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46200000002

第2章 总报告(1)

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的谋略 范鹏 周小华

甘肃仅仅是文化资源大省,距文化产业大省的目标还很遥远。但是,2006年度是甘肃文化产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的关键之年。省委省政府在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中深刻地体现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省政府制定了《甘肃省“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确立了全省文化产业中长期的发展战略;启动文化产业改革的试点,获得了全省文化生产力进一步解放的经验;西部文博会、深圳文博会上甘肃凭借鲜明个性、独特风格和颇具吸引力的项目,显示了竞争力,赢得了声誉。2007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来甘肃省视察,对文化产业的扎实推进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在兰州市调研时强调:甘肃在文化体制改革上要走在西部的前列,兰州要按照“西部一流、全国领先”的目标做出好的示范。他的调研使我们更加明确了解决体制问题是甘肃文化产业近期得以发展的突破口。总之,上述工作都释放着甘肃由文化资源大省向西部文化强省迈进的起步之年的重要信息。

甘肃虽然有着博大的文化资源优势,但长期以来,在经济发展滞后和文化资源开发滞后的双重矛盾影响下,文化产业一直在低速运行的轨道上发展;由于文化产业基础要素薄弱、体制障碍等问题,使自身造血功能很弱,影响了规模化发展的速度。2006年,甘肃省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在全国31个省市区排名第27位,在西部12个省市区排名第8位,在西北5个省区排名第3位。文化系统是全省国有文化资产最集中的部门,应该是全省发展文化产业的领军者,但是这种严峻现实却需要我们认真的思考。

上述现象表明,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观念陈旧,这与历史铸成的地缘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历史上甘肃人民一直自觉承担着“中原文化守护神”的使命。长期形成的传统文化观念是文化有意识形态领域属性,而对文化商品属性的认识才刚刚从迟疑中走出。这是今天我们发展文化产业不可轻视的问题。除此之外,经济基础、信息手段等各种经济发展中未得以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也导致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基础要素中的人才、投融资环境、市场主题意识、项目管理水平之间的链条作用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挥,从而影响了文化资源开发系统循环的能力。2006年,省委省政府已明确认识到解决这个最基本也是最突出的矛盾的思路,就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省文化产业的发展。

从年度出台的重大政策可以看到,该年度是以提高宏观管理水平为着眼点,以制定《规划》和实施文化体制改革这两个基本点为突破口,给文化资源向产业转化带来了活力和生机。2006年,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气象一是《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二是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全面开展。这说明甘肃文化产业该年度的运行也在这个轨道上,以文化创新为动力,以体制创新为制度保障,构建新的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发展模式。

一、2006年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基本判断

(一)基本情况

2006年甘肃省文化产业统计结果显示:全省共有文化产业机构3 667家,从业人员8.8万人,从业人员占全省从业人员总数的0.63%、城镇从业人员的2.4%,总资产为116.86亿元;实现增加值30.74亿元(含个体户数据),占全省GDP的1.35%;比2004年增长了20.6%。其中,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即核心层及外围层的各行业从业人员5.04万人,实现增加值15.54亿元;提供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的“相关文化服务”即相关层各行业从业人员3.79万人,实现增加值6.2亿元。

(二)文化产业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2006年,全省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行业发展速度快、效益好。 “文化服务”行业机构有2 625个,从业人员50 442人,实现增加值15.54亿元。其中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文化艺术服务实现的增加值分别占“文化服务”增加值的23.8%、16.0%、15.9%;提供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的“相关文化服务”各行业有机构1042个,从业人员37912人,实现增加值6.2亿元。其中,生产产业实现增加值4.08亿元,占“相关文化服务”增加值的18.7%;销售业实现增加值2.13亿元,占“相关文化服务”增加值的9.8%。

上述发展情况表明在文化及相关产业中,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这个核心层占据了发展的主体地位,这符合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的长远趋势。同时,也进一步表明甘肃省文化产业中的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文化艺术服务及提供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的“相关文化服务”的发展实力日益增强,挖掘潜力趋强,成为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势行业。

(三)文化产业区域结构分析

从总体上看,2006年兰州市、酒泉市、天水市、武威市和庆阳市的发展情况较好。兰州、天水、酒泉、嘉峪关是甘肃省文化产业资产规模和实现增加值最大的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最大的是兰州市,最小的是甘南藏族自治州。兰州市文化产业的机构增加数为1181,从业人员增加数为39423,资产增加值为603259.3万元,总增加值为98544.4万元。四项指标均为全省第一,且与其他市州拉开较大距离。

