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51100000023

第23章 梦醒时分(1)

1895年4月18日,当面颊缠着厚厚绷带的李鸿章带着《中日马关条约》回到清国的时候,他突然发现几乎所有人都用一种怪异的眼光看着他,众人唯恐避之不及。老于世故的李鸿章一下子意识到自己被抛弃了,他变成了一只该死的替罪羊,而他努力所做的一切,都被毫不留情地否定了。李鸿章到了天津以后,称病不出,只是派人星夜进京,给总署呈送了《中日马关条约》的正本。

在此后,李鸿章一直留在天津与俄、法、德三国交涉,让他们对日本施压,要求将辽东半岛归还清国。8月28日,当李鸿章销完病假后进京上朝向光绪汇报所有情况后,光绪阴沉着脸例行公事先慰问一番李鸿章的伤势情况后,话锋一转,声音立即变得严厉起来:“身为重臣,两万万之款从何筹措;台湾一省送予外人,失民心,伤国体。”光绪说得义正词严,李鸿章一下不知怎样回答才好,只得“引咎唯唯”满脸尴尬。

更糟糕的事情还在后面。紧接着,李鸿章一下子成为了全国公敌,他的照片一下子挤满了大大小小的报纸。其时,适逢著名的昆剧丑角刘赶三去世,有人突来灵感,拟就了一副对联,把李鸿章捎带进去加以痛斥:

赶三已死无苏丑;李二先生是汉奸。

市井纷纷扬扬,都传说李鸿章在谈判中拿了日本人的银子,绅士和知识阶层也义愤填膺,仿佛不责骂李鸿章就不爱国似的,更有漫画把李鸿章画成一只没有脊梁的癞皮狗。要求惩办李鸿章的奏折雪片般地飞向光绪和慈禧的案头。

甚至还有相当数量的人宣称将不惜一切代价暗杀李鸿章,以“雪奇耻大辱”。

光绪皇帝的圣旨适时地下达了,李鸿章被留在北京,奉旨“留京入阁办事”,所谓“入阁办事”,实际上是留其“文华殿大学士”,给李鸿章一点面子,让他赋闲在京。这位昔日大权在握的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一下子变得两手空空。对于这种情况,李鸿章只好自认倒霉了。当时的伦敦《特报》曾这样评论说:“和议既定,入阁办事,非尊之也;借此以夺其柄,所谓飞鸟尽而良弓藏也。”

因为在京城并没有房产,李鸿章从此住进了京城的贤良寺。这个位居东安门外冰盏胡同的京城众多寺院中的一个,它建筑宏壮,层甍云构,闲院飞花。

李鸿章在这里一住就是5年,从甲午战争后一直到李鸿章离开京都去担任两广总督,而后来李鸿章离开两广作为全权大臣赴京处理庚子事变,李鸿章也住在这个地方。可以说,贤良寺见证了李鸿章的最后人生。初次入住在这样幽静的环境里,李鸿章自然感慨良多,他似乎决意隐居一段时间了。每天,他都是居于寺内,很少出门走亲访友,来偈的人,十有八九皆被挡驾不见。一下子从繁琐无比的事务当中解脱出来,李鸿章虽然感到有点冷落,但也落得个清闲,过上了神仙般的日子。

起先,李鸿章一直井井有条地安排着这段时间的生活。李鸿章早已不是年轻时那个自由散漫的少年了,他的起居饮食,都非常有规律;从曾国藩那里,李鸿章学到了严谨的工作和生活态度,案无留牍,门无留宾。每天,李鸿章就像一个国学大儒一样,总是六七点钟起床,在院落里走上一走,盘算着一天的事情。贤良寺在早晨的时候显得特别幽静,除非遇到严寒冰雪,李鸿章从不穿长衣。散步时从走廊的这一端走到那一端,往返数十次。吃完早饭后,李鸿章开始按部就班地处理自己的一些事务了,写一点信札,处理一些事务。闲暇之余,他也看看书,有两本书是李鸿章一直在读的,一本是《资治通鉴》,另一本则是《庄子》。翻阅前者,李鸿章意在从历史中对应更多的现实影子,中国的读书人,总有着浓郁的历史情结,李鸿章也不例外,李鸿章希望从这样的历史书中发现历史的经验。在读《通鉴》的过程中,李鸿章时而也发出一点感慨,回想起自己一生的戎马和事务,想想与老师曾国藩的“文章学问”相比,李鸿章经常性地深感自惭形秽。李鸿章曾经说:

