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61000000030

第30章 人文随笔(6)

近年来,海内名家纷纷出版“文集”,读者也早就期盼《贾平凹文集》尽快面世,但贾平凹一直对出版文集一事反应淡漠,及至最近,才蒙惠允并委托我来编选。贾平凹的着作卷帙浩繁,品类杂多,收罗已属不易,编纂更属难题。思之再三,决定不按体裁分类,而采取题材类型、审美类型与文体类型打乱后交叉编组的方式,分为“浮世”、“世说”、“寻根”、“侠盗”、“野情”、“灵怪”、“闲澹”、“求缺”八卷,除最后二卷全系散文外,其他各卷长、中、短篇及诗歌、散文混含编组,这样眉目似较为疏朗。这种编法得到贾平凹的首肯。妥当与否,还要求证于海内外广大读者和贾平凹研究专家。最后要说明的是,这部文集先出八卷,由于某些客观原因,没有能收齐贾氏的所有作品,但贾平凹的绝大部分作品,已完备地收集在这里了。

一九九四年四月二十八日于北京

13.活着的介人

九月一日清晨六点多钟,电话突然不祥地响起。我对不祥电话有感应,我的经历中已有过多次。传来的声音带着喘息:“我是周介人的爱人,周介人他没了,他没了。”我狠狠揉了揉眼睛,猛坐起来。那声音带着哭腔还在说:“他病重时常说起你,很想你……”我只能大喊着,陈老师你要节哀啊,节哀。妻子和孩子听见我异样的声音,跑了过来,知道了情况,连说着可惜,叹息着。他们都跟周介人比较熟。整个早上,北京的天阴沉沉的,家里的气氛也是沉默的。他们吃了饭走了,只把我剩在屋子里。

当日电话不断,有蔡翔的,新华社上海分社陈雅妮女士的,《小说界》编辑修晓林的……北京也有人知道得快,据说是看到了《新民晚报》上一条消息,打电话过来。打电话的都是普通的文化人,编辑、记者、作家,那关切和惋惜都是自发的、由衷的。现在大家都很忙,正在抗洪捐赠,搞体制改革,还分房子,但是介人啊,你的去世依然引起了震动。你干的实事太多了,你帮助过的人太多了。人心是公平的。

我头靠着墙仰躺着,泪水不知何时渗出,湿了鬓角和耳廓。介人,我不相信你真就这么走了,生和死的界限真就这么简单,这么脆薄,你那细瘦的身子,富有生气的脚步,怎会就此从上海的街头消失呢?你属于上海,你是典型的上海人,没有你的上海会让我感到寂寞。我是因了你而对上海感到亲近的,现在的一瞬,我觉得上海又变得遥远而陌生了。

我最后看见你,是去年五月在上海,那是开个什么会,要我来,我就来了。我拽着你一起去会场,你说人家没请你,你不去。我说那有什么,你只当陪我还不成么。你只好去。会议开始你还坐在那儿,不一会儿就不见了。当晚我回到北京。不料这竟是我们最后的见面。你病了的消息是北京一友人捎来的,说你跟大家一起去检查身体,医生大吃一惊,说人都成这样了还上班,当即给你办了住院手续。我信疑参半,因为刚见过你。后来你来过电话,很平静,只让我捎一种药。药搁了好些天,才请来京的罗洛同志带去了。以后,你一直在医院,我没法跟你联系了,又懒得写信,只好一遍遍地给你家打电话。只有深夜的时候才有人接,我只能问问情况,转致问候。今年春天,你突然自己打电话来,声音分外朗悦,说好多了,我问你做透析没有,你说不需要。这我就放心了。肾病不到透析的程度,说明不重。我听得出,你的声音里有努力的坦然,你在给自己鼓劲,也在让朋友放心。我太知道你了,你在内心里是个多么要强的人哪。

我回想着你那怪而可亲的模样,头微微后仰,好像细细的脖颈承受不住聪慧的大脑,头发是自来卷的,有点儿滑稽,前额宽广,嘴却像老婆婆的,你的眉心总绾个疙瘩,好像永远在深思着什么,你的下巴尖削却微微上扬,那是你这貌似软弱而内心刚强者的标记,你笑起来的样子很天真,好像这世界总有好多让你吃惊的新鲜事。我说过,你的长相跟罗丹雕塑的伏尔泰很像,不过比他年轻。你听了哈哈大笑。

