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世界》是一个很多人都很喜欢看的节目,看各种各样的动物的生活状态,看它们姿态各异的生命过程,看它们在宽阔的草原上奔跑。在看过有关虎、狮子等动物的片子后,可以发现这些动物界中的“大人物”,在向心中的目标迈进的时候,是从来不会对路边的蚂蚁、草丛里的蝈蝈、水边的青蛙太在意的,它们会以最快的速度坚决去除它们的威胁。而实际上,在动物世界中它们已经成为了老大,可以说几乎没有什么动物敢拦它们的路。
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明智的艺术就是清醒地知道该忽略什么的艺术。”
生活中每一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时间和生命都是有限的。你不可能什么都想做,什么都想要。“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句话,哲理颇深,小到做事,大到做人,小到经营企业,大到经营国家,都是如此。有的人常常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很重要,觉得地球离开他就不转了。每天都像个陀螺一样忙个不停,却常常忙不出什么成果。
原因何在?在于不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处世原则。不懂得舍弃某些东西,什么都想要,结果,什么都没有得到。
鲁迅先生说:“即便是资质平平的人,花十年的工夫做一项事也会成为专家。”设想如果真有这样一个人,专心做这样一件事,真要有些有所不为的精神才行。如果朋友让喝闲酒,为了面子,去了;同学叫打麻将,盛情难却,去了;同事邀请打牌,为了关系,又去了。如此三来两往,或许弟兄们感情是维护住了,但要做的事情,别说十年,就是二十年恐怕也难以做好。人的一生会有几个二十年?若一味不加节制地事事都为,那么你的人生也会因此而荒废掉。
古往今来,有以忠名留青史者,如伯夷、叔齐;有以智佐定天下者,如韩信;有以义折服世人者,如豫让;有以贤开创伟业者,如诸葛亮。他们皆有所为,有所不为,伯夷、叔齐不食周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韩信受胯下之辱,付出了尊严的代价;豫让自毁相貌,付出了身残的代价;诸葛亮不受刘备禅让,拒绝了帝王的荣位……正是他们的有所不为,所以才成就了大作为。
我国的海尔集团是最受国人推崇的成功企业之一,从它尽人皆知的创业历史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表现。比如砸冰箱事件,海尔宁肯砸烂几十台价值不菲的冰箱,也不让次品流入客户手中,毁坏信誉。这种气魄,有几人能真正做到?成功的企业只有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时,才有可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957年松下幸之助毅然放弃已经研究长达五年之久,投资15亿日元的大型计算机项目。消息传出后全日本上下为之震惊,因为松下的两台样机十分先进,不久就可以进行市场推广和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许多人都接受不了他的这个决定,他的部下多次劝他,他都不为所动。
松下这次的放弃是因为在几周前美国大通银行的副总裁到松下公司访问,话题不觉中转到电子计算机上,副总裁听到目前包括松下在内,日本共有七家公司生产电子计算机时,吓了一跳。他说:“在我们银行贷款的客户当中,电子计算机制造厂几乎都经营得很不顺利,公司效益一年不如一年,前景很不乐观。就以美国来讲,几乎所有公司对计算机项目都在减缩之中,而现在日本一共有七家,恐怕太多了一点吧,这种企业的危机感你们应该认识到了吧。”副总裁走了以后,松下仔细地作了考虑,最后决心从大型电子计算机上撤退。因为松下的大型计算机项目在接下来的科研、生产以及市场推广还需要投入近300亿日元,如果不放弃这15亿,那损失的可就是300亿。这个决定使松下更加专注于对电器和通讯事业的发展,使松下逐步成长为当今世界的电器王国。
