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抓住事物的本质
有一天动物园管理员们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于是开会讨论,一致认为是笼子的高度过低。所以它们决定将笼子的高度由原来的10米加高到20米。结果第二天他们发现袋鼠还是跑到外面来,所以他们又决定再将高度加高到30米。
想不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于是管理员们大为紧张,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笼子的高度加高到100米。
一天长颈鹿和几只袋鼠们闲聊。“你们看,这些人会不会再继续加高你们的笼子?”长颈鹿问。
“很难说,”袋鼠说,“如果他们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
故事解读
事有“本末”、“轻重”、“缓急”,关门是本,加高笼子是末,舍本而逐末,当然就不得要领了。管理是什么?管理是抓事情的“本末”、“轻重”、“缓急”。
也是因为时间资源的关系,今天的管理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十全十美。特别是在进行战略决策时(现在的战略决策恐怕以三五年的时间段为好),或当公司到达一定规模时,决策者以及管理者务求将意识提升到一定高度,此时此刻所研讨的问题必须都是现实的关键线路和基础要素,才能把企业带出忙作一团的竞争环境,以超越他人的速度直奔目标。
◎ 炒鸡蛋陷阱
厨师一心一意要做一道经典大菜,这大菜需选料精、用功细,要求厨师技能高超且制作耗时久,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即使万事俱备,也需要个十天半月才能勉强制作一碟。
直等得老板腹饥,客人冒火,最后实在熬不过去,不得已只好吩咐下去,先炒鸡蛋数盘聊以充饥,将就过去。如此再来,又等得不堪忍受,于是再来炒鸡蛋一盘,如此循环不已。结果一辈子都在吃炒鸡蛋。
至于绝世经典大菜,别说连个影子都没见着,就连上得台面的风味菜肴也没落着尝上一口。
故事解读
确实有很多的公司企业或者管理者,由于不能准确地评估和调动及平衡资源,日复一日地享受“炒鸡蛋”的委屈,总是不切实际地想得到最好的,尽管拼命努力,最后却只能得到最差的,这就是“炒鸡蛋说”,或叫做“炒鸡蛋陷阱”。就公司运作而言,如果始终得不到这种过高和脱离现实的目标期望,那么迫于生存的压力,唯一的补救就是随手“炒”一个。多数状况下,随机的补救行为具有自然进入最差选择的倾向。这就是“炒鸡蛋说”的道理所在。
记住,就控管公司行为而言,你只能比实际超前半步。至于追求最佳甚至最好之说,只能够写入企业文化的段落,它是一种理念之说,而非公司运作管理之说。否则,你会掉进“炒鸡蛋陷阱”。受到“炒鸡蛋说”约束的公司,命运堪忧。
就实际管理而言,只有连续的不断累加,才能达到最佳的境界。
◎ 学会“独断”
科学家们曾经做过一系列实验,其中有一个实验是让一组被测试者在6种巧克力中选择自己想买的,另外一组被测试者在30种巧克力中选择。结果,后一组中有更多人感到所选的巧克力不大好吃,对自己的选择有点后悔。
另一个实验是在加州斯坦福大学附近的一个以食品种类繁多而闻名的超市中进行的。工作人员在超市里设置了两个食品摊,一个有6种口味,另一个有24种口味。结果显示有24种口味的摊位吸引的顾客较多:242位经过的客人中,60%会停下试吃;而260个经过6种口味的摊位的客人中,停下试吃的只有40%。不过最终的结果却出乎意料:在有6种口味的摊位前停下的顾客中30%都至少买了一种食品,而在有24种口味摊位前的试吃者中只有3%的人购买了东西。
故事解读
有选择好,选择愈多愈好,这几乎成了人们生活中的常识。但是上述的实验表明:选项愈多反而可能造成负面结果。
太多的东西容易让人游移不定,拿不准主意。同理,对于管理者,太多的意见也会混淆视听。不要以为越多的人给出越多的意见就是好事,其实往往适得其反,由于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给出意见的动机也不尽相同,所以太注重听取别人的意见很容易让自己拿不定主意。在征求意见之前,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坚定的信念,要明确最终的目的是什么,这样才能在众多的声音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找出最适合企业发展的金玉良言。
管理者虽然需要民主,但也不能光听下属的。在某些情况下,就需要一种“独断”的能力。
◎ 目的,永远在技巧和方法前面
张总和刘主管都是《西游记》迷,这天,两人闲着无事,讨论起《西游记》中的人物来。
张总问刘主管:“你认为师徒四人中,谁最没本事、最不重要呢?”
