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94100000026

第26章 德奥指挥学派的巨人们(3)

女中音安黛伊来自匈牙利,也是在战前就结识了瓦尔特;她1921年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首次登台演出《卡门》,之后四十年一直活跃在舞台上。乐队的发挥很精彩,有条不紊;瓦尔特在处理上还是那么浪漫,尤其是末乐章在激烈的片段任由乐团淋漓发挥,而在合唱团进入的极度宁静的段落又让人屏气凝神,具有十足的戏剧效果;虽然有铜管“冒泡”,但总的来说这是瓦尔特与维也纳爱乐乐团最重要的录音。《大地之歌》是瓦尔特用一生来演释的作品。这是1952年5月17日现场音乐会的录音,那个著名的Decca版本正好完成于这场演出的前一天。独唱者和录音室版本相同,女低音费里尔是瓦尔特最心仪的演唱马勒音乐的歌唱家。在这位伟大的英国歌唱家过早去世后,瓦尔特回忆与她合作的马勒《大地之歌》的演出是“音乐生涯中最深刻和最喜悦的经历,没有什么能比她可爱的嗓音更让我感动,而且她有着和嗓音一样美的灵魂,这是能懂得和回应马勒音乐的灵魂。我常常想,在她的演唱中有多少对作品深刻的理解。”这个现场录音效果非常出色,与Decca录音相比更为平衡自然。瓦尔特一共留下过九个第四交响曲的录音,Andante发行的唱片录制于1955年11月6日,那场音乐会还包括莫扎特《布拉格交响曲》和马勒的三首歌曲。担任独唱的女高音居登正值艺术生涯的巅峰,她不仅在欧洲主要歌剧院演唱,而且还在美国大都会歌剧院登台,作为莫扎特和施特劳斯作品的演释家受到广泛欢迎。她明亮而富有魅力的音色为第四交响曲增添了特别的情趣。

瓦尔特作为马勒的最佳诠释者,没有录制一套马勒全集实在是一件憾事。除了第二、第四、第九和《大地之歌》以外,他还录制了数次第一交响曲和第五交响曲。

1961年指挥哥伦比亚交响乐团录制的第一交响曲是瓦尔特录音质量最好的唱片,也是他最后的录音之一。如果想听他较早的录音可以选择Tahra发行的1947年10月16日指挥阿姆斯特丹大会堂管弦乐团的现场。瓦尔特第一次指挥该团是在1923年,而这个乐团也有着演奏马勒作品的传统,在门格尔贝格时期他们至少演出了三十三次第一交响曲,而瓦尔特指挥乐团演奏这部作品也多达二十次。这是一场令人满意的演出,瓦尔特保持着他旺盛的活力和音乐的准确性,录音质量也很好,细节非常清楚。另一首第五交响曲同年二月录制于纽约。瓦尔特有着清晰的分句和卓越的音色平衡感,构造出一个精炼的结构整体。马勒的交响曲有着天然冗长的缺点,第五交响曲每个乐章都很长,尤其是第五乐章;瓦尔特的速度非常紧凑,但又不让人感到急迫,富有人情味的诠释非常吸引人。

莫扎特的作品也是瓦尔特最擅长的领域。他多次出现在萨尔茨堡音乐节,1928年在伦敦科汶特花园歌剧院、1929年在巴黎香榭丽舍剧院都指挥了莫扎特音乐节;他也是最早自弹自指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的人之一。EMI发行的references系列是他在战前维也纳时期的录音,包括第三十八、第三十九和第四十一交响曲,第二十钢琴协奏曲,《G大调小夜曲》(K.525),三首歌剧序曲和《安魂曲》。早期录音中体现出来的风格,与后来五六十年代的哥伦比亚时期相比明显更富有活力,在古典均衡中带着几分浪漫。瓦尔特的钢琴技巧似乎并不太能胜任钢琴独奏,在协奏曲录音中虽然音色圆润,但跑动并不均匀,导致节奏上的不稳定。几首交响曲都表现得非常热烈。《安魂曲》是他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和国家歌剧院合唱团于1937年6月29日在巴黎香榭丽舍剧院的现场演出,担任独唱的伊丽莎白·舒曼、索尔伯格、德莫塔和基普尼斯都是名噪一时的巨星,合唱团的表现厚重却不失灵活;录音虽有瑕疵,但却是瓦尔特最重要的现场记录。

