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141700000010

第10章 感动中我愿成为您(1)

2010年5月21日深夜,一个名叫张慧敏的四中校友坐在电脑前敲打着键盘。他是一位才子,爱好写作,“文新”、“甘泉”是他的笔名,曾任湖北某报记者、要闻版编辑、专栏评论主持。自大学时代起,即从事新闻写作,有多篇作品散见《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等省级报刊,多次荣获湖北省专业报新闻奖和地方人大、政府表彰。

这天晚上,张慧敏应四中校友之约,深情记述他的高三语文老师:

从四中毕业10年了,那些高中的往事大多变得模糊不清,但有些记忆却不曾磨灭,汪金权老师就是这不曾磨灭记忆中最闪亮的星光。

汪金权是我的高三语文老师。初次见他是进入四中开学之时,花白的头发,穿一件当时并不流行甚至有点落伍的中山装,脚蹬一双布鞋,有点老者(其实那年他36岁)的形象。如此“异类”的装束,在四中实属罕见。

但这些丝毫不影响他在学生中的影帝形象:毕业于国家重点师范大学、曾供职大名鼎鼎的黄冈中学、讲课生动有趣、天文地理乃至阴阳五行无所不知。如此这些,在四中,汪老师无论是出身、资历、教学水平、知识素养都无人能及,也让他在学生中拥有众多的“粉丝”。

汪老师讲课生动有趣。他的语文课让人轻松乃至成了一种放松的享受。

在四中,当进入高三,几乎所有的高中老师都一改往日轻松自如的教学风格,反以如临大敌之势,神经绷紧之姿,以点到面地按部就班提炼知识要点,将一张张“黄冈密卷”或冠以测验或冠以模拟考试之名,似雪片般地飘向那些备考的考生,让学生在题海中掌握知识点,在无数次模拟考试中演练提升。置身其中,全是劳心劳力之苦,让人身心憔悴。

据此,汪老师却似乎是反弹琵琶。他一改其他语文老师按字﹑词﹑句﹑阅读﹑作文分类复习的填鸭式模式,而是在正常的讲课﹑测验﹑模拟考试之外,“不按章法”地训练学生的语文鉴赏、文字应用、书面表达的技能。

高三开学之初,每次开课前十多分钟,他会先抄上几首千家诗,并做简短的鉴赏,让学生在无形中体味诗歌的意境,而这恰恰又与高考所考查的诗词鉴赏密切关联。某个晚自习,当学生略显疲态时,他会在教室打开收音机,让学生收听来自省城极具语文修养的广播节目,让学生在紧张复习之余,调节神经,于放松中感悟语言的魅力。至今,在网络信息铺天盖地﹑无所不包,甚至资讯过剩时,我依旧保留了那在夜深人静通过广播收听语言谈话节目的习惯,并不曾间断。

某堂课上,当主要教学任务完成,还未到下课时间时,他会给学生朗读一篇或来自《读者》﹑或《杂文报》﹑或其他报刊他自认为不错的文章与学生一起分享,丰富学生的阅读素材,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甚至,在兴致盎然之时,他会给学生讲述某名胜古迹的一副对联,某文人墨客在某地留下的一幅墨宝,某名流贤达的轶闻,如数家珍地分享他大学时代的美好生活,甚至他对阴阳五行探索中所感悟的哲理,每当谈论这些教学之外的知识时,他总是异常的兴奋。如此种种,他的语文课,向来不曾单调和枯燥,而是让人回味和期待。

这些看似和高三备考不甚合拍的教学方式,在当时的大环境里鲜有喝彩之声,而我却是异常的赞成。

后来,我大学毕业,从一个非中文和新闻专业出身的学子,转行供职于湖北某地方报社,先后做记者﹑编辑工作,与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更深感汪老师教学对个人职业素养的影响。

汪老师生活简朴,对学生的关爱至深至切。对学生提出的帮助,基本上是有求必应。在四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家庭条件都不宽裕,生活费短缺是常见的事。因为有求必应,从未回绝,素有大好人之名的汪老师就成了学生缓解生活费拮据的“超级救星”。据我在学校读书所知,不少学生都或多或少向他借过钱。除此之外,每年都有几个学生跟他同吃同住,享受特别关照。

2000年高考临近,我因胃病复发在学校卫生室打了几瓶点滴,透支了高考报名费。与此同时,正值高考报名截止,迫于救急,我试着向汪老师借300元报名费。因为我平时私下跟他交往不多,非常担心他会回绝。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汪老师非但没有拒绝,而是只问了用途,就答应跟班主任说一声,直接从他的工资里转出。

