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46600000009

第9章 人类情感本体的探求(1)

从人类精神和文化历史发展的轨迹来看,人类精神世界发展的起点是感觉,而情感是感觉的序化,理性是情感的序化;人类混沌的心灵世界是在理性的引导下走向明晰的意识的;意识的整合和外化形式(包括理论的、艺术的、规范的表现形式),形成了我们可以理解的人类精神世界。自康德以来,人类精神就被划分为知、情、意三个向度,其中各向度的发展均有其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走势。这一共同趋势实际上就是理性化趋势,这是人类精神的进步轨迹。不难理解,人类精神的进步是由情感发端的。

而人类精神在指向外界时,形成外向认识论及客观理性;指向内心世界时,形成内向认识论或内向体验论以及主观理性。理性的初级形式是实用理性、实践理性,主要体现为现实生活中的理智态度和实践中的自明智慧;理性的高级形式是理论理性,主要是在认知领域发展起来。由于理性在优势发展的认知领域格外突出,因而认知理性(主要是科学理性和技术理性)成为理性的典型形式。至于精神的其他向度则被称为非理性,在对立性思维模式中,人们又不自觉地把非理性理解为反理性、无理性的东西,在情感和意志的领域排斥理性,使情感疲弱,意志涣散,精神发展自此失衡。事实上,情感领域亦有其自然理性,有内在合理性的规范,即所谓情感理性和价值理性;有理性制约的情感才是健康的、有力度的、具有建设性的情感。这种情感对于艺术是至关重要的。

苏珊·朗格于其晚年出版的三卷本《心灵:论人类情感》,试图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挖掘人类情感和心灵的文化之根;以艺术符号和科学符号的关联、动物心理和人类心灵的联系与分离为逻辑起点,追溯人类心灵和情感发生、发展和转换的历史,从而探究情感的本质。因为,在朗格看来,艺术的意蕴就是人类情感;情感与艺术的关系实际上是二而为一、一而为二的关系。她对情感的研究应视为艺术研究的延续与深化。当该书之第一卷于1967年出版后,美国的《哲学研究》就立即对此评论道:“《心灵》第一卷是一部极有意义和卓越的作品。它涉及了别人也许永远不会涉及的大量领域。在当代哲学家中,朗格女士肯定是很值得研究的少数人中的一个。”此言绝非溢美之词,朗格对人类情感理论研究的成就的确是空前的。

(第一节)情感理论研究的历史沿革

情感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方面,是主观世界的主干部分。它是伴随着人类的生产实践、认识、日常活动而产生的主观体验,是贯穿人类生理、心理和思想活动的一种精神力量。由于情感本身的不确定性和个体体验性,对情感的认识历来被认为是扑朔迷离、玄虚难解的问题。人类情感活动的起点是自我意识的明晰化,自我意识的明晰又以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肉体与精神的相对分离为前提,而情感总是在人与自然的互渗、主体客体的交融、肉体与心灵的相互作用中行进,而且总是处于流动变化之中。

情感是人性的钥匙。情感研究对了解人类的精神活动的机制和人类内在世界的风貌,是至关重要的;不了解人类情感,对人类的研究就总是外在的、肤浅的。而对情感的研究,又必须去深刻体验情感又超越于情感风暴之外,从而在理性的基础上进行。可见,理性的长足发展才是情感深入研究的前提,所以,情感研究属于较晚成熟的课题之一。长期以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远远超过了其对自身的认识,而在对自身的认识中,对于情感的认识又是最困难的。向来人们只是体验、表达、描述、再现、表现情感,却远没有达到对情感的深刻认知,甚至还没有探寻出情感研究的有效方法和可行途径。情感研究的这种落后状况与情感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显然极不相称。

在原始社会,情感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主体,是一切意识形式的发源地,是人性与动物性区别的重要起点(复杂的心理活动使人的内在自然人化,人是少数埋葬死者的动物之一;爱与死的冲突是宗教的开端,而宗教是一切社会的母体)。

