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96100000036

第36章 高教探讨: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所引发的思考(1)

今年是中国加入WTO时承诺开放教育过渡期的最后一年,教育市场的全面开放,已是不远的事。了解香港的大学是怎样运作的,就显得更有意义。

香港高校“进军”内地,是继出国留学后,中国学生尤其是尖子生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外的又一个新选择。香港高校与清华、北大等名校的这场竞争,考生和家长看中港校的往往是奖学金高、就业前景好等现实因素,实际上其内容要丰富得多,是两种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校园文化的较量(杨东平教授认为),这场较量将给中国教育体制尤其是高考制度以怎样的冲击?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李杨等人(见该刊2006年7月20日《为什么去香港上大学》一文)认为,内地学生选择香港的大学,意味着选择了与内地大学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教育。香港高校的“报考热”,迫使内地同行重新思考什么是“现代大学制度”。

2005年北京高考状元陈秀野拒绝清华远投香港科技大学引发“北大清华顶尖生源流失”的讨论。2006年伊始众多网民在网上撰文:“香港大学将北大、清华归为二流大学。”“北大、清华将阿Q式地回忆祖上荣光。”原因是香港大学频频从内地大学挖走优秀师资,并以丰厚的奖学金吸引着众多生员的眼球。而最近中国博客掀起的“中国科技大讨论”,众多人则将矛头指向了北大、清华的教学制度;加之数学大师丘成桐对北大的质疑,突然间北大、清华这些名校被置于风口浪尖,有关“一流大学”的品牌内涵成了众多人议论的焦点。

袁新文在《人民日报》2006年6月19日撰文认为,香港地区的大学来内地招生,给众多考生带来了更多选择,同时也使内地多年一贯的高考招生格局为之一变。对内地高校来说,“港校热”既是压力也是动力。人们有理由相信,两种大学制度之间的相互竞争、相互激荡、相互启迪、相互借鉴,会提升内地和香港高校的办学质量,提升我国高校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香港高校独立一隅而闻名遐迩,振臂一呼,满载而归,确确实实给内地高校带来了一场不小的“冲击”。笔者无意追捧香港高校而贬低内地高校,也无意于“一流”、“二流”之争。对于考生来说,多一种选择、多一个机会,不是更好吗?对于内地高校来说,有竞争才更有进步,他山之玉,不是也可以好好学习、借鉴吗?

不管怎么样,近两年香港高校到内地招生这个事件,不但对香港自身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内地更是产生了巨大影响。由此引发的思考和行动,其意义将远远大于香港高校每年从内地“挖走”若干名状元。其实,去香港读书固然是好的,留在内地读书也是好的,他们各有自己的长处,关键还得看学生自己的主观努力。另外,内地和香港,在社会性质、国家政策、历史基础、努力方向上大为迥异,无法一致。只不过,有不同就要借鉴,有优势就要发扬,有问题就要解决,有差距就要提高,这才是谁都要遵循的真理!

“人挪活,树挪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改革是硬道理,发展是硬道理。积极进取、尽力而为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更何况,我们都是在中国,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都是中国的大学,我们也都是中国的教师、学生、家长!

互相学习,互相进步,取长补短,实现多赢。舍此还有什么?

一、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对香港产生的巨大影响

香港的内地人才引进战略

香港高校到内地招生,对内地考生与高校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样,对香港方方面面也有很大意义。难怪他们一年比一年要扩大录取数目。但是话说回来,香港毕竟地方有限、学校有限、容纳人数有限,到有一天,这种热潮将归于平静。不过从目前看,这种热潮仍将持续几年。而且,哪怕平静下来,其每年的招生规模仍将很可观。

自1997年回归以来,香港就面对着如何与飞速发展的大陆共同进步,续写经济腾飞的命题,其中至关重要的,是香港的人才引进战略。

截至2006年3月,香港方面共引进了10104名内地青年人才到港就业。同时香港高等教育向内地开放,不惜重金投入,吸引内地顶尖人才。仅2005年,到港就读的内地学生就达到4112人,同年在港毕业并且留港工作的内地学生为236人。

在港内地毕业生联谊会主席耿春亚先生这么解释大学依然愿意重金引才的原因:香港特区政府希望让更多优秀的内地年轻人提升对香港的认同度,即使在别的地方工作,对香港的文化认同,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哪怕10个人才中只留下了3个,也能在长远的将来,有益于香港发展。

