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37000000010

第10章 【诸子·百家】(3)

于是,他就和妻子一起到曲阜东南的尼丘山求天神另赐一子。后来,果然生下了孔子,叔梁纥以为这是在尼丘山上求来的,就给他取名为孔丘,字仲尼。“仲”字是排行,表示“第二”的意思,他有一个瘸子哥哥,所以过去有“孔老二”的说法。

为何孔子会被称为“凤”?

孔子是中国大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他是历史上第一个被尊称为“凤”的人。孔子被称为凤来源于一个故事。《论语·微子》有记载,说孔子当时周游列国,希望有国君能够采用他的政治主张,但是过程十分艰辛,结果也并不是他所希望的。一次他遇到了一个叫接舆的楚国人。接舆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接舆是他的名字,平时“躬耕以食,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楚狂接舆。接舆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表示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他用《凤兮歌》来讥笑孔子:“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意思是: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行怎么这么衰微啊!过去的事情无法阻止,未来的事情还可以挽回,算了吧算了吧,现在这个时代参与政治的人危险了。他把孔子比喻成为凤凰,凤凰是贤人的代表。

接舆看透了当时的政治是贤人遭谗悔,忠臣没好报。他和孔子正好是入世、出世的代表。所以接舆高唱着这首歌走过孔子身边,希望孔子能够在混乱的年代明哲保身。孔子听到后,想到自身的经历,觉得很有感触。于是他下车想与接舆谈谈,但是接舆快步走开没有和孔子搭话。

接舆把孔子比做凤,是赞扬孔子是贤人,但是又不赞成他与统治者同流合污。古代思想家老子也以凤凰来比喻孔子。据《庄子》中记载:“老子见孔子从弟子五人,问曰:‘前为谁?’对曰:‘子路为勇。其次子贡为智,曾子为孝,颜回为仁,子张为武。’老子叹曰:‘吾闻南方有鸟,其名为凤,所居积石千里,天为生食。其树名琼枝,高百仞,以璆琳琅玕为实。天又为生离珠,一人三头,递卧递起,以饲琅玕。凤鸟之文,戴圣婴仁,右智左贤。”《诗经·商颂·玄鸟》中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孔子是鲁国人,而他的祖先是宋国人,也是殷商后裔,所以享有“凤”的盛誉。

你知道孔子有多少个封号吗?

孔子有封号始于汉,自元始元年(公元元年)汉平帝首开追谥孔子的记录至清康熙皇帝,孔子共有十多个不同的封号。

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褒成宣尼公。

东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褒成侯。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文圣尼父。

北周静帝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邹国公。

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先师尼父、宣尼。

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先圣。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宣父。

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太师。

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隆道公。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文宣王。

后周太祖广顺二年(公元952年):至圣文宣师。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玄圣文宣王。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至圣文宣王。

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至圣先师。

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年):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五伦是指什么?

五伦是人与人之间基本的道德关系,即五种人伦关系。古人以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为“五伦”。儒家历来将人类社会视为一张“关系网”,任何人都逃不出这五种关系,逃出者就等同于禽兽,所以五伦又叫“人伦”。

孔子认为:君臣、父子应该像君臣、父子的样子,这就是国家政治的根本。孟子认为: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礼记·礼运》中有所谓“十义”的说法:“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由此可见,五伦是儒家提倡的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对传统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十子全书》、《二十二子》汇刻了哪家之书?