在情感占据人类精神世界的主导位置的前现代文明中,人们沉浸于情感世界却不能清晰地认识和把握情感现象。在伦理、宗教和艺术中折射出来的情感世界没有上升到理性层面;情感只是遵从、信仰和体验的对象而不是认识的对象。在理智与情感交战的近代文明中,情感理论的研究在自然科学的规范和引导下,更多地偏重于情绪——情感的心理基础的研究,而对处于社会关系流变中的丰富的情感世界的具体内涵,则很少从理论上深入探讨。艺术,尤其是文学,作为人学的现象形态,在此期间担负着情感研究的重任,并以形象化的方式表达其成果;艺术批评和美学研究也涉及情感的表现形式的研究,却仍然较少对情感内容本身的深入探讨。

古代的情感理论多是描述性的或作简单的类型介绍,或在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中涉猎一些,在艺术中情感被认为是艺术之本,“以情动人”被认为是艺术的根本特征;而在以本体论和认识论为基础的哲学研究中,情感始终是受排斥的,多数哲学家对它持鄙夷的态度,有的认为它是认识的低级阶段,而且会干扰理智,有的认为它是人性的低劣部分,甚至需要对它加以限制和防范。这种认识在西方十分普遍,正如斯宾诺莎(1632-1677)所总结的:“大部分关于人类情感和生活方式有所着述的人,他们好像不是在讨论遵守自然界的共同规律的自然事物,而是在讨论超出自然以外的事物似的。他们似乎简直把在自然界中的人认作王国中的王国。因为他们相信:人是破坏自然秩序而不是遵守自然秩序的,是有绝对力量来控制自己行为的,并且是完全自觉而不依他人的。于是他们便不把人所以软弱无力和变化无常的原因归结于自然的共同力量,而归结于人性中某种缺陷,对于此种缺陷他们表示悲哀、嘲笑、蔑视,通常甚或加以诅咒。但是就我所知,还没有人曾经规定了人的情感的性质和力量,以及人心如何可以克制情感。”而他就主张去理解人的情感和行为,用几何学和理性的方式去研究和证明它们,“仇恨、愤怒、嫉妒等情感就其本身看来,正如其他个体事物一样,皆出于自然的同一的必然性和力量”。这是试图以科学方式研究情感的重要开端,但他并没有走通这条路。他对情感的定义是:“我把情感理解为身体的感触,这些感触使身体活动的力量增进或减退,顺畅或阻碍,而这些情感或感触的观念同时亦随之增进或减退,顺畅或阻碍。所以无论对这些感触中的任何一个感触,如果我们能为它的正确原因,那么我便认为它是一个主动的情感,反之,便是一个被动的情感。” 这显然是把人类复杂的情感简单化了。但他的目的是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控制情感而不为情感所奴役,以达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斯宾诺莎的研究路线后来在生理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的研究中得以贯彻,对情感的生理机制的探索有重要的贡献,而且开辟了情感科学的研究思路。对此,卡西尔曾有这样的评价:“在这种用数学观点来看待世界和看待人类心智的理论中,斯宾诺莎大胆地跨出了最后和决定性的一步——他创立了一种新的伦理学,一种关于感情和爱的理论,一种关于道德世界的数学理论。斯宾诺莎深信,只有靠着这种理论,我们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建立一个摆脱了单纯的人类中心主义错误和偏见的‘人的哲学’或人类学哲学。”

但以自然科学研究方式去研究情感显然有其严重的局限性,而从情感的表现方式——艺术和情感逻辑的理论形态——美学的角度去研究情感发展的规律应该是更切近的。“美学之父”鲍姆嘉通(1714-1762)认为,感性认识应当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以便改造、增强、应用它们以造福人类。他认为,“诗的哲学——这是引导情感表达趋于完善的科学”,但“由高级的能力认识到的东西,是逻辑学的对象,而‘感知到的事物’则是指感性地感知到的感性符号,是美学的对象。” 西方美学学科的创始人尽管强调了对感性认识研究的必要性,但他对感性认识、情感研究、艺术地位的估价,仅限定在传统的、低级的、感性认识的等级结构中,对情感世界在人类精神生活中的位置仍持贬抑态度。

