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53400000028

第28章 古老而年轻的粪肥贸易——厕所经济(上)(2)

如果说老北京的典型民居建筑是以四合院为代表,那么,旧上海的民居建筑就是以石库门为主要形式。18世纪末,地产商A·玛依巴古在外滩附近投资兴建了第一条弄堂——兴仁里。在随后的一二十年时间里,弄堂在苏州河两岸铺天盖地,一下子成为居民住房样式的首选。弄堂里,一幢幢三层楼房连接成排,每幢房屋的底楼有一个天井,天井由水泥围墙和黑漆大门封闭起来。楼房的二房东往往要将住房分租给好几户“三房客”,住房显得相当拥挤逼仄。石门弄堂里大都没有卫生设施,家家户户都使用一只木制的马桶,以解决“拉撒”问题。马桶外形通常呈鼓状,考究一点的,上面雕有各色花纹,并配有一铁拎攀,方便主人拎进拎出。马桶只能放在床头一角,讲究一点的会拉上布帘,一般人称此处为“马子巷”。到了夜里,全家人无论男女老少轮番使用,一片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声音,颇为“动听”。弄堂晨曲倒马桶

第二天,晨色初露,正在酣睡的人们,被周璇称为“报晓鸡”粪车工人惊醒。粪车上“叮当、叮当”的铜铃声,“吱吱嘎嘎”的粪车轱辘声,伴随着“马桶拎出来嗬!”“倒马桶哕!”一声声婉转而绵长的吆喝声回旋在弄堂的上空。随着“吱呀、吱呀”的开门声,女人们揉着惺忪的睡眼,身着睡衣,拖着红红绿绿的被脚后跟踏扁了的鞋子,拎着马桶,从三层阁楼上、厢房里、亭子问以及石库门房子的各个角落,来到弄堂口的过街楼下停着的粪车前,相互间一边打着招呼,一边往粪车里倒着粪便。

倒好马桶之后,女人们有的把马桶放在家的后门墙沿角落,又回到暖烘烘的被窝里躺一会儿;有的拎着空马桶,径直走到后门口洗涮起来。为了占据更多的公共空间为自己所用,弄堂居民都在后门装一个水龙头和水斗,洗涮马桶的用水,以及洗菜、淘米、洗衣,都在这个水斗里。倒粪车刚走,弄堂里就传出一片自来水龙头的“哗——哗——”流水声和“刷——刷刷——”的涮洗马桶的声音。

“叮叮”的铜铃声、“吱嘎”的车轱辘声,粪车工人的吆喝声、刷马桶的“刷刷”声……交织成都市早晨的交响奏鸣曲。碗杂瓷片刷马桶

马桶长时间浸泡在粪尿中,污垢牢牢地吸附在马桶壁上,每天清晨刷马桶就很费时费事——必需用力刷才能刷净。马桶刷子用细硬竹片丝捆绑制成,称为马把。尽管用竹刷清刷,但若干日子后,马桶内侧仍然会积起一层乳白色尿屎垢。因此,有经验的妇女常常用碎碗碎碟的瓷片放入马桶内,再用竹刷在马桶内旋转清刷,称碗杂瓷刷马桶。碗杂瓷刷马桶有使用期的,使用一二十次后,碗杂瓷四周棱角磨秃,使用效果不佳,就要重新更换。因此,那时人家打碎碗碟后,说一声:“碎碎(岁岁)平安!”再把碎瓷片收起来留着刷马桶。街巷一景——晒马桶

马桶刷完后,并不马上拿进房间,而是倒干净里面的水,侧过来放在墙根下或在街巷的两边,晾干或是晒干后再拿进屋去。当年,南方城市倒马桶,成了居民必需的晨作。大街小巷一大早倒马桶、洗马桶、晒马桶就是市井百姓独特的生活风情图。1979年,笔者第一次去苏州,大清早起来上街闲逛。青砖条石铺就的街道,枕河而建的古老民居……江南街市的民俗风情确实让人耳目一新。街道两旁大小不一,色彩各异的马桶一字儿排开,一个个乌黑的洞口毫无羞涩地张望着过往行人,犹如一门门巨炮口,煞是壮观,也让人终身难忘。倒马子——古老的行业

市井小民家庭,倒马桶就是家庭主妇的天职;大户人家,倒马桶就是佣人保姆的分内事;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宽松,但还谈不上富裕,雇一个保姆觉得划不来,自己倒马桶又嫌累嫌脏,就请人包月倒马桶。因此形成一个专门的行业:倒马子。以下是关于倒马子的几段记载:

有一种和马桶有关的行当如今已难觅其踪了,那就是专门代人洗涮马桶的阿姨。一些家计困难的妇女,每天一大早从居民家门口拎走用满的马桶,倒进收粪车或粪站,然后冲涮干净,掀开盖子,放回居民家门口晾晒。洗1只马桶每月收1元钱,每天洗几十个乃至上百个。一只马桶装满了也有10来公斤(外行话。马桶天天倒,哪能装满!装满了怎能用!通常不会超过三分之一的容量),可这些阿姨两只手能一下子拎起五六个马桶,她们干的是件又累又脏,收入微薄的苦差事。——这是旧时的上海。

这些涮马桶的都是些半老的妇女,她们推着小的平板车,车上放四五只马桶,或者用扁担每头挑着一两只马桶,洗涮后就送回来晾晒在住户的天井里或者门前的路边上。涮马桶时用竹制刷子配上一些碎瓷片,这样容易去掉污垢。旧时马桶盛行时,满街一片涮马桶的哗啦声,甚为有趣和壮观。城南一带流行语有:“老头怕老太,马桶当街晒。”

那时专司“倒马子”的都是四十岁左右的家庭妇女,也有农村来市区投亲靠友的。这些人体力好、能吃苦,每月能包揽三四条街的马桶。解放初期,“倒马子”的都用扁担挨家挨户去挑,一担最多能挑八只,如此往返把粪尿倒入公厕,然后就地清洗马桶。待洗干净了再送到每家门口支起桶圈、桶盖晾晒。后来,“倒马子”的人为了省力,便自做简便的轴承平板车,牵拉着倒马桶。包月倒马桶的人在当时月收入有60元至90元左右,收入虽不少,但有办法的人家是决不会去干这种苦差事的。这是因为长年累月弯腰出力,最后十有八九都留下脊柱侧弯或驼背等残疾。——这是过去的南京。

每逢过年,便有乡村农夫挑几担青菜送来,不但分文不收,而且还要道谢。原来他们平时包倒我家马桶,每天五更时分就挑着粪担踏月而来,我睡在被窝里常被叫门声惊醒。

他们是菜农,种菜要肥,肥料要花钱买。倒我家马桶平时不付肥钱,逢年过节送些菜果。算是用肥的报酬。这时青菜经霜,味道鲜美,和豆腐烩烧,翡翠白玉,相得益彰。大部分青菜则是上缸腌,青黄不接时做小菜吃,又脆又香。——这是昔日的扬州。

居住在旧式房屋里的百万市民,最苦恼的要数室内没有卫生间。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天,近半年左右气温高达30℃以上,居室内还要放上一只马桶盛屎盛尿,第二天早上才能出门倒掉。如此的卫生条件真是苦不堪言。如今倒马桶这类事大部分由老年入承担。还有许多人家每月花上25元钱,把洗涮马桶的事交给专业倒马桶的阿婆。每逢倒粪时刻,居住在粪池附近的居民都要紧闭门窗。——这是1996年的上海。

有一位姓潘的大妈,矮矮的个子,人缘很好,在我们门西那里已倒了十几年的马桶了。她很感叹地说,现在倒马桶的个数越来越少了,等我们这块拆迁了,我该回去养老了,目前一些老太太还需要我呢。有马桶的人家少了,涮马桶的人在我们这里也只有一两位了。

马桶的时代即将过去,涮马桶这份行当也会很快消失。不过有些老年人对它还是很有留恋的,他们都能说出关于马桶的很多故事。

在南京老城南一条幽深的小巷里偶遇一位以倒马桶为职业的女子,原来南京还有人在使用传统的木质马桶……现在,用马桶的人锐减。只有老城南的年老体弱者依然对它情有独钟。

遇到“马桶女”丁一琼是在泰仓巷,她每天的工作就是为城南50多户用马桶的人家倒马桶,每到一户,她先敲门拎出马桶,然后倒入白色的空桶里,用蓝桶里的清水洗刷干净,洗马桶都是在路边的阴沟旁,清水用完了,就在附近的水井边打水,白桶里的粪便就拖到公厕倒入化粪池里。手脚麻利的丁一琼干活又快又干净,几分钟就能刷好一个马桶。丁一琼是安徽巢湖市含山县人,今年32岁。5年前,她经人介绍于起了倒马桶这个行当,每个马桶每月收费15元。像丁一琼一样在老城南倒马桶的现在就剩三四个人了,丁一琼现在每个月收入在700元左右,她对这份工作很满足。但是,随着老城开发,倒马桶这个行当也将彻底消失。——这是2004年的南京。