《十子全书》和《二十二子》都是汇刻诸子著作的书籍,所收诸子均为选家的私见,但也有一定影响。

《十子全书》有两种版本:一种是《孔子家语》、《老子》、《列子》、《庄子》、《管子》、《韩非子》、《荀子》、《墨子》、《扬子》、《孙子》;另一种是《老子》、《庄子》、《荀子》、《列子》、《管子》、《韩非子》、《淮南子》、《扬子》、《文中子》、《鹃冠子》。

《二十二子》:《荀子》、《老子》、《庄子》、《淮南子》、《列子》、《尸子》、《商君书》、《墨子》、《韩非子》、《孔子集语》、《晏子春秋》、《吕氏春秋》、《孙子》、《管子》、《文子缵义》、《山海经》、《竹书纪年统笺》、《春秋繁露》、《贾谊新书》、《扬子法言》、《文中子中说》、《黄帝内经》。此书由于依据善本汇刻,所以颇受学者重视。

三不朽是什么意思?

三不朽是儒教最推崇的三种人生。语出《春秋左氏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据传统的说法,所谓“立德”,指“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如唐尧、虞舜,又如周公、孔子;所谓“立功”,指“拯厄除难,功济于世”,以及“勤民、定国、御灾、捍患”等,如夏禹、后稷;所谓“立言”,指“言得其要理,足可传记”,如老聃、庄周、苟卿、孟轲、管仲、孙武、吴起之徒制作子书,如屈原、宋玉、司马迁、班固之辈制作文章,流传后世。

“立德”是上圣,“立功”是次圣,“立言”是大贤。古代有“祖有功,宗有德”的传统,有功德于民的圣人受到后代子孙永远的崇拜祭祀,而有文章传世的贤人也“名以文传”,这就是所谓“不朽”。显然,“三不朽”非常人所能,即使是帝王,也不敢以“立德”者自居,而历代以“立功”或“立言”名垂不朽的人,也决非等闲之辈,实际上,“三不朽”只是传统士大夫心目中最神圣的人生,与平民生活相去甚远。

孔颜气象指的是什么?

孔颜气象不是指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入世精神,也不是指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态度,而是指孔子和颜渊超凡人圣的人生境界。

《论语·先进》中有一则非常有趣的故事。孔子请弟子“各言其志”,前面的几位都表达了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曾皙最后说,我的愿望是:暮春三月,春衣已经穿定的时候,偕同几个成年人,带上六七个小孩子,在沂水中游泳,在舞雩台上乘凉,然后哼着歌儿回家。孔子立刻说:我赞成曾皙的志向!南宋理学家朱熹是这样理解的:曾皙表达的志向,不过是根据自己所处的地位,在日常生活中自得其乐,决不夸夸其谈,故作舍己为人的高论。

由此看来,后代儒家津津乐道的“孔颜气象”,实际上就是指其安贫乐道、胸次悠然的精神境界。

三从四德的来历?

“三从四德”是儒教为妇女制定的仪范与德行。

“三从”出自《仪礼·丧服》:“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原指贵族妇女为亲属服丧的仪制,“三从”中的“从”并非“服从”或“顺从”的意思,而是指“依从”,后来才被引申为男女之间的主从关系。

“四德”出自《周礼·天官冢宰》:“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据东汉郑玄的注释,妇德指贞顺,妇言指辞令,妇容指修饰,妇功指纺织,这是王妃应该学习的四种“妇道”。东汉才女班昭作《女诫》,将其称为“女人之大德”,并解释说:“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已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谓妇言;盥洗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专心纺绩,不好嬉笑,洁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

“三从四德”最早是为贵族妇女而设,而后经过儒家提倡,才逐渐成为一种家喻户晓的“妇道”。毫无疑问,这是男性称雄时代的产物,故在新文化运动中被作为“旧道德”而受到猛烈抨击,尤为现代女性所不齿。

什么是“八儒”,“八儒”是指八位儒生吗?

“八儒”是指孔子去世后儒家的八个支派,语见《韩非子,显学》。八儒包括:子张氏之儒,子思氏之儒,颜氏(渊)之儒,孟氏(轲)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苟况)之儒,乐正氏之儒。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思想有多面性:政治上倾向于保守,但又有某种程度的改良倾向;虽然相信天命,但却注重人事,不言鬼神。孔门弟子对孔子思想的理解各执一端,在孔子去世后发生分化,形成了不同的支派。

儒家各派在战国百家争鸣中,不仅与其他学派作斗争,内部各派也相互争论,其程度亦相当激烈。如“孙氏之儒”的苟子,就视“子张之儒”为“贱儒”,说子思和孟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苟子·非十二子》)。

孔门弟子有哪些代表人物?

