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827600000004

第4章 哲学传统(2)

假若明白了这些,那么,我们就不仅能加深对孔子仁学中所反映的血缘家族本位的人本思想的理解,而且,我们也较容易明白为什么老子道家不讲仁义,而崇“德”和“孝”,也较容易理解墨家反对礼乐,却讲仁义兼爱的原因,进而也较容易理解中国哲学史上为什么“仁”的观念会那么重要了。

很明显,尽管在对中国传统哲学中“德”、“孝”、“礼”、“仁”的人本意识概念的态度上,各家各派,各个时代的哲人可以各有侧重,但是,由这些概念所反映的共同基础——家族本位,却是一致的。这样,就不仅是儒家,而是整个中国哲学所体现的人本意识便在其基础和根基上统一起来了。儒家强调“孝悌”原则,墨家推崇家家相爱,道家主张小国达德,法家要建立家天下,禅学提倡不离家、顿成佛,理学申明天下无不是父母,如此等等,都正是这种以家族本位为基础的人本意识的反映。在这里,不是从自然到人间,而是从人世到天国;不是从君上至臣民,而是从修身齐家再到治国平天下;也不是从客体到主体、从别人到自身,而是由我、由自家出发,这一近取诸身、推己及人的运筹方式,一方面可以看作是以家族本位为基础的人本意识在漫长的形成过程中所培育出来的中国特色,另一方面又证明中国传统的政治观、伦理观、人生观中所反映的人本意识确实是从家族血缘本位出发的。

一切都从家族本位出发,而“我”又是家族血缘关系之网中的一环。所谓中国传统的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就其实质而言,更主要的就是这个内容。中国的这种具有特殊内涵的人本意识确实与西方的人本主义名同而实异。如果说西方注重个体的独立发展的话,那么,中国的这种意识则是强调不能离开家庭和血缘,从而也不能离开社会现实关系去独自驰骋。这一重血缘、重家族、重群体、重社会的观念,长期地支配了东方华人的意识形态,形成东方民族古代文明的核心价值取向。从历史上看,中国人这种意识曾使自己族类更多地享受了人间的温情初爱,从现实看,它在西方发达国家面临家庭问题成堆的状况下,使中国人在社会心理情感方面能得到一些安慰;从未来看,假若国家乃至家庭都要消亡,在此过程中人类将在情感方面付出无穷代价的话,也许中国人由于亲子之爱的传统情感的长期培育,会使我们多一些昔日的温暖。这些都是可能的,也正是我们应当骄傲和感到慰藉的地方。

但是,我们也决不应沾沾自喜。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这种人本意识所造成的从属性和依附性,这种血缘关系所加诸人的束缚力给我们民族所带来的苦难。记得毛泽东就曾对个性的压抑表示过强烈的不满而发出“压抑个性,罪莫大矣”的抗议!这种压抑个性的渊薮正在于血缘宗法。

一位美国父亲可以在朋友面前得意地看着自己的孩子说,“瞧!这小家伙多聪明,长大一定有出息!”而中国父亲则只会当众指责自己的后生:“看!这孩子又懒又顽,多不听话,该死的!”固然美国家长的怂恿可能会导致孩子任性,但却培养了后代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父亲尽管可以得到亲友“管教有方”的赞誉,却有形无形地加重了孩子的自卑感,助长了他们的屈从心。很明显,在传统的父主子从的家族本位意识支配下成长的中国后代,在现时代里要在心身各方面得到健康发展,是应该摈弃传统的陈腐意识的。

特征之二:“天人合一”的合观方法。如前所述,中国哲学在“究天人之际”中,表现为两种基本倾向,但是,不论是“天人合一”也好,还是“天人相分”也好,都没有把自然当作独立的实体,而是突出了以人为中心的趋向。

而且,这个以人为中心,始终没有离开与天的联结。从孔子的天命观,到孟子的“尽心”说;从道家的道德论,到墨家的“天志”论,都明显地体现出天人相连的特征。即使主张“天人相分”的荀况,也把天看作礼的三个来源之一,说什么“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荀子·礼论》),又把天道与人事沟连起来。传统的中国哲学史论着一般认为,儒家,尤其是以孟子和董仲舒为代表,是“天人合一”论的典型。此说尽管可取,但是,如果把“天人合一”的合观方法仅认为是儒家的私藏,那就有些失之偏颇了。事实上,不仅儒家,就是道家、墨家,乃至尔后的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亦都具备这一特征。经学的“天人感应”十分明显不必多论,玄学大力研讨自然与名教的关系,并极力作出“名教出于自然”或“名教即自然” 的结论,也是“合一”方法的产物。虽然宋明理学中有天理人欲相分和理即心、心即理的分歧,但这不过反映了从主观出发和从客观精神出发的分野。值得注意的是,前者不过是让主观服从客观精神,后者则是用主观吞并客观。它们的出发点和所得结论可以各备一案,但就其运思方式而言,却不能脱离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之合观方法的制约。而泰州学派的王艮所谓“化生则天地为父亲,形生则父母为天地”之语,更是把天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合观的典型命题。