据新华网香港8月21日电(记者廖翊),彭则慈同学刚刚在香港城大完成法律证书课程,现就职于一家国际背景的律师事务所。这位在香港长大的学生对记者说,他能说一口相对流利的普通话,得益于大学阶段与内地同学的相处。“内地学生特别勤奋、努力,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印象。”彭则慈对记者表示。

港府吸引内地人才的优惠政策也使港校招生如虎添翼。2006年6月1日,香港特区政府劳工处新闻主任何淑娴向《南方周末》记者展示的“2003年港府人口政策报告书”中提及:内地人才在内地有人脉关系,熟悉内地市场、消费意向和业务运作情况,他们来港工作肯定有助于开拓内地庞大的市场。香港必须更灵活地吸纳内地专才。

港府教育统筹局发言人张先生也指出,香港吸引内地人才的第一步就从高等教育开始。为此,教育部门采取了更为灵活的非本地生比例限额政策,各校非本地生总额可达到学生总数的10%。香港各高校都将这些名额中的绝大多数给了内地生。比如,香港大学的270个非本地生名额中,内地生占250个。

同时,港府各个部门都从政策上给予内地学生在港学习乃至留港就业的优惠。

凤凰卫视评论员、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许子东还提出,人才的流动及其影响是双向的,“人才不是流失,是流动,这种交流非常好。其实要说影响,应该是对香港的影响更大一些。到香港的内地学生大多非常出色,勤奋刻苦,给香港学生很大激励,他们之间也形成了竞争。”

除了引进内地学生,许子东认为,香港高校更应该引进内地的学者和教授,“香港的教师职位是很高薪的,所以不敢随便引进内地最著名的教授和学者。如果放开这一块,真正的冲击才会到来,而香港的高校也将有非常大的变化。”

内地学生热报港校给香港带来了什么

香港《紫荆》杂志2006年8月发表过一篇《内地学生热报港校给香港带来什么》的文章(程航/文),其中写道:

内地优秀学生纷纷赴香港高校读书,触动了内地高校的敏感神经,给内地高校带来压力和危机感,也许会加快内地教育改革的步伐。但对于香港而言,这股热潮会带给香港什么?

高素质生源提升香港高校教育水平。香港的高校有其长期形成的独特优势,它是中西文化交汇碰撞之处,是和西方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最接轨的地方。在这样一个高度国际化及商业化的环境里,香港的高校高度国际化,师资、教学理念以及校园文化与国际紧密接轨。香港的教育体系完备而且多元化,设有国际认可的课程和评核机制。香港高校的学历,普遍被世界各地承认。香港各高校的教研人员面向全球招聘,这些优势,使香港高校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但是,生源选择余地相对狭小,成为香港高校的一大软肋。对于仅仅600多万人口的城市,香港高校招生选择余地不大,也让香港同行十分羡慕和关注内地丰富的生源。随着内地与香港关系日益紧密,香港高校把招生目标瞄准生源丰富的内地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可以这样说,如果不充分利用香港的师资人才,对香港而言是浪费,对内地而言是损失;如果不充分利用内地人才资源亦是如此。

内地人口基数为13亿,今年高中毕业报考大学的人数高达近670万,相当于香港全部人口,加上其它社会人士,今年内地报考普通高校的人数高达950万,而本科只招收260万人。在香港,经过层层淘汰,每年能报考大学的人数不过2万多,并从中挑选1.3万上下的学生,如果全部选择香港本地学生,不仅可挑选余地小,难以选拔更多更好的学生,而且学生同质化严重。

一名香港教授表示,在不同教育体制下培养的内地和香港学生,他们在思维方式、学习习惯、基础能力等方面都有区别,高等教育需要这些不同教育体制下的不同人才相互学习和相互碰撞,只有这样,香港的教育才能真正谈得上国际化,本地教育水平的提高才更有保障。而且,内地学生基础知识扎实,香港学生创新意识相对更强,在人才互相流动后,内地全新的人才资源也给香港的大学带来全新的经验。生源的多样性,也会促使香港高校不同背景的人才竞争。

