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21800000027

第27章 仅仅差一厘米(1979—1987)(4)

我们想在公园找个凳子坐,太难了,到处都坐得满满的。偶尔远远见到一把空椅,飞跑过去,一看,原来是椅边一大堆呕吐物。我把这个细节写到《风筝飘带》里,而且向伟大的祖国,辽阔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呼吁:“给年轻人一个拥抱和接吻的地方吧。”《北京文学》的编辑,回城知青章德宁(后为该杂志社社长)称赞我写得如何真实。

我们也去过劳动人民文化宫,对着中山公园,原名太庙。这里我们冒着夏日的雷阵雨与五十年代的同学旧友,大部分是那时的团干部聚会,一起唱了许多革命歌儿和苏联歌儿。古柏青松在雷雨后,发出的芳香醉人心脾。我们这也算是“踏遍青山人未老”吗?也许可以叫阅尽荒唐人未老?

住房里有一张小小的书桌,我在这里一住下来就继续写上了《布礼》。天热无君子,我光着上身,下身也只穿一件小裤衩,一面在噪声中写作一面挥汗如雨。

一次这样一副打扮接待了来访的记者,被称为赤膊上阵。

《布礼》此篇在新疆已经动笔。这里需要补叙一下,我在回疆办理调动期间,还应我多次供过职的杂志《新疆文学》之邀写了风味独特的《买买提处长轶事》,副题是“维吾尔人的黑色幽默”。正文前我标上了“泪尽则喜”与“幽默感即智力的优越感”的自撰“格言”。

后来这篇东西被朱虹翻译介绍给了美国,还被美国一家出版社收到一种小学语文课本里去了。

此外还写了《悠悠寸草心》与《友人和烟》,具体写作时间与情况,记不清了。

《布礼》自然没有多少幽默。我要写的是灵魂,是那个毒化人的心灵的岁月里人们所受到的灵魂的折磨。

中篇小说的突然行时,我记忆中与从维熙的率先实践有关,他的《第十个弹孔》与《大墙下的红玉兰》连续发表,我戏称他是“大墙文学之父”,而张贤亮只能算是“大墙文学之叔”。周扬读了从维熙的《第十个弹孔》,向我们称赞不已。

《布礼》的影响不算小。法共人道报出版社出了它的法译本。八十年代末,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它的英译本,蓝温蒂译。小说是发表在才创刊不久的《当代》上的,具体是孟伟哉同志编的。《当代》时任主编的是秦兆阳老师,他盛赞此篇。后来在评奖中篇小说时,因为每个作者只能得奖一篇,对于奖《布礼》还是奖《蝴蝶》争执不下。有人问起我个人的意见,我说就奖《蝴》

吧,此事使秦兆阳师甚为恼火。因为奖了《蝴》等于挖了《当代》的墙角而为《十月》

添彩。后来《当代》自己奖作品时也说道,既然王某自己不抬举《布礼》,我们何必追着求着去奖它呢?

此事可能造成了对于秦兆阳与韦君宜二位恩师的伤害至少是不快。我当时想的只限于作品。《蝴蝶》引发了更多的反响,评者极多。《蝴蝶》一发表就由外文出版社出了英译本,后来,又出版了日、德、越南等国文字的版本。

你可能生活在一个伟大的转变期,你可能做了一些有点动静的事情,你可能经历了事变,你可能是历史的在场者与参与者……然而,你的生活仍然是由一些细节组成的,赤背、炒疙瘩、水龙头、市场、书报摊、吉他、故宫角亭、公园里的嘈杂音响,永远难忘。

38.文坛一瞥话清明

我回到北京,成了北京市文联的“专业作家”。

中国的“专业作家”与外文中的专业作家含义不同,恰恰相反,在外国,专业作家是指以写作为职业,靠版税生存的人,在中国,是指被“养起来”写作的人。

当时北京文联诸公对浩然的事意见不一。管桦、杨沫,都对浩印象很好,大多一般工作人员与司机也都喜欢浩。另外有几位老作家,对别人在“文革”

中挨整而浩一花独秀,尤其是浩当“文革”头目时的一次红卫兵批斗大会耿耿于怀,此次会后老舍自杀了。社会上有一些文学界同行,例如曲波,一提浩然就怒发冲冠,说是“文革”后的一次什么文艺集会,如果浩参加的话他就不参加。

民心也有对浩然极不利的一面,一个红里透紫的人突然崩盘,它有一种大快人心之感。

浩然自己很郁闷,自称“像是一名输光了本钱的赌徒”。显然,他只有红里透紫的经验、根正苗红的自我感觉,却没有受挫的锻炼与任何自省的习惯。“归来”