对于其他德奥交响乐作品的演释,贝多芬、勃拉姆斯和布鲁克纳都是瓦尔特的保留作曲家。他在晚年与哥伦比亚交响乐团录制了全套贝多芬和勃拉姆斯的交响曲和几部布鲁克纳交响曲,都被乐迷们奉为经典。那个时期的录音效果极好,速度都拉得很宽;而早期的录音都带有紧张感。贝多芬的“田园”录制于他巅峰时期的1936年,这居然是瓦尔特战前唯一的贝多芬交响曲录音。这个版本的演奏充满活力,并不像后来的立体声录音那样含情脉脉,而是更具有交响乐宏伟而坚固的结构。哥伦比亚公司一直想让瓦尔特为他们录制一套贝多芬交响曲,于是在1941年录制了“英雄”,然后是“命运”和第八交响曲,后来由于唱片业的罢工而使计划中断。1947年又重新开始第二次录音,到1953年完成,乐团是纽约爱乐乐团。1958年至1959年,瓦尔特和哥伦比亚交响乐团又录制了一套立体声。两套全集的发行量都很大,而第一次录制的三首属于稀有录音,当时美国先进的录音技术充分得到了体现,保真度很高。瓦尔特的诠释堪称完美,“英雄”和“命运”都带有很强的悲剧色彩。纽约爱乐乐团的能力也明显高于后来的哥伦比亚交响乐团。

在勃拉姆斯四首交响曲中,最能展现瓦尔特完美控制力的是第三交响曲。和贝多芬“田园”一样,由他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录制于1936年。这是一个异常迅速的版本,一气呵成,丝毫没有悲观情绪;他的勃拉姆斯没有强烈的戏剧性,而是充满古典风格,构建出非常均衡的音响。第二交响曲录制于1950年9月25日,是瓦尔特指挥柏林爱乐乐团在著名的巨人宫的现场音乐会。遗憾的是录音并不理想,尤其是弦乐的音色过于单薄,这也和演出地点缺乏良好的混响有关。

瓦尔特对于布鲁克纳交响曲的诠释比较晚,尽管他在1914年就在慕尼黑指挥过第四交响曲。他第一次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出第五交响曲是1931年,而在战前八十五场与柏林爱乐乐团的演出中竟然没有任何布鲁克纳的交响曲。规模最大的第八交响曲录制于1941年1月26日,这是他指挥纽约爱乐乐团演出季的首个曲目。

这个录音在瓦尔特的手中并不像其他作品那样流畅,他似乎对每个细节的表现都特别在意。尽管如此,柔板乐章还是比现代的演释要快一些。1953年的第九交响曲是瓦尔特四个录音中的第三个,与他早期的风格一样,他把这部作品演释得简单而流畅,比其他指挥家的速度都要快。

奥托·克伦佩勒(OttoKlemperer,1885—1973)无论从音乐上还是身高上都是一个真正的巨人——他高达1.93米。克伦佩勒毅力惊人,1939年不幸被误诊为脑瘤,手术导致部分身体瘫痪;1946年,健康的那条腿又遭骨折;但他居然继续出现在指挥台上。这还没完,1959年他躺在床上吸烟引起火灾,严重烧伤;1966年又摔坏了屁股。

这位多灾多难的巨人最早就学于法兰克福的高等音乐学院,然后在柏林施特恩音乐学院师从普费茨纳。1905年,克伦佩勒在马勒第二交响曲的演出中负责指挥后台的铜管声部。在马勒的推荐下,1907年他成为布拉格德国歌剧院的指挥,接下来就不停地获得新的职位,逐渐达到职业生涯的第一个高潮:汉堡(1910—1912)、不莱梅(1912—1913)、斯特拉斯堡歌剧院(1914—1917)、科隆歌剧院(1917—1924)、威斯巴登歌剧院(1924—1927),最后是柏林的克罗尔歌剧院(1927—1931)。他十分热衷于上演新的剧目,包括勋伯格、欣德米特和斯特拉文斯基的歌剧。

