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85800000031

第31章 千年唱和(6)

我就是站在中国的一扇窗前,看到河姆渡的稻田景象,闻到河姆渡的稻田清香,听到河姆渡的稻谷收割声的。那遥远的稻香,在迷人的风中微微飘来,熟悉而温暖。是不是有人在我梦中的田野,为我播撒过遥远的河姆渡的水稻种子?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认识的水稻祖先,其一正是河姆渡水稻。

从7000年前处于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的河姆渡,往21世纪的地球上看,这可是一段波澜壮阔的水稻种植历史。这段历史恢弘、壮丽,金色的稻浪放纵奔流。

河姆渡是河姆村与渡头村的合称,位于距宁波市区约2000米的余姚市河姆渡镇,流经镇里的姚江从河姆村与渡头村中穿过。遗址面积约4万平方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碳14测定,这四个文化层依次为:距今约7000至6500年的第四文化层,距今约6500至6000年的第三文化层,距今约6000至5500年的第二文化层,距今约5500至5000年的第一文化层。关于这里,我的眼睛望向哪里都不陌生。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一带,气候比现在温暖湿热。寒冷的冬天过后,适合耕种的季节就会来临。只是,河姆渡人在这里种了两千多年的水稻后,一场巨大的、足以湮没一切的洪水来袭,他们,便谜一样的芳踪难觅了。

河姆渡人最初栽培的水稻,是以野生稻的模样出现在他们视界的。两米多高的野生稻,通常以一棵或数棵一起的方式生长在他们住地周围。四处觅食的人,就开始格外关注起这些外壳金黄,籽实细小,有一种说不清楚幽香的植物来。他们发现,这些比人还高的东西,这些从前落光籽实的地方,每隔固定时间又会长出新的籽实来。

就有人懵里懵懂地钻进野生稻的世界,用手采摘自然成熟的稻谷,连壳带米放进嘴里细嚼,感觉粗糙、香甜。其间,一些参与过渔猎与采集的人,一些爱发呆、爱幻想的人,没有满足于捋食现成野生稻米的喜悦。这是人类进化中的一些有点思想的人,他们从这片植物年年在此结子的景象,悟出了人类稻作农业的先机,这种东西也许可以种植。缅想一粒稻子变成一串,十粒稻子变成十串的过程,他们激动地亲吻了土地。他们打着彼此能够理解的手语,陈述这个想法。这是一种也许可以种植的籽实,是上天对人的恩赐,一种没有任何致命危险的恩赐。他们没有想到,他们的想法,改变了河姆渡人的生存方式。

这种方式从高远的天空透视出来,这是河姆渡7000年前一个转瞬即逝的春天。这个春天湿润、暖和,这样的温润与暖和正好适合水稻的生长。河姆渡的先民,满怀希望地从部落里走出,走进希望的田野,显然,这希望是因为春光明媚带来的。他们看见了阳光下的绿草,新开的鲜花,潮湿滋润的低地,长着细长的禾苗,在阳光下弯腰迎接春风。而春天,正是万物生长的季节,是植物的栽培季节。

他们在幻想中耕耘,用木铲、骨耜作为耕种工具,拉开了中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原始农耕的序幕。骨耜是中国目前出土的最古老的农具,形状像现代的锹,用于翻土。河姆渡人原始的耜耕是随意的,还没有太多的规矩。但是,却也标志着河姆渡的原始稻作农业,已经进入漫长的“耜耕阶段”。

天地无情。他们最初的耜耕并不顺利,旱或涝都曾导致他们颗粒无收。

冥冥之中,他们对于水稻的栽培,依然满怀憧憬。再度的种植,田野简直像变魔术一样变得不可思议,他们种过水稻的地方,每一处都几乎结出了金黄的籽实。他们载歌载舞,把舞蹈丰富多彩的造型,刻画到他们烧造的陶器上。

后来的河姆渡人,甚至逐渐摸索并掌握了一些经验:发现水稻的种植与时间有关与土地有关——不是所有的日子都适合种植,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栽培。还发现了水稻的适宜株距、适宜行距。知道割掉禾杆费劲,就只割稻穗,把稻杆留下当作肥料。再后来,河姆渡一带的人口越来越多,种植水稻的面积也就越来越大起来。大大小小的水稻田,几乎把河姆渡铺满,以至收获时节的河姆渡,起伏的稻浪动人心魄,简直成了一个金色的海洋。