这是我从小学到大学毕业期间,唯一一次向老师借钱的经历,也是我唯一一次接受老师的物质帮助。高考结束后,我及时将钱如数奉还并表达了谢意。

与那些毕业后和汪老师保持书信往来的校友相比,我和汪老师的交往并不多。除开他教过我一年的高三语文,还有我在四中读书期间和他几次私下的交往(暑假一起出去招生),以及毕业后在母校和他见过一面外,再没有其他的接触。但他为人的谦和、满腹的才识、对学生的热爱,以及曾给我的物质帮助,却让我每当忆及不胜感激。

一个读完大学的学生,其求学路上直接有过课堂授业关系的老师少则三四十,多则五六十,能让学生记住姓名的老师不多。能让学生记住其姓名,并在回想之时,不直接喊其名,不因某种缘由大骂其人,而尊称某某老师,谈之就会顿生敬意的更是寥若晨星。

身为人师,成败得失,是非曲直,学生自有公论。就学生而言,在告别学业若干年后,仍清楚地记得住某某老师的英名,并尊称他为某某老师的,大多是影响过学生品行和文化素养让人景仰的师表。

汪老师就是这样一位让人景仰的师表。

深情回忆汪金权老师的,不光是做了文字编辑的张慧敏。2010年5月23日,一位名叫“艾冬”,的四中毕业生,也在撰文回忆她的高中老师汪金权:

这几天在论坛里面看到报道汪老师的文章我很高兴。作为他的学生,我更感到自豪。

我在汪老师门下只念了三个月,他主要是带毕业班的语文。我转到他班的时候,是暑假补课。以前也在校园见过他,印象里,他年过花甲,中等身材,两鬓已经斑白,而面色则是沧桑尽显。我在心里就嘀咕:“一个小老头啊,不会也有什么新意吧。”但实际上他那时候才到不惑之年,这是我后来知道的。

记不起第一堂课见面时的情景。我只能说,那时候每当上语文课,我们都是在下面看课外书,因为我们都特别反感照本宣科。语文课不同于数理化,所以语文老师没有深厚的知识,没有风趣的讲说,是很难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可是那堂课,我们都被汪老师折服了,我们没有一个人在下面看小说,没有一个人在下面复习别的功课。课堂上,汪老师一改平时的形象,他声音洪亮,谈吐自如,诗词歌赋,信手拈来。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他给我们背诵文天祥的《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还有庄子的《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这个时候,你完完全全感觉他——汪老师,他不是个小老头,他的激情感染着我们,他的知识让我们叹服,他的风范让我们敬仰。

那堂课后,汪老师给我们安排了作业——准备下堂课的“课前五分钟”。他以后的每堂课,课前五分钟是我们上台演讲的时间。至于演讲的内容,不拘于形式,可以是从书上摘抄来的,也可以是自己写的,可以是时事,也可以是小品文,长短也不限。那次的“下堂课”,因为以前我们都没有这样演讲过,大家谁都不敢先上台,最后还是规定从第一组第一排开始,每次两个人。不管演讲如何,结束的时候,汪老师都会带头鼓掌以示激励。这样大约一星期后,我们习惯了,再也不要老师催促,都是自愿踊跃上台。

汪老师上课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在我们演讲完后,他会报给我们一些醒世恒言的句子,让我们摘抄。现在十年过去了,那些句子记住的不多,但我一直都记得那句:“人活一口气,佛争一炉香。”当然这些句子也不都是一些严肃的句子,也有一些幽默的句子,如:“早知道伤心总是难免的,你又何苦一往情深。”

汪老师的作文课总是不拘一格。那时候作文,都是命题而且还要命题材,但是汪老师鼓励我们不要拘于题材,散文诗歌小说杂文议论文都可以尝试。所以我那时候才敢在周记写了《新时代的爱情故事——谈牵手》,将婚外情作为话题来谈自己的看法。作文发下来的时候,汪老师居然把我文中的别字,还有语病的地方都用红笔作了记号。评语里面,我到现在还记得,他是这么写的:“你所说的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说明你很关注现实生活,文章中,你引用了大量的论证,说明你知识积累丰富,希望你能保持。”其实文章中,我就引用了张爱玲、苏青、张洁,还有毛姆的话而已。下篇文章我就改了题材,试着写了一篇小说。这次汪老师布置的题目是《怪圈》,这个小说,我又写的是关于婚姻方面的,大概就是《围城》那意思吧。不过这篇作文还没有完工,因为某种原因,我就离开汪老师班,转到别的班上。