嘉峪关市的增加值和资产规模占第二位,机构数、从业人员数占第三位;天水的机构数、从业人员数占第二位,增加值和资产规模占第三位。这种以兰州为中心,天水和酒泉两个副中心为支撑的格局,有利于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进行整体规划和布局。

武威、平凉、张掖各项指标分居第四到第一位之间,综合产业能力排在全省第四、五、六位,成为沟通兰州与东西两侧的桥梁。庆阳、白银、定西、金昌等市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在不同领域取得一定进展,综合产业能力分别排在第七至第十位。临夏、甘南、陇南三个市州也立足实际,发挥优势,比往年有了很大起色。总之全省已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格局。2006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07409.6万元。其中,文化产业个体增加值为90030.2万元。

(四)主要发展趋势及判断

1.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从2006年度甘肃省统计局的报告中看到,在全省3667家文化产业单位中,国有企业为1 304家,其他形式的企业为2363家,分别占全省文化产业单位总数的35.6%和164.4%。其他形式的企业所拥有的资产和增加值达到59.36亿元和10.9亿元,分别占全省文化产业单位资产和增加值的50.8%和150.14%。使各类非国有单位拥有的资产和实现的增加值分别达到全省文化产业资产和增加值的一半以上,这进一步表明甘肃省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2.非公有制文化经济已占相当数量但企业实力普遍弱小

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有赖于知识创新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使文化的经济附加值不断上升。目前,文化产业领域投入已经出现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的格局。2006年,非公有制文化经济占文化产业总机构数的64.4%,但创造的增加值仅仅占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额的50.14%。这说明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高,而且为社会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但目前普遍投资较规模小、业态层次低、抗风险能力弱,需要加强宏观调控,引导他们向高层次业态转移,逐步培育一批有规模的企业。

从2006年度文化产业占有资产和增加值的状况看,民营文化产业社会投资热情空前高涨。这种逐年加速的势头还将继续保持下去。但是,这种增长主要集中在休闲娱乐、文化旅游、文化设备、用品销售等行业的低端服务领域,而且主要是一种数量扩张、粗放经营,经济效益增长并不理想,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提高。

3.文化产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较弱,产业增加值低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随着文化进入国家的软实力,成为综合国力的体现,各地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但是,作为文化资源大省的甘肃,2006年却没有从数据上得到相应显示。据省统计局报告, “2006年甘肃省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749元,比上年增长10.8%。这将为促进文化服务业的加速发展创造一定的条件。但是,从文化产业对全省生产总值的贡献来看,文化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尚没有得到充分发挥。2006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现价)比2004年增长20.6%,远低于我省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速,这表明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是落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较弱。”

二、2006年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文化资源向产业转化的内外驱动力逐步增强

甘肃是一片文化的沃土,但这仅仅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之一。随着文化上升为综合国力和国家软实力,作为文化产业基础的要素不断发生变化。资源、政策、人才、管理方式均构成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要素。近年来,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的经验使人们看到,文化资源虽然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但并不是文化产业得以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因此更不能成为主要的基础。要激活甘肃大地存在的广袤资源,让它成为产业,并具有市场的勃勃生机,则需要以上要素之间形成一个链条,才能使文化转化为文化产业,才能进人流通市场,让人民群众消费。文化资源作为文化产业发展基础中的第一要素,这便是甘肃省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丰厚的遗存向文化产业转化

1.历史文化遗存

甘肃伏羲文化、丝路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等文化类型多样,积淀丰厚。历史遗产、经典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观光文化等四类资源丰厚度排列全国第五。全省共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2万多处,各类馆藏文物42万余件,有国家一级文物3240件。莫高壁画、嘉峪雄关、魏晋砖画、武威天马、西夏古碑、麦积雕塑等都代表着一个特殊时代的艺术顶峰。还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26处。这些重要资源虽然早已得到开发,成为旅游产业和文物复制品产业,但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影响了经济效益。

2006年,甘肃省已将这些文化资源的开发上升到文化强省的战略高度,不断拓宽开发途径,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2006年以来,甘肃各地不断提升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档次和水平,深刻体现旅游展示文化、传播文化的能力;以文博为龙头,积极盘活文物资源,将文化遗产的深度开发与文化旅游结合起来,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转化,“2006年中国甘肃(嘉峪关)国际舞狮舞龙旅游文化节”,举办了以“雄狮与巨龙共舞、丝路与长城同行”为主题的活动,吸引了2000余名海外游客和3万名国内游客。其他各地都利用得天独厚的优势,积极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挖掘本地旅游文化内涵,重点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开发了系列旅游文化产品。2006年,全省接待旅游总人数为1604.43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9.73%。其中,入境旅游者30.3万人次,国内旅游人数1574.1万人次。