“当然是唐僧了,”刘主管毫不犹豫地说,“在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孙悟空能七十二般变化、降妖除魔、冲锋陷阵;猪八戒虽然贪吃贪睡,但打起仗来也能上天入海,助猴哥一臂之力;沙僧憨厚老实、任劳任怨,把大家的行李挑到西天;唐僧最舒服,不仅一路上有马骑、有饭吃,而且妖魔挡道也不用其动一根指头,自有徒儿们奋勇上阵。他做事不明真伪,总是慈悲为怀,动不动还要给孙猴子念上几句紧箍咒玩玩。”
张总摇摇头:“此言差矣。”
刘主管问:“那依你之见呢?”
张总说:“四个人中,最重要的是唐僧。只有他明白去西天的目的是取回真经普度众生。就是他,在孙悟空一赌气回了花果山、猪八戒开小差跑回高老庄、沙僧也犹豫的情况下,毅然一个人奋勇向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因为他知道为什么要去西天,他知道他为什么做,他知道他要什么。而他的3个徒弟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去西天,他们只是知道保护好唐僧就行,至于为什么要保护好唐僧,他们却从不去考虑。所以,无论路程多么艰险、无论多少妖魔挡道、无论多少鬼怪想吃其肉,唐僧都毫无畏惧、奋勇向进。最后,唐僧不仅取回了真经,而且还使曾经被称为妖精的3个徒弟,最终功德圆满成佛。”
故事解读
目的,永远在技巧和方法前面。一个人如果一开始就不知道他要去的目的地在哪里,他就永远到不了想去的地方。企业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就得不到长远发展。
◎ 将目标量化
曾有人做过一个实验:组织3组人,让他们分别向20千米外的一个村庄步行。
第一组人对村庄的名称和路途的长短一无所知,只被告知跟着向导走就是。刚走了四五千米就有人叫苦,走了一半时有人几乎愤怒了,他们抱怨为什么要走这么远,何时才能走到。又走了几千米,离终点只剩三四千米时,有人甚至坐在路边不愿走了。坚持走到终点的只有一半人左右。
第二组人知道村庄的名字和路程,但路边没有里程碑,他们只能凭经验估计行程时间和距离。走到一半的时候大多数人想知道他们已经走了多远,比较有经验的人说:“大概走了一半的路程。”于是大家又簇拥着向前走,当走到全程的四分之三时,大家情绪低落,觉得疲惫不堪,而路程似乎还很长,当有人说:“快到了!”大家又振作起来加快了步伐。
第三组人不仅知道村子的名字、路程,而且公路上每一公里就有一块里程碑,人们边走边看里程碑,每缩短一千米大家便有一小阵的快乐。行程中他们用歌声和笑声来消除疲劳,情绪一直很高涨,所以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
故事解读
当人们的行动有明确的目标,并且把自己的行动与目标不断加以对照,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进速度和与目标相距的距离时,行动的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人就会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达到目标。因此,对企业来说,应该有明确的目标,有科学的量化指标来衡量进度。
◎ 目标比速度更重要
小海马有一天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拥有了7座金山。从美梦中醒来,小海马觉得这个梦是一个神圣的启示:它现在全部的财富是7个金币,但总有一天,这7个金币会变成7座金山。
于是它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自己的家,带着仅有的7个金币,去寻找梦中的7座金山,虽然它并不知道7座金山到底在哪里。
海马是竖着身子游动的,游得很缓慢。它在大海里艰难地游动,心里一直在盼望那7座金山会突然出现在眼前。
然而金山并没有出现。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条鳗鱼。鳗鱼问:“海马兄弟,看你匆匆忙忙的,你干什么去?”
海马骄傲地说:“我去寻找属于我自己的7座金山。只是……我游得太慢了。”
“那你真是太幸运了。对于如何提高你的速度,我恰好有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鳗鱼说,“只要你给我4个金币,我就给你一个鳍,有了这个鳍,你游起来就会快得多。”
海马戴上了用4个金币换来的鳍,发现自己游动的速度果然提高了1倍。海马欢快地游着,心里想,也许金山马上就出现在眼前了。
然而金山并没有出现,出现在海马眼前的,是一个水母。水母问:“小海马,看你急匆匆的样子,你要到哪里去?”
