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28900000010

第10章 情绪心理学(1)

◎ 破产以后——证实性偏见:为什么你会觉得在某一天坏事不断

两个西德人在路上相遇。

甲:“您好!好久不见了。我最近厄运不断,所投资的股票全部赔了,老婆也跟人跑了。自从我破产以来,我的朋友有一半都不和我来往了。”

乙:“那不是很好吗,您至少还有另一半真正的朋友。”

甲:“好是好,只是剩下的那些朋友还不知道我已经破产了。”

趣评

朋友甲用“厄运不断”的词汇来描述自己的近期状况,很可能思维方式受到了“证实性偏见”的影响。

笑话中的心理学

你往往会将某一天视为自己的“倒霉日”,比如早晨闹钟意外出了故障,导致你没有按时起床,你匆忙地起床后,意外地发现今天正好下雨,你在马路上打车时频频遇见载客而过的出租车,而往常你总是能发现很多空闲的出租车,你等了10多分钟才终于打上了一辆出租车。当你到达公司后,发现平时只在下午才来的老板竟然已经坐在了办公室里,而且还恰巧发现了你这个迟到者。于是,你悲愤地感觉到,这一天真是糟透了,简直是“屋漏偏遭连夜雨”,所有不好的事情都让自己遇到了。

然而真的有所谓的“ 倒霉日”吗?或许事实并不如此。在心理学中,有一种认知偏见叫做“证实性偏见”,认为人们总是过于关注支持自己决策的信息,即人们在主观上支持某种观点时,往往倾向于寻找那些能够支持原来的观点的信息,而把那些可能推翻原来观点的信息忽视掉。也就是说,人们普遍偏好能够验证假设的信息,而不是那些否定假设的信息,人们总是过于关注支持自己决策的信息。比如对于上述事例,当一个人因最初发生的一两件坏事情而将某一天视为自己的“倒霉日”后,便会格外关注一些“不好”的事情,通过这些“不好”的事情来证明自己厄运不断。但事实上,这一天很可能还发生了一些“好”的事情,如自己撰写的方案得到了老板的认可,一个客户打电话来告诉你他们愿意在合约上签字。但由于“证实性偏见”的存在,这些“好”的事情都被屏蔽掉了,只剩下了那些糟糕的事情——“倒霉日”的概念由此而来。

证实偏见是普遍存在的认知偏见,比如如果一个人讨厌某一位同事,便会下意识关注这名同事负面的人格素质和行为,用以证明这位同事确实不怎么样,导致这种不喜欢的情绪逐渐升级恶化,造成人际关系对立;如果一个人赞同某个观点,便会列出很多理由来证明这个观点的正确性,对于观点不合理的一面则视而不见。

以此来看,如果想摆脱恶劣的情绪,便要尽量从“证伪”的角度发现事实,试着去寻找那些与自己负面态度背离的事实,这样才不会庸人自扰地让自己陷入情绪苦境。

◎ 紧急报案——共识偏见:人们不自觉地把自己的认识强加给别人

有一天,警察接到了一个电话,对方的声音非常急切:“先生!救命!快救命!”

接线先生说:“小姐!你慢慢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那个声音尖叫道:“有一只猫爬到我们家了!”

接线先生安慰道:“小姐,一只猫爬进来不是很大的问题。”

“不行!不行!这猫很危险!很危险!”

接线先生耐心地劝说:“猫真的不危险……小姐,您到底是谁?”

对方回答:“我是鹦鹉!我是鹦鹉!”

