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03900000016

第16章 曾国藩周旋官场的玩权秘诀(1)

权经秘语

凡与人交际,当求其诚信之素孚,求其协助,当量其力所能为。有人每每求人,好开大口,尚不脱官场陋习。余本不敢开大口,而人亦不能一一应合,便略亮我之诚实耳。

——引自曾国藩《权经》之六官场如战场,残酷无比,尽管如此每个人还是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当官的机会。其实,如果某人不具备周旋官场的特殊本领,倒还不如平淡一生,因为官场的格斗极其残酷,尤其是近代官场。曾国藩作为清朝重臣,对官场上的周旋之术,有其自身绝有的玩权秘诀,以保平安。

■权经一:官大“势”大

——曾国藩对清廷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他以居高位挽救江河日下之王朝,不说不存在一种形如高度的历史般之责任。

客观地说,个人的作用,哪怕是那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风云人物,他们的作用也终究是有限的。个人的成功有时又恰恰是时代的悲哀。个人的无奈有时又恰恰是历史的进步。曾国藩自从中进士后,就立志成为国家屏藩,即中流砥柱,以后他平太平天国、剿捻、办教案,几乎难以措办的事都由他经手。但他又感到十分无奈,即这个江河日下的王朝并非如他这样的几个人就能挽救的。回天虽无力,兴亡当有知。曾国藩对清廷的认识也是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玩权实战:在黄河里洗澡

太平天国失败后,清朝不但没有出现“中兴”之势,反而形势一天比一天糟。这不能不引起曾国藩的深思,使他进而联想到清王朝未来的命运。一天他对赵烈文说:“今日有四川庶常来见,其言谈举止不类士夫。前日有同乡庶常送诗,排不成排,古不成古。国家所得人物如此,一代不如一代,文章与国运相关,天下事可知矣。”他一边说,一边不停地皱眉头。不过仅此而已。作为统治阶级最高层的一员,他没有也不可能再往深处去想。但是,地位较低的赵烈文却已经有了成熟的看法。

1867年6月20日晚,曾国藩和赵烈文像往常一样在一起闲聊。曾国藩说,京中来人云,“都门气象甚恶,明火执仗之案时出,而市肆乞丐成群,甚至妇女亦裸身无衤夸。民穷财尽,恐有异变,奈何?”赵烈文说:“天下治安一统久矣,势必驯至分剖。然主威素重,风气未开,若非抽心一烂,则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度之,异口之祸必先根本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意思是说,全国统一安定的局面已经很久了,势必渐渐走向分裂。但皇帝的权威一向很重,割据风气尚未形成,除非中央政府首先烂掉,否则不会出现国家土崩瓦解的局面。以我的揣测,将来的祸患必是中央政府首先垮台,而后天下无主,人自为政,这种情况的发生大概不会超出五十年了。曾国藩一听,立刻皱起眉头,过了好久才说:“然则当南迁乎?”赵烈文说:“恐遂陆沉,未必能效晋、宋也。”就是说,恐怕是彻底灭亡,不会再像晋、宋两代那样,出现政权南迁、南北分治的局面。曾国藩有些不服气,同赵烈文争辩说:“本朝君德正,或不至此。”赵烈文说:“君德正矣,而国势之隆,食报已不为不厚。国初创业太易,诛戮太重,所以有天下者太巧。天道难知,善恶不相掩,后君之德泽,未足恃也。”曾国藩无言以对,沉默良久方说:“吾日夜望死,忧见宗礻石之陨。”实际上多少默认了赵烈文之论。

从此,曾国藩开始反复考虑赵烈文提出的问题,尤其集中于清王朝会不会“抽心一烂”、“根本颠仆”这个问题上,各种想法不断闪现在他的脑海里,流于他的语言中。有时他同意赵烈文的看法:“京师水泉皆枯,御河断流,朝无君子,人事愤乱,恐非能久之道。”有时又不同意赵烈文的看法:奕讠斤为人“聪颖”,清朝“君德正,勤于政事”,那拉氏大权独揽,遇事“威断”,为前代所无。意思是,清朝大概不会发生像赵烈文所说的那种“抽心一烂”的事。为此,赵烈文同他争辩说,奕讠斤“聪明信有之,亦小智耳。”“身当姬旦之地,无卓然自立之心,位尊势极,虑不出庭户,恐不能无覆悚之虞,非浅智薄慧,涂饰耳目之技所能幸免也”。还说,“勤政”无补于兴亡,“威断”则易受蒙蔽。“中兴气象,第一贵政地有人,奄奄不改,欲以措施一二之偶当,默运天心,未必其然也”。曾国藩最后虽无言以对,但并未心服,对清朝的所谓“中兴”仍抱有幻想。不久,清廷发来上谕,依总理衙门奏请,令督、抚、将军就外交问题各抒己见,具折奏闻。据说,总理衙门在“折中开诚布公,于十年仓卒定约及历年办理情形,尽去虚文讳饰;于日后如何杜其要挟及条约应准应驳,殷殷下问,颇有中外一家之象”。曾国藩请赵烈文过目后非常兴奋地说:“此折所关甚大。枋国不能如此,中兴其有望乎?”接着又慷慨陈词地说“国运长短,不系强弱,惟在上者有立国之道,则虽困不亡”。并举南宋和金朝在强敌威逼下幸存一时的例子得出结论说:“其妙如此,圣人所以动称天命也。”意思是,清朝说不定能像宋晋两代那样,偏安一隅,苟延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他的这种侥幸心理一直保持到1869年赴任直隶总督之后。