孔子的弟子相传有三干人,其中有七十二贤人,代表人物主要是颜回、曾参、公冶长、有若、冉求、仲由、子贡、子游、子夏、子思、颛孙师、漆雕开、闵子骞等人。其中曾参、子夏都有著述,颜回以德著称,其他诸贤的情况大概如下。 公冶长(生卒不详),姓公冶,名长,字子张。春秋末年鲁国人,一说齐国人。孔子的女婿。传说他懂鸟语。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莒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高密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公冶子”。

有若(公元前505518年~?),字子有,后被尊称为有子。春秋末年鲁国人。他勤奋好学,能够比较全面深刻地理解孔子的学说。尤其重视“孝”道,也重视“中庸”思想。他还主张藏富于民,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因为品学兼优,且“状似孔子”,孔子死后,曾一度被孔门弟子推举为“师”。有人说《论语》就是有若门生编辑而成。历代均给有若加过封号,如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卞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为“平阴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有子”。

子贡(公元前520年~?),姓端木,名赐,子贡是字,以字行。春秋末年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他敏于事理,善于言辞和经商,家累千金,曾在吴、越晋等诸侯之间游说,所到之处与王侯贵族分庭抗礼。

子游(公元前506年~?),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称“言游”、“叔氏”。春秋末年吴国人。比孔子小45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的佼佼者,被孔子许为“文学”科的高才生。20多岁就担任了“武城宰”(治所在今山东费县西南)。孔子去世后,子游自己授徒讲学,其后学在战国时期形成了一个颇有影响的学派,但却受到苟子的严厉批评。唐玄宗时,被迫封为“吴侯”,宋代又被封为“丹阳公”。

仲由(公元前542~前480年),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末年鲁国卞(今山东泅水)人。性格爽直,为人勇武,信守承诺,忠于职守,以擅长“政事”著称。对孔子的言行,常提出意见。曾协助孔子“堕三都”,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后做卫围大夫孔悝的蒲邑宰。卫国贵族发生内讧时,因参与斗争而被杀害。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卫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河内公”,南宋成淳三年(1267年)封为“卫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仲子”。

颛孙师(公元前503年~?),名师,字子张。春秋末年陈国人。为人勇武,性情偏激,但广交朋友。他主张“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论语·子张》),重视自己的德行修养。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陈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宛丘侯”,政和六年(1116年)改封“颍川侯”,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进封“陈国公”,不久又称“陈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颛孙子”。

漆雕开(公元前540年~?),春秋末年鲁国人,以德行著称。《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漆雕开> 13篇。

闵子骞(公元前536~前487年),姓闵,名损,字子骞。春秋末年鲁国人,比孔子小15岁。以德行和颜渊并称。孔子称赞他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问于其父母昆第之言。”(《论语·先进》)

为什么说《论语》是读书人必读之书?

在中国古代,《论语》历来就是读书人必读之书。在汉代,当时的儿童最先读识字课本,之后就是读《论语》、《孝经》。故《论语》虽不是当时的“经”,却是读书人必读之书;因为经书研究的是学问,而《论语》所谈则是必备的修养。

在唐代,参加医、算、律学考试者可以不读《五经》,但《论语》、《孝经》同样非读不可,用意大体与汉代相同。

宋代,朱熹集合《学》、《庸》、《论》、《孟》为《四书》,目的也正是给读书人提供一套完成“小学”之后的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入门书。因此,《论语》的作用就不仅是修养品德,而且有关政教。

科举尽废之后,《论语》也还是读书人常读之书。因为它承载着我国传统文化太多的内容,大到道德规范,小到成语格言,包蕴极广。读《论语》,无疑是进入中华传统文化宝藏的要津,今天仍有其实践意义。

《论语》书名有何意义?