趣评

在警察看来,猫是没什么杀伤力的,但是对于鹦鹉而言,猫却可能夺去它的性命——警察把自己对于猫的看法强加给鹦鹉,用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这便是一种“共识偏见”。

笑话中的心理学

所谓的“共识偏见”,简单地来说,就是人们不自觉地把自己的认识强加给别人的认知倾向。比如,A非常害怕孤独,她认为一个人过日子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因此她在23岁时便嫁给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B则是一个奉行独身主义的女性,她在30岁时事业有成,但是却孑然一人,身边没有可以依赖的伴侣。当A遇到B后,A就会觉得B非常可怜,因为她认为“女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然而B却会认为A的人生十分无趣——没有事业,没有爱情——就像行尸走肉一样。总之,A和B都是以自己的价值观去认知对方的处境,以致对对方的真实心理和情绪现状做出了不客观的判断。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时常会产生共识偏见误差,人们用自己意识世界的规则去解释别人的世界,以致给对方做出了类似“像笨蛋一样”、“十足的傻瓜”、“毫不理性”的负面论断。比如,一个人欣赏了一部电影,电影里的主人公是一个投资高手,他在赚取了亿万财产之后却千金散尽,将它们全部捐给了慈善机构,自己则隐姓埋名,在一个不知名的小村落里过着简单的生活。欣赏电影的这个人此时正在汲汲于声名和财富,对于身居简陋房屋的生活感到痛苦不堪,因此很可能他会对主人公的选择做出如下判断:他的脑袋一定被撞坏了!

◎ 去天堂——后视偏见:人们经常误以为自己有先见之明

墨菲神甫走进一家酒吧,他问一个正在喝酒的人:“你想去天堂吗?”

对方回答说:“是的,神父!”

神父说:“既然如此,那就立即离开这家酒吧!”

接着,神父又问第2个人:“你想去天堂吗?”

“当然,神父。”第2个人回答。

“那么就离开这个撒旦的巢穴!”神父说。

随之,神父走向杰克,同样问道:“你想去天堂吗?”

杰克回答:“不,神父。”

神父非常诧异,他瞪着杰克说:“你是说你死以后不想去天堂?”

杰克笑了:“哦,我死了以后,我当然想去天堂。不过,刚才我还以为你现在就要带一批人走呢!”

趣评

在神父尚未与杰克交谈前,杰克并没有正确理解神父的意图——这种认知模式可以说是“后视偏见”的反面。

笑话中的心理学

人们往往会认为自己在事情发生时就可以预测到结果,其实他们未必可以如自己想象的那样准确地做出预测,这就是关于认知的“后视偏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马后炮”。不妨看看,在你的周围,常会出现这样的人,他们自得地向你炫耀自己如何料事如神:“其实我早就料到最近一段时间某某公司的股票会大涨”、“某某刚刚谈恋爱时,我就知道那段感情长不了”、“房价的上涨趋势全在我的预料之内”……当然,你也可能在不自觉的状况下,“事后诸葛亮”般炫耀自己具有先知之明。

当人们产生“后视偏见”后,对其认知世界、获取经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其一,如果一个人认为很多事件的结果都在自己预料之内,他便不会从中吸取经验。比如,当一个所投资的股票出现暴跌后,如果他认为自己当初已经预知到这个结果,只是因为反应迟钝而没有出手手里的股票,他便不会仔细分析自己投资失误的真正原因所在。

其二,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预知能力产生崇拜,甚至认为自己可以提前预测出他人的行为,这样便很难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举个例子,一天,你的朋友很沮丧地向你倾诉,告诉你对方遭遇了裁员危机,很可能将面临着失业的危险,如果你过于高估自己的预知能力,不屑地对对方说:“我早就知道你们公司很难度过金融危机,当初你加入这家公司时,我就觉得非常不妥。”面对这种说辞,很可能的结果是,你的朋友再也不对你真心,因为你在炫耀自己的预知时,无形中侮辱了对方的思维认知能力。

当然,更恶劣的事实是,其实你往往没有自己所想象的那么有先见之明,这不过是一种认知偏见罢了。改变“后视偏见”的最简单易行的方式之一是,当一些重要的事情发生时,在你不知道事情结果的情况下,先把你的判断写下来,并阐述你判断的依据所在——你的记忆常常会欺骗你,当你在没有文本证据的情况下回忆事实时,你只会记起那些与事情的结果相符合的证据,那些不相符的证据则被你自动略过了。

◎ 控告——“ABC理论”: 你为什么不快乐

“法官先生,有人把我说成犀牛,我可以告他恶意中伤罪吗?”

