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40700000013

第13章 毛泽东评点曾国藩“大本大源”(2)

青年毛泽东不赞同格林“自我实现”学说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基础,不同意他标举的客观之道德律。真正垂青的是“自我实现”学说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昂扬亢奋的进取精神。毛泽东把它接受过来,使他立志成就“内圣外王”之业,即做圣贤、豪杰的思想变得更为坚定。他说“圣贤、豪杰之所以称,乃其精神及身体之能力发达最高之渭。”这与他对“自我实现”的解释——“人类之目的在实现自我而己。实现自我者,即充分发达吾人身体及精神之能力至于最高之谓”完全一致,自我实现的最高理想就是做圣贤豪杰。由此可见,毛泽东对“自我实现”的理想也带有颇多的儒家人生理想的痕迹。他在提倡个性解放时,总是把它和民质的变换、社会的改造结合起来,总是把以己任的责任感和义务意识结合起来。

毛泽东在倡导“自我实现”的同时,还提出了一个“精神之个人主义”的命题,它是杨昌济先生的“有公益之个人主义”十分接近。这一命题的提出,也与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毛泽东这一命题既突破了个体生命自然本能满足的狭小圈子,又不等同于言心言性,汲汲于个人道德修养和完善的独善其身,而是以自我为中心向外辐射,把对一切社会问题的关注都纳入到自己的精神和义务范围之内。他说:“所谓对于自己之义务者,不外一语,既充分表达自己身体及精神之能力而已。至济人之急,成人之美与夫蹈危履险,舍身以拯人,亦并不在义务之上,盖吾欲如此,方足以安吾之心。”这样,舍身取义、以身殉国、忧国忧民都成为了“精神之个人主义”的应有之义。毛泽东的这种思想后来体现在他的人格行为上,表现为对革命,为中国的进步坚韧不拔的奋斗和牺牲精神。他为革命牺牲了六位亲人,他为刘胡兰的题词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可见,在毛泽东那里,“自我实现”,“精神之个人主义”与“内圣外王”的儒家人生理想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联系和相互贯通的。

毛泽东对儒家“内圣外王”的内涵进行改造和扬弃,还表现在他对传统的“内圣”的方式以及如何把“内圣”之学引向“外王”之业方面有所突破。在求“内圣”上,传统儒学以宁静笃敬和直观顿悟为不二法门,把获致“大本大源”的过程看作是一种神秘的内心体验和灵感生发。在把“内圣”引向“外王”方面,传统儒学将其视作一种自然而简单的外推和扩充,主要方式便是“倡学”,“攻心”。

青年毛泽东认为,人之所以无“内圣”,不仅仅在于无“内省之明”,而且还因为“无外观之识”。也就是说“大本大源”的取得不仅仅需要主观上的自察自省,而且离不开后天的磨练和积累,反映出毛泽东在认识上有向注重理性和实践方面发展的趋向,他愈来愈不相信“圣人”能够“从容中道”,相反,“圣人”都是“抵抗极大之恶而成者也”。他还把“动”、“斗”、“抵抗”等观念引入自己的人生观中,使其人生观带上了辩证和务实的色彩,表现出意欲通过暴烈的方式推行“宇宙真理”的潜在趋势。这或许是他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论的重要基石。

“动”、“斗”、“抵抗”的奋进精神,构成了毛泽尔人格中颇富特色的部分,这种行为方式的确立使毛泽东早年就能够接受革命的理论,喜“变”厌“平”,“治乱迭乘”,崛起于乱世之中,“问苍茫火地,谁主沉浮?”使他后来成为影响中国命运的历史巨人。当然,“动”、“斗”、“抵抗”等并非毛泽东人生观的最高范畴,而是从属于“内圣外王”这一最高层次范畴的,只是形成了毛泽东性格的本质。这种性格行为上的东西使毛泽东在立志做圣贤、豪杰中变得更为积极,更为主动,更富于英雄主义的色彩。正是这种“动”、“斗”、“抵抗”的精神,使他能够经受30年的艰苦卓绝的英勇奋斗,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大凡一种文化成自本上的、为统治阶级推崇的,多是古典的,保守的;后来自异域的,则是浪漫的,新鲜的,具有冲击性的。如果将两者融合起来,则复杂而博大,青年毛泽东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变动不居的时代,正是“孔家店”遭受冲击的时代,正是中西文化又一次进行大交流的时代。因此,我们谈到儒家传统文化作为人格形成的文化背景影响毛泽东人格的时候,只能说它影响到毛泽东人格的某些基本的方面,而不可能是毛泽东人格的全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此基础上理解毛泽东人格之所以博大精深、丰富而复杂的深刻原因。这一点还可以从儒家的“德政”思想对毛泽东政治人格的影响上得到进一步的说明。