快二十年了,我们每次见面总是那么欢乐,那么融洽,有说不完的趣事。你什么嗜好也没有,不抽烟,不喝酒,不唱不跳,除了黄牛似的工作,还是工作。你顶多爱吃个小吃。有一年我带了北京的一种果脯,你说真好吃,幸福地咀嚼着,赶紧包起,按在手心。我从未听你怨恨过谁,也从未听你为自己的待遇愤愤不平过。倘若荣誉的头衔与你无缘,你浑然不觉,为人深沉。我并不详知你在单位的情形,你也不很了解我的实际处境,我不需要你办什么事,你也不求我做什么,可我们总有话说。说什么呢,无非是读书,文学,还有编辑的甘苦,文坛的变幻,对作品的看法,以及社会上种种可笑或可气的事,都是些没用的话。有时我们像两个中学生,说傻话,说理想,似在互相希望对方欣赏自己。不知我说得对不对,每次短暂的相见,我们都有回到青春年少时的感受,不论在陶然亭的学习班,还是在巨鹿路的老屋里。我是粗糙的北方人,你是细致的南方人,气质迥然不同,但我们却能相知多年而不倦,连我自己也有些不明白。我想,除了文学志趣的相同,寒微出身的相近,经历的相似,也许还与上海北京之间的时空距离有关系。可能这种空间距离和性格上的大差异,反使我们总有种新鲜感。要是同在一地一个单位,情形可能就大不一样了。近年来你有明显变化,你的玩笑话越来越少了,眉头越蹙越紧了,从旁望去,是一副受难者、忍耐者的肖像。你是在忍耐工作担子的重压,还是在忍受已偷偷钻进了你的肌体,而你却全然不察的病毒的折磨?最后一次见你,我曾说过,介人,你的幽默感比以前少了。你直直地望着我,又像在问自己地说,是吗?我说,是的。

中国有很多令人尊敬的编辑,但像你这样把德、识、才、学、勤完满结合的人,却罕见。你是我深深折服的编辑。我认为,你是个天生的报人,编辑界的奇才。我决不因为你是朋友才这样说,也决不因为你人不在了才这样说。上海滩是出大编辑家、大出版家的地方,我总觉得在气质和头脑上,你很像当年《申报》的史量才一流人物。你那衡文的眼光,经营的才干,精密的大脑,有条不紊的工作方法,超常的韧性和耐性,淡泊的生活习惯,有几人能达到呢?从八十年代后期至今,十多年了,《上海文学》不要国家一分钱补贴,包下了全体人员的工资、奖金等各项繁重开支。这不是神话,而是现实。前几年,我把这情况给北京的一些朋友说了,人多不信,或颇感困惑。他们难想象,《上海文学》作为纯文学刊物,何能维持这种完全自负盈亏的生存。可以想见,你和编辑部的全体同仁,付出了多么大的心血啊。更可贵的,不管经济压力多大,你们坚持着纯文学的高品位,经你们大家的手,《棋王》推出来了,《小城之恋》推出来了,《烦恼人生》推出来了,《分享艰难》推出来了……你把人分成两组,一手抓经营,一手抓作品,慢慢摸出了经验。听人说,有时你自己不得不放下稿件,奔走在上海郊县尘土飞扬的小路上,叩开乡镇企业家的大门,形同化缘。

一九八八年,我曾调到一大型刊物任副主编。你知道了,来过一封长信,我当时摘了一些片断记在日记里。今日翻出,仍怦然心动。你是这么说的:“当一个刊物的主持人,最要紧的是处理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处理要有耐心,让时间来证明你,让别人通过时间考验来信服你,不要碰到一点小事就不高兴,就上脸色,碰到了最烦心的事也要充满信心,并用你的信心来鼓舞你的部下。……你必须天天上班,亲自处理和决定各种工作。不要听小报告。别人如有工作疏忽,要宽厚待人,但该硬的地方还是要硬,多做少说,只做不说。‘硬’在心中,要有‘心劲’,不要仅在嘴上硬。希望你们同《上海文学》加强合作,具体事宜尚可进一步洽谈。”这封信,这些话,我没得到你的许可就在这儿公开了,你不会怪罪吧。其实我并不太想公开,因为你话中暗含了对我的提醒和批评。可是,这些话又是你人格精神和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非常本色,我怎能秘而不宣呢?

