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45100000014

第14章 思辨篇——上帝能够被证明出来吗(4)

世界上既没有完全相同的东西,也没有完全不同的东西。“同”和“不同”总是相对而言的,纯粹的“同”或者纯粹的“不同”都是不存在的。“同”中总是包含着“不同”,而“不同”中又包含“同”。总之,“同”与“不同”既对立,又统一。

中国古代哲学家惠施曾经提出过著名的“合同异之辩”,与上面莱布尼茨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惠施说:“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这句话比较绕口,我们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比如说,人都是人,所以所有的人都相同;所有的人又都是动物,所以所有人也都相同。但是。他们作为人的相同,大于他们作为动物的相同。因为人意味着是动物,但动物并不一定意味着是人,还有其他各种动物,它们都不能称为“人”。这里的“相同”和“相异”,就是惠施说的“小同异”。

但是,我们若以“万有”作为一个普遍的类,那么,不论是动物,还是人,它们都属于“万有”,都应该算在“万有”这一大类里面。所以说“相同”。但是,每物作为个体,又都有自己的个性,都与其他的个体不尽相同。所以说,它们又“相异”。这种同和异,惠施称之为“大同异”。这样,由于我们既可以说万物彼此相同,又可以说万物彼此相异,就表明它们的同和异都是相对的。

《左传》中记载的一个故事颇能说明这个道理。据说在春秋时期,楚王在云梦泽打猎,不小心把自己心爱的弓丢失了。左右的侍从立刻要去寻找。楚王制止道:“楚人失之,楚人得之。不必找了。”

此话后来成为了名言,在列国间广为流传,这一天就传到了鲁国孔子的耳朵里。孔子听说此事后也很欣赏,说:“这话说得真好啊!但是,为什么要把‘楚人’与‘人’区别开来呢?不妨说:‘人失之,人得之。’这样就符合仁义了!”老子听说了孔子的评论后说道:“为什么要把‘人’与‘天地’区别开来呢?不妨说:“失之,得之。’这样就符合天道了!”

五、肯定即否定

肯定即否定,这是斯宾诺莎的一句名言,见于他关于实体的学说。他说,实体是“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也就是说,形成实体的概念,无须借助于他物。因为它是无限的,没有陷入到与他物的差别和对待之中。从实体的定义就可以看出,实体不被他物所产生或创造,也不依赖于他物而独立存在,更不用借助于他物而得到说明。

对于有限性的事物,我们总是结合着差别和对立加以认识的。一个东西之所以是它自身,正在于它不是别的东西。“张三”之所以是“张三”,是因为他不是“李四”,不是“王五”……,同样,我们一旦对“张三”作出了某些具体的规定,也就意味着他不是“李四”,不是“王五”……再比如,在象棋中,“车”之所以为“车”,仅仅在于“车”的功能不同于“马”“炮”“卒”等其他棋子而已;并没有一些积极、实质的因素决定着“车”成为“车”。

但对于无限性的实体而言,我们是无法进行规定的。因为对一个事物的肯定,总是意味着对其他事物的否定。因此,所谓的肯定,总是一种限定。而无限的东西,一旦限定,就不是无限的。理智掌握的东西永远都是无限的一小部分,更多的东西都是在黑暗的深处无人知晓的。

就此,斯宾诺莎曾经把无限性比做一个圆环。一条线段,当它构成封闭的圆圈时,是既无起点也无终点的,因而在质上是无限的(尽管它在量上是有限的)。而其他任何一种开放区间的线段,无论在量上可以延展多么长,在质上总是受到起点和终点的规定,因而是有限的。正是在同样的意义上,后来的黑格尔也总把“绝对理念”比做圆圈。

在中国哲学中,“道”就是一个类似于斯宾诺莎“实体”的东西。“道”的绝对性、无限性决定了我们无法以任何肯定的形式对其作出规定。《道德经》开篇第一章讲的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一旦被说出来,被规定了,就不再是“道”本身了。这充分说明,知性的思维,概念化的语言,总是进入不了“道”的。

就此,老子经常用“无”和“有”来说明“道”与万物的关系。他说:“无为万物之始,有为万物之母。”那么,老子的“无”是什么呢?有人批评老子的“无”是一种虚无主义,这其实是对老子哲学的误解。老子的“无”,并不是说什么也没有,而是说“无规定”。这仅仅是一个逻辑的起点。正因为任何的“规定”都是“限定”,所以,要想达到“万有”,最好不要去规定。