的我等(包括刘绍棠、邓友梅、从维熙,以及后来的葛翠琳、杲向真等),都对浩然抱着善意。我等已经受够了,不想看另一个作家品尝被封杀冻结的滋味。

有过一个命运也大致相近的邓作家,当着我的面向胡乔木汇报浩然走到某地受到大张旗鼓的超规格接待的事,似乎是一种什么涉嫌未能全面否定“文革”

的“动向”,胡对他的汇报非常反感,后来专门向我提及,听了他的话,他是如何的不快,胡并进而告诉我,他已与媒体打了招呼,要正面报道浩然的新作《苍生》出世的信息。

七十年代末,一到北京,我常常被邀请参加座谈会。会议的召集方多为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新创办的《十月》杂志、甫恢复正常的《文艺报》等。在这些会上我结识了一批风华正茂、活力四射的人物,包括时在北京改本子的白桦,安徽的张锲,北京的李陀,因了话剧新作《丹心谱》而受到瞩目的作者苏叔阳等。

刘心武有时也出席会议,正是当红时期。当时谈论过的话题有对于“文革”中批判的文艺“黑六论”的拨乱反正、电影《望乡》为什么不得完整上演?伤痕文学是好得很还是糟得很?多少年来文艺工作的主要问题是不是极“左”?历次运动中受到伤害的文艺工作者与他们的作品的命运、所谓“三人主义(人性、人情、人道)”问题、要不要尊重艺术规律?何谓艺术规律?以及现实主义传统的恢复等。

谈得相当痛快,也相当高兴,能有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场合,把许多过去无法讲的话说一说,美哉。

主持会的不是冯牧就是陈荒煤,他们都是中青年作家的朋友与支持者,也是我个人感到亲近与敬重的老领导老作家。他们是拨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热烈赞颂者。荒煤多次讲到一个问题,说是文艺界的许多人找他“摸精神”,就是说大家对最高领导对文艺工作的想法不甚有底,不甚放心,希望知道这样写下去评下去会不会惹麻烦。荒煤劝大家不要老那样“摸精神”,而应该专心致志地写作。

表面看荒煤讲得当然全对。身为作家而在“摸精神”,叫人说啥好呢?一个作家难道就没有自己的主见,主心骨?一个动辄几万字几十万字写文章的人难道没有自己的良心良知良能,自己的责任,却要唯上是听?而且,在百废待兴,百乱待理的时候,确实有一个很大的空间,你看准了的事情,就应该勇于实践,勇于承担历史的责任,就会办成,就会受到各方的拥护。胡耀邦同志在平反冤假错案,改正反右的扩大化方面就是这样做的。

是的,当时文艺界的老领导也有这种当仁不让的责任感与雄心壮志。他们大刀阔斧地推动着以中青年作家为主力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老领导们正在全面收复“文革”中被江青践踏得千疮百孔的文艺园地——失地。

但是,更高层的领导,更资深一些的作家似乎并不是同样的估计同样的判断。

荒煤的说法虽然纯洁伟大,然而仍是书生气。后来,他因为批准了一个什么有大量赤身裸体镜头的外国片在内部放映,他几乎,也可能是已经受到了纪律处分。

荒煤、冯牧等的日子并不那么好过。

我记得冯牧的一句名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当代文学的脚步与党的意图是同步的。开始,确实是一个同步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央要说的话,差不多正是话剧与小说里说着的话。你要拨乱反正吗?《班主任》就是要拨乱反正。你要平反冤案吗?《神圣的使命》要的是平反冤案。你要为老干部老领导正名吗?你要为痛悼周恩来总理的事件恢复名誉吗?你要扭转极“左”吗?

你要解放思想吗?你要痛骂江青吗?咱们做的都是这个,正是这个。

会议,发言,以心武为代表的所谓“新时期文学”的崛起,对于我来说确是东风浩荡。但是我毕竟更关心的是写作,是作品,我知道天气再好并不能代替写作本身。还有,与动笔者相比,发言者的姿态更加雄伟,激进,尤其是有一种真正的写作者所不具有的特别的明白。

某些发言者的这个特别明白劲儿包括对上头的人事胸有成竹。我忘了是谁说的了,怎么都像是刚参加完政治局会议出来的呀?

