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93500000009

第9章 蒋介石评说国民党元老(3)

〔于右任〕(1879—1964)名伯循。陕西三原人。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07年4月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任社长。1909年起,先后创刊《民呼日报》、《民立报》等鼓吹反清革命。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任交通部部长。1913年参加反袁“二次革命”。1918年8月参加护法之役。1922年到上海,出任上海大学校长。1924年国民党改组,当选为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旋任上海执行部工人农民部长。是年底随孙中山北上,被委为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北京分会委员。1926年赴苏联会晤冯玉祥,是年9月国民军五原誓师时任监督,授旗之国民党党代表。翌年初任国民军驻陕总司令。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任国民政府委员、常务委员,审计院院长,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1929年任监察院院长,历20年。抗日战争时期兼任最高国防委员会委员,赞同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1949年春支持国共两党北平和谈,谋求和平统一。南京解放前夕被挟持到台湾。

〔解读〕

于右任是国民党元老,又是文化名人,在知识界、军界、政界都有较大影响。特别在1930年蒋、阎、冯中原大战中,于右任的旧部杨虎城对冯玉祥作战十分勇猛,助蒋介石取得了大战的胜利。蒋擢升杨虎城为十七路军军长。杨原是冯的部属,后来脱离用而依附蒋,于右任是功不可没的。故蒋对于不乏尊重的一面。在第一任监察院长蔡元培因不满蒋的专权辞职,第二任院长赵戴文因故未到任时,蒋介石选中于右任作了第三任监察院长。

于右任支持国共合作,对蒋介石的专权多有不满。长期以来,于与蒋貌合神离。即使如此,于右任也在一些事情上为蒋效过力,如在“西安事变”中亲自赴陕“宣慰”,只是这次效力,反招来蒋的不满。

1936年12月,杨虎城、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12月16日,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开会,讨论对付目前局势的办法。因为杨虎城是于右任的老部下,事件又发生在西北,所以与会者一致认为于右任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人选。于是南京政府组成“西北宣财团”,由于右任任宣慰使,以“宣慰”之名赴陕西招安,分化张、杨同盟,以收兵不血刃之效。

于右任受命之时就知此行肯定失败。因为他了解杨虎城的为人,也了解西北、东北军将士要求一致抗日的高昂情绪。但身为监察院长,于右任只得勉为其难。当天,于右任就向张、杨发出电报,要求他们保证“蒋委员长”的安全,避免战祸,并说明了自己即将赴陕的原因:“中央命我入陕,因思东北与西北之将领子弟,情均骨肉,使我动无穷之感念。西北甫有生机之人民,此时之情,当更可悯”。第二天,于又给张、杨发去电报,再次说明“我奉命入关,盼派人见我一详言也。”张、杨回电于右任,表明“兵谏”是为抗日救国,为功为罪,听候国人处置。至于于右任要以“宣慰使”的名义来西北,则婉表谢绝。

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25日,蒋介石飞抵洛阳,于右任等人至机场迎接,蒋介石下飞机见于右任,劈头扔过来一句话:“张汉卿年轻,但杨虎城是于先生的部下,竟能如此,突出我之所料。”

吴稚晖

“吴先生是我国当代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社会改革家,不但是国民革命的先觉,而且是国父孙中山先生所特别推崇的一位革命的圣人。”

(《中国国民党百年风云录》,第2864页)

〔吴稚晖〕(1865—1953)名敬恒,江苏武进人。晚清举人。早期赴日留学,1905年加入同盟会,1912年联合蔡元培等组织“留法俭学会”。曾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中央政治会议委员、最高国防委员会常委、江苏武进县区城国民大会代表、总统府资政等职。此外的职务还有国府建委会委员、中央研究院院士。在学术方面精通文字考据,古文学造诣很深,其成就最大者是推广普通话。1930年被聘为国际文化事业协进委员会委员。在思想上,鼓吹无政府主义,并一直作为政治上的号角,为蒋介石摇旗呐喊。1953年10月30日在台病逝。