对此,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我们小时候都玩过胶泥(当然,在城市中称之为橡皮泥),我们可以把胶泥捏成小狗、小猫、小老虎……可是,我们却无法将一块胶泥同时捏成小狗和小猫,这块“无定形”的胶泥,一旦定形就受到了限制,排斥了其他的可能性。在金庸先生的小说《射雕英雄传》中,老顽童就是借助一个碗来向郭靖解释“空”和“无”的玄妙的:碗是空的,所以什么也能装,如果碗不是空的,就什么也装不了。正如人生的选择,当你没有选择的时候,可以自由的选择,而一旦选择,就没有了回头路,无法回到一开始那个充满了无限丰富性和可能性的开始。正所谓“弱水三千,人仅能取其一瓢饮”。那个看似什么也没有的“无”,在逻辑上看,不是包含着全部吗?

黑格尔在其《小逻辑》中就是以这个“无”作为逻辑起点来完成其哲学建构的。他说,绝对的逻辑起点只能有一个,那就是“有”。但这个“有”是没有任何规定性的“纯有”,然而当这个“有”纯而又纯,以至于没有任何规定性的时候,它便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无”。其实在老子那里,“有”就是没有任何规定的“纯有”,也就是“无”。一旦有所规定,就不是“纯有”了。

“无”和“有”(纯有)在这里其实是一个东西,都是包含着一切可能性和丰富性的“大全”,因此是辩证统一的。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理解《道德经》后面的那句话:“吾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而又玄,众妙之门。”黑格尔在《小逻辑》里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说明“有”和“无”之间的这种辩证关系,而老子却用了二十几个字就有了异曲同工之效,让人实在不得不佩服中国人的智慧。二人表达得其实是一个意思,只不过黑格尔称之为“辩证法”,而老子称之为“玄”。

六、两性中的辩证法

西方的辩证法,向上可以追溯到赫拉克利特。而中国的辩证法,向上则可以追溯到伏羲。

伏羲氏又称包牺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最大的贡献就是创立了八卦。据司马迁在《史记》记载:伏羲的母亲名叫华胥氏,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子。有一天,她去雷泽郊游,在游玩途中发现了一个大大的脚印。出于好奇,她将自己的脚踏在大脚印上,当下就觉得有种被蛇缠身的感觉,于是就有了身孕。而令人奇怪的是,这一怀孕就怀了12年。后来就生下了一个人首蛇身的孩子,这就是伏羲。

传说在伏羲生活的远古年代,人们对于大自然一无所知。当下雨刮风、电闪雷鸣时,人们既害怕又困惑。天生聪慧的伏羲想把这一切都搞清楚,于是他经常站在卦台山上,仰观天上的日月星辰,俯察周围的地形方位,有时还研究飞禽走兽的脚印和身上的花纹。《易传·系辞》中是这样记载的: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进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伏羲创作八卦的时候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意思是说,先关注的是自己,然后才去关注外面的世界,把在人身上发现的东西类比到外在的天地万物上去。这也就是所说的“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试想,伏羲肯定是在自己和天地万物、飞禽走兽身上发现了某种共同的东西。正是这个共同的东西,给了伏羲灵感,他才创作出了八卦。当时的伏羲可能非常兴奋,因为他可能觉得自己已经发现了天地万物运转变化的大奥秘。

那么,伏羲到底发现了什么?

我说出的答案可能会让人大跌眼镜:他发现了两性之间的交配!

你没有看到吗?一个男人,通过本能式的性行为使女人受孕,随即一个新生命就这样诞生了!这个新生命的诞生,不是通过别的东西改造出来的,也不是从别的东西中移植出来的,而是从“无”到“有”硬生生地创造出来的。孕育生命这样的事情,对我们今天的人来说估计不怎么感到稀奇了,可是不懂生理学的古人却是感到万分的惊奇。所以,他们感慨地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谓之易”。还有比创造新生命更大的“恩德”吗?这简直就是造物主的神奇!就像把一粒种子埋在土地里,它在合适的土壤里生根、发芽,长成禾苗,开花结果。男女交配的秘密就在于此,下面我们简要地分析一下其中所蕴含的基本思路:

