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21300000016

第16章 历史文化名城(1)

一、大理

大理是滇中高原西部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它位于苍翠峻峭的点苍山与碧波清澈的洱海之间。点苍山是滇中高原与横断山脉的地理分界线,绵延四十余公里,有十九峰,最高的马龙峰,海拔四千一百一十二米。苍山下的洱海,形状如耳,长四十余公里,最宽处九公里多,面积二百四十九平方公里,是云贵高原第二大湖。它的风景秀美壮丽,曾使明代遍游祖国名山胜水的状元杨升庵叹为观止,说这里“山则苍龙迭翠,水则半月拖兰,城郭奠山海之间,楼阁出烟云之上。香风满道,芳气袭人,余时如醉而醒,如梦而觉,如久卧而起作,然后知吾向者之未见山水,而见之自今始。”

十九峰之间,松杉林木挺拔,花卉繁多,尤以山茶、杜鹃、玉兰、蝴蝶戏珍珠等为名贵。十八溪奔流,滋润着这狭长的湖积平原,给这里肥沃的土地带来灌溉之利。加上气候温暖,常年如春;雨量适中,空气湿润,使这里成为滇西得天独厚的鱼米之乡,向以产弓鱼、乳扇、雪梨、腊鹅、卷蹄等驰名中外。

大理约在四千年前进入新石器时代。当时的居民依十八溪建造半穴居的房屋。在今佛顶、马龙、龙泉、白云、鹿鹅山、大墓坪以及金梭岛等二十三处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房屋建筑是以坑为壁,壁上迭石,垒成半圆形,上覆圆锥形草顶。这种冬暖夏凉的住所虽简陋,但易建造,也便于随畜群迁徙。他们的生活以畜牧为主,兼有渔业和种植业,能烧制火候不一、颜色杂驳的夹沙陶,器形有罐、钵、碗、瓶、纺轮、网坠等,也能磨制石质的刀、斧、凿等。

大理崇圣寺三塔春秋时期,青铜器的铸造术传入云南。战国时期有大批移民从中原来到这里。此后,这里的人文与自然逐渐以汉字的形式载入史乘。汉初,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说:“自桐师以东,北至叶榆……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当时大理及滇西一带的人们,衣服或服式还没有形成民族或种族的固定特点,同别处的区别在于发型是“编发”。他们以放牧为生,没有固定的住所,也没有相互统属的君长。

公元前105年,汉武帝首次在这里设置益州郡,大理属叶榆县,治所在今大理喜州。东汉时,叶榆县一度归永昌郡(治所在今保山北约二十公里)管辖。三国时归蜀汉治理,诸葛亮虽没有到大理,但他在边疆传播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注意民族团结,使这里的生产和经济有了很快的发展。

公元五六世纪,滇西及川南一带有百十个部落,大者五六百户,小者二三百户。部落的首领,大多是内地迁去的汉人。到了公元七世纪时,这众多的部落,在滇西已兼并为六诏。诏是当地民族“王”的意思。在中央的唐王朝的支持下,居住在南面今巍山一带的蒙舍诏强盛起来,逐步兼并了其他五诏。公元737年,南诏又征服了居住在今洱海周围的许多小部落(这些小部落统称“河蛮”)。公元738年,把政治中心从巍山迁到了今大理附近的太和城。这一年,唐玄宗封南诏的皮逻阁为云南王。从此,大理成为云南的政治中心。

太和城位于今大理太和村西,遗址尚存。遗址西的佛顶峰上有古金刚城遗址。它是属于太和城的一个小城,始建于公元747年。太和城的始建年代应和金刚城相去不远。今仍残存的城垣,北墙西起佛顶峰,东延伸至洱海滨,长约两公里;南墙西起五指山麓,东至洱海村,长约一点五公里。城内有建于公元766年的“南诏德化碑”至今犹存。当时城市街道,唐人樊绰《蛮书》曾有记载:“太和城……巷陌皆垒石为之,高丈余,连延数里不断。”到了元代还有人见到此城,说它“周回十有余里。”南诏在这里建都一共四十年,后来即迁都到羊苴咩城。