离开汪老师班后,我一直都保持那份爱好,每周必须写一篇作文,直至那年寒假,也在课余时间,偷偷完成了一本20万字的小说,算作给自己青春的祭礼。那本小说至今我还保存着,时不时地也会拿出来翻看,以怀念那逝去的岁月。

时至今日,虽然没有从事文字性工作,但还是感激汪老师,感激他的不经意间的鼓励,更感激他的教诲。身在南国大地,衷心祝福他身体健康,好人一生平安。至于我更要说的,就是: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每逢佳节倍思亲。端午节学校放了假,同学们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远在千里之外的云南民族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的骆斌,眼里满含了泪水。他是想起了昔日的恩师汪金权。他悄悄坐到电脑前,深情记述铭刻在记忆深处的点点滴滴:

随着时光的流逝,过去的一些人和事慢慢地淡忘。但是有些人却忘不了,因为他活在我的心灵深处。

我高中毕业离开蕲春四中已经十多年了。从上小学到上大学再到现在读研,在我接触的人中,汪老师是我最敬爱和最难忘的人。他是我老师,但在潜意识里,我总把他当成父亲。他身上总是有一种东西在吸引着我,影响着我——这就是体现在他身上的人性的善,善得如此透彻,如此淋漓尽致。我至今还记得夏天和他睡觉的时候,他总是用扇子帮我驱赶蚊虫。而他自己,常常被蚊虫咬得满身都是红疖。每每想到老师的善良,我总有种说不出来的感激。如果说出来,我就忍不住泪水。

毕业后,我和汪老师仍然保持着电话联系。每次回到母校四中,走进汪老师的毛坯房,心里不是滋味。一切还和以前一样,没有什么变化。还是当年的几张木板床,几只破旧的木箱。这些木箱,本来是他腾给我们放书的。唯一增多的东西,就是用木板垒起来的两个书架上的书。汪老师喜欢书,也特别爱藏书,只要有好书或者好的文章他都给我留着,有时汪老师甚至打电话告诉我最近有什么好书叫我去看看。到现在,汪老师提到的那本孙中山写的《民权初步》,我在各大书店仍未找到。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汪老师涉猎之广泛,知识之渊博。读书时,汪老师不下十几次带我到汉口图书批发市场去淘宝,每次回来总是有一种收获和喜悦。

回想起来,汪老师就像一杯清茶,越品越香。他总是对我说,要认认真真读书,堂堂正正做人。我从汪老师身上至少学到了三样东西:一是人性的善,二是善待他人,三是学会感恩。感恩之心,既能幸福他人,也会快乐自己。学会感恩,是为了回报他人而付出点滴行动;学会感恩,是为了用道德的甘露滋润心灵。感恩,不仅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对责任的承担,对道义的坚守。感恩汪老师,他点燃了我们山里孩子心中的希望;感恩生活,因为我们是幸福的。

我想用一首小诗送给我敬爱的汪老师:“假如我是一朵红花,我会感谢绿叶无怨无悔的陪衬;假如我是一只蜜蜂,我会感谢花朵慷慨无私的馈赠;假如我是一棵大树,我会感谢大地给我坚实的支撑……”

一届接着一届的毕业班,一堂接着一堂的语文课,竟会在青涩嬉闹的年轮里留下一圈圈融入生命的闪光记忆,在漫长岁月里凝成一道永不消逝的彩虹,让天地感动,让世界震惊。

在汪老师教过的学生中,有个名叫“查宪玉”的,看到新闻媒体对汪老师的报道之后,很想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采访者。他在汪老师班上读了两年,直到高中毕业。在大学里,他学的是生物工程,当时的热门专业。大学毕业后,他却回到家乡,到全县最偏远的詹大悲中学当代课教师。正是受到恩师的感召,他才作出这样的选择。几年后,他通过自学考试,取得了汉语言文学本科文凭,调入蕲北山区大同中学当语文教师。2002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03年转为公办教师。