“当然可以。他什么时候把你当成犀牛的?”

“3年前。”

“什么?3年前的事,你怎么到今天才想起要起诉呢?”

“是这样,法官先生,以前我从未见过犀牛,直到昨天我才知道犀牛是什么样子。”

趣评

当一个人被他人说成犀牛时,3年前他无动于衷,3年后却将对方的行为视为恶意中伤——对于同样的事实,控诉人的情绪截然相反这说明一个人对事情的态度决定了他的情绪体验。

笑话中的心理学

“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该理论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的第1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1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1个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某种信念(B)所直接引起的。

简单来说,就是人们的情绪困扰不是来自于所发生的客观事实,而是人们对这件事情所进行的解释。人们常有这样的体验,同一件事发生在不同人的身上,所带来的情绪体验往往是截然相反的。比如,两个人都遗失了100块钱,其中的一个人愤懑不堪,认为自己倒霉透顶,不开心的情绪持续了将近一天,而另一个人则做出了无所谓的样子,用“破财免灾”的理由安慰自己,这一意外丢钱事件几乎没有为他的情绪带来任何负面影响。

所以,决定人们情绪如何的因素并不是所发生的事情,而是人们对所发生的事情所给予的解释,如果人们总是用一些不合理的信念和负面的态度来看待周边的一切,那便很难快乐起来。

一般而言,阻挠人们拥有良好情绪的不合理信念有如下这些。

(1)人应该得到生活中所有对自己是重要的人的喜爱和赞许;

(2)有价值的人应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强;

(3)任何事物都应按自己的意愿发展,否则会很糟糕;

(4)一个人应该担心随时可能发生灾祸;

(5)情绪由外界控制,自己无能为力;

(6)已经定下的事是无法改变的;

(7)一个人碰到的种种问题,总应该都有一个正确、完满的答案,如果一个人无法找到它,便是不能容忍的事;

(8)对不好的人应该给予严厉的惩罚和制裁;

(9)逃避可能、挑战与责任要比正视它们容易得多;

(10)要有一个比自己强的人做后盾才行。

其实,所有的事情都是中立的,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如果将其标注为负面的事件,就为自己的情绪设定了负面的定位,以致很难快乐起来。

◎ 地狱里的牛奶——不合理认知模式特征之一:绝对化要求

玛莎在礼拜天学校(免费学习圣经知识的学校)学习,上课时她举手发问道:“如果我是个好姑娘,将来一定能到天国吗?”

“是的,当然能到天国。”负责教课的老牧师说。

“那我的猫呢?它能跟我去天国吗?”

“不能,我的孩子,猫没有什么灵魂,它不能到天国去。”

“那我院子里的那些奶牛呢?它们能到天国去吗?”

“不能,我的孩子,奶牛也不能到天国去。”

“这就有点麻烦了,这样的话,我就必须每天到地狱里去取牛奶喽!”

趣评

在玛莎的意识里,她认为自己每天一定要喝牛奶的——由于产生了这一绝对化认知倾向,导致玛莎认为即使去往天国也伴随着一些不如意。

笑话中的心理学

秉承“ABC理论”,关于负面情绪的发生源问题,心理学家们认为多是由不合理认知模式所引发的,其中“绝对化要求”便是不合理认知模式的特征之一。

所谓的“绝对化要求”,是指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某一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它通常与“必须”,“应该”这类字眼连在一起。比如:“我必须获得成功”,“别人必须友善地对待我”,“生活应该符合‘好人有好报’的法则”等。当产生这种信念后,人们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中——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其特定规律,它们并不会对人的意志做出妥协。比如,就某个具体的人来说,他不可能在每件事情上都获得成功,他很难让所有的人都喜欢自己,同样,“好人有好报”的理论也很难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求证。因此,当某些事件的发生与他们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他们的情绪就会变得非常负面,感到周围的一切都让人难以接受,从而由于难以适应而陷入情绪苦境。

◎ 家里也不安全——不合理认知模式特征之二:以偏赅全

有位水手正准备出海远航,朋友问他:“你父亲是怎么死的?”