〔解读〕

吴稚晖是晚清举人,学识基础扎实,精通文字考据,古文学造诣很深,文笔出手不凡,尤其是起草过不少民国史上的著名文件,如孙中山先生的遗嘱和开除汉奸汪精卫党籍的决定等。在吴稚晖死后16年,由国民党史会编辑出版了《吴稚晖先生全集》,全书18册,洋洋数百万言,足可以看出他的才华、学识,当然也可看出他的“反共”观点种种。

然而在中国现代史上,还没有一个学者像吴稚晖那样,整天死心塌地围着蒋介石转,整日显眼于南京官场,政客的影子盖住了他的学者身份。

吴稚晖虽从事沉闷、枯燥的古文学,却是个开放活跃之人,近、现代史上不少大事均与他有关。吴第一次参加的全国性政治运动是追随康梁改良派,史称“公车上书”事件中,吴是参加者和签名者。1903年的“苏报案”,因吴经常在该报上发表反清文章而受到牵连,受到清政府的通缉。1905年在伦敦求见孙中山,开始成为孙的追随者,在以后的20年,可以说是孙中山的友人和助手。由此,吴捞到了足够的政治资本,他自己则以“革命圣人”自居。

吴稚晖最重要的政治选择是信仰无政府主义,自始至终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中共的主张。还以无政府主义不主张当官为由,极少担任行政职务,以在野身份为蒋介石捧场。

在南京官场的幕后,吴稚晖素有“疯狗”和“妖怪”之称,见谁咬谁。但他“疯”得很有分寸,对蒋介石是从来不骂的,常以长辈和过来人的身份,以嘴仗为主要形式给蒋介石帮腔。其对蒋介石集团鼎力相助,十分卖力。

作为蒋介石的师爷,吴稚晖给蒋帮腔的第一个内容是弹劾共产党。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由于反共时机还不成熟,只是在国共统一战线内部进行挑拨离间、煽风点火的活动。当蒋介石统治地位已经确定,有能力、有条件建立独裁统治时,吴便站出来公开为蒋鸣锣开道。北伐军开进上海后一个星期,即1927年3月28日,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举行座谈会,讨论由吴稚晖起草的“纠察共产党谋叛党国案”。4月2日,中监委会举行全体会议,吴作报告,描述了所谓共产党企图叛党祸国的阴谋和行动,要求中央执行委员会“出以非常之处置,护救非常之巨祸”。吴的报告对蒋介石的反革命行动具有巨大煽动力,指引蒋的反共措施出台。次日,汪精卫路过上海,吴为劝说汪加入上海反共阵营,竟当众下跪劝阻汪精卫西上。当为汪拒绝时,吴又当众破口大骂汪。如此表演,对一个已过60岁的人来说,不是一件易事。只要是蒋介石反革命所需要,吴稚晖什么都干得出来。

吴给蒋帮腔的内容之二是大骂倒蒋派。蒋介石建立南京政权后,用了三年时间,基本制服各地方实力派。这固然因蒋的军事实力强大,但吴的“叫学”功不可没。1931年3月广州非常会议事件起,国民党内鼎足而立的胡、汪、蒋三大派,前两派集中在广州,另立政府,以和南京方面对抗,蒋在政治上处于极不利的地位。吴先是到处奔走、分化、拉拢对手,见不奏效,只有动用看家本领,以骂为手段,把南京的中央和蒋介石比做孙中山事业的继承人和正统革命者,称广州的倒蒋分子为“政治垃圾”。

吴给蒋帮腔的内容之三是大捧蒋介石。1927年7月9日,蒋介石立誓就任北伐军总司令,请吴代表国民党中央党部授旗致同,吴授旗后说:“今天中央执行委员会代表全体党员,敬奉总理遗像、党旗国旗,授我革命军总司令,率全体将士,载而北征,牧野之捷,载主东下,一戎斯定,天下为公。”1943年10月10日,蒋第二次就任国家主席,吴在蒋就职典礼上致词曰:“敬恒等随公至久,知公至深,公之治事治军、以至于治学,无不至大至纯,至精致明,而贯通融合,更一本乎圣经贤训,而技之以力行。以定而为国,国基乃巩;以定而济世,世道乃通。”此种场合,他还经历过二次,一次是1946年12月伪制宪国民大会通过国民党第一部“宪法”时;一次是1948年月,蒋被选为大总统时。

