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00800000031

第31章 康德(1)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启蒙运动时期德意志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被誉为“人类哲学界的哥白尼”。

康德是人类思想天空的一颗巨星。他发表了震惊世界的“三大批判”论著——《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当代德国著名哲学家、现代存在主义哲学奠基人卡尔·雅斯贝斯将康德与柏拉图、奥古斯汀并列称为三大“永不休止的哲学奠基人”。

康德生平

1724年,伊曼努尔·康德生于东普鲁士的柯尼斯堡的一个小手工业者家庭。6岁那年,康德进入小学学习,1740年进入柯尼斯堡大学学习。

1755年,康德提出学位论文《论火》,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匿名出版《自然通史与天体论》,第一次在长期统治人们思想的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缺口。

1775——1768年,康德发表的论著有:《对形而上学认识论基本原理的新解释》(1755年)、《自然地理学讲授提纲》(1757年)、《试对乐观主义作若干考察》(1759)、《对丰克先生夭亡的想法》(1760年)、《三段论法四格的诡辩》(1762年)、《将负值概念引入哲学的尝试》(1763年)、《对于美好和崇高的感情的观察》(1764年)、《论空间方位区分的基本根据》(1768年)。1769年是康德的哲学思想发展的关键一年。由于受英国经验主义影响,特别是省察到休谟所提的有关因果联系有无必然性问题的重要意义,他从莱布尼茨·沃尔夫学派哲学的“独断的美梦”中猛醒过来,开始从“先批判时期”向“批判时期”过渡。

1769年,康德受埃尔兰根大学聘请,担任教授职务;次年受耶拿大学聘请,3月被任命柯尼斯堡大学逻辑和形而上学编内正教授职务,并提出《感觉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理》论文,进行答辩。

1780年,康德开始《纯粹理性批判》一书的写作,他的哲学思想进入批判时期。

在1781~1790年的10年间,康德的构成批判哲学体系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导论》、《判断力批判》3部巨著相继问世,另外还刊行了《未来一切形而上学导论》(1783年)、《道德形而上学原理》(1785年)、《对人类历史起源的推测》(1786年)、《论目的论原理在哲学中的运用》(1788年)以及其他10多篇论著。

1786年冬,康德被选为柏林科学院院士。

1792年起,康德担任柏林科学院哲学部主席,同年发表《论人的劣根性》,次年春发表《论理性范围内的宗教》。《论理性范围内的宗教》出版后被指控为滥用哲学,歪曲并蔑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政府要求康德不得在讲课和著述中再谈论宗教问题。同年9月,康德发表《论格言:道理上可以说得过去,可是实践上却行不通》。

1794年,康德发表《论月球对气候的影响》;同年6月发表《论万物的终结》;7月,康德被选为彼得堡科学院院士;10月,康德因为就宗教问题发表意见受到国王训斥。第二年发表《永久和平论》。

1796年,康德发表《论灵魂的器官》,同年6月23日,康德最后一次讲课,自此离开了讲台。

1797年,康德发表了《道德形而上学》,同年9月发表了《论出于利他动机而说谎的虚妄权利》。

1798年,康德被选为西恩(意大利)科学院院士;同年秋发表《学科间纷争》和《人类学》。1799年,康德发表了生前最后一篇文章——《论与费希特科学哲学之关系》。在这篇封笔之作中,康德对费希特的科学哲学给予的评价是:一钱不值。这是康德作为哲学家的最后一句话,从此他就告别了哲学舞台——他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1801年,康德请求解除他科学院评议委员会成员的职务。

1804年2月12日上午11时,伊曼努埃尔·康德在家乡柯尼斯堡去世。

康德著作

康德的著作主要有:

《纯粹理性批判》(1781)

这本书不但是康德最重要的学术著作,也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1781年这部著作的第一版于问世,但是被人误解为“贝克莱主义”而使康德异常苦恼。六年后,康德对这部书作出了修订,主要是大大地压缩了有关再生的想象力的派生作用的部分和增加了“对唯心论的驳斥”这一节。

《实践理性批判》(1788)

本书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的归宿和目的。所谓“实践理性”,是指实践主体的意志,对于实践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规定道德行为的“意志”的本质以及它们遵循的原则。全书包括“纯粹实践理性的原理论”和“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两大部分。该书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把人的主体性问题突出出来,强调了人格的尊严与崇高,表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判断力批判》(1790)

