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99600000011

第11章 巴罗克音乐(1)

$引言

16世纪下叶,随着人文主义,科学探索,审美追求日益成为欧洲社会的共识,一种称之为“巴罗克”的艺术创新风格在建筑设计和造型艺术领域中出现,音乐创作中的“巴罗克”风格随之萌发。

“巴罗克”(Baroque)一词源自葡萄牙语,意为形状不规则的珍珠。该词原指16-17世纪建筑外观设计上的某些怪异、夸张的装饰性风格,后指美术和音乐中的宏伟、华丽、炫技和装饰性风格。这些新风格在当时被讥讽为“文艺复兴艺术”的蜕化。20世纪的学术界对该时期艺术现象重新审视并重新定义,给予巴罗克艺术创新性价值的肯定。音乐史理论通常将1600-1750年这150年的历史称为巴罗克音乐时期。意大利是巴罗克时期贡献最突出的音乐国家。巴罗克音乐风格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 通奏低音风格

通奏低音又称作“数字低音”,乐谱上只写出主旋律,而伴奏部分只写出和弦的低音,在低音旁用6、6/4、6/5、4/3、2等数字和#、b等记号标出该和弦的类型和位置。演奏者根据这些标记即兴演奏,所奏和弦的样式、节奏的样式均由演奏者自行确定。乐谱上所写出的低音线条通常由大提琴或大管等低音乐器演奏,键盘乐器、琉特琴则用于填充和声。

2. 协唱奏风格

“协唱奏(concertato,concerto)”一词原既有“竞赛”、“竞争”、“辩论”之意,又有“与人协作”之意。用于音乐时则指一种以对比、模仿、交替、呼应等艺术手法创作的大型音乐体裁-协唱奏曲(concerti)。协唱奏曲中的若干对应性音乐要素(如:独唱与合唱、合唱队的各个分组、声乐与器乐等)之间呈现错落有致、气势磅礴的艺术效果。协唱奏风格由16世纪下叶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可教堂乐派首创,巴罗克时期,这种风格十分流行,它不仅用于大型声乐创作,而且用于大型器乐创作。17世纪下叶,意大利作曲家首先运用这种风格创作出最早的乐队作品-“协奏曲”(Concerto)。

协唱奏风格是巴罗克时期的重要音乐风格之一,意大利是协唱奏曲的主要发展地区,当时欧洲的许多国家都以这种意大利模式创作协唱奏风格的音乐作品。

3. 即兴性风格

即兴性是巴罗克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的显著特征。即兴性主要表现在对旋律的装饰、和弦填充、主题扩展等方面。17-18世纪上叶,乐谱写作越来越普遍。对于独唱者或独奏者而言,乐谱只是音乐演绎的参照物,表演者可以即兴、自由地处理乐谱,并不苛求严格依谱;对于创作者而言,其所写的乐谱也无须精确,乐谱通常都要给表演者留出较大的自由发挥的余地。演唱者或演奏者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而自由地增加或调整谱面上的音符,形成诸如倚音、迴音、波音、颤音、滑音、跑句等装饰性音调,这些装饰性音调通常都不在乐谱上写出。

最早的器乐曲谱是16世纪初出现的管风琴曲谱。16世纪的乐谱大多数为声乐谱,器乐谱少见,目前仅发现了几首键盘乐器独奏谱和为几件乐器写作的小型器乐合奏谱。这些器乐谱往往只写出谱中乐器声部的曲调轮廓,而在实际演奏过程中,各声部的曲调往往都有较大的自由变化度。从17世纪开始,器乐创作逐渐盛行,小型的单曲类作品(如:帕萨卡里亚、 塔兰泰拉、基格等)和大型的套曲类作品(如:奏鸣曲、协奏曲、交响曲等)都源源不断地涌现。从18世纪上叶开始,乐谱的写作逐渐变得越来越细致,依谱演奏(唱)的风气也变得越来越浓厚,严格按谱演奏(唱)最终在18世纪末成为惯例。

17世纪的一些乐谱上还首次出现了Adagio、Allegro等速度标记,F、P等力度标记。

$第一节 声乐方面

声乐方面的新体裁快速涌现,是巴罗克时期音乐发展的显著特点之一,对此,意大利音乐家可谓贡献卓著。欧洲艺术音乐领域中常见的歌剧、清唱剧、康塔塔等大型声乐体裁、以及宣叙调、咏叹调等小型声乐体裁,最早都在巴罗克时期的意大利萌生、发展、成熟,同时,这些新体裁也相继从意大利传到欧洲各地,它们最终成为17世纪以后欧洲声乐艺术创作的主要体裁。