维柯(1668-1744)注意到诗性智慧与理性智慧的区别,并给予诗性智慧以适当的肯定。他在其《新科学》中,将诗人和哲学家的工作进行分工比较:先由诗人们通过感觉认识到那么多平常的智慧,哲学家后来才能通过理解把它认识成抽象的智慧。所以诗人可以看作人类的感官,哲学家可以看作人类的理智。他对“诗的逻辑”及形象思维作了深入研究,但却只将诗性智慧定位于古代社会,尤其是原始社会,没有看到渗透理性因素的诗性智慧在东方的长足发展。

康德(1724-1804)的三大批判,将人的精神发展的三个向度从认知、意志、情感与其衍生的科学、道德、审美活动联系了起来,建构起相互联系的认识论、伦理学、美学体系,勾画出西方人视野中人类文化的基本结构。他主张:知性进行认识,理性主宰道德,介于其间的判断力应起到沟通的作用。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审美激发的是不涉及利害、不借助概念引起的纯粹的普遍的愉快情绪。康德所揭示的人类文化体系内部的分裂和弥合分裂的方式,对现代哲学影响十分深远。

黑格尔进一步发挥和丰富了康德的思想,把艺术看作弥合超感性世界(彼岸)与感性现实和有限世界(此岸)、主观精神(指个体意识)与客观精神(指社会意识)、感性与理性分裂的第一媒介。但黑格尔对情感研究持怀疑态度,认为“这种研究是走不到多远的,因为情感是心灵中的不确定的模糊隐约的部分”。 他主张重视情感的客观化形式——艺术的研究,给情感研究指出了一条明径。其《美学》可以说是以理性考察情感现象及其表现形式的真正起点;既是西方古典美学的总结形态,又是现代情感理论的开山之作。只是他把重点放在情感的表现形式上,而对情感的具体内涵涉及不深。康德——黑格尔的这一思路,被西方视为情感世界重建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石之一。

19世纪中叶,社会科学发展起来,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从生产方式的变革中分析人类文明演进的规律,从感性的、现实的、个人的社会实践出发,分析社会发展的规律,从人的本质力量之对象化活动及其结果中,分析人类精神世界的发展规律。这就为情感发展规律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现代情感理论是建立在哲学、心理学和艺术学、美学研究的基础上的,对情感的主观体验和表现形式的探索应该说是很有成效的,尤其是精神分析方法、现象学直观方法、符号学方法和解释学方法的应用,使情感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其间有大量着作出现,如,斯托曼的《情绪心理学》(1972);诺尔曼·丹森的《情感论》;苏珊·朗格的《情感与形式》(1953)、《心灵:论人类情感》(1967);萨特的《情绪理论纲要》;舍勒的《爱的秩序》、《价值的颠覆》、《情感现象学》;马尔库塞的《审美之维》、《爱欲与文明》;罗洛· 梅的《爱与意志》(1969);弗罗姆的《爱的艺术》等等。其中,尤以朗格的三大卷《心灵:论人类情感》最引人注目。

(第二节)情感的本质及特征

朗格在其《心灵》的第一卷,就别开生面地从生物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心理学等多方面,对情感进行了研究,论述了情感的本质、特征及其在人之整体心灵中的地位,提出了一个新的情感概念。这个情感概念打开了从最低级的感官活动到人的心灵的个体化所达到的研究领域。

那么,什么是情感呢?朗格认为:

“情感,是指以任何方式被感到的各种各样的刺激(即下文说到的“事物被感觉”)。譬如,作为感官刺激或内在的紧张、疼痛、情绪或意旨,这些是心灵的标记。 在最原始的表征中,它是最先出现的现象,它构成心理学的主旨。” 在她看来,在被感知的事物中,不论其多么遥远或迂回,器官的活动都不是心理活动,除非它停止。心理学与生理学不同,前者是在接受外界刺激的基础上,引起的各种情绪反应,如,意识、兴奋、满足等;后者,是器官的各种活动和反应,如感觉、疼痛、饥饿等。但两者又相互影响,在整体上显示出综合性的表征,彼此很难区分。这里所说的情感是指广义上的情感,亦即在任何可以被感受到的东西——从一般的肌肉觉、疼痛觉、舒适觉、躁动觉和平静觉到那些最复杂的情绪和思想紧张程度,还包括人类意识中那些稳定的情调。

