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15000000030

第30章 学科结构运动(5)

在如此理解的教学过程中是否要从事发现和直观洞察,这一点也是非常值得怀疑的。毫无疑问,所谓学科乃是由人所编制出来的理论体系,它要受到传统主义和时代局限性的限制,并且还要受到一切人类生产前景的限制。只有构成了一个专门的学术领域,用一些术语、命题和假定的关系审慎地对学生进行灌输,学生才能去“发现”,才能具有“直观的”理解。只有对人类一系列特有经验的连续性和偶然性预先作出一些假定,然后审慎地把这些假定传授给青年人,使这些未成熟的新手获得经验,这样获得的经验才具有归纳的性质。“学科”是人编制出来的;它们不是凭空书写出来的东西。

第四章新行为主义--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程序教学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新东西。因为教就是教学,所以教就是为了导致学生学习所作的一种有目的的、或有计划的、或“程序化”的努力。教学机器的新颖之处在于这样的一种想法---人们可以构造一种没有生命的装置来进行教学。其新奇之所在就是将自动化用于教学。然而即使如此,这和过去的实践仍是有联系的。例如,当我们回过头来重新考虑已经学过的内容时,书本就可以起纠正和促进的作用。此外,当我们一页一页地翻开书本时,我们也能一步一步地取得进展。辅助练习手册、工作手册、“家庭自修”课本已经流行了很长时间。

因此,教学机器并不是一种新的装置,而是通过机器对体现在书本、教科书、训练手册、辅助练习册和各种手册里的相当古老的教学技术所作的一种改进。主要的改进之处在于它使机器产生一种约束作用,即使不能绝对制止学生作弊,也使作弊难以进行。

此外,作为一件技术装置,这种机器是非常精确的,它要求比较细致、比较精确地安排教材。书籍可以将材料分散地印在纸上,装订成册,在时间与空间的间隔方面不象教学机器中所构成的框面那么精确。教学机器所规定的材料方面或形式方面的了限制既涉及程序设计者(“真正的”教师),也涉及学生。于是就可以听到一种意见,认为只要程序的设计切实有效,由于机器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出错或“作弊”或“偷懒”,所以机器所起的作用就比教师大。

虽然这种机器还不是完美无缺的,但因为它是机器,所以它能够比人的行动更加接近于完善。它不可能有错误,而且它也不可能使学习者有产生错误的可能,除非故意地将程序编制为可以作出另一种反应(即“分枝式”的程序而不是“直线式”的程序)。

年表人们已经普遍地认为俄亥俄州立大学的西德尼·普莱西L.Pressey)教授是第一台教学机器的发明者和使用人。普莱西发明的那台教学机器象手提打字机那么大。在机器的使用者面前显示了一系列有多种答案可供选择的问题;如果使用者确认了一个他认为是正确的答案,他就按四个键中的一个。在1924年“美国心理学协会”的会议上,普莱西提出了论述这个问题的第一篇论文。他宣布他已经设计了一个可以“进行测验、记分以及教学的简单装置。”

大约三十年以后,哈佛大学的实验心理学家B·F·斯金纳发表了一篇题为“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的论文,这篇文章目前已经成了现代的名着。斯金纳反对传统课堂教学中他所看到的那种模棱两可的和绕圈子的做法;他对于标准的教学过程中那种缺乏经常的、直接的和准确的强化的情况感到震惊。他推想道,如果每个儿童都能按照他自己的速度小步地前进,而且,如果儿童能立即知道自己是否正确,那该多么好啊。斯金纳第一个发明了算术教学的机器。

这种机器装在一个和电唱机差不多大的盒子里,盒子的上面有一个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显现一系列的问题。到了1958年,他改进了这部机器,并采用了程序,把它作为他在哈佛大学讲授的心理学教程的一部分。到了1963年,应用斯金纳技术的那种装置得到了广泛的采用;据估计,在那一年所使用的教学程序中,有百分之八十是以斯金纳的原理为根据的。

斯金纳基本上是个行为主义者;而且,他可能并不反对行为主义创始人约翰·B·华生(JobnB·Watson)的观点,华生曾经自夸说,给我“..十几个健康的、体格匀称的婴儿和我所设计的特殊环境,那么,我保证能把他们中的任何一个训练成我想要选择的那种类型的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巨商;是的,甚至也可以把他训练成乞丐和贼,不管他有什么样的天才、爱好、脾性、能力、禀赋,也不管他是什么种族。”

