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58400000018

第18章 动作敏感期(0—6岁)(2)

敏感期分析

一个有形的空间是容纳物品的地方,这一点孩子是知道的。但是,有一天,他突然发现某个空间也可以容纳自己的身体。当孩子有这样一个“重大”的发现时,他就会感到非常的神奇。所以,他就会频繁地而且是乐此不疲地用自己的身体去感知这种神奇,体会空间带给他的乐趣。所以,孩子会对这个游戏“情有独钟”。另外,孩子也会在捉迷藏的游戏中获得各种方位的概念。当孩子四五岁时,他就会与其他小伙伴玩更多规则的捉迷藏游戏了,并且会在游戏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周围的环境。

引导小妙招

1.要找到“藏”起来的孩子

对孩子来说,捉迷藏就是为了让人找到他,他越是被找到,他就会越高兴、越快乐。相反,如果他藏起来后一直没有人能找到他,就会打击他的积极性,孩子就会渐渐对捉迷藏失去兴趣。就像故事1中,当爸爸假装找不到他时,孩子就会自己喊出声来,提醒爸爸他藏在了哪里。可见,孩子对于捉迷藏与成人理解的捉迷藏是不太一样的。既然我们已经知道孩子喜欢被找到,那就尽力去把“藏”起来的孩子找出来吧!

2.要有耐心,不要烦躁

在孩子眼里,捉迷藏有着无穷的乐趣;可在成人眼里,捉迷藏可能没有一点乐趣。尽管如此,面对喜欢捉迷藏的孩子,父母也应该配合他,要有足够的耐心,千万不要烦躁。就像故事2中的那位妈妈一样,要下定决心,珍惜孩子的每一个敏感期,不让敏感期白白错过。还有故事1中的那位爸爸,虽然自己很累了,但还是打着精神陪孩子继续捉迷藏

3.满足孩子的探索需求

孩子捉迷藏,就是在探索空间。一位爸爸看到儿子非常喜欢捉迷藏后,就决定满足孩子的需求。他把家里那个盛洗衣机的纸箱子给儿子当玩具。儿子看到大纸箱子后,非常高兴。在捉迷藏的时候,总是愿意把自己藏到放倒的纸箱子里。而且,儿子在不玩捉迷藏的游戏时,他就会把自己的小枕头、小毛巾、吃的、喝的等东西都搬到纸箱子里,还在里面睡觉,俨然把纸箱子当成了自己的小窝。爸爸知道,儿子是在享受那个小空间带给自己的快乐感觉。

这是一位有心的父亲,他知道该怎样给孩子创造机会,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其实,每个孩子都是这样,喜欢从小空间进入大空间、从大空间进入小空间的重复行为。在重复的过程中,孩子既体验到了“大空间”和“小空间”带给他的乐趣,也锻炼了自己动作的灵活性与协调性。

4.垒高:孩子把物体摞起来,垒高,推倒,再垒高,从而建立自己对三维空间的感觉(3—4岁)

——支持孩子的垒高行为,多给他提供类似的机会

孩子在3—4岁时,他还会表现出一种新的爱好,那就是垒高。孩子会对垒高非常感兴趣,这时他已经不仅限于垒积木,还会把家里的东西搬到一起,摞起来,然后再把它们都推倒,之后再垒高,再推倒……如此反复,不厌其烦。其实,垒高再推倒,是孩子对空间感受的一种过程,也是最典型的感知空间的一种能力。因为孩子是通过物体的位置来感知空间的,所以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把东西垒高。当然,这个敏感期也有可能会延迟到小学阶段。

身边小故事

故事1:

“哗”的一声,3岁2个月的小豆又将垒高的积木推倒了,他的小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微笑。这已经是第三次了。妈妈一直就在一边看着,没有做声,也没有去打扰他。

接着,小豆又开始了第四次垒高的过程……又推倒了……就这样,小豆玩了将近2个小时,可能是觉得累了吧,推倒之后他站了起来。妈妈以为小豆不玩了,就蹲下来想帮他收拾残局。

没想到的是,小豆竟然不让妈妈收拾。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小豆想上厕所了。哈哈,从厕所回来的小豆又坐了下来,开始了新的垒高……

妈妈想:“小豆真是不嫌烦呀!佩服!”

