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句古话的意思是让我们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不要一味使用蛮劲去碰壁,而应该分析局势,做出某些以退为进的决策。忍学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儒家思想的精髓。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成名人物都是靠忍字而成大业的。
★经验23:强买田地,委曲求全——萧何自辱
秦末汉初时,萧何是当时沛县的一个小县吏。但他通达文理,很能办事,曾经到泗水郡去当差,考核名列第一。于是,秦朝的御史想征调他去,后来经过他再三恳求,方才继续留在沛县。
这时,刘邦在沛县起义,萧何就参加了他的队伍。刘邦封他为丞,督办军队的后勤供应。随着响应者的增多,刘邦的军队规模越来越大,最后终于攻入了秦朝的京城咸阳。进入咸阳后,诸多将士都争抢金银财物,而萧何却抢先进入秦丞相御史府,把律令图书收藏了起来。萧何知道,只要得到了这些资料刘邦便可以对天下关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间疾苦等都了如指掌。刘邦在楚汉战争中能取得胜利,其实都是这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在发挥作用。
于是,刘邦立为汉王后便任命萧何为丞相。但是,在当时刘邦居守巴蜀、汉中一带,而汉军将士大多渴望东归,逃亡者很多。其中淮阴人韩信也在刘邦军中。韩信原为项羽部下,因项羽没有重用,就投奔刘邦。但刘邦也不肯重用,于是韩信就不辞而别。
72-萧何
(扫描三才图会605上右图)
73-张良
(扫描三才图会605下右图)
74-韩信
(扫描三才图会606下右图)
萧何知道韩信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听说他跑了,来不及向刘邦说明,就亲自前往追赶,把韩信追了回来,并推荐给刘邦,拜为了大将。韩信拜将后,果然在楚汉战争中立了很大的功劳。萧何月下追韩信也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在楚汉战争期间,萧何是以丞相身份留守关中的。他征收粮税,征发士卒,支援前线的汉军作战,帮助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在刘邦平定天下后,论功行赏时,萧何功劳也最大,封为诸侯。之后,又被拜为相国。
萧何在汉初时的另一重大功绩就是制定了律令制度,并执行了与民休息政策。当时民间歌颂说:“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意思是说,萧何为相,政和法明;曹参继任,坚守不变;与民休息,民得安宁。民间的称颂,也是对萧何最好的评价。
但是,即便是这样一个生死与共的患难之交,刘邦却还是不能放心于他。
当韩信谋反失败,被诛灭以后,萧何被刘邦封为相国。诸门客都来祝贺,只有一人道:“祸事马上就要来了。圣上在外带兵打仗,心中却已经在怀疑使君你了,还请不要接受封赏金银之物,一切都充入军中。”萧何这么做了,刘邦果然很高兴。
不久,英布又反,刘邦带兵亲征。人在战场,心中却放不下萧何,屡次派人来问萧何在做什么。萧何自然一如既往,安抚百姓,稳定人心。于是,又有门客劝道:“使君灭族的大祸就要临头了。你位为相国,功推第一,还能再加封赏么?你在关中十数年,甚得民心,圣上是害怕你称王啊。为什么不多买田地,贱价强占,自污求全,以定圣上之心,去其疑虑呢?”