此外,挑选内地优秀学生,对于提升香港区域教育中心地位无疑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才结构优化保持香港竞争优势。对于香港这个弹丸之地,天然资源匮乏,而香港多少年的发展完全依赖唯一的资源,那就是人才。

香港高校校方毫不讳言,内地拥有雄厚的学生生源,市场庞大,为香港吸纳优秀人才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

一方面,香港经济面临转型的艰难,需要大量相关人才储备,以提升人口质量,支持香港经济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香港的整体出生率处于极低水平,人口老化及劳动人口持续下降,据2004年的统计资料,全港65岁以上的人员已经达到香港总人口的12%,每8人中一个是长者。到2033年,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是长者。要维持香港的竞争力,确保香港能在21世纪知识型及全球化经济体系中继续发展,必须考虑人才结构。继推出“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之后,香港3年前推出“输入内地人才计划”,特区入境处每年收到的申请约4000多个,迄今已有超过1万人才来港工作。今年6月下旬开始,香港又推出“优秀人才入境计划”,旨在进一步吸引内地和海外优秀人才赴港发展。

招收内地优秀学生赴港学习,并鼓励他们毕业后留港工作,也是香港人才计划的一部分。过去,香港非本地本科学生占学生人数的上限被限制在4%,2005年特区政府将上限提高到10%,据悉,有大学校长提出将这一比例再度逐渐提高。

随着内地与香港经济等方面进一步融合,无论是内地还是香港,都需要熟悉两地情况的人才,香港高校担当起这一责任,义不容辞。当然,除了吸引内地学生前来学习外,还需要考虑如何吸引他们留下来,为香港服务。这除了高校外,特区政府也应该有相关考虑和政策。

面对热潮香港还需谋定而动。虽然接近60%的内地学生都希望选择到香港读书,但是这种状况不是恒定的,竞争力永远具有流动性。香港高校必须谋定思动。

内地学生蜂拥报考香港高校,是在原有教育体制上的一种全新选择,但这主要建立在内地教育体制相对落后、人才选拔机制相对不合理以及教育改革相对迟滞的情况下。虽然我们相信,这一状况短期内改变的可能性很小,但对香港高校来说,未雨绸缪是必需的。就像20多年前,香港企业移往内地,起初企业和产品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但随着内地改革开放深入,港产品的优势和魅力已经大减一样。

今年香港高校到内地招收优秀生引发的热烈讨论,显示内地高校的一种普遍焦虑和担忧。但是,北大、清华等百年名校,其深厚的人文基础和光辉历史,以及学校内一批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师,迄今依然是令香港高校仰望的高山,其雄厚的基础研究力量和水平以及宽泛的学科也令香港高校难望其项背。内地优秀生学生弃内地名校而选报香港高校,是多种因素而成,香港高校切不可妄自尊大。可以预见,在争取生源的良性竞争中,在两地教育模式的角力中,必能带动内地高校从教育体制、教育方式到学校招生、学校管理等各方面的改革,重添魅力。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教育产业全球化,中国内地开放生源是必然的,垂涎内地丰富生源的高校将会来自全球高校。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的竞争将会变得更加激烈。

香港:未来中国高等教育的中心

据《南方都市报》2006年6月28日文章(著名旅美学者薛涌/文)。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香港特区政府短期内将成立跨部门督导委员会,推动香港成为区域教育中心。立法会还动议辩论“将香港发展成为区域教育枢纽”议案,最后获一致通过。一些议员建议,香港应放宽入境限制,提高大专院校收取非当地生学额比例;容许修读全日学士课程的非当地学生从事兼职工作,减轻经济负担;拨地给院校建寄宿设施。

还有议员说:香港学府或许能培养出未来的中国领导人。吸引内地学生到香港就读,对教育、经济及政治都有利。

我最近写了一系列文章,认为香港的主要大学将超越北大清华,挖走顶尖的内地学生,成为中国的一流。我同时还分析:香港由于长期出生率低、人口老化,需要大量训练有素的年轻劳动力。从内地的高考精英中“掐尖”,进行高质量的人才补充,是维持香港竞争力的根本。在这方面,香港的胃口会越来越大。

