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属感——为数众多的刘德华的歌影迷在事实上成为一个存在许多共性的“族群”,他们通过诸如加入刘德华歌迷会等形式获得一种归属感。刘德华的歌迷之间有一种“族群”认同感,他们倾心交流,他们为同一个名字撕心裂肺地呐喊,他们找到了自己生命的归属。刘德华满足了fans的社会归属需求。
时尚需求——明星向来是时尚的引领者,刘德华对于其fans乃至整个社会都具有超强的时尚号召力和影响力。刘德华在香港电影中使用的“Yessir”短语,曾经带来全国上下一片“Yessir”声;刘德华的衣着也是男性fans竞相模仿的对象;刘德华代言的各种服装、手机也风靡一时,众多fans竞相购买使用,引以为荣……
好奇心——在现实中我们可以发现,人们具有对于名人的强烈好奇心,尤其是对于影视明星的好奇心。明星的各种琐事都成为人们津津乐道话题,人们对于明星的好奇心,使得娱乐媒体有了无穷无尽的报道资源。
荣誉感——fans无不以自己的偶像为荣,当fans讨论刘德华所获得的各种荣誉时,他们那种洋洋自得的表情,就好像他们自己或者他们的亲人得了奖一样。刘德华的光荣等同于fans光荣,可以说,他们之间是共存共荣的。风光无限、获奖无数的刘德华带给fans极大的荣誉满足。
虚荣心——刘德华作为一种昂贵商品,自然可以成为炫耀性消费的对象,富人即使并不喜欢刘德华,也有可能购买昂贵的刘德华演唱会门票去观看演出,以此炫耀财富,满足虚荣心。
浪漫梦幻需求——当歌迷唱起“曾经年少爱追梦”(《忘情水》歌词)的时候,他的心已经飞入浪漫的幻想当中。明星的歌曲、电影都可以勾起追逐者的浪漫的梦幻感觉,fans很容易沉醉其中。影视美学理论应用精神分析法揭示,电影之所以吸引人,在于观众把自己融入电影情境,把自己幻想成影片中的角色,得到虚幻满足。Fans观看偶像的电影,很自然把自己当作偶像本身,玉树临风、光芒万丈。
综上,刘德华可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欲望,用经济学的语言描述,刘德华具有审美效用、社会归属效用、时尚效用、好奇心效用、荣誉效用、虚荣效用、浪漫梦幻效用等多重商品效用,刘德华是一种多重效用综合的名牌产品。
三谈经济学分析:刘德华何以“长盛不衰”?
“型”与效用函数
我们再来讨论一下明星的效用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其效用函数的形状是怎么样的。媒体经常报道各种明星“转型”的新闻,那么什么是“型”呢?“型”就是一种路线,它表明的是明星以什么样的姿态展现给世人。具体地说,一种特定的“型”限定了明星在外型、言行举止、所唱歌曲类型、所演电影类型等各方面必须符合某种套路和风格。从经济角度看,“型”就是一种市场定位,是经纪人通过对明星本人特征以及市场需求的多方面考虑,为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为明星量身定做的一种发展路线。例如,一歌星如被定位为“叛逆型”,就应当表现得如同谢霆锋,当有在演唱会上摔“吉他”之举。
不同的“型”可以吸引不同的消费群体,其本质含义是不同的型具有不同的商品效用,不同的效用满足不同类型的消费者,从经济学出发,每一种“型”都对应一个效用函数。我们发现,当一个明星走上一种“型”之后,其走红之后,马上又会逐渐冷下来。这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星的效用递减,于是,以时间为自变量,以效用为因变量可建立效用函数,如图一所示。需要解释一下选用时间作为横轴的含义,其并不单纯指时间本身的流逝,其隐含的意义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一种特定的“型”的各种因素“生产”效用的能力越来越弱,用通俗的话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喜新厌旧,先前的明星越来越不能吸引消费者。
对“常青树”刘德华的经济学剖析
转型效用函数如前所述,在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下,昙花一现的明星数不胜数:张明敏以《中国心》走红之后不久便被风起云涌的新人淹没;高枫凭一首《大中国》唱遍大江南北之后,再也没有唱出第二首有知名度的歌……效用递减规律是如此的无情,那么,有没有什么策略可以抵制它呢?答案是肯定的。“转型”就是一种可以有效抑制效用递减、延缓明星衰退的一种办法。顾名思义,“转型”就是指明星有一种“型”转变为另一种“型”,比如,由“偶像派”转变为“实力派”。“转型”之妙在于可以改变效用曲线。当一个明星的效用在最初的“型”所确定的曲线上不断地递减时,通过“转型”,又跳到了另一条曲线上,达到一种新的高效用开始新递减(如图二所示,“转型”使明星从曲线一跳到曲线二)。
刘德华的转型在当年的“四大天王”中,刘德华曾经被评价为最不可能长红的人,然而事实却正好相反,20多年过后,刘德华却依然在fans尖叫声中一路行走,而其他三人则早已沉沦。是什么因素导致“资质平平”的刘德华一红数十年呢?让我们用经济学的解剖刀来揭开这个谜吧!
