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58400000027

第27章 社会规范敏感期(0—6岁)(7)

孩子在3岁之前哭泣时,因为他还小,大多数父母都能满足孩子的需求。但是,当孩子慢慢长大时,还会有因为委屈而哭泣的情形,但有的父母就会认为,如果一再满足他的需求,就是惯着他,就会把他惯坏。于是,当孩子想寻求妈妈的心理安慰而哭泣时,爸爸就会不让妈妈安慰孩子。其实,这种做法对孩子渴望获得爱的心是非常残忍的。当然,孩子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的心理就很难健康成长。

17.“我要做”:孩子想学妈妈的样子扫地、擦桌子、切菜、做饭等,表达他“我要做”的意愿(5—6岁)

——不要怕孩子做不好,不要怕孩子伤着自己,要给孩子去做这些事的机会,否则孩子的这种敏感期稍纵即逝

孩子在5—6岁的时候,父母就会发现,孩子越来越像个“小大人”了,比如,他想学妈妈的样子扫地、擦桌子、切菜、做饭,等等,他在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深处“我要做”的愿望。对于孩子的这些表现,父母不要惊奇,这说明孩子已经进入了社会活动的敏感期。父母不要怕孩子做不好,应该允许他去做这些事。要知道,这个敏感期稍纵即逝。

身边小故事

故事1:

萧然5岁了,爸爸妈妈都把她视作掌上明珠,什么事情都不让她做。不过,萧然却非常想做点什么。

晚上,爸爸把萧然从幼儿园接到家,妈妈已经开始准备晚餐了,正在厨房切菜。这时,萧然就走了过去,在旁边看妈妈切。

看了一会儿,萧然对妈妈说:“妈妈,让我切吧,我也会切。”

妈妈说:“小姑奶奶,你可以别切,这个不好玩,你要切着手就麻烦了!”

尽管萧然一再请求妈妈,但妈妈就是没有答应她。最后,妈妈说:“去看动画片吧!这里不好玩。”萧然只好悻悻地走向电视机……

故事2:

家里的自行车坏了,爸爸正在修理,5岁半的儿子就站在旁边看。他看爸爸熟练地运用扳手把螺丝拧下来,把零件拆下来,就感觉很有意思。

于是,他就说:“爸爸,也让我拧个螺丝吧!”

爸爸说:“去,一边玩去吧,别在这里捣乱了!”

儿子并没有离开,他还是想亲手操作一下。于是,他又说:“爸爸,我想拆那个零件。”

这时,爸爸有点着急了:“你这孩子,再捣乱我就打你了!”说着,还举了举巴掌。

儿子很“知趣”,不再看了,一个人上楼去了……

故事3:

朵朵5岁时的一天,突然对倒垃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天早晨上幼儿园的时候,她就背着书包,提着垃圾桶去倒。妈妈为了支持她参加家务劳动的兴趣,培养她倒垃圾的责任感,对她倒垃圾的事情给予充分肯定,并予以表扬,说她勤快、能干。这样,就激发了朵朵主动倒垃圾的自豪感,慢慢地形成了习惯,并最终把这项劳动看成自己的一种责任。

现在,朵朵已经7岁了,每天依旧提着垃圾下楼,非常开心……

敏感期分析

很多父母都口口声声地为了孩子好,不让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就连孩子要尝试的心都会被父母给很好地“保护”起来。结果,若干年后,当父母感慨自己的孩子不懂事,不懂得帮父母分担家务,什么事情也不会做的时候,是否能反省一下之所以会这样的原因呢?是谁“造就”了这些“无能”的孩子,难道不是父母自己吗?这样做,不但累了自己,更害了孩子。像故事1和故事2,两个孩子对动手劳动有着如此强烈的兴趣,可一个怕孩子切着手,一个嫌孩子“捣乱”,结果,两个孩子的劳动或做事的积极性就这样被父母无情地扼杀了。

不过,故事3中朵朵的妈妈却是很有智慧的,她知道保护孩子劳动的积极性,并运用肯定、鼓励与表扬的方式,让孩子增强做事的主动性,最终使她养成了一种好习惯,也培养了她的责任感。这种方式是值得父母学习的。