云南大理古城门羊苴咩城在今大理县城附近。它始建于公元764年,后来不断扩建,形成“延袤十五里”的壮丽大城。从公元779年南诏迁都于此,公元902年南诏灭亡,此后又历经郑氏的大长和国、赵氏的大天兴国,到段氏的大理国于公元1254年灭亡,前后五百多年,大理一直是云南高原的政治中心。羊苴咩为当时的民族语,意为“神京”。它又名紫城,即后来紫禁城的意思。它是以南诏宫室和高级官吏住宅区为中心,经过周密规划和设计而建成的。这在《蛮书》中有比较详细的描述。在平面布局上,把王宫放到了中轴线大道尽头的中心位置;在立体布局上,王宫位于层层进深的高阶之上。城门是第一重门,必须由此“行三百步”,至第二重门。又“行二百步”,至第三重门。每一重门与道路之间,都有居高临下,夹道相对的门楼。它增加了入宫道上的深远、雄伟景象,又可作防御工事。可以想见,人行其间,会增加对王者威严与神秘的感觉。城门与第二重门之间,是一般的商人、贵族居住。第二重门与第三重门之间,是高级官员居住,最后才到达那“阶高丈余”的从政议事大厅。其后的小厅是南诏王与高级行政官员日常处理军政事务和议事的地方。小厅后是南诏王和他的数百“诏佐”(妃嫔)们居住的地方。里面的建筑,外人不得而知,只见“重屋制如蛛网”,建筑风格是“架空无柱”,即无梁的穹窿殿堂。后宫房屋下临清池有内花园。接待使臣的地方,设在门楼外风景秀丽的云池之畔。此湖“周回七里”,其中养着一些奇异的水生动物。

后来,随着南诏在西南地区政治地位的提高,为了接纳西南各民族的上层与东南亚的来宾,曾建了豪华壮丽、堪称西南第一的五华楼。又在苍山与洱海地形交接险要处,建起了便于扼守的要塞龙口城和龙尾城。后人又称龙口城为龙首关或上关。土城城墙遗址在今上关附近的山坡上,各边犹残存八百米左右,近似正方形,高出地面约十米。龙尾城的位置,《蛮书》说它“至羊苴咩城五十里”。元代郭松年的《大理行记》说它“西阨苍山,东属洱水,其高壁危构,岿然犹存。”总之,这两关控扼着进入大理冲积平原的门户,是云南高原上政治中心的外围关城建筑。它的险要和周围的景致,可从明代李元阳《龙尾关楼》诗看出一些:“孤楼独上海门关,靡靡千山复万山。设险自天真奥绝,探幽容我独跻攀。昆弥岛屿苍茫外,鹫岭云霞缥缈间。六诏战争成底事,持竿人坐钓鱼湾。”

唐宋五百多年间,是大理城市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至今还保存有当年的一些文物古迹,主要有弘圣寺塔、崇圣寺三塔和“南诏德化碑”等。

弘圣寺塔,位于大理县城西南五百米,保存完好。塔高四十米,十六级密檐式空心砖塔,四方形。相传建造于唐代初年。上覆八角形铜伞,顶有铜钵及铜葫芦塔刹。

崇圣寺三塔,鼎立于大理县城西北,大塔居中,又名千寻塔。形制类似西安的小雁塔,建造年代稍晚于小雁塔,为公元八至九世纪间。塔高约七十米,十六层密檐式建筑。每层有小龛,各有一白色大理石佛像置于中央。塔中空,曾经可以登览。大塔南北鼎立着两座白色实心稍小的塔,平面呈八角形,十层。各层都有佛像、莲花、瑞云、花瓶等饰物。高四十二米许。此二塔约建于公元十世纪,形制与始建于公元959年的苏州云岩寺塔相似。三塔挺立于苍山、洱海间,雄伟壮观,成为大理古代文明与悠久历史的见证。

大理元世祖平蛮碑“南诏德化碑”,于清代乾隆年闻从大理太和村地下出土。碑高三米,宽约二米三,厚约六十厘米。碑阳正文三千八百余字,碑阴官职姓名约一千二百余字,共五千余字。碑文叙事止于公元765年。碑建于公元766年,为南诏清平官郑回(一说为清平官王蛮利)撰文,由唐代流寓御史杜光庭书丹。行文生动流利,书法遒劲秀拔,有李邕笔意。碑文叙述了南诏与唐王朝的关系,着重陈述南诏与唐天宝战争的起因是唐南疆大吏蒙蔽朝廷,压迫、欺凌南诏,使之无可奈何,“不得已而叛”的苦衷。并表明南诏一旦有可能,就重新归顺于唐的决心。此碑是记录南诏历史,社会制度,官职,外交,与吐蕃、冻南亚及唐的交通等的重要史料。此外,碑文还记录了南诏开凿梯田、兴修水利、开采金银矿产、培植良马、兴盛丝织业、修筑城池、利用地热等生产建设状况。总之,此碑是南诏文化与文物的宝贵珍品。它提供了南诏历史的珍贵资料。