【评点解析】

曾国藩以洞悉“大本大源”为学问之极致,“得大本大源,则心有定向而不致摇摇无着”。毛泽东在1917年8月23日致黎锦熙的信中,着重阐述了他对“大本大源”的探索和认识。其中描述不知“大本大源”之人,“如墙上草,风来两边倒,其倒于恶,固偶然之事,倒于善,亦偶然之事。”姑不论当年毛泽东所探究的“大本大源”,与曾国藩的在内容上是否相同,这种重视“本源”的思想方法可说是相通的。

令青年毛泽东佩服并引为“大本大源”证据的“收拾洪杨一役”,即指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战争。其时、太平军已成燎原之势。曾国藩率湘军出湖南,不过2万人,战争中也吃了不少败仗。但是,战争的结局,湘军获胜,太平军失收,是许多因素造成的。在这一场大战争中显示出曾国藩过人之处的,最重要的一点,是他找到了一个恰当的动员口号。洪秀全用来动员群众的,是他从两方传教上那里听说来的天主教教义,再由他加以中国化而成的“拜上帝教”,这在中国并没有根基。同时“孔孟诸子之书尽行禁除”。即《诗经》亦须经“天王删定”始能读。曾国藩看准了他的敌人的这一个弱点,就从这里大做文章。

曾国藩以保卫名教作号召,动员士大大阶层和“乡野老实之人”,参军参战。治军最重视精神教育,以传统的封建文化纲常伦理陶冶维系军心;以忠义血性、亲子师友关系用将带兵、将用人权与军、政、财权合一,开近百年军阀专制的先河;并仿照戚继光练兵成法,习劳忍苦,层层统属,一扫清朝八旗、绿营旧制陋习,终于赢得镇压太平天国战争的胜利。一场满汉之间的民族战争,一场地主、农民之间的阶级战争,被曾国藩说成是一场维护名教,也就是保卫中国传统文化的战争了。

“力行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格精神的又一鲜明特征。孔子、孟子、荀子都是力行主义者,后世的许多思想家也都表现出重行的倾向。

孔子说“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也。”在他看来,有理想有抱负的知识分子,应该走向社会,服务于社会,决不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正因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生们具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进取精神,所以他们都积极从事政治活动,甚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以图将自己的政治理想普及天下。在孔子那里,具体表现为“敬事而行,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儒家追求的理想人格,乃是主体道路践履和社会实践的统一,即内圣与外王。内圣即指主体内在修养,对善的领悟,对仁义道德的把握外王则指把主体的内在的道德修养所得,推广于社会,使天下道一风同,用儒家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通过修身来齐家,进而治国平天下。在儒家看来,不论是内部修养,抑或外部事功,都贯穿着“行”的精神。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反对流于空谈。墨子提出:“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荀子则更明确地指出:“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他把“口能言之,身能行之”的人称为国宝。

儒家关于知行关系的见解,也体现了其重行的立场和态度。虽然关于论知行先后,儒家内部存在不同的观点,但论知行轻重,则无不主张“行重知轻”、“力行为重”。孔子说,“知得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否定纯粹求知之可能。荀子也说,“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朱熹说:“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王夫之也认为:“行焉可以得知亡效也,知焉未可以得行之效也”。

明末清初早期启蒙思想家,不仅继承了重行、力行的传统,而且在反对道学唯心主义的过程中,形成了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梁启超曾说:“清初之儒,皆讲‘致用’,所谓‘经世之务’是也。”宋明道学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在理论思维上达到了较高的程度,但其反动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它不仅严重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而且倡导了一种脱离实际,空谈义理的恶劣学风。早期启蒙学者痛斥了道学“空谈性理”的腐朽学风,深刻揭露了其危害和实质。王夫之把道学看作是“人心以蛊,风俗以淫”,乃至民族败亡的祸根,主张对道学“伸斧钺于定论”,进行彻底批判。颜元也反道学唯心主义的空谈病视为明朝亡国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早期启蒙思想家把“经世致用”的精神,贯彻于研究哲学、历史、自然科学的过程中,提倡“言必征实,义必切理”,“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产生和形成了“贵创”、“博征”和“致用”的学术风格和治学精神。所谓“致用”、即“凡文之不关六经之指,当时云务者,一切不为”,唯“诚能践其言”,务使学问与社会之关系增加密度。顾炎武指出:“君了之为学,以明通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和篆刻,亦何益哉?”早期启蒙学者切实关注和解决国计民生实际问题的实学思法和求实精神,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实学思潮尽管出现于明清之际,但它的产生与中国文化的“力行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力行意识”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而自我革新的结果。从总体上说,实学思潮是明清之际中国传统封建文化在当时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刺激下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总结及自我批判与革新的主导思潮,主要表现为: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如反思宋、明亡国的社会思想文化原因等等)、综合明清之际文化新因素的基础上,批判和取缔集空谈于大成的宋明理学的极端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清除历代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的流弊;恢复并重新阐发秦儒学的“经世致用”的宗旨和求实精神,立足实用,博采众长,穷源推本,发扬光大,从而形成了一种对自然现象和社会事物一以贯之的彻底的新型唯物主义理气、道器、心物、知行统一观,使中国文化中的“力行意识”思想发展到了一个超越前代的新水平,并为它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实学思潮在上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为求得思想的客观性和行为的实效性而致力于主体精神品德的修养,力图通过这种修养而造成良好的主体风格或主体态式,以构成能够如实反映外号情况的内部的主观条件提出并论证了“践形以尽性”,由行而致知的唯物主义知行统一观。