回想自己的人生际遇,查宪玉感慨万千,有许多心里话要说。夜深人静时,他悄悄打开笔记本,写下了《我自豪,因为他是我的老师》这样的文题,记忆的潮水倾泄而出。

我永远忘不掉的,是汪金权先生——我的语文老师。

记得我在蕲春大同职高读书时,我还算个文学爱好者,经常跟大同职高文学社社长尘冰、四中文学社社长陈未名在一起谈论文学。有次陈未名特别自豪地说到他的语文教师汪金权,说汪老师最会说文解字。陈未名和尘冰这两个人,现在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宁波,都有了自己的成名之作。而那时,我由于家庭条件的影响,辍学了。

一年后即1994年秋,一位高考上线的同学邀请我到大同职高插读高二。这年刚好大同职高撤并到张榜四中,语文新课也上了一个月。第一节课,我很清楚地记得进来一位老师,身着泛白的中山装,穿着旧布鞋,夹着几本书走上讲台。他问,语文上到哪儿来了?我们说,文言文单元上到了韩非子写的《五蠹》。于是他就介绍了韩非子,并在黑板上写上了“五蠹”二字。这两个字在我这个酷爱书法的人看来并不算美观,而讲台下的那几个调皮的、厌学的同学更加不以为然,没几个人正眼瞧老师。但是我还是认真地听老师疏通文字。听着听着,渐入佳境。老师的讲解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妙趣横生,下课时他昂首挺胸地走出教室。我们大多数同学竟被这位老师吸引了,然后我们才打听到他就是四中最有名的语文“泰斗”汪金权老师。从此我们逐渐变得喜欢上汪老师的语文课了,就连最厌学的绰号叫“李长睡”的同学也抱着《红楼梦》啃起来。

在生活上汪老师是很俭朴的,冬天穿着布鞋,有时候袜子都没有。我们总看到他儿子品超在四中的校园里拾树叶做柴火。有次我到汪老师家里去借书,正碰上他家吃饭,他母亲也来了,一家人围坐着,桌上就两个菜,黄瓜和土豆。汪老师的生活很清贫,但他在课堂上总是精神饱满。

同类推荐
  • 郭沫若的青少年时代

    郭沫若的青少年时代

    郭沫若的少年时期,生活在“从封建社会向资本制度转换的时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阵痛,塑造着一个叛逆的性格;时代大潮的激荡,则玉成了一个弄潮儿的辉煌。郭沫若在文学、历史学、古文字学、书法艺术等领域都成就斐然。他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卓越超群的文化伟人。
  • 棠棣之殇:曹植传

    棠棣之殇:曹植传

    才高八斗,诗成七步,谁人不识曹子建?然而人生定位上的错谬,使文才陷入政争,*终酿成一代英才的悲剧。作者将传主置诸三国时期宏大的时代背景之中,置诸曹氏父子特殊而微妙的关系之中,以蘸满感情的笔触,抒写传主嵚崟磊落的人生。——文史专家郭启宏作者以近乎抒情性的文笔,传写曹植的悲情性人生。诡秘的历史风云、险恶的环境命运,将置身其中的曹植表现得真切生动;尤其是在与父亲曹操、兄弟曹丕、曹彰、曹冲等人的相互纠葛与性格比较中,写出了曹植特有的文人禀赋与诗人性情,以及由一系列诗作所表现出的情感郁结与精神苦闷、人性洞察与人生哲理,读起来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文学专家白烨本书系“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之一。
  • 吴三桂降清

    吴三桂降清

    吴三桂,集明清改朝换代诸矛盾于一身,反复无常:先由明入清,助清夺天下,功高震主;后反清自立,威震华夏。他不断改写历史,最终自取灭亡。《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吴三桂降清》是吴三桂丰富多彩的人生翔实记录,是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说到底,就是一部人生教科书,它给人的警示和启迪,不知要用过多少口头说教!
  • 母爱耀皇宫

    母爱耀皇宫

    本书介绍了顾全大局的赵威后、女中豪杰萧太后、影响三代皇帝的窦太后、被妖魔化的慈禧太后、善良的慈安太后等27位皇太后。
  • 总有一个人,你爱如生命:张爱玲的喜悦与悲伤

    总有一个人,你爱如生命:张爱玲的喜悦与悲伤

    本书用散淡清丽的文字完美再现了张爱玲特立独行的一生,她的年少时光,她迷途般的爱情,她在炮火中的洗礼,以及远渡重洋的漂泊,还原一个不在传说中而在我们身边的传奇,走近真实的张爱玲,体味她繁华背后的苍凉。但愿我们都能在最深的红尘里遇见最美的爱情。
热门推荐
  • 刺客堂