公元1257年,元世祖忽必烈攻破大理城,第二年大理国灭亡,从此结束了云南臣属于中央的地方割据状态。大理也结束了五百多年的地方割据政权首都的地位,云南的政治中心东移到昆明去了。元代设立大理路军民总管府,治所在大理城。由于它控制着滇西北丽江、中甸、邓川、洱源和滇西南腾冲、保山以至于缅甸通往滇中、滇东、四川及到中原去的道路,所以事实上它是滇西的交通中心,也是滇西的商业贸易中心和物资集散地。丽江、鹤庆的寒带高山药材,中甸、维西、西藏的牲畜、皮革,腾冲、保山的热带物产、宝石、玉器,滇中的粮食、手工业品,都要集中到大理来交换。这种经济中心的职能,远在唐代就萌发了。著名的大理“三月街”约有千余年的历史,在元、明、清三朝的繁盛年代,参加者除本省各族人民外,还有来自内地十多省的大批商人。东南亚等地的商人,当时也曾来此交易。以农历三月十五这一天最热闹。这一物资交流盛会,一直流传至今。

公元1382年,明军攻占了大理,并改大理路为大理府,修筑了大理府砖城。城“方围十二里,高二丈五尺,厚二丈”,四面各一城门,每一城门上有一城楼。东名通海楼;两名苍山楼;南名承恩楼;北名安远楼。城垣四角,各立角楼一座。此砖城的修筑,更加固定了城址,使城内的经济文化发展有了可靠的安全保证。

明代的大理城,是许多名流学者汇集的地方。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音韵学家杨慎,多次到过大理。他曾写下大量的诗文、游记,赞美这里的风光。明代著名学者李元阳,酷爱苍洱风光,世居于苍山中峰之下,因号中溪。著名学者杨黼、杨士云,地理学家徐弘祖,旅行家何镗、周复俊、谢东山,学者钱邦芑(大错和尚),都曾把他们的热情和才华倾注于苍洱的山水间,写过游记或诗文。特别是画家、诗人唐泰(担当和尚),仰慕杨慎的为人,曾住在杨慎住过的写韵楼。因此感通寺曾有对联赞记:“奇花龙女传千古;名士高僧共一楼。”

清代的大理城,相沿明代而发展,到了晚清时,大理城的工商业一度很繁荣。城内同行业的作坊与店铺,都集聚于一条街巷内,生产和流通统一,资金与手工技术力量集中,有利于发展远销商品。手工行业有金属制品加工,例如铁制品、铜制品、金银制品,玉器琢制、大理石加工、竹木器加工等。另外还有纺织、缝纫、制鞋帽、制皮革等行业。大理手工业品行销滇西各县,以及川南、西藏等地。

1956年成立了大理白族自治州,面积达到近三万平方公里,人口二百七十一万多,有自、彝、纳西、傈僳、汉等多个民族。其中白族人口占三分之一左右。下关是自治州的驻地,也是昆(明)畹(町)、滇藏公路的交汇处。大理和下关新建的工业。有机械、电力、化学、造纸、印刷、制茶、纺织、制药、粮油加工等工业。随着祖国四化建设的发展,大理将以更加美丽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

二、邯郸

邯郸位于河北省南部,解放以前,只是一个小县城,不为人们所重视。建国以后,它迅速发展,可以说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但是,邯郸却是我国历史上较早出现的名城之一,远在奴隶社会末期,就已崭露头角,进入封建社会后,成为富庶的名都之一。因此它又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城市。

邯郸西倚太行山,东向大平原。古代,华北平原有不少低湿的水网地区,使南北通行的大道只好缘太行山东麓而行。邯郸西面又近“太行八陉”之一的滏口陉,是东西往来比较方便的通道。处于这个“丁”字形交通线顶端的邯郸,它的成长与发展,显然与有利的位置有关。而滏阳河的几条小的支流,又在邯郸附近堆积成有利于农林业发展的冲积扇,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因此,邯郸这一居民点,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下能够迅速扩展。是可以理解的。