实学思潮在湖南具有非常突出的表现,形成一种相对独立的区域性文化氛围,即“湘学士风”。萧延中在其所著《巨人的诞生》一书中写道:“湘学士风的最主要特征是务实,既寓‘道’于‘势’,又以‘势’求‘道’。……这种学术风气或社会价值准则,最早可溯及王夫之……其经世之风,对湘籍学士影响极大。自魏源、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至郭嵩焘、谭嗣同、杨度、黄兴、蔡锷,以及毛泽东、章士钊、刘少奇等等,此种学风经经远远,长延不息。”并认为,“如果说,实用理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那么,湘学尤甚”。湘学士风的形成,与实学思潮有直接关系。实质上是实学余脉,实学遗风。由湘学士风而至毛泽东的务实作风,这里面有一种学术风气的前后传承,有一条思想连贯发展的线索。

很多资料表明,青年毛泽东在其思想与人格(世界观、人生观等等)形成的过程中,曾广泛接受实学思潮的影响,饱受湘学士风的熏陶,这种影响和熏陶,对其思想和人格特征的形成起了相当巨大的作用。

同类推荐
  • 少年飘泊者:蒋光慈作品精选

    少年飘泊者:蒋光慈作品精选

    《少年飘泊者:蒋光慈作品精选》描述了农村少年汪中在父母双亡之后漂泊四方,经历艰难曲折,最终走上了自觉地为革命事业而英勇斗争的道路。主要人物形象激励过许多在黑暗中找不到出路的青年走上革命道路,而这部小说也因最早歌颂党的领导、最早塑造优秀共产党人形象,从30年代起一直被国民党当局查禁。
  • 梦里花落惜别离:三毛

    梦里花落惜别离:三毛

    朱丹红编写的这本《三毛:梦里花落惜别离》是“倾城才女系列”丛书 中的一册。传主三毛,当代著名女作家,原名陈懋平。三毛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生平著作和译作十分丰富,在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三毛:梦 里花落惜别离》以诗一般的语言,再现了这名传奇女子48年的人生,和她留 下的泪水、温情、凄清交织的世界。
  • 白是一种重

    白是一种重

    诗集分“魂系潇湘”、“缘于真爱”、“源头的水”、“无关风月”、“返回真实”共五辑,收录了作者在大学时期创作的部分诗作。他写故乡,写亲人,写爱情,写永州的山山水水,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热爱之情。为什么取这个书名?一番的解释是他自己对诗歌创作的一种理念,他认为诗歌是一种信仰与追求,白色是一种最干净纯洁的接近于灵魂的颜色,而他一直强调的是用灵魂与心在写作,所以白色又是一种诗歌追求的高度。
  • 快乐心灵的名家散文(青少年快乐阅读系列)

    快乐心灵的名家散文(青少年快乐阅读系列)

    本书以青少年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让他们熟悉和了解散文的内涵,吸收其中的精髓,进而学到更多的知识,懂得更多的做人道理。……本书精选了最优美的精彩故事,这些故事和其中阐释的哲理,让青少年的心灵受到鼓舞和升华,让青少年更有信心和勇气地去梦想与憧憬,活得更有激情;让青少年在面临挑战、遭受挫折和感到绝望时,从中汲取力量;让青少年在惶惑、烦恼、痛苦和失落时,从中获取慰藉;让青少年在面对一切感到木然时,心中涌起无限的亮色;让青少年在青春的冷淡与叛逆情绪中,被生活的真善美所感动……
  • 草原上的太阳