斯金纳研究控制行为的基本实验过程是,把动物置于一种情境中,在这一情境中它将从事某种恰当的操作,当动物从事这种操作时,就给予奖赏或“强化物”。例如,把一个老鼠放进一个盒子,在盒子的一端装有一个杠杆。当老鼠压低这个杠杆时,就奖给它一小团食物。因此,这个老鼠就会因为它产生了一种实验者所期望的行动而得到强化。这个过程就是所谓操作性条件反射;生物发生一种所期望的反应,并因为这种反应而得到强化。这只老鼠便“学会”了这个被强化的行为。只要强化不停止,他就持续发生这种反应。如果强化停止,这个反应就逐渐减少,而且很快就会消退。既然行为是受到强化物的控制的,那么,强化的模式对于控制反应的速度是有成效的,因而并不需要每次都给予强化去产生一种反应。

根据这种类型的实验,斯金纳演化出五个基本的原理:(1)操作性条件反射;(2)强化;(3)强化的及时性;(4)消退;(5)塑造。可以参考斯金纳最早(1953年)发明的机器来说明这些原理。这个机器有几个小窗口。在第一个小窗口中可以显示一个打印好的问题。

这个小窗口的旁边还有一个窗口,在这个窗口上有一段白纸供学习者将答案写在上面。学习者写出答案后就抬起杠杆,这样,他的答案就被送到第三个窗口底下。在这个窗口中他既可以看到自己的反应,又可以看到应该得出的正确的反应。如果他的答案是正确的,那他就继续进行下一步:如果他的答案不正确,这个问题还会再一次出现。学生由于知道了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而立即得到了强化。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五个原理都在起作用。学习者产生反应并立即得到强化。不正确的反应由于没有得到强化而消退。材料被划分为许多小的步子(step),而这些小步子通过塑造就变成了比较复杂的行为。斯金纳认为,如果材料的程序编制是正确的,那么学习者就不可能有“错误”。“每一个步子必须小到非常容易完成的程度,然而,就在完成这些微小的步子的过程中,学生渐渐地接近于形成一种能充分胜任工作的行为。”背景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表明,现代技术已经进入了一个迄今尚未受到它很多影响的领域。如果教学确实越来越工艺化,那么,这将毫无疑问地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变教育工作的本质。C·诺思科特·帕金森(C.NorthoteParkinson)在略早于广泛使用探索机器、打孔的资料卡和计算机的时候就曾说过,当人们被委任从事某些职务并为他们提供了办公桌和打字机时,他们马上就会设计出一套活动,使他们自己、他们的助手、办公桌和打字机都忙碌起来。最近,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Mcluhan)把帕金森的想法运用到一些不需要人经常看管的装置上。帕金森和麦克卢汉都认为,如果指定一个(有生命的或机器的)代理者(agent)担任一项职务,去从事一些没有明确规定或规定得不太明确的工作,那么,这个代理者就从它周围的事物中获取一些东西去充实自己的能力。许多年以前,乔治·金斯莱·齐夫(GeorgeKingsleyZipf)根据他所谓的“用力最小的原则”,发明了关于人类行为的微积分。他的论点是,人们经常向着“真空”或向着现有的最空的地方用力。他还认为,用这种方法能够比用对一些表面目标制订表格与进行估计的方法更好地鉴别人们使劲的方向。帕金森、麦克卢汉和齐夫指出,那种为使用额外的秘书或机器进行辩护或解释的思想都是由这个事实产生的。虽然齐夫的工作没有普遍地被人理解,但是,公众最初对帕金森的反应和最近对麦克卢汉的反应是热心的,而且多少有点狂热。有人认为,人们现在千方百计地把主要精力用于漫无目标地使用已经废弃不用的“新鲜玩意儿”,而人口的增加又使许多人找不到工作做,这的确使我们产生了一种荒谬可笑之感。然而,即使这种分析使我们产生一种荒谬可笑之感,然而它仍然似乎是有理的。人类的基本需要确实是简单的。过度复杂的工业文明乃是不必要的;它并不有助于满足人们的需要,而是人为地增添出许多需要,其中许多东西如果没有的话,我们还会愉快一些。