据说这个居民点原属卫国,后来是晋国赵穿的采邑。采邑是我国奴隶社会诸侯封给卿、大夫的封地。赵穿曾经杀害晋灵公,说明至迟到公元前七世纪时,邯郸已经脱离卫国。史载公元前546年,卫国国君的弟弟专因事逃到晋国,他“织绚邯郸,终身不言卫。”绚是古代人所穿鞋子头上的一种装饰。织绚成为一个专业,说明当时手工业分工已相当细致,这不仅反映经济的发展,也意味着城市的繁荣。

卫国失去邯郸并不甘心,一度在齐国的协助下,于公元前500年攻到邯郸附近,但遭到晋国的回击。邯郸午(赵午)在赵鞅的协助下,一直攻入卫的西门,迫使卫国贡献五百户,迁往邯郸。后来赵鞅为了争夺这五百家奴隶,又杀了赵午。赵鞅即简子,是晋国的当权派人物之一,他的儿子赵襄子当政时,已经进入战国时期,奴隶社会逐步为封建社会所代替。赵国是战国七雄之一,邯郸也日益发展成为赵国的重要城市。到公元前386年,赵敬侯索性将都城迁到邯郸。以后到公元前228年,赵为秦所灭。其间邯郸作为赵都,历时达一百五十八年之久。在敬侯以前,赵曾四次迁都,但四处合计,历时也未超过邯郸,因此一提到赵都,就会使人想到邯郸。

邯郸黄粱梦关于赵都邯郸的具体位置,史书缺乏明确记载,前人一般都说今邯郸市区西南所残存的赵王城,就是战国时的赵都所在。这个残址面积不算小,但分割成西、东、北三个品字形小城。城内各有一些大小不等的夯土台和夯土基址。找不到街坊市廛的痕迹,也看不出像做过通都大邑的样子。根据解放后的考古发掘,证明赵王城只不过是赵都的宫城,残存的台基都是些宫殿的遗址。至于当时百姓所居住的市区,也大体可以勾画出它的范围。它位于赵王城的东北。现在把它称为大北城。城址为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最宽处三千米,南北长约四千八百米。南墙从今庞村向东延伸到贺庄,其西段中部的地面上,尚有几十米残墙,其余均在地下,最深到七米处才见夯土。东墙由今贺庄沿今中华路东侧向北延伸,夯土层都在地下,最深处可达九米,其北段尚待进一步发掘。西墙从今庞村附近向北延伸,到王郎村西北与地面夯土墙址相接。这段墙址叫王郎城,残高为三到十二米,长八百余米,是汉代增筑修建的。再往北的地下墙址,经地面墙址插箭岭、梳妆楼、铸箭炉,到灵山转向东,和东墙相接。这一段北墙的夯土层尚待探索。

邯郸丛台墙址以内,在地表以下五到十米的土层中,分布有许多战国和汉代的遗物,上面汉代文化层较薄,且厚度不一,下面战国文化层却较厚,有的达到两米。把这里定为战国城址,应是无可怀疑的。

在城内出土的文物中,有大批的陶器、铜器、铁器与石器等。铜镞成捆出现,还有整束的铁梃。陶器上有的还带有“邯亭”、“司口”等戳记。这和传世的带有“甘丹”或“甘单”字样的赵国刀币一样,都显示出古代邯郸手工业的发展水平。

同类推荐
  • 中日学者抗战文史研究论文集

    中日学者抗战文史研究论文集

    民间信仰带有极强的现世利益色彩,寻求死后救赎的观念十分淡薄。对一般大众而言,阴间并不是由神佛的真理所支配的极乐世界,而是现实世界的投影和生前世界的延长。人们按规矩通过祭祀在这种世界的祖灵的方法,来保证现世利益。
  • 经营大帝

    经营大帝

    内心强大成妖孽的商人之子,醉卧美人膝,醒掌天下权,聚天下之力,把生意经营到极致,成功商人不仅经营生意,还经营人心,经营世事,经营文化、历史和未来。而史书欠他们一个故事,欠了五千年,欠得太久太久……【从《经营大帝》开始,历史小说诞生一个新流派:通史小说,给你不一样的体验和收获】读者交流群:10226976
  • 《不落皇旗》

