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827500000033

第33章 《学问论·劝学篇》选读(6)

意义深远的好着作对读者的影响也是大的,与读者的因缘也密切,但在发售买卖上却做不到损益相补偿,和流行的质量不高的杂书相比较,好着作付出的心血劳动高出几倍,但所得的利益并不多,二者不成正比。大部头的着作不再问世决非偶然。学术上的确值得大家忧虑,其原因在于学者身无闲暇,家无恒产,根本缺乏研究学问的条件。

如果现在帝室在保护私立学校的同时,兼顾学者的志向,并给予他们养老金,使他们能安居乐业,从而安心于研究工作,就会一改我国学问社会的面目,扩大学权,赶上日新月异的西洋各国,达到与海外竞争的水平。从财政角度来看,一些在政府供职的人,未必整日忙于政务,每年却得到很多收入,这是一种浪费。政府中有闲散的官员,其中有不少是学者。他们生来更适合从事文教工作,委以政务则不堪其用,只适合于担任咨询一类之事,不便于做事务性的工作。这些人进入政府机构中,不习惯于衣冠束缚。若给予相同的薪金,他们还是希望置身于俗务之外,能自由自在地生活,精神上得到满足。元老院中即使有两三位学者也不能为其议事增添多少光彩;海陆军中有一两个文人,与战场的胜败也无多大关系。对学者、文人来说,提供咨询才为其所长。若从国之大计来考虑,给予学者年薪决非虚掷。

靠帝室保护私立学校、优待学者,不仅有助于学问的进步,而且有益于我国的政治。从广义上讲,政治也是一门学问,政治家必须靠学者来培养,学校是产生政治家的苗圃。那些完成学业的人要担任不同的社会工作,每个人出路相异,有工人、商人、政治家。有的人学成之后仍不放弃学问,毕生从事研究学理,或从事教育事业,即成为真正的学者。工商业者或政治家是寓知识于人类实际生活中,而学者则是终生为学。在一个国家中政治和学问同等重要。必须不断提高国民的政治思想水平,使人人关心国家,热心议政,如果缺乏政治头脑,就如同汤虞三代的愚民,名为人,实与猪羊无异,不足以报国。

若有爱国之心,就须关心内外政局的变化。政治家执政,参与政事,和工商业者经营家业,学者献身于学事一样。政治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国民具有一般的政治思想水平,这同国民必须掌握基本知识是一个道理。对一个人来说,掌握一定的知识是必要的,但全国人民不可能都成为学者。同样有政治思想是必要的,但不可能都成为政治家。

人们往往不思考这个问题,往往因时而变,政治思想重要了,就想成为政治家,准备终生从政;学问重要了,又想成为学者,打算终生治学。

愿望固然不错,但是由于人的天赋有差别,家庭和社会环境各不相同,几千万人不可能都成为政治家,也不可能都成为学者,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自然规律。除专门从政或为学的人之外,多数人只求有一般的知识水平即可。在掌握一些基本知识基础上,根据各自的特长,发挥各自的优势,这样既有利于自家的生活,同时也有利于国家的发展。

政治和学问各有不同的内涵,但都是社会中的一门专业,不应互相干涉,各自为政。做政治家的已完成学业而为政时,也不能放松对学问的学习,要仕而优则学,但必须禁止干预学校教育方面的事务。

学者以治学为自己毕生的事业,也应加强自身的政治修养,抛弃叱咤政坛的青云之志,要学而优则仕。然而细察今天社会风气,政治家是利用教育为自身服务、还是自然地将政治思想渗透到学校教育中呢?

教员、学生是以自己的好恶来评价各种政治主张的,这是政治家要关心的问题。当政治风气影响学问,并更广泛地波及到其他方面时,政治便成为第一位的要素,一切都要以政党来划分敌我,商品工业也成为政党笼络的对象,甚至医生诊病,寺僧或集会场所的主持人在就座时也要问清敌我,这种奇怪现象违背了社会的亲睦和人类相爱之大义。另则,学者倘若议政,就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可以轻易地解决温饱问题。倘若只顾埋头自家的学问,不仅生活没有出路,而且自白忍受了十年寒窗之苦。于是,学者为了受人尊重,便需弃笔从政。一些后进学生也都争先恐后跻身于政治社会,这不是人的过错,只能说是社会风气所使然。现在的社会风气驱使天下学生涉足政界。对此,一些社会学家往往不去究其成因,而是一味地对现实社会感到惊讶,斥责今天的少年傲慢、轻浮、妄谈政治、缺乏自知之明。用他们的话说,这些少年是“醉狂人”。但这不是到了明治年间今天突然变狂的,其中自有原因,原因就是学生失去了在学问社会中应有的地位。