一、 歌剧

歌剧(opera)以16世纪意大利的牧歌套曲(Madrigal Cycles)、田园剧(the Pastoral)等世俗音乐体裁为基础创造而成。第一部歌剧《达芙内》(Dafne)诞生于1597年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该歌剧由诗人里努契尼(O·Rinuccini,1563-1621,意)和作曲家佩里(J·Peri,1561-1633,意)合作完成。1600年他俩再次合作出第二部歌剧《尤丽迪西》(Euridice),由此,一种新型的综合舞台艺术得到确立。

1. 佛罗伦萨歌剧

16世纪的田园剧、牧歌套曲、幕间剧都是歌剧的前身。世界上第一部歌剧是由里努契尼(O·Rinuccini,1563-1621)写台本、佩里(J·Peri,1561-1633)作曲、于1597年上演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达芙妮》。之后几年,又先后出现了两部名为《尤丽迪西》的歌剧。两部歌剧的台本均由里努契尼撰写,而作曲家则分别是佩里和卡契尼。由佩里作曲的那部歌剧演出于1600年,由卡契尼(G·Caccini,约1550-1618)作曲的那部歌剧演出于1602年。

2. 罗马歌剧

17世纪20-30年代,歌剧中心由佛罗伦萨逐渐转移至罗马。罗马歌剧较为严肃,题材多自古代神话或英雄的故事,舞台设计富丽堂皇。歌剧音乐开始显露宣叙调与咏叹调区分的端倪。意大利作曲家兰迪(S·Landi,约1590-约1655)的歌剧《圣·阿莱西奥》是罗马歌剧的代表。

3. 威尼斯歌剧

在17世纪最初的40年中,意大利歌剧先后分别以佛罗伦萨和罗马为中心。欧洲第一座面向社会公开演出的歌剧院于1637年在威尼斯建成,所上演的第一部威尼斯歌剧是马内利创作的《安德罗梅达》。此后,威尼斯城便逐渐成为意大利歌剧的中心地,随之形成的威尼斯歌剧乐派也在其后的半个多世纪中成为意大利歌剧乃至欧洲歌剧的典范。意大利作曲家蒙特威尔第(C· Monteverdi,1567-1643)、卡瓦利(P·F·Cavalli,1602-1676)、切斯蒂(P·A·Cesti,1623-1669)成为17世纪威尼斯歌剧的代表人物。

蒙特威尔第,歌剧作曲家,牧歌作曲家。16下叶至17世纪上叶意大利音乐的杰出代表。出生于意大利克雷莫纳。早年在克雷莫纳大教堂任唱诗班歌手。16岁时又供职于曼图亚公爵府邸任宫廷歌手、乐手兼任作曲家。其第一部歌剧《奥菲欧》于1607年在曼图亚公爵府邸举行的一次婚礼庆典中上演。该歌剧一改早期佛罗伦萨歌剧独唱几乎只有宣叙调、伴奏乐队只用古钢琴加几把琉特琴的做法,采用了大量的流畅优美的独唱咏叹调、二重唱,以及大型管弦乐队,该乐队包括一个配备完整的弦乐组、一架管风琴和几件通奏低音乐器、以及长笛、短号、小号、萨克布号等管乐器构成,总人数约40人。由此,这部歌剧常被视为历史上第一部真正的歌剧。1608年,蒙特威尔第创作出歌剧《阿里安娜》、《忘恩者的舞会》。

1612年,蒙特威尔第移居威尼斯,1613年被聘为威尼斯共和国音乐指导,1616-1628年共作有《蒂西与克洛里》、《墨丘利与玛尔特》等7部歌剧。1632年他接受圣马可教堂的教会音乐家职位,为威尼斯圣马可教堂创工作出一大批教会音乐作品,并名扬欧洲。1637年,威尼斯第一所公开售票演出的歌剧院-圣卡西亚诺歌剧院落成开张,蒙特威尔第把热情投向歌剧创作,写出了歌剧《尤利西斯还乡》、《波佩亚的加冕》等多部作品。1643年,蒙特威尔第在威尼斯去世。

蒙特威尔第是17世纪意大利歌剧最杰出的代表,威尼斯歌剧乐派的创始人。他一生中作有歌剧超过24部。却只有《奥菲欧》、《尤利西斯还乡》、《波佩亚的加冕》等几部歌剧遗留下来。17世纪下叶,威尼斯歌剧继续沿着蒙特威尔第开创的歌剧道路向前发展,代表人物有卡瓦利和切斯蒂,代表作品有切斯蒂的歌剧《金苹果》等。