在蒋介石和吴稚晖的合作中,后者担任了什么角色,曾给吴立传的作者是这样说的:

革命建国的诸统,由是而递嬗、发遑,先生以国之大老,每每躬与盛典,隐隐担负了协赞护持的重任。

也就是说,吴以年事高资格老的特殊身份,来为蒋唱赞歌;蒋则把自己宣誓就职时的监督和授旗任务,全部交由吴负责,以作为给吴的最高荣誉。

1953年10月30日,吴稚晖病死台湾。蒋不仅举办了隆重的葬礼,还将吴的骨灰存在“忠烈祠”。在吴稚晖诞辰100周年之际,蒋撰文称:“吴先生是我国当代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社会改革家,不但是国民革命的先觉,而且是国父孙中山先生所特别推崇其是一位革命的圣人。”蒋送给吴这么多头衔,其目的不言而喻。

同类推荐
  • 高更 列宾(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

    高更 列宾(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

    尹成君、冯志才、乔伟、马建编著的《高更 列宾》是《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丛书》之一。《高更列宾》对高更、列宾的家世、家教、兴趣爱好以及对其一生有影响的人和事等着墨颇多,尤其探究了本人之所以成功的主客观因素,希望可以对成长中、探索中的青少年会有所裨益。
  • 深入非洲三万里:李文斯顿传

    深入非洲三万里:李文斯顿传

    150年前,李文斯顿深入非洲这块被称为蛮荒之地的“黑暗大陆”,面对异教文化、从林猛兽的强势围攻,李文斯顿满怀敬畏、热忱与信心。透过作者的生花妙笔,其千辛万苦、九死一生的探险奇遇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读之兴味盎然不忍释手。除了险象丛生的惊奇之旅外,非洲的山川河流之美,动物植物之奇,风土人情之最,莫不跃然纸上,作者娓娓道来,令人感动莫名。本书配有多幅珍贵的图片、插画与地图,更助人享受身临其境的阅读印象。
  • 革命史家胡华

    革命史家胡华

    本书是作者刘涓迅通过整理传主的生前日记、书信、工作笔记、著作和遗稿,搜集传主工作过的地方和报刊、网络等方面的有关资料,采访与传主生前有过接触的知情人。并从撰写“年谱”开始而逐步完成的。该传以胡华的革命者和史学家双重身份的人生经历作为脉络,具体梳理了胡华半个世纪以来从事党史教学与研究的历史背和思想轨迹、学术成果、教学成绩,客观总结了他在教学与研究中的学术得失。热情颂扬了胡华等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崇高思想风范和精神追求。
  • 哥白尼(世界历史名人丛书)

    哥白尼(世界历史名人丛书)

    在波兰首都华沙西北约213公里的地方,有一座美丽的城市——托伦,这就是伟大天文学家尼古拉·哥白尼的故乡。他于1473年2月19日出生在那里。在哥白尼生活的时代,托伦曾是一座富有的城市,商业和手工业相当发达。哥白尼出生之前,托伦曾长期处于十字骑士团的统治下。
  • 铁骑王者:成吉思汗(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铁骑王者:成吉思汗(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名人创造了历史,名人改写了历史,那些走在时代最前列、深深影响和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名人永远会被广大人民所拥戴、所尊重、所铭记。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热门推荐
  • 爱的巧克力