引导小妙招

1.不要误解了孩子

很多父母把孩子想要做事的行为看成是“添乱”、“凑热闹”、“搞破坏”、“捣乱”等,于是就会阻止孩子去做他想做的事情。其实,这是对孩子的一种误解,孩子想做饭、想修理、想做家务等想法或行为都是他在社会活动敏感期的特殊表现。如果父母不让他去做,那他这种好奇心或愿望很快就会没有了,那孩子的自理能力也会很难培养起来。

一位初中生的妈妈就曾这样抱怨:“我儿子都上初二了,可什么家务都不会做,连袜子都不会洗。以后他就要住校了,我真担心是否能搭理好自己的生活。”其实,这就是父母在孩子社会活动敏感期制止孩子想做事的愿望的结果。

2.给孩子做事的机会

每一位父母都应该特别留心孩子的社会活动敏感期,一旦发现他有想做事的想法,就一定要让他去做,甚至是创造机会让他做。孩子之所以会想去做事,就是因为他有好奇心,有探索的欲望,如果父母以各种理由拒绝孩子,不但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还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心。这样,孩子学习和成长的主要动力——好奇心就会消失,那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就会受到很大的不良影响。所以,父母一定要给孩子做事的机会,给他足够的自由,这样孩子才能健康成长,才能具备强大的成长力量。

3.及时鼓励孩子

当然,并不是孩子想做事他就一定能做好,很多时候,孩子只是在探索,但探索就会有失败。比如,开始的时候,他连基本的家务可能也做不好;初次切菜的时候,可能真的会切着手,等等。对孩子来说,这可能就是一种挫败。这时,就需要父母及时鼓励孩子,不要让那个孩子轻易放弃,并给孩子示范正确的做事方法。这样,孩子就会有信心,他就能够顺利地度过这个敏感期。

18.遵守规则:如果有人说话不算话,或不遵守规则,或规则被破坏,孩子就会非常痛苦(5—6岁)

——不强迫孩子做违背他自身规则的事情,尊重孩子的规则意识

与社会活动敏感期同时,或在社会活动敏感期之后,孩子还会经历社会规则的敏感期。在这个敏感期内,孩子会特备重视规则,并主动去遵守规则。一旦规则被破坏,或是有人不遵守规则,或是说话不算数,孩子就会产生非常强烈的不安全感,就会感到很痛苦。

身边小故事

故事1:

龙龙、杨扬、飞飞3个孩子在玩“剪子包袱锤”的游戏,游戏规定,谁要是输了,就让另外两个赢的人弹一下脑门。游戏开始了,龙龙先赢了,接着是飞飞赢了,于是他他们高兴地弹了一下杨扬的脑门。

第二轮游戏开始了,龙龙和杨扬赢了,他们都快乐地弹了一下飞飞的脑门。第三轮,龙龙输了,就在杨扬和飞飞准备弹他的脑门时,龙龙突然不玩了,他跑了。于是,杨扬和飞飞就去追他,可杨扬跑得很快,他跑到妈妈的身后“藏”了起来。没办法,杨扬和飞飞只好各自回家了。

回到家,杨扬就很不高兴,他对妈妈说:“龙龙输了,他不让我们弹脑门,这样做是不对的……”妈妈向杨扬了解了情况,然后就安慰杨扬:“每个人都会犯错误,龙龙不遵守规则,他自己也难受,以后他会遵守规则的,请给他时间好吗?”

虽然杨扬点头,但感觉他还是想不明白。直到晚上睡觉的时候,杨扬还嘟囔:“龙龙这样做是不对的……”

故事2:

星期天,两个五六岁的孩子在小区里的空地上一起砸王牌。突然,他们吵了起来,为什么呢?因为小寒赢了王牌,而输王牌的小柳却不给他。

这时,他们的妈妈听到,就都过来了。小寒对小柳的妈妈说:“阿姨,我赢了小柳的王牌,他不给我。”

小柳也不示弱,他对小寒的妈妈说:“阿姨,我们是来着玩的,不是真赢的。”

听完两个小家伙的诉说,两位妈妈都笑了。

小柳的妈妈说:“小柳,你们应该事先谈好规则,是真玩还是假玩。如果是真玩的话,人家赢了,你就应该把王牌给人家。这样,人家才愿意跟你玩。”

这时,小寒的妈妈提议:“要不,你们现在就制定规则,是真玩,谁要是输了,就把王牌给赢的人。你们看,好不好啊?”