其实例勿需多举,在议论中也有把失去存身地位的称为左倾,得到其地位的称为右倾。得到地位的右倾者失去地位后又变成左倾。为何现在议论左右的人大有人在,不论自己还是别人都是如此。伐柯其则不远,以自心去推测他人。安抚他人之心关键在于安其身,安身是安心之术。所以我们列举了现在帝室保护私立学校,同时优待学者的先例。整个社会如果逐渐养成尊重学问之风,学者自然也就有了安身之地。除了专门从事工、农、商和政治之外,还应该以学问社会作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地,不为政坛的波澜所动摇。我认为,直接制止一些喋喋不休的政谈,犹如以滴水灭火。扑灭大火之法比泼水更重要的是撤除燃烧的材料。所以,为学者开辟安身之地,以制止他们步入政谈,这也是釜底抽薪的根本方法。

明治十六年(1883年)

(八)要晓得汉学已经失效

各地少年轻浮、躁进、妄谈时事不知伊于故底,而且使社会安定受到妨害,对此我们深感忧虑。至于防止这一形势的策略,我的看法和治世家的看法略有不同。最近我在《时事新报》的社论中做了概要的论述。这些少年喋喋不休地评论政事,多出于无事无聊的心态。所谓无聊就是精神无所寄托,所谓无事就是无所事事地消磨时光。不了解社会只从外表看如痴如愚,仅以少年血气方刚的气质,企图做各种各样的事,但却陷入轻躁与蛮横。为防止这种现象的出现,就要使少年们感到有许多事要做。这样可以分散他们的精力。古人曰:人生识字忧患始。通过读书识字,可以了解许多古今的事理,这样使他们有事可做,不再是无所事事地消磨时光。现在的少年多半有接受教育的天赋,并不迟钝。但是他们所受的教育如何?只局限在入地方小学,能暂时入中学的人很少。这些中小学的教学如何?小学的课本、中学的教学水平都不高。维新初期,公立私立学校中主要学习西洋的原着,明治六、七年更倡导以读洋书为正规,多聘用西洋人来教授。后来又改变措施,辞退了聘用的语学教师,改为教授和汉之书及翻译的书,把西洋的原着视作无用之物。招聘年老的汉儒做学校的教员,致使多数少年没机会接触洋书,只靠翻译的书籍加上洋学者的介绍来获得知识。(十年前,有个地方设立了洋学校,主要由政府管理。买进一些洋书、器械等对青少年实施教育,结果收益不大。忽然学校组织一变,不使用西洋书籍和器械了。

这不限于一个地方,当时全国普遍流行)这种教育的状况,只能说明对学术、对政治经济缺乏高瞻远瞩的眼光。三四年前设立了府县会,由政权参与的政谈逐渐在社会上盛行起来,少年们也不得不参加此政谈。这种政论多半是揭露当时的弊端,所涉及的问题甚多,从地方官厅的施政到警察巡查的一举一动,其根据也不过是从汉书或译书之类得来的见闻。地方报纸上的很多报道失实,这不足为怪。近年来演说中词不达义的现象屡见不鲜。统计一下这些人的姓名、履历及出现错误的次数,便可以发现:出现错误次数最多的人,其受教育的程度也最低,受教育的时间也最短;反之,出现错误少的人受教育程度都较高;受教育的程度与失误的程度二者是成反比的。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决非妄言。

现在的治世家果真有真知灼见吗?少年的轻躁真是学习洋学之过吗?正如用儒家学说、周公、孔子的教导来平息社会上的风潮一样,这实在令人感到可笑又可怜。少年的浮躁不是学洋学之过,相反是不知洋学之罪。试想善于进取者,亦是好的维护者。十六年来对国家的经营管理是什么的功劳呢?不外乎是洋学者们的功绩,即尊奉洋学者的教导做了事情。此间汉学与和学做了哪些事情?也只能说是没有妨碍文明进步罢了。从古至今千百年来,我国的文明有神、儒、佛教的功德,不能抹杀这一点,相反还应大加赞赏。但不能否认它们对近代的文明进步没有起什么作用,其软弱无力也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今天如被暂时的社会风潮所吓倒,企图借助和学、汉学作为退守之策,应该说这是脱离实际的想法。不懂得进攻的人,岂能明白退守之策。如此下去,距今不过三年便有后悔之日。