自1869年1月1日至2月9日,曾国藩在北京住了一个多月,先住在金鱼胡同贤良寺,后移居宣武门外法源寺。在此期间,曾国藩除访亲问友会见各方要员外,还先后四次受到那拉氏的召见,两次参加国宴,并在宴会上以武英殿大学士排汉大臣班次第一。这是曾国藩一生中最感荣耀的活动。在此之前,曾国藩还没有见过拉氏、同治帝以及奕讠斤、文祥、宝均[]金等军机大臣,通过观察、谈话和访亲问友,他对清政府中的核心人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2月9日,曾国藩从北京动身,沿途巡视永定河等水利设施,直至16日才到达保定,接任直隶总督。通过一个时期的了解,他发现清朝的实际情况比他原来预料的还糟,到处是一片混乱,从中央到地方没有可以依赖的人材,整个清王朝已经像一艘千孔百疮的破船,只好眼看着它一天天地沉没下去,再也没有浮起的希望。

5月28日,赵烈文到达保定的当天晚上,曾国藩就迫不及待地向他吐露了自己的悲观心情:直隶“吏治风俗颓坏已极,官则出息毫无,仰资于徭役;民则健讼成性,藐然于宪典。加以土瘠多灾,暂晴已旱,一雨辄潦”,使他深感诸事棘手,“一筹莫展”。但最使他失望的还是清政府领导核心中根本没有一个足以力挽狂澜,复兴大清之业的人。他分析清政府中的主要人物说,“两宫(指慈安、慈德两太后)才地平常,见面无一要语;皇上冲默,亦无从测之;时局尽在军机恭邸(奕讠斤)、文(义祥)、宝(宝均[]金)数人。恭邸极聪明而晃荡不能立足;文伯川(文祥)正派而规模狭隘,亦不知求人自辅;宝佩衡(宝均[]金)则不满人口。朝中有特立之操者尚推倭艮峰(倭仁),然才薄识短。众更碌碌,甚可忧耳”。

曾国藩的这段话,可以说是对他与赵烈文关于清朝能否中兴问题争论的一个总结。赵烈文早就认为,清朝将太平天国镇压下去之后,虽然不少大人肆渲染所谓“同治中兴”,但从上到下竞相腐败,根本没有复兴的希望。经过两年的争论和观察思考,曾国藩基本上同意了赵的论断,得出大体与赵烈文类似的看法:清王朝从上到下都腐败无能,再没有复兴的希望,它的灭亡不过是个时间和具体方式问题。

○玩权实战:吾法即国法

曾氏重视法制,主张法治的重要表现是,既不能任意赦免,又不可随便赎罚。他称赞西汉匡衡、东汉吴汉不愿赦,三国时期刘备、诸葛亮不谈赫。认为赦免会使子孙不肖,士兵傲慢。曾氏虽说赎有定数,不排“过失”、“老疾”,似乎特殊情况可以赎罚,但他又强调“于词讼罚捐,概行停止”,主张有罪必得罚。

这种不准赦免与赎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法律面前的平等和一律依法办事的原则;但不免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和没有掌握好时宜,并反映了他严厉惩罚农民起义军的立场和态度。

曾氏重视执法人才的品格、才识,要求执法者既公又明,为民便民,否则立法再好,也会“全失本意”。他强调“任法不如任人”。这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又对后来产生了深刻的启示和影响。如清光绪年间刑部尚书薛允升说:“有法治而无治人,法亦系虚设耳”。“有法治尤贵有治人。”清末修订法律大臣沈家本认为,执法人才之重要,不仅在立法,更在执法。他说:“有其法者,尤贵有其人矣。”

