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41700000035

第35章 中国学术之趋势(4)

著者往年著《心理与力学》一文,创一条臆说:“心理依力学规律而变化”,曾说:“地心有引力,把泥土沙石,有形有体之物,吸引来成为一个地球。人心也有引力,把耳濡目染,无形无体之物,吸引来,成为一个心。”宋儒研究儒释道三教多年,他的心,已经成了儒释道的化合物,自己还不觉得,所以宋学表面上是孔学,里子是儒释道融合而成的东西。从此以后,儒门就不淡泊了,就把人收拾得住。于是宋学风靡天下,历宋元明清以至如今,传诵不衰。他们有了这种伟大工作,尽可独立成派,不必依附孔子,在他们以为,依附孔子,其道始尊,不知依附孔子,反把宋儒的价值看小了。

十三、各家学说之分合

宋学是融合三教而成,故处处含有佛老意味。其含有佛学的地方,前人指出很多,不必再加讨论。我们所要讨论的,就是宋学所含老子成份,特别浓厚,宋儒所做的工夫,不外“人欲净尽,天理流行”八字。天理者天然之理,也即是自然之理。人欲者个人之私意。宋儒教人把自己的私意除掉,顺着自然的道理做去,这种说法,与老子有何区别?所异者,以天字代自然二字,不过字面不同罢了。

但是他们后来注重理字,忽略了天字,即是忽略了自然二字,而理字就成了管见,此戴东原所以说宋儒以理杀人也。

周子著太极图说云:“无极而太极。”这无极二字,即出自《道德经》。张横渠之易说,开卷诠乾四德,即引老子“迎之不见其首”二语。中间又引老子“谷神、刍狗,三十辐共一彀,高以下为基”等语,更是彰明其著的。

伊川门人尹焯言:“先生(指伊川)平生用意,惟在易传,求先生之学,观此足矣,语录之类,皆学者所记,听见有深浅,所记有工拙,盖不能无失也。”(二程全书)可见易学是伊川根本学问,伊川常令学者看王弼易注(二程全书),《四库提要》说:“自汉以来,以老庄说易,始魏王弼。”伊川教人看此书,即知:伊川之学根本上参有老学。

朱子号称是集宋学大成的人,《论语》开卷言:“学而时习之”,朱子注曰:“后觉者必效先觉者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戴东原曰:“复其初出庄子。”(东原年谱)明善复初,是宋儒根本学说,庄子是老子之徒,这也是参有老学之证。

《大学》开卷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朱子注曰:“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尽灵不昧,以其众理而应万物者也。”这个说法,即是老子的说法,我们可把这几句话,移注老子。老子曰:“谷神不死。”谷者虚也,神者灵也。不死者不昧也,“谷神不死”盖言“虚灵不昧”也。“具众理而应万事”,即老子“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之意。“虚”则冲漠无朕,“不屈”则万象森然,故曰“具众理”。“动”则感而遂通,“愈出”则顺应不穷,故曰“应万事”,这岂不是老子的绝妙注脚。

《中庸》开卷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朱注提出自然二字。《论语》“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朱注又提出自然二字。孟子“天下之言性也”一章,朱注五提自然二字,这是前面已经说了的。

又老子有“致虚极,守静笃”二语,宋儒言心言性,满纸是虚静二字,静字犹可说《大学》中有之,这虚学明明是从老子得来。

宋学发源于孙明复、胡安定、石守道三人,极盛于周程张朱诸人。程氏兄弟幼年曾受业于周子,其学是从周子传下来的,但伊川作明道行状说:“先生生于一千四百年之后,得不传之学于遗经。”又说:“先生为学,自十五六时,闻汝南周茂叔论道,遂嫌科学之业,既然有求道之志,未知其要,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然后得之。”可见宋学是程明道特创的,明道以前,只算宋学的萌芽,到了明道,才把他组织成一个系统,成为所谓宋学,周子不过启发明道求之志罢了。所以我们研究宋学,当从明道研究起走。

明道为宋学之祖,等于老子为周秦诸子之祖。而明道之学,即大类老子,老子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明道著定性书说:“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性顺万物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如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此等说法,与老子学说有何区别?也即是王弼所说:“体冲和以通无,应物而无累于物。”

二程遗书载:“明道言,‘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每中夜以思,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明道所悟得者,即是老子所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之理。老子书中,每用雌雄荣辱、祸福静躁、轻重歙张、枉直、生死、多少、刚柔、强弱等字,两两相对,都是说明“无独必有对”的现象。明道提出自然二字,宛然老子的学说。