尽管对于人文主义传统方法的问题存在着不断的激烈争论,人文主义传统还是存在着,它一贯坚持要以人为标准。人不象某些人所说的那样,也不象某些人任意挑选出来的发言人那样;人就是普通的人,就是具体的人。二十世纪上半叶教育方面的争论恰恰就是依据这个标准展开的。这些争论已经超出了方法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积极参加教育方面辩论的那些人---桑戴克、贾德(Judd)、杜威、鲁格、赫钦斯、阿德勒、怀德海---都是人文主义者。他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人的标准方面,他们的争论仅仅涉及方法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工艺技术不断地产生它的装配线,有一段时间人们被设计新颖的机械怪物所慑服,担心我们在技术竞争中失去我们的民族特性,于是就丢掉了这个标准。教育理论曾经一度被机械师和工程师(那些帕金森式的组织与公共关系的操纵者和麦克卢汉所评论的那些摆弄小机件的金工技师)所控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已经出现了电视、计算机和复杂的电子数据处理器。教育实践方面也发生了变化,以配合那时已经发明了的机器;有些变化完全是概念上的(例如,模仿和游戏理论),而有些变化则已在一些物质对象中表现了出来(例如,计算机和高架投影机)。同模仿和游戏的理论一样,那些自称能应用于教学的发明是很有迷惑力的,语言实验室的播放技术以及其他利用磁带立即录音和播放的表演也是如此。另外一些吸引人的东西是放大、慢转、以及声音和转动的加速。

录制资料的重放,例如KWIC(“课文中的关键词语”),不仅预示着图书馆的变化,而且也预示教学方法有改变的可能。这种技术可以通过分析制订出关键词的索引,把那些大量印行的书籍(如圣经或法律汇编)的重要论题都包括进去。课文全部都转录到电子磁带上面。这就有可能通过电子设置把对含有“关键词语”的通道立即进行电子检索。通讯教育是美国的一个组织,它包括约四十个主要大学,它的目的之一是推广这种系统,其目标是从世界各地图书馆中把那些人们所期望获得的课文中的评注立即检索出来。奥玛··摩尔(OmarK.Moore)的说话打字机(talkingtypewriter)就是该通讯教育组织所提倡的一个世界范围内的检索网的缩影。将来总有一天,所有录制的知识都会编成索引;到了那时候,人们可以想象,当说话打字机完全接通时,它就可以回答人类已经作出反应的任何问题。

渊源本章讨论的这些思想的主要创始人是哈佛大学的B.F.斯金纳教授。他的着作《科学和人的行为》(纽约:麦克米伦公司1953年出版)最清楚、最生动地阐明了他的理论见解。然而,他的那本受到人们广泛议论的书籍《第二个理想国》(“WaldenTwo”纽约:麦克米伦公司1948、1962年出版)是一本有迷惑力的空想小说。人们认为,他刊载于《哈佛大学教育评论》杂志第24卷(1954年春)的一篇文章《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为本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美国教育的程序教学工作定下了基调。表达斯金纳基本思想的其他着作有《行为的分析:自我教育提纲》(纽约:麦克格罗-希尔公司,1961年和《教学的工艺》(纽约:阿普尔顿-桑德里-克罗夫茨,1968年)。

斯金纳继承了E·L·桑戴克和约翰·B·华生的传统;桑戴克和华生都是本世纪初为发展一种科学的,行为主义的。机械论的心理学而努力的先驱。最近,为“新行为主义”作出贡献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有罗伯特·格拉泽、A·A·卢姆斯丹(A·A·Lumsdaine)、罗伯特·加涅(RobertM.Gagne)和弗朗西斯·梅希纳(Francis、Mechner)。格拉泽和卢姆斯丹为“全国教育协会”编了二卷书,名叫《教学机器和程序学习》。