这期间我多次参加陈冯二位老师主持的中青年作家座谈会,这些会的主题是批判极“左”,我很喜欢。但会开得多了,我又品出点“路线交底”的味儿来:

我们必须发动起来,支持周扬、支持一位诗人接周扬的班,而千万不可让坚持“左”

的文艺方针的例如林默涵、刘白羽得逞。一些老师的支持中青年作家是在积拢人气,而林刘二位老师则是在积拢“天威”。一个与诗人有关的人物甚至派我的一位好友,来找我,告诉我,让我要多请教长期住在和平饭店的白桦,以便了解北京的路线斗争情况。

但我不想站队,站队令我想起了投靠,令我想起了山头、造势与倚众倚人成事。我王某虽然身高不足一米七,工资不到九十元,作品发表了的不足三十万字,自信还能实实在在地写小说,想贡献出来的是好小说,是独具的匠心,不是大轰隆的热度,是描写与构思的准确与精微,不是站队的准确与精微。

我想起了新疆的郝关中老夫子的名言:“永远不把自己绑在任何个人的战车上。”厉害呀,郝夫子!

形势很好。然而,颇有战车!我一直非常清明!

我还有一个发现,越是写作上一般的人,越擅长站队的艺术。

但我又扪心自问,我是不是太清高太撇清了?对于人事,你能那么清纯吗?

在一个人的因素第一的地方?

我早在一九七九年就明确宣示过,我愿尊重每一位师长,但是绝对不投靠。

我愿团结每一位同行,但是绝对不拉拢。有一位颇思有所作为的老大哥作家私下说:“王蒙,你想成事,就必须拉帮结派!”(???)我愿意把这些个想法提交给广大的读者,提交给历史。从个人经历来说,新时期以来,在我回忆的这个时期,我是有所不为,有所不取,有所选择的,我并不感情用事,拉拉扯扯,叽叽咕咕。

还有一件事我绝对不干。就是不与人搞口舌之争。我离开北京市文联的时候,文联的一位领导宋汎同志,特别提出来,王蒙从来不搞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当时有一两个同行,背地里说一些酸溜溜的话,我的对待只是一笑而已。至今如此,有误解,有歧义,有恶意,有胡说八道,我都是笑一笑。笑一笑是一宝,这是我的体会。我宁可再不写一个字,宁可转业卖糖葫芦,也绝不陷入文人相轻的下贱圈子中去。

我还有两个“思想问题”。第一,抓文学是不是能不只注重题材,以题材取胜?

第二,把这两年的文学潮流命名为“现实主义”回归,是不是太狭窄,乃至会作茧自缚呢?

我不完全理解茅盾老师早年关于文学史上贯穿着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的斗争的提法。为什么现实主义与别的不那么现实的主义不能双赢、共赢、互补、齐放、交融,而一定要是谁战胜谁呢?

再说中国的文艺观念是另一种体系,另一套语码:写意,写实,工笔,泼墨,神思,气韵,意境,风骨,似与不似之间……一个现实主义,够用吗?

我还要说一个情况,那段时期,我的最重要的作品其实是《夜的眼》,苏联和美国,都把《夜》作为首先介绍过去的后“文革”作品之一。赵玫说,正在上大学的她,读了这篇短篇小说,甚至觉得文学与生活都不同了。但是我们作协的几位可敬与可畏的老师,包括冯陈林刘,没有谁看得懂《夜》。还有人干脆说这篇作品写得“很不好”。呜呼!

我看望了从大墙后面出来不太久的从维熙。他与妻子张沪双双进了“大墙”,只剩下了老母和孙子相依为命,这时挤住在一间小屋,其时张沪只能住在娘家,令人鼻酸。

我们去给刘真等的新生活贺喜。当时的同命运的文友们极力撮合她与邓友梅的再结连理,当然事实证明,这个撮合是失败的。刘真做了几道菜,招待大家。她的新生活并没有成功,但是大家都有一种劫后余生,渴望过好日子的心情,也都热情祝愿,但愿从此一切平安顺利,顺风顺水。有一位理论家概括说人心思定。

急急忙忙,我们几个并非作协会员的人儿都入了会,然后紧接着当上了四届文代会三届作家代表大会的代表。虽然一事无成,年龄已经进入了新阶段,有些事也就水涨船高,迎刃而解了。

提到这一个时间段,我也想到了《十月》杂志。当时《十月》的主编是苏予,这位大姐是地下党的老同志,解放前是燕京大学学生,解放后一直磕磕绊绊。

她编杂志也仍然保持着团结起来到明天的真诚理想。我相信苏予是一个始终如一的革命理想主义者。

另一本难忘的刊物是南京的《青春》,主编也是一位大姐:斯群。从它创刊起,我在上面连载了创作谈《当你拿起笔》,据说颇有影响,后来专门出了小册子。

39.四次文代会

一九七九年十月三十日,四次全国文代会开幕。我看到那些老文艺家,坐着轮椅,拄着双拐,被人搀扶,口齿不清、惊魂乍定……都来了。老作家萧三、楼适夷等到了台上发言,说上一句“咱们又见面了……”,泣不成声……“文革”