其他言自然者不一而足,如遗书中,明道云:“言天之自然者,谓之天道。”又云:“一阴一阳之谓道,自然之道也。”皆是。故近人章太炎说:“大程远于释氏,偏迩于老聃。”(见《检论》卷四《通程》篇)

宋学是明道开创的明道之学,既近于老子,所以赵宋诸儒,均含老子意味。宋儒之学,何以会含老子意味呢?因为释氏是出世法,孔子是世间法,老于是出世法世间法,一从贯之。宋儒以释氏之法治心,以孔子之学治世,二者俱是顺其自然之理而行,把治心治世,打成一片。恰是走入老子的途径。宋儒本莫有居心要走入老子途径。只因宇宙真理,实是这样,不知不觉,就走入这个途径。由此知:老子之学,不独可以贯通周秦诸子,且可以贯通宋明诸儒。换言之:即是老子之学,可以贯通中国全部学说。

伊川说:“返求诸六经然后得之。”究竟他们在六经中得着些什么呢?他们在《礼记》中搜出《大学》、《中庸》两篇,提出来与《论语》、《孟子》,合并研究。在《尚书》中搜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又在《乐记》中搜出“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数语,创出天理人欲等名词,互相研究,这即是所谓“得不传之学于遗经”了。

宋儒搜出这些东西,从学理上言之,固然是对的,但务必说这些东西是孔门“不传之学”,就未免靠不住。“人生而静”数语,据后人考证,是文字引老子之语,河间献王把他采入《乐记》的。而《文字》一书,又有人说是伪书,观其全书,自是道家之书,确非孔门之书。闫百诗尚书古文疏证说:“虞迁十六字,盖纯袭用荀子,而世未之察也,荀子解蔽篇,昔者舜之治天下也。”云云。故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几,唯君子而后能知之。”

此文前文有“精于道,一于道”之语,遂概括为四字,复续以成十六字。可见宋儒讲的危微精一,直接发挥荀子学说,间接是发挥道家学说。

朱子注《大学》说:“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朱子以前,并无一人说《大学》是曾子著的,不知朱子何所依据,大约是见诚意章,有曾子曰三字。据闫百诗说,《礼记》四十九篇中,称曾子者共一百个,除有一个不是指曾子外,其余九十九个,俱曾子,何以见得此篇多处提及曾子,就是曾子著的?

朱子说:“中甫是孔门传授心法,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此话也很可疑。《中庸》有“载华岳而不重”一语,孔孟是山东人,一举目即见泰山,所以论孟中言山之高者,必说泰山。华山在陕西,孔子西行不到秦,华山又不及泰山著名,何以孔门著书,会言及华山呢?明明是汉都长安,汉儒著书,一举目即见华山,故举以为例。又说“今天下车同轫,书同文”,更是嬴秦混一天下后的现象,这些也是经昔人指出了的。

据上所述,宋儒在遗经中,搜出来的东西,根本上发生疑问,所以宋儒的学问,决不是孔孟的真传,乃是孔老孟荀混合而成的,宋儒此种工作,不能说是他们的过失,反是他们的最大功绩,他们极力尊崇孔孟,反对老子和荀子,实质上反替老荀宣传,由此知:老荀所说的是合理的,宋儒所说的也是合理的。我们重在考求真相,经过他们这种工作,就可以证明孔老孟荀可融合为一,宋儒在学术上的功绩,真是不小。

我们这样的研究,就可把学术上的趋势看出来了。趋势是什么?就是各种学说,根本上是共通的,越是互相攻击,越是日趋融合。何以此?因为越攻击,越要研究,不知不觉就把共通之点发现出来了。

《宋元学案》载:“明道不废观释老书,与学者言,有时偶而示佛语。伊川一切摒除,虽庄列亦不看。”明道把三教之理,融会贯通,把大原则发明了,伊川只是依着他这个原则研究下去,因为原则上含得有释老成分,所以伊川虽摒除释老之书不观,而传出来的学问,仍带有释老意味。

伊川尝谓门人解释曰:“我昔状明道,先生之行,我之道盖与明道同,异时欲知我者,求之此文可也。”伊川作明道行状,言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既自称与明道同,当然也出入于老释。所谓不观释老书者,是指学成之后而言,从前还是研究过释老的。