“死于一次航海事故。”

“你祖父呢?”

“也死在海上。一次突如其来的热带风暴,夺去了他的生命。”

于是朋友劝道:“那你为什么还要当水手去航海呢?”

水手淡然一笑,反问道:“你父亲是怎么死的?”

“死在家里。”

“你祖父呢?”

“也死在家里。”

“亲爱的朋友,那你为什么还要待在家里呢?”

趣评

水手的祖父丧身大海,朋友仅因为这一点便认为航海伴随着失去性命的高风险,在这个过程中,朋友出现了“以偏赅全”的信念偏差。

笑话中的心理学

“以偏赅全”是不合理认知模式的第2个特征,艾利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合理情绪行为疗法的创始人)曾说过,以偏赅全是不合逻辑的,就好像以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其内容的好坏一样。

“以偏赅全”包括两个方面的认知。

一是对自己的不合理评价。比如,当一个人遭受失败后,便悲观地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等。然而,只是单纯通过自己在一件事或者几件事上的表现来评价自己,对于自己的能力和未来做出预测,这种认知方式很可能造成自责自罪、自卑自弃的心理,让个体的情绪也变得焦虑和抑郁起来。

二是对他人的不合理评价,即别人稍有差错就认为对方品德不佳、一无是处等。当对人全盘否定后,个体便会理所当然地责备他人,甚至产生敌意和愤怒等负面情绪。按照艾利斯的观点来看,以一件事的成败来评价整个人,这无异于一种理智上的法西斯主义。他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就在于他具有人性,因此他主张不要去评价整体的人,而应代之以评价人的行为、行动和表现。

◎ 绝望——不合理认知模式特征之三:糟糕至极

一男子向女友求婚,被拒绝了,男子感到非常沮丧,他当着女友的面叹气:“算了吧,我今生别想结婚了。”

“何必这样悲观呢?”女友不胜怜悯地说:“大丈夫何患无妻,我拒绝了你,不见得别的女孩子也会拒绝你呀!”

“当然,”那独身男子还是不胜感叹,“可是,连你都不要我,还有谁肯要我呢?”

趣评

由于求婚不成,男人便产生了注定会孤独终老的悲观论调,这便是一种“糟糕至极”的认知模式——其实,男人也可以这么看,自己失去了一棵树木,却得到了整个森林。

笑话中的心理学

“糟糕至极”是这样一种想法,即个体认为一旦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了,便会带来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的结果,甚至引发一场灾难。产生“糟糕至极”的信念后,将导致个体陷入极端不良的恶性情绪循环中,在这之中,耻辱、自责自罪、焦虑、悲观和抑郁等情绪交替出现或者同时出现。

同类推荐
  • 遗传密码揭秘人格真相

    遗传密码揭秘人格真相

    《遗传密码揭秘人格真相》:形体面貌揭示人格真相,遗传密码诠释人格差异,这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所有未知的门,将你从“知人知面不知心”的困惑中解脱出来。看清冥冥之中的主宰者。社会生活,异彩纷呈;人格差异,无处不在。人们的一切活动,都体现了与人格相对应的社会价值。实际上,人格是一种了不起的社会资源。人格不同,人们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人格不同,人们的举手投足千姿百态,人格不同,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事业成就各有千秋。让我们放下所有猜忌,一起探索人格的真相。
  • 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丛书)

    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丛书)