在这里,姑且不谈和学汉学理论。先就今日少年们的浮躁而言,这是我们最忧虑的。预防它的方法在于在全国大力奖励洋学,学术、经济、政治学一切均以西洋的原着为根据进行教授,以使少年们知道学术之艰难,学问之高尚,这是唯一的良策。这样,可使他们心事繁多,有忧患感,再也无暇从事脱离实际的政治空谈。让他们品尝学术日新月异之真正意义,以达到其佳境,并引导他人也进入此佳境。为此,只靠报纸、演说来宣传其实际情况,实在是一件困难的事,有时它会令人失望,甚至迫使人在失望之余放弃学问。此乃学者的一大忧患。政治经济学也是如此。如果不学无术,只顾眼前的小利益,当一旦要决定一国之大计时,则不免将天下公众引入歧途,白费心机。政府当局中缺乏胆识的人不少,更糟的是对这些人不加申斥,不加责备,对其无识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要想把光明正大的论锋导入其中,是很难的事情,往往令人失望。这也是学者明明知道的忧患。既然知道了这个忧患,也就找到了产生轻浮、暴躁的社会原因。因此,当今的治世家如果真的担忧社会上的轻浮、暴躁者,就应该引导少年们认真地学习西洋学,此外别无好方法。这是浅显易懂的道理。若看不到此浅显易懂的道理,只顾眼前的利益,使本来就缺乏文明的少年更得不到接近文明。尤其是将孔孟之教定为基础,来制止今日的人心波动,束缚人的思想,以便经营文明昌盛的社会事业,这不仅是脱离实际的迂腐,依我来看,简直就是极端的迂腐,极端的轻浮行为。

明治十六年(1883年)

(九)要提高洋学的地位

我国洋学的沿革已有百年,百年前的事姑且不论,仅就明治维新以来的情况加以考察。明治初年建立的大学南校是沿革的开始,自设立文部省时起,洋学之道在全国逐渐打通,呈兴旺发展之势。但不知当时出自何人的想法,要求请洋人,直接从洋人那里学习洋学,其教授方法完全根据西洋方式。从前我国的洋学家向学生传授洋学的东西则称之为“变则”,而洋人直接传授的东西则称之为“正则”,因此,雇用西洋人、设立所谓“正则学校”受到勉励,与此同时全国的各学校都聘请外国教师,因而导致教师不足之外,资金更是不足。这种做法是很不切合实际的,尤其是学校招来的学生生来就没见过西洋文学,又让不懂日语的外国教师来教,教授之际文意不通,以致影响学问上的不理解。所谓正则的“则”就是正确解释洋书的意思,由此而产生了僵化之弊。因此,“正则”的指令逐渐取消。另外,还有这样的说法:洋学毕竟是学习西洋的事物,要把它传播到全国,不仅没有雇用洋人的必要,而且读洋书也是不合适的。因此,国中最上等的学校停止聘用外国教师,地方的各学校禁止讲授洋书,取而代之的日文译本及汉文书籍,大有禁用洋书之势。可以说,舆论从一个极端转到另一个极端。当时某县设立了洋学校,其教学计划是对初等生教以日文及汉字,稍高的年级则读洋书。准备工作已就绪,开学后不到半年,突然,文部省派出的巡视官来此地,认为此计划不可,命令立刻停止。以前买的洋书和教学机器等全都不用了,聘用的洋学教师全都解雇,离校他去。洋文的学校一下子变成日文、汉文的讲习所。

(我记得,这是明治五六年的事情)这究竟是文部省的主张,还是巡视官不喜欢洋学而自作主张临时发布的内谕呢?至今尚不得而知。

但是,不管怎么样,在此时期,以日文来教西洋学的主张占上风。有的地方虽然没有取消外语学校或中学校、师范学校之制度,但是全国普遍的风潮已形成不用西洋文而用和汉文之势。此后再没有大的变革,一直延至今日。