这海洋是河姆渡人的乐园,大大增强了他们抵御饥饿、对付寒冬的生活。

他们因此而造出石磨,用以磨碎稻壳,加工稻米。有人试着把稻米放进陶罐里加水煮熟,试着使稻米好吃点儿。稻米在陶罐里面加水加热后散发出来的香气,使整个家族的成员情不自禁地围过去观赏。试验者得到了所有家庭成员哇哩哇啦的赞美,他们每个人都分享了一点,就像现代家庭成员分享其家庭中某个成员展示的厨艺一样。此后,加水煮熟的稻米因为加水的多少,有的变成了粥,有的变成了饭。粥和饭比稻米本身更长力气、更长精神。由此,粥和饭这上等的美食,从一个部落,传向另一个部落,传到今天。

这是人类稻作文明史上的灿烂一页,这一页散落在河姆渡人留下的稻谷、稻根、稻杆堆积里。刚出土的稻谷,甚至还保持着谷子原有的金灿灿的光芒。

面对这样的光芒,读者也许会问:是谁,最先发现并见证了它们?

我摸索着在几千年前河姆渡人的田埂上瞭望,参观他们的水稻种植。说实话,我很乐意向读者叙述发现河姆渡文明的经过。那是1973年7月,一个偶然,当地人接受了一个名叫排涝站的基础工程,工程夜以继日,向下推进。于是,蒙蔽在河姆渡文明上面的土壤与淤泥被挖开,深埋地下的时间,一些杂乱的东西与一些疑似人类加工过的硬石头与人碰面。还有鹿角、象牙等物,那是何等迷人的动物世界。再往下挖去,还能挖出什么?

考古发掘发现,覆盖在遥远时间之上的土壤被挖开后,河姆渡的文化遗存共有4万多平方米,是中国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堆积厚度约四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最下层的年代为7000年前。第三层与第四层保存了大量的植物遗存与动物遗存,还有木构建筑和构件,以及数以千计的陶器、骨器、石器、木器等。那些杂乱的、深埋地下的植物遗存,正是河姆渡人7000年前种植的水稻标本。只是它的上方,让一场足以淹没一切的巨大洪水淹没了。

站在中国21世纪的一扇窗前,我依然听到了那场无情大洪水将河姆渡完全淹没并完全摧毁的声音。那些声音在河姆渡的第一文化层停留,以厚达两米多的淤泥证明了“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尚书·尧典》)的洪水是一场席卷全球的洪灾。是的,就是这场巨大的洪灾,使河姆渡人在这里创造了两千年的文明,一下就坠入了混乱的洪水中。从此,那些曾经连成一片片的水稻田,不再青翠欲滴,收获在望。

这就是考古学家通过考古发掘赋予人类文明历史的全部含义——将地下沉睡的时间唤醒。事实正是这样,在河姆渡发现的每一颗完整的稻谷遗存,都保持着7000年前的生命遗容。当考古学家的手碰触到7000年前的稻谷时,它们依然以沉默、生动的姿态,静卧在那里。默默叙述着那时的河姆渡人,不仅已经懂得水稻种植的理念,而且已经懂得有意识地储存稻谷了。

这就是河姆渡,一个证明世界稻作历史已有7000年的地方,令人心向往之。而湖南澧县彭头山发现的水稻遗存,却将世界稻作农业的历史,又推前了两千年。

中篇

彭头山位于湖南澧县,距县城约10余千米,面积有1万平方米,是长江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圆形,台地,以高出地面的姿态凸起在一片原野上,非常安静。地上除了草木,还有一些坟包,好像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台地上往四周看,远处,“井”字形的水稻田将它完完全全包围起来。此前没有人想到,这个长满草木与传说的地方,竟然埋藏着距今近9000年前的水稻遗存。距今近9000年前的水稻遗存,说明距今八九千年阶段,栽培稻在这里已经发达起来。1986年,中国开展文物普查,彭头山文明令人心醉——湖南考古学家在文物普查中发现了它,命名为“彭头山文化”。1988年正式发掘,将深埋地下9000年的“彭头山文化”发掘出来。

遥隔着近9000年的时间,彭头山遗址出土的那些与陶片与稻壳纠缠在一起的古稻谷,依然有款有型。考古学家对其“以籼稻、粳稻和普通野生稻作为参照系”的方式进行研究,认定彭头山的古栽培稻已向粳稻类型方向演化。