2.石窟寺遗存

甘肃境内石窟寺的数量、品位、分布均在国内首屈一指,博得“石窟艺术之乡”的美名。著名的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等旅游区不断挖掘内部潜力,更新旅游服务内容,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2006年,全省文物及相关产业实现产值1.49亿元,其中文化景点、博物馆门票收入2703万元。

3.红色旅游景点

甘肃被国家列人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革命文化遗存丰富。目前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的革命文物有300处,各级博物馆收藏的革命文物近万件。甘肃红军长征红色旅游系列景区会宁县红军长征会师楼、迭部县腊子口战役遗址、宕昌县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等8个景区,被列入“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会宁、宕昌、迭部等县深度挖掘红色革命文化,加快了红色旅游资源开发。2006年,借助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庆祝活动,以“红军从这里走过,三军在这里会师”为主题,邀请红军经过的11个省、市、区,在会宁县举办了“2006红色旅游节暨全国红色旅游研讨会”。2006年甘肃红色旅游呈现向纵深发展的态势。

2006年全省旅游业总收入80.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增长28.2%。其中,外汇收入6292.62万美元;国内旅游收入为75.19亿元。

(二)特色鲜明的民族民俗文化朝产业规模化发展

1.民俗文化产品

甘肃省拥有45个民族,其中,东乡、裕固、保安族是甘肃独有民族。甘肃的民居、饮食、剪纸、烙画、唐卡、刺绣、雕漆、刻葫芦、保安腰刀等独具特色,庆阳的香包、皮影在全国的同类艺术中显得很独特,已有较大市场。唢呐、社火、戏曲、武术等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已成为旅游产业中的配套产业。兰州雕刻葫芦等民俗文化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

2006年5月,在深圳召开的全国第二届文博会上,富有西北民间民俗特色的艺术和工艺品很受客商欢迎。兰州代表团与27家客商签订了合作开发兰州民间民俗工艺品的协议,签约项目集中在太平鼓、高跷表演和黄土泥塑、金城剪纸、刻葫芦、金城蛋雕、民间布艺以及兰州水车模型方面。签约的27家文化产业发展商分布在深圳、北京、东莞、中山、广州、厦门等城市和香港、台湾地区,海外也有澳大利亚ARTEC公司等客商。这也印证了我国“西部做资源,东部做市场”的文化产业发展方向。

2.民俗文化旅游

甘肃各地的民俗节庆已拉动了产业的链条,逐步形成文化市场,带动了文化旅游产业。2006年省内各地对民俗节庆的进一步开发很重视,都制定了新的科学的发展规划。

同类推荐
  • 一杯饮尽千年

    一杯饮尽千年

    本文围绕樟树几千年的两大特色“药”和“酒”,展开对樟树历代文化、民俗的追述。而“药”又是紧紧辅佐着“酒”而展开,表现了樟树以“酒”为核心的民俗、民情和上层文化形态。作者累积了大量丰富的文化历史史实,穿插一些个体的历史想象,使得这部地方文化散文灌注了丰沛的人文情愫,作者文笔沉稳,语言畅达,诗情盎然,是一部质量较高的散文。本文围绕樟树几千年的两大特色“药”和“酒”,展开对樟树历代文化、民俗的追述。而“药”又是紧紧辅佐着“酒”而展开,表现了樟树以“酒”为核心的民俗、民情和上层文化形态。作者累积了大量丰富的文化历史史实,穿插一些个体的历史想象,使得这部地方文化散文灌注了丰沛的人文情愫。
  • 生肖:猪的民俗与科学文化艺术

    生肖:猪的民俗与科学文化艺术

    本书以生肖猪为中心,从猪的进化过程,不同种类的特性等自然属性。到猪文化在民俗文化中的作用地位等,以及猪文化与天象星宿的关系。与猪有关的成语,俗语,传说,谜语等,还包括与猪有关的逸闻趣事。最后介绍了历史上属猪的名人,和猪年大事记。内容全面详实。
  • 与我同姓的那些人:李姓

    与我同姓的那些人:李姓

    本书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李姓的起源、李姓的发展和变迁、李姓主要分布、少数民族李姓、李姓郡望与堂号、李姓名胜古迹、李姓名人等。关于姓氏,你了解多少呢?你知道中国的第一大姓是李姓吗?李姓起源于什么时候呢?李氏族系又有哪些典故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打开这本书,开始李姓穿越之旅吧!
  • 玉溪三乡论

