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如,一件价值100元人民币的商品,按照l美元兑6.87元人民币计算,则这件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就是14.56美元(计算公式为:实际价值/汇率)。假如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涨到1:7.00,也就是说美元升值、人民币贬值,那么该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就是14.29美元。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降低,竞争力增强,产品销售量提高,从而刺激该商品的出口。反之,如果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跌到1:6.00,也就是说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那么该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就是16.67美元。产品的价格升高销售量肯定会下降,这种结果也会阻碍商品的出口。同样,美元升值而人民币贬值就会刺激中国商品的出口,反过来美元贬值而人民币升值却会大大刺激进口。
从上面的分析中人们可以明白为什么外国人总喜欢叫嚷人民币升值。因为,人民币升值会大大增加我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成本,进而影响销售量。同时,人民币升值还会刺激中国大量进口国外的商品。
汇率的变动对进出口企业影响比较大,因为进出口企业每天都在与汇率打交道,而且需要兑换的外币数额巨大,一般一个企业采购一批货物发向美国,都是几百万美金,所以进出口企业最需要现金流,也最关注汇率,汇率提高或降低一点,其收益就会增加或减少很多。比如1000万人民按照6.25的汇率可以兑换成160万美元,如果汇率上涨到6.50,只能兑换成153万美元,如果在美国消费的话,就白白损失了7万美元,但是如果在中国消费原来160万美元可以换1000万人民币,目前人民币贬值了,可以换回1040万人民币。多赚了440万,所以美国的出口商更希望人民币升值,而中国的则希望人民币贬值,因为人民币升值,同样的人民币可以换回更多的美元,而人民币贬值,同样的美元可以换回更多的人民币,所以2008年以来,人民币一直升值,结果导致大量的出口企业倒闭。很多出口企业由于产业没有升级,所以利润一直很微薄,多数是在依靠人民币的高汇率维持着,在各方压力下,人民币升值导致企业资金链出现问题,纷纷走向破产,从而使工人失业,并且连带了很多经销商,一起倒闭,多米诺骨牌效应的作用下,竟然不少出现了产业危机,比如玩具业。2008年光在广东省注销的企业就有25000家,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民币汇率提升造成的。
可以看出,汇率的波动会给进出口贸易带来巨大影响,因此实行相对稳定的货币汇率政策是很多国家和地区的首选。近年来,中国的出口额稳步增长,就要归功于稳定的人民币汇率政策。
经济学家建议:汇率变化好比一柄“双刃剑”,对经济、金融有利有弊。就像三个经济学家讨论的那样,如果人民币盲目升值,将对中国的经济、金融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所以说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人民币汇率稳定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和金融的持续稳定发展,而且有利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金融的稳定发展,从根本上说,也有利于世界经济和金融的稳定发展。
投机性短期资本——热钱
热钱,又称游资,或叫投机性短期资本,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它流动迅速,目标是以最低的风险换来最高的报酬。热钱具有:短期、套利和投机的特点。这使得热钱成为诱发市场动荡乃至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位于中北美洲的墨西哥为了加速本国经济增长,不断采取措施鼓励外资进入。当时,墨西哥的经济前景也被广泛看好。由于墨西哥在进出口贸易中经常出现逆差,政府便采取大量吸引国外资本的方法来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这样,到了1993年时,墨西哥外资流入量已经高达300多亿美元,但是其中的投机性资金超过了50%,并且主要投入于证券和货币市场。大量的短期投机资金即构成了热钱,它们大大增加了墨西哥经济体系的脆弱性,只要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发生变动,都可能引起资金外逃,爆发金融危机。
在1994年,墨西哥总统大选,执政党的一名总统候选人被暗杀,政局动荡,投资者对墨西哥经济前景的信心动摇。大量资金从墨西哥外逃,仅证券市场外流资金就高达180亿美元。墨西哥的国际贸易逆差迅猛加剧,外汇储备大量减少。为了改善这种情况,1994年12月20日,墨西哥政府宣布本国货币比索对美元汇率的浮动范围扩大到15%,但这实际上意味着比索的贬值。政府本来希望借此抑制资金外流,不料投资者更加失去信心,热钱外流更为迅猛。从20日至22日,短短的三天时间,墨西哥比索兑换美元的汇价就暴跌了42%,这在现代金融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从1994年12月至1995年3月,墨西哥发生了一场比索汇率狂跌、股票价格暴泻的金融危机,直到以美国为主的500亿美元的国际资本援助到位后,这场金融动荡才于1995年上半年趋于平息。然而这场金融危机的震撼力已经波及全球,首当其冲的便是阿根廷、巴西、智利等经济结构与墨西哥相似的拉美国家。他们都存在着债务沉重、贸易逆差、币值高估等经济问题,由于外国投资者担心墨西哥金融危机有可能扩展到整个拉美,便纷纷抛售这些国家的股票,由此引发了拉美股市猛跌。结果仅在1995年1月上旬,短短十多天里,整个拉美证券市场就损失了近90亿美元的市值。这场由热钱酿成的金融风暴,迄今为止都让世界谈之色变。
国际短期资金的投机性移动主要是逃避政治风险,追求汇率变动、重要商品价格变动或国际有价证券价格变动的利益,而热钱即为追求汇率变动利益的投机性行为。当投机者预期某种通货的价格将下跌时,便出售该通货的远期外汇,以期在将来期满之后,可以较低的即期外汇买进而赚取此一汇兑差价的利益。由于此举纯属买空卖空的投机行为,故与套汇不同。在外汇市场上,由于此种投机性资金常自有贬值倾向货币转换成有升值倾向的货币,增加了外汇市场的不稳定性,因此,只要预期的心理存在,唯有让升值的货币大幅波动或实行外汇管制,才能阻止这种投机性资金的流动。
鉴于热钱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市场有着如此严重的危害,金融专家们一直在对各种热钱危机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危机发生前普遍存在的一些特征:
1.在热钱危机爆发前,国家已经有着持续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以泰国为例,在1990~1995年,其GDP平均增长率高达9%,而且在1997年金融危机之前,泰国国民经济已经连续15年保持高速增长。