这种“天人合一”的合观方法,要求人们不能离开天去谈人,亦不能抛开人去论天,而以人为中心来进行天人关系思考的时候,就使得对客观自然的理解印上了人际社会关系的主观投影。这种情况,始终使中国哲学关于自然的理解,带上了伦理和政治的色彩,而它的理论形态,则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中庸”。一方面,“中庸”可以理解为“天人合一”合观认识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中庸”又成为追思天人关系的根本方法。它既提醒人们不能无视自然(天意、天命或自然规律)而大胆妄为,又鼓励人们不要忘记自己的使命,从而失去努力的勇气(“天生德与予”,“人有参天之力,最为天下贵也”),应该“致中和”而避免“过犹不及”。这正是“中庸之为德也”的真实内涵。所以,不是由人际关系中抽出“中庸”的道德规范,恰恰相反,“中庸之道”是从“天人合一”的合观思考中抽象出来而成为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的。尽管这种“中庸”所表达的“天人合一”合观方法仍然带有殷周以来宗教神学的深刻影响,但它毕竟也印上了西周宗教改革提高人的地位的深刻痕迹,它不但能实现中国哲学以人为中心的致思趋向,而且也明确地揭示了这一致思趋向是以“天人合一”的合观方法为其特征的。

虽然这一天人合观的致思特征进一步强化了以人为中心的致思趋向,但是,这一方法确乎也直接带来了中国哲学的重大缺陷。一方面,在天(不管是有意志的天,或自然之天或义理之天)的束缚下,人的自主性、独立性始终受到压抑,从而真正的人的个性便不能得到充分发展,它使整个民族形成过分的内向性格,直接影响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另一方面,由于自然常被人际伦理道德的烟雾所笼罩,从而使中国没有产生如西方那样的自然哲学,进一步使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也受到严重影响。同时,由“天人合一”的合观而来的“中庸”之道及其在历史上的演变和堕落,也确乎是如鲁迅先生指出的国民性中奴性、屈从、保守、狭隘、自私、自傲的思想根源。我们在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今天,尤其不能忘记这些迂腐因素对自己的危害,以阻碍我们前进的步伐。

但是,我们也决不可轻易地接受把“天人合一”简单地视为宗教神学和主观迷信的指责和偏见。从“天人合一”的合观出发,中国哲学中所谓“天地故生人”、“民受天地之中而生”、“万物一体”、“其源一也”等等的观念,正是把天与人、自然与人类、有机界与无机界当作有机整体认识的结果。虽然它还不曾有现代的科学作为根据,但却无法否认其中所包含的合理性。固然站在进化论的角度,我们可以指责“天人合一”有碍于发挥人类的移山填海的能动作用,但是站在生态平衡的角度看,中国哲学强调不能离开天(自然)的约束而盲目蛮干,从而必须慎思慎行,何尝没有合理成分!不但如此,中国哲学所谓“天人合一”强调的并非是否认人的作用,相反,它的旨趣恰恰在于突出以人为中心,甚至连自然也人格化了。这样,我们既可以把形生而来的父母作天地,为什么不能把化生而成的天地作父母来对待呢?正基于此,“天人合一”恰恰不是什么迷信的狂言,反倒是由于使自然人化或人化自然,而使中国这种传统思维方式具有了很高的美学价值。不是中国族类的荒谬,也不是中国哲学中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各自独立,更不是简单地把自然伦理化或者把人共性化。假若我们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上去思考,摈弃“天人合一”中所包含的宗教迷信和农业小生产的狭隘成分,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推断:这种“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人学结构,正是马克思当年所期望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成为同一科学之伟大理想的胚芽形态。“天人合一”去掉其封建性的杂质,所揭示的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未来趋势,也许在很久以后才能为繁衍在同一球体上的人类所接受,但是,这又怎能防碍古老而神秘的中华民族的哲学为整个人类作出特殊贡献呢?