故事2:

即将满3岁的小雨最近喜欢上垒高的游戏了。以前,他是垒积木的,但现在他已经对垒积木好像不太满足了,而是开始垒家里的物品。比如,他会把家里的小凳子都搬到一起,一张一张地摞起来,让它们变成一个小“高楼”。然后,他会再把这座小“高楼”呼啦一下子推倒。

看着被自己推倒的小凳子在地板上倒得乱七八糟的样子,小雨一点都不心疼,还有点胜利者的姿态。他非常满足地看一会儿后,再把它们垒成刚才的样子,然后再次推倒……

敏感期分析

一般来说,1岁多的孩子就能把积木垒得高高的,而且也会把积木推倒,当父母做出了逗他笑的反应后,孩子就会对垒高再推倒这件事非常感兴趣。但是,这种感兴趣大都是固守在对父母的反应的兴趣上,而不是对垒高再推倒这件事本身感兴趣。但是,三四岁的孩子对垒高这件事感兴趣却是自发的一种感觉,可以说是探索空间敏感期的一种特殊表现,也可以说是喜欢垒高的敏感期。也就是说,孩子在这个时候会通过垒高再推倒的方式感知周围的空间。所以,像故事1中的小豆,还有故事2中的小雨,都会不厌其烦地玩着垒高的游戏。

引导小妙招

1.支持孩子的垒高行为

很多父母也许会认为,每样物品都有自己的用处,但是对于三四岁的孩子来说,他只想把自己的玩具或其他的物品垒高,他会从垒高再推倒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当然也会感知到空间的存在。所以,当看到孩子把玩具都垒高,甚至是把吃饭用的盘子、碗等都垒高时,千万不要生气,也不必告诉孩子盘子和碗是用来吃饭的。当然,父母也不用担心孩子会把盘子、碗等打碎了,只需要让他尽情地垒高就可以了。

2.借机让孩子了解更多的空间概念

孩子开始垒高的时候,是随机性的,有时候还等不到他垒得很高时就自动倒了。不过,尽管如此,孩子也不会难过,反而也还是很高兴的样子。不过,如果父母能在这时候,借机让孩子了解更多的空间概念就更好了。

一位父亲看到3岁的儿子在垒积木,刚开始,他把小积木放在下面,把大的放在上面。结果,很多,他垒的“高楼”就倒了。虽然孩子还是很幸福的样子,但好像还有一点奇怪的表情,他像是在纳闷:“为什么这么快就倒了呢?”

这时,在一边观察的父亲指着一块小积木说:“这是小的。”又指着一块大积木说:“这是大的。”接着,父亲拿着孩子的小手,让他把大积木放在下面,把小积木放在上面,慢慢地,“高楼”越来越高,而且还没有要倒的意思。这时候,孩子真的很兴奋。他已经等不到继续垒高了,手一推,“高楼”倒了。从那以后,他就慢慢知道该怎样垒高了。因为他已经能分辨大小了,知道把大积木放在下面,而把小积木放在上面。

可见,孩子的空间感就这样在游戏中获得了。所以,父母可以用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了解更多的空间概念。同时,也能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孩子两只手的动作协调能力。

3.与孩子一起做垒高游戏

当然,父母也可以与孩子一起做垒高的游戏,这样一方面可以体验亲子协作的乐趣和成就感,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孩子手部肌肉的控制能力。游戏需要准备一些积木,还有一个小篮子,篮子的大小以不能一次装完所有的积木为宜。

父母现在地上画上白线,把所有的积木放到白线的后面,再让孩子拿篮子去把积木取来,然后再回到出发地把积木垒高。当然,父母也可以跟孩子比赛,看谁垒得最快、最高。

5.模仿:模仿别人的一举一动,或好的,或坏的,一概模仿(0—2.5岁)

——鼓励孩子的良好模仿行为,漠视他的不良模仿,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模仿,培养他的好习惯

很多父母可能会发现,当孩子2岁左右手,就会特别喜欢模仿爸爸妈妈的一举一动,也会模仿周围小朋友的动作……孩子所模仿的动作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但是,好与坏他自己是分不清楚的。所以,即使看到孩子有不良动作的模仿,父母也不应该大惊小怪,呵斥孩子,甚至是打骂孩子。应该漠视他的不良模仿,有意识地去引导他的好的模仿。

