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829400000016

第16章 宗教改革与路德新教思想(1)

宗教改革的背景和性质在十五、六世纪,欧洲继世俗的人文主义运动兴起之后,教会内部也掀起了宗教改革运动。表面看来,宗教改革是神学之争,实质上,它同文艺复兴时代的其它资产阶级思潮一样,渗透着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精神。二者同样具有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的原因。不同的是文艺复兴主要表现在社会思潮上,其活动人物则主要是人文主义学者和开明的政界人士。宗教改革却远远超出了少数文人学者的范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从而发展成为激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在德国还导致了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其矛头首先指向封建制度的强有力的支柱--教会。因为教会“给封建制度绕上一圈神圣的灵光”,“要在每一个国家内从各个方面成功地进攻世俗的封建制度,就必须摧毁它这个神圣的中心组织。”宗教改革是欧洲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次大决战。

中世纪以来,天主教会把西欧联合成为一个庞大的政治体系,逐渐成为西欧封建制度的巨大国际中心。到十五、六世纪,欧洲天主教会已经握有天主教全部地产的三分之一,成为欧洲最大的封建领主和最残酷的经济剥削者。随着天主教会的权势和财富的增加,它的腐败程度也日益加深。天主教会成为庞大腐朽的官僚机构。教会上层人士不学无术,贪婪愚昧,过着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教会中的各级神职人员贪污受贿,敲诈勒索,卖官鬻爵,裙带之风日盛一日,种种腐败现象罄竹难书。他们打着“天主教会大家庭”的幌子,四处招摇撞骗,鼓吹天主教会高于世俗政权,对欧洲各民族国家的内政恣意干涉,对各国内部的统一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百般阻挠。

十五世纪后半期,天主教会在西欧庞大的政治体系开始解体,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相继摆脱罗马教皇的控制,不再向教皇进贡,并且还强迫教会向所在国政府纳税。罗马教廷的权势严重削弱,教会收入锐减。以教皇为首的罗马教廷,为了应付穷奢极侈的生活开支,便巧立名目、聚财敛钱。天主教会更变本加厉,不择手段地对农民进行敲骨吸髓的盘剥,通过各种封建义务和苛捐杂税,大量搜刮民脂民膏。到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人民群众已达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教会出卖“赎罪券”成为爆发宗教改革的导火索。

天主教认为基督功德无量,圣母及圣徒也积有许多“善功”,除补赎自己罪过外,多余部分积累为教会的功库。教会有权决定在罪人完成一定条件后,从功库中获得一些功德,用来抵偿罪罚之债。十四世纪以来,逐渐演变为以出售赎罪券的方式来补赎罪过。所谓赎罪券,实则是一纸空文,是天主教会用来欺世敛财的无耻行径。教会宣称,只要购买赎罪券的钱一敲响钱柜,罪人的灵魂立刻就可以从炼狱跳上天堂。十六世纪初,神学家马丁·路德率先在德国发难,抵制教会出售赎罪券。瑞士、英国先后响应,至此,宗教改革运动在西欧全面展开。

应当提及,文艺复兴曾经给宗教改革作了思想准备,在宗教改革运动酝酿过程中,不少人文主义者为这次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尽管多数人文学者都没有推翻教皇和否定教会的思想,只是希望从教会内部进行整顿和改革。但正是他们,对教会和神职人员的腐败、堕落、淫奢、奸诈、虚伪作了淋漓尽致的描述和辛辣的嘲讽,严重地打击了教会的威信。人文主义者肯定了个人在信仰生活和知识生活中的地位。他们对古典文化的发掘、研究和探索,使人们可以通过古典文献看到早期基督教和基督教会的本来面目,为取消中世纪教会,恢复教会的原始质朴状态,提供了经典的理论依据。人文主义者想以古代世界为楷模,去改造中世纪社会;宗教改革者也正是要依照古代教会的样子,去改造中世纪的教会。