萧何听了,果然又照此去做了。不久,刘邦得胜归来,百姓纷纷迎接,争着上书,哭陈萧何强买民田之事,刘邦听了反而很高兴。
功成之后,多买田地、广置钱财以自污,意思是说我只关心自己的吃喝玩乐了,政治上的事情我不再过问。打天下的时候需要萧何的雄才大略;坐天下的时候却不能再尽兴发挥了。
其实,求生之道,发达之途,有的时候看起来往往就是这样背道而驰。这个故事再次说明,为人之道就是要会忍。会忍者,君子所为,于战则无敌,于礼则大治,于事业则会一步步接近成功,于生活才能真正体验到其中真实甘味。
经验要诀:
忍,是一种韧性的战斗,是战胜人生危难的有利武器。为什么要“忍”?这根据事物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忍是一种眼光,忍是一种胸怀,忍是一种领悟,忍是一种人生的技巧,忍是一种规则的智慧。
人生有很多事,需要忍。人生有很多话,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气,需要忍。人生有很多苦,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欲,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情,需要忍。
忍有时是环境和机遇对人性的社会要求,有时则是心灵深处对人性魔邪的一种自律。
学会忍,是人生的一种基本谋生课程。懂得忍,游走人生方容易得心应手。当忍处,俯首躬耕,勤力劳作,无语自显品质。不当忍处,拍案而起,奔走呼号,刚烈激昂,自溢英豪之气。
懂得忍,才会知道何为不忍。只知道不忍的人,就象手舞木棒的孩子,一直把自己挥舞得筋疲力尽,却不知道大多数的挥舞动作,只是在不断地浪费自己的体力而已。
有所忍,必有所不忍。明忍,始易明不忍。是故忍界其实也是不忍之界。
★经验24:忍杀兄之仇得大谋——刘秀建东汉
汉光武帝刘秀小时候,在家表现得十分勤快,常常实事实干从不自吹自夸,因此,给人的印象也是十分憨厚、平和。他虽想出人头地,但从来不露声色。
相反,他的哥哥刘绩却把自己比做刘邦,希望像刘邦一样虽然小时候是一个浪荡公子,但胸怀大志,最终做了皇帝;而把刘秀则比做刘邦的二哥刘喜。刘喜是一个目光短浅,胸无大志之人,所以哥哥刘绩从小就很是瞧不起他,并常常以此嘲笑刘秀。后来,刘秀去长安读书,当他读到《论语》中“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一句时,简直是手舞足蹈地说:“说得太好了,太好了,真是一针见血!”从此,他便以这句至理名言规范自己的言行。
后来,王莽征用民夫,加重捐税,纵容残酷的官吏对老百姓加重刑罚。这样,就逼得农民不得不起来反抗了。刘绩、刘秀兄弟二人便发动了春陵起义,大获全胜。结果皇帝却被刘玄当上,致使刘绩心中十分不快。刘玄也清楚刘绩性情蛮横又野心勃勃,再加上以他为首的青陵兵在与王莽的军队作战中,节节胜利,战功卓著,无疑,这一切对自己的皇帝宝座是个巨大的威胁。所以,总想找个借口除掉刘绩。
刘稷是刘绩的部将,听说刘玄当了皇帝,心中也十分不满,便大发牢骚说:“今起兵图谋大事,全是刘绩的功劳。他刘玄算个什么东西,有什么资格配称皇帝?”刘玄听后,想收买刘稷,封他为抗威将军。刘稷拒不接受。刘玄要杀刘稷,遭到刘绩反对。刘玄一怒之下,便将刘绩、刘稷一起杀掉。尔后,为了斩草除根,便伺机斩杀刘秀。
刘玄为找借口,便派人去对刘秀宣布诏书说:“太常偏将军刘秀英勇善战,特封为破虏大将军、武信侯。”还没等刘秀谢恩,接着又宣布说:“大司徒刘绩,一向图谋不轨,常有抗帝之意,所以把他杀了。”以此来试探刘秀的反应,如稍有恨意,便就地将其正法。刘秀是何等聪明,对刘玄的这点用意怎能不知?小不忍则乱大谋。刘秀听完诏书后,极力克制住内心的杀兄之恨,慌忙磕头谢恩说:“陛下赏罚甚明,我建功微小,不值一提,皇上如此嘉奖,秀实在受之有愧。兄刘绩素有反意,我也常劝他野心必毙,但他就是不听,发展到今天刑及其身,实在是罪有应得。”
刘秀一席语语,表现得十分真诚。不要说报信宣诏之人深信不疑,就连他的部下也都信以为真,无不为刘秀的大义灭亲之举感动得流下眼泪。