    草原上的太阳

    《草原上的太阳》是一本介绍尼玛先生生平事迹 的力作之一。尼玛先生仙逝之后,较全面、系统的写先生的生平事迹 的著作主要有三 部:一是1991年,由阿坝州教委徐长富同志写的《尼 玛办学模式》;二是1997年,由先生的高足之一、藏族青年学者供秋仁 青根据先生《自 传》,按藏族传记体写法,用藏文写成的史料性专著 《尼玛传》;第三本是1993年阿来同志写的这本《草原上的太阳》,这 是一本以一个藏 族青年作家特有的眼光,运用纪实文学的表现手法, 全方位,多角度反映尼玛先生不平凡的生平和事迹的书。这三本书的 共同点是,完 全忠实于尼玛先生其人其事。
热门推荐
  • 仙界邪君

    仙界邪君

    他,一身的邪气。他,强大无比。他就是仙界之主,仙界邪君!
  • Mansfield Park

    Mansfield Park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闪来的霸道老公

    闪来的霸道老公

    一场精心策划的商界阴谋,毁了她的爱情和家庭,她决心报复,但是,仅凭着自己是不够的,这时,他出现了,他,MJ集团的总裁,同时也是名声显赫的跨国公司翼云集团的接班人,她要付出什么才能报复那对狗男女,她还能重获爱情吗?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青萍之末

    青萍之末

    文学是感受心灵创伤最深的艺术门类,而作为人,恐怕女人最能以其细腻的艺术感受去表白心灵创伤的痛苦。然而这种表述在不同的女人那里则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与方式方法。综观这几年来的女性小说创作,尤其是长篇小说的创作,我们碰到的是这样一个无可回避的事实:一方面,许多有才华的女性作家以其独语方式彻底解构了作为主流话语的男性文化视阈,举起了鲜明的女权主义旗帜;另一方面,她们处处与这个世界构成一种敌对关系,尤其是对性别的敌视更是成为她们行文的唯一视角。再就是消解一切文本的价值意义,使小说走向极端个人化的写作道路。
  • 云雀渊

    云雀渊

    她是一只吸取仙气后破身为人的小云雀,不谙世事,可爱呆萌。他是九天之上潜渊山中一位仙风道骨无欲无求的人仙至尊渊默。她在他的眼皮下出生,他将她抚养至十八岁。十八岁,她跟随风流成性,放浪不羁的师傅青桓来至凡间。遇见清朗温润的少年印文冶,至情至性深爱渊默的的魔教至尊青萝,妖媚狠辣的妖灵族妖皇白璟。为爱?为情?为复仇?为正义……九天之上的至尊是否可以一直无欲无求,天真的雀儿眼前铺开的画卷,是否能描摹出她所想象的绚烂色彩?==========================================================女主非玛丽苏圣母,有仇必报有恩必还!作者保证坚决不会太监!!!坚决坚决!!!请放心入坑!!!
  • 黛仙

    黛仙

    殿中央,两只仙,一大与一小;小小劫,缠数三,他爱她她爱他;镜中花,水中月,红楼本是梦一场。画中人,画中仙,画来画去终非她。我用千年泪只愿换你此生安华——永生。
  • 毛毛:我们可不可以不逗比

    毛毛:我们可不可以不逗比

    青春是一去不复返的公交车,形形色色的人来了又走,只留下逗比和逗比的回忆,那般任性却又那般美好,想想还是笑了。谨以此文祭奠我们曾经逗比的时光!
  • 守心之蝶舞残泪

    守心之蝶舞残泪

    他伸出手,修长的指尖闪烁着迷人的光芒,落到迷幻的蓝发上,将耀耀生辉的银色十字架摘下。他说,失去他并不代表你失去了所有。她望着眼前俊秀的男孩,笑了,笑得溢出了泪花:走到最后我失去了所有,还好,还好有你在我身边......命运会给你开很大的玩笑,但是,幸好我们还有身边守候着的他。
  • 败国大皇帝

    败国大皇帝

    辐射科技流第二部。记者:老伯,你幸福吗?老伯:我姓曾,不姓福,但我过得很幸福,很快乐。记者:为什么老伯:因为科技发达了,工作好找了;房价降了,买得起房子了;医药费降了,不怕没钱治病了;食物无毒无害了,可以放心吃了:坐地铁公交不挤了,出行方便了;空气清新了,不怕得肺癌了;河水清澈了,我可以来河边钓鱼了……还有好多好多,我都说不完,但最重要的是我儿子在皇上从国外引进的一亿美女中找到了对像,终于不打光棍了。记者感叹: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有了白天这个好皇上啊!是他用科技和政策改变了这一切,让我们活在了富强、民主、自由、团结、平等,美梦可以成真的发达世界。
  • 野菊花

    野菊花

    野菊花,经风雨,傲霜冻,鲜艳美丽,芳香迷人;花中强者,品质高洁,多好的野菊花!它是浓缩作者七十余年生活历程的真实写照,又是他们夫妻神圣而纯洁爱情的象征。作者以野菊花作书名,含义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