    《不落皇旗》

    重生成为大隋靠山王杨林的儿子,面对风雨飘摇的隋朝江山,且看杨洛如何凭借手中的长枪,捍卫杨氏一族的荣耀,撑起大隋这面不落的皇旗。。。李元霸、宇文成都、伍云召、罗成......一个个盖世英雄,壮怀激烈;陈宣华、萧后、长孙无垢、杨玉儿......一名名绝色美女,起舞倾城;世家与寒门的博弈,现代科技与古代文明的碰撞,一切尽在不落皇旗!!!
  • 大明帝业

    大明帝业

    本文不够严谨,入坑需要注意被坑死,坑死了不算作者的.本文属于硬穿一个身怀着救治明朝理想的宅男穿越到大明后成为信王的故事。细节不合理还请不必计较,就当看架空历史吧。
  • 时代前传

    时代前传

    在魔怪横行、异人无数的某地球平行时空,即使普通人发展出了同样的科技文明,也掩盖不住那些长生种的悠长寿命。这些动辄活上成百上千岁的长生种,他们会不了解几千年前的历史吗?所谓的女娲伏羲、炎黄传说,在长生种的眼中,绝不会是扑朔迷离的怪谈!……故笔者心有所感,泛览古籍,统合中外上古神话,勾勒五千年前的时代背景。——混沌历史,迷茫传说,且看五千年前上古文明演绎!
热门推荐
  • 遇艳记

    遇艳记

    他是个命途坎坷的退伍军人,无意中得知自己竟从小就活在别人的“阴谋”里,他要如何寻找真相……别人上班是为了养家糊口,他上班却是为了治疗心理暗疾,奇妙的命运却把他和众多美女连在了一起。一块封神时代流传下来的红鸾古玉,一场逆天改命的风水大局,是阴谋,还是命运?一间全是美女的公司,一个不解风情的男人,他们之间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命犯红鸾,千古第一桃花大劫,他如何能再粉红漩涡中固守本真?遇艳记,讲述一个男人和很多女人暧昧的故事……
  • 大唐王朝3

    大唐王朝3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繁荣昌盛、辉煌壮丽的时代。在长达两千余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中,历史沿着曲折的道路向前推进,并且呈现出波浪式的前进轨迹,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家强大的唐朝是一个公认的高潮时代。唐朝是古代重要的盛世,不但在经济、文化方面的成就光辉夺目,而且在对外关系的发展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 重生之瑾妍

    重生之瑾妍

    她,遇人不淑,看透世情凉薄;他,惨遭背叛,自此心灰意冷;且看重生的她与穿越的他,如何句句试探、步步相逼,最后却相知相爱走到一起。喜欢此书的欢迎加入此群,与九歌交流。某九的后宫:三三零三二六四零三。敲门砖为书中任一角色的姓名~
  • 背着神界闯花都

    背着神界闯花都

    我算是这个世界最后一个神仙,我那老鬼师傅居然说我满身戾气,要我去花都修炼。为了世界和平,为了人间正道,我从此踏上这条花都不归路,不过让我应接不暇的是——校花、警花、女总裁纷纷加入我这维护世界和平的队伍,那我还是一并收了可好……
  • 我欲成神

    我欲成神

    失意差生高亮做梦都不敢想的事,玩游戏意外穿越到越光宝盒空间,在天使小萝莉指点下练功升级,逐级成神,玩死敌手,本来磨难重重的修炼路也变得顺利起来,神位伸手可得,封神近在咫尺!
  • 暗黑之尸体发火

    暗黑之尸体发火

    尸体发火火了死可忍尸体不可忍堂堂暗黑第一BOSS,岂容新手们爆转职者的末日来临了啥,地狱三兄弟?想和我抢暗黑第一BOSS的名号,等着被爆吧!嚯嚯嚯嚯……
  • 每天一堂方法课

    每天一堂方法课

    绞尽脑汁找借口,不如千方百计找方法,只为卓越找方法,不为平庸找借口。解决问题的利器,提升业绩的关键。从全新的角度,将方法的具体内涵和外延分解开来,通过“每天一课”的形式向读者详细解说,让读者真切地体会到方法的价值与意义,学会培养正确的工作方法,使自己在公司里脱颖而出。
  • 赌棋山庄词话

    赌棋山庄词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修丹妙用至理论

    修丹妙用至理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春秋通论

    春秋通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