我老师道德功业,固不待言,即文章学问,亦自卓绝一世,然读书写字,至老不倦。我却愧一分传授不得,自悔盛年不学,全恃一股虚矫之气,任意胡弄,其实没有根底。现在真实学问,已用功不进,只好看看《通鉴》,稍知古人成败之迹,与自己平生行事,互相印证,借以镜其得失,亦尚觉得有点意趣。

读《庄子》,则让李鸿章身心愉快。中国的知识分子一直是有着双面性的,入世,是儒家;出世,则是道家。李鸿章自然也逃脱不了这样的模式。尽管李鸿章一直缺少庄子的诗意和洒脱,但在骨子里,他其实对于庄子的逍遥方式,并不抵触,相反,还非常羡慕。可以说,庄子与孔子,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立体追求。正面是儒,背面是道。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在儒和道之中寻找着心理的平衡点。这,也许就是孔子所说的“中庸”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这,一直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追求的境界。对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来说,出世和入世并不矛盾,而且,这样的方式在绝大多数时候,他们还能处理得相当完美。他们一方面能很认真地度过自己的人生,积极进取,孜孜追求;同时,他们又拥有浪漫主义的情怀,有着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自我安慰。这种智慧的平衡术使得心灵健康豁达,很少有那种一意孤行的孤愤和痛楚。李鸿章同样也是如此,在大部分的时光里,李鸿章一直忙于事务而显得异常入世,而此时在贤良寺,读着庄子,想着自己人生所走过的轨迹,李鸿章心里自然有很多感慨,其实在他内心深处,也一直是有着出世的愿望的,一直向往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李鸿章又认真地拾起他的书法了。李鸿章的书法写得很好,他师从曾国藩学习过书法,尤其推崇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妍美畅达的风格,李鸿章的笔力苍劲沉稳,文字结构缜密,字体隽秀挺拔,直接而又自然地流露出自己的真性情。曾国藩曾评价李鸿章的书法:“观阁下精悍之色露于眉宇,作字则筋胜于肉,似非长处玉堂鸣佩优游者。”在贤良寺的日子里,李鸿章更是把每天练书法的时间增加了很多,他几乎每天上午要临摹颜真卿的《争座帖》和王羲之的《兰亭序》、《圣教序》。一边写,一边细看默思,努力品味内在的风骨,就这样,一写,就是好几个时辰。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李鸿章的伤势明显好起来,精力也变得旺盛了。他的饭量也变得很大,正餐完毕,李鸿章还要喝一碗稠粥,饮一杯清鸡汁,过一会再饮一盅以人参、黄芩等药物配制的补品。饭后,他的仆人便会悄无声息地走上前,给他褪下鞋子,用手轻轻地给他按摩双足。等到李鸿章睁开眼睛,仆人知趣地退下。李鸿章便进屋睡上一两个时辰。

午觉过后,李鸿章又会在院落里走上一走,回到客厅里接待一些来访的人士,有时候,他会坐在客厅的椅子上闭着眼思索着什么。至于晚餐,则是简单的,他只是稍稍地吃一点东西,便让幕僚们自便,自己也稍稍地看会书,写写信,便早早地就寝了。

但李鸿章从未放弃对外部世界的警觉,这时候的李鸿章就像一个潜伏于山洞里的病大虫一样,森林里的一举一动,无不在它的掌握之中。与此同时,森林里面的其他动物也没有忘却这个暂时退出江湖的病大虫,它们同样也寻机如何出击,以便乘人之危,给对手致命的一击。