“有所不为”是企业战略的重要工具,也是作为管理人员的管理法宝。可以让企业轻装上阵,更加理性地进行模式的选择、项目选择以及制度选择。
在柯达,“尊重个人”是对待员工,对待同事都必须遵守的一个准则,即使领导也不例外。
有一次,柯达的一位高级职员跳槽到竞争对手的公司担任董事经理。人力资源总监在她离开时对她说:如果你想回来的话,请随时告诉我,柯达的大门永远向你敞开着。两年后她想再回到柯达来发展,如那位总监所说,柯达的大门朝她敞开着,柯达尊重了她的意愿,她又重新在柯达担任了重要的职务。还有一位柯达的销售人员认为他更加适合于人力资源工作,他提出申请后,柯达人力资源部门花费数千美元对他进行“职业适应性”评估后,满足了他的要求,这就是柯达“尊重个人”的真实案例,即“有所为”之事。
在企业中,“有所不为”是让经营者要学会放弃,“有所为”是帮助管理者发现哪些重要因子给企业带来了大部分的利益。
“有所为,有所不为”,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能给人带来无尽的思索。有时,它是一种执着的精神;有时,它是一种坚定的信念;有时,它是一种庄严的承诺;有时,它是一种成功的智慧。要想改变自己,想要有所作为,想要成功,这种“智慧”就必须得具备。
不争者赢天下
争名夺利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有人为的圈套,也有自然的陷阱,它们如同一个巨大的旋涡,把无数人都卷了进去。故此,不争者往往能赢到最后。在面临争斗时,最聪明的做法是迅速远离它!因为在横渡江河时,只有远离旋涡的人,才会首先登上成功的彼岸。
《鹬蚌相争》的故事虽然很简单,却道出了一个为人处世的智慧。故事是这样的:
一只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蚌马上合上,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出不去,明天你的嘴出不去,就会饿死你。”鹬和蚌都不肯互相放弃,于是它们俩就这样僵持着,这时,过来一个渔夫就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
鹬蚌的可悲下场并不是别人造成的,而是自己造成的。如果它们不针锋相对,不争得死去活来,而是懂得忍让,又怎能被别人捉走呢?争来争去的结果,到头来损害的还是自己。
中国有句格言:“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不少人将它抄下来贴在墙上,奉为座右铭。这句话体现了“不争”的智慧,事实上,“争”与“让”并非总是不相容,反倒经常互补。在生意场上也好,在与人交往场合也好,也不是一个劲儿“争”到底,忍让、妥协、牺牲有时也很有必要的。
中国的大智者老子说:“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句话的意思是,正因为不与人相争,所以遍天下没人能与他相争。
可惜的是,两千多年来,能参悟和运用这一做人哲学的人凤毛麟角。在名利权位面前,人们常常忘乎所以,你争我抢。可到头来,这些争得你死我活的人,大都落得个遍体鳞伤、两手空空,甚者身败名裂。
某部门部长退休在即,围绕这个即将空出的部长“宝座”,部门里斗得乌烟瘴气。资历老一点的以资历为卖点,学历高一点的以学历为骄傲……各自表功,又互拆台面。单位里一时鸡飞狗跳,一片狼藉。最后,组织上任命没有参与这场争斗的老王为代部长,半年后,老王正式成为部长。此事似乎在大家的意料之外,细细推敲,却是情理之中。历史上这样“不争者反胜”的例子也不少。
三国时的曹操很注重接班人的选择。长子曹丕虽为太子,但次子曹植更有才华,名满天下,很受曹操器重。于是曹操产生了换太子的念头。
曹丕得知消息后十分恐慌,忙向他的贴身大臣贾诩讨教。贾诩说:“愿您有德性和度量,像个寒士一样做事,兢兢业业,不要违背做儿子的礼数,这样就可以了。”曹丕深以为然。