身边小故事

故事1:

辰月2岁半了,到了动作模仿的敏感期。有一次,他到奶奶家吃饭,看到奶奶在给他做烙饼,只见奶奶活好了面,把面放到面板上,揉好后,就开始用擀面杖擀面,做成博饼,在放上油,再揉,再擀……最后放到锅里……

对于这系列的动作,辰月看得很认真,也很感兴趣,他的记忆力也很好,竟然把关键的动作都记住了。于是,他自己就模仿起来了。

回到家后,他就跟妈妈学奶奶烙饼的样子,学得还有模有样。后来,他就跟其他的小朋友模仿这些动作,那些小朋友都在那里非常认真地看他“表演”……

就这些动作,辰月模仿了大半年,每次模仿都很兴奋的样子。

故事2:

成成和帆帆都是2岁多点,而且两个人还是好朋友呢!因为他俩就住对门,上同一个幼儿园,就是在小区楼下玩耍,他俩也是在一起的,可以说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小伙伴。

最近,成成变得突然爱模仿帆帆的动作了。爸爸想,大概是孩子的动作模仿敏感期到了,而且看儿子模仿动作还都比较好玩,没有什么不好的动作,所以他也没有去刻意地制止他。

星期天的下午,成成和帆帆到楼下玩耍了。当然,陪在后面的还有他们的爸爸。只见帆帆走在前面,成成走在后面。帆帆往哪个方向走,成成也跟着往哪个方向走。两个小家伙玩得是不亦乐乎,后面跟这的爸爸也在交流工作方面的事情。

突然,走在前面的帆帆不小心被一个坎绊倒了,可能摔得有点疼,刚想哭还没有哭出来的的时候,就见后面的成成也摔倒了。帆帆看到成成也摔倒了,就没有哭,而成成也呵呵地笑了起来。当帆帆和成成都爬起来后,成成又故意模仿刚才帆帆摔倒的动作,一连模仿了好几次。

后面成成的爸爸尽管知识这是孩子动作模仿的敏感期,但还是在心里嘀咕了一下:“真不知道孩子是怎么想的,让自己摔倒有什么好模仿的呢?”

敏感期分析

有的父母可能有纳闷:“孩子为什么喜欢模仿别人的动作呢?模仿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其实,孩子就是在模仿别人的过程中学习的。也就是说,模仿是孩子的最主要的一种学习方式。他会通过模仿父母、周围的成人、小朋友们,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

一般来说,孩子的动作模仿阶段是在1岁半到2岁左右的这段时间比较集中一些。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陪伴孩子最多的人,所以父母就是孩子模仿最多的对象,他会模仿父母的言语,也会模仿父母的动作行为。就动作行为而言,孩子可能会模仿父母扫地、擦桌子,甚至是切菜、烧饭等家务劳动。

除了模仿父母,孩子还会模仿他熟悉的人,比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人的动作。比如,孩子可能会模仿爷爷抽烟袋,可能会模仿奶奶喂小鸡,等等。故事1中的辰月模仿奶奶做烙饼就属于这种情形。当然,孩子还会模仿他的同龄人,如果有个小朋友比较优秀,孩子就会模仿他的言行举止。

当然,大多数孩子的动作模仿敏感期是在2岁左右,但有的孩子这个敏感期会滞后一些,甚至到3岁左右才出现,还有的孩子到五六岁甚至是上小学后才出现动作模仿的现象。父母应该知道,这些情形都是很正常的。

引导小妙招

1.不要抑制孩子的模仿行为

对于孩子来说,模仿别人的动作行为是他模仿敏感期的正常表现。所以,父母不要以为孩子是在“淘气”地模仿父母或他人的动作而加以抑制。这样做是不合适的。父母应该知道,正是孩子通过这些模仿的行为学会了很多的本领,增长了自身的智慧,而且他也在动作模仿中探索了世界,让自己的身体动作变得协调,变得灵活,从而让自己迈出了健康成长的一步。所以,父母一定不要抑制孩子的模仿行为,而且还应该做适当的引导。