1931年歌剧院关门和1933年纳粹上台迫使克伦佩勒流亡国外,他在美国洛杉矶爱乐乐团担任音乐总监,并于1937年加入美国国籍。在洛杉矶任职期间他逐渐确立了诠释德国传统交响曲的个人风格。战后初期,克伦佩勒轮流指挥布达佩斯歌剧院、科隆广播交响乐团、阿姆斯特丹大会堂管弦乐团。这时他迎来了艺术生涯的一次重大转机,EMI著名的制作人瓦尔特·莱格邀请他录制贝多芬、勃拉姆斯的交响曲系列,并为此组建了爱乐乐团。在伦敦,贝多芬交响曲系列音乐会大获成功,成为当时音乐生活最重要的大事,克伦佩勒很快就在英国和整个欧洲确立了诠释古典交响曲权威的形象。除此之外,他还在科汶特花园皇家歌剧院指挥了莫扎特的经典歌剧《唐璜》和《后宫诱逃》,极受欢迎;他的歌剧唱片也受到追捧。作为犹太人,克伦佩勒在1970年到以色列举行了最后的音乐会系列,曲目包括巴赫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

和最后三首莫扎特交响曲。他于1971年退休,1973年在瑞士苏黎世去世。

克伦佩勒的录音室录音大致分两个时期,早期是柏林克罗尔歌剧院时期,晚期则是与英国的爱乐乐团合作。早期的唱片不多,但曲目的风格相对于晚期要丰富一些。克罗尔歌剧院时期的录音不仅包括贝多芬《科里奥兰》序曲和瓦格纳的“齐格弗里德牧歌”,还有拉威尔的《小丑的晨歌》、德彪西的《节日》《云》和魏尔的《三便士组曲》。当然,克伦佩勒早期最重要的录音,是录制于1927年至1928年的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这个版本极富紧张度和悲剧色彩,速度变化幅度很大,尤其是第四乐章有明显的突然加速,尾声之前的流动处理也是克伦佩勒标志性的特点,在后来的版本中也没有丝毫改变。1927年录制的贝多芬第八交响曲速度很快,乐团的表现很灵活,已能明显感受到克伦佩勒质朴的特点。Symposium公司还发行了罕见的克伦佩勒与洛杉矶爱乐乐团的广播录音,除了莫扎特一首交响曲之外,更能听到为了纪念格什温而演出的作曲家的第二号《前奏曲》,甚至还有普契尼歌剧《波西米亚人》第一幕中著名的两首咏叹调和结尾的二重唱,这都是后来绝对不会出现的曲目。

1946年在巴黎录制的巴赫第五《勃兰登堡协奏曲》和莫扎特《G大调小夜曲》是同时期演释中风格最纯正的版本,速度适中,表情准确,干净利落。

战后五六十年代,随着富特文格勒的去世,瓦尔特和托斯卡尼尼也鲜有演出活动,而新兴的德奥指挥卡拉扬还没有完全确立主导地位,克伦佩勒自然成为诠释德奥音乐的偶像,莱格将他定为EMI公司录制德奥作品的头号人物。当时也正是立体声录音诞生初期,克伦佩勒为EMI录制了大量立体声录音,然而他最受追捧的却是一张单声道唱片——录制于1955年的贝多芬“英雄”交响曲。克伦佩勒可以称为“指挥家中的阿劳”,尤其在后期形成了极度严肃而朴实的风格,没有任何夸张和炫目的处理,每个音符都显得那么耿直,以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呈现在听众面前;这一点在贝多芬交响曲的演释中体现得特别明显。相对于后期的立体声版本,这个演奏更为紧凑而有力度,这也是克伦佩勒的另一个特点,越到晚年他的速度越慢。令人惊讶的是这张单声道录音的效果出奇得好,除了乐器定位以外,丝毫不输给立体声录音。