还须提及,人文主义者虽然为宗教改革作了思想准备,但宗教改革运动兴起之后,人文主义者却几乎没有例外地反对宗教改革。这是因为:参加文艺复兴运动的健将多是开明的封建王侯,资产阶级新贵族和依附于这一阶层的少数新知识贵族。他们轻视以至鄙视人民群众;而宗教改革运动却有广泛的群众性。参加宗教改革运动的,除了城市资产阶级,低层贵族和一部分诸侯外,更多的是广大的农民和城市手工业者。

宗教改革运动的深入,更在有的国家导致了声势浩大的农民战争,不仅冲击了天主教会,也触犯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这就是人文主义者对待宗教改革导之于前而斥之于后的原因所在。马丁·路德曾说:“宗教改革的鸡蛋是由伊拉斯谟生下来的”,而伊拉斯谟却说他“所生下的是母鸡蛋,但给马丁·路德孵出来的却是好斗的公鸡”这段绝妙的对话,形象地反映了人文主义者同宗教改革运动的关系。

经过一个多世纪激烈的斗争,罗马教廷一统欧洲的局面终被打破,铁板一块的天主教会分崩离析。但是,这场宗教改革的根本目的并不是要消灭宗教,取缔教会,只是主张改良宗教,以新的教义代替旧的教义,组织新的教会代替天主教会。斗争的结果,欧洲的基督教分裂成为两大阵营,主张宗教改革的新教教会和反对宗教改革的旧教教会。前者称为基督教,后者称为天主教。新教教派中,着名的有路德派、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派。路德派新教教会主要活动于北部德国各邦,其影响扩大到北欧的瑞典、丹麦和挪威等国。加尔文新教教会以瑞士为大本营,稍后在尼德兰、苏格兰等地取得了优势。英国的国教派是英国国王自上而下进行宗教改革建立起来的。国王宣布与罗马教皇决裂,成立独立自主的英吉利国家教会,英王兼任教会的最高领袖。旧教的势力范围包括德国南部、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

应当指出,各个教派之间的分野不是截然划一的。在同一国家,甚至在同一国家的同一地区,也仍然存在新教与旧教,乃至新教不同教派之间的纷争:在法国有天主教与宗奉加尔文派的胡格诺派的斗争;在英国有国家教会与宗奉加尔文派的清教徒的斗争;在捷克有天主教与接近加尔文派的波希米亚兄弟会的斗争。天主教内部也在进行改革,以对抗新教的改革,历史上称为“反宗教改革”。

新教和旧教在教义上的最大分野是:新教把上帝和《圣经》作为信仰的最高准则,否认教会在宗教生活中具有绝对权威,认为人人可以阅读《圣经》,直接聆听上帝的福音,不必假手于教会,不必由神父作中介;反对教会炮制的整套教义、教规和教阶制度,谴责教士奢侈荒淫、破坏清规戒律的行径,希望教会返朴归真,建立早期廉俭的教会。旧教恰恰相反,认为天主教会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只有天主教会才有解释《圣经》的绝对权威,其他任何组织或个人对《圣经》作出不同的解释和引申,都被视为离经叛道,而严加禁止;个人若要邀得上帝的恩眷,必须以天主教会为中介;在宗教形式上,旧教坚持原有的一整套繁文缛节,陈规陋习和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旧教视新教为异端,设立宗教裁判所,对新教徒残酷镇压,动辄严刑拷打,甚至用火刑处死。新教同旧教的斗争,是一种符合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宗教,同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宗教之间的斗争,本质上是阶级斗争。在十六、十七世纪之间,宗教改革总是与资产阶级反封建的革命联系在一起的。

在宗教改革的长期斗争中,旧教和新教各派都以教育领域作为重要阵地,争夺教育权,开办学校,改善教育环境,重视教育的作用,以便宣传本派教义,争取众多信徒,扩大自身影响,巩固势力范围。

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的教育,在深度和广度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宗教改革运动是16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以宗教改革的形式发动的一次大规模反封建的社会政治运动。1517年首先在德国兴起,并迅即扩大到整个欧洲。它的矛头直接指向西欧封建制度的主要支柱--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教会。在运动中,产生了脱离天主教的新教。新教与天主教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斗争,形成各自的势力范围。两派为扩大和巩固自己的影响和势力,都对教育十分重视。两派斗争对以基督教教育为主干的西欧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