詹姆斯·麦克莱伦写的《对美国教育的一个有力的批评》(费城:里宾考特公司,1968年),对斯金纳的思想进行了饶有风趣的批评。

理论斯金纳及其追随者们坚持,学习中存在着一种他们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一些重要的方面不同于古典的条件反射。古典的条件反射建立在反应和刺激两者接近的基础之上,不需要任何的奖赏。然而,操作性条件反射则建立在效果律(强化的基础之上,而且奖赏是条件反射的一个必要因素。此外,还可以进一步举出一些差别,即古典的条件反射引起不随意反应,这种不随意反应依赖于和植物性神经系统有关的情绪的条件反射;而操作性条件反射则引起明显的随意反应,这种随意反应是同比较高级的心理过程和中枢神经系统有关联的。

在实验室的情境中,当人们所期待的反应出现以后立即进行强化,这就加强了重新出现这种反应的可能性。在出现了任何别的非期待的反应以后,就停止强化。斯金纳博士认为,在课堂教学的情境中,学习材料本身就可能会自动地进行强化,因为在这种环境里,任何符合我们心意的转变本身就构成了强化。如果这种“自然而然”

的强化不够充分,那就可能在课堂中进行其他适当的外部强化。

在有些学习情境里,学习者在他第一次或相继的尝试时没有作出正确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之下,在正确的反应形成之前,就一直强参阅斯金纳:《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

化那种最接近于正确反应的行为。这种方祛叫做塑造。斯金纳说,个体是一个“各种反应功能的联合体”。于是,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形成我们所期待的反应。因此,我们将学生置于教学机器面前;一旦学生发生我们所期待的反应,我们就立即给他奖赏以强化这个反应,一直到这个反应成为他的公开的行为总能力的一部分为止。

同类推荐
  • 教育研究的批判民俗志:理论与实务指南

    教育研究的批判民俗志:理论与实务指南

    罐装技术尽管在野蛮的战争背景中生成,但这种技术的出现却为人类的物质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于是,我们便一度生活在“罐装”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人们不仅可以随时随地地享用几乎所有经过防腐处理的食品和饮料,而且可以随时随地地欣赏那些能够永久“储存”的各种艺术品。但是,在人们享受着“罐装”技术的泛化所带来的无限便利的同时,却逐渐发现原来这些被封装起来的食物都已失去了原初的味道和色彩,那些鲜活的或朴素的东西已经离我们远去。
  • 赠言寄语

    赠言寄语

    《赠言寄语》讲述了:读书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博采知识,可以增长才干,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阅读撼人心弦的高贵作品,就如同亲炙伟大性灵的教化,吸收超越生老病死的智慧,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时空,让心灵沟通过去和未来、已知和未知。
  • 信用知识宣传手册

    信用知识宣传手册

    个人无信则不立,企业无信则不兴,政府无信则不威。提高诚信江苏建设水平,必须从加强诚信教育入手,大力培育诚信意识,弘扬诚信文化,在全社会倡导重诺守信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营造“守信者荣、失信者耻、无信者忧”的诚信氛围。
  • 中国古代文论修辞观

    中国古代文论修辞观

    《中国古代文论修辞观》比较全面地对中国文学形式化的民族文化作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可以弥补西方结构主义、符号学之缺撼。同时,开拓了中国古代文论修辞观这一新的学术领域。本书认为中国哲学作为独特的文化力量,影响着中国、又学的审美方式和语言表现形式。“兴”原来是礼仪活动中的行为仪式,作为审美概念,是从礼的领域转向了诗学领域,五行思想也使中国文学形成特有的审美性时空,而风水观念在山水诗中的运用,使自然山水在文本中成为理想化的、秩序化的存在,对偶受阴阳哲学影响,是一种动静相乘,刚柔相形的参天地、察幽微的传统的审美方式。
  • 师之初

    师之初

    本书是一个乡村教师对教育,尤其是教师本身的反省与思索,内容包括:教育是一种理想、在学校不只是长身体、发现课堂教学的规律、学校教育很重要。
热门推荐
  • 花影泪

    花影泪

    上古时代,百花仙子紫苑被罚坠入断魂崖,天神非夜甘愿替她受这断肠之苦,坠入崖中,魂飞魄散。紫苑在崖边含泪叹道:“非夜,你等我,等我用魂魄为你吟一曲长相守,生生世世。”第一世,她是公主夕颜,他是敌国皇子,彼此利用,错付深情,这段浮生注定写满倾世悲凉。第二世,她是弃妃鸢尾,他是冷漠帝王,她痴心相待,他心有所属。唯待她冰冷的死在他怀中,他才泪觉,原来自己要找的人只不过是一个她。第三世,她是魔女曼珠沙华,他是天神非夜,魔神两立,他划地三尺,斩断红尘路,只为守着失去灵魂的她。一指流沙,一句誓言,苍老了一世的容颜,憔悴了一世的相思,撕裂了生生世世念着你的最后一缕魂魄—紫苑
  • 天庭契约