宋儒的学说,原是一种革命手段。他们把汉儒的说法,全行推倒,只创一说,是备具了破坏和建设两种手段。他们不敢说是自己特创的新说,仍复托诸孔子,名为复古,实是创新。路德之新教,欧洲之文艺复兴,俱是走的这种途径。宋儒学说,带有创造性,所以信从者固多,反对者亦不少,凡是新学说出世,都有这类现象。

十四、程明道死后之派别

明道把三教融合的工作,刚刚做成功,跟着就死了。死后,他的学术,分为两大派。一派是伊川和朱子,一派是陆象山和王阳明。明道死时,年五十四岁,死了二十多年,伊川才死。伊川传述明道的学问,就走入一偏,递传以至朱子。后人说朱子集宋学之大成,其实他未能窥见明道全体。《宋元学案》说:“朱子谓明道说话浑沦,然太高,学者难看……朱子得力于伊川,于明道之学,未必尽其传也。”据此,可知:朱子得明道之一偏。陆象山起而绍述明道,与朱子对抗,不但对于朱子不满,且对于伊川亦不满。他幼年闻人诵伊川语,即说道:“伊川之言,奚为与孔孟不类。”又说:“二程见茂叔后,吟风弄月而归,有吾与点也之意。后来明道此意却存,伊川已失此意。”又说:“元晦似伊川,钦夫似明道,伊川锢蔽深,明道却疏通。”象山自以为承继明道的,伊川也自以为承继明道的,其实伊川与象山,具是得明道之一偏,不足尽明道之全。伊川之学,得朱子发挥光大之,象山之学,得阳明发挥光大之,成为对抗之两派。朱子之格物致知,是偏重在外,阳明之格物致知,是偏重在内。明道曰:“与其处外而是内,不若内外之两忘。”明道内外两忘,即是包括朱陆两派。

朱陆之争,乃是于整个道理之中,各说半面,我们会通观之,即知两说可以并行不悖。(一)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朱子重在学,陆子重在思,二者原是不可偏废。(二)孟子说:“博学而群说之,将以反说约也。”朱子宗的是这个说法。孟子又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陆子宗的是这个说法。二说同出于孟子,原是不冲突的。(三)陆子尊德性,朱子道问学,《中庸》说:“尊德性而道问学。”中间著一而字,二者原可联为一贯。(四)从理论学上言之,朱子用的是归纳法,陆子用的是演绎法,二法具是研究学问所不可少。(五)以自然现象言之,朱子万殊归于一本,是向心力现象,陆子一本散之万殊,是离心力现象,二者原是互相为用的。我们这样的观察,把他二人的学说,合而用之即对了。

明道学术,分程(伊川)朱和陆王两派,象山相当于伊川,阳明相当于朱子。有了朱子“万殊归于一本”之格物致知,跟着就有阳明“一本散之万殊”之格物致知,犹之有培根之归纳法,跟着就有笛卡儿之演绎法,培根之学类伊川和朱子,笛卡儿之举,类象山和王阳明。宇宙真理,古今中外是一样的,所以学术上之分派和研究学问的方法,古今中外也是一样的。

十五、学术之分合

孔子是述而不作的人,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融合众说,独成一派。老子书上有“谷神不死”及“将欲取之”等语,经后人考证,都是引用古书。他书中所说“用兵有言”及“建言有之”等语,更是明白援引古说,可见老子也是述而不作之人,他的学说,也是融合众说,独成一派。印度有九十六外道,释迦一一研究过,然后另立一说,这也是融合众说,独成一派。宋儒之学,是融合儒释道三教而成,也是融合众说,独成一派。这种现象,是学术上由分而合的现象。

大凡一种学说,独立成派之后,本派中跟着就要分派。韩非说:“儒分为八,墨分为三。”就是循着这个轨道走的。孔学分为八派,秦灭而后,孔学灭绝,汉儒研究遗经,成立汉学,跟着又分许多派。老子之学,也分许多派。佛学在印度,分许多派。传入中国,又分若干派,宋儒所谓佛学者,盖禅宗也。禅宗自达摩传至五祖,分南北两派,北方神秀,南方慧能,慧能为六祖,他们下又分五派。明道创出理学一派,跟着就分程(伊川)朱和陆王两派。而伊川门下分许多派。朱子门下分许多派,陆王门下,也分许多派。这种现象,是由合而分的现象。