两个小家伙都说“好”。于是,砸王牌又开始了。很快,小寒又赢了小柳的王牌,这时,小柳也没含糊,直接就把王牌给了小寒。

现在,他们已经接受了游戏规则。

敏感期分析

我们都知道,游戏之所以有意思,就是因为它有规则,如果没有规则,那就不成为游戏了。其实,在孩子的眼里,游戏也是有规则的。孩子会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反复使用规则,并把它内化,也就是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说的“肉体化”。当孩子把规则内化以后,那就意味着他对群体,对社会都会有一种规则意识、责任意识。

孩子是喜欢游戏的,他也喜爱规则,并遵守规则,他会因为有规则才会去玩某个游戏。但是,这并不表明所有的孩子都是遵守规则的。所以,当遵守规则的孩子遇到了不遵守规则的孩子时,他就会很痛苦,就会想不通这件事。就像故事1中的杨扬一样,他就认为不遵守规则、说话不算数是不对的。因为在他的心里,已经建立了规则意识。

引导小妙招

1.允许孩子玩规则游戏

一般来说,孩子会在玩游戏之前定好规则,并会遵守这个规则。这样,他才会有安全感。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是在这样的规则中成长的。但是,在他玩游戏的过程中,会遇到输了不认账的情形,这时,赢的孩子就会承受痛苦。于是,有的父母就不允许孩子玩这类输赢的游戏,认为这好像是赌博。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因为玩这种游戏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自然经历,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他会建立规则、遵守规则,而且会锻炼承受输赢的心理素质。

一般来说,孩子在6岁左右,会对这种输赢游戏达到痴迷的程度。但到了10岁左右时,大多数孩子都能严格遵守游戏规则,也就是说,他们的规则意识又提高了很大一截。

2.不强迫孩子做违背自身规则的事

在孩子看来,很多事情都是有规则的,一旦违背了他的规则,孩子就不愿意去做。比如,在成人看来,盖浇饭就是把菜盖在饭上的一种饭,很正常。但是,在孩子眼里,饭就是饭,菜就是菜,两种东西混在一起,就不是饭了,就不能吃了。如果父母强迫孩子去吃的话,就等于让孩子做违背自身规则的事,孩子的心理就会受到伤害,就会影响孩子规则意识的发展。当然,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情形,比如,孩子对讨厌某种衣服的颜色或款式,父母也不要强迫孩子去穿。

3.尊重孩子的规则意识

当孩子不愿意去做某种违背自身规则的事情时,即使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不理解,也不要试图说服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父母应该尝试与孩子沟通,看看他内心的想法是什么。通过沟通,父母可以发现孩子的想法是有道理的,并不是故意找茬儿或任性。如果父母这么做了,就等于尊重了孩子的规则意识,从而让规则在孩子的内心更加强化。

19.讲权利,要求平等: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基本权利,注重并维护自己的权利、要求公平、平等(5—6岁)

——这是孩子成长的标志之一,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尊重他的选择

孩子在社会规则敏感期内,还会以成人的姿态对待一切,他会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基本权利,并且注重维护自己的权利,一旦他感觉自己的权利受到了侵害,就会要求人家道歉。即使对方是无意地“侵犯”了他的“权利”,他也会一本正经地去“维权”。其实,这是孩子成长的标志之一,父母要懂得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尊重孩子做出的选择。

身边小故事

故事1:

5岁的茜茜最近特别神气,因为她总是会坚定地维护自己的权利。当她感觉自己的权利受到别人的侵害时,她就会毫不客气地说:“请你给我道歉!”她说话的语气十分坚定。

有一次户外活动,成成从茜茜的身边飞快地跑过时,胳膊碰了她一下。当成成停下来不跑的时候,茜茜就走到他的面前,一本正经地说:“刚才你碰到我了,请你给我道歉!”