2.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模仿环境

可能父母会发现,孩子在模仿父母或他人的动作时,并不加以辨别,不管是好的动作,还是不好的动作,他都统统模仿。很多父母见孩子模仿的动作不良,就会非常生气,以为孩子在学坏,其实没那么复杂。因为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不能真正辨别好与坏,对与错。所以父母不应该以好坏对错来衡量孩子模仿的动作。当然,父母也不要生气,更不要呵斥与打骂孩子。

父母要做的就是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模仿环境。不论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还是对孩子未来的人格形成来说,环境都是最为主要的影响因素。而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所以一定要从自身做起,自己的动作应该健康、文雅,要做到自制。当然,还应该注意让孩子接触行为举止比较良好的人,远离那些言行举止不端的人。

3.利用孩子的模仿培养好习惯

孩子在动作模仿敏感期,除了模仿一些所谓的“不好”的行为,他还会模仿一些优秀的行为。比如,看到父母收拾房间,他也会模仿着收拾;看到父母起床后要刷牙洗脸,他也会学着父母的样子去做;看到父母洗衣服,他也要尝试去洗;看到父母择菜洗菜,他也要去做……

所以,父母可以利用孩子的这些好的动作的模仿,培养他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就是说,父母要时刻允许孩子模仿这些好的行为动作,当孩子模仿得多了,就会养成习惯。即使度过了动作模仿的敏感期,孩子也会模仿父母的言行成长,因为他已经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幼小时候养成的良好习惯将会让孩子一生受益。

6.剪、贴、涂:开始很自然地、有意识地使用一些工具(3—4岁)

——允许孩子自由剪贴涂,给孩子一些剪贴涂的书、工具,与孩子一起玩耍

孩子在三四岁的时候,他就很喜欢剪、贴、涂等动作,而且会比较自然地、有意识地使用一些工具,如剪刀等。一开始,他可能剪得杂乱无章,毫无秩序,就像搞小破坏一样,但慢慢地,他就开始剪得有秩序,知道该按照什么样的模式去剪。剪完后,他可能把小纸片贴到某个地方,或是在小纸片上涂上颜色。当然,开始涂色的时候也是比较随心所欲的,根本不会注意到是否合乎情理,是否有美感,但他会逐渐学会搭配色彩,最终把颜色涂得很漂亮。这里的涂,不仅是涂色,还指涂鸦。其实,这些都是孩子在动作敏感期的正常表现。

身边小故事

故事1:

娜娜3岁5个月了。就在4个月前,她突然迷上了剪纸,不过剪得一点也不好,可以说是乱剪一气。她早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不是上卫生间,而是去拿剪刀,剪一堆的纸;而且从幼儿园回到家的第一件事也是剪纸。

妈妈知道,女儿酷爱“剪纸”,一定是有原因的。于是,妈妈每隔几天就买回一大卷纸,让女儿去剪。大概过了一个月,女儿突然不乱剪了,而是喜欢按照某个线来剪了。而且,她还要求妈妈在纸上画出各种线、各种各样的图案,然后她就顺着线,用剪刀剪出各种比较简单的图形。再后来,她就能剪的图形越来越复杂。而且,娜娜把她剪的各种图案都贴到了她自己房间的墙上。

同类推荐
  • 世界上最伟大的教育课

    世界上最伟大的教育课

    本书讲述了老卡尔·威特如何将出生本是弱智的儿子教育成为天才的故事。
  • 好家长成就好孩子

    好家长成就好孩子

    《好家长成就好孩子:最成功的育子故事》点读了世界名人童年的成长道路,分为政治家篇、科学家篇、文学家篇、艺术家篇、企业家篇的早教故事。被选入的世界名人中,有胆识非凡的政治家,科学探索的先驱者,才华横溢的文学家等。他们是家庭教育的成功实践者,其成熟的教育思路、独到的心得体会以及成功的教育经验,将让父母读者能够深刻领悟到教导孩子有多么的重要。
  • 怀孕育儿一定要知道的500个细节