本书是康德著名的“三大批判”中最后一部。也被称为“第三批判”。全书分为序言、导言、“审美判断力批判”和“目的论判断力批判”四部分。后两部分为本书的重点,“审美判断力批判”分为审美判断力的“分析论”和“辩证论”;“目的论判断力批判”则分为目的论判断力的“分析论”和“辩证论”及“目的论判断力的方法论”与“对于目的论的总注释”。

康德的批判哲学

对于自己的批判哲学,康德也将它称之为“超越哲学”,因为这是一种纯粹理性的,即使用科学方法对世界、事物的认识是建立在感官的、经验的基础上的。康德的批判哲学依赖于我们天生的认知能力与现实世界对我们感官的作用。在这里同,康德没有把研究与思考局限在感官世界。而是通过他对人类理性的实际应用的观察,发现了那些超越感官世界的重要东西。

纯粹理性批判

“纯粹理性”,是指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批判”,是指对这种纯粹思辨的理性进行一种考察,以便弄清人类知识的来源、范围与界限。康德认为,这样既可避免独断论,又可避免怀疑论;对于纯粹理性的这种批判的考察,是进行其他哲学理论活动的先决条件。《纯粹理性批判》在哲学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近代欧洲辩证思维的发展。

感性、直观、经验

在“先验直观”中,康德提出了几个最基本的概念:

第一基本概念:感性。

感性:是指在我们受到对象刺激时接受表象的能力。

第二个基本概念:直观。

直观:是指人类感官的感觉,知识和对象发生关系必须通过直观。

只有感性才会让我们产生直观印象。感性是一种功能,直观是一种具体的呈现状态,当感性直观给予的现象与知性思维相结合时,就形成经验知识。

第三个基本概念:经验。

经验:是指用结合或分离的方法将感性印象的原料制成称为经验的“关于对象的知识”

直观分为经验性直观和非经验性直观,或者是验前直观和验后直观两种。

验前直观是指不依靠任何感官印象即任何经验的知识,直观的过程与其结果不同时发生。验前直观还不能认为彻底脱离经验。一般地,它在根源上还属于经验性直观,但在运用方式上,这种直观可以脱离经验之呈现而在想象中为我们所拥有。

验后直观是就经验的知识而言,直观的过程与其结果同时发生。

任何一种理论的定义,不管是独断论还是经验论,在语义上都要采取判断形式。康德将判断分为分析与综合两种。

总之,时空使验前综合判断成为可能,但它依然属于感性的先验形式。根据这一条件,属于知性的纯粹验前综合判断——范畴也被建立起来,尽管两者存在本质的差异,但由于都涉及同一种使用功能,即验前综合判断,从而使先验感性与先验知性结合于一个认识统一体中,并同时使先验知性形式即范畴能够适用于感性内容,在原理分析部分,更是能够使范畴应用于经验的中介——图式转化为时间性的量。甚至对大部分原理,康德都可以用属于验前直观的数学的数以及由此而被还原成的时间的量来说明。

空间与时间、现象与物自体

康德说:“一切外部现象都是在空间里,而且是按照空间的种种关系在验前就被确定的那样。从内部感官的原理来说,任何现象,即感官的一切对象都是在时间里,而且必然处在时间关系之中。”

康德认为来源就在于时间与空间。但是,这些知识只是在对象被看作现象的范围上才适用于对象,一旦超出这个范围,便不能认为是在客观地使用它们。同时,时空的这种形式性即便只依附于我们关于这些物自体的直观,我们一样可以确信,这些经验性知识是客观有效的。

不仅外部直观,即便内部直观也同样以客体表象的方式为我们所直观着。外部客观的直观和心中的自我直观同样在空间时间里,在给予的对象与全体的关系中,这样的属性是依靠主体的直观方式的。因此就这种对象作为现象来说,要和它自己作为物自体区别开来。所以,当我们涉及物体和灵魂的空间与时间时,其性质是处在我们的直观方式里,而非处在对象本身里。总之,康德认为,凡和对象的表象不可分开,不能在对象本身找着的东西,而总是在其对于主体的关系上才有的,就是现象。