宣旨人走后,刘秀回到帐内,关紧房门便捶胸大哭,恨得咬牙切齿地说:“杀兄之仇不报,不配做人!”但在第二天,他又立即跑到刘玄住处,言必称陛下,口必言皇恩浩荡,绝不提昆阳大捷之功。既显得十分恭谨,又表现得粗犷大度。平时谈吐不透半点哀痛之意,也不为刘绩服丧,饮食谈笑都和平常一样。
刘秀“以小忍成大谋”的表演,终于使刘玄解除了对他的猜忌,以为刘秀不记他的仇,反倒有点过意不去,于是封刘秀为破虏大将军。后来,刘秀将长安攻了下来,杀了王莽。回到洛阳,刘玄又给了刘秀一些兵马,让他到河北去招抚河北郡县。
这时候,各地的豪强大族也有了武器,有的自称将军,有的自称为王,也有自称皇帝的,各据一方。刘玄派刘秀到河北去,正好让刘秀得到了一个扩大势力的机会。他废除了王莽时期的一些苛刻法令,并释放了一些囚犯,一面消灭割据势力,一面镇压河北各路农民起义军,整个河北差不多全给刘秀占领了。
刘秀和他的随从官员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于是率部自立为皇帝。
急躁是成功之大敌。刘秀性格内向,事不外露,城府深沉,容忍一时而不乱大谋。当刘绩被杀的消息传来时,刘秀为避免过早与刘玄发生正面冲突,极力克制自己,立即从出征的战场赶来当面向刘玄谢罪。他对自己所立战功只字不提,而且深深引以自责,也不为其兄服丧,饮食言笑如同平常,毫无丧兄之痛的表示。这番成功的韬晦表演,终于使刘秀转危为安、逢凶化吉,不仅没有受到牵连,反而加官晋爵,为其以后建立东汉王朝保存了实力,最终成就了东汉王朝的一统大业。
孔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意思是说小事情不肯忍耐,就会打乱整个计划。对于孔子的这句至理名言,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算是学到了家。因为急躁之人往往急于求成,所以在做事前没有周密计划就开始动手,结果往往欲速而不达。而且性情急躁的人容易灰心。因为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当事情遭遇挫折时,急躁之人往往不能冷静地分析原因,而是带着更加急躁的情绪,不冷静地进行下一步的活动。一个人如此行事,往往不会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时间长了他对自己的信心就会丧失。
正是由于刘秀的忍,才有了日后的光武中兴。
经验要诀:
忍,是一种虚怀若谷的雍容大度,是一种丰满圆润的心理状态,也是一个人智慧的表现。忍耐是我们人生过程中,任何人都要经受的最困难的一件事。一旦你忍耐的功夫练得炉火纯青,那么你就能取得以柔克刚的效果。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利益和矛盾,相互之间有时难免会产生一些误解和分歧。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酿成纠纷、冲突和伤害;如果处理得当便能相安无事,息事宁人,重修旧好,以至化干戈为玉帛。关键在于,双方要学会忍让。
许多在事业上非常成功的犹太人及日本的企业家、金融巨头都将忍字奉为修身立本的真经,均在自己家中、办公室中悬挂着巨大的忍字条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忍学就是世界上每—个成功人士的必修课。
★经验25:忍让是一种智慧——受唾自干
有这样一则故事:
唐代宰相娄师德是一位既有武略、又有文才的大臣,在保卫和巩固西北边防上卓有建树。可他处在武则天一朝,那时酷吏横行,罗织诬告成风,多少忠贞大臣都横遭不测,死于非命,因此他在当宰相时极为谨慎小心。一次,当他与内史李昭德相随入朝时,娄师德因身体肥胖而行动缓慢,李昭德好几次停下来等他,可他还是赶不上。李昭德便怒骂之:“为田舍子所留。”娄师德却笑着说:“吾不田舍,复在何人?”什么意思?其实是李昭德在骂娄师德是一个只配种地的臭家伙!可是,师德听了并不发火,反而笑着说自己就是个种过地的人。如果我不是种地的人,还有谁是呢?