我无法详细记录考古发现这些水稻遗存的现实场景,也无法见证考古学家“认定彭头山的古栽培稻已向粳稻类型方向演化”那一刻的喜悦。但是,借着考古学家当年的足迹,我依然看到了那天的景象。这一天天上光线明亮,考古人被阳光下筛出的稻谷怔住了。更确切地说,他们的思绪收拢了,长时间保持着沉默。在考古发掘中,保持一份沉默,有时是一种敬畏,有时是一种动摇,有时是一种期待,有时是一种喜悦。显然,这一天,他们的沉默属于后者。天光愈来愈亮,在这一片宁静的亮光中,考古学家小心翼翼地将发掘物放进标本袋。激动的内心,已经朗照进另一轮太阳的光辉。

没有人肯定,这些稻谷是不是世界最早水稻种植留下的栽培稻遗存。考古学的考古没有尽头,这是几乎所有考古人的共识。所以,凝神四顾后的考古学家继续逆时间之河而上,朝向澧县澧阳平原更加广阔的、尚未探索到的地域行进。风中的他们,渐渐嗅到了澧县以南玉蟾岩的水稻气息。

越过我家屋后水稻田的上空,我发现秋天的太阳一直挂在14000多年前的玉蟾岩上,没有坠落。一小块一小块的水稻田,壮丽地被金黄覆盖着。田里有男有女,面孔并未因时光远去而模糊,反而有些真挚。

玉蟾岩是一个山洞,俗名蛤蟆洞,学名玉蟾岩,是湖南道县西北雁寿镇一个看似平凡的地方,是一个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文化遗址。

但就是这个看似平凡的地方,在其文化堆积一米多的地下,却发现了再次改写了世界稻作农业的历史。那是1993年和1995年,记住这两个温馨的年份相当重要。这两年的两次发掘均发现了后来经鉴定距今14000年的人工栽培稻标本,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尚保留着野生稻、籼稻及粳稻的综合特征。这些标本历经14000多多年的光阴,不仅没有从地平线上消失,反而在地平线上放出耀眼夺目的光辉,将世界稻作起源时间再次改写。它说明人类种植水稻的历史,已经有14000多年。换言之,这几粒古稻谷距离现在,已有14000年之遥。与这些古稻粒同时出土的,还有世界最早的、简直让人难以置信的陶制品。

我无法拒绝它们的诱惑,要作一次远行,去与那远古的文明握手。虽然我也深知,被评为中国20世纪最重要的一百项考古发现之一的玉蟾岩,现在已经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再也不是14000多年前的样子。但我对于此行,依然充满好奇。这是夏日的一天,是打谷子的高潮时节。我一路匆匆的身影,没有引起任何现代人的注意。沿途的田野一派生机,连最偏僻的水田也是如此。每株稻穗都丰满迷人,稻香扶摇直上,说明今年又是好收成。

农民在田里收割,像是一首远古的歌。

当玉蟾岩附近的水稻田以金黄的姿态出现在我眼前时,我突然感到时空在分裂。我在现在,我在过去,我在将来。稻田是我反复往返的地方,骨耜是我最早使用的农具。在这里,我既幸遇了10000多年前玉蟾岩人部落,又看见了那时的山脉和丛林。他们在周围的林中狩猎,热爱自己的生活。他们在居住的“屋”前悬挂动物皮毛做成的“衣服”,用以御寒,也用于审美。水稻已经成熟,温和的金黄一望无际。凝视这金黄的一页,他们把梦和梦想都挂到了上面。水稻收割后的田野有些空荡,这是一些大幕降落之后的尾声。春天一来,水稻田里将再次拉开禾苗在微风里面荡漾的大幕。春种秋收,在玉蟾岩人的日常里应该也是不敢轻易耽搁的。

我站在玉蟾岩人放置陶罐的地方,没想到世上还有与之同等值得惊喜也值得歌唱的土地,这就是距之不远的城头山、鸡叫城。是的,1996年,古城澧县城头山发现了世界最早的古稻田,距今约6000多年。2006年,古城澧县鸡叫城,发现了大量的炭化谷壳和完整的灌溉系统。这个系统,使那时的水稻种植收获更丰。它们的外表和功能,比之今天的灌溉系统,毫不逊色。