以上所述,虽然现在我国的文教事业有很大的进步,洋学的思想广泛地传入我国,但是,学问地位之低实在令人惊讶,远不及昔日德川时代盛行的汉学地位。德川时代的汉学十分普及,凡少年子弟都在学汉文。今天的洋学则不然,除了少数上等的官立、私立学校之外,一般学校要想了解西洋的思想,多是通过看一些用日文翻译的书籍,根本看不到西文原着。其内容也是用日文解释的,如同教授经义一样。至于想提高学术的地位更是办不到。试听地方上流行的演说,或留神读一读地方发行的报纸,无非是些高谈阔论,或者是在文明的今天令人不可思议的内容。一些自称为文明的有志之士,而又标榜为洋学者之流,实际上脑海里贮藏的东西很少,仅仅读过小学的课本,再入中学学过少量的汉字,即便做一个学者也没有高尚的理想。这不足为怪,毕竟是明治初年国内缺乏学习洋文的机会造成的,因而不了解文明的主张,不懂得文明的意义,只凭耳闻目睹的文明事物,在脑海里贮藏了一些半知半解的材料,又读一些用日文解释的译着,便妄加评论。名之曰文明进取的有志之士,而行动上却不符合文明规范。虽然这是其人的过错,但是也和十几年来教育的制度和社会的局势有关,出现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或者有人会说,现在社会上议论最多的是青年们学习过洋学,而且又偏爱西洋学说。我的看法与此完全相反,我感叹的是青年们当中洋学者稀少。今日三十岁以内的青年,在维新之初是十几岁的少年儿童,当时这些孩子没有学习洋学的机会,只学初级字母,逐渐掌握了数字。入学后既没有读过洋书,也没见过洋学者。入了中学,学校也不提倡学洋书,只通过读些支离不全的用日文翻译的译着来了解西洋文明。这怎么能真正地学到洋学呢?没有学过洋学是很大的缺欠。虽然学的不充分,可毕业很容易;轻而易举就毕业的学生,其言行必然轻浮。随随便便地发言和办事,就是今天社会上的缺点。这一点也是令人担忧的。要挽救这种颓势,只有提倡洋学,学习洋学,深入研究洋学。其方法只能是在全国鼓励后来的学者学习洋学,直接地根据欧文原着介绍文明思想,以便达到深远的佳境,取得实际效果。

明治十六年(1883年

同类推荐
  • 高校教学管理与教学方法研究

    高校教学管理与教学方法研究

    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如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目前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发展成绩,伴随而来的是政府、社会、学生、家长和高校自身对教育质量的高度关注。现代高等教育的两个核心问题是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家长都希望孩子进入一所管理规范,教学质量优秀的高校,并不希望高校出现一方面强一方面弱的现象。
  • 媒介与司法:一种理论的视角

    媒介与司法:一种理论的视角

    在媒介与司法的多维关系中,两者之间的事实关系并不能满足人们的合理性期待,于是就需要制度的介入与规划。但制度作为一种谋划方案并不是万能的,也许参与者的主体实践智慧对于提升现实的合理化更为重要。
  • 培养精英

    培养精英

    美国社会是由公民组成,而非由社会工程的“零件”、“螺丝钉”所构筑。教育要先塑造人,然后再谈专业,否则你不知道如何把专业技能用到人身上。
  • 金羊毛的寻找者

    金羊毛的寻找者

    本书收集了78篇研究人类学这一课题的文章,且内容都只涉及我国本土民俗文化,如《论生态民俗链——中国生态民俗学的构想》、《茶艺美学论》、《论镇物与祥物》、《广西民间故事〈金仲和阿翘〉的采录与研究》……这些研究成果都是基于注重基层群众的实践活动而辛苦获得,因此,不似其他有些研究课题,书斋气十足。
  • 中国文学大作(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