莫说为人作嫁,郁郁平生,介人,你也有声色豪壮、气势如虹的时期。八十年代前期、中期,整个文坛都屏声敛息地注视着上海青年批评家的崛起,如吴亮、蔡翔、许子东、陈思和、毛时安、程德培、邹平等等,形成群体,连续发出新锐的声音;而他们的主阵地,就是《上海文学》理论版,主要支持者和组织者,就是你和李子云同志。这令人望风遥想当年俄罗斯《祖国纪事》的佳话。你自己也很注重观念的更新,你清醒地意识到,当某种更新、更高的需要在历史运动中出现时,那些在以往历史上曾经满足过人们需要的文学理论模式将显得乏味,将失去吸引力,因此,文学理论面临着新的选择,或变革自己,去满足时代需要的新尺度,或封闭自己,把自己永远留在失去的时代。对你我这种六十年代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有此悟性,实属不易。由于编辑工作决定,你更敏感于文学的“变量因素”,你的文字更具有此时此刻性和经验性。你深知,这种对变量因素的多情,可能终会被无情的时间冲得落花流水,但它对文学的实实在在的推力,又是那种沉淀后的归纳所不能比的。你献身于此,并无怨悔。你说,你写文章总也写不长。这是实情。这一面因为做编辑太忙,一面却是你的才分决定的。你是一位严谨的、有高度理性和科学精神的批评家,抽象思维能力极强。你写得略少,但一篇是一篇,扎实、缜密,有夺人的逻辑力量。你的两本书,是很耐读的,里面有真货。有一次我发现了你的秘密:随身带个小本子,随时记下读书读稿或遐思时的感悟,或直接摘录要紧的话,多偏重哲学,怪不得你写起文章来思想火花一个劲地往外冒。

你好像早就预知自己的命运,你在一张站在油菜花丛中的照片后面,自题这样的话:“身旁的菜花吸引了我,在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候,贡献了她的油汁,然后静静地离去。远方的桥梁召唤着我,多么富有弹性,多么富有韧性,如此,才能负载着千万种艺术的合力,让它们呼啸而过。”真像谶语一般。

介人,我真想写出活着的你和你还活着,写出你活时的鲜活与你依然存在的生动,可惜失去好友的悲痛,使我一时记不起许多细节了。我轻抚着多年来我始终舍不得清理的《上海文学》,因为一翻开就有你精当的《卷首语》,因为你告诉过我,每期发稿的十多万字,你总是从第一个字看到最后一个字。

一九九八年九月十日于北京

14.原生态与典型化的整合--看影片《秋菊打官司》

我真没有想到中篇小说《万家诉讼》被刘恒改编成现在的样子,我也没有料到张艺谋的风格会演变为现在这样陌生的面貌。看《秋菊打官司》常会忘记自己是在看电影,而产生一种亲身杂入当今城乡生活潮流的临场感,仿佛能嗅到西北小村里黄土尘埃的气息;你还会发现演员们忽然失去了“演出相”,完全“化”进了生活,与普通村民们真假难分,甚至有时出现我找不到他们的错觉。由于百分之五十的镜头属于“偷拍”,全部场景都是实景,大量借用当地村民做群众演员,而仅有的四名真正的演员又都操着较为道地的关中方言,遂使这部影片贴近生活的逼真度超过了纪录片,已非一般意义上的纪实风格可言。这不是追求表现上的原生态又是什么?然而,在内在结构上,它又是标准的故事片,它的“戏”--情节,冲突,细节的提炼和人物形象的完整性,显然经过精心构思,秋菊三级告状的节奏感也颇具匠心,编导者为环境和性格的典型化作出了艰巨的努力。于是,外形上的浑朴、真实、自然与内含上的脉络分明、戏味十足就扭结为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新形态、新风格。看得出来,影片的创作者在寻求过程化与典型化,原生态与高于生活的审美形象这两极之间的最大程度的整合和统一,在开发一种新型的艺术的把握生活的途径。这无论从哪方面说,都是值得研究的。