宇宙真理,是圆陀陀的,一个浑然的东西,人类的知识很短浅,不能骤窥其全,必定要这样分而又合,合而又分的研究,才能把那个圆陀陀东西,研究得清楚。其方式是每当众说纷纭的时候,就有人融会贯通,使他汇归于一的,这是作的由分而合的工作。既经汇归于一之后,众人又分头研究,这是作的由合而分的工作。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西洋学说,传入中国,与固有的学说发生冲突,正是众说纷纭的时代。我们应该把中西两方学说,融会贯通,努力做由分而合的工作。必定要这样,才合得到学术上的趋势,等到融会贯通过后,再分头研究,做由合而分的工作。

宋儒与川蜀文化....................................................................................................................................

一、地域与二程学派的形成

凡人的思想,除受时代影响之外,还要受地域的影响,孔子是鲁国人,故师法周公,管仲是齐国人,故师法太公,孟子是北方人,故推尊孔子,庄子是南方人,故推尊老子,其原因:(一)凡人生在一个地方,对于本地之事,耳濡目染,不知不觉,就成了拘垆之见。(二)因为生在此地,对于此地之名人,有精密的观察,能见到他的好处,故特别推称他。此二者可说是一般人的通性,我写这篇文字,也没有脱此种意味。

程明道的学说,融合儒释道三家而成,是顺应时代的趋势,已如前篇所说,至于地域关系,他生长河南,地居天下之中,为宋朝建都之地,人文荟萃,是学术总汇的地方,故他的学说,能够融合各家之说,这层很像老子,老子为周之柱下史,地点也在河南,周天子建都于此,诸侯朝聘往来,是传播学说集中之点,故老子的学说,能够贯通众说。

蜀学是程明道的学说,很受四川的影响,这一层少人注意,我们可以提出来讨论一下:

明道的父亲,在四川汉州做官,明道同其弟伊川,曾随侍来川,伊川文集中,有“为太中(程子父)作试汉州学生策问”三首,“为家君请宇文中允典汉州学书”“再书”及“蜀守记”等篇,都是在四川作的文字,其时四川儒释道三教很盛,二程在川濡染甚深,事实具在,很可供我们的研究。

二、儒门易学与川蜀文化之关系

《宋史谯定传》载:“程颐之父珦,尝守广汉,颐与其兄灏皆随侍,游成都,见治篾箍桶者,挟册,就视之,则易也,欲拟议致诘,而篾者先曰:‘若尝学此乎?’因指‘未济男之穷’以发问,二程逊而问之,则曰:‘三阳皆失位也。’兄弟涣然有所省,翌日再过之,则去矣。”伊川晚年注学,于未济卦,后载“三阳失位”之说,并曰:“斯义也,闻之成都隐者。”呈观宗史所载不虚。据“成华县志”所载:二程遇箍桶翁的地方,即是省城内之大慈寺。

同类推荐
  • 哈佛学生最爱玩的逻辑思维游戏(精选版)

    哈佛学生最爱玩的逻辑思维游戏(精选版)

    作为闻名于世的学府,哈佛大学培养了许多名人,他们中有4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美国总统以及各行各业的职业精英。哈佛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大学之一,关键不在于它传授给学子们多少知识和智慧,而在于它教授给人非凡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和方式是能锻炼出来的。本书精选了哈佛学生历年来最热衷的逻辑思维游戏,这些题目不仅设置巧妙,提供了快速拓宽思维广度、挖掘逻辑潜能的方法,而且绝对好玩,让你越玩越有趣!越玩越入迷!越玩越聪明!
  • 萨特哲思录

    萨特哲思录

    本书内容主要分为存在与虚无、哲学的谈话、文学与艺术、文学与写作以及萨特年谱等五部分内容。
  • 在路上:生活和思想

    在路上:生活和思想

    人生所有的一切,都在我们必经的路上。我们从远古走来,就如我们必然走向未来一样。没有人能够从摇篮就看到坟墓,却有人能够从自我看到世界、从相对接近绝对、从偶然和有限走向必然和无限,更有人能够从渺小走向伟大、从卑贱走向高尚、从繁芜和浑浊归真于清明和素朴。虽然鲜有生活中的先见之明,却不乏思想中的先知先觉。
  • 道家智慧活学活用

    道家智慧活学活用

    道家的智慧,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并且浸透了中国人的思维。除了儒家智慧,道家智慧又是一股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即使到了高科技发展的今天,我们还在否定之否定、背叛与反背叛中接受它的影响与推动,获得重新思考生命、世界乃至宇宙的激情。
  • 博爱:胡适人生讲演集