娄师德最知忍字之道。据《朝野佥载》记载,娄师德升为纳言平章政事后,有一次巡察屯田。出行的日子已经定了,部下随行人员已先起程。娄师德因脚有毛病,便坐在光政门外的大木头上等马。不一会儿,有一个县令不知道他是纳言,自我介绍后跟娄师德并坐在大木头上。县令的手下人远远瞧见,赶忙走过来告诉县令,说:“这是纳言大人。”县令听后大惊,赶忙站起来赔不是,并称:“死罪。”娄师德说:“你因为不认识我才和我平坐,法律上并没有说这样也是死罪呀。”县令说:“曾有一个叫左嶷的,以其眼神不好请求辞职。其实,这个人的辞职书就是晚上写的,而眼睛并无大病。”娄师德取笑他说:“可不是吗,人家是说自个晚上眼神不好,而你呢大白天就不认识宰相了。”县令惭愧不已,说:“请纳言千万别给我宣扬,您可是老佛爷在世啊。”听县令这么说,娄师德和左右的部下们都笑了起来。
到灵州(治回乐,今宁夏灵武西南)后,娄师德在驿站吃完饭,便让人牵来马。娄师德的判官这时说:“大人您是吃过饭了,可是我们连水还没喝上呢,根本没人理我们。”娄师德听后对判官说:“噢,是吗?现在师德已经上了马,我就不下去了,这件事我帮你出气就是了。”于是便叫来驿长批评道:“判官与纳言何别?不与供给?索杖来。”驿长一听吓得连忙叩头。娄师德说:“我欲打汝一顿,大使打驿将,这是小事一件,只是会有损我的名声。但如果告诉了你们州县道,可能你丢的就是一条命了。这次我暂且放过你,但以后不可再出类似之事。”驿长叩头流汗,狼狈而去。娄师德望着他的背影,对判官说:“我已经替你出气了,不要再怪罪他们了。”大家看到这也只好摇摇叹息了一下。
后来,其弟授任代州刺史。将要赴任时,娄师德问他:“我官至宰相,你又当判史,荣宠太甚,最为人所嫉恨,你怎么才能避免呢?”他的弟弟跪着回答说:“从今以后,即使有人向我脸上啐唾沫,我也不生气,自己擦掉就是了,免得兄长为我担忧。”娄师德一听,忧心忡忡说:“这正是我所担忧的。人家啐你的脸,是生了你的气,你擦掉了,这不是会更让人生气吗?啐了你,不擦它也会自己干掉,应当笑着接受才是。”他弟弟听后会心地笑了。
这就是成语“受唾自干”的来历。正因如此,娄师德才在武则天执政时始终受到武则天的信任。
俗话说得好:“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动不动就发脾气,终会自己害了自己。容忍心中的怨气确实不大容易,但只要遇事多思虑一下,又怎能让一时之气冲昏头脑呢?
古时候,有一位大臣受国王派遣到其他国中采购本国没有的物品。大臣来到一国,听到市场上有一位老者在叫卖“智慧”,感觉新奇,便决定买下。他将五百两银子付给老者,老者对他说“长虑谛思惟,不当卒行怒,今日虽不用,会当有用时。”买到智慧之言的大臣,趁星夜回家。他怕惊醒妻子,悄悄进屋,不料却看到床边有两双鞋,心中怀疑,顿起杀心。这时,他却突然想起自己所买的智慧之言,不觉念叨出声来。声音惊醒了屋中人,“儿子回来了!儿子回来了!”床上之人喊道。原来是大臣的妻子生病,母亲前来照看。明白情况的大臣,不觉大喊:“这智慧之言真是便宜!”对老者所授的智慧之言,暗自称道。试想,如果大臣没有及时克制自己的怒火,岂不是白误了亲人两条性命?
翻开一部部中国古代典籍,其中关于“忍”的论述比比皆是。先哲们无论是儒、是道、是佛,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认识到了“忍”。“忍”是为了某种崇高目的而达到的惩仇窒欲、自我克制的精神境界。我们随处可以看到,在一个充满忍让精神的环境中,少生多少闲气,少生多少争斗,气氛又是多么的宽松平和。
经验要诀:
忍让是一种智慧,一种修养,一种风度,一种美德。在中国传统的人生哲学中,“忍”历来被人们所重视,也历来被人们所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