    怀孕育儿一定要知道的500个细节

    怀孕的过程事关母婴健康,所以一定要注意生活中的各种细节,避免因为粗心而给自己和宝宝带来可能的伤害。孕妇只有从小处着眼,掌握科学的孕产期保健知识,从细节入手,正确护理,才有助于为宝宝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从而孕育出一个健康、聪明的宝宝。
  • 不能错过的儿童敏感期

    不能错过的儿童敏感期

    在孩子生命成长的某个时间段,他们会本能地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专心尝试或是学习他所感兴趣的特定事物,直至他们满足内在需求,这就是所谓的“敏感期”。本书旨在指导父母捕捉孩子生命中的每一个敏感期,并顺利帮助孩子过渡成长,用爱和智慧开启孩子的一生。
  • 好成绩是帮出来的

    好成绩是帮出来的

    本书汲取中外教育实践之精华,汇集当今杰出父母在孩子早教、幼教、小学、初中、高中几个阶段的教育经典案例。
热门推荐
  • 第十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者小说精选

    第十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者小说精选

    换一种阅读和挑选的眼光,新概念特色作文让你看到另一片风景。引领青春时尚,把握青春脉动,关注青春现象,贴近青春心灵。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第十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者小说精选,读者可以随意翻开每一篇文章,都是经得起挑剔性阅读的作品。让你体验青春,感受文学。本书汇集了第十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者小说精选24篇,读者可以随意翻开每一篇文章,都是经得起挑剔性阅读的作品。使读者从中体会到写作的乐趣味和文学的无限魅力。
  • 网游之生死

    网游之生死

    主角是幸运的,但是不会顺风顺水让你觉得索然无味,人生的酸甜苦辣你都能跟随着你自己的感觉在本书悉数咀嚼到。
  • 水浒传(下)

    水浒传(下)

    被外国人推崇备至的中国英雄传奇小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女作家赛珍珠:“《水浒传》这部著作始终是伟大的,并且满含着全人类的意义,尽管它问世以来已经过去了几个世纪。”《大英百科全书》:“元末明初的小说《水浒》因以通俗的口语形式出现于历史杰作的行列而获得普遍的喝彩,它被认为是*有意义的一部文学作品。”
  • 霜剑乱披风

    霜剑乱披风

    一绣扇扇开两缕燃香晕开三朵黑莲补四方缺憾,五重修行境消散六欲泯灭七情放得八方无人争留九幽众鬼雄。摘天楼塌了,可情分还在啊。
  • 我在广州

    我在广州

    以此来纪念我已经度过的五年广州生活,奋斗?或沉沦?总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在广州的这五年,如同过山车一般,总是不断的有新鲜事来挑拨我并不算坚强的神经!而慢慢的,我也从当初那个年少气盛、天真单纯的小男生,逐渐成长为一个心机城府、果敢稳重的男人!要说感谢广州,倒也不必,或许当今的社会远比自己想象的复杂,无论我身在哪个城市,应该都会经历现在自己正在经历的一切。如此尔尔......
  • 规箴

    规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黄书

    黄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非均衡的中国经济

    非均衡的中国经济

    本书是厉以宁先生的学术代表作,提出了影响深远的“中国经济非均衡理论”,为中国的经济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南。本书围绕中国经济的非均衡性特征,从政府、企业、市场三者的关系分析了资源配置、产业结构、制度创新和经济波动等问题,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观和微观运行机制的特点,并探讨了以企业改革为中心,通过改革调整走出困境,实现顺利发展的途径。本书被评为“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10本经济学著作”之一,列入“中国文库?新中国60周年特辑”,并荣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
  • 星河血

    星河血

    时空流逝,岁月如梭,一代又一代的强者腾空而出。一位少年,身怀重宝“星河血”,不得不走上巅峰道路……旅途的艰辛、红颜的相识、珍宝的出世、凶猛的妖兽……一切一切阻挡着少年前进的道路……一场巨大的阴谋掩盖在这片未知的大陆上
  • 一生必读的文学精品(精品文学书系)

    一生必读的文学精品(精品文学书系)

    对中学生来说,选择好读书种类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古今中外的图书浩如烟海,如何充分利用宝贵的时间,如何选择那些具有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的读物,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增加自己思想的深度,是每个处于这一阶段的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李超主编的《一生必读的文学精品》正是帮助您解决这一难题,为您指明了一条简捷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