    爱的巧克力

    小学到高中,在别人眼中的样子,我就是公主,是他,给了我快乐,如巧克力······
  • 一直忘了说,我有多爱你

    一直忘了说,我有多爱你

    刚毕业的轮转小护士那娜第一天到脑神经外科上班便与号称“医院一枝花”的脑外科副主任聂唯平结怨?!说到结怨,那娜实在是有苦难言,就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在电梯里讽刺了聂医生一句,谁知道,聂医生会是如此毒舌外加小心眼,绝对堪称极品,真可谓,聂医生身上的白大褂有多白,他腹里的坏水就有多黑。为改善与聂医生的关系,那娜下决心收敛火爆性子百般讨好、伏低做小,不料意外百出,不但没有化解矛盾,还引来聂医生的毒舌攻击……毒舌医生遭遇迷糊护士上演史上最笑料百出的欢喜冤家剧。
  • 红鲤梦之梦红尘

    红鲤梦之梦红尘

    不知是谁年少轻狂盛气凌人,伤人终伤情不知是谁永恒不变专心寻情,一心系一人又不知是谁狼狈不堪气若游丝,魂洒诛仙台还有谁是为了一诺守一人白了三千发?流光不随人齐逝伊人殒难收覆水年华华裳服——舞霓裳一眼两相忘红尘劫中浮光泪何故盼?终是梦一场
  • 平城烟华

    平城烟华

    九边重镇,塞上古城,有多少痴儿女洒泪红尘中;悲欢离合,颠沛起落,有多少平凡事淹没烟华梦。
  • 幸福品味(读者精品)

    幸福品味(读者精品)

    那一个时代事实上总有许许多多不满现状的人。现代以前,这些人怎样对付他们的“不满”呢?在老百姓是怨命,怨世道,怨年头。年头就是时代,世道由于气数,都是机械的必然。本集合了不同的名人对成长的理解的作品集。
  • 离婚这件小事

    离婚这件小事

    杨薇和祁笑言结婚一年,在许多事情上都无法达成共识,除了一件——离婚!他们不知道的是,还有一件事上他们也达成了高度共识——想找第二春?想得美!一句话简介:祁先生和祁太太的欢乐复婚路。
  • 碧灵传奇

    碧灵传奇

    在家人呵护下平凡生活的她,一场测试成了“丹童灵修”,虽有锦衣玉食却寄人篱下、察言观色。五年的苦修换得“万年天才第一”的称号,被世人耻笑。是资质愚钝?还是另有内情?“天道无情,冥冥中自有定数。”“妄念起则祸至,执念终而福来!”千年之后,姬玥音这个名字成就了一段传奇,后世评说她亦正亦邪,功与过且看我细细道来……
  • 凤颜醉

    凤颜醉

    【经典文学】今日风行,明日经典【晴语】编辑旗下出品她只是个被宫女收养的弃婴,成长的岁月中,每日过着躲躲藏藏的生活,却在无意中与飞扬跋扈的太子相遇。从此她的人生风起云涌。从一个低等的侍女,到地位尊贵的贵妃,他给予她最好的生活和无限的宠爱,只为了弥补当初年少轻狂对她犯下的错。然而,她却拼命地想要逃开,只想回到最初单纯的自己。命运总是出乎人的意料,在她终于以为自己可以摆脱他的时候,却得知了自己的身世。原来,他们天生就是宿敌。他为了扩张自己的领土,野心勃发;她为了自己臣民的生存,奋起抗击。他们在世事变迁中成长,在尔虞我诈中成熟。从此,一个不再是年轻气盛的国君,而是沉稳内敛的霸主;另一个,也不再是单纯可爱的侍女,而是冷血无情的女王。战事爆发,他们互相抗衡。情,也同时不断地滋长。他们仿佛早已失去了本来的面目,心中的那份不可言喻的悸动,却不曾改变。~~~~~~~~~~~~喜欢《凤颜醉》的亲们可以进群203468423,敲门砖:文中任何人名!呵呵~~~青鸾期待大家的加入!
  • 资阳郡中咏怀

    资阳郡中咏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大圣天欢喜双身毗那夜迦法

    大圣天欢喜双身毗那夜迦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