(1)男人和女人性别是对立的,但又彼此互相依存。没有男人,也无所谓女人,反过来来说也是如此。

(2)男女不能互相替代,男人不能替代女人,女人也不能取代男人,各自有着自己的独立位置。

(3)男女性别又是相反相成的,只有男女的结合才可能有生殖行为,才可能有“生”。

这里的男人和女人,就是后来中国文化中“阴”“阳”两个符号的原始意象。从此以后,阴阳之间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缠关系,那个神秘莫测的阴阳鱼和八卦图,就成了中国哲学辩证法的主要内容,直接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有人说,中国的文化是生殖文化,可谓一语点中要害。我们的祖先正是在男女交配的过程中发现了“万物负阴以抱阳”的奥秘,在受孕生殖的现象中总结出了“生生谓之易”的道理。17世纪,中国的伏羲八卦吸引了德国的哲学家莱布尼茨,他研究来研究去,发现八卦的阴阳两爻很有意思,于是阳爻作为“0”,把阴爻作为“1”来处理,结果发明了二进位制数学。而正是这种二进位的数学,成为了我们今天电脑技术的理论基础。

七、阴阳里的奥秘

如果说伏羲是我们中国人的人文始祖,那么,《周易》就是我们中国人的第一本哲学书。这本书虽然在表面上看起来是讲预测吉凶的算命知识,但其在精神主旨上则是在谈阴阳关系。正因如此,这本书才成了我们中国人的智慧宝典。

至于阴阳之间的关系,我们在左边这个图形可以看出,黑和白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在这个方向上侵染了我的“地盘”,而我却在另一个方向占据了你的“领地”。勾挂连环,变幻莫测。因此,这种思维模式的特点是:迂回,再进入,进入,再迂回,带有明显的斗争双方“博弈”的痕迹。我们知道,所谓的博弈,指的就是活体之间的对抗,你的对立面不是僵死的、任你摆布的,而是和你一样能够进攻、能够反抗的。就好比下棋,你每走一步棋子,对方也会走一步;你想把对方吃掉,对方还想把你吃掉。在这种情况下,知识性的思维是万万要不得的,除非对方不走动棋子,而只有你自己走。但是,这样做就无法下棋了,因为破坏了象棋的规则。

由此,不难看出,中国人的辩证法一开始就是源于对生命的体悟,而不是对大自然的思考。外在的自然世界都是“死体”,任你摆布,而不存在反抗和斗争。因此,西方的辩证法都是要从“变化”中发现“不变”,在“多”中发现“一”。自然界是“死”的,只要我们把握了它的规律,就能一劳永逸地控制它。正如做试验,只要满足了试验的条件,就能得到同样的试验结果。所以,西方在探究知识的思维模式下发展出了辉煌灿烂的科学技术,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物质财富。

而我们中国人,一开始思考的就不是如何去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而是要在两性之间相反相成的活动中获得灵感,关注的是“人自身的生产”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生命现象。一旦牵涉到生命现象,知识就完全失效了,因为人不是机器人,而是有意志、有意识的活体,根本就不能按照设计的程序出牌。人生没有规律,人和人之间的博弈没有套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要踏准阴阳变化的节奏,相时而动,顺势而行,而非找出以不变应万变的固定法则。

西方著名心理学家荣格对中国的《周易》非常重视。他曾经说:“我们的科学基于因果律之上,而我们都认为因果原理是万古不变的真理。然而,在《周易》一书中所表现出来的中国思想,似乎专着眼于机会率(chance)。我们认为是无关紧要的东西,中国人却极为关心。而我们所崇拜的因果律,他们似乎不屑一顾”。

的确,《周易》所引发的中国传统的思维结构与西方人大相径庭。西方人奉若神明的“因果律”,我们的古人并不十分重视,然而由“阴阳观”所引发的思维模式并不是荣格所说的“机会率”,而是“阴阳率”。因为,阴阳之间变幻莫测的关系根本就不是统计学研究的范畴,而是一种中国人称之为“神”的辩证法。比如,用兵如神,料事如神,神出鬼没,出神入化……这里的“神”,靠统计学的知识是总结不出来的,而必须根据当时的局势随机应变,相时顺势。不论是人生的跌宕起伏,人际间的口舌之争,还是你死我活的硝烟战场,唯有对这个“神”有深深的体悟,才能真正做到如鱼得水,左右逢源。在这里,是哲学的智慧发挥作用的地盘,科学知识是无效的。