倒马桶是一个没有休息天的行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论雨雪阴晴,四时八节,天天得忙。当然,唯一的例外是大年初一,这一天就是你想去倒马子,主人家也会有些忌讳。所以,“马桶女”一年中唯有这一天可以不出工。大年初二一大早,就又要挨家挨户去叩门了。这一天,碰上大方的女主人会塞给“马桶女”一个小小的“包喜”,这现代人叫作“红包”。马桶里的考验

有人把刷马桶作为谋生的手段,也有人把刷马桶作为自己意志的考验。

2004年6月,在沈阳市太原街某星级宾馆内,一家公司正在培训自己的销售员。经理张某先是要求一位女员工在他的“监督”下,把男厕所的便池仔细地洗刷干净,在经其他培训者确认便池已刷干净后,他又要求该女员工用杯子在便池中接了一杯水并当众喝了一口。由于事先已许下了“按要求去做”的承诺,女员工不得不喝了口杯中的水,喝完后,这位女员工就哭着跑下了台。为了“安慰”这名女员工,张经理将杯中剩下的水也喝下。

要是所有的厕所都能这么干净,所有的人都能这么敬业,多好。“肮脏”行业里的垄断经营 1.包粪头的形成 倒马子是一个非常肮脏辛苦的行业,正因为如此,一般人也就不愿意涉足其间,这就使垄断经营、牟取暴利成为可能。而超额利润带来的是更激烈更残酷的竞争,在旧时代,这种竞争最终表现为黑社会中帮会团伙之间的火并,形成各霸一方,互不干涉的暂时局部的平衡。

倒马子在上海滩的争夺当然十分激烈,争斗的最终结果是形成了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两大粪霸即包粪头,向租界当局承包,付规定的承包金。公共租界粪码头在曹家渡苏州河边,法租界粪码头在徐家汇路打浦桥(今瑞金二路口)。法租界历年的粪包头是黄金荣的姘妇叫阿桂姐,公共租界的粪包头是王永康。 2.马桶女王阿桂姐 阿桂姐最早是十六铺的暗娼,当年黄金荣初出茅庐在巡捕房当巡捕时即与阿桂姐姘居。黄金荣发迹之后有了新欢,决心与阿桂姐折姘。阿桂姐即以“上海白厢人嫂嫂”的本领拖住不放。黄金荣急于要和新欢结婚就只好花钱消灾,答应让阿桂姐当法租界粪码头的女把头,以此来作为和黄金荣斩断姘妇关系的条件。阿桂姐走马上任后,向居民每只马桶每月收倒桶费2角。粪车拉到码头后,将粪卖给等在码头的粪船每车1元。她又想出每车粪加水两成的鬼点子,仅此一项弄虚作假的手段就可多赚数千元。后来,她觉得一车粪加两成水太费事,干脆把一车粪一分为二,加满水变成两车卖给农民。阿桂姐手下共有粪车400辆,推粪车的工人一千多。她付给粪车夫每人每月拉车费8元,向法租界上交的承包费是每年8000元,另给法捕房与卫生处有关人员6000元。除了每天早晨派一个人在码头登记出售给农民的粪车数外,阿桂姐不参加任何劳动。扣除各项开支后,她每月可净赚1万到1.2万元左右的利润。

因此,人人都嫌大粪臭,唯有阿桂姐说:“大粪吃香,黄金万两,马桶一拎,黄金进账。”她当上粪把头两三年后,就买了洋房,坐上了汽车,成了上海滩上有名的马桶女大王。人们说,上海滩上很多人都可以得罪,阿桂姐却得罪不起。有一次,一位大亨的姨太太得罪了她,阿桂姐下令第二天不许派粪车上门,声称:“谁要和我阿桂过不去,我三天不出粪车,米田共(即粪)就要淹遍上海滩。再不向我赔礼,我就让她家臭气冲天。”(蓝翔:《中国老360行》,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1月第l版,589页)

1930年,粪大王阿桂姐一命归西,儿子马鸿根子承母业,当上了“马桶新大王”。 3.辛勤劳苦推粪车 推粪车也是一个非常辛苦肮脏的工作。每天清晨4点,星星还在长空中闪烁,清粪工人就要将粪车拉到各街道里弄中。解放前,拉车工人用的粪车为粪把头所有,长长方方的,像棺材似的漆得乌黑铮亮。粪车装满后,他们再把粪车推到苏州河边的粪码头,将粪卖给停在粪码头边的船主。那时,农村没有化肥,一船粪卖到乡下当肥料,船主也可赚不少钱。

