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33600000060

第60章 前卫艺术与大众文化(7)

研究大众文化语境里的“畅销书”现象,一方面,文本解读仍是一种评判与鉴别批评对象的文学艺术价值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从市场运作和读者接受的角度分析和考察造成书籍畅销的多重因素,分辨在文化工业时代的不同时期,社会文化内部的各种话语的生成和发展、运作与消长的特点,将使我们不仅在文学研究中拓展视野,能从容面对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而且,也有助于文学研究方法的更新与创造。

3.文学话题的大众化与文化化进入九十年代,在中国文学和文化批评界,伴随着不断涌现的新的文学与文化现象,我们能读到花样繁多的新概念和新名词,它们体现了一种自觉的命名冲动。

除了那些来自欧美现代代的文化概念之外。我们也看到众多来自我们的批评传统中的命名意识,其中之一是“九十年代文学”。1997年9月19日北京大学的“批评家周末”沙龙的话题为“怎样理解九十年代文学”。谢冕、洪子诚等近20位参与沙龙讨论的学者与学生,共同就这个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九十年代”是个中性概念,作为一种时空范畴,它不含过多的价值预设,相反它提供给人们的更是一种距离感和限定性。对比在批评界使用着的“后新时期”和“世纪末”这两个概念,后二者的价值预设立场是十分鲜明的。“后新时期”相对于“新时期”概念而言,虽然为九十年代文学设定了一个区别于又联系于八十年代文学的文化语境,但在价值判断上存在着厚此薄彼的嫌疑,即使命名者声称他们并不试图下任何结论,证明谁好谁坏。而“世纪末”的涵义也包含着来自西方文化中先在的价值预设,好像“世纪末”一词成为一种普遍的抽象的精神文化意义不证自明。实际上,这两种界说都潜含着线性史观的影响,只是一种是进步的历史观,一种是相对而言倒退的历史观。文学时期的命名带有鲜明的断裂特征,反映了一种强烈的现代性诉求。线性历史观更多地体现在对于当下或未来进程的理想化、乐观化的描述中。对当下或未来进程这一富于未知性、神秘性的文化描述或历史思想预言,是线性史观最为容易坠入的人类乐观想象的陷阱。

我们身处时代的文学中或进步、或倒退的现象都存在,而进步和倒退共存的时代是一个更为复杂的、多种可能性并存的时代;或许可以说,用“转型期”这一概念可能暂时有效地概括现象描述,但转型期中的文学究竟怎样,远不是现象描述能够触及的。而面对文学实绩,就须将视线投射到具体的文类消长及其原因上;投射到对于好作品的找寻和研究上;投射到文学本体性因素在创作实践中的积累和开掘上。通过这种筛选、确认和讨论的过程,也就是过滤了现象、潮流的短暂效应的过程。

一个时代的定性需要及其合理性,是现代性的基本理念的反映。对于进入九十年代以来社会阶层迅速分化瓦解和重组的现状,社会学家和思想家们可以通过研究作出一些界说,从而对于一些例如市民社会构成、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焦虑以及作家写作的语境变化能够取得比较一种整体性的认知与把握。进而,也可能对于文学发展中遭遇的新问题获得某种冷静的看法。八十年代所一再强调的写作主体的自由与独立,个人性的立场与风格的获得,到了九十年代的种种文学现象中却于不知不觉中演变为极端凸现的私人写作、个人写作等等内涵复杂的写作与批评概念;八十年代批评家们鼓吹的文学艺术至上原则到了九十年代却在写作者那里演化成令批评家们惊慌的缺乏“人文精神”或“文学理想”等。文学命名也是为现代性的合法、合理与合情而展开的实践,它们既是以对历史变动的敏感性为前提来获取历史的切人点,而且又是历史内在性的一部分。