曾国藩主张认真执法,重视执法人才;而执法人才主要是中央和地方都各级官吏。官吏有维护政权,保证实行国家所定法律的责任。但因他们有权,也可破坏法律的执行,借用法律谋私利,毁法坏法。

曾国藩以法治吏有其特殊的手段,首先明确为官任职是为民,并将管理钱粮、狱讼视作为民的主要标尺。曾氏采取培养、甄别、选举、考察等方法选拔官吏。对于官吏的要求是平等待人,不贪污不受贿,用人唯公唯贤,不唯私唯亲。对于谋私、受贿、害民之吏,惩治严厉,立即斩首,“就地正法”。自《汉律》、《唐律》及以后历代法律,对贪污受贿、谋私害民的官吏,均有惩治规定。如《唐律》将“枉法”、“不枉法”、“受所监临财物”列为“六赃”之三。正如薛允升所说:《唐律》之受赃,俱指官吏而言,枉法为重,不枉法次之,所受监又次之,故载在职制律。”“职制律”是专门考察、检查官吏行为的法律,受贿、坐赃为其重要内容,并要求官吏廉洁,严惩贪污腐化。曾国藩关于选举、考察、培养官吏及以法处理谋私、受贿的思想和主张,继承了汉、唐以来任人唯贤和严惩贪官的优良传统,对于晚清政治特别是地方政权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对后世也具有积极意义。

曾国藩在对太平天国革命的军事镇压活动的同时,便对所辖地区的吏治进行了整顿。曾国藩认为地方是全国的行政机构的基础,整饬吏治也必须由州县做起。为此,曾国藩亲手制定了约束州县官吏的《劝诫浅语十六条》,作为各级地方官吏廉洁奉公的准则。从“十六条”的内容中反映了曾国藩对于整饬吏治的态度。“十六条”包括了劝诫州县、劝诫委员、劝诫绅士、劝诫营官等各四条:

劝诫州县四条

上而道府,下而佐杂,以此类推。

一曰治署内以端本

宅门内曰上房、曰官亲、曰幕友、曰家丁;头门以内曰书办、曰差役。此六项者,皆署内之人也。为官者欲治此六项人,须先自治其身。凡银钱一分一毫,一出一入,无不可对人言之外,则身边之人不敢妄取,而上房、官亲、幕友、家丁四者皆治矣。凡文书案牍,无一不躬亲检点,则承办之人不敢舞弊,而书办、差役二者皆治矣。

二曰明刑法以清讼

管子、荀子、文中子之书,皆以严刑为是,以赦宥为非。子产治郑,诸葛治蜀,王猛治秦,皆用严刑,以致×安。为州县者,苟尽心于民事,是非不得剖辨,谳结不得不迅速。既求迅结,不得不刑恶人,以伸善人之气;非虐也,除莠所以爱苗也,惩恶所以安良也。若一案到署,不讯不结,不分是非,不用刑法,名为宽和,实糊涂耳,懒惰耳,纵奸恶以害善良耳。

三曰重家事以厚生

军兴以来,士与工商,生计或未尽绝。惟农夫则无一人不苦,无一处不苦。农夫受苦太久,则必荒田不耕;军无粮,则必扰民;民无粮,则必从贼;贼无粮,则必交流贼,而大乱无了日矣!故今日之州县,以重农为第一要务。病商之钱可取,病农之钱不可取。薄敛以纡其力,减役以安其身;无牛之家,设法购买;有水之田,设法疏消。要使农夫稍有生聚之乐,庶不至迷徙一空。

四曰崇俭朴以养廉

近日州县廉俸入款,皆无着落,而出款仍未尽裁。是以艰窘异常。计惟有节用之一法,尚可公私两全。节用之道,莫先于人少。官亲少,则无需索酬应之繁;幕友家丁少,则减薪工杂支之费。官厨少一双之箸,民间宽一分之力。此外,衣服饮食,事事俭约;声色洋烟,一一禁绝;不献上司,不肥家产。用之于己者有节,则取之于民者有制矣。

其他还有劝诫营官四条,劝委员四条,劝绅士四条,这十六条,曾国藩命刻印成册,使州、县官人手一册,希望他们能将不贪财、不沽名当作座右铭。

曾国藩不辱圣命,峻法的刚挺之气令枉佞之徒胆战,为小贪官为之忐忑,这种作风一直到他任直隶总督时还如此。

我们来看曾国藩这份陈折便可略知一二:

直隶风气的败坏,竟是各省所未听说过的。我到任以后,不得不大力整顿,把清理积案,停止任意摊派作为头等大事。严明法纪,违者严惩。我自认自己不是铁腕人物,就在近期的江南之治也是很宽容的,但是如今在直隶却严厉起来。那些贪官污吏有的致信来保全自己,有的坦白所为希望得到宽恕,这些都在我意料之中。我随时亲自察问,找出问题的要害以图直隶之吏治得到整肃的成效。假使一年半载风气能够稍稍好转,也就不难达到民安世平的目的。我初任直隶,就认为这里如果不采取刚猛措施就不能惩除贪官,这也是应该预先说明的。

为了峻法,曾国藩敢于冒杀头死罪,犯颜上陈,这是众所周知的事。上面那道有关惩治贪官的折子,是在同治八年(1869)正月十七日上奏的,而后两个月整,曾国藩又上了这样的一折,参劾直隶劣等官吏:

一个多月来,我所见的官员有很多,从他们那里所听到还是令人鼓舞的。希望从此风气能有所好转。现在我把所察罪极的十一人列单呈上,恭请圣上一看。虽说不十分确实,但是臣确实多方察问,不敢轻信旁人,不敢稍带个人成见。另外还有十几个未曾察明,等两三个月后,详细察清再据实上奏圣上。严重的仍罢官斥责,不能犯同一罪过而惩罚有所不同,案轻的令其改过自新,对他们应该重在劝诫而不在严惩,藩臬两司所开贤官与我调查相符的,我也分作两次呈圣上一看。

峻法一度使曾国藩声名重创,受到朝野抨击,一时有“曾剃头”、“曾屠户”之浑号流传,无非是说他“滥杀无辜”而已。但是曾国藩没有退怯,他相信只有“挺”下去,坚持峻法,才能拯救垂危的清王朝。他在给弟弟的家信中也直书自己的看法:

吏治最忌讳的,是不分青红皂白,让有德行的人寒心,不贤能的人无所畏惧。如果犯了这个过失,那么百病丛生,不可救药。韫师近日来圣上对他也有些冷淡了,如果更是事事多迁就,那么这些人更加放肆。我近日对待属下改变不明事理的做法。马上派人到三省秘密查寻,也只是革去那些特别差的人。

曾国藩的廉矩之名朝野共仰,声名有加,而一些同僚却畏之如虎,敬而远之,原因是他对于那些贪官污吏,竭力主张查办:

严丽生在湘乡不理公事……,声名狼藉。如查有真实劣迹,或有上案,不妨抄录付京,因有御史在彼处查访他。但须机密。

至于贤良之士,曾国藩则力为推荐或挽留,他说:

朱明府之得民心,予已托人致书上游,属其久留我邑。若因办饷得手,而遂爱民勤政,除盗息讼,我邑之受赐多矣。

对于国家,曾国藩于咸丰元年(1851)三月初九日曾上一折,言兵饷事。四月二十六日进一疏《敬陈圣德三端》,其言激直,有人忧其会因此获皇上谴斥。其上疏之故,具见咸丰元年(1851)五月十四日写给弟弟的信中:

同类推荐
  • 人生只需要你的一点改变

    人生只需要你的一点改变

    本书以一种令人感到震惊的言语,客观的态度,极深刻地描述了人生的处世经验,为读者提供了如何战胜困境取得成功的种种妙策。相信通过这些至真的人生格言,每个人都能克服生活可能出现的逆境,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对生活的理解和洞察力。
  • 智慧人生的11个指数

    智慧人生的11个指数

    在生活中,我们追求财富、地位、健康、幸福……而这一切唯有靠智慧之光的指引才能得到。在追求的过程中,我们只有用智慧来武装自己,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富有、更充实。人生的旅途上,只有那些带着智慧上路的人,生活才会有五彩缤纷的灿烂,才会找到在痛苦磨练中升华的自我。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那我们应该从哪里开始奋斗?需要哪些方面的素养?本书所讲的11个指数将给我们指明方向,只要努力提高人生11个指数的智慧和能力,全面、均衡地发展,就一定能够构建成功和幸福的大厦。
  • 会说话得天下

    会说话得天下

    本书通过大量贴近生活的有趣事例和精炼的要点通俗易懂地向你介绍各种语言表达技巧及注意事项,理论与故事相结合,让你在轻松快乐的阅读中就能掌握说话的技巧。本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是广大读者掌握及提高说话水平和能力的重要工具。通过阅读本书,对于提高你的语言表达能力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相信能在短时间内使你成为一名说话高手。
  • 不一样的经典阅读不一样的人生智慧