朗格意识到情感问题的困难程度,她进一步从语源的角度对情感这一概念予以分析,她写道:这些概念在这些问题中被表达——这些问题是一些被称为情感的事物,它们是如何能参加到物理的过程的,实际上这与我们在现实中为一件事物命名一样,可能其实质是由语源引起的。比如,情感(feeling)这一概念,它看起来象一种东西,似乎是自然物或一件产品的成分。但是其词干“feel”是一个动词,感到(feel)的东西被称作情感(feeling)。它们可以是具有欺骗性的常识的假定,这种假定在语言结构中就是固有的,语义学家经常拿它们来引起我们的注意。情感(feeling)是个动名词——动词构成的名词。心理学家从过程中制造了一个实体,去感到(to feel)即是去做(to do)某件事,不是去拥有(to have)某件事;但是,拥有(to have)一种情感,一种感受,一种恐惧或一种想法,看起来和构思一种被动词表达的事实是完全等同的方式。这种假设的等同,是从控制我们智力过程的语法中得出的。 朗格的这一分析,证明了上述情感定义的合理性。

同类推荐
  • 庄子讲故事

    庄子讲故事

    本丛书从做人的角度全新解读老庄,书中的故事与哲理双双吸引人。本丛书观点独特,文字脱俗,插图亦是一流,实是同类书的样板!庄子本是讲故事的高手,本书作者又通过庄子讲故事,这故事中的故事,不知是蝴蝶化庄周?还是庄周化蝴蝶?本书是《老子说人生》姊妹篇,通过采撷《庄子》原书故事进行哲理发挥,寓含诸多为人处世的智慧写自我修炼的法门。本书就是用亦真亦幻的庄子笔法写成的,不足为大人先生赏,倒不失为一部佐君清谈的闲书。熟书本书,可以在人前夸耀:我懂庄子了!
  • 哲学就是爱智慧(爱智书系)

    哲学就是爱智慧(爱智书系)

    在很多人的眼里,哲学是一个让人莫测高深的词汇,一提起它,就令人联想到某种至高无上的智慧,还有一张与这种智慧相连的刻满岁月年轮的脸。哲学真的是这样让人望而生畏的吗?这本小书将会回答我们最关心的几个问题:什么是哲学?哲学家们想的都是些什么问题、哲学家都是些什么样的人,读过这本书后你会发现,哲学原来有着这样一张生动有趣的面孔,而你自己也曾经像哲学家一样思考过!
  • 老子试读

    老子试读

    本书对老子《道德经》的原文进行了试读和注释,在“破”的学术意义上,排除了对老子消极遁世的误解,驳斥了把《道德经》视为卜巫之术的行径,摈弃了认为老子的权诈功利的想法在“立”的创见上,说明了老子的哲学足以破解唯物辩证法的迷惑,为心灵生命境界开创出超然的立场和出路。
  • 老子与当代社会

    老子与当代社会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给世人留下了不朽的著作———《道德经》,由此开创了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先河,老子学说及其衍生出的道家、道教等流派对2000 多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老子文化及其哲学智慧也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世界人类的宝贵财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老子思想必将发挥更加积极的现实意义。
  • 鬼谷子(白话全译)

    鬼谷子(白话全译)

    本书依据《鬼谷子》的权威原著,甄别、博采众家之长,力求对原文作出精当而晓畅的注释与翻译,每篇篇首皆附有提要加以解析、导读。并借鉴国外工商管理硕士的培养方法,精选古今中外颇具代表性的,涵盖商场、职场、处世等各个领域的经典案例,对鬼谷思想逐篇阐释、透析、解读,可使不同行业、不同背景、不同层次的读者皆能从中有所获益。同时,本书设计精美独到,图文并茂,大量古朴生动的图片,与文本和谐统一,相得益彰,大大增强了阅读的趣味与兴致。经典深刻的思想,精审独到的案例及评析,恰到好处的图文相生,使本书融哲理性、故事性、实用性、全集性于一体,可谓是各类读者参悟、运用鬼谷子大智慧的首选读本。
热门推荐
  • 逆战之古城惊魂