九十年代文学面貌的形成离不开进入这一文化语境的中国作家们的写作姿态和自我意识:即在九十年代的作家将和任何一个面临新的具体的社会和文化处境的人一样首先完成的是一个自我的身份认同的问题。认同的重要性在九十年代不仅仅意味着作家的写作立场和理想的确立,而且也标志着文学将从这一考察向度产生的创作分层,认同也是一种交流方式的选择,一种进入现代性的文化话语建构进程中的姿态。因此,“九十年代文学”以及与此相关的一些文学话题,与其说是针对文学现象的积极阐释努力,不如说是一个大众化与文化化的话语实践,它触及的不仅仅是文学的问题,而且也是置身于大众文化语境之下的堂·吉诃德式的批评壮举。

4.文化批评视野中的世纪末“诗歌论争”1999年2月,由杨克主编的《1998中国新诗年鉴》在南方出版,其中于坚所作的长序《穿越汉语的诗歌之光》以及第七卷“诗歌理论”部分所收沈奇的《秋后算账-1998:中国诗坛备忘录》、谢有顺《诗歌与什么相关》、于坚《诗歌之舌的硬与软》等文,直接提出当代诗歌中存在着“民间立场和知识分子写作”两类不同的创作倾向的问题,挑起论争。

1999年4月2日的《南方周末》刊发谢有顺的书评《内在的诗歌真相》,该文指出《1998中国新诗年鉴》的编者旨在“对现存诗歌秩序的反省”,认为“公众之所以背叛诗歌,一方面,是许多诗人把诗歌变成了知识和玄学,无法卒读;另一方面,诗歌被其内部腐朽的秩序所窒息”。这样,诗歌论争不仅涉及到不同诗学观念的商讨,而且也包含有对诗坛秩序、诗界内部利益关系的冲突与调整。

1999年4月16-18日,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北京市作协、《诗探索》、《北京文学》在北京市平谷县盘峰宾馆联合召开“世纪之交:中国诗歌创作态势与理论建设研讨会”,简称“盘峰会议”。会上,上文提及的两派诗歌写作中的诗人代表发生了尖锐的论争。会后有关传媒将此次尖锐论争戏称为“盘峰论剑”。

1999年5月,由百晓生编写的“诗坛英雄排行榜”在Intrenet网上贴出后,被《华人文化世界》、《文友》等多家报刊转载,一时众议纷纭。仿效者有肖沉《化学元素与诗人之对照》(《文学自由谈》1999年第3期)。

1999年11月12日至1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诗探索》编辑部等单位组办的“’99龙脉诗会”在北京郊区的龙脉温泉宾馆举行。在论争中被归结为“知识分子写作”的代表诗人全部拒绝到会。

撰文参与这场论战的两派代表诗人及批评家分别有:

“民间立场”方:于坚、谢有顺、沈奇、沈浩波、伊沙、徐江、韩东、杨克……“知识分子写作”方:王家新、西川、孙文波、唐晓渡、睬超、西渡、臧棣……

刊载论战文章的主要报刊有:《文友》、《华人文化世界》、《诗探索》、《北京文学》、《山花》、《大家》、《科学时报·今日生活周刊》、《文论报》等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直试图使人相信,诗歌总是担当文化先锋的角色,诗歌与时代、历史的关系、常常被构造为相互牵动的紧密关系。诗歌是现代性精神品格最为激进的体现者。在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阶段(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诗人”在国家一体化的文化体制或文学机构之中,曾经施行一个时代的文化祭司之职。他们或者在中国作协及各地方分会,担任,“专职作家”、“驻会作家”;或者在一体化的国家体制内的一些文学机构、宣传机关中出任文学官员、编辑、记者或宣传干部等文化职务,诗人虽然带有“兼职”特点,但是其专职性可能正体现在他们大多在体制内的文化机关工作这方面。那时期,诗人或作家身份的复杂性来自于个人的家庭出身或阶级成分。