1.新教对教育的改革新教包括许多宗派,其中最主要的是路德派和加尔文派。它们都重视普及教育,除由新教教会直接组织教学外,也敦促地方行政当局兴办学校,并对教育进行了改革。

(1)路德派。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家德国的M.路德,曾建议由基督教新教教会和地方当局接管教育,在全国城镇农村设立公办学校,为平民子女提供免费教育。课程主要是读、写、算和宗教知识,即4R教育,也设有体育和音乐课。路德的助手P.梅兰希顿毕生从事教育。他编写过大量文法、修辞、逻辑、物理、伦理等学科的教科书。他编写的《拉丁文法》曾多次再版,是当时通用的标准文法课本。他对德国学校作了全面调查之后,于1528年制订《萨克森拉丁文法学校计划》详细阐述他的教育原则。根据这一教学计划,各级学校减少了教学的学科门类,以便使学生学得更加透彻。1559年,他起草了一份维滕贝格学校法规,要求每个村庄建立一所本族语学校,教授4R和音乐。他还在维膝贝格创办了一所拉丁文法学校,各地相继仿效。拉丁文法学校分3级,初级学习拉丁文的阅读和书写,中级学习拉丁文法,高级学习古典拉丁文着作。有些拉丁文法学校在高级班还增加希腊文和希伯来文课程。稍后,另一教育家J.斯图谟把三所旧的拉丁中学改组为一个新型中学,定名为古典文科中学(Gymnasium),该校主要学习拉丁文、希腊文。文科中学分为10个年级,每级按固定的课程和教科书进行教学。这类学校,对其他欧洲国家也有影响。路德教派主张对统治阶级上层人士的子女实施高深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新教的牧师、国家的官吏和新教学校的教师。他们主张建立双轨学校制度,即为普通人民建立一种学校,为上层阶级建立一种学校。

M.路德施教图路德派办的一所拉丁文法学校的教学情景(2)加尔文派。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家J.加尔文领导的基督教新教在瑞士颇有影响,后在尼德兰、苏格兰也占有优势。加尔文注重国民教育。1537年,他为日内瓦宗教共和国制定了一份施政方案,强调学术和教育的重要性。他又起草了日内瓦学校的计划书,主张对儿童实施普及义务的初等教育。在加尔文教派的学校中,也学习4R。宗教课的内容为传授本派教义。教学使用本族语。加尔文教派对尼德兰教育的影响甚大。尼德兰采纳了加尔文教派的教义,建立了政教合一的资产阶级共和政体,接管了原有的城市学校,在学校设备、学校领导、管理体制以及师资等方面作了许多改革。尼德兰在城市中实施普及义务的小学教育,同时也注意到中学的建立及其改革。尼德兰成为欧洲新教学者和学生们的活动中心。加尔文教派对法国、英国以及美洲各殖民地国家的教育都有很大影响。

2.天主教对教育的改革天主教会为对抗新教的改革,发起反宗教改革运动,其势力较大者为西班牙天主教徒依纳爵·罗耀拉创立的耶稣会派。1584年,各地耶稣会的代表在罗马集会,制定《教育法令》,几经讨论,于1599年公布。《教育法令》规定了学级编制、学校设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按此法令,耶稣会派建立的学校大体上分为3级,学完全部课程共年或15年。初级6年,学生10岁或12岁入学,主要学习拉丁文法和修辞。中级3年,主要学习哲学和修辞学。高级课程有两种不同类型:一类为培养教士,主要学习经院式神学,学制4年,一类为培养教师,主要学习哲学,学制6年。耶稣会为培养适应海外传教的教士,除教授宗教教义和拉丁文之外,还增加演说术、地理、历史等课程,强调组织纪律和体育锻炼。耶稣会派的教育工作的组织非常严密。为了加强教会对学生的控制和影响,耶稣会派的学校实行寄宿制。