    博爱:胡适人生讲演集

    《读点大师:胡适人生讲演集·博爱》收录胡适先生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关于人生 问题的讲演实录,内容详尽充实,原汁原味地再现一代大师的讲演风采,还原当时中国社会的风起云涌,让我们领略特定时代风口浪尖上催生的伟大思想和智慧结晶。 胡适先生主张修己以安天下:“为己而后可以为人,求学而后可以救国”,这种圆融的态度在当时曾引起轩然大波,但在今天看来,这种通达的思想未尝不是饱含着热情和希望,将民族的气节和精神有力地传承下去。他给读者带来的不一样的声音,足可以引起我们对人生更深层的思考。
热门推荐
  • 蝶骨霸图

    蝶骨霸图

    神秘位面,群雄并立。天尊不现世,天帝争霸,慷慨豪迈。神秘青年,带着未知的来历,经历着未知的玄奇。
  • 三天读懂五千年黄金传奇

    三天读懂五千年黄金传奇

    跌宕起伏黄金历史,错综复杂财富传奇。黄金历史发展脉络、趣闻故事、黄金开采冶炼过程等奇闻异事,让您从历史、文化、宗教、生产、生活诸多方面领会黄金的魅力,了解真正的黄金时代。
  • 穿越之妃命中注定

    穿越之妃命中注定

    她,本是现代大小姐,但因一次意外而穿越到自己不认识的国家中,看她如何逆袭,撑下自己的一片天下?他,外人曾说他是丑陋无颜见人,可谁曾想他竟是如此天仙般无人比拟,看他如何和她相遇,相知到相守。
  • 龙腾宇内

    龙腾宇内

    茫茫宇宙,世俗凡人皆不知在这个世界有一群超凡脱俗的人,他们自称为武者。虽然是高科技时代,但整个世界的规则、秩序,皆由武者掌控。恰逢武者界万年盛世,强者如云,天才层出不穷,此际,一个身份神秘的少年横空出世,搅动起无尽风云,举世皆敌。冥冥之中,自有定数,一切唯天,一切唯道!缘法是成,皆未可知!或大破灭,群魔乱舞,或缘法大成,惊鬼泣神!
  • 帝国战神

    帝国战神

    天地间位面无数,唯我独尊!生死间血染九天,唯我掌控!混沌的宇宙,看我王为之杀神屠魔,成为不二主宰!
  • TFboys宠爱那个她

    TFboys宠爱那个她

    她本是全国首富的女儿(沈洛熙),拥有两个好闺密(米荔冷沫冉),沫冉母亲意外去世去重庆经营母亲的公司并且在八中读书,而洛熙父母却因为车祸而意外去世,又遭人暗算与爸爸经营的公司擦肩而过,无法接受现实的她决定报仇,不料患上抑郁症,看到则广告令她重拾信心,米荔陪她去重庆八中找到那个令她重拾信心的人于是三人展开了虐恋……注:本书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塞纳河终曲

    塞纳河终曲

    到遇见陈洛宇,储希才相信世上真的有“ 一见钟情”。 卢森堡的小木屋里,陈洛宇唱着跑调的《今夜无人入睡》。 在机场的候机大厅,储希大声哭喊:“我不是你的 垃圾场。” 他说想要给她一份干净纯粹的爱,可沉重的现实却终究让她一再受到伤害。 时光。沉静。长河......
  • 管理警言(当代教育丛书·现代名言妙语全集)

    管理警言(当代教育丛书·现代名言妙语全集)

    这些名言警句句句经典,字字珠玑,精辟睿智,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和精神的力量,具有很强的鼓舞性、哲理性和启迪性。具有成功心理暗示和潜在力量开发的功能,不仅可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还能增进自律的能力。
  • 楼

    妄自菲薄而精神错乱的黎晓,勇敢又胆怯抱憾终生的华希,好奇、劫后余生的英达,于忠贞与嫉妒中痛苦沦陷的默默????在夜色下,一切将围绕这个神秘之所展开——楼
  • 落魄少爷

    落魄少爷

    亲生父亲打下的万里江山,儿子立誓推倒。无关对错,无关正邪。以天下为棋盘,以万物做棋子,来一场博弈,但谁又是真正的棋手?“你欠我的。”“我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