已发生改变,又因为墙内地下存有地宫,才使得土壤相对温度较高,从而造成植物长势的差异。”齐辰解释说。
经齐辰这么一说,在场的人都明白了事情的原理,其实就是这么简单,四周的记着纷纷的鼓掌,同时也缓解了刚才那一幕尴尬的局面,周晓波趁着局面的缓和也走到齐辰前面并对所有人说道:“好了,下面我们将会打开地宫的石门,让我们一同见证历史的时刻即将到来。”
在场的人们虽然对周晓波刚才这一举动有所不满,但是很快又被打开地宫大门这一经典时刻所吸引,并淡忘了刚才的那一幕。齐辰也很识趣的回到了考古队员的人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