粪车工人中也有女性。俞三妹是从杨浦区环卫局退休的,她从解放前就开始推收粪车。那时候,她每天凌晨3点钟起床,推着粪车走街串巷,收倒马桶。一辆粪车能装倒50只左右的马桶,装满后连车带粪有半吨重。每装满一次,俞三妹就要推着笨重异常的粪车前往码头出粪,然后再回来收,仅路上来回步行就要40分钟。一天起码推运3至4车,收倒马桶200只以上。即使是腊月下雪天,也会累得一身大汗。辛辛苦苦干一个月,最多也只能得到3斗米的工钱。及至国民党政府倒台之际,物价飞涨,她的月工资只能买上3碗阳春面。1949年后,月收入升到了70元左右。从收粪车到倒粪站的进化 1.收粪车的进化

20世纪50年代开始,收粪车开始改换面貌。先是从木轮铁箍手推车变成橡皮轮手推车,然后从两轮车变成三轮脚踏车,再从人力车进一步变成机动车。20世纪50年代初,为了减轻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出现了“小红马”、“小工农”牌的小三轮机动粪车、垃圾车,这是环卫机械化的发端。现在,由于各种因素,几乎所有的城市中仍然有手推的粪车在发挥作用。

2.倒粪站的建立

1960年,上海开始对居民马桶粪便的清除方式进行改革,到1986年,市区已建成倒粪站3537座,马桶可随时倾倒,大大方便了居民生活。随着倒粪站的兴建,粪便清运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1985年,全市仅存手推粪车183辆,脚踏三轮粪车16辆,比1960年市区人力粪车总数减少94.7%。到1998年,手推粪车已寥若晨星,仅仅在极少数机动车无法到达的狭小弄堂里使用。49岁的毛凤英是当时平凉路环卫所里唯一一辆手推粪车的主人,以前她每天要推着粪车清除7个小便池、8个化粪池里的粪便,现在拆的拆,废的废,只剩下1处小便池、2处化粪池需要她手工清粪运粪。

70年代时,上海还有856900多只马桶,即使在南京路、淮海路这样有名的商业区,只要走进后街的小胡同,也能寻到马桶的踪迹。到1994年,上海全市约有2973座倒粪站,每天收倒居民的马桶61万只,痰盂42万只。每天收集的马桶粪便多达4500吨。

同类推荐
  • 灯谜百花大观园

    灯谜百花大观园

    本书积作者数十年学习、研究灯谜之心得,精心编撰而成。全书涵盖灯谜猜制要领、猜谜诀窍、制谜技巧、谜话拾缀、谜事随笔、竞猜谜选、灯谜集锦7大类,内容丰富多彩,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统一。
  • 中外五千年文化常识全书(世界卷)

    中外五千年文化常识全书(世界卷)

    人类文化知识的精华不是史料片段,而是透射人类思想的智慧之光。本书集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覆盖面大,涉猎面广,内容包括哲学、宗教、神话、语言、文学、书籍、美术、音乐舞蹈、教育、体育、服饰、风俗礼仪、节日、历史、政治、军事、天文历法、地理、影视等诸多方面,既是一部知识大百科,又是一部生活休闲书。
  • 启蒙年代的秋千

    启蒙年代的秋千

    《启蒙年代的秋千》描述的是1980-1990年之间的中国内地文化。对1980年代文化时段里那些有代表性的切片,或善或恶,或喜或悲,都在“当代文化的演进”这一大前提下,给出的个人评价。人们习惯上,把处于中国改革开放初始阶段的整个1980年代,称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启蒙年代’”。本书所记述的,就是那个年代的人与事。
  • 趣味婚俗

    趣味婚俗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婚俗习惯,凝聚了各个民族各自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俗话说,婚姻是人生的头等大事。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一切都显得是这般的顺理成章,合乎法理,有章可寻,于是,便自然而然孕育出了婚礼仪式,通过一整套的婚仪向社会大众宣告是明媒正娶,如果不遵从礼制便是世俗鄙薄、斥责的私奔,合情、合理、合法,婚礼成为了两个人结合不可逾越的见证。地域的不同,民族的差异,形成了各具风格的婚仪,进而成为地方文化、民族文化中最为特色的婚俗文化。所谓的婚俗文……
  • 蓟县文化志(终)