如若强调一个作家的农民、工人或解放军身份,那便是在另一层文化涵义上,即与知识分子出身的作家比照的层面上,区分和强化他们的身份差异。它们代表了不同的文学趣味、观念资源和文学理想,甚至意味着不同的阶级思想和文学道路。换言之,一个出身知识分子阶层的诗人,就可能面临着无法认同体制内的文学观念对于作家身份的某种规定性。诗人(作家)的阶级出身决定着他(她)在文化中的身份,同时,不同阶级出身之间又包含着不同的文化等级关系或权力关系。一个像艾青这样出身于地主家庭的诗人,必须始终努力保持他对劳动人民“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认同,并从写作的题材意义上保证这一认同,才能帮助他站到革命的阵营里来,同时也为他建立体制内重要诗人的地位。而另一位诗人穆旦,他没有在写作中体现自觉的阶级认同的诉求,因而在五六十年代的政治运动中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作为一位诗人的身份也就逐步被淡忘了,即使在七十年代后期他的诗歌写作也是秘密的,连家人也不知。很长时间里,在人们眼中他只是一位翻译家、学者。

同类推荐
  • 沙与沫(纪伯伦全集)

    沙与沫(纪伯伦全集)

    《纪伯伦全集:沙与沫?散文集》是纪伯伦久负盛名的散文诗,那一串串珍珠一样的文字,多一颗嫌其多,少一颗不完整,犹如一件无缝天衣,若不是抵达智慧堂奥的心灵绝然写不出这样滴水见海的文字。《人子耶稣》是纪伯伦思想的另一高峰,成就绝不在《先知》之下,长期以来这部高峰之作被披上宗教的面纱,实际上在纪伯伦的笔下,耶稣早已不是十字架上熠熠生辉供信徒朝拜的基督。他只是一个平常的“人之子”,他痛苦又无奈,有悲欢有笑泪。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他的最大的神迹就是告诉人们:一个普通的人也能尊严地活在皇皇市井之中。纪伯伦写的耶稣,就像我们的邻居,绝不是教堂和圣经里的耶稣,这耶稣好亲切,就像是纪伯伦自己。
  • 生爱死爱

    生爱死爱

    本书是一部值得仔细品读的作品。凡夫最大的荣耀,不在一水风行,永无失败,而在屡仆屡起,愈挫 愈勇,获拥一颗坚强而高贵的心。
  • 公安卫士的情怀

    公安卫士的情怀

    王华聪是红土地上公安战线的一名领导干部。他异常勤勉,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牵手缪斯,用心情浸染文字,写下与发表的诗词作品达300余首之多。
  • 野草

    野草

    本书散文诗呈现出迷离恍惚、奇诡幻美的意境,它们像一团团情绪的云气,在空中旋转飘荡,变幻出各种意想不到的形状。鲁迅内在的苦闷,化为了梦,化为了超世间的想象,使《野草》成为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展现出惊人的艺术创造力。鲁迅曾对别人说:“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
  • 铁血英雄

    铁血英雄

    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中国武警出版社精心策划出版了一批官兵喜爱看的图书和音像制品,其中多部图书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等单位确定的纪念建军80周年重点图书。这些出版物在指导部队推动工作、引导官兵鼓舞士气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热门推荐
  • 敦煌大事记

    敦煌大事记

    敦煌是座闻名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就已建郡。“史实证明,河西四郡的开拓特别是敦煌郡的建立,为丝绸之路的畅通和佛教的东传准备了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和文化基础”。敦煌郡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是边郡,因此,这里是古代军事上的战略基地。西汉王朝“列四郡,据西关”、延修长城、徙民实边,是为了便于联络西域,瓦解匈奴对西域的统治。到东汉,又“置西域副校尉,居敦煌”,敦煌太守实际在兼管着西域的很多事务。敦煌是丝绸之路的咽喉重镇。
  • 强势归来:大牌冷妻驾到

    强势归来:大牌冷妻驾到

    她,是第一杀手组织,绝的首席杀手,一朝深入,被自己最信任的人背叛,不料重生在未进杀手组织前。她发誓,要那些人付出代价。他,是涉及黑白两道的上位总裁,财大势大,冰冷狠辣,不想遇见了她。“BOSS,夫人说衣服不好看。”下人来报。“让巴黎首席服装设计师给她设计,直到满意。”他头都不抬。“BOSS,夫人说看李氏集团不顺眼。”下人又报。“把李氏集团的股票全部收购。”他抬抬手。“BOSS,夫人说你太霸道,跑了。”下人擦擦额头上的冷汗。“什么?”他大手一拍,“追!”本文宠微虐,欢迎入坑!
  •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风的少年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风的少年