康德说:“作为现象来说,它们本身是不存在的,而只能存在于我们里面。物自体离开我们感官的感受性,它究竟是什么无从知道。我们所知道的无非是我们知觉这些对的方式,而这方式为我们所特有,我们只与这方式有关。空间与时间是这种知觉方式的纯粹形式,而一般的感觉就是质料。我们所验前知道的惟有空间和时间,它们是在我们一切现实的知觉之前所知道的,因而这种知识就称为纯粹直观。感觉在我们知识中能导致‘验后知识’,它产生‘经验性直观’的那种东西。无论我们的感觉属于哪一类,纯粹形式绝对必然地依附于我们的感性;而质料则能在各种各样的形式中存在。即使我们的直观能达到明晰性的最高程度,我们也不能借此更近于物自体,我们所知道的依然不过是我们的直观方式。”

概念的划分

直观和概念相结合形成知识。直观和概念分为纯粹的与经验的。纯粹直观为“某东西被直观”的形式,而纯粹概念只含有一个对象的一般思维形式。纯粹直观和纯粹概念是验前可能的,而经验性直观和经验性概念只是验后才有其可能。

相对于感性,康德又提出了知性概念,即“使我们能够思维感性直观的对象的能力”。知性不能直观,感性不能思想,通过两者相结合知识才发生。关于一般知性规则的学问称为逻辑。逻辑又成为纯粹普遍逻辑和应用逻辑。纯粹普通逻辑只处理验前原理而应用逻辑处理逻辑的经验性原理。

先验逻辑对应于先验感性。康德认为先验与验前的区别在于:并非任何一种验前知识都应称为先验的,而只有我们借以知道某些表象、只能验前使用或只在验前成为可能而且又知道为什么是这样的,这种验前知识才称为先验的知识。很显然,先验是验前范围内能被证明其有效性的概念,如同先验感性中验前有效的直观形式的时间与空间。同样,在先验逻辑中,既不作为来自经验的概念,也不作为来自感性的概念,我们先为自己形成了关于知识的一种科学的理念,依据这种理念,我们完全在验前想到对象,从而确定这种知识的起源、范围与客观有效性。如此一来,我们就是在研究先验逻辑而非普通逻辑。

在先验逻辑中,我们将知性孤立起来,将单独起源于知性的那部分思想从我们的知识中分开。同时,康德也提醒我们,这种纯粹知识的使用要依靠一种条件,即它所能适用的对象是在直观中被给予出来的,这便是先验逻辑中先验分析论的运用。倘若超于经验地单纯使纯粹知性独自发展,那么就将产生幻象而变成先验辩证论了。

范畴及其演绎、验前综合判断

康德认为,一切经验除了某东西通过它而被给予出来的感官直观之外,此外还包含有一个对象的概念,这对象一开始是在直观里被给予出来的,即作为现象的。因此,一般所谓对象的概念实存于一切经验性知识的基础上,而为其验前条件。因此范畴作为验前概念,其客观有效是以这事实为依据的,即就思维的形式来说,只有通过范畴,经验才能成为可能。范畴之所以必然地而且验前地与经验的对象有关,其原因在于只有以范畴为媒介,经验的任何对象才能被思维。

康德说:“即使先验演绎中经验已无法跟上纯粹概念,而得出的结论仍然是以可能经验为条件的。”

在“纯粹知性概念的先验演绎”中,“综合”被称为知性活动的核心。综合即是联系,可以是各种概念的联系,也可以是直观杂多的联系。只有统一性加在杂多的表象上才能成为联系,而范畴中已经预先假定了联系的可能。

判断的逻辑机能是范畴,范畴的数目难以确定。康德说:“我们知性的这种特性,即它只能通过范畴而在验前产生统觉的统一性,而且只靠这样的范畴,只靠这个数目的范畴而产生统觉的统一性,这是很难再加以说明的,正如我们为什么只有这些判断的机能而别无其他的判断机能,以及为什么只有空间与时间是我们可能的直观形式,很难加以说明一样,尽管范畴的数量及方式虽然已经给出,但不能简单的认为这就是精确无比的,只不过就目前的知识能力而言,我们对范畴的拟定就在这个范围里。”

关于“综合”的概念,先前我们提到过,这里要补充说明的是“综合”的两种方式:一种是形象的综合;另外一种是知性的综合。形象的综合也称想象力的先验综合,它又分为生产性的想象力的综合和再生性的想象力综合。