其他贝多芬交响曲的精彩录音都来自现场。其中第二、第四、第五、第七和第九都是指挥爱乐乐团在伦敦皇家节日大厅举行的贝多芬音乐节上的演出实况,由BBC公司录音,质量非常高。和上面提到的“英雄”一样,乐曲风格纯正,整体感特别好,所有细节一目了然。令人印象最深的是第七交响曲,比例均衡,速度适中,表情质朴,各方面都堪称完美。“合唱”交响曲是1961年的演出录音,头两个乐章与另一个1957年BBC的版本相比,戏剧性没有那么强,但更具有古典风格;第三乐章是能听到的克伦佩勒最轻巧的处理;第四乐章非常具有张力。这个版本能让人彻底忘掉克伦佩勒冗长的录音室录音。同样精彩的现场贝多芬录音还有1954年至1955年间,与科隆广播交响乐团演出的第三、第四、第八交响曲和与柏林广播交响乐团演出的第六“田园”交响曲,分别由Andante和Tahra公司发行。第四交响曲是其中最精彩的演出,他为这部1806年创作的优美作品注入了清新的活力。克伦佩勒在1952年开始执掌科隆广播交响乐团,这是一支成立于1947年的年轻团体,但已经有像埃里希·克莱伯这样的大指挥家指挥过。1954年与柏林广播交响乐团演出的“田园”交响曲流畅动人,层次细腻丰富。

除了贝多芬交响曲外,克伦佩勒指挥的勃拉姆斯、布鲁克纳和马勒的交响曲都有很多经典历史录音留下来。1955年与科隆广播交响乐团的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同早期录音相比,节奏变化更少,非常稳健;和所有现场录音一样,这个版本也比录音室的更加紧凑和活跃。布鲁克纳的第四、第七、第八三部交响曲的现场录音充分展示了克伦佩勒掌控大型交响曲结构的惊人技术。其中“第四”和“第八”都是与科隆广播交响乐团合作,分别录制于1954年和1957年;而第七交响曲则是1958年与柏林爱乐乐团在卢塞恩的现场演出。克伦佩勒的演释充满了绵长的线条、细腻的音色变化和完美的节奏控制,所有布鲁克纳的录音都体现了他过人的理性和无穷的精力。马勒的“复活”交响曲是克伦佩勒最早指挥的作品,他似乎对这部交响曲情有独钟,为它做了数次录音:1965年和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的现场录音是顶峰之作,而Testament公司新发行的1951年5月18日与维也纳交响乐团的现场也十分精彩。与指挥布鲁克纳的交响曲不同,克伦佩勒的演释有些神经质,他令乐团发出带有爆发力的音响,始终扣人心弦。Testament公司别出心裁地对同一个录音作了两个数码转录(两张CD),这是非常谨慎的做法:第一张是“直译”,没有加任何效果;而第二张加入“环境处理”,在不改变原有音质的前提下,为单声道录音加入适当的空间感,在听感上确实很有美化的作用。

克伦佩勒是德国老一辈大指挥家中去世最晚的。他严谨纯朴的风格是交响乐演奏史上最宝贵的财富,在他之后几乎没有哪一位指挥在德奥作品的诠释上能够完全超越他。

同类推荐
  • 眼力:刘光启自述

    眼力:刘光启自述

    《眼力:刘光启自述》本书选取的各篇论文对我国协商民主的框架与理论、要素与实践、个案与思考作出了全面的思考。
  • 董其昌的书法艺术

    董其昌的书法艺术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董其昌的书法艺术》介绍了董其昌的生平事迹、书法艺术特色、书法作品赏析等内容。
  • 墨宝:书法传世名作

    墨宝:书法传世名作

    本书分为仲尼梦尊帖、自叙贴、送梨贴跋、前后赤壁赋、草书诗贴、醉翁亭记、难得糊涂等七部分,内容包括:欧阳询书房夜话写神帖、古典浪漫主义的艺术境界、苏轼两次作《前后赤壁赋》等。
  • 著名歌剧欣赏