    终于等到了下雨天/我想起了小时候/常躲在妈妈的怀里听雨声/听着听着就睡着了。长大了的孩子/还是喜欢听雨声,听别人的故事/听别人的故事中有没有自己演绎的角色……成长过程中,青春的岁月是那般美好,又是如此短暂,向风一样轻灵,划过每个人的心间。
  • 下一个冠军就是你

    下一个冠军就是你

    本书以在“你就是冠军”中国银行杯优秀青年评选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优秀青年为主线,收录了学术科研、公共事务、商业、文化艺术、体育五个领域参评。
  • 熟女教程之轻熟时代

    熟女教程之轻熟时代

    熟女教程第二季轻熟时代,重磅来袭——进入大学校门的葛韵秋,再次面临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对于一个学习极好,在初高中深受师生爱戴的乖乖女,本以为到了大学可以大展拳脚,结果却不尽然,大学里面很多事情都和自己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大学不再是一个只要考学习成绩就可以定胜负的地方,在这里学习成绩仅仅只是表现能力的一个方面,而想要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光靠学习取胜,在大学是根本吃不开的——这就使自认为让各方面都优秀的葛韵秋变得力不从心起来——进入大学就是进入了半个社会,在追求懵懂浪漫感情的时候,却也要在这里学会看清楚什么才是现实——要想做事首先要会做人!偏偏属于学霸级别的葛韵秋在为人处事上存在短板,可想而知小葛同学到了新的环境中处处碰壁的处境。这一次,在没有了李爱的帮助下,不论是同窗师友还是异形朋友关系,葛韵秋都无法从容应对,反而被这样层层关系所束缚,变得焦头烂额起来。大学的每一次失利的成长经历,都再一次成为葛韵秋成长路上的磨脚石——一步一艰辛,一个乖乖女的叛逆期终究还是来了,一发不可收拾……凤凰涅槃,不经过千锤百炼,又怎么可能成大器?困难再度升级,挑战再度增加,葛韵秋是如何一步步从一个青涩的小女生,渐渐蜕变成一个成熟干练的女性,这一路的艰辛坎坷,可想而知……敬请收看,熟女教程之轻熟时代——85后的兄弟姐妹们,让我们一起跟着随葛韵秋再来回忆一下,那些年我们曾经青涩而又难忘的大学生活……
  • 擎天

    擎天

    孤儿宗皓为突破境界,前往擎天山寻求高人指点,不料途中经过神龙镇,被卷入无数纷争之中。修仙世界,凶险残酷,波谲云诡,杀人夺宝,机关算尽。五国争霸,风起云涌,且看他如何一次次逢凶化吉,逐步达到至高无上的境界!
  • 青蒙路

    青蒙路

    村里连年洪涝不断,他却被指为妖人,诬陷爹娘出海打渔惹怒海神,乡亲们在海边祭祀,要将他先给海神。一场海上杀戮开启了他踏入仙途的坎坷之路。荆戈破,血染空。脚踩坤,剑指乾,阴阳生灭弹指间。以我千年死生志,斩尽浮生予青蒙。
  • 轻烟薄雾斜阳下

    轻烟薄雾斜阳下

    我想讲述一个关于爱与错过与原谅的故事。想讲讲这个世界是怎样的阴差阳错。或许只是因为一阵风,一片落叶,因为某只树上鸟儿开口吟唱的时机早了一刻。
  • 太平圣惠方

    太平圣惠方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读诗(第二卷)

    读诗(第二卷)

    《读诗(2011年第2卷)》汇集了现代诗歌百余首,《读诗(2011年第2卷)》本着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富有魅力的曲作标准选出名家名篇外,还纵横照顾选入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并加以简洁的注释与评析,适合广大诗歌爱好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