当然,想象力依然属于先验范畴,它与知性很难彻底的区分,但可以肯定的是,想象力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它的先验综合机能因其原始反而具有知性、感性的双重色彩,感性在这里以形象方式显现。

人的判断力与图型原理

在先验分析论中,我们探讨的是知性纯粹形式,在“原理分析论”中要探讨的是,知性纯粹形式在运用于经验事物时所产生的知性规则为什么能够适应于事物,也就是怎样来辨别某事物是否从属于这些规则。要对此进行探讨,我们需要具备一种能力,那便是判断力。

判断力这种能力很大程度上受天赋影响,甚至可以说是由天赋而来,非后天教导所能获得,它是属于先验逻辑而非普通逻辑。普通逻辑只讨论抽掉一切感性内容的纯粹知性形式,而先验逻辑则是在一般直观的前提下使得验前规则具有一种客观有效性,即能在验后证明其为得当,从而这一验前规则就成为有效的先验规则了。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先验判断力的恰当使用,纯粹知性的图型法便是判断力要使知性纯粹概念成为可能所必须遵照的感性条件。

关于图型,康德主要提到了三种:一是空间,即外感官所有一切量的纯粹意象;二是时间,即内感官一切量的纯粹意象。三是数,即作为知性的一个概念的量的纯粹图式。

同类推荐
  • 半壁史书历史上那些姐儿们1

    半壁史书历史上那些姐儿们1

    作者从汉朝吕后开始,历数西汉时期著名女性的故事。吕后、窦太后、卓文君、赵飞燕……她们的故事在作者笔下幽默诙谐,又不失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历史苍凉的反思。此书是继当年明月和袁腾飞之后又一论史巨作,以其戏谑、夸张的笔法,风行于百度魔兽世界吧和天涯煮酒论史论坛,受到网友追捧,被冠之以“欢乐版红颜史诗”。那些你不知道的历史故事,那些你一知半解的历史史实,那些你好奇已久的美人的秘密,那些充满争议的女人,都可以在本书中得到答案。你还等什么?赶紧拿起此书,寻找答案吧。
  • 舒伯特(名人传记丛书)

    舒伯特(名人传记丛书)

    他对音乐执着追求,善于捕捉瞬间的灵感,时常陶醉于创作之中。他虽然一生总是遭遇困境与贫乏,但却为人类留下了大量的不朽之作,他谱写的一曲曲乐章都是旷世名曲。本书生动客观地讲述了音乐巨匠弗朗茨·舒伯特短暂又充满传奇的创作生涯,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坚韧顽强的精神是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 大梦飞天:王永志传

    大梦飞天:王永志传

    在中国航天界,王永志院士有着敢为人先、善打硬仗的美誉,他参与领导及指挥的所有发射任务全部成功。他亲历了我国导弹、火箭及载人航天事业的风风雨雨,把人生轨迹与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紧紧相连。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王永志成为我国把航天员送入太空的领军人。由于功勋卓著,王永志获得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5年被授予“载人航天功勋科学家”荣誉称号。他用一个中国科学家自强不息、拼搏不止、富于创新的精神,为飞天梦圆的中国航天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华章。
  • 李鸿章全传

    李鸿章全传

    李鸿章是种种变革的最早提倡者,自1850年来,这些变革已经开始改变中国的社会结构和人们的行为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李鸿章无疑是19世纪的一个缔造者。但是,正如赫伯特·斯宾塞在其《伟人史观》的评析中所述,我们必须记住“伟人必须与那个诞生了他的社会的所有现象归为一类,伟人是这个社会所有过往的产物。他是整代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与同时代的人都是长久以来各种巨大力量所形成的产物。”
  • 中国大教育家的故事

    中国大教育家的故事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个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为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兴旺,一批批优秀人物前赴后继,不懈努力,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热门推荐
  • 星星辰之一直爱