这两个预言,在短短的时间内都在相当程度上被证实了。第一,从今年高考考生的意向看,香港的大学确实热过了北大清华。第二,香港特区政府和立法会的上述举动,也证明了香港在引进内地学生方面确实有我所分析的意图。当然香港的高等教育并非没有问题,其大学将对内地名校构成的冲击也不应该夸大。不过,从香港方面上述的动作看,他们也正是在力争突破自己的局限,把其高等教育优势发挥到最大限度。

首先的一个问题是香港大学的容量。我和香港有关大学的人士接触了解的情况是,香港8所受政府资助的大学,每年录取14500名学生,现在每年容许录取10%的外来学生,所以在内地招生的上限是1450名。不过10%的比例很容易突破,比如达到30%。因为香港人口萎缩,本地生源实在太少。大学也会根据当地的人才需求扩大总招生数量。所以,香港的大学每年来内地招几千学生的潜力还是有的,对内地一流大学的冲击不可小视。

同类推荐
  • 不生气 不抱怨 不折腾大全集(超值金版)

    不生气 不抱怨 不折腾大全集(超值金版)

    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旧心存喜乐。控制怒气,不再抱怨,停止折腾,认真、快乐地生活,怀大爱心,做小事情,就能达到理想的处世境界。本书立足于不生气、不抱怨、不折腾三个主题,用故事和哲理告诉读者:生气伤人伤己,抱怨天怒人厌,折腾耗时耗力。掌握了这“三不”处世智慧,你的人生就会变得很精彩!
  • 赚钱机器

    赚钱机器

    为什么那么多人陷入了金钱设下的陷阱,终其一生都在为金钱而努力找作,即使发现自己无法赚到更多钱时也无法自拔?为什么那么多人选择创业,却进入了另一时间陷阱中,终其一生赚取金钱,当发现自己失去了真正的自由时也无法脱身?为什么那么多人掉进了债务陷阱、被财务危机穷追不舍?为什么那么多人的财富无法有效增加?因为学错比不学更可怕,太多人正在学习一套“贫穷教育”。
  • 付出与收获

    付出与收获

    故事发生在1994年,马克和妻子在迈阿密过着普通中产阶级的生活。他并不知道,那年的11月他的人生和他的家庭就会永远改变,就算最奇怪的梦境也比不上发生的故事。这本书里马克讲述了他被蓄意绑架险些遭人谋杀的经历。本书会让你有身历其境的感觉,给你关于这个事件独一无二的视角,看看他怎么身心抗争挺过了这段经历。看到马克的经历,你会发现,别人可以从一个人身上夺走一切,唯有精神和求生欲是别人拿不走的。起初没有人相信马克,连警察也不例外,但马克坚持不懈,终于在犯罪分子再次向别人下手之前将他们绳之以法。这是本拿在手里就很难放下的书,过去20年最吸引人的故事。
  • 哈佛剑桥牛津教给青少年的180堂课

    哈佛剑桥牛津教给青少年的180堂课

    你知道比尔·盖茨吗?他创造了享誉全球的微软帝国……你知道斯蒂芬·霍金吗?他是享誉国际的“宇宙之王”……你知道埃德蒙·哈雷吗?他发现了哈雷彗星,为天文学界增添了一抹神奇的色彩……他们都是世界级的知名人士,又分别是从哈佛、剑桥、牛津三所高校走出来的学生。三所高校历史悠久,就像一个久经沧桑、充满智慧的老人,用深沉的嗓音告诉我们一个又一个成长的真理。
  • 18岁以后懂点社交学

    18岁以后懂点社交学

    良好的人际关系将会使你在工作中、职业生涯发展中占据主动,左右逢源。如果你拥有一个强大的人际关系网络,那就会比竞争者具有更多的先天的资源优势。无论如何,构建好你的人际关系是你在这个社会生存的资本。18岁以后懂点社交学吧!
热门推荐
  • 通天之上

    通天之上

    了气修四级,四级难聚花。聚花晓阴阳,阴阳求通天。三万年前,天降灵雨,那个年代,百族林立,英雄辈出,七圣屠戮天下,史称“七圣纪元”。三万年后,天道循环,又是一次天降灵雨,这注定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天下龙脉之首,祭天峰峰顶,一少年身着白衣,面色苍白,满面泪水,跪立在墓前:“我愿废弃通天修为,放弃燃道禅机。但,只愿在看你回眸一笑。”
  • 一世倾城:妖妃戏邪王