关于《论语》书名的来由,历史上有过两种代表性的说法。

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是说,书名是由“辑而论纂”“夫子之语”而来。

郑玄注则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论’者,纶也,论也,理也,次也,撰也。以此书可以经纶事务,故日‘纶’也;圆转无穷,故曰‘论’也;蕴含万理,故曰‘理’也;篇章有次,故日‘次’也;群贤集定,故日‘撰’也。”而“语”字则是必经论纂然后载之,以示“非妄谬之言”。

两说之中,以班固之说更为切近。

《孟子》与《论语》有何异同?

作为儒家经典,《孟子》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和《论语》都有不少相同之处,同时,又表现出自己的特点。

就形式而言,《孟子》与《论语》一样,原本没有标题,现在的标题是后人撮取篇首的两三个字加上的。这些标题大多没有什么意义,不像《墨子》的“尚贤”、“非攻”,《庄子》的“齐物论”、“逍遥游”。

《论语》是语录体,《孟子》是对话体,有问有答,反复答问,更能把论题阐发得具体深入,所以《孟子》更能体现文章之美。

《论语》、《孟子》都是以篇章为架构,但《孟子》虽然篇数、章数都不及《论语》多,但字数则要多许多,为34685字。

就内容而言,《论语》是“载述圣人言行”,即记录孔子言行的;《孟子》是“绍述圣人之法”,即继承孔子思想而有所发展贡献的。

《孟子》继承了《论语》中孔子侧重道德修养的“仁”,发展而为服务于政治统治的“仁政”;认为民贵君轻、人本性善,主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此外,孟子也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和注重道德修养的倾向。

《孟子》为何会被删削?

《孟子》在宋代被奉为“经”,孟子在元代被奉为“亚圣”,配享孔庙,尊崇至极。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读到《孟子》民贵君轻以及诛独夫的文字,极不高兴,说:“这哪里该是臣子对君王说的话!老头儿要是活到现在,非严办不可!”下令把孟子的牌位逐出了孔庙。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在洪武二十七年命人把《孟子》中有关重民思想的章节删去,共删85条,连书中所列《尚书·汤誓》中的“时日曷丧,余及汝偕亡”也予删除,并不准世人学习删去的章节。

朱元璋的做法,显示了封建统治者对《孟子》重民思想的反对与惧怕,不仅未能减轻《孟子》的分量,反倒更加说明了它的价值。

《孝经》是一部怎样的儒家经典?

《孝经》是儒家论孝的伦理学著作。旧说为孔子弟子曾参撰述,实则孔门后学所作,且不出于一人一时。《四库提要》说《孝经》是孔子“七十子之徒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之所以附会曾子撰述,当因曾子“至孝”、“能通孝道”的缘故。

从西汉开始,《孝经》受到历代统治者的尊崇和提倡,除了要普天之下人人必读外,历代帝王还纷纷为它作注,这是其他的儒家经典无法比拟的。到东汉时,《孝经》与《论语》一起进入经的行列,为“七经”之一,正式成为儒家经典。

同类推荐
  • 八闽魅力:福建文化特色与形态

    八闽魅力:福建文化特色与形态

    本书主要指福建文化特色与形态。包括历史传说文化遗产远古文化历史文化思想文化艺术文化民俗文化等,其中图文并茂,图解图注,形象直观,赏心悦目,彩色制作,丰富多彩,设计精美,格调高雅,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珍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和陈列。
  • 典章制度(中国文化史丛书)

    典章制度(中国文化史丛书)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
  • 和谐处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和谐处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湖北人的性情剖析