表一:刘德华星路历程
时期
阶段特征
所对应的“型”
1982-1989
初出茅庐
青涩小生、功夫明星(属偶像派)
1990-1996
出版大量情歌专辑,被评为“四大天王”之一
浪漫情歌王子(属偶像派)
1997-1999
演唱歌曲《中国人》
传统中国人的代表(属偶像派)
2000
首获影帝
演技派(属实力派)
2001至今
男人四十,不惑之年
成熟男人(属实力派)
经过阅读大量关于刘德华的文献,笔者把刘德华的星路历程总结成表一。依据表一,可大致描绘出刘德华的转型效用曲线图(如图三所示)。
据刘德华自传披露,这个时期他想走的是功夫明星路线。这时刘德华在香港开始有一定名气,但是80年代末,其人气有下降趋势,各方面事业均不如人意,反映在我们的图形上,效用曲线是右下倾斜的,假如刘德华此时不转型,那么其在90年代中期就会被淘汰出市场。
1990年左右,刘德华开始转型,主攻歌唱事业,出版了若干轰动一时的情歌专辑,代表作是1991《一起走过的日子》和1992《谢谢你的爱》专辑,1994《忘情水》专辑。1992年迎来了事业的第一个巅峰,由于其在歌坛的巨大成功,他被评为“四大天王”之一。从我们的图形中可以看出,刘德华的成功转型使得效用向右曲线平移,刘德华又恢复了高效用,然而,不可避免地,情歌王子“型”的刘德华也面临效用递减的无情命运。
1994年《忘情水》火热过后,刘开始走下坡路,并于1996年左右步入低谷。刘德华不得不再次考虑转型,这一刘德华仅凭一首歌就成功地完成了转型,这就是《中国人》。凭着这首歌的MTV中的经典中国人造型,乘着香港回归的爱国热情沸腾,刘德华不费吹灰之力在全球华人心目中树立起了传统中国人的形象,这足以支撑刘德华继续走红一段时期。
好景不长,到1999年前后,“中国人”的刘德华已经失去大半号召力,再不注入新鲜血液,刘德华必将面临低谷,。这时,刘德华找到了救命稻草:演技派路线。快到不惑之年的刘德华审时度势,开始主攻电影,放弃偶像派路线,转而走实力派路线,功夫不负有心人,2000年,刘德华凭《暗战》成为香港金像奖影帝,这成为刘德华演艺道路的一个分水岭,从此刘德华由“偶像派”转变为“实力派”。这次成功的转型,又使得刘德华的效用曲线平移,原本快要枯萎的效用又水涨船高了。
一次影帝带来的光环毕竟不可能维持太久(图中我们假定这种光环只维持了一年),2000年一过影帝带来的新效用迅速递减,刘德华必须考虑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实力派路线,这一次,刘德华又奇迹般地走对了路线:他在2001年开拍电影《无间道》,《无间道》中的刘德华,无论形象还是言行举止都尽力表现一种成熟男人的风貌和魅力。2002年,《无间道》上映,获得了巨大成功,刘德华迎来了电影事业的又一个高峰。从此,他的成熟男人形象深入人心,他的这种形象一直保持到了现在,从市场反应看,这几年刘德华的人气都比较稳定,没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所以从2001年开始的刘德华的效用曲线比较平缓。
未来点——抢占了那个时代的最高点
就个人来说,人生是一系列爬山的过程,是一系列征服点的过程,你从找到点开始,而后将那个点打造成卖点,而后又升级为一流卖点或品牌,直到你牢牢占据了一个产品的不可动摇的地位为止,你都是一系列征服的过程。
有些人认为,人生只要做好一件事就足够了,但在这个社会价值多元,也有人说,可以完成多个点上的成功。只要在一个点上做到一流后,我们也可以开始寻找下一个点,又在下一个点上创造出更大的成功和卓越来。
这种说法也有他的道进,因为假如你选的是夕阳行业,如生产照相用的胶卷,而你又做到了行业老大,而这个行业是即将被淘汰的行业,你不得去寻找下一个新的发展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