    玉溪三乡论

    罗崇敏,男,汉族,1952年12月生,云南江川人,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2]?,现任国家督学、云南省人民政府参事。曾为下乡知青、乡村卫生员、工厂工人、学校教工、党校教员、机关公务员。曾在江川县政府办公室、江川县政府、中共江川县委、中共新平县委、玉溪市委办公室、中共玉溪市直机关工委、玉溪市委、云南民族大学、红河州委、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履职。历任副县长、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市委副书记、大学党委书记、州委书记、高校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系中国作家协会和书法家协会、哲学学会、经济学会
  • 闽都文化与中国现代化

    闽都文化与中国现代化

    本书深刻阐明了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的先进文化力量及其建设的战略意义,揭示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呼唤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合、与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承接的思想道德体系。
热门推荐
  • 灵武天星

    灵武天星

    本应是富甲一方的商家下任家主,可却被奸人所害,落得家败,在机缘巧合下踏入灵武的世界,从此遨游在这奇异的世界中。炼灵术,学灵武。报家仇,降魔妖,看少年如何在这风起云涌的世界中一步步成为一名旷世灵武感谢腾讯文学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兽气冲天

    兽气冲天

    莫名其妙之下,杨浩重生到了末世之后200年。此时,经历了末世浩劫的地球文明,迎来了属于战气和战兽的全新时代。且看杨浩这个野兽般的男人,如何在这个本不属于他的时代里,威震四宇!兽气冲天!********敬请关注飛雨2012年全新力作《兽气冲天》,我保证,这种题材你真没看过!
  • 穿进蛮荒讨生活

    穿进蛮荒讨生活

    为什么人家穿越当嫡女嫁王爷,她穿越就被扔到这围着兽皮过日子的蛮荒时代?好吧,谁叫那不靠谱的爹妈给咱起了个接近远古人的倒霉名字呢,咱认了。可为什么人家穿越远古,能被健美原始人扛回家宠着,有萌兽当伴侣,而她却摊上个半死不活的病秧子!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仙界魔界人界

    仙界魔界人界

    红娘本是一个小仙,可是因为种种偶遇,她的魔界之血觉醒,面对玉皇大帝的两个选择:一,回到仙界,囚禁;二,来到魔界,与三界为敌!她最中选择第二个,成为魔王后,与仙界战争一触即发。最后,魔界战败,红娘的归宿:冥界!她投胎转世,成为凡人,又开始的修仙之道!
  • 校花的贴身狂魔

    校花的贴身狂魔

    冷艳高贵的校花、凹凸有致的美女老师、刚刚出道的玉女明星、喜欢驾驭男人的霸道女总裁、性感活泼的护士姐姐……身怀绝世武功,手戴盘龙戒指,叶凡一路暧昧、一路嚣张,肆意纵横校园和都市,最终在地球留下一段传奇,进入不朽的修真世界!
  • 喵族之颠

    喵族之颠

    老喵王为了喵喵族而牺牲了自己,小喵王带着精英战队的成员们到处寻找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息,最后小喵王到底能不能让喵喵族重新走向胜利和繁荣呢?
  • 医道魅影

    医道魅影

    你可以不懂医学,但你不能不了解医生。也许医生在你的印象中总是严肃而冷漠,严肃是医生的工作态度,因为他们无时不刻都在与死亡赛跑;冷漠是害怕面对死亡时的无助,只有冷漠才能让自己放下情感尽快的抢救其他生命。为何苏致远在爱情来敲门时胆却退步,是什么让他彷徨?又是什么让他最终勇敢的面对自己的感情?故事将带你走进医生世界,聆听医生心中最真实的声音。
  • 脑魔一号

    脑魔一号

    在小城的边缘,有一条奇怪的街,名曰“庙街”。庙街里有两条奇怪的规定,但凡是不遵守规定的来客,都会悄无声息地消失在世界上,连尸体也找不到。几个年轻人想解开庙街的秘密,却发现了庙街里住着一个可怕的生物。在这个生物的背后,是一个藏了二十几年的巨大阴谋。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
  • 腹黑少爷之丫头我来也

    腹黑少爷之丫头我来也

    一个是打酱油的前男友——刘成一个是为自己甘愿付出的朋友——金晨一个是腹黑的代言人——郁子言还有一个不速之客——宫泽四大美男齐聚一堂,一场乌龙游戏就此展开。“感谢创世书评团提供论坛书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