(原载《学术月刊》1983年第5期)

中国传统哲学特点论

本文的目的,就是试图通过对中西方的比较,来对中国哲学发展演化中所形成的特点作一粗略的考察。

在严格意义上,中国哲学始于春秋末世,是从孔夫子开始的,从此,经过了艰苦曲折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历史特点,表现了民族理论思维的独特格局。

在中国哲学史上,历代的哲人最关心的莫过于社会的治乱问题。因此,紧密结合现实社会政治生活,紧紧抓住“通古今之变”这一主题,深究“治世之道”,便是中国哲学史的基本特点。

中国的哲学家,大都是政治家。世事沧桑,紧迫的社会政治问题尖锐地摆在他们面前,使他们不容回避。因此,考究治乱的原因,分析治乱的一般规律,制定解决治乱的方案,便成了历代哲学家共同关注的中心议题。孔子面临“礼乐崩坏”的局面,提出了“仁”与“礼”的理论,用“托古改制”的方式,表达“吾从周”的理想,为此,推行一套改良主义的路线;孟子继承孔子学说,大讲“仁政”,主张“法先王”;韩非子则针锋相对,认为“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子·五蠹》),主张法治,反对礼治,反对“法先王”;荀况更把“法”与“礼”加以改造,提出重“王道”兼采“霸道”的思想;墨家幻想“尚同”社会,老子主张“小国寡民”,要回到古代去。从先秦的“礼”、“法”、“王”、“霸”之争,到两汉魏晋的“有为”“无为”之辩,再到宋明时期的“天理”

“人欲”之别,无不反映了先哲们对“治世之道”的探求。

他们看到社会的基本要素是“人”,因而,“治世”其实就是“治人”。他们强调义与利的内涵和关系,由此也形成了不同的见解。唯心主义脱离人的社会存在,把“义”与“利”对立起来,用“义”取代“利”,反对“利”。他们主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要求人们“正其谊不谋其利”,“灭人欲、存天理”。唯物主义则与此相反,强调人的实际利益,认为,“义,利也”(《墨经·上》),主张功和利,要人们为建立功利而奋斗。

他们认为,要实现社会的大治,必须掌握人心,即所谓“夺人”,“重民”,“利民”。因此,他们推行的“王道”、“霸道”政治之辩,“有为”、“无为”之别,无不从此发端,并认为这是实现天下大治的具体路径。由此,也形成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野。一般说来,唯物主义认为道德感化的基础在于满足人民的一定物质生活需要。荀子就说过:“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荀子·礼论》)。因而他们提出“礼生于有而废于无”(《史记·货殖列传》)的命题,要妥善处理好人事,使“群生各得其命”,“万物各得其宜”。同时,他们比较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主张“民贵君轻”,认为,只有重视民的作用,配合以道德教化,才能使他们安分守己,而“不争”,这样,“王道”才能得以实现。唯心主义则把“王道”实现的关键,看成是人的内心修养的程度。他们反对有知有欲,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灭心中贼”,由此来实现“王道”之治。

虽然在具体问题上,各家之说,差异很大,但是,他们的目的是一致的,即“胶固王道”,规定“治世”的道理。

中国哲学也探求自然,所谓“究天人之际”。但是,他们不是从自然出发,通过研究自然的规律,来认识世界,相反,是从人类社会出发,用社会去比附自然。例如董仲舒,就是通过究天人关系,提出“天人感应”的理论,建立起“君权神授”的目的论,为现实政治服务。所不同的,就是有些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哲学家,能够通过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研究,用以倡导发挥人的能动性。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就是此例,但无论如何,或者用社会世事去附合自然,或以自然变化来类比社会,其目的,都是要通过“究天人之际”,来“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也就成为“通古今之变”的一个手段和侧面。