    天庭契约

    面对天庭发来的契约牛奋只说了三个字:“老子不签!”结果玉帝告诉牛奋:不签切你小丁丁,当时牛奋就傻了,为了子孙为了白富美,他签了这不平等的契约从此牛奋和天庭有了一段不得不说的故事
  • 第十六届新概念获奖者作文精选(A卷)

    第十六届新概念获奖者作文精选(A卷)

    黄兴主编的《第十六届新概念获奖者作文精选(A卷)》是一部收录第十六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者优秀作品的文集。《第十六届新概念获奖者作文精选(A卷)》在2014年的新概念作文大赛结果出来后的第一时间,选取获奖的作者的新作,结集出版,分为A、B两卷,本书为A卷。按类别分成“少年派:你是我遇见的另一个自己”“时光绘:乱世年华”“伽蓝雨:村庄与墙”“流光舞:心之所向在远方”“摩羯记:蝉鸣少年与恋桃镇”五个章节。这些作者多数为90后,文章均为小说和散文,文风多样,可读性强。本书可以当作作文“圣经”,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认同。对于喜爱青春文学的青少年读者,本书也是不错的青春文学阅读宝典。
  • 图天记

    图天记

    既天不明,吾来图之;一人可谋天,一人可算天,一人可图天;天不行道此身行,地不施仁此心仁。天地不正此身正,万物不明此心明。
  •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大全集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大全集

    本书深入挖掘了《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智慧,对成为后代中医养生最基本理论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形神合一”、“因人施养”等养生原则进行了深刻、透彻的解读。同时结合当今中国人的生活特点,介绍了大量具有可操作性的中医养生实用方法,以帮助读者切实掌握补足阳气的方法、不同体质的养生法、十二时辰养生法、四季养生法、经络养生法、情志养生法、饮食养生法、阶段养生法、女人养颜秘方、中医自然疗法、诊病秘法等。此外,本书几乎囊括了所有从《黄帝内经》衍生出来的养生方法及理念,诸如华佗、孙思邈、朱丹溪、李时珍等历代名医的养生精髓,以及众多当代国医大师的养生绝学。
  • 天锁之谜之混沌之界

    天锁之谜之混沌之界

    大家好,我是鬼印,这是我的第一部小说希望大家多多评价,谢谢!
  • 求心

    求心

    叶梓晨是个背负着秘密的女孩,当她遇到同样背负着秘密的洛轶敬,又会怎样?沉睡在体内的恶魔,永生不死的元老……谁为谁织的网,谁又为谁作茧自缚?
  • 鸣天记

    鸣天记

    他是一代名医,疑难杂症信手拈来,本来皇帝命。“咕咕姑…"一场意外投错了鸡胎,本来想一死百了的他,却走上了修仙路。仙路慢慢,坎坷惊险,不想让人宰杀只能强大自己,一路风风雨雨,杀杀躲躲,只为了生存。
  • 不朽天道

    不朽天道

    慑百族之灵;佑天下苍生;诸神震颤;宇内升平。真正的皇者,并不是因为血脉的高贵,而是来源与灵魂的高贵,至高之神,也并不是以为神格的璀璨,而是生灵的刻骨铭心。我将统一这片大陆,在万灵的虔诚膜拜下,证道成神,而我的下一个皇宫,就将建在那永恒不朽的神殿之上。
  • 漂游记

    漂游记

    “当我陷入困境时,神没有给予我帮助;当我陷入黑暗时,神没有给予我光明;当我陷入迷茫时,神也没有给予我启示。给予我帮助的不是神,给予我光明的不是神,使我幡然醒悟的更不是神——那我为什么还要尊敬他——一个虚无飘渺的存在?他们只是在奴役人类,使人们更加麻木、愚昧!”——(前)神父,艾尔兰特·柯伦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