蒙特威尔第的创作突出体现在歌剧和牧歌两个方面。他的音乐创作主要分为两个阶段:1612年之前的曼图亚阶段和1612年以后的威尼斯阶段。在曼图亚阶段中,他作有13部以上的歌剧,完成并出版了前5卷牧歌;在威尼斯阶段中,他约作有11部歌剧,完成出版了后4卷牧歌。他一生中共作有9卷牧歌并全部保存下来。他被誉为欧洲历史上最后一位伟大的牧歌作曲家。

1700年以后,随着那不勒斯歌剧的崛起,威尼斯歌剧的典范地位遂被那不勒斯歌剧取而代之,18世纪的欧洲歌剧转变为以那不勒斯歌剧为中心的时代。

4. 那不勒斯歌剧-正歌剧

正歌剧诞生于18世纪上叶的那不勒斯,又叫那不勒斯歌剧,它是一种典型的程式化歌剧。17世纪下叶,威尼斯歌剧传到那不勒斯,引起那不勒斯人对歌剧艺术的极大兴趣。在17世纪末的普罗文扎勒(F·Provenzale,约1627-1704)、18世纪上叶的A.斯卡拉蒂(A·Scarlati,1660-1725,意)等一大批作曲家的数十年歌剧创作实践中,一种新型的意大利歌剧-正歌剧在那不勒斯逐步发展成型。正歌剧是18世纪欧洲歌剧的主要类型,是欧洲歌剧史上的一次历史性转折,其影响一直持续到19世纪。

正歌剧的创作程式主要为:三幕,情节严肃,在内容上,多以古代神话、历史传说、英雄事迹为题材。在形式上,摒除17世纪歌剧常见的喜剧情节和滑稽表演,气氛庄重,台词文雅;音乐上,宣叙调和咏叹调交替进行,两者在歌剧中的功能、作用、表现方式以及创作方法等都有明确的规定。正歌剧强调独唱,忽视重唱和管弦乐,摒除合唱和舞蹈。独唱中尤其是突出炫技咏叹调,主角通常由阉人歌手饰演。由于对于美声的追求,使那些既具有男性的强有力肺活量又带女性柔美明亮音色的“阉人”歌手盛行起来。

正歌剧的音乐地位胜于剧情,音乐以独唱为中心,独唱以咏叹调为中心,咏叹调以炫技咏叹调为中心。正歌剧最终于19世纪走向衰亡。

1637年以前,欧洲的所有歌剧院都建立在贵族宫廷内,歌剧观赏者仅限于上流社会的贵族及其朋友,不公开售票。1637年,威尼斯建立了最早公开售票演出的歌剧院-圣卡西亚诺歌剧院,其面向公众的性质,改变了在此之前歌剧专属贵族宫廷的格局。这种具有公众性、商业性的歌剧艺术运作模式,熏陶培育了一大批市民歌剧艺术爱好者,同时也造就出17世纪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歌剧流派-威尼斯歌剧乐派。威尼斯良好的歌剧艺术氛围,引起意大利其它地区和其它欧洲国家的关注和纷纷效仿。自威尼斯圣卡西亚诺歌剧院诞生之后,类似的商业性歌剧院、音乐厅在意大利、英国、德国等大量出现,19世纪至今,歌剧院更是遍布全球,许多国家甚至将其视为国家或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5. 法国歌剧

17世纪下叶,在意大利歌剧的影响下,法国宫廷也诞生了法国歌剧。法国歌剧重要奠基人是吕利(Jean-Baptiste Lully 1632-1687)。1656年?法国人?威尼斯歌剧的形式创作出一部法语?歌剧。吕利原是意大利佛罗伦萨人,14岁赴法国,起初在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表兄家里干杂活。从21岁起,赴路易十四宫中担任宫廷音乐家、音乐指导、乐监等职。1872年,吕利被路易十四赐予独掌巴黎歌剧演出的最高监管权。在此后近15年中,他创作出16部法国歌剧、8部法国歌舞喜剧,5首“大经文歌”等作品,首创了由“慢”-“快”-“慢”三乐段构成的“法国序曲”(overture)。

吕利的突出成就在歌剧领域,以历史、神话题材为主,歌词用法语。与意大利歌剧相比,吕利法国歌剧的宣叙调具有歌唱性,咏叹调具有朗诵性,重视合唱,管弦乐队较大,布景较华丽,舞蹈场面较多。吕利歌剧的代表作品有《高卢的阿马迪斯》、《阿尔米的与雷诺》等。