《秋菊打官司》与张艺谋过去执导的几部有名的影片在风格上的差异是明显的。那几部影片,在冲破旧模式,扩展艺术视野和丰富表现手段上的贡献自不容否定。它们属于“使劲儿”的作品,主观性强、意念性强,追求视觉上的强刺激力。作为另一种路数和风格,它们自有其价值。但是,它们的色彩太夸张,局部造型太突兀,风俗化太外露,形式感过于强烈,不免存在夹生现象和未化开的痞块,还不能说与意味达到了更高的融合。《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古宅子,封灯点灯的规矩,加入太多的京戏唱腔,都有明显的人为痕迹(“点灯”之类似属凭空捏造的“风俗”)。这影片好像在不断提醒观众:看,这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啊!那深沉露在脸上,故而并不很深沉。《红高粱》、《菊豆》都表现了编导者奇诡、超常的反规范的胆量,那里的酒坊、染坊、高粱地等意象令人过目不忘,但严格说来仍未合成通体匀称的艺术精品。就拿“颠轿”来说,众口称誉不绝,细看总觉得是硬插进来的热闹,为粗犷而粗犷。这些影片都很注重文化意味甚至形而上的冲动,但因理与情、形与神的结合火候不够,那哲理的血有时好像是从外部注射的。总之,在肯定它们的开拓、创新价值的同时,也要看到,它们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外在化、猎奇化的弱点,文化意味淹滞了对生活意蕴的探索。

但到了《秋菊打官司》就大不一样了。可以说它完成了一个过渡:由外在到内在,由意念化到本体化,由夸张到平实,由局部象征到本体象征,由理性的深刻到生活的深刻的过渡。例如,影片开始,秋菊随着人流跟着板车护送丈夫去看病的镜头,谁会一眼认出这就是巩俐呢?如果说巩俐在其他影片中一开始就突出她的美,不管是鲜艳的美、忧郁的美或者阴沉的美,那么在这里她是先以粗糙、寒伧、掩蔽曲线,犹如一个粗壮的农妇式的土、丑、无光泽的形象出现的,化妆上拭去了哪怕一点点作为演员的蛛丝马迹。削去了外在的炫目的美,正便于逐层展示她内在的强韧和人格的美,让一个为尊严、为生计奔走的平凡农村女性,还其本来的生活面目。事实上,直到影片最后,秋菊追撵押村长的汽车而不得,出现了她停在山道上的特写镜头时,我们才从生活流中抽身出来,恢复了传统电影观念的记忆。整个影片,作者都在把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混淆,但这种“界限的消泯”正体现着作者新的追求,把有可能戳露在外的意念、造型、哲理还给生活,还给整体,让生活消化溶解后形成本体象征。有人在苦苦索解,一串串红辣椒象征什么,孕妇象征什么,也许不无道理,但作者的寓意并不想靠这些单个意象来负载,他关注的是整体,是秋菊这个人和她的故事总汇的东西,是她连接的环境氛围的典型性,所表现的当今乡村的生活状态和人文景观。

同类推荐
  • 灵魂的指向

    灵魂的指向

    在以后的日子里,“坐”过火车成了我向玩伙们显耀的资本。在向他们描述火车的时候,我刻意隐瞒了它实际的脏乱和简陋,将它夸饰成了童话里的天堂。一时间,“坐”火车成了村里所有孩子最梦寐以求的向往,我也便一跃而成为他们最羡慕的对象。
  • 梦里花落知多少(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故事全集)

    梦里花落知多少(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故事全集)

    站在生命的起跑线上,开始一场人生的马拉松赛跑,为什么起点相同,结局却迥然不同?秘诀就在于学习。学习能够点石成金、削璞为玉。提高学习能力,会让你从平庸中脱颖而出,踏上人生闪光大道,奔赴心中远大前程。
  • 石嘴山市文学作品集:小说卷

    石嘴山市文学作品集:小说卷

    50年来,石嘴山市的经济文化不断地繁荣发展,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个新型工业化山水园林城市迅速崛起。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石嘴山市的文学事业,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单门类到多门类共同发展繁荣的光荣历程。
  • 突围与回归:新时期散文思维艺术