专制制度就像充满凶险的黑森林,虽然看似平静,其实凶险和邪恶无所不在。在这样的专制制度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直是错综复杂的,真实的情况总不如历史书籍所撰定的那样鲜明,更多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像是用稠稠的糨糊黏在一块无法分得清楚。对于朝廷官员来说,没有一生一世的对手,也没有永远的朋友。绝大多数时候,人与人之间表现为利益冲突,表现为政见不同,或者表现为争风吃醋明争暗斗。每个成功的官员都是非常好的杂技高手。李鸿章与翁同之间,同样也体现了这种人际关系的复杂性。这两个晚清时代的重臣之间既合作,也矛盾。与李鸿章一样,翁同也算是晚清历史上一个难能可贵的人才,饱读诗书,文人气极重;但与李鸿章相比,在翁同的身上,那种传统士大夫的书卷气和迂腐气更重,也更为狭隘。李鸿章与翁同之间就个人来说,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恩怨,很多书籍上所说的李鸿章曾帮曾国藩起草弹劾翁同一事也并不成立,而且,从世交的角度来说,李翁之间还是有渊源的,论师门辈分,李鸿章是翁同父亲翁心存的小门生。李鸿章的母亲谢世,翁同还亲书挽联:“八十三年,极人世富贵尊荣,不改勤俭行素志;九重一德,为贤母咨嗟震悼,要全忠孝济时限。”李鸿章与翁同之间的矛盾,可以说,是性格上的差异,气味的不太相投;但最主要的,还是在朝廷中的地位、权力和利益争斗。存在决定意识和想法,在竞相争宠的专制格局下,处于同一个平台上的大臣们所进行的明争暗斗,已是这种游戏规则中司空见惯的事了。

当年户部尚书翁同克扣北洋水师的军饷,除了讨好慈禧之外,也是不愿意看李鸿章的实力无限壮大。翁同在北洋水师最需要资金的时候向皇帝上书,在两年内不再对北洋水师拨款,也出于同样的心理。政治的本质就是对权力的控制,专制制度更不例外,玩的都是此消彼长的规则。等到甲午战争爆发,翁同与李鸿章由于出发点的不同表现出政见的不同——翁同呼吁决一死战,他不能忍受李鸿章拥兵自重却不出兵打仗;而李鸿章却深知两国实力悬殊,不想打这场必输之战,更不想输掉自己的老本。甲午兵败,李鸿章受命担任朝廷全权大臣赴日谈判,翁同当然知道此去对李鸿章意味着什么。而李鸿章自然也知道这是刀山火海,更是一盆脏水,李鸿章便向朝廷建议与翁同一同赴日。翁同死活也不肯与李鸿章同行。等到李鸿章代表朝廷签订《中日马关条约》灰溜溜地回到国内时,翁同义愤填膺,慷慨陈词,当即写了一首《失鹤零丁》的诗,在大街上广为张贴。诗的中心意思是丢失了一只漂亮的鹤,内眼人一看就知道翁大臣是在以鹤来比喻辽东。

有一天,袁世凯来到李鸿章的贤良寺。袁世凯一直是李鸿章的老部下,正是李鸿章对袁世凯的提携,才使得袁世凯从少年得志,青云直上。稍作寒暄之后,袁世凯即吞吞吐吐地劝说李鸿章打报告告老还乡。李鸿章一下子就看穿了袁世凯的意思,他是在为翁同当说客,目的是让李鸿章让出清廷最高级别的文华殿大学士的位置。没等袁世凯说完,李鸿章气不打一处来,大声呵斥道:

同类推荐
  • 中国大军事家的故事

    中国大军事家的故事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个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为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兴旺,一批批优秀人物前赴后继,不懈努力,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 越王勾践

    越王勾践

    在春秋五霸中,勾践是一个最为复杂的人物。他既是一个亡国之君,又是一个中兴之君。在吴国为奴期间,他饱尝常人不能忍受之耻辱。归国后,他卧薪尝胆,把自己放在低卑的位置上去敬信群臣,集合众谋,通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转弱为强,灭了强吴,旋即北上,大会诸侯于舒州,成为中原之霸主。危中求存的政治环境,造就了勾践阴阳相违的双重人格。他是一个政治家、谋略家,韬光养晦的集大成者,又是一个阴谋家。
  • 文坛泰斗的文学家(1)

    文坛泰斗的文学家(1)