    不一样的经典阅读不一样的人生智慧

    本书秉承经典新读的创意理念,站在时代的角度审视历史,将经典中的精华充分发掘,让传统与现代在另类的解读中完美融合。运用新的思维对过去的经典进行新的加工,可以使经典具有时代新意。鲁迅先生就曾经根据神话故事,将其所在时代的现实生活,运用独特的时代思维写成了《故事新编》,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就是我国神话经典的“另类演绎”。用新的形式对过去的经典进行新的演绎,使其在继承原有经典精髓的基础上,成就新的经典,是本书的初衷。这不是一本简单的文学读物,它汇集经典的人生智慧,讲述先进的教育理念,指点人生迷津。它适合每一个人静心细品,无论是稚嫩单纯的孩子,还是热血沸腾的青年,抑或是年长深沉的老人。
  • 心灵鸡汤精粹版7

    心灵鸡汤精粹版7

    简单快乐——但真正能做到的有几个?面对残酷的现实,快乐总是差一步。但是快乐建立在自己身上,你可以放下心中的包袱,去拥有属于你的快乐!
热门推荐
  • 最强警官

    最强警官

    一不小心穿越到了一个贫瘠落后的世界,别看我只是一个小警官,人际周旋得心应手,破案独具慧眼,写文章妙笔生花,还和领导的女儿谈恋爱,一路升职,且看一个小人物在平行世界的奋斗史。
  • 终极系列之荼蘼

    终极系列之荼蘼

    (看过终极系列的同人们请进,没看过的请转个弯点击终极系列看完后随时欢迎)十二时空中流传着八个字:荼蘼花开,罗刹鬼城。终极一家主战场的各位也都被穿完了,因为这里就是故事的源头。
  • 梨花倾城

    梨花倾城

    阿梨只记得从未见过如此好看的少年,依旧是梨花纷飞的日子,那个叫浥城的男子就这般轻易的闯进了梨花仙境,刻入了阿梨的一生。一场梨花梦境,一座梨花冢,一位梨花佳人,一段梨花情缘,那个干净的仿佛不属于尘世的女子却有着谜团一般的身世,也正是这样的一位女子给浩浩山河带来了一场醉人的梨花梦境。
  • 萧红(大全集)

    萧红(大全集)

    萧红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在短暂的创作生涯中为我们留下非常丰富的作品,涵盖了小说、散文、诗歌和戏剧创作几个方面。本书精选了萧红所有体裁的经典作品,包括生前写给爱人、友人的重要信件、随笔,以求更完整、更丰富地反映和表现萧红一生的思想艺术全貌。
  • 乡言解颐

    乡言解颐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冲破九霄

    冲破九霄

    我爱你时视你如珍如宝,我爱你时什么都听你的;可惜,不懂得珍惜的人,我不会再给你机会!哼,看我重生,打小三,甩贱男,建帝国,冲破九霄,成仙成神,站至世界最高峰!
  • 瞬间爱情

    瞬间爱情

    蜘蛛的网,收起来是密密的网,幽幽的塔,张开来却是血肉人生。心魂在它势力范围之内翻扑打滚,万劫不复。瞬间的爱情,蛛网上的一滴晶莹的泪,折射出五彩斑斓的光芒,让你看众生百态。但是,泪很快就会消散,蒸发,或者掉落。因此,弥足珍贵。
  • 四种爱

    四种爱

    一本洞彻人心的爱之经典,一部完美解读爱的文学名著!J.K.罗琳最喜爱的作家——英国著名文学家c.s.刘易斯散文作品中最脍炙人口的一本。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是你我能彼此理解、包容和帮助的唯一方式。在本书中,C. S. 刘易斯以丰富的人生经验、睿智的洞察力和厚重绝美的笔力深刻剖析了爱的种种美德与缺欠,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全面挖掘了爱,揭示了爱的真谛。
  • 回到秦朝当雄者

    回到秦朝当雄者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秦末乱世,烽烟四起,政治、军事、阴谋层出不穷,乱世当有雄者。一个普通的高中生,因机缘巧合回到了秦朝,此时秦皇将死,大秦江山风摇雨坠,他是选择做一个默默无名的平民,每日担惊受怕。还是争霸天下,成就一番霸业,乱世男儿当手执三尺青锋,征战疆场,无疑他是选择后者,看主角一步步披荆斩棘,与刘邦、项羽争雄,定鼎九州。
  • 废材倾天下

    废材倾天下

    顶级杀手一夕成了废材还有一副妖魔相,遇一妖孽竟束手无策,姐还不信了收拾不了你!只是这妖孽咋越看越脸熟呢,到底哪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