古代哲人虽然在运思中有各不相同的模式,但其目的,都旨在“笔参造化,学究天下”,“思以其道易天下”。孔子为学,“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以达王事而矣” (《史记·太史公自序》)。墨家“非命”、“非攻”、“尚贤”,倡导“兼爱”,是为了实现“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墨子·尚贡》)的理想。孟子反对“曰利”,主张“仁义”“恻隐之心”,是为了达到“仁政”的“王道”治世。荀子说: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天论》),不过是为了论证社会的治乱与自然无关,目的在于为新兴地主阶级建立新制度而张目。韩非子力主“法治”,反对“礼治”,区别“自然之势”和“人为之势”,认为“抱法处世则治”(《韩非子·难势》),为替封建阶级统一天下制造论据。两汉时期,黄老政治主张“无为”,是看到了秦王朝“有为”的弊端。董仲舒的“三统”、“三正”、“更化”、“三纲五常”,都是为了建立“大一统”的秩序。魏晋玄学讨论“有”、“无”、“本”“末”,重新改造道家的“自然无为”,是鉴于汉朝灭亡的教训。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知先行后”、“人心”、“道心”,是总结了历代的统治经验,企图泯灭人们的反抗念头。王守仁要破“心中贼”是嫌程朱仍不干脆彻底。可见,历代的哲学家,他们的哲学思想的建立都是从现实的社会问题出发,又直接为现实政治服务的。

同类推荐
  • 夜语:步步生姿

    夜语:步步生姿

    大才子徐子明被人陷害,卷入科考舞弊案,惨死在朱元璋屠刀之下,莫名其妙重生在御史陈家,成了一个官宦千金,可惜好景不长,未及成年又惨遭灭门之祸,重重打击之下,她能坚守本心,只为寻疑而来么?是要复仇,还是救赎?
  • 危及世界的100场灾害(下)

    危及世界的100场灾害(下)

    人类的历史,犹如一串华美的项链,是由无数大大小小的事件连接而成的。那一个个辉煌的瞬间,便是历史链条中璀灿的宝石与珍珠,它熠熠生辉,警示着后人。
  • 谋王

    谋王

    【起点第四编辑组签约作品】书名:《谋王》题材:架空历史地理环境:异世空预计字数:80万到120万之间简介:叶开穿越到异世空,在那里他碰到了与自己死去女友十分想像的一个女人,当叶开要向这个女人展开爱情攻势之时,却不小心陷入了危机四伏的政治漩涡……三十六计,是否会在异世绽放它的光彩?看着令人热血沸腾的沙场,他决不会甘心局外看着自己好友被强权欺凌,他更不会狠心不理当天下大定,百姓丰衣足食,异世天朝万国来拜,一代谋王叶开却与他的红颜知己浪迹天涯,从此神仙眷侣……............................................谋王一群,感谢血雨清风大大支持架设,26389372即将满员位置不多了,大大们加紧进去啊谋王二群,感谢血雨清风大大支持架设,53622199新建的,欢迎大大们加入聊天
  • 穿越之逐鹿三国

    穿越之逐鹿三国

    话说天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东汉末年,桓灵无道,天子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且看他,如何在那个群雄并起的时代,成就自己的一番功业!刘备?不够看!曹操?手下败将!孙权?碧眼小儿,何以言勇?蔡琰、貂蝉、甄宓、大小乔?
  • 宋起波斯湾

    宋起波斯湾

    无助的悲伤与茫然的血泪,除了希望我们还有什么?当大宋的旗帜在夕阳下黯淡无光,当蒙古铁蹄欲践踏整个亚洲与半个世界的时候,流落在黄沙漫漫土地上的大宋皇族,可以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希望。宋起波斯湾,一种绝然不同的希望!
热门推荐
  • 网游之大道无形

    网游之大道无形

    只身入海岛,拜师苦练丙火真经;单剑渡天劫,力抗雷火笑伏金蟹;联袂闯洞府,夺宝破阵暗藏玄机;隐匿观虎斗,正邪夹缝巧取宝鼎。且看网游之大道无形,水老三的游戏生涯,不一样的剑仙世界!“水三爷我只需偶而淫荡,一切就立刻搞定!”若水同学语。
  • 成功靠自己

    成功靠自己

    成功靠自己,自己的事必须自己做。不可否认,人生中有很多艰难困苦,这往往是成功路上最大的障碍,很多人为此在等待老天开眼,希望能得到他人的援助,可是,更多人在这种等待中垂垂老矣,一事无成。世界上没有什么救世主。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有“凡事靠自己”的坚强和自信,那么你就...
  • 重生之虐渣宝典

    重生之虐渣宝典

    古有东方不败练就《葵花宝典》,大杀四方,今有苏晓曼《虐渣宝典》在手,渣渣遁走!30岁的大龄女青年苏晓曼,前世里爹不疼,妈不亲,人生总共就谈过一段她自认为的“刻骨铭心”的恋爱,却是不断地被骗财、被劈腿、被炮灰,被白莲花、绿茶婊闺蜜各种往死里虐。重生一世,她理应要力挽狂澜,愤起反扑!
  • 璁珑记