    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 雄才伟略的政治家(4)

    雄才伟略的政治家(4)

    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 在台湾:国学大师的1949

    在台湾:国学大师的1949

    国学大师胡适曾说自己为半个台湾人,而与他有类似经历的远不止他一人。本书选取了胡适、傅斯年、方东美、南怀瑾等一批国学大师,主要讲述他们1949年离开大陆去往台湾之后的人生经历。有家不能回,有亲不相见,他们只能在故纸堆了寻求慰藉,读者在了解他们在学术上的巨大成就之时,也可深深感受到他们对人生的无奈。
热门推荐
  • 豪门新宠:娇妻惹人爱

    豪门新宠:娇妻惹人爱

    因为凌晨的一次搭错车,喝醉酒的她陷入了一场事先安排好的交易,为了给患病需要做手术的弟弟凑齐医药费,她别无选择的献身给一位多金总裁,从此以后,关于她的故事即将开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评点李渔:《闲情偶寄》、《窥词管见》研究

    评点李渔:《闲情偶寄》、《窥词管见》研究

    《评点李渔:<闲情偶寄>、<窥词管见>研究》作者杜书瀛,研究李渔30余年,他对李渔研究的理论内涵的发现和阐述,多有超群出众处,自1982年推出《论李渔的戏剧美学》开始,陆续出版了一系列李渔研究的专著,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李渔研究专家、行家、大家。《评点李渔:<闲情偶寄>、<窥词管见>研究》是杜书瀛先生关于李渔最新最全的一部专著。他借鉴中国古典文论中特有的“评点”的形式,对清代戏曲家、理论家李渔两部重要著作《闲情偶寄》和《窥词管见》进行全面、系统而深入的校勘、注释和评点。
  • 岁月年华太过美好

    岁月年华太过美好

    一部也许只有开始的故事。也许故事的结局早就注定。
  • 生活就是逃亡不能坐以待毙

    生活就是逃亡不能坐以待毙

    “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得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得那么糟。我觉得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时,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
  • 我的青春很平凡

    我的青春很平凡

    我的青春很平凡我是个平凡的高中生,出生在南方,居住在南方小城。和普通女生一样,我爱作梦,爱伤春悲月。我的青春其实和大家一样,平凡中帶着不平凡---大家看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是散文,但那確实是我想表達的感情我不求这本書大红大紫,只求有人与我一起走过我的青葱歲月
  • KTV的歌声

    KTV的歌声

    《KTV的歌声》是网络作者袁小北的一部长篇悬疑惊悚小说,小说以纪实的手法写出了一个北漂族在北京所遇到的种种异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悬,目前在天涯文学、新浪读书、红袖添香等网站上连载。
  • 神归

    神归

    茫茫星空,未来世界,当人类踏上宇宙星河的征途的时候,远古的神魔骤然回归!重生于数千年后,在微末中崛起的易阳,一步步走上巅峰。
  • 我只是为你而活

    我只是为你而活

    一个离开家族独自在外闯荡的少年,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女孩,可是最后的最后为什么少年只是形影孤单的站在巅峰、、、、、
  • 文武无双

    文武无双

    在这个琴棋书画满天飞,实力至上的年代。画者以笔镇河山;乐者以声纵灵魂;文者言出法随;武者以力扛鼎。云飞杨经过“死”的觉悟,以诗养魂;以文法天下;以武破苍穹,文武无双。开启双杀,三杀······的超神之路,独领风骚数百年。当踏上星河的那一步,看着支离破碎的中华大地,他呐喊:生为华夏人死为华夏鬼,孰可忍孰不可忍,前辈的鲜血不能白流,屈辱必将归还,践踏将由血来偿还。
  • 羽茉之芯

    羽茉之芯

    “人类?机器人?究竟是谁已经不重要了。思索着,寻找着,那个能证明我存在,让我想要存在,你们都拥有而却从不珍惜的东西——情感。”羽茉,一个既不是人类,也不是机器人的奇怪女孩儿,没有情感的她找不到自己存在的理由,所以总是强制性的给自己增加存在意义,也一直在寻找着能证明自己存在的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