    湖北人的性情剖析

    湖北人既豪爽又谨慎,既热情又小心,既善于经营世俗人生,又崇尚精神生活。他们可以披肝沥胆,无私助人,也可以小处计较,谨慎处世;他们可以争强好胜,兼济天下,也可以超然物外,独善其身。本书是第一本诠释湖北人性情的精华本,是洞悉湖北人行为特性的全面攻略。本书着重描写了湖北的地理特点、文化和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本书中,编者突出表现湖北人在经济、教育、社会、性格、人文况味、语言等领域所呈现出的性情特征。其中,尤其对“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这句俗语,做了细致的解释。
  • 最后的神话:诗人自杀之谜

    最后的神话:诗人自杀之谜

    人们把世界最美的状态称为诗境,把心中最美的意念称为诗意,把文字中最精妙的语言称为诗句,把最动人的画面和最能激发人的想象的言外之意称为诗情。人生最激情澎湃的一刻,是诗;人心最美丽的邂逅,是诗。
热门推荐
  • 鱼游天下

    鱼游天下

    因姑姑的一本书,游小鱼在答应她爹爹的三不准下女扮男装化名为丁卯向江湖出发了。因缘际会下来到了丞相府当起了凤柏衡的小厮,又与有京城第一美男之称的丞相三子——凤柏青互看不顺眼。有食神美称的凤柏衡和客来居的当家凤柏青受邀参加厨神大赛,游小鱼作为他们的小厮随行南下,南下途中发生了一系列趣事、怪事、险事,并结交了苏州首富谢渊麒等一行人。厨神大赛中游小鱼却不小心卷入美食秘籍事件中,各路人马纷纷登场,而游小鱼的身世秘密也逐渐被揭露出来。一个是当朝丞相爱子,一个是江南首富,小鱼到底情归何处?是凤翔于天还是鱼潜深渊?
  • 破空龙吟

    破空龙吟

    这是个只要强者才有的审判权!他可以审判你的一切,强者之路一步一步!星灵之境共分两层,。灵之境此四阶,星之境此五阶!只有突破巅峰到达星之境最高五阶,便有驱使与破碎天地!
  • 落花时节又逢君

    落花时节又逢君

    舍却仙根,甘愿堕入轮回,冒着精魂破散的危险,只为在凡间与他相守一世。红凝!红凝!究竟是什么样的纠葛,让你决绝得如离开枝头的花朵,义无反顾地扑向他,你可知,他有没有记得你?在滚滚红尘中,你是否还坚持曾经不悔的选择?就让我们看这一段荡气回肠的人、妖、仙三角爱恋故事。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一个风高月黑的夜晚

    一个风高月黑的夜晚

    李东文, 70后。1999年开始学习写作,以小说及情感专栏为主,曾在《天涯》《长城》《十月》《西湖》《长江文艺》等杂志发表小说,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读者》等转载。
  • 一棵树的死亡方式

    一棵树的死亡方式

    小说呈现给读者的是一张床的 “意识流”,作品以一棵被打成床的树的口吻和视角看待生活,讲述人性、爱情和婚姻,深蕴着其想帮人类留住爱和温情的无能为力。小说语言细细浸入人心,细密的讲述令人动容,营造出一种无奈感。故事的展现虽荒诞不经但行文中自有一股别具一格的清新之气和深邃悠长的寓意。
  • 瞑庵杂识

    瞑庵杂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摄大乘论释

    摄大乘论释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闽赣万重山:向莆铁路建设纪实

    闽赣万重山:向莆铁路建设纪实

    本书共收集各类稿件79篇,从不同的角度真实再现了向莆铁路建设历经的重大事件,以及建设者同地方政府、沿线群众风雨同舟、鱼水相融的往事。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
  • 最后一个镜头

    最后一个镜头

    当今中国,悬念故事已成为继言情、武侠之后,又一轮通俗文学的热潮阅读文本,更是青少年朋友成长的阅读焦点。眼下的图书市场,也要数这类书刊最走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