    你也许对“心理健康”这个词感到生疏。人们在日常生活里,经常谈论和使用“身体健康”这个词语,而很少说“心理健康”;长期以来,人们只注意到生理上存在着健康问题,而忽视了心理上同样也存在着健康问题。比如说,在日常生活里,许多人都体验过在学习、工作、婚姻、家庭、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许许多多的心理学问题,这些问题如若处理不当,就会造成人们的心理矛盾、情绪紧张、忧愁苦闷等等。如果人们对这些来自身体内部与外部的刺激,适应能力很差,那么,这些刺激便会成为恶性刺激,损害身心健康,并可导致心理上的失常,甚至会引起心理疾病。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健康”的意义,只着眼于生理上的、身体上的健康,而忽略了心理上的健康。
  • 抑郁: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治疗手记

    抑郁: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治疗手记

    有数据表明,我国有2600万抑郁症患者,在自杀的人群中,有80%的人患有抑郁症或是处于抑郁情绪状态中。本书作者为资深心理咨询专家,书中所选案例是作者对近十年来治疗感悟的梳理、提炼。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该书结合实例,通俗易懂,可以唤起读者对抑郁的重视,帮助读者正确面对抑郁情绪。对于专业人员来说,本书详细记录了作者在个案咨询中所使用的方法、技巧以及分析思路,具有借鉴意义。这是本有关抑郁症及抑郁情绪障碍的案例集。书中讲述了十个故事,同时,也比较详细地记录和陈述了作者在个案咨询中所使用的方法、技巧以及分析思路。书本内容通俗易懂,可以唤起读者对抑郁的重视,有助于读者正确面对抑郁情绪。
  • 哈佛心理课

    哈佛心理课

    本书收集整理了哈佛大学心理学教学的所有教案,并进行了重新编辑加工,以便让中国的读者更易于接受与吸收。《哈佛心理课》系统地梳理了哈佛大学教授所讲述的哈佛幸福心理学、哈佛情绪心理学、哈佛逆境心理学、哈佛学习心理学、哈佛口才心理学、哈佛社交心理学、哈佛婚恋心理学、哈佛性格心理学、哈佛职场心理学、哈佛经商心理学、哈佛财富心理学、哈佛健康心理学等经典课程。让读者全方位的领悟哈佛心理学智慧,从而使读者和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一样享受生活。
  • 30天精通心理学全集

    30天精通心理学全集

    揭开人类心灵的神秘面纱,把专业知识搬进生活舞台,让每个人感受心理学的神奇。不管你是想通过阅读学习知识,还是想从中寻找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抑或是想更深刻地认识自己、了解他人,本书都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学习它,把握它,运用它,为我们的生活增光添彩。
热门推荐
  • 苍华大陆

    苍华大陆

    湛蓝的天空荡着宁静的云,柔风带点清新,广域碧原绿茵,一人一狐相依。谁为谁守护三亩安宁,谁又为谁与天地为敌。世界,既然你疯,那我又如何不可
  • A Woman of Thirty

    A Woman of Thirt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小修真者

    小修真者

    更新暂时中断,全力更新《天帅》中。
  • 校园弃少1

    校园弃少1

    吕莹说:饶天我允许你三妻四妾,但是必须还爱我...苏丽说:饶天我只需要你是爱我的就可以...更多的美眉都说:饶天只要你爱我,我就跟你到天涯海角...
  • 许你一世的承诺

    许你一世的承诺

    十二个人的爱情,一开始是虐文,十二个人只有一个人可以和女主在一起,悲剧结局,
  • 火爆天王

    火爆天王

    狱中走出来的妖孽少年,代替自己病重的妹妹加入一个偶像组合。于是,娱乐圈的火爆天王就此诞生。背负“天王”身份的大学生游走在箐箐校园,又将发生怎样有趣的故事?
  • 凌薇

    凌薇

    一朝穿越,万千谋算;一朝逃离,风声鹤唳。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这世界唯一的你

    这世界唯一的你

    女建筑师陶雪从某个星期五开始,生活轨迹开始发生扭转:她遇到了不该遇到的人,拒绝了喜欢自己的意中人,订下意料之外的婚约……
  • 奇书《山海经》

    奇书《山海经》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最有代表性的神话寓言故事有,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
  • 影的告别

    影的告别

    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是人生的一面镜子。好的文学作品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它能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我们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