    突围与回归:新时期散文思维艺术

    本书内容包括:“困境与突围——新时期散文缘起”、“传统与创新——新时期散文说”、“思想突围——新时期散文变革之社会反思”等。
  • 四书五经名句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四书五经名句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数千年来,儒学经籍浩繁,汗牛充栋,人们要想一窥堂奥,殊属不易。除鸿儒学者外,一般人对儒学的汲取主要是以儒学经籍的名篇名句,尤以四书五经为首。儒学的经典名句,具有能传之千古,播之四海的功能,让世世代代的人们受其熏陶教育,从而使整个儒学的传承,像浩浩长江,永不衰竭,且历久常新。
热门推荐
  • 菜鸟保镖养成记

    菜鸟保镖养成记

    他叫林旭,一个有些小帅,有些小土,又有些神秘的男人。她叫唐一初,一个集美貌、智慧于一身的女王。两个世界里的人被迫组合在一起,却凭借自身的力量搅动了花城风云。风云将起,且看小道士与女总裁如何与敌人斡旋,斗智斗勇!花城的明天因为他们又将有着怎样的变化。商场如战场,战场似情场,小道士与女总裁的合作又将擦出怎样不同的火花?清纯可爱的千金公主,美丽正直的女警花,性感智慧的商场女王……她们又对他有着怎样的情感?花城第一美的唐一初又将如何在众敌面前抱的“男人归?”--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丧嫁

    丧嫁

    我嫁人的那天是红白喜事一起办的,老人说红白喜事一起办不吉利,诸事不顺。
  • 三国殇魏殇

    三国殇魏殇

    魏、蜀两军的十几万兵马,并没能干扰或改变大自然运行的规律,今冬的第一场小雪又如期而至,改变了大剑山的模样。站在剑门关上放眼四望,周围连绵逶迤的峰峦崖壁,白一块,黑一块,犹如一群或大或小、或坐或卧的虎豹,将雄居于山巅的剑门关围在其中。
  • 积累财富(影响你一生的成功励志书)

    积累财富(影响你一生的成功励志书)

    心态决定一切!智慧创造一切!这是一个人人追求成功的时代,心智的力量具有创造成功态势的无穷魔力!即具有成功暗示的随着灵感牵引的成功力。
  • 叩问天下

    叩问天下

    绝世美女囚禁了数位壮男,并命令他们每日磕头两百次。当然,首先,这不是一个穿越故事。他被挟持,关键时刻三位美女突然降临拼死相救,她们口中读着秒,能精确预知之后每一秒所发生的事情,帮助他躲过次次致命追杀。她们自称来自二十七年后的世界,他对此心存疑虑,然而却又不得不逐渐相信她们、依赖她们。一次搏斗中,他失足跌落高楼,再次醒来后发现时间又回到了几小时前,他们不得不重新面对接下来的艰难历练。然而,这一切不过是表象,随着真相一步步推进,他发现,所有的一切已经面目全非。
  • 包养男神:一天10000块

    包养男神:一天10000块

    景辛一直很喜欢他,为了他可以不择手段。终于,在他有求于她的时候,包养了他。可是有一天,所有人都说她是错的,为此甚至伤害她的家人。她——只有选择离开。再相见,她已经可以淡定的对他说好久不见。他却怒气冲冲的将她拥入怀中,没有我的允许,你怎么可以离开!她诧异,她以为……
  • 永不消逝的第一眼

    永不消逝的第一眼

    本书用生动的语言,灵动的画面,鲜活的人物,带你进入故事现场,进入人物的内心体悟中美文化,并让人豁然了悟:真情可以跨越国界,真情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
  • 十住毗婆沙论

    十住毗婆沙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绝色风华:邪女傲天

    绝色风华:邪女傲天

    长不大的墨沧离一直有一个梦想:我要长大,然后将你踩在脚下,让你臣服。可是有一天,她长大了,依旧逃不过,他的蹂躏和他的摧残!从此,她又多了一个梦想,我要强大,强大无人可欺,无人可负!
  • 网游之踏破臣服

    网游之踏破臣服

    笑傲天下皆为虚。兵临城下任我行。剑指天涯踏破天。天下之人不可逆。《臣服》天下我为皇!神一样的操作,魔一样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