城头山位于湖南澧县县城西北一个原名南岳村、今谓之城头山村的地方,是新石器时代南方大型史前都市型聚落遗址,为中国迄今所打开的年代最早的古城,不晚于6000年前。发现这座古城的幸运者曹传松,是澧县文物管理所第一任所长。那是1979年,曹传松与同事一起发现了城头山。关于城头山,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有着最完美也最直观的展示。不信你到上海世博园中国馆看看,迎接你的第一景就是“中国最早的城市——城头山”。城头山实在是太美了,圆形的城廓,纵横的道路,东、南、西、北四个城门,黄土夯成的城墙——并不是建城人吝啬砖块,而是中国最早的砖也比城头山人的建城历史晚了近3000年!城的四周,是澧水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的面积辽阔、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澧阳平原,是一片理想的水稻种植地。几千年前的城头山人,他们像河姆渡人、彭头山人、玉蟾岩人一样,渐渐认识了野生稻的栽培价值,进而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大面积耕种。沉睡在城头山东城墙下6000年前的古稻田,正是他们原始耕种的明证。那里的稻叶、稻杆、稻根和稻谷,长相跟旁边现代农民种植的水稻一模一样。你完全可以想象秋天来到那里时,一串串熟透了的水稻,把腰弯到地上的情景。

在这里的我就看见,遥远的晒谷坪向着刚刚打下的、湿漉漉的稻谷敞开,晒谷的农民不停地翻晒。阳光照在他满是泥巴和汗酸味的身上,画一样镶嵌在蓝天绿野里。西斜的光线掠过晒谷坪,不再在那一片的金黄上作哪怕一分一秒的停留或照耀,也不在那弯弯扭扭、盘盘绕绕的田野上多作徘徊,便在暮霭中徐徐西沉。可是,晒谷坪的晒谷人仍未急着收起稻谷,宽阔的晒谷坪上,还有太阳的余温。夕阳把我留在晒谷坪边,遥看生活在6000年前的城头山人升起柴烟。那是由几块石头垒成的炉灶,灶上架着泥片贴筑的夹砂陶罐。升起柴烟的人,和着飞鸟的鸣声絮絮叨叨。啊,真是神奇!陶罐中的米粒儿飘出浓香,这正是我们现代人称之为粥饭的美味。还没到晚宴开始的时间,收获的人还没有完全归来,浓浓的暮色包围着负责准备晚宴的城头山女子。她站在如伞的树下,朝远处看了又看。她的脸庞朝着未来,就像她点燃的火光和煮熟的大米朝向未来。

同类推荐
  • 世界文学与浙江文学批评

    世界文学与浙江文学批评

    20世纪浙江文学批评所取得的杰出成就,既是两浙文化精神在20世纪激变动荡的社会形势下所孕育的文学成果,又与世界文学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密切相关。《世界文学与浙江文学批评》对王国维、夏丏尊、王任叔、冯雪峰、梁实秋以及王元骧这六位在20世纪浙江文学批评发展史上取得了较高理论成就的杰出文学批评家、文学理论家,本书从中外比较诗学、比较美学的角度入手,尽可能地揭示了他们的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研究是如何在两浙文化精神的制约下,接受世界文学的影响,来推动浙江地域文学批评的发展的。
  • 文体在活动中生成

    文体在活动中生成

    传统昕谓的“诗学”,主要指诗歌理论与批评,但是,钱志熙先生在分析了从晚唐到近代“诗学”一词的使用情况后指出,“诗学”一诃,“除了指诗歌理论与批评外,还指构成诗人创作之能力的学理性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诗学是构成诗歌创作的基础,诗学的主体存在于诗歌创作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歌史即诗学史”。 《文体在活动中生成先秦诗学新论》是对先秦诗学活动有关问题的思考心得,分上、中、下三篇。
  • 为自己画月亮

    为自己画月亮

    诗样的华章如夏花一般绽放在生命的旅途中,就让它成为我们青春进军的助推剂,成为一个年轻人可以盛放心事的晾晒场,使人们平凡的人生充满不平凡的履历和财富。
  • 生命的接力如此美丽