    星星辰之一直爱

    她是一个孤儿,从小在孤儿院长大,孤儿院的小朋友戏弄她,院长讨厌她,饭都是别的小朋友吃剩的,被子也是最薄的,但她从不放弃,微笑面对现实。经过十六年春秋,她离开了孤儿院,到了外面生活,她来到了圣湘学院读书。她在圣湘交到了一个知心好朋友,然后她遇到了他,她的人生渐渐明亮起来,他们会擦出怎样的一段火花呢?
  • tfboys之玻璃夜

    tfboys之玻璃夜

    本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本文说了tfboys开演唱会遇见了一见倾心的女孩-简初晴。那这个女孩又会和他们发生什么呢?本文很民主一般重大的事情就投票决定。
  • 穿梭于百万时空

    穿梭于百万时空

    被陨石砸中的骚年诡异穿越了,顺带送了个系统。“系统?还有这东西。那你一开始怎么没告诉我?”“哦,我忘了。”“我叫沐酒,是‘秃头养成系统’的管理者,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咨询我哟~”“我能吐槽这名字吗?”
  • 周易雅正

    周易雅正

    本书系作者经过二十年研究,彻悟易学原委后对《周易》做的白话注解。作者指出《周易》以奇卦为经、偶卦为纬,每两卦为一对,编织了一个立体章回式结构,是周公旦借卜辞形式记录文武二王开国事迹,用来教诲后世的著作。其中,上经是写周武王的业绩,下经是写周文王的故事,乾坤既济未济四卦分别为上下经的概论。全书抓住此线索,逐字逐句进行白话解读,条理清晰,了无阙疑,再现了这部传世奇书的本义。
  • 在公交车上遇见爱因斯坦

    在公交车上遇见爱因斯坦

    本书为青少年量身定做,深刻精辟阐释了爱因斯坦有别于常人的思考术,其中有思维上的,有学习上的,也有为人做事上的,阅读它可以轻松学得天才思考术。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思考方式,将会决定他的人生。纵观古今中外所有的成功人士,他们的成功虽各有方法和特点,但都有一个共同点:不拘泥,不刻板照搬。天才思考术可以让青少年勇于创新,不受环境的限制,在未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 羽客云随

    羽客云随

    天方破晓,万物复苏。一辆公交车,拥挤的角落,站着一位身背厚重包的斯文少年,面容俊朗,文质彬彬。因为鼻梁的架着的金丝镜架,看去更令他平……
  • 将门嫡女种田忙

    将门嫡女种田忙

    她的祖父是大名鼎鼎的三军统帅,可惜是“以前的”;她的父亲是威名赫赫的北军大将,可惜是“获罪的”。她原本虽然痴傻,却有着最尊贵的家人和身份,可惜转眼之间,天之骄子变成山野村夫,名门贵女化作乡姑田妇。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当她变成她,刹那间,风云际会,红颜乱世。一颗尘世间最温暖的女儿心一滴天地间最冰冷的男儿血一段男女间最缠绵的情之恋为了他,她愿意下得厨房,还上得厅堂为了她,他愿意上得厅堂,还下得厨房是谁说,她只是会种田的傻子是谁说,他只是会杀人的疯子且看——
  • 古有小镇名青衣

    古有小镇名青衣

    为复活白虎,为战神职责,战神苏将与魔君同归于尽。转世投胎,在青衣小镇结朋友,走江湖。一个人的成长之路,一代战神的蜕变之旅。从人间江湖,到九重天阙,带你领略不一样的成长历程!
  • 凤遨天下误惹废柴妖孽九小姐

    凤遨天下误惹废柴妖孽九小姐

    她高傲冷漠,是21世纪的冷血杀手。伸手遮雨,翻手为云,无人能挡;一朝穿越为世家子弟,却受尽白眼,亲离朋谑,只是一具废柴之躯。黑眸出展锋芒,大陆劫难,风起云涌.......他身份尊贵,却为她屡次犯险,他本该远离红尘,踏破圣境,却只为她一笑而挽留:“若这世人都阻止我和她在一起,那我便逆天而行,守护着她.....他和她琴箫合拍;凤鸣龙守。在三生池下,他握住她的手,相约三世情缘........
  • 快乐心灵的亲情故事

    快乐心灵的亲情故事

    故事是青少年认识世界的一扇窗口,是开启智慧之门的一把钥匙。当青少年朋友们面对失败、遭受挫折和感到失望时,本书会给他们力量;当青少年朋友们迷茫和失落之际,本书会给他们慰藉。一个个短小平凡的故事,简单的语言,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一个智慧的人必然是一个善于从平凡的事情中、从简单的语言中领悟大道理、发现大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