海马骄傲地说:“我去寻找属于我自己的7座金山。只是……我游得太慢了。”
“那你真是太幸运了。对于如何提高你的速度,我有一个完善的解决方案。”水母说,“你看,这是一个喷气式快速滑行艇,你只要给我3个金币,我就把它给你。它可以在大海上飞快地行驶,你想到哪里就能到哪里。”
海马用剩下的3个金币买下这个小艇。它发现,这个神奇的小艇使自己的速度一下子提高了5倍。它想,用不了多久,金山就会出现在眼前了。
然而金山还是没有出现,出现在海马眼前的,是一条大鲨鱼。大鲨鱼对它说:“你太幸运了。对于如何提高你的速度,我恰好有一套彻底的解决方案。我本身就是一条在大海里飞快行驶的大船,你要搭乘我这艘大船,你就会节省大量的时间。”大鲨鱼说完,就张开了大嘴。
“那太好了。谢谢你,鲨鱼先生!”小海马一边说一边钻进了鲨鱼的口里,向鲨鱼的肚子深处欢快地游去……
故事解读
在一个盛行速度崇拜的时代,有不少管理者把诸多的管理问题归结为速度的问题,又把速度问题简化为提速的问题。然而,若只有强烈的发财愿望而毫无目标管理可言,企业的经营尚处“漫游状态”时,快或慢是没有分别的。
◎ 分段实现大目标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用智慧战胜对手。
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这个偶然跑到前面的矮个子选手是在故弄玄虚。马拉松赛是体力和耐力的运动,只要身体素质好又有耐性就有望夺冠,爆发力和速度都在其次,说用智慧取胜确实有点勉强。于是,当时的报纸充满了对山田本一的嘲讽。
两年后,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米兰举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参加比赛。这一次,他又获得了世界冠军,记者又请他谈经验。
山田本一性情木讷,不善言谈,回答的仍是上次那句话:用智慧战胜对手。面对这位名将,这回记者在报纸上没再挖苦他,但对他所谓的智慧仍迷惑不解。
10年后,这个谜终于被解开了,他在他的自传中是这么说的: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
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千米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40多千米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千米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故事解读
在现实中,我们做事之所以会半途而废,往往不是因为难度较大,而是觉得成功离我们较远,确切地说,我们不是因为失败而放弃,而是因为倦怠而失败。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稍微具有一点山田本一的智慧,一生中也许会减少许多懊悔和惋惜。
◎ 目标带来永恒的动力
从前,有五位探险家在非洲一片茂密的丛林里探险。队长名叫马克格夫,四名队员分别是巴里、麦克里斯、约翰斯、吉姆。在进入丛林前,马克格夫曾答应给他们优厚的报酬。
在任务即将完成的时候,马克格夫不幸得了重病,马克格夫临死前,交给四名队员一个沉甸甸的箱子。他十分诚恳地对四人说道:“我要你们向我保证,一步也不离开这只箱子。如果你们把箱子送到我朋友麦克唐纳教授手里,你们将获得比金子还要贵重的东西。我想你们会送到的,我也向你们保证,比金子还要贵重的东西,你们一定能得到。”
埋葬了马克格夫以后,这四个人就上路了。多日的跋涉使得这四个人瘦骨嶙峋、疲惫不堪。他们扛着这只沉重的箱子,在茂密的丛林里踉踉跄跄地往前走。但密林的路越来越难走,箱子也越来越沉重,而他们的力气却越来越小了,他们无望地在丛林中挣扎着。
一切都像在做噩梦,只有这只箱子是实在的,是这只箱子在撑着他们的身躯!否则他们全会倒下。他们互相监视着,不准任何人单独乱动这只箱子。在最艰难的时候,他们想到了未来的报酬,那是多么诱人啊!比金子还重要的东西,到底会是什么呢……
终于有一天,绿色的屏障突然拉开,他们经过千辛万苦,终于走出了丛林。
四个人急忙找到麦克唐纳教授,迫不及待地问起应得的报酬。
教授似乎没听懂,只是无可奈何地把手一摊,说道:“我是一无所有啊,噢,或许箱子里有什么宝贝吧。”
于是当着四个人的面,教授打开了箱子。大家一看,都傻了眼,满满一堆无用的木头!“这开的是什么玩笑?”约翰斯说。
“屁钱都不值,我早就看出那家伙有神经病!”吉姆吼道。
“比金子还贵重的报酬在哪里?我们上当了!”麦克里斯愤怒地嚷着。
此刻,只有巴里一声不吭,他想起了他们刚走出的密林里,到处是一堆堆探险者的白骨,他想起了如果没有这只箱子,他们四人或许早就倒下去了……
巴里站起来,对伙伴们大声说道:“你们不要再抱怨了。我们得到了比金子还贵重的东西,那就是生命!”
故事解读
马克格夫是个智者,而且是个很有责任心的人。从表面上看,他所给予的只是一堆谎言和一箱木头;其实,他给了同伴们行动的目的。人不同于一般动物之处是人具有高级思维能力,因此人不能像动物一样浑浑噩噩地生活,人的行动必须有目的。有些目的最终仍无法实现,但至少,它们曾经激励和支撑了我们的一段生活,这就值得感谢。
◎ 关注最后的结果
从前,在欠债不还便足以使人入狱的时代,有位利物浦商人,欠了一位放高利贷的债主一笔巨款。还钱的最后期限马上就要到了,可商人实在拿不出这笔还款。
那个又老又丑的债主,看上了商人青春美丽的女儿,便要求商人用女儿来抵债。
商人和女儿听到这个提议都十分恐慌。狡猾伪善的高利贷债主故作仁慈,建议这件事听从上天安排。他说,他将采取抓阄的方式决定少女的命运。他事先准备两个阄,一个上面写着“以人抵债”,另一个上面写着“一笔勾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