因果律还是阴阳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哲学与科学的分野。探究外在自然界的因果规律,是科学的任务。而体悟阴阳之间那种变幻莫测的辩证关系,则是哲学的目标。对“因果律”而言,“因”和“果”的关系是外在的,相对独立的。“因”不依赖“果”存在,“果”一旦由“因”产生出来,就具有了独立的地位。从“因”到“果”的过渡,靠的是逻辑推理,强调其普遍性、必然性。而且,“因”和“果”之间的联系是线性的、单一的,二者的结合是机械的,是表征和被表征的关系,之间没有任何感性联系。

但对“阴阳率”而言,“阴”和“阳”之间的关系则是内在的,彼此纠缠在一起的,谁也离不开谁,二者处于整体的结构中。因此,它强调的不是因果之间的外在关系,而是阴阳之间的互动和相互转化,注重的是“时机”,强调的是“时中”。而且,“阴”和“阳”的关系是多重的,它们既可以维持平衡(中庸之道),也可以相互转化(反者道之动),更可以变化不息(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而不像因果关系那样单一、确定。

八、神秘莫测的《周易》

在我们中国,最能代表《周易》智慧的是围棋。围棋就是由黑子、白子构成的,游戏规则也很简单,就是围子。因为简单,所以入门很容易。可是,你如果真正钻进去,你就会发现,就是黑白两子,却能走出无穷无尽的棋局,真是变幻莫测。这才是高智商的游戏。如果我们细细观察,所有高智商的游戏都满足了这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构成单位简单,二是游戏规则容易把握。但正是这种所谓的“简易”后面蕴含的却是汹涌澎湃的风浪。在这一点上,象棋就逊色很多了,不仅构成单位多,包括车、马、象、炮、卒,而且游戏规则也比较麻烦,所以它玩出的花样就远比围棋逊色得多。

同类推荐
  • 创造进化论

    创造进化论

    本书是柏格森的代表作,书中提出和论证了“生命冲动”的理论和直觉主义方法论,并对之前的进化论哲学体系进行了批判。全书主要内容包括:“生命的进化:机械论与目的论”、“生命进化的不同方向——呆滞、智力、本能”、“论生命的意义:自然秩序与智力形式”等。
  • 治学·修身·养性

    治学·修身·养性

    古往今来,世人对治学·修身·养性有着不同的研究,但真正能悟透的人少之又少。只有博学多才的圣人,才能在自己的天地里享受心灵的闲适。圣人之所以能做到身心如一的平静,是因为他们具有异于常人的智慧,他们凭借一双犀利之眼看穿了人世间的是是非非,向往安宁与恬适的生命方式,力图避开现实留给人们的烦恼,追求心灵的自由。
  • 每天读一点哲学常识

    每天读一点哲学常识

    本书从哲学本体、哲学流派、哲学术语、哲学名家、哲学名著、经典命题、名家名言、哲人轶事八个方面普及与哲学有关的常识。《每天读一点哲学常识》将指导读者爬上思想阶梯,从异彩纷呈的哲人流派中体会博大精深的哲学内涵,力图给读者提供一部了解中西哲学的基础常识,使大家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畅游哲学的乐园。
  • 蒙田哲理散文

    蒙田哲理散文

    蒙田是法国文艺复兴之后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以博学著称,在世界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他的作品中,日常生活、传统习俗、人生哲理无所不谈,并旁征博引了许多古希腊罗马作家的论述,还对自己作了大量的描写与剖析,使人读来有亲切之感,增加了作品的文学趣味。《蒙田哲理散文》一书中的文字富有哲理性,能够引人思考,让人深受启发。文中有“平和执中”、“谈三种交往”、“要生活得写意”等等哲理故事。
  • 鬼谷子智谋全解(第二卷)

    鬼谷子智谋全解(第二卷)

    《鬼谷子》立论高深幽玄,文字奇古神秘,有一些深涩难懂。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中深刻的思想内涵,易于好读和好懂,编者在编著本书时,根据《鬼谷子》分章分段集中逐个立论阐述的特点,进行了合理分割划分,再一一对应地进行了注释、译文和感悟,还添加了具有相应思想内涵的故事,以便于广大读者阅读理解。
热门推荐
  • 雪球专刊第012期:小白投资20讲(进阶篇)