2.外部资金大量流入国内,造成普遍投资过度现象。在1995年,韩国的投资总额占GDP的比例高达34%,1996年便超过了40%,由此导致电子、汽车等一些关键工业以及房地产出现生产能力过剩的现象。
3.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迅速上涨。泰国在经济危机爆发前,大量外资投入到房地产,房地产贷款比例高达25%,但是房屋空置现象却很严重。泰国股市、楼市都出现了过度繁荣的现象。
4.货币普遍被高估。墨西哥在危机前实施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导致比索被高估。然而,一旦热钱危机爆发,货币“内虚”的隐患立刻发作,汇率一泻千里。
总的来说,预防热钱危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外汇监测体系,及早察觉外汇在本国的异常流动。
2.注意政策、制度的可逆性设计,一旦热钱大量外流时,政策制度可以进行相应的应对和补救。
3.保持理性政策,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保持经济的平衡增长而不是追求过度的繁荣,始终是稳定国家货币和金融体系的根本。
古往今来,“投机主义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为了达到目标可以不择手段,并以结果来衡量一切。热钱就是典型的投机行为,它所带来的过热投资,往往违背了经济学的价值规律,从而带来严重的经济危机。
经济学家建议:热钱会对经济造成推波助澜的虚假繁荣。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热钱在赌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同时,乘机在其他市场如房地产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以及其他市场不断寻找套利机会。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要把握好自己的“钱袋子”,什么时候该投资,投资哪方面都要做仔细的考虑,以免自己的血汗钱被套牢了。
你的钱在其他国家能买到什么——购买力平价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正如“一物一价”原则成立一样,汇率是可以决定的,或者说汇率是应该决定的。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产品,其计算就极为简单。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1986年9月,英国著名的杂志《经济学人》推出了有趣的“巨无霸指数”。巨无霸指数是一个非正式的经济指数,用于测量两种货币的汇率在理论上是否合理。假设一个巨无霸在美国的价格是4美元,而在英国是3英镑,那么经济学家认为美元与英镑的购买力平价汇率就是3英镑~4美元。而如果在美国一个麦当劳巨无霸的价格是2.54美元,在英国是1.99英镑,在欧元区是2.54欧元,而在中国只要9.9元的话,那么经济学家由此推断,人民币是世界上币值被低估最多的货币。因为根据一物一价定律,相同的商品在全世界都应当有相同的价格。如果巨无霸指数大于1,则说明在这个国家麦当劳的价格较美国低,反之则比美国高。从汇率的角度说,就是这个国家货币的汇率被低估,或者美元汇率被高估。
同样的产品在世界各地的货币标价却相差巨大,而且与官方的汇率换算完全不符,因此在一些西方经济学家眼中,麦当劳的巨无霸已经成为评估一种货币真实价值的指数。
“巨无霸指数”在英语国家里衍生出了“汉堡包经济”一词。1986年之后的每一年,《经济学人》都要出版一次新的“巨无霸指数”,这个指数也由此风靡全球。对于用麦当劳巨无霸来测量各个国家的货币购买力,经济学家对它的科学性是持有争议的,因为这种测量方法假定购买力平价理论成立,而购买力评价理论是否成立尚无统一定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人们对外国货币的需求是由于用它可以购买外国的商品和劳务,外国人需要其本国货币也是因为用它可以购买其国内的商品和劳务。因此,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相交换,就等于本国与外国购买力的交换。所以,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货币的价格也就是汇率,决定于两种货币的购买力比率。由于购买力实际上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倒数,因此两国之间的货币汇率可由两国物价水平之比表示。这就是购买力平价说。从表现形式上来看,购买力平价说有两种定义,即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一种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使我们能够对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合理比较,然而这种理论汇率与实际汇率可能有很大的差距。根据一价定律,相同的商品在全世界都应当有相同的价格,因此购买力平价理论指出,在对外贸易平衡的情况下,两国之间的汇率将会趋向于靠拢购买力平价。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用现行的货币汇率来比较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会产生误导。比如:墨西哥比索相对于美元贬值一半,那么以美元为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也将减半。可是,这并不表明墨西哥人变穷了。如果以比索为单位的收入和价格水平保持不变,而且进口货物对墨西哥人的生活水平并不重要(因为这样进口货物的价格将会翻番),那么货币贬值并不会带来墨西哥人生活质量的恶化。如果采用购买力平价,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
而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持批评意见的经济学者认为,假定所有国家商品价格的相等是错误的,那么不同国家的人对于同一种商品的估价是不同的。例如一种在甲国是奢侈品的商品,在另一个国家可能只是一般日用品。而购买力平价理论却没有考虑到这种情况。汇率表示你的本国货币在另一个国家的购买力,而购买力平价汇率跟你能在另一国买到多少东西无关。并且,购买力平价在统计学上具有欺骗性,例如可以通过精心地选择所用的商品获得对某国有利或者不利的结果。
经济学家建议:越是收入水平低的发展中国家,其本国汇率越是低于购买力平价。这是因为,即使“一物一价”的法则在工业制品等贸易产品上基本成立,但在非贸易产品的很多服务上,却反映出工资水平的差距,反映出越是低收入的国家其服务价格越便宜。由此可以发现,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汇率与购买力平价的理论数值间的偏离幅度越小,当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时,汇率就会下降到与购买力平价大体相当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