    中国文学大作(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

    本文主要从中国古代文学精品和中国现代文学精品两大分类阐述中国文学大作。
热门推荐
  • 白驹过隙成空白

    白驹过隙成空白

    小时候的舒瑾和陈佳,是众人羡慕的青梅竹马,所有人都认为,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能够永远在一起,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不管是谁都拆不散他们;小时候的林之年和陈佳,是再普通不过的前后桌,初中的三年里,说过的话加起来不超过两巴掌,即便一起交谈,最后也会不欢而散。可是,老天爷似乎总喜欢和我们这些再平凡不过的人开玩笑。曾经的青梅竹马,在飞快如流水般的时光里,在一次次的争执和变故中,再深的感情似乎也逐渐变淡了;而曾经在普通不过的前后桌,在光阴似箭的岁月中,在一次次的共患难下,曾经几乎如陌生人般的两个人,竟然渐渐亲密起来。本以为,这就是故事的结局,可为什么到最后,所有人都散落天涯?原来一切都是白驹过隙成空白。
  • 终极无限法则

    终极无限法则

    孤独的男孩、总是受到欺负。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有实力的终极斗士!他的梦想能实现吗?这个谁也说不准。没有爸爸没有妈妈他是怎么成为一名实际巅峰的人呢??
  • 罪与罪

    罪与罪

    本书选自希区柯克短篇故事集,包括《罪与罪》《三角游戏》《报复》等十余篇短篇小说,文字简洁平实,情节曲折跌宕,结局却出人意料,并且往往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小说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富于现代特点,符合当下阅读习惯及阅读趋向,颇受年青一代欢迎。
  • 浩天纪

    浩天纪

    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精彩。重重不同身份。慢慢揭露。
  • 古怪管家穿越戏

    古怪管家穿越戏

    “这是什么?”“休书协议书啊!”她花了整整一天写出来的呢!轻眯起双眼,“谁批准你写这样的东西的。”“夫君你批准的啊!”她云淡风轻的笑着,“你的儿子是我的弟弟,按理说……哎呀!那你岂不是我的爹!”“我没有你这样的女儿!”“咦,那你有怎样的女儿啊?我能见见不?也许,她还将会是我的妹妹呢!”她笑得无害。“你!”“我发现你很对得上我的感觉哦!”她眼发亮光,仿似在看着一猎物。“姑娘……请自重……”“哎,我还真不知道知道自己有多重呢!不如你帮我看看我有多重怎样?”“这个……男女授受不亲……”“扯,古板!我收了你做我月上馆的老板娘好不?”嘻嘻,她可是闻名天下的月上馆的大老板!
  • 一代萌坦

    一代萌坦

    龙族妹纸集齐10队友,拯救大陆的奇(keng)幻(die)史。露比:血厚高攻,走位风骚,横扫千军,机智多金,奶爸还不快快投入我的怀抱!=3=男主:呵呵。→_→女主职业坦克主拉仇恨,输出暴腻,男主绑定奶一枚!西幻式背景,全文轻松(大概?),慢热向。
  • 魔印轮

    魔印轮

    被给予重任的云天踏上旅途,看云天如何一路过关战将,保卫家园。我傲世天下。
  • 水月

    水月

    世间许多事,都是镜中花。世间许多执念,都是水里明月。你看不透,因那镜花和水月本就没有缘由。你不必猜测,命中的定数早种下情愁!你也无需淡泊,试问有谁不贪恋永生和美色?他是幸运的,他得到了人人垂涎的水月剑!天涯仗剑!快意恩仇!此乃幸事!他必将悲哀,深陷梦幻和现实的泥潭。他命运的车轮,从开始就踏上了不归路!大家,都困在红尘,那么谁也,做不到全身而退!只是这一切繁华到了末尾,终抵不过时间的清淡烟尘。待明日回首时,那不过一场镜花水月。
  • 世界经典民间故事全集:工匠谈闻的故事

    世界经典民间故事全集:工匠谈闻的故事

    我们编辑的这套《世界经典民间故事全集》包括《清官能吏的故事》、《书生才子的故事》、《农夫诙谐的故事》、《工匠谈闻的故事》、《百姓闲聊的故事》、《儿童趣事的故事》、《世俗流言的故事》、《动物王国的故事》、《万物戏说的故事》和《自然传说的故事》等10册内容,精选了古今中外各种幻想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和民间笑话等数百则,是启迪智慧,增长知识,扩大视野的良好读物,也是青少年学习和研究民间故事的最佳版本,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收藏和陈列。
  • 那年涟漪

    那年涟漪

    身为追星族的夏雨荨在去漫展见面会的时候遇到一个欠揍的“面具男”,但没想到这次漫展的偶遇,既然是她生命的转折点。。。欲看后事如何……你点来看看就知道←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