二、咏叹调、宣叙调、美声唱法

1. 宣叙调

宣叙调(recitative)的原意是朗诵。用于音乐则指一种节奏自由的、似说似唱或半说半唱的歌曲形式或演唱风格。其在歌剧中的主要功能是铺叙剧情。宣叙调由意大利音乐家首创于17世纪上叶的佛罗伦萨歌剧中,卡契尼被视为是其最早的“发明”者。

佛罗伦萨歌剧音乐以“宣叙调”为主。当时的“宣叙调”,实际上是在一些如诗般的台词中,杂以乐音柔顺连贯地吟诵。若以现在的宣叙调标准衡量,它还算不上真正的宣叙调。真正的宣叙调出现在20年代的罗马歌剧《阿多内的锁链》(La cantena d′Adone,1626)中。意大利作曲家马佐基(D·Mazzocchi,1592-1665)的这部歌剧使宣叙调和咏叹调相互独立,其中的宣叙调体现出节奏自由、似说似唱的特点,并具有的铺叙与展开剧情功能,这些特点和功能成为后世宣叙调的基本定义,并一直沿用至今。早期歌剧以剧情为中心,音乐以宣叙调为中心。

2. 咏叹调

咏叹调(aria)的直译就是曲调(英、法:air;德:arie),该词在16世纪既指一些小型的、不断反复吟唱的诗歌体,又指当时盛行的十四行诗的演唱方式及其附之于上的精巧、轻柔、细腻的旋律设计。16世纪的一些主调型牧歌,其旋律创作也常采用这样的风格。不过,直到1600年前后,咏叹调一词仍未成为声乐的专用术语。16世纪20年代以后,咏叹调一词才逐渐成为专指那些音色柔美抒情、音域宽广、力度起伏较大、文句讲究的歌曲。这种与宣叙调风格迥异的歌曲,在17世纪下叶的歌剧、清唱剧、康塔塔中得到广泛应用。

1700年前后,在晚期威尼斯歌剧和18世纪上叶的那不勒斯歌剧中,歌剧咏叹调的地位因歌者异乎寻常的技巧炫示而广受欢迎,其地位也快速攀升,超越了曾经是歌剧音乐主体的宣叙调的地位,成为歌剧音乐的中心。当时,最受观众追捧、并成为剧场观赏焦点的是歌剧中的咏叹调。炫技咏叹调通常采用“A-B-A”返始结构(实际演唱形成“A-B-A1”),这种结构成为后世带再现三部性曲式(A-B-A)的开端。

咏叹调在18世纪的意大利正歌剧中倍受关注。这种关注,一方面促进了歌唱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另一方面又致使正歌剧艺术步入某种异化之途。在18世纪上叶中,意大利正歌剧逐步从一种形式严谨规范的新体裁,演变成一种只重视炫技演唱,而无视剧情的歌唱艺术。

同类推荐
  • 练琴:重回音乐

    练琴:重回音乐

    作者在本书中讲述了自己作为一名古典吉他演奏者的亲身经历:他从小心怀音乐梦想,在十数年如一日刻苦练琴并体尝演出的成功与失败后,认识到自身的种种局限,忍痛放弃音乐事业,经历多年远离音乐的生活后又重新回归音乐。作者以回忆和现实交替的蒙太奇写作手法,再现了青少年时期的学艺生涯,并以“练琴”二字为核心,贯穿起今日重拾吉他后对练习、表演、乐器、音乐以及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库尔茨作为人文学者的渊博睿智与他的音乐专业知识及体验在书中交相辉映。本书是献给吉他这门既普及又寂寞的音乐艺术的倾心之作,是关于练琴者及其挚爱乐器的动人故事,引发了无数职业音乐人和爱乐者的共鸣。
  • 音乐深深深几许

    音乐深深深几许

    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音乐史,是“哑巴”音乐史,或多或少,都保留着古音乐残片。中国古代音乐在经过了光阴的摩挲、历史的酿制后,格外地活色生香,神秘,温润,玲珑。它们犹如一个个密码,一旦破译,就会浮现出某个朝代的社会风貌、政治信息、文化倾向,就会浮现出苍茫世事的涟漪、市井巷弄的悲欢、雨后杏花的清芬……音乐史作为历史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成分。《音乐深深深几许》通过挖掘音乐故事,追踪历史的耳语,再现千古变迁,诠释中国人特有的精神世界。
  • 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历代名画记