一次曹操亲征,曹植又在高声朗诵自己做的歌功颂德的文章来讨父亲欢心,并显示自己的才能。而曹丕却伏地而泣,跪拜不起,一句话也说不出。曹操问他什么原因,曹丕便哽咽着说:“父王年事已高,还要挂帅亲征,作为儿子心里又担忧又难过,所以说不出话来。”
一言既出,满朝肃然,都为太子如此仁孝而感动。相反,大家倒觉得曹植只晓得为自己扬名,未免华而不实,有悖人子孝道,作为一国之君恐怕难以胜任。毕竟写文章不能代替道德和治国才能吧,结果还是“按既定方针办”,太子还是原来的太子。曹操死后,曹丕顺理成章地登上魏国皇帝的宝位。
其实刚开始时,曹丕是极不甘心自己的太子之位被弟弟夺走的,他想拼死一争,却又明知自己的才华远在曹植之下,胜算极微,一时竟束手无策。但他毕竟是个聪明人,经贾诩的点化,脑瓜顿时开窍:争是不争,不争是争。与其争不赢,不如不争,我只需恪守太子的本分,让对方一个人尽情去表演吧,公道自在人心!最后,这场兄弟夺嫡之争,以不争者胜而告终。
不争,反而没人能与之争。在我们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争名夺利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有人为的圈套,也有自然的陷阱,它们如同一个巨大的旋涡,把无数人都卷了进去。故此,不争者往往能赢到最后。在面临争斗时,最聪明的做法是迅速远离它!因为在横渡江河时,只有远离旋涡的人,才会首先登上成功的彼岸。
蔺相如是一个聪明的人,也深知“不争”处世的智慧,所以,他才能面对廉颇的咄咄逼人而不急不躁,不争名夺利,才避免了“鹬蚌相争”的悲剧发生。
蔺相如是战国后期赵国人,他本是赵国宦官令缪贤的门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后,一跃成为赵国的上卿。
廉颇是赵国上卿,多有战功,威震诸侯。蔺相如后来居上,使廉颇很恼火,他想,我乃赵国之大将,身经百战,出生入死,有攻城野战之大功,你蔺相如不过运用三寸不烂之舌,竟位居我上,实在令人接受不了。他气愤地说:“我见相如,必辱之。”从此以后,每逢上朝时,蔺相如为了避免与廉颇争先后,总是称病不往。
有一次蔺相如和门客一起出门,老远望见廉颇迎面而来,连忙让手下人回转车子躲避开。门客见状,对蔺相如说:“我们跟随先生,不过是敬仰先生的高风亮节。现在,您与廉颇将军地位相同,而您见了他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就是一般人这样做也太丢身份了,何况一个身为将相的人呢!连我们跟着先生也觉得丢人。”蔺相如问:“你们嫌我胆小,你们说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个厉害!”门客答道:“秦王厉害。”蔺相如说:“既是秦王厉害,我都在朝廷上呵斥他,侮辱他的大臣们。难道我连秦王都不怕,却单单怕廉将军吗?”蔺相如接着说,“我想强秦不敢发兵攻打赵国,是因为我和廉将军在位。如果我们二人争闹起来,势必不能并存。我所以这样做,是把国家利益放在前头,把个人的事放在后头啊!”门客恍然大悟。
廉颇闻听如梦惊醒:“蔺相如真是深明大义,我做事太蛮横骄傲了。蔺丞相为国为民低头忍辱,太可敬了,真叫我越想越愧悔。我立刻去负荆请罪。”
廉颇摘金盔脱蟒袍身背荆杖,徒步而行前往相府。到门前也不顾禀报就往府内闯,众门客谁都不敢拦挡。廉颇进书房见蔺相如独自躺在床上看书,就含羞带愧一语不发地跪在了一旁。蔺相如一抬头见廉颇跪在一旁,身背荆杖。忙撇下书本惊慌失措地下床跪倒,说:“老将军你这是干什么?”廉颇说:“多蒙丞相宽宏大量,以国家为重,不忍伤了手足。我从前太自私了,三次蛮横欺压丞相。现在我负荆请罪而来,望丞相责罚教训。”蔺相如急忙搀起廉颇把荆杖扔在一旁说:“老将军,以前的事情就不要再提了,只要我们同心合力抗强敌,无论文武都是国家的栋梁啊!”廉颇负荆请罪,与蔺相如结为“剔颈之交”,演出了一幕千古流芳的“将相和”。
喜欢争来争去的人往往是疲于奔命的人,他可能一时满足了自己的利益,但也增加了与别人冲突的机会。很可能让自己陷入“争斗”的旋涡而无法自拔。做人有雅量,不争名利,对人谦恭以待,无疑是我们处世的一个重要准则,也是低调做人的一个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