    雪球专刊第012期:小白投资20讲(进阶篇)

    如果你给子孙存入银行1万,年息5%,那么200年后将滚为131.5万,如果国家的货币发行增速保持在10%以上(现在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107万亿,年增速14%),100年后中国货币总量将突破1,474,525万亿,以20亿人口计算,人均存款将突破7.37亿(不含房地产、证券、收藏品及各类资产)。如果按此发行速度货币体系的崩盘只是时间问题,不只是中国乃至全世界都面临货币体系的重建。货币发行增速将逐步下移直至低于2%,每年20%的收益率到那时候中国人才会意识到真不容易。
  • 剑穿九霄

    剑穿九霄

    一代剑神,转世重生。一剑灭天地,万剑穿九霄!是成就无上之存在,还是堕入红尘?
  • 噬天魂爵

    噬天魂爵

    孤身一人挑战一切,不后退,不低头,也同样不曾后悔只为一个不可能的梦,只为一生唯一的执拗。
  • 水浒天王传

    水浒天王传

    倒霉鬼晁盖挪动了西溪村的石塔,“托塔天王”之名传遍江湖,但不久后却突然身亡。在其丧礼之上,“晁盖”奇迹还阳,随后开始了一段惊天动地的水浒之旅,使得历史的车轮转向。
  • Areopagitica

    Areopagitica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帝都人厨

    帝都人厨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现在被大家戏称帝都,也有外地人贬损为胡都的。北京有三千余年建城史和八百余年建都史,中国西周时成为周朝的诸侯国之一的燕国的都城,自元朝起,开始成为全中国的首都。北京荟萃了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是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这么一个古都自然有着无尽的民间传说。
  • 无尽复制

    无尽复制

    无敌虚仙,惨死混沌河中,灵魂转身,偶获青铜仙鼎,复制万物,丹药,仙器,特殊血脉,远古神诀,统统复制,归我所有!你有的手段,我全部都有,你没有的手段,我也一种不缺!亿万手段,加诸我身!踩天才,收美女,血站八方唯我独尊!养气,脉轮,内丹,阴阳,空冥,灵虚,九变,圣体,虚仙,九大境界,步步登天,举手投足,镇压诸神上仙!
  • 仙锤

    仙锤

    当骨血里的对锻造的疯狂,被带到了修仙的世界!当一柄小锤有着意想不到的秘密!当异世的锻造基础和灵器相结合!看似平淡的修仙世界,即将风起云涌!为了锻造,我舍弃修为的前进又如何?为了弱小,我赌上了性命又如何?为了红颜,我覆了一城或一国,那又如何?有人誉我大善,有人诟我极恶;有人说我资质通天,有人恼我不思进取;有人赞我锻造惊鬼神,有人谬我只通一窍!但,那又如何?我名林逸!我来自青铭山!我拥有无上仙锤!
  • 出界

    出界

    她十几年辛劳的付出,被丈夫一句“我们之间没感情了!”就抹平了!人老珠黄,她该何去何从?一个“吸血鬼”吸了她一口血,等价交换,送她一个“鸡蛋”。这个“鸡蛋”补回了她的青春,她还拥有不老的容颜!还让她拥有识宝的异能。哈哈,从此成就了她坐拥宝物的一生!宝物,要多少有多少!只是,身边这个深情的男子,据说对她一见钟情,可信么?她还能相信爱情?
  • 山海经怪物鉴

    山海经怪物鉴

    【耽美】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世间有了生灵万物,人类布遍了全世界,人类在繁衍生息的同时,上古神兽也在默默的守护着自己所在的栖息地,相对的,凶神则是与神兽对立的存在,凶兽霍乱天下、危害人间只为争夺自己的生存空间。自尧舜禹之后便很少再有人类与上古异兽相处的历史,上古异兽也逐渐变为传说。直至秦朝胡亥杀死丹妙挚爱只为强娶丹妙,丹妙愤恨的纵入湖中,日光使整片湖水呈美丽的红色,而丹妙纵入湖水后使整片湖水瞬间成血海,化作丹鸟复仇,却没能杀死胡亥。从此它孤身一人浪迹天涯,唯独嫉恨凤凰的美丽和与心爱之人的幸福生活,而凤凰心爱之人只是一介凡人,丹鸟便起杀心,于是便有丹穴山之巅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