    蓟县文化志(终)

    《蓟县文化志》主要讲述的是地方县——蓟县的一些地区文化和历史。
热门推荐
  • 易经与人生大智慧

    易经与人生大智慧

    《易经》是我国古代先哲在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长期观察的基础上。对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的高度总结和概括。它集中反映了宇宙万事万物的现象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一部指导人们利用自然规律及社会发展规律进行实践活动的哲学著作.是我国先人智慧的结晶。在这些经过时间检验的先人经验与智慧的指导下。我们会少走许多弯路.也会对人生多一些理解。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生的每一步。 本书是一部汇聚中华民族古老而神秘智慧的经典之作!
  • 小鬼策:妈咪,谁是我爸爸

    小鬼策:妈咪,谁是我爸爸

    被组织抛弃的杀手,手无缚鸡之力的神医,浪漫多情的乐师,在叶璇儿离开王府之后,越来越多的男人被她所吸引,为她而卖命,只是,当这个女人再次出现在王爷面前,他们之间又会有怎样的纠缠,怎样的精彩?古怪精灵,聪明绝顶,稳重冷酷,叶璇儿无限欣喜的看着自己的儿子,如果他不再问自己要爸爸,或许,他就是一个十全十美无可挑剔的孩子!可是,为什么他非要给自己找一个爸爸?
  • 邪运软饭王

    邪运软饭王

    吃软饭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但是能让女人求着吃软饭,这就是本事了。平凡的杨存东,因为一个深夜电话,开始了他软饭王的传奇故事。没有无敌的异能,没有牛逼的武功,有的只是一颗真心,外加时好时坏的的邪魅运气。
  • 爱情需要策划

    爱情需要策划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缘分,但缘起缘灭,谁是你真正的另一半,在你没有找到以前,很难定论。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梦中情人”定一个标准,比如女孩子,有人喜欢温文尔雅富有诗人气质的男子,有人却喜欢肌肉强壮、四肢发达的运动健将;有人喜欢年轻俊美的情人,有人却不拘年龄限制,只要荷包充实就好--恋爱是十分“自成主张”的,一个在别人眼中十全十美的男人,在另一个人眼里也许却并非如此,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每个人对爱情大不相同的目标定位。
  • 极品透视神医

    极品透视神医

    美女想治病?好,先把衣服脱了!贪官污吏想治病?不好意思,小爷心情不爽!实习医生华长琪无意间获得透视之瞳,从此步步高升,风生水起,创造了一段属于自己的人生传奇……
  • 诸天万罗

    诸天万罗

    这本书,将带你们探索‘世界’的奥秘!
  • 飞少的爱情

    飞少的爱情

    这是一位男孩对爱情的回忆☆充满了坎坷也充满了真情☆
  • 满城花开

    满城花开

    15岁那年,永远第一次见到这个家喻户晓的人物——顾临城。当永远还撒着欢儿什么也不懂的时候,顾临城已经是娱乐圈当红少年人气组合的队长,是万千姐姐妹妹大婶大妈的心头好。彼时,她觉得这样的人实在是离她太遥远,这辈子都不定能见着···在最早的时候绽放了花骨朵,却没有人看得到花期将至的美丽,在花开的时候遇到了养花的人,他懂花儿所有的情绪和精彩,从此花开不败。永远,是你让我满城花开,一笔丹青勾勒不出你的模样,你的美穿越时间愈发盛放这满城绝艳叫我怎能忘?从此临城皆是花开。
  • 古龙文集:月异星邪

    古龙文集:月异星邪

    十年前,卓长卿眼睁睁看着父母被温如玉和尹凡杀害,一夜之间,这个幼小的孩子尝尽了人间的悲伤和仇恨。十年后,卓长卿艺成下山,欲报亲仇,一次天目山之会将当年那场悲剧的所有当事人和目击者聚集一地。而此时,“丑人”温如玉的唯一弟子温瑾,却意外得知自己的亲生父母实为恩师温如玉所杀……最终,两个年轻人——卓长卿和温瑾,在面对自己杀亲仇人时,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在丑人“温如玉”的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未说出口的爱与真相?
  • 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文化常识

    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文化常识

    本书包括文学、艺术、教育、科学诸多方面知识,详细介绍了中外文化的主要部分,强调了内容的可读性和实用性,文字趣味性强,是一部知识结构丰富,浓缩了中外文化知识的精粹图书。书中有一定数量的插图,图文并茂,趣味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