    生命的接力如此美丽

    《生命的接力如此美丽》一书为我们展示了出自普通家庭的三代女性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生际遇中,如何以一脉相承的理想追求,来完成自身价值的最大实现。《生命的接力如此美丽》是作者余德庄历时六年的倾力之作,为中国作协和重庆作协重点扶持作品。《生命的接力如此美丽》是一本中国女人书。书里的一家三代女人皆善良、坚强、聪颖,吴雅是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女儿雷吟是加拿大的数学天才。书中记载了她们的奋斗历程,在战争动乱、家庭变动中她们始终以自身的奋斗来抗击外界的纷乱。而书中的历史背景和呈现出的价值观,皆有我们及长辈所走过的历史痕迹。
  • 邱少云的故事(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丛书)

    邱少云的故事(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丛书)

    邱少云(1926--1952),革命烈士,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在一次执行潜伏任务时,不幸被敌人燃烧弹击中,全身被火焰燃烧,但邱少云为了不暴露目标,影响整体战斗部署,始终趴在火中,纹丝不动,直至光荣牺牲,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整场战斗的胜利,年仅26岁。
热门推荐
  • 这是个秘密

    这是个秘密

    一个神秘的大学,一群奇葩的学生,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跟传说,让几个少年成长非常。很多故事只是写手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我也在探索关于K大学,它的秘密。一份古地图,七个标注地,什么是突破桎浩?什么又是一图两画?谜题,需要我们共同揭晓。
  • 花千骨之三世情缘缘

    花千骨之三世情缘缘

    他,是高高在上的长留上仙。她,则是暖若安阳的小姑娘。上一世,他杀了她。而这一世,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呢?是重蹈覆辙,还是继续他们的逆天师徒恋?
  • 简向宛有时裕

    简向宛有时裕

    时裕好心归还被她遗落的手机,不想自己的好意喂了只白眼狼。在这场爱情中,他进,她退,他追,她闪,本以为他的忽然出现是为了报复,却每每在她遇到难处的时候出现的刚刚好。--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一笑春花

    一笑春花

    一份真情何所依?笑泪福祸悲欢离,春意缱绻人微悸,花开叶落子自惜。一朝穿了,醒来时,美人说:“给我打,往死里打···”至此开始一连串的倒霉事件,卷入各种漩涡。装穷乞丐男笑眼如花,似真似假地说:“我可以把自己赔给你!”双重人格大BOSS冰山化温水,柔情款款地说:“你说过的,你以后只嫁我……”……几番欢喜几番愁,谁人得意谁人忧?鞭打、中毒、上断头台、被扔大江……多遇波折,几次生死,女主苦笑连连。在这个异世,她当如何生存?在情感漩涡,她当何去何从?
  • 龙傲神州

    龙傲神州

    军人的天职让他不忘民族国家的命运;沉重的使命让他不能依附于任何国家;两者是冲突,还是能够兼容;伴随着庞大的经济帝国、穿插着众多的美女靓妹、一切只为一个爽字!
  • 菜根谭谋略全本

    菜根谭谋略全本

    《菜根谭》是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体文集。《菜根谭谋略全本》编者以现代人的视野和思维方式来对它进行提炼和演绎,在每则原文基础上都加上了标题,最后还结合古今中外比较有影响的事例对原文进行了更为精辟、深刻的延伸。
  • 穿越之嗜血皇妃

    穿越之嗜血皇妃

    本是最知名的酒吧舞后,却遭到同台舞女的陷害,穿越到不知名的蓝星大陆。成为将军之女,意外被人掳走,她勤学苦练,成为郡主,成为蝶谷谷主,成为罗刹门的最高统治者,誓要报复!辗转于各国太子之间,撒下片片桃花,且看将军之女如何玩转古代!(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我吸血鬼...

    我吸血鬼...

    一个吸血鬼和一个人类女的爱情故事,错了,一个非主流霸道吸血鬼和一个天然人类女孩的爱情故事,又错了,,其实就是徐杰和瑞雪儿的爱情故事。
  • 穿越之皇后不许

    穿越之皇后不许

    她说:常珝,许我一辈子吧。常珝轻抚着她的面颊:“朕不许,你这皇后,朕要与你许上三生三世。”--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菜根谭(第八卷)

    菜根谭(第八卷)

    本书是明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成书于万历年间。作为一部富有汉民族生活伦理思想的著作,它深刻的体现了汉族传统道德生活化的倾向。儒家通俗读物具有儒道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