    著名歌剧欣赏

    《青少年艺术欣赏讲堂:著名歌剧欣赏》定位为歌剧欣赏入门普及型书籍,收集了世界著名的歌剧,包括《白毛女》、《江姐》、《费加罗的婚礼》、《茶花女》等,并对其进行了讲解与分析,其中包含了歌剧的评论与指导性欣赏,及其创作的背景、故事等。
  • 动画文化学

    动画文化学

    本书首次从文化理论和社会学的双重视角探讨了动画影像的文脉,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动画作品文化现象和文化体系的学术专著。本书用优雅的笔触和深入浅出的写作方式,对动画影像背后的文化现象,诸如女性主义、种族问题、文化地理和文化传播形态等,进行了深刻剖析,构筑起动画文化生态的理论框架。本书以生动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诠释出动画文化的力量:文化是动画艺术保持鲜活的血液,是动画艺术创造奇葩的源泉,是动画产业振兴腾飞的翅膀。
热门推荐
  • 活出精彩人生

    活出精彩人生

    活出精彩的人生,不仅仅依靠努力拼博就能做到的,他还包括各种各样的生活技巧,包括如何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及如何处理外部复杂的人际关系。金点主编的《活出精彩人生》共分七章,从人生的各个方面,向读者介绍各种精彩人生的活法,帮助读者领悟正确的处事和做人的方法,让每一位读者都能在阅读《活出精彩人生》后,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拥有精彩的人生。
  • 深沙大将仪轨

    深沙大将仪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如影随刑

    如影随刑

    本书是一本悬疑短篇合集,共包括十五个短篇悬疑故事。青春里,你总是有很多想要得到的东西,为此你不惜将最亲密的朋友推向深渊,那些和善的皮囊下,其实个个《心怀鬼胎》。那些灼灼的时光,烧掉了覆盖在青春年少和爱情上的斑斑罪恶,只留下一尊让你不忍触碰的《灰白残像》。一段奇怪的视频,一个执著的信念,寂静如死镇的《魂行镇》地下飘来诡异花香,刑警严铮为你破解所有疑云,他是否能够收获自己的爱情。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无法填满的欲壑,身处诡异谜团中的严铮是否能够拨云见日,找到《兽心》的最终真相。
  • The Flag-Raising

    The Flag-Raising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荒野妖踪

    荒野妖踪

    山一般大的巨蛇,你们见过吗?背生双翅的双翼白虎,你们见过吗?沧海流破的凶险,你们见过吗?三合五行的大格局,你们见过吗?恶鬼、妖灵、邪魅、凶兽齐出,就在你我身边!
  • 蛮妻休夫

    蛮妻休夫

    春宵一刻,妈的竟然不知道对方是什么人。再是一道晴空霹雳,老爹老娘把她给直接嫁了,美其名曰:指腹为婚。夫君神秘的让人想抓狂,她一纸休书,没时间陪他玩!
  • 重生2001

    重生2001

    国企宅男带着他的移动硬盘,重生回到2001年的故事。
  •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与众不同的才女,与众不同的解读。《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精选李清照39首经典词作,每一首词作都反映着李清照的一段人生经历。全书以李清照的爱情为主线,贯穿其不同时期的心路历程,分为“情窦初开”、“厮守白头”、“相濡以沫”和“物是人非”四个部分。作者在品读李清照诗词时,并不拘泥于传统中的“寂寞愁苦”,而是看到了李清照的大丈夫气质和独立的女性人格,视角独特,文笔浪漫,细腻优美地记录李清照的生命历程,精雕细琢地诠释李清照的内心世界。
  • 梵天问道录

    梵天问道录

    小五的信仰是:背锅我来,送死你去。梵天世界,开天成功后N年。小五来了,不求风光万丈,但求问道逍遥。修炼的世界,修炼才是王道,力量才是真理,长生才是理想,强者才是解脱。
  • 流水与落花

    流水与落花

    青春像是漂浮在流水上远去的落花,还来不及把它摘下就丢在了天涯。从枯枝烂叶中看到的嫩芽,能走过几个初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