中整死的文艺家的冤魂也出现在主席台上啦。

大会上一些中青年作家激动兴奋,眉飞色舞。有几个人发言极为活跃尖锐,例如柯岩、白桦,还有刘宾雁的讲话,全场轰动。他们本来不在文联全委的候选名单上,但是由于言发得好,人气旺,被增补到名单上了。

小平同志代表中央致辞祝贺。人们对他讲的“文艺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样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欣喜若狂,掌声如雷。

许多人记住的就是“不要横加干涉”六个字。能这样讲,谈何容易!

但我的印象不尽相同。我是主席团成员,姓氏笔画又少,坐在主席台第一排,我近距离地感染到了也领会到了小平同志的庄严、正规、权威,他的决定一切指挥一切的神态、举止和语气。他是一个真正的指挥员,他牢牢地掌握着局势和权力,他的姿态和论断绝无令文人们想入非非之余地。他强调:“这次大会,标志着全国文艺工作者的空前团结。”他肯定:“文艺界是很有成绩的部门之一……从总体来看,我们的文艺队伍是好的。”他的口气当然是在做结论。他指出:“文艺工作者,要……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同各种妨害四个现代化的思想习惯进行长期的、有效的斗争。要批判剥削阶级思想和小生产守旧狭隘心理的影响,批判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克服官僚主义……”斗争的弦并没有放弃,也很难说是放松。他说:“文艺创作必须充分表现我们人民的优秀品质,赞美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在同各种敌人和各种困难的斗争中,所取得的伟大胜利。”

赞美的要求也并没有收起。

同类推荐
  • 蜚声世界的中国作家:林语堂

    蜚声世界的中国作家:林语堂

    林语堂一代国学大师,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被提名人。著有《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等,并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海外,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知名学者。 《蜚声世界文坛的中国作家林语堂》由厉向君所著,可供广大文学爱好者们阅读。
  • 风雪多瑙河

    风雪多瑙河

    他不是冒险家,却有着冒险家的无惧;他不是侠客,却有着侠客的肝胆;他不是慈善家,却有着慈善家的爱心。这就是欧洲著名侨领张曼新的真实写照。这部长篇传记,运用独具特色的艺术架构和表现手法,浓墨重彩而又生动地再现了九十年代初张曼新挈妇携子勇闯东欧以及他出国前后种种奇特的生活遭际和天方夜谭般的传奇。本书,将带给您一个充满独特情感世界的精神领域!
  • 戚继光传

    戚继光传

    本书反映了戚继光从战争准备到战争实施,或说从军队建设到战争指导,对古代军事思想都有发展,而尤以对军队建设思想发展更突出。
  • 画坛大隐李琼久

    画坛大隐李琼久

    中国画史自隋、唐至宋、元,历代大师巨擘辈出,到明、清却每况愈下。二十世纪以来,人们在批判自审中,苦苦探索、寻找出路,创新浪潮袭来,终于为中国画的复兴带来历史机遇,但“穷途末路论”、“笔墨等于零论”等的出炉,又似乎宣告了中国画百年改革的失败。然而请记住: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个单薄而巨大的身影从蜀地走来,以他的奇才演绎的峨眉神话,一夜间震动了巴山蜀水,尔后名震京师,享誉大江南北,以他的杰出才华表明了中国画生生不息,与时俱新,可以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这样一个事实,像一块磁铁般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 中国古代文人传说(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中国古代文人传说(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读文人传说故事可以给我们以美的享受,许多故事本身就如诗如画,令我们读了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读文人传说故事还可以提升我们的生活品位,使我们的心灵得到美的陶冶。当然读文人传说故事最大的收益是可以使我们增长智慧,特别是那些文人墨客之间的唱和往还,文人墨客与官僚政客之间斗智斗勇,与风尘女子们的恩恩爱爱,与僧侣、道士之间的友谊与纠缠,这些传说故事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现了当时那些时代的丰富生活画卷,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们比真实的历史更生动,也更全面,比真实历史更能使我们得到教益和收获,也是更能令我们感动的活教材。
热门推荐
  • 网游之侠踪剑影