    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历代名画记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历代名画记》》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纸间映像

    纸间映像

    本书为我国资深影视评论人藤井树,积数年之功,倾心打造的经典影评作品集结本。书中首次曝光了作者十二年来在影视道路上的所见所感所思。全书共七辑,分别冠以“青春”、“禁忌”、“浮生”、“幻爱”、“感官”、“天真”、“城市”主题,内容涵盖中外影片近百部,不限作品国籍与出品日期,选取震撼心灵的银幕佳作,用文字细细解读。藤井树的影评作品个人风格强烈,角度独特,观点敏锐,笔触纤细,字里行间充斥着知性之美与文艺气息。作为一部赏析类作品,其本身也是一部值得赏析的佳作。
  • 古化石(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

    古化石(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

    《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所涉及的鉴赏及收藏内容包括碑贴、鼻烟壶、古代茶具、古兵器、乐器、古代瓷器、古代家具、古代酒具、古代书画、玉器、古金银器、古钱币、古青铜器、古铜镜、古砚、银币、古董、钟表、古化石、画像石画像砖、甲骨、牙角器、偶像、连环画、名石、扇页、石雕、唐三彩、陶器、陶俑、铜鼓、图书、古代瓦当、文房四宝、印章、玺印、古今邮品 纸币、票券、珠宝、竹刻、木雕、漆器、紫砂等,介绍了与之相关的各种知识。图书内容翔实,通俗易懂,是广大古玩鉴赏及收藏爱好者的最佳入门书籍。
热门推荐
  • 六十种曲幽闺记

    六十种曲幽闺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天灯秘闻

    天灯秘闻

    年迈的爷爷留下只言片语,突然离家出走,张铁柱只好一路追随爷爷的步伐,踏上了一段惊险的传奇旅程……
  • 真龙九天

    真龙九天

    一位武林世家的天才少年,却遭族人妒忌,兄弟背叛,落入万丈深崖,命悬一线....然,天道有情,命运不息,少年却得惊天传承,从此踏入了不一样的修仙之路。修仙世界,万族林立,宗门万千,妖魔无数。修仙之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上能九天揽月,下能移山倒海,一念天地变色,一怒苍穹破灭。
  • 阴阳道士

    阴阳道士

    我行走在这繁华都市,也是不为人知的清理者。在我也眼中有人也有鬼···在我眼中不分善恶,只有活着与死后···正如信念驱使···我也相信孟婆水上停留的百鬼都有过往···也是在此时一幕幕信与不信皆而来···
  • 误惹流氓小病妃

    误惹流氓小病妃

    贵为凌妃,却自小体弱多病,所谓婚姻,也只是元帅父亲的一步棋!只是,当到处受欺的病秧子死而复生,所有一切都将改变!宫斗,争宠?她奉陪!查案,缉凶?她拿手!窑子,花楼?她玩转!美男,痴缠?呃,她逃跑!可是,为嘛每次逃跑,都是狼狈不堪?到底她要如何摆脱这些避之唯恐不及的灾难?
  • 生命中的怀想

    生命中的怀想

    有的时候,我们没得选择,因为爱了;有的时候,我们无法逃避,或是无处可逃,也因为爱伤了。于是眼睁睁地看着那来了又去的爱情,伤害着自己,伤害着爱人,伤害着周围的人……却只是无能为力。只能在每个日升月落里,深深的怀想,深深的思念,深深的缅怀……
  • 最高通缉

    最高通缉

    穿越到贵族的独生子身上,罗正道运气不错,可老爹刚被地精砍死,它们打算斩草除根把某人也砍了。骚年,战斗吧!不然要变饺子馅了。与地精争活路;与列强争权益;与海盗争财富;与残酷命运争一线生机,这是一个大争之世。
  • 万世之霸道至尊

    万世之霸道至尊

    圣者之子转世重生,且看一代太子如何在异界称霸,找到他想要的一切
  • 五灯会元

    五灯会元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江湖至尊

    江湖至尊

    讲述了一个身世未知的孤儿张子奇在混乱的江湖中,逐渐学习各门派武林绝学,最后成长为武林至尊的故事。年轻时张子奇一心想要当武林至尊,在成长的道路上,武功越来越强大,但身边的人却一个个的离他而去。最后几经波折,张子奇被邪教陷害,武功失而复得,游走江湖的时候遇见了令他倾慕的女孩。最后迟暮之年的张子奇对自己的一生有了更清晰地认识,晚年仍壮心不已,有了自己伟大的江湖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