    刺客堂

    人前我是名保镖,人后我是位杀手,私下我还修修真,没事我还泡泡妞,做人就要随心所欲,我就是一个刺客。
  • 心灵成长直通车

    心灵成长直通车

    青少年的心灵成长是人生的头等大事。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很多种成长方式与渠道,包括身体的成长、年龄的成长、学识的成长与智慧的成长等等。但是在这些成长中,心灵的成长可谓是重中之重。因为在成长过程中,心灵能够帮助你调整与周围一切事物的关系,所以,每个青少年都不能忽视这个“看不见”的成长方式,还要用毕生时间去研习心灵成长的课程。有的家庭出现情感缺失而导致了家庭环境多变的情况,有的学校教育环境不良或是学校教育方式不合适等,都能够引起的青少年心灵成长受到阻碍,从而导致心灵孤独、心灵自闭、心灵迷茫、心灵逃避、灵性缺失、情绪抑郁低落、心灵焦虑恐慌、浑浑噩噩、……
  • 依恋着的那段情那个人

    依恋着的那段情那个人

    大脑只有单细胞的纯纯萝莉妹子柳竹只是想要过着平淡和谐的生活,无奈一次偶然的邂逅竟然会让她平凡的人生彻底地颠覆了。。。。。遇到腹黑矫情的王子张铭就是她的宿命,第一次的偶然邂逅,第二次的误打误撞,第三次的莫名情绪,第四次,只能是缘分的终结。因为腹黑的王子决定一定要将这个萝莉拿下!绝对绝对不允许有人窥视!备受折磨的柳竹真的是遇到了她的真爱麽?当爱以成往事之后,为什么,心那么不舍?敬请期待!
  • 穷则思变

    穷则思变

    本书指导读者挖掘自身资本,改变自我,学会变通,利用与富人合作,抓住致富机会,使自己驶向成功彼岸。
  • 绝仙

    绝仙

    苏奇的名字注定要刻在绝仙之柱上。苏奇的热血注定将洒在灵运大陆之上。苏奇的执着,注定要改变整个世界。绝我之仙,仙之所能,在于无穷,无穷无尽,心中则空。空空如也,随我来之。我之所欲,绝仙万界!以不朽灵指破绝虚空。以万青之气斩仙凌中。
  • 庆忌流年

    庆忌流年

    那些让人不寒而栗的惊魂故事,那些委婉婀娜的爱情故事,那些兄弟情义的肝胆故事,那些逢场作戏的虚伪故事。那些曾经卑劣的蜕变,那些卑劣的预谋,那些.......在这纵身一跃之后,化为乌有,留下的只有那些让你我们传述的离奇故事。
  • 怪物入侵

    怪物入侵

    某一天,当网络世界入侵到现实世界会如何呢?杨再兴一个现实中的衰男,在网络世界却是站在顶点的王者,当两个身份彻底重叠到底一起,又会掀起什么样的狂潮?网络开始侵蚀现实,一切秩序正在混乱,同时毁灭也预示着重生。
  • 萌宠邪妃之倒霉王爷追妻忙

    萌宠邪妃之倒霉王爷追妻忙

    她,是二十一世纪著名的杀手兼小偷,偷不到就杀,杀不了就跑是她的人生信条,却因赏金太高被自己情同手足的姐妹无情的杀害。他,是灵天大陆上家喻户晓的冥王殿下,弱者是膜拜,长者是欣慰,所到之处总会有人为他欢呼,因为是天才中的天才,却在遇见她之后彻底的变了。两人从相遇到相知,相知到相识,其中的过程也是惊心动魄。
  • 本应缘浅,奈何情深

    本应缘浅,奈何情深

    他,是她苦苦追寻了六年的初恋情人,活泼开朗...一次次的伤害让她痛不欲生。他,是她温文尔雅的学长,对她呵护备至。这样的一缕温暖能否融化她心底的寒冷?他,是暗夜帝国的王,任何的女子都不能入他的眼。可是却意外的遇见了...可幸福的时刻总是短暂的,当一切的意外发生,他能否守住这一抹干净与纯真?
  • 阳光心态大全集(超值金版)

    阳光心态大全集(超值金版)

    无论干什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功,希望尽量避免失败或走弯路。许多人总是把活得很心累、活得很窝囊、活得很贫穷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外界的客观影响,却从来没有审视过自己生活心态的好坏,面对人生失败的困境,屡遭挫折煎熬,丧魂落魄的无助,往往推诿为没有出身于一个好的家庭,没有考上一所好的大学,没有适合自己的一个好工作。