    网游之侠踪剑影

    真的汉子,敢于承受无数真气的乱窜,敢于忍受轮回断肠散的剧毒,敢于面对各种绝色美女的诱惑,敢于把所有的高富帅拉下马……陈旭无疑就是一个真的汉子,但这些都非他所愿…其实,他只想做一个普通的帅哥,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才是他向往的生活……既然这一切都避无可避,他决定要逆天改命,学北冥神功,成百毒不侵,调戏各种妹子,蹂躏各路高手帅哥…….华山论剑中,败尽天下高手的他,吹了吹剑上的血,寂寞地望着苍天:这些都不是我想要的……瞬间,无数人都泪流满面,大声诅咒:莫装逼,装逼被雷劈…..
  • 世界经典侦探推理故事

    世界经典侦探推理故事

    侦破故事不论是民间流传还是真有其事,都代表人们不平则鸣的心声。在侦破故事中,忠诚与奸诈、勇敢与怯弱、正义与邪恶、公理与私刑、智慧与愚昧、文明与落后、真善美与假丑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激烈的矛盾经过冲突、斗争、较量,一切表现得淋漓尽致, 使我们不得不对邪恶产生深深地憎恨,对正义产生不懈地追求。
  • 网游之雷厉风行

    网游之雷厉风行

    英雄救美救了便宜小姨子,便宜小姨子居然帮我和她姐姐假戏真做?是酷毙还是苦B?
  • 中华歇后语(第二卷)

    中华歇后语(第二卷)

    歇后语是俗语的一种,也称俏皮话。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引子”,是一种具体的描述,或为现实生活、自然界的现象,或为历史上、文学中的典型人物,或纯粹是一种离奇的想象;后一部分则是从前一部分引申而出的、作者要表达的对事物的看法。它运用比喻、想象、夸张、借代、转义、谐音等手法,构思巧妙,生动形象,幽默俏皮,运用得当,常常会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在平时的言谈或文学创作中,如果能够使用恰当的歇后语,就会有助于交流思想、传达感情,使语言充满生活情趣,产生很强的感染力。
  • 天岸升禅师语录

    天岸升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肉兔标准化生产技术

    肉兔标准化生产技术

    本书是荟萃养殖业最完备的工具书。囊括了最实用的养殖技术,最详尽的致富方法和合适的致富项目。
  • 倚天道之乱世重演

    倚天道之乱世重演

    当陷入轮回的灵魂再次苏醒,又会是一场腥风血雨,蠢蠢欲动的野心昭然若揭,谁会是最后的胜利者呢?
  • 魔幻之青春这座城

    魔幻之青春这座城

    一个貌若天仙、眸含秋水的绝世佳人夏诗韵流落街头、竟然另有奇特身份,她本不属于这个世界、却阴差阳错的来到了现代!一个土地爷儿、他疯疯癫癫、锦囊妙计天下、却成为了夏诗韵的贵人!一个行侠仗义、惩奸除恶的莫名道士、穿行于繁华都市之中,他的目的就一个、那就是来捉妖!一个俊美少年、逍遥在灯红酒绿城市之中、风流倜傥的他却遇到了清纯可爱的夏诗韵,从此他们之间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情!一代三国名将周瑜、离奇曲折的也出现在了现代的花街柳市之中,他穿越千年、就是为了寻找夏诗韵!这时、一个颜如桃李、心似蛇蝎的冷寒雁,也参与了其中!自此,这场悲欢离合,曲折离奇、妙趣横生的故事就这样在这所城市中发生了、、、
  • 土眼洋事之总理衙门

    土眼洋事之总理衙门

    《点后斋画报》,它像一个巨大的橱房,既遇映射出西方的巨大投影,也反映出国人对西方文化的最初印象。人们从这份画报上可以看到有矣西方的种种事像:外国的总统和国王,贵妇与时装,天上飞的气球,地上跑的机车,水里走的轮船。当然,也有大最也不知道是谁编出来的“人咬狗”的奇闻怪事。国人也因此知道了,洋人也有男欢女爱,也有贪生怕死,也有凶杀和恶行,有一切中国人也能有的爱好和毛病。虽然,我们的画师画的无论哪一国的洋楼,都是租界的产物,画面上一股洋泾浜味。官方的战报也跟民间的战事传闻一样有着报喜不报忧的习惯……
  • 爱的替身

    爱的替身

    袁世纭总是梦到陌生人向她告别。心理医生告诉她,她无法忘记在911事件中丧生的双胞胎姐姐世纷,她需要真正向姐姐告别,过自己的生活。可是没人知道,她才是姐姐世纷,在妹妹死去的那刻,她因为内疚让自己以世纭的身份活了下去。初恋男友祖耘对“世纭”的爱,让她觉得自己只是一个替身,好友们对“世纷”的怀念,让她感觉应该被记得的妹妹却已经被忘记了。她既丢失了妹妹,也丢失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