当她发现别人违背规则时,她也毫不犹豫地制止别人不遵守规则的行为,那架势像模像样,不容置疑。

一天,她看到林正在楼道里跳起来,使劲跺脚。她就走过去,很认真地说:“这里的地板不能跺,请你停止。”

故事2:

一天,5岁半的女儿让妈妈生气了,妈妈就使劲推了她一下,把女儿弄疼了。要是在以前,女儿一定会大哭起来。但这一次,女儿不但没有哭,还一本正经地对妈妈说:“妈妈,你弄疼我了,你得向我说‘对不起’。”

妈妈本来还挺生气的,女儿这么一说,她倒不生气了,还真给女儿说了声“对不起”。妈妈说完后,女儿非常高兴,还亲了妈妈一下呢!

敏感期分析

很多成人都用审视的眼光看孩子,以自己的经验判断孩子,随意地去评价孩子,等等,其实这就在无形中给孩子一个不平等的待遇。如果孩子一直生活在一个平等的环境中,他就懂得人与人是平等的,谁也不能无视他的尊严,一旦有人不尊重他,他就会维护自己的权利。

就像故事1中的那个男孩,虽然他是无意地碰了茜茜一下,但茜茜也以为他侵犯了自己的权利,于是要求他道歉;故事2中,妈妈也不是故意不尊重女儿,但女儿却用这样一种比较“好笑”的方式回应妈妈,但妈妈却很尊重孩子的“权利”,于是向她道歉。父母应该知道,这并不是孩子在无理取闹,而确实是他内心的“权利”意识使然,父母应该尊重。

引导小妙招

1.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孩子的很多行为,在成人看来,有时候是很可笑的。比如,孩子发现某个同龄人在跺脚,他就会走上去,让那个小朋友向“地”道歉。这看上去真的有点好笑。但是,可笑的背后却反映出孩子的强烈的自尊意识。所以,为了让孩子的自尊意识能够快速、顺利地发展,父母一定要尊重他的成长规律,不拿成人的想法去要求孩子、衡量孩子,更不能武断地让孩子按照成人的意志行事。这样,孩子的自尊心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

2.尊重孩子的决定和选择

父母不要小看五六岁的孩子,不要认为他还小,不懂事,其实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懂得很多事情了,他会像个“小大人”一样有自己的想法,会做出自己的决定,做出自己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决定和选择。

爸爸带5岁半的儿子去一家餐厅吃饭,刚坐下,爸爸就来了一个电话,但因为餐厅太吵,爸爸就出去接电话了。10分钟后,爸爸再回到餐厅,发现儿子满脸的不高兴。爸爸还没有来得及问明原因,儿子就说话了:“爸爸,我们走,没人招待我!比我们晚来的都点上菜了。”爸爸安慰他说,服务生太忙了。但是儿子还是执意要走。看儿子的态度很坚决,爸爸就同意了。

可能在服务生看来,孩子是没有权利点菜的,应该由成人点。但是,在孩子看来,服务生不招待他,就是对他的一种蔑视,就是无视他的存在,是不平等地对待他。所以,孩子就要为自己“维权”,他要求平等地被对待,于是就做出了换家餐厅的决定。而这位爸爸也尊重了孩子的决定。

父母不要小视这件事,如果把孩子强行留在那家餐厅,他就会认为,人的尊严是可以践踏的,没有必要“维权”,哪一天他也会无视别人的尊严。这对孩子的成长和未来的人生发展来说,都是非常不利的。所以,父母一定要认真审视孩子类似的行为,做出最合理、最有助于孩子成长的回应。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妖精爱上公主病:专情独宠

    妖精爱上公主病:专情独宠

    在我有限的生命里,他们像天使一样一个一个来到我的身边,带给我快乐。可是到最后我亲眼看他们离开我,我却无能为力。我不愿接受这一切,可是我不得不接受。——麦芊我失去了家园,失去了族人,失去了最亲爱的人。现在,我不想再失去你。——明澈就算是失忆,就算是被人控制意识。我还是爱上了你,你说,这算不算是缘分呢?——顾零沨殿下,我愿意永远陪在您身边。我愿意付出生命保护您。——无空【偶果然还是控制不住要开新文了Q_Q其实也不算是新文,因为这个完全是之前写得,和现在的文风很不一样……喜欢校园的就收了吧>O<】
  • 一场未尽的离婚盛宴