    逆战之古城惊魂

    一个普通的逆战玩家,因病去世后来到了自己曾经热爱的游戏——逆战的世界。他在这里发现了和他前女友特别像的贝拉,也遭遇到了强大的丧尸和赛博格,虽然他才刚刚穿越过来,但是却已经徘徊在生死之间……
  • 牧神录

    牧神录

    盘古身死,一缕残魂转世为人,在机缘巧合下,开始踏上征天之路,沿途有恬淡无争的小村,富庶繁华的大城,清幽绝俗的神界、阴森恐怖的鬼域……伴随着他征天的每一步,上演着一幕幕光怪陆离而又扣人心弦的传奇经历,剧情发展峰回路转,全剧穿插人神之恋、善恶对立、仙凡相争、人魔斗法等动人情节,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传奇人物也竞相登场,谱写了一章章悲伤感人的神话故事……
  • 温暖的尸体

    温暖的尸体

    当世界被建立在死亡和惊悚之上,当生命总是处于恐慌之中,我们是否想过,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切?当生命的激情褪尽,当鲜活的世界趋于沉默,我们又是否了解这意味着什么?当我们逐渐被一种莫名的恐惧紧紧裹胁而生存时,我们又该怎样应对?尽管我们还在黑暗中摸索,但至少我们在行动。我们不会让地球变成一座在太空里旋转的巨大的坟墓。我们要从墓地里重生,我们要对抗诅咒、打破诅咒。我们会哭,会流血;我们有欲望,有爱...
  • 超级修复霸主

    超级修复霸主

    获得一款超级修复系统后,以回收旧物为创业目标的易兴再也淡定不起来了。价值极高的古籍,深藏海底的宝藏,藏在某处的武林秘籍,又或者太空遗民们留下的超古代文明科技。“这凡是有价值的东西,都将归我所有。”面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物时,易兴淡定从容的宣布。“叮,恭喜宿主成功获得10000000+金币,请问是否修复仙剑术??”
  • 帝尊强归

    帝尊强归

    一个未知的世界一场踏骨的杀戮一段淹没的记忆异世的奇遇,体内的热血,嗜血的双手,所有事情发生在重复的梦境后,这其中有什么关联?是梦中人在指引?可是为什么我看不清他的脸,听不见他的声,待君觉醒归来,揭开迷惑
  • 天渊

    天渊

    夜色深沉,天空突然发生异变,一道裂痕出现在了天上,犹如神明的眼睛!从那天起,乱世开起,洪荒大陆上异变纷纷,妖兽暴乱,异类崛起,未知的生物浮现,洪荒大陆开启了它新的时代!在异变开启之时,一名少年展开了他的旅程!
  • 首富女儿

    首富女儿

    情未必成追忆,只是当时真惘然啊!诚实勇敢游戏中曾有人问她。“喜欢跟什么类型的男人sex,理由是什么”她满面笑意,摇摇晃晃站起身,醉眼扫看众生,迷离中带着坚定,缓缓开口。“什么类型都可以啊,但是我都只睡一遍,再好的男的也别指望我陈樂悦睡他二回!”众人不禁唏嘘不已。霸气侧漏!而他也再一次把目光给了她。女主背景流弊,母亲是一代影后,父亲华人首富,看顶级名媛如何寻回年少时的爱人,是财大气出?还是至死靡它?
  • 傳説

    傳説

    神仙,真的像世人心中所想的那样,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福泽天下吗?仙有凡心,仙有私心。吾以自心,以渡仙心。
  • 借你怀抱温暖我

    借你怀抱温暖我

    一个女孩怎么出名:她可以因为有才,可以因为美丽,可以因为轶闻······文思良三者兼有,她曾经蝉联年级总分冠军,她曾经以柳眉为笔名发表作品,她的柔美让见到的人都怦然心动,她陷入了三角恋的怪圈,成绩直线下降,成了老师口中的反面教材。
  • 战神无双

    战神无双

    修仙乃顺应天心之大道?泰坦是最强之神,天道运转在我面前也要低头!修魔能成大自在天魔之道?泰坦之心包容宇宙,天魔之道可有我自在?修妖承大巫不灭之身?泰坦神体永恒不灭,唯星宇与我同存!一个平凡的地球人,一条不平凡的泰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