    璁珑记

    身为武林名门世家宗子,现任家长独子,尹峻因生来经脉缺陷,无法修炼内力,在家族中地位处境暧昧,受到同辈中武功最为出众者尹岳轻视嘲笑,后者欲取代其宗子地位,并在同辈中颇受支持。尹峻于机缘巧合下在家族藏武阁获无名武诀,好奇携出偷练,功法初见其效之际,家族内乱,父死母散,被迫流落江湖。江湖飘泊中巧遇各种机缘,武功大成,爱情初至,之后挟仇复返家族,在族内同盟者帮助之下,夺取家长之位。时武林风波迭起,家族面临重重危机,尹峻整合家族实力,全力对抗风波,情形渐转之际,孰料身世之谜被揭出,引起族内轩然大波。尹峻内心迷茫痛苦,再次离开家族,流落江湖,又遭遇奇变,功废失忆。后揭露身世真相,恢复武功,再次夺回家长之位
  • 通天武神

    通天武神

    秦易本为道家真人,渡劫失败后竟意外来到一个武道世界,成为一个小小奴仆。一品武格,地位卑微,主角怎能忍受?看主角怎以逆天之力提升武格品级,蜕变成一个旷世之才,一步步登临武道绝巅!再看主角如何极尽辉煌,以道家神通在这个世界打出赫赫威名。
  • 恰似人间

    恰似人间

    一路风风雨雨走过来,他们,未曾羽化,未曾升仙,只是恰似在人间。
  • 惹火莫烧心

    惹火莫烧心

    每个女人都梦想一个盛大的豪门婚礼,她得偿所愿,但是新郎却不爱她。那又如何呢?再好的男人,能比得上富贵天家的幸福生活?而且,她反正快死了,临死前,总要好好地享受生活吧?只是所谓意外,就是意料之外,她怀上了,能怎办?反正孩子他爹也不喜欢她,还不如早早地怀着双胞胎走,顶多日后分他一个就是了。
  • 肇始纪

    肇始纪

    扑朔迷离的身世,生死不明的亲人,独一无二的禀赋,九死不悔的决心。一个孤苦无依的小小少年,身受禁制,怀揣诅咒,在苦难中磨砺,在压力下成长,最终发现了天地间的隐秘,不但拯救了本族,而且带领所有生命开创了新的纪元。
  • 地下城之王者归来

    地下城之王者归来

    灾难从使徒希洛克死亡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开始蔓延了;诅咒降临,魔物纵横;时空混乱,世界灰暗。被命运选中的人啊,拿起手中的利刃,出发吧:向着梦开始的地方。“命运之轮开始运作了……我无法改变……我拥有最强的力量……守护……等您回来”魔界第一强者:第一使徒-卡恩“该死、还是出不去。希望人类不要毁灭的太早……”死亡之塔终极守护者:剑神-梁月“呃……我喜欢这气息……他使我变得更强大……哈哈哈……”死神-德莱弗斯
  • 废弃:妻不如妾

    废弃:妻不如妾

    他是保卫国家,名声赫赫的镇国将军越戚,他一身才智,熟读兵法使敌国闻风丧胆不敢来犯。她是宰相家的四千金,调皮捣蛋出了名的贺兰月瑶。一遭相遇,她的眼睛便再也离不开他。皇上心血来潮的一次赐婚,帮两个人融合成了夫妻。大年团圆夜,府中冷冷清清,她一个人披着狐裘守岁,那一桌的山珍海味,原封未动等着还在外面的男人,然却换来一句:我吃过了。大年初一,他告诉她,他要纳妾。她心痛,却笑着说好。她努力的扮演贤妻的角色,为小妾做嫁衣,为爱人办婚礼,而自己心念的丈夫只是别人的良人。两个女人一台戏,小妾步步相逼,丈夫冷眼相待,她却坚强退让,笑容面对。当,自己的好姐妹,小琼因陷害而死。当,心爱的男人要亲手送她去官府承担莫无须有的罪名。当,自己的孩子在自己不知道的情况下被乱棍打掉。在温柔的心,都硬了。最终,她讨了一纸休书,离开了他。他才恍然醒悟,原来自己爱的是这个女人!看书的宝贝们请收藏,花花鞠躬!!!——————————————————————————————————————————————推荐好友的文文,永久免费现代的哦。链接奉献《凉情:一念之爱》http://novel.hongxiu.com/a/429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