    一世倾城:妖妃戏邪王

    (新书已发,千古虐恋:三生错彼岸情)(此文已完结。)三世为人,斩不断的情缘。修行天下,解开尘封记忆。魔琴畅弹,万兽匍匐称臣。神妖之恋,殊途皆因不悔。“她若是妖,我便成妖。”“她若是魔,我便成魔。”“深情即是死罪,怎怕挫骨扬灰。”
  • 君御君倾:樱花谈何落红尘

    君御君倾:樱花谈何落红尘

    “啪”男子脸上受着一个响亮的耳光,他的眸底泛着波澜,很好,这个世界上还是第一次有人敢打他,很好,这个世界上也只有她木樱儿敢动他。“君羽刹,你不是很拽吗,你有本事打我啊!”木樱儿微仰着头颅,棕色的长卷微微晃动在空气中。“好,我不敢!”男子别过了头额前的发遮盖住了他的眼睛看不出来他的表情。“我给你个选择。”一把迷你手枪摊开在女子右手上微微向上好似呈递的模样“(1)杀了我;(2)放我离开,从此以后不要再纠缠我。”男子回过头看着她的眼睛没有回答。“你倒是选啊!”木樱儿催促他。男子一把握住了她的手掌,将手上的枪握紧在手中。手腕使力将女子拉入怀中“我选爱你。”女子低下了头嘴角却禁不住上扬起来!
  • 零至壹

    零至壹

    一名普通大学生,患上了一种病随时随地,无征兆的睡着昏睡中,他会穿越到了一个未知的世界一个如同游戏,如同梦的世界在这里唯一能与他交流是一个特殊的女孩......
  • 温柔陷阱

    温柔陷阱

    “现在后悔了?来不及了!”病房里,他当着他沉睡的爱人面,将她丢在沙发上,扑过去。“你会后悔你做过的每件事情!你会后悔……”“我爱你!”温热的怀抱,动情的呢喃,低哑的表白,曾丝丝扣入她的心。为什么最后确实温柔的陷阱?从一个陷阱中逃脱却有误入另一个圈套……她想她该放手了去做些什么了……
  • 不纠结 不抱怨 不生气

    不纠结 不抱怨 不生气

    吴学刚所著的《不纠结不抱怨不生气》讲述处在竞争激烈时代的我们,面临的心理压力问题对我们自身的威胁,将远远大于生理疾病的威胁。善于调适生活的人,如同善于增减衣服以适应气候变化一样,能获得舒适的生存;而不善调适者,却长久走不出烦恼的怪圈。《不纠结不抱怨不生气》从“不纠结”“不抱怨”“不生气”三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通过调节自己的心态来驾驭自己的情绪,保持愉悦的心情,达到心灵的宁静状态。
  • 妖女逆世:灵师娘子狠嚣张

    妖女逆世:灵师娘子狠嚣张

    她助他登上帝王,他却毁她容颜,瞎她双目,断她性命,遭世人唾弃……她以为这一生是白活了,却不想她命不该绝,是命硬,还是那满腔的怨恨,就连老天也不收她!就在她双手沾满鲜血,欲化身为魔之时,遇上了他。他爱上她,是在她最不堪的时候……前世,今生,遇上,离别,究竟是缘深,缘浅?是福,是劫?再回首,定要抓住那深爱之人的手,紧紧相握,至死不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冤镜来袭

    冤镜来袭

    人的每一次经历都透着玄机,是无意闯入?还是命中注定?离奇的铜镜为何只选择她?她为何又选择他?是做替死鬼,还是有事相求?谜底将慢慢揭开!
  • TFBOYS忘不了你

    TFBOYS忘不了你

    三个女生与三小只的爱情故事,对爱不变,他们对四叶草有着十年的约定,在十年的舞台上幸福
  • 导弹百科(世界科技百科)

    导弹百科(世界科技百科)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而科学知识的普及则是实现这一推动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时代,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们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抓住这个契机,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是我们全社会的重要课题。科学教育,是提高青少年素质的重要因素,是现代教育的核心,这不仅能使青少年获得生活和未来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使青少年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科学教育,让广大青少年树立这样一个牢固的信念:科学总是在寻求、发现和了解世界的新现象,研究和掌握新规律,它是创造性的,它又是在不懈地追求真理,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