    一场未尽的离婚盛宴

    当她抱着一岁女儿冰冷的身子时,她的丈夫和婆婆却在欢庆小三生下了儿子。当她陪女儿走完最后一程,回到她生活了三年的家时,小三抱着儿子登堂入室,丈夫逼她净身出户。她嘴角凉凉一扯,离婚么?净身出户么?好呀!她只要一场盛大的离婚典礼。典礼上,她将那个戴了三年的戒指郑重地还给他,嘴角扬起一抹绚烂的讥诮,当着全市媒体的面,她大声道,“前夫,恭喜你,捡了个野种回来做子。”就在她掀掉头纱准备潇洒离开时,一个戴着面具身形高大的男子手捧钻戒单膝跪在了她的面前,姿态虔诚。他说,“苏沫,嫁给我。”苏沫看着眼前的男子,他手里那枚鸽子蛋般大小的黄钻戒指灼伤了所有人的眼。灿然一笑,她说,“好,我嫁”……
  • 清城之巅

    清城之巅

    “小雪,我爱你。。。”“我不喜欢你跟男的聊天”“我希望你的注意力都在我身上”...........
  • tfboys之回首遇见他

    tfboys之回首遇见他

    粉丝见面会上他无意间的抬眸,她与他相视,短短的几秒,他有些呆滞。。。。。
  • 白话聊斋

    白话聊斋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先生,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人。出身小地主小商人家庭,在科举场中很不得意,71岁才考得贡生。蒲松龄自幼喜欢民间文学,创作出许多文学作品。除《聊斋志异》外,还有文集4卷,诗集6卷;杂著《省身语录》《怀刑录》等多种;戏曲3种,通俗俚曲14种。经人搜集编定为《蒲松龄集》。《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共有400余篇。“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指在聊斋中记述奇异的故事。
  • 星河称圣

    星河称圣

    星空剧变,浩浩荡荡的奇迹之海笼罩整个银河系,科技得到跨越式发展,人类迈入了星河时代。然而,古武并没有没落,反而因此兴盛起来。这是一个奇迹的时代,是一个用自己的双手,谱写世界规则的时代。财富、名声、权势,只要你奋斗,一切皆有可能。“总有一天,我要称霸奇迹之海,成为万众瞩目的海王!我的梦想就是,超越我老爸,把奇迹之海第一美女给抢来当老婆!”在荣耀高中的毕业典礼上,秦铮发出了让整个时代都颤抖的强音,一个新的英雄传奇就此起航。
  • 乱世殇璃

    乱世殇璃

    原本平静的生活被突如其来的灾难所打乱,而我们这几个人,却仿佛是被上帝选中的幸存者,而我们,同时也要拯救世界,看初中生如何用特异功能和小伙伴一起逆袭打败丧尸,路途中又如何遇到些狗血剧情(注意:作者不止我一个人,所以看起来会有点不同)
  • 网游三国之沙场点兵

    网游三国之沙场点兵

    生死利欲成王败寇一将功成万骨枯,纵血性男儿驰骋沙场。这是一个和大家所了解的游戏世界完全不同的游戏世界在这里没有等级和没有血量。在这里有的只是无尽的杀戮有的只是旷世神兵有的只是灵兽异宝有的只是可以在现实修炼的无上功法且看一少年怎样称霸游戏三国,怎样在现实中使自己的家族崛起。
  • 独行者

    独行者

    《独行者——罗锡文散文新作选》本集子是罗锡文在近些年创作的散文新作选。另,本集子名《独行者》,2011年3月由德宏民族出版社出版。罗锡文已经出版十五部个人文学著作。
  • 北大清华的9种性格

    北大清华的9种性格

    每个人都养成了各自的性格,习惯从本质上反映了一个人的内涵和素质,而成功者恰恰就是在人生的历程中,不断反思自己,不断修正个人性格中的小缺点,发扬自己的性格优势,所以才能一步一步走向成功。顶级名校的学员身上都具备很多优秀的品质,这些性格特征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将产生难以磨灭的影响。现在,让我们跟随本书同优异学子一起修炼你的性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