3.宗教改革对教育的影响宗教改革运动打破了长期以来天主教会垄断教育的局面,使教育的领导权开始转到国家手中。新教的重视普及教育、提倡政府办学、改进传统教学法、提出新的教学原则、注意实用课程、运用民族语言教学等教育改革措施,使教育领域出现了世俗化、地方化、方言化的倾向,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欧洲的国民教育制度。宗教改革时期还出现了教育调查、学校视导、教师检定、师资培养等制度的萌芽,出现了近代的双轨学制的端倪。反宗教改革的耶稣会派对教育进行的改革,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上也有某些独创之处,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影响。

路德的宗教改革活动和教育思想马丁·路德(MartinLuther,公元1483-1546年)是十六世纪德国宗教改革的着名领袖,基督教新教路德派的创始人。他出生于埃斯勒本(Eisleben,今民主德国西南部)一矿工家庭。早年曾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先后在马格德堡(Magdeburg)和埃森纳赫等地求学。公元1501年,进入爱尔福特大学攻读法律,其间,受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公元1505年,入爱尔福特奥斯定会Order),笃心研习神学。公元1507年升神父。翌年,马丁·路德转入维滕风格(Wittenberg)大学,并于次年获圣经学士学位。公元1512年,获神学博士学位。公元1515年应聘任维膝贝格大学神学教授,开设神学讲座。公元1516年读了中世纪基督教神秘主义的神学着作《日耳曼神学》,自称从该书中受到启示,并于公元1518年将其刊印发表。公元1517年开始发动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

路德生活的时代,正是德国各种社会矛盾加剧的时代。十五至十六世纪间,德国的经济有了显着发展,生产技术有所改进,个别工业生产部门已经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城市行会制度仍占统治地位,不利于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与此同时,德国商业也相当发达,处于欧洲商路中心。城市的繁荣,也促进了农业中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德国经济方面的弱点是发展的不平衡和分散性。其经济发展落后于许多其他国家。直到十六世纪初,整个德国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经济发展的分散性,深刻地影响着政治的发展。

德国从中世纪以来形成的四分五裂的割据局面仍然存在。众多诸侯各据一方,彼此对垒。政治上的分裂又转而阻碍经济的发展。国内关卡林立,币制繁杂,商品不易流通。十五世纪末和十六世纪初,农民起义彼伏此起。德意志境内,矛盾重重,危机四伏。

同类推荐
  • 做一个快乐的教师

    做一个快乐的教师

    本书从对现实问题的探讨和分析着手,以现代的思维方式和人文理念去认识、了解问题,运用调适技巧,深入内心世界,奔向快乐之路。讲述了长年在乡村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普通老师是如何为生存而奋斗、如何为教育而拼搏的一个个平凡小事。
  • 中华词源(超值金版)

    中华词源(超值金版)

    每一个词的背后郜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故事,每一个俗语的形成都记录着一段历史生活。在故事中r解词汇的历史、典故、深意,使你成为一个更懂表达和倾听的人。《中华词源(超值金版)》精选汉语中妙趣横生的近千个历史典故,可以让广大读者朋友充分体会词语的奥妙,了解历史的真相。为完成《中华词源(超值金版)》,我们参考研究了大量专业书籍,从人类灿烂的文明中撷取最光辉、最耀眼的词语典故一一辑录在此,希望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词语的来源。
  • 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当代未成年人心理危机调查

    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当代未成年人心理危机调查

    《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当代未成年人心理危机调查》主要内容包括:蒙尘的亲情、变调的《摇篮曲》、背负不起的父志、发生在校园的另类盗窃、“网”里花落知多少、歧路玫瑰静悄悄地开性,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等。
  • 迷思为何存在

    迷思为何存在

    如同人类生存的压力可能是自然生态恶化的原因,但不能成为人类任意破坏生态环境的借口一样,激烈的商业竞争可能是新闻一时无顾伦理的原因,但不应该成为新闻伦理道德肆意缺失的借口。
  • 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

    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

    《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收录了作者十余年来论及传播与社会问题的大量倾心之作。这些论文不仅展现了跨文化传播政治经济研究的广阔知识视野,更提供了一种将文化传播放在“外部”社会权力关系中考察的理论路径。通过讨论“帝国时代”世界传播的新自由主义逻辑和中国媒介商业转型的历史困境,作者不仅在传播研究中清晰地确立了“权力”与“社会”这两个富有解释力的柱心范畴而且用一种整体性的历史视野覆盖了全球化、主权、民主平等、公共性、多样性等现代政治中最重娶的议题。
热门推荐
  • 爱卿诗集·涅槃集

    爱卿诗集·涅槃集

    诗集真实地记录了2012年9月至2013年10月诗人亲身经历的三件倒霉事,一是被香港骗子伊藤礼治(化名,下同,四集诗集中所有人名皆为化名)骗掉总计近10万元,二是赴中州某地遭遇二三十名歹徒非法拘押被迫说出随身信用卡密码进而被当场盗刷17万元,三是被宁波骗子郑国华一家人骗掉20余万元。此三件事件触发进而浇灌了诗人沉睡的诗歌天才,也构成了诗人后面几部诗集的内核。
  • 阴阳先生之三世

    阴阳先生之三世

    打小能看到一些千奇百怪的人,可是别人却认为我在胡说,而长大后从老家得到一本奇怪的手札,便明白过来,那些并不是人,而是鬼,城市中存在着无数的鬼,妖怪,而我却和鬼斗地主,和妖上过床,灭过鬼,杀过妖,闯过地府,虐过白无常,神秘的紫色眼睛,诡异的白袍男子,无尽的梦,无从得知解释。
  • 异世界回忆录

    异世界回忆录

    主人公叶子,在自己的公寓中的奇遇,门的后面不紧紧是开始。
  • 那一年我们还不懂爱情

    那一年我们还不懂爱情

    一事无成的杨鑫,看上了网上接触的刘一凡,再一次相遇,激起了杨鑫的爱意.....
  • 九天宫决

    九天宫决

    他的师父是剑圣,他的师姐身份神秘,他却如此平凡。只有极少人察觉到,他将成为天下举足轻重的人物。直到华山公开课上,他开始崭露头角,并认识了很多小伙伴。冷傲的冰云、热情的炎姬、机灵的秦明、顽皮的文斌、淘气的毛小羽、骄傲的韩夜,他们将与天莱一起成长,展开冒险。神秘的禁地,惊人的天坑,诡异的迷城,庞大的地宫,传说中的勇者,还有华山圣器天火……一扇通往真实的异世界的大门已开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正徐徐展开。读者群:467640970,在里面可以和作者面对面交流哦。已经暂停连载。
  • 清代台湾职官印录

    清代台湾职官印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第七冥案

    第七冥案

    死亡奇案迭出,凶手竟是一位柔弱女子,更令郑北安惊异的是,她自称是来自地府的行刑者……
  • 天下第一宠

    天下第一宠

    兰瑛:我,淡定,面瘫,是个大夫。叶添:我,忠犬,天然黑,是只妖狐\^0^/一脚踹飞。“滚,死骗子!”“主人……”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亲亲莫小暖的窝

    亲亲莫小暖的窝

    你记得我吗?她冷漠的面对每张熟悉的面孔,内心酸涩,她看着身后,空无一人,这条路是一个人在走,为什么他们都不记得她了呢?为什么他们都不爱她了呢?你在哪呢?年少时暗生的情愫还没来得及表白,转身他就找不到她了,岁月如梭,他以为已经忘了,却遇到与她同名的另一个女孩,不一样的面容不一样的性格,他还是那么容易就想起她。在以为看不见远方的时候,总会飘来那么一束光线,然后看见彼此。
  • 倔强灰姑娘:拒嫁豪门

    倔强灰姑娘:拒嫁豪门

    “我虽没有高学历,也不是白富美!但世界上不是只有你和你哥两个男人,配的上我的人一定不是你们!”“我不在乎你爱他多深,也不管你对我的笑容是假是真,方晓慈你只用知道他给你的伤痛,我来抚平,这辈子你不选择我是你的权利,但爱你和保护你是我的权利,你无权阻止我!”“听说天使的眼泪可以抚平受伤的灵魂,这个世界上能带给我快乐的人只有你方晓慈了……”方晓慈生命里最难忘的两个男人,总能让她那么刻骨